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卦]自然療癒法癌症是什麼?優點缺點精華區懶人包

雖然這篇自然療癒法癌症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自然療癒法癌症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自然療癒法癌症產品中有67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2萬的網紅國家衛生研究院-論壇,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如果時光倒轉,我會堅持放回父親的鼻胃管嗎?】 父親在過世前一年多,一年內因吸入性肺炎住進台大醫院三次,在與六位兄弟姊妹討論過後,我代他簽署了「不施行心肺復甦術」(DNR),同時最後與醫療團隊商量下,決定接受「鼻胃管攝取營養」的醫療決定。 我深知對一位神智清楚,最喜歡美食的老人家,接受這種生活方...

 同時也有33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8萬的網紅楊定一‧全部生命系列,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本影片已先於長庚生物科技頻道播出,關切楊定一博士醫學與健康觀點的朋友,請訂閱長庚生物科技頻道 https://www.youtube.com/user/CGBTaiwan/videos 大家都知道體質很重要,但是怎麼做呢? 長庚生技身心靈轉化中心呂欣欣老師,希望幫助大家能更具體著手,調整體質,面...

自然療癒法癌症 在 Where Is Ash Going?愛希去哪兒頌??‍♀️ Instagram 的最佳解答

2021-09-10 22:32:44

前天舉辦了第二場線上公益頌缽,邀請大家將愛傳出去,自由捐贈給自己關心的公益單位,創造正向的能量流動。 這次參與人數比第一場更多,出席率高達九成,高峰時有200多位同時在線上,有來自位於台灣、日本、新加坡、香港、馬來西亞、還有歐美地區的朋友一起參與。 開場時詢問大家捐贈的單位有哪些?對象有醫護、防...

自然療癒法癌症 在 娜歐蜜能量療癒 Instagram 的精選貼文

2021-07-06 06:49:34

五月中的時候,我們被突如其來的疫情打亂了原本的步伐,生活產生許多變化,與周遭人事物的關係也跟著改變。 . 往常地到公司上班變成居家辦公,周末與好友的小酌聚會變成線上,少了同事、朋友間的直接互動,好像少了甚麼;與家人相處時間變多,反而關係變緊繃,像是拉緊的琴弦,多了許多摩擦;小孩改成在家上課,爸媽費盡...

自然療癒法癌症 在 OneDayMore & Vigi 神淇?美國希塔認證師資 Instagram 的精選貼文

2021-07-11 08:58:38

從科學角度,細胞就是生命,每個細胞都在散發訊號,告訴世界:「我是誰、我相信什麼,應該如何與我互動。」 「人類是細胞的殖民地,細胞無時無刻不在運作。細胞成就我們、穿透我們,可是人類卻有一個幻象,以為所有都是自己的功勞。真正的主人是細胞,細胞由內創造我們養護我們…我們才有求生存的意志才能研究、實驗。」...

  • 自然療癒法癌症 在 國家衛生研究院-論壇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2021-09-22 07:30:04
    有 112 人按讚

    【如果時光倒轉,我會堅持放回父親的鼻胃管嗎?】
    父親在過世前一年多,一年內因吸入性肺炎住進台大醫院三次,在與六位兄弟姊妹討論過後,我代他簽署了「不施行心肺復甦術」(DNR),同時最後與醫療團隊商量下,決定接受「鼻胃管攝取營養」的醫療決定。
     
    我深知對一位神智清楚,最喜歡美食的老人家,接受這種生活方式是何等的困難,但在理智的衡量下,他十分勉強地答應了。最初他偶爾在深睡中,不自覺地自己動手拔掉鼻胃管,而他老人家尷尬地向我道歉的神情至今仍是我的夢靨。
     
    之後每個月在幫他更換鼻胃管時,都會在前一晚拔管,讓他當晚睡得十分舒適,而隔天一早再幫他換上新管。幾個月後,他開始告訴我,他實在不願意再插回鼻胃管,「這種存活沒有尊嚴,沒有品質,不如不要活」。
     
    後來他甚至一直搖頭拒絕,直到我告訴他,再這樣拖延下去我上班會遲到,他才閉上眼睛,滿臉不高興地讓我插上新的鼻胃管。在上班的捷運車上,有時我會想到幾分鐘前父子互相道歉的情景,而忍不住流下淚來。
     
    2008年父親在沈睡中安詳過世,但我偶而仍會回想到那一幕我堅持他接受鼻胃管的難忘情景,而不自覺的愧疚落淚,因為我實在沒有理由強迫他接受這種他認為「沒有尊嚴的存活」。父親過世時雖然已經衰弱臥床好幾個月,但他心智清楚,他的意見應該被尊重。我們提供營養,延長生命固然重要,但當事人對「人生的意義與目的」的看法,應該遠比家人活過百歲的紀錄來得重要,我們這樣執意繼續使用鼻胃管到底是為了誰?
     
