#文長慎入 想要加強英文的人來看
回台灣後需要用英文的機率大大的降低
但是大家都知道要學一個語言別無他法,就是要常常用
-
我去年有挑戰過 VoiceTube Hero 的零元挑戰
當時的app還沒改版,六個月的課程我四個月通關成功!
每天都用零碎的時間闖關
覺得自己的英文終於有pick up一點回...
#文長慎入 想要加強英文的人來看
回台灣後需要用英文的機率大大的降低
但是大家都知道要學一個語言別無他法,就是要常常用
-
我去年有挑戰過 VoiceTube Hero 的零元挑戰
當時的app還沒改版,六個月的課程我四個月通關成功!
每天都用零碎的時間闖關
覺得自己的英文終於有pick up一點回來
現在更新的版本app整個很好上手
跟之前一樣是聽、說、讀、寫都有包含到
一開始會先給一個影片,
然後會給幾題選擇題考文義理解
接著是單字跟填空,這邊要把字拼出來
(很多字其實我都以為我會拼,但因為現在自動選字太方便了所以其實根本就不會拼阿~ 什麼aeiou會亂放一通的XD)
單字這邊可以把不會的地方remark起來~ 作成自己的單字本
有空的時候就可以複習,可以不用一直大海撈針的找
然後就是shadowing的跟讀了
因為每篇文的口音跟講者情緒不同
可以無止盡的跟讀~去模仿
然後APP會智慧辨識你講的,看有沒有哪個單字的發音需要加強
再來一次是老師帶念,這邊就是比較正常且清晰的發音
最後一part是片語
每一課都會有片語可以學習
要選出片語的同義詞
接著這邊也要錄音,會是一個小senario讓你可以自然而然(?)的講出那個片語的用法
-
呼~ 然後呢這一大串會需要多少時間當然還是因人而異
就我而言新的課一堂大概是20分鐘可以完成~
複習的課就時間更短了
所以一天所占時間不多,可以用通勤時間來作答哈哈哈
但是但是我覺得他的優(ㄅ一)點(ㄖㄣˊ)的地方是
一開始還沒有讀完全部課程前不可以選擇課程
意思就是他給我什麼就要讀什麼
所以就會強迫吸收那些平常沒興趣的比較弱的單字知識
也是好啦~~~~ 哈哈哈 每天就很像在開獎一樣,如果下一課是自己有興趣的議題就會很期待~~
-
洋洋灑灑一大篇文章,看到這邊的人相信你們真的很想精進英文能力
錢就是要花在刀口上
現在開學季活動 到9/30為止
購買Hero課程立刻八折!!!
輸入我的折扣碼 [yvette9]再打九折!!!!
484有夠划算~~~
大家跟我一起徜徉在英文的大海裡吧~
XD
-
網址請點 🔍 voicetu.be/3n62sg 或APP store下載~
-
#learningenglish #線上課程 #線上英文 #英文檢定 #VoiceTube #VoiceTubeHero #學英文就用VoiceTube
自然而然同義詞 在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人們渴望刺激與認可,以填補生活中的空檔
我們已經有明確共識,撫摸嬰兒以及對成人施予與之相當的象徵性待遇(認可),都具有生存意義。那問題是,接下來是什麼?日常生活中,人們互相問候完要做什麼?