    當台灣通過「病人自主權利法」之後,我常會想起,如果我們當年有機會讓他老人家主動與子女們討論自己人生旅程的最後階段要怎麼「走」,讓家人了解他的願望,我們一定能使他更無憾地走完美滿的人生[1]。
     
    ■我是醫師,我不要被插鼻胃管
    第一次看到這位病人,只見她的雙手被綁著,很激動一直要去扯鼻胃管,甚至連腳都扭動起來。老太太的兒子對我說,她在家裏就是這樣,一不小心,鼻胃管就會被扯掉,把手綁起來是不得已的。
     
    我試探性的問了這個兒子,「如果是您自己,您要這樣插著鼻胃管,然後被綁手嗎?如果是我,當我吞不下,我就要死了,我不要被插鼻胃管。」
     
    兒子說:「最好不要插,但這也是沒辦法的事呀!一個人不能吃,就沒有營養,沒有營養會死吔,總不能看著媽媽活活被餓死吧?醫師,沒有鼻胃管,怎麼可以呢?」
     
    結果,這個病人住院三天中自拔二次鼻胃管,就在第二次自拔管路當下,我剛好走進病房,我說:「鼻胃管不見了!」,只見媳婦冷眼的對著外籍看護說:「妳是怎麼顧的?」,可憐的看護說:「我就要翻身,才鬆綁,她就自拔了。」
     
    好令人心酸的場景,但這樣的場景、類似的對話,每日不斷地在臺灣各地上演著,這是一個講究孝順的國度嗎?
     
    在加護病房裏,曾經有一位九十多歲的老先生向我哭訴:「醫師,我又沒有做壞事,為什麼把我綁起來?」被插鼻胃管的病人吃下的食物,沒有經過味蕾的品嚐,無法感受到食物的酸甜苦辣,他們常說:「醫師,我都沒吃。」[2]
     
    ■居家醫療醫師陳乾原,自插鼻胃管實驗後的省思
    試想插著一條塑膠管,從鼻腔通往胃,過一天的生活。吃飯、洗澡、睡覺,都不能拿下,那會是什麼樣的感覺?居家醫療醫師陳乾原,曾嘗試自行插鼻胃管,親身體驗患者的感受。
     
    根據衛福部的最新統計,全台65歲以上的住院人口當中,插鼻胃管的人數多達12萬人,比例為17.94%。換言之,65歲以上住院的患者,幾乎每5人就有1人選擇以經鼻腔灌食的方式,維持身體所需的營養。儘管在醫療現場極為常見,鼻胃管卻也是生命末期最常引起爭議的醫療處置之一。例如,知名作家瓊瑤就曾為了先生平鑫濤在失智、中風後是否該插鼻胃管灌食,和繼子女發生衝突。
     
    倘若有天,我們因故失去了自行進食的能力,究竟該不該插鼻胃管?比起紙上談兵,深耕居家醫療領域的醫師陳乾原決定自己試插鼻胃管,了解這項醫療處置對患者的身心影響。親自當過一回病人,才能以新的角度思索生命的困難抉擇。
     
    陳乾原醫師笑說,第一次插管雖然不到3分鐘就放置完成,但插入不久後就有明顯不適感,他馬上拔出。吃完晚餐後,他再試插2次,結果竟然因為管路刺激腸胃蠕動,胃裡的食物全吐了出來!就這樣來回折騰了幾次,插管第4次,才成功完成灌食、睡過夜。
     
    他形容,從鼻胃管灌食雖然沒有特別不舒服,但鼻腔始終有異物感,有時會需要張嘴呼吸。除了流眼淚、鼻涕外,夜間睡眠也受到影響,很難進入深層睡眠狀態。隔天一早灌完牛奶,他拿掉鼻胃管,最大的感想是:「以口進食真好!」
     
    ■既然鼻胃管會造成患者的極大不適,為什麼在臨床上仍如此常見?
    陳乾原醫師解釋,插鼻胃管的患者,通常是因為疾病、老化導致吞嚥困難、容易嗆咳,或者經醫師評估以口進食所獲得的營養不足、大型手術或治療前需要灌食以獲得充分營養等。
     
    儘管鼻胃管具有灌食、給藥方便、可快速補充營養等優點,陳乾原醫師也提到,不少意識清醒且還有力氣的患者,會因不舒服而自行拉扯鼻胃管。到頭來,家屬必須約束患者,限制其行動。
     
    此外,愈來愈多研究也顯示,插上鼻胃管不會降低吸入性肺炎的機率。甚至若缺乏復健,口舌等咀嚼相關的肌肉會持續退化,將來誤嚥機率更高、更難恢復以口進食。
     
    陳乾原醫師指出,從醫師的角度,若插鼻胃管無助於改變病程、增加復原機率,也不能讓患者過「自認有品質」的生活,就要審慎考慮插管的必要性。像是他有位患者是重度失智的奶奶,原本營養師評估,灌食可讓她多少恢復力氣。
     
    但插上鼻胃管後,奶奶原有的褥瘡等問題都未改善,後來又發生吸入性肺炎。女兒同時照顧重病雙親,心力交瘁。他認為,在這樣的情況下,插鼻胃管的意義就不大。
     
    ■「透過餵食,家屬可以好好陪伴患者,反而是一個療癒的過程」
    陳乾原醫師說:若吞嚥功能不佳又不想插鼻胃管,可考慮胃造口手術,藉由腹部上的管路直接灌食。或者,當患者年事已高、處於疾病末期,本人又沒有進食意願時,也可以只提供水分不餵食,不失為一種善終的選擇。
     
    有些家屬擔心,不用鼻胃管或其他方式積極地給予營養,是不是就等同於讓患者「活活餓死」?陳乾原醫師提到,居家醫療的現場,常有許多年邁、接近生命終點的患者。他最大的體悟是,無論人的意志有多強、醫療有多進步,生命往往有自己的出路[3]。
     
    ■放棄無效醫療,讓病人走得安心!
    「台北市立聯合醫院」黃勝堅總院長:「唯有認識死亡,才懂得如何善終」;鼻胃管,真的有必要嗎?鼻胃管的使用在台灣相當普遍,許多末期病人如癌症、失智症的患者,醫療人員為了維持其生命,通常都會建議使用鼻胃管提供營養,但對患者來說不但不舒服,對自尊也是一種傷害。
     
    事實上,現在國際上的最新觀念是,不推薦末期失智病人使用任何管路,建議經口餵食,以細心的手工餵食方式,為病人保留尊嚴,並把時間留給患者和家屬。
     
    黃勝堅院長舉例,曾經有一位腦部受傷的96歲老先生被送到急診,老先生的兒子主動告訴主治醫師:「拜託不要幫我爸爸插鼻胃管。」醫師回答:「可是不放鼻胃管就沒有營養,而且有用鼻胃管比較不會吸入性肺炎。」
     
    兒子反問:「難道用了鼻胃管,就一定不會肺炎嗎?我爸爸都96歲了,他需要的不是再活那麼久,應該是尊嚴擺第一!」於是,老先生轉出加護病房,在子孫環繞、手中抱著愛貓的情況下安然辭世,了無遺憾又保有尊嚴[4]。
     
    ■身心健康五戒:吃對、運動、睡好、微笑、刷牙
    老後最理想的境界是無病無痛,自己和家人都不必為難。在陳乾原醫師的診所中,貼有一張提醒自己和患者的「身心健康五戒」:吃對、運動、睡好、微笑、刷牙。
    ▶吃對:
    是以低脂、少糖、少鹽為原則,吃多色蔬果並喝足夠的水。
    ▶運動:
    每週應有3次、每次至少半小時,胸、臂、腹、腿都要動到。
    ▶睡好和微笑:
    則是早睡早起,心情愉悅,保持身心穩定。
    ▶刷牙:
    一般人最容易忽略的刷牙,其實和老後的生活品質關係極大。陳乾原醫師指出,牙齒刷乾淨,才能維持咀嚼能力。再加上近年研究已顯示,牙周附近的細菌會提高罹患心血管疾病的機率,也會引發身體的炎性反應,導致糖尿病等慢性疾病、影響認知功能。可以說,口腔清潔做得好,需要插鼻胃管的機率也會減少[3]。
     
    尊重生活品質與生命尊嚴的國家,退化的老人不會被插鼻胃管,照顧者會細心地、慢慢地進行餵食,如果真的不行了,不會強迫灌食,然後老人就順著生命自然的軌道,離開人間,展開另一段靈性之旅。
     
    在歐美澳等國,他們不會為無法自然進食的臥床老人插鼻胃管,或採取經腸道營養等延命措施,他們認為,人終有一死,如果讓老人家這樣延長死亡的時間,反而讓其人權與尊嚴受損,是倫理不容的壞事。
     
    陳乾原醫師說「我覺得人怎麼生活,大概就會怎麼死去。」。修行在日常,好好照顧自己,生命才會有圓滿的結束![2]
     