在「刺激渴望」和「認可渴望」之後,接下來便是「結構渴望」(structure-hunger)。青少年經常面臨的問題是:「(互相問候)接著,你要對她(他)說什麼呢?」不光是青少年,對很多人而言,沒有什麼比社交中斷、一段沉默、空白的時間更令人不舒服。人類的永恆問題是如何安排其清醒的時間。從存在主義的角度來看,社會生活的所有功能都是為了讓人們朝該目標前進而互相幫助。
「時間結構」(time- structuring)的操作方面可稱為「程式」(programming),它有三個方面:物質、社會和個人的。安排時間最常見、最方便、最舒服和最實用的方法,是制定計畫以處理外部現實中的物質:這便是通常所說的「工作」(work)。這種規劃可稱之為「活動」(activity),「工作」這個詞反而不太合適,因為社會精神病學的一般理論應該會認為社交也是工作的一種形式。
「物質程式」(material programming)是為了應對變化無常的外部現實,就這一點而言,物質程式化的活動僅僅是安撫、認可,以及其他複雜的社交形式所產生與發展的條件。物質程式化一開始並不是社交問題,它在本質上以資料處理為基礎。建造一艘船的活動要依靠一連串的測量和評估其可能性,而為了讓建造活動持續進行,在此過程中所發生的任何社交互動都應當處於次要的從屬地位。
「社會程式」(social programming)產生了傳統的儀式性或半儀式性交流。其最主要的判斷標準是能被地方所接納,即通常所謂的「有禮貌」。世界各地的父母都會教他們的孩子要懂禮貌,也就是讓孩子知道如何適當的問候、進食、排泄、求偶和進行哀悼儀式,以及在一段主題式談話中如何表現出進退得宜。這種進退得宜便體現出一個人處理人際關係是否老練或得體,其中有些是普世通用的,有些則具有地域性。通常,正式儀式後面是半儀式性主題式談話,而為了區別,可以將後者稱為「消遣」(pastime)。
隨著人們愈來愈熟悉彼此,將會出現更多「個人程式」(individual programming),結果就會發生「關鍵事例」(incident)。關鍵事例在表面上似乎是偶然出現的,而且當事人也能夠將它們說清楚,但如果仔細考察就會發現,它們往往遵循明確的模式(我們可以對這些模式進行整理、分類),而且有一些潛在規則限制了這些關鍵事例的發展順序。只要大家按照心理遊戲規則玩下去,無論雙方是友好還是敵對,這些規則便持續潛藏,但是一旦有人違背心理遊戲規則,它們就會現身,並且帶來一聲象徵性、口頭上,或者「有法律意義」的大喊:「犯規!」和消遣不同,這樣的發展順序更多基於個人程式而非社會程式,所以我們稱之為「心理遊戲」。家庭生活和婚姻生活,以及各種組織生活,都有可能在年復一年的進行著同一種心理遊戲的不同變體。
「大多數社交活動是由心理遊戲所構成」並不意味著心理遊戲「好玩」或者玩遊戲的人沒有認真參與關係互動。從一方面來說,如同「玩」足球和其他體育「遊戲」有可能一點都不好玩,而且參與者也可能相當嚴肅。人類心理遊戲的本質特徵並不是虛偽的情感,而是將人的情感規則化。一旦出現不合規則的情感,就會施以懲罰。「玩」心理遊戲可以非常嚴肅,甚至嚴肅到具有致命性,但是只有當規則被打破時,才會出現嚴肅的社會制裁。
消遣和心理遊戲,是現實生活中真實親密關係的替代品。因此,我們可以把消遣和心理遊戲視為訂婚,而不是真正的婚姻結合,這也是為什麼它們會展現出一種尖酸的戲劇性特點。當個人(通常是本能)的程式變得更強烈並且人們開始放棄社會模式和隱蔽的動機與限制時,就會出現親密關係。親密關係是唯一能夠完全滿足刺激渴望、認可渴望和結構渴望的方法。它的原型是充滿愛的受孕行為。
結構渴望具有與刺激渴望一樣的生存意義。刺激渴望和認可渴望表達了個體避免感覺饑餓和情感饑餓的需要,缺乏感覺和情感會導致生物退化。結構渴望所表達的需要則是避免無聊,齊克果(Soren Kierkegaard)曾指出,「惡」始於時間未結構化。如果這種未結構化再持續一段時間,無論多久,無聊就會成為情感饑餓的同義詞,並且帶來相同的結果。
一個人獨處時有兩種安排時間的方法:活動和幻想。有的人即使在人群中也有可能維持獨處,每一位學校老師都知道這一點。當個體成為由兩人或多人組成的社會集合的一員時,就有多種結構化時間的方法可供選擇。根據複雜程度,它們是:(1)儀式;(2)消遣;(3)心理遊戲;(4)親密;(5)活動,後者是前四種方式的基礎。
社會集合中,每一個成員都想透過與其他成員交流儘量獲得滿足,愈容易讓人接近並獲得的滿足就愈多,而他的大部分程式化社交都是自動的。由於有些「滿足」(satisfactions)是在諸如自我毀滅這種程式化之下獲得,我們很難用「滿足」一詞的一般意義去理解,所以最好使用更中性的詞來替換,例如「獲益」(gains)或「獲利」(advantages)。
社交接觸的獲益圍繞身體和心理平衡展開。它們與以下因素有關:(1)緩解緊張;(2)避免有害情境;(3)獲得安撫;(4)維持已建立起來的平衡。生理學家、心理學家和精神分析師已經詳細調查和討論了這些因素。若用社會精神病學術語來說,它們可表示為:(1)內在原發獲益(primary internal advantages);(2)外在原發獲益(primary external advantages);(3)次級獲益(secondary advantages);(4)存在需求獲益(existential advantages)。前面三個恰巧與佛洛德所描述的「疾病獲益」(gains from illness)相對應,分別為:內在原發性獲益(internal paranosic gain)、外在原發性獲益(external paranosic gain)和繼發性獲益(epinosic gain)。我們的經驗已顯示,從獲益的角度來考察社交作用要比視其為防禦機制運作更具啟發性也更有用。
.
【註】
安撫(stroke):一個人對另一個人的認可
伯恩將「安撫」定義為一個人對另一個人的認可,並認為安撫對個體的生理和心理健康不可或缺。現在,物質剝奪、嬰兒依戀以及身體接觸對健康的重要性可能是心理健康領域研究最充分的幾個主題。例如,研究已證明幼兒需要身體安撫來維持生存,但是隨著他們學會用言語和非言語方式來交換安撫,實際的生理安撫已非必需。
.
以上文字摘自
《#溝通分析心理學經典1【人間遊戲】》
拆解日常生活每一個互動、每一段對話中的真實密碼
Games People Play: The Psychology of Human relationships
.
作者:艾瑞克.伯恩(Eric Berne)
... ... ... ... ... ... ... ... ... ... ... ... ... ... ...
各位朋友好:
這是等一下(9/18)晚上9點半贈書直播我要討論的書,抽書三本,歡迎參與。
上面這段摘文讓我用簡化的語言來說明:就是人與人之間透過互動滿足彼此的需要,這過程中會自然而然表現出情感,而情感表達的規則,跟社會文化環境,還有每個人的個性有關。那些透過情感表達規則滿足雙方需要的互動,可以形成一種心理遊戲。
譬如說,有人常要搶占受害者的位置,因為恐懼為自己負責,所以把自己的某些情緒與行為,歸因於加害者的迫害。而被指派的加害者也可能透過這個過程,滿足自己的控制慾。受害者與加害者,都在這樣的互動中,滿足了部分的需要,儘管對彼此不滿,卻沒有覺察背後的動力。當這樣的互動方式固定了,就可能是一種心理遊戲。
「人們為了心理存活就必須獲得安撫,但由於社會及個體內在規則限制了人們自由交換安撫,所以人們普遍缺乏安撫,因此心理遊戲便成為成年人為獲得安撫而展開的權力鬥爭。」
這段引自施坦納(Claude Steiner)的說法,也可以作為補充。
這本書是50年前的經典,所以在閱讀起來會感覺吃力,這是自然。對我來說,這本經典是教科書等級的著作,書裡面有不少概念,含納相當大的知識量,但缺乏足夠的說明,讓讀者能消化明白。這或許要等到下一中譯本出版,才能讓一般讀者抓到個相對清楚的理論樣貌。
祝願您,能覺察自己如何結構時間,意識每段關係中或遠或近的交流,坦承面對自己的生活!
自然而然同義詞 在 雷司紀的小道投資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二】
續前篇 👉 https://www.facebook.com/raysky.invest/posts/2841627699499769
-
接下來的內容都會以談論「比特幣」為主。
-
先幫沒碰過加幣貨幣的人科普一下:比特幣作為幣圈的「老大哥」,其存在可以作為代表整個幣圈(總經)狀況的指標。就像在股票投資上,一般會用元大 50 來大致代表台灣經濟大盤、標普 500 來大致代表美國經濟大盤、納指 100 來大致代表美國科技股產業大盤。之所以說「大致」,是因為不是 100% 完全代表,但也有足夠代表性。所以今天如果想觀察幣圈大盤狀況,無論你是圈內人或圈外人,第一個可以看、最簡單、最直觀的指標,就是比特幣的價格及漲跌。以資料的角度來說,比特幣也具有一些優點:
🍀 比特幣的歷史夠長(2008 就創立),有較長時間的資料可以進行(技術/價值)分析。
🍀 比特幣的市值是目前最大的,它的漲跌會牽動其他加密貨幣的表現:當比特幣大漲,大家一起雞犬升天;當比特幣大跌,大家一起睡公園吃大便。
-
所以要講「幣圈」,那討論「比特幣」就具有足夠的代表性了。因此接下來的內容,我都會直接寫「比特幣」,當然大家在腦中要置換成「幣圈」作為同義詞也是可以的。
-
2020-2021年初,比特幣會大漲一波的最重要原因(基本面),來自於美聯儲 FED 因應疫情開啟了無限 QE (量化寬鬆) 的緣故(又俗稱「大放水」)。當民間被注入大量的熱錢,根據人類的天性,就會自然而然把這些錢投往風險性資產,所以無論是股市(本夢比股)、幣圈,在這段期間內都迎來一波猛爆性肝...我是說上漲。
-
因此我們可以說:「比特幣是風險性資產,其上漲與量化寬鬆(QE)/貨幣供給呈現直接相關。」(如附圖)
-
而根據 6/17 FED 發布的最新六月會議聲明,目前市場大概預估 8、9月美聯儲就會開始討論減少購債了(只是討論,還沒要關注水的水龍頭),最快年底有可能開始執行縮減購債(也就是把水龍頭轉小一點),要做到升息的話大概是 2022Q4~2023 年左右,所以到今年年底前,水龍頭有很大的機率還是會繼續開著,最糟也只是先關小一點而已。
📰https://www.wealth.com.tw/home/articles/32300
-
這個資訊,保證了市場上的熱錢還是會繼續湧動到年底,推升比特幣這類風險性資產上漲的基本面沒有被移除,是利多條件,也是支持牛市尚存的必要條件之一。
-
但請留意我的用詞:是「之一」,而非「唯一」。投資不是那麼簡單的事情,尤其做主動投資的時更要小心翼翼且謹慎才行。我的習慣是必須得湊齊多個面向,才能勾勒出一個比較有說服力的推論及樣貌,美股亦然,比特幣這種高風險性的資產更是如此。
-
所以接下來,還有得談呢......
-
(續)👇
https://www.facebook.com/raysky.invest/posts/2843079382687934
自然而然同義詞 在 電影文學希米露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今日我們所使用的詞彙蕾絲邊, lesbian,源於一位希臘女文青 Sappho (莎芙,西元前 612/630-570年),因為她生活於希臘時代的萊斯博斯島(Lesobos),是希臘時期相當著名的同性戀女詩人,所以後來喜歡女性的女性,也就跟著稱為 lesbian。
希臘時代還有另一種流行,就是男同志的文青哲學歡樂酒趴(symposium),當時的知識分子,無論是藝術家、哲學家、劇作家、辯論家等等,一夥人和在一起,以討論高尚的智慧之愛為時尚。因此,男同性戀不僅是種常態,還是種高尚愛情的代名詞。有些人還特別把自己的小男孩往裡頭送,希望自家小男生早點實習男人間的神聖情慾,早點進入貴族文青團卡位。
明明同性戀在古代,根本不是什麼大不了的事情,人口繼續增長,同性繼續相愛,一個蘿蔔幾個坑,各自享受各自的人生,井水不犯河水,精神暢快接近神,足以。然而,殊不知,時代愈是前進,官僚愈是愛管閒事;科技愈是進步,道德愈是緊縮;生活愈是便利,性慾愈是壓抑。直到十九世紀維多利亞時期,同性戀已經是種罪惡、罪行,會被審判坐牢,更甚者還當眾火刑。
.
我支持同性戀,喜歡同性戀,我幾位最貼心的好友,也都是同性戀,無論男女,剛好每位都是認真負責的在校老師。同性戀從來都不是新時代的新創意,而是自古以來一直存在的事實,實在無須大驚小怪擔心受害。性向也不是刻意選擇的問題,多是與生俱來的本能,就像是左撇子想以左手吃飯寫字一樣的自然而然。
.
於是,如果自古就有同性戀,而地球人類也不斷增長,又何必擔憂人類會因為同性愛戀而導致毀滅。真正會毀滅人類的是戰爭,而戰爭則來自不認識、不了解、還想趁勢消滅對方之敵意與恨意。
。。。。。。
關於莎芙,因為她家境富裕,父親也是當代文青,喜歡朗詩頌詞又常舉辦文學論壇,虎父虎女,莎芙於是也文哲詩藝樣樣精通,還常常跟自己的女學生來段師生戀,再寫寫自己與這些年輕女孩的情慾故事。當年莎芙其實一點也沒有因為自己只愛女人的身分感到懊惱,所以除了正經八百的讚頌女神之外,她最常書寫的就是情詩,要不是描繪愛情的不順遂,不然就是讚頌情人的熱情。
.
至於Symposium 這類的活動,若是以現代自認文明的眼光來看,還真是罪孽啊~~不只同性戀,還戀童癖呢。不過,千萬可別搞錯了,這可是希臘時期的高級聚會,打仗勝利要舉辦,貴族宣示權勢也要舉辦,尬詩嗆歌拼高尚更是要舉辦。一邊摟著同性同好,一邊喝得醉醺醺的清談哲學,可是當時的高級享受啊。
。。。。。。
以上段落只是節錄,點進部落格,繼續完整地看看希臘時期的男女同志,還有悲慘的19世紀同志悲劇。
例如,王爾德「不敢說出名字的愛」,就是他對 Alfred 的深情迷戀。「不敢說出名字的愛」,也是後來同性戀的同義詞。
。。。。。。
這陣子剛好看了本書,時報的《心碎史:十三則史上最糟糕的分手故事》,裡頭看到 Oscar Wilde 的同志悲劇,真是讓我看得瞠目結舌的不可思議。還好我們生活在21世紀,十九世紀的人真是生活在恐怖愛情的步步驚魂裡啊。
http://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728262
。。。。。。
希米露的部落格也曾經介紹過好幾部同性戀電影,還有介紹同志由來的神話,以下文章可作參考:
1. 《丹麥女孩》凝視他人凝視的堅持與勇氣
http://blog.udn.com/katydid951/47124574
2. 《單身動物園》要蝦不蝦,真是個惱人的問題啊!
http://blog.udn.com/katydid951/50418045
3. 麵包與玫瑰:《驕傲大聯盟》與美麗女性的罷工
http://blog.udn.com/katydid951/64121469
4. 《愛,不散》不分性別,真愛不散
http://blog.udn.com/katydid951/25391946
5. 《雲端情人》到底是愛上了誰?
http://blog.udn.com/katydid951/19847587
。。。。。。
http://blog.udn.com/katydid951/771834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