    黃勝堅醫師表示「時間到了,該怎樣就怎樣」,死亡是生命的最高境界,完整的死亡才會讓生命更圓滿,無論醫師或民眾都必須了解死亡,唯有認識死亡,才懂得如何善終。當醫病雙方都具備「死亡識能」(Death Literacy),理解醫療也有極限,彼此才能互相尊重,成為生命共同體,一起幫助病人走向美好的善終,而不是強制施以插管、電擊、心肺復甦術(CPR)等急救[4]。
     
     
    【Reference】
    1.來源
    ➤➤資料
    [1](元氣網)「醫病平台/如果時光倒轉,我會堅持放回父親的鼻胃管嗎?」:https://health.udn.com/health/story/6001/5685714
    [2](幸福熟齡)「我是醫師,我不要被插鼻胃管 陳秀丹醫師:期盼十年後的台灣,沒有被捆綁的老人」:https://thebetteraging.businesstoday.com.tw/article/detail/201906210032
    [3](50+好好:用新的方法,創造自己的理想老後)「居家醫療醫師陳乾原,自插鼻胃管實驗後的省思:老後不想插管,現在該做哪些準備?」:https://www.fiftyplus.com.tw/articles/20911
    [4]幸福熟齡「放棄無效醫療,讓病人走得安心!黃勝堅:唯有認識死亡,才懂得如何善終」:https://bit.ly/2URlK46
     
    ➤➤照片
    [2]
     
    2. 【國衛院論壇出版品 免費閱覽】
    ▶「國家衛生研究院-論壇」出版品(電子書免費線上閱覽)
    https://forum.nhri.edu.tw/publications/
      
    3. 【國衛院論壇學術活動】
    https://forum.nhri.org.tw/events/
      
    #國家衛生研究院 #國衛院 #國家衛生研究院論壇 #國衛院論壇 #衛生福利部 #國民健康署 #高齡化社會 #低效益醫療 #鼻胃管 #病人自主權利法

    台北市立聯合醫院 / 國民健康署 / 衛生福利部 / 財團法人國家衛生研究院 / 國家衛生研究院-論壇

  • 自然療癒法癌症 在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2021-09-11 07:16:48
    有 230 人按讚

    #SummerTrip【𝗔𝘀𝘁𝘂𝗿𝗶𝗮𝘀山裡渡假去 | 影像記事Part 4 | 𝗖𝗮𝗻𝗴𝗮𝘀 𝗱𝗲𝗹 𝗡𝗮𝗿𝗰𝗲𝗮 | 山城風光🏞 】

    #圖文不符
    #說過要講阿卡看心理醫生事
    #希望幫助大家正視心理健康

    假期結束回到馬德里有很鬱卒嗎?其實完全沒有,因為第三週我們去加泰隆尼亞海邊看卡媽,把前兩週渡假儲存的正面能量都燒完了還不夠。

    還好那幾天在卡媽家每次心累時,都有被地中海溫柔的浪撫慰到,無限感恩💙

    老粉絲老朋友都大概知道卡媽很恐怖很誇張,這回就來細說從頭。



    身邊的阿卡因為自小被卡媽精神荼毒、摧殘心靈,總是無法和自己好好相處。卡媽從小就逼他把時間填滿,只要和朋友混晚回家、沒有練鋼琴、週末沒去看展覽看電影,牆上、書桌就會被卡媽貼滿Post-it說他會變成一事無成的魯蛇... 卡爸也不好過,只要多喝一杯啤酒、沒有早點下班帶卡媽去英國宮買東西,也會被罵沒有用的酒鬼…

    卡媽總是在生氣,日子平淡她也生氣、旅行結束無法接受失落感她也生氣,聖誕節自己愛請客要煮飯也生氣,先生出差應酬她生氣、阿卡青少年時開始趴體後她更生氣。而卡爸總是在逃避,買摩托車買弓箭買高爾夫球具買各種娛樂,到野外遛狗一下午,參加各種社團,總之能不待在家不用面對生氣的卡媽最好。

    很經典的家庭劇:卡媽的情緒有很巨大且嚴重的問題,但卡爸不想面對和處理,就任憑妻子精神虐待孩子,畢竟我不說話就不用吵架,母子吵架時我就叫孩子理解母親叫他閉嘴。不過即使卡爸這樣耍孬,他和卡媽還是三天兩頭吵架,而卡爸吵架就會摔東西。(阿卡一直把卡媽當壞人、把卡爸塑造成英雄,透過心理治療他才接受其實卡爸根本是狗熊和幫兇的事實!)

    阿卡回憶起來,他從沒看過爸媽溫柔對待彼此的時刻,一直到卡爸得癌症過世前,卡媽還是天天言語侮辱他。

    在卡媽的強大精神壓迫和卡爸的無為卻又暴力這種環境下長大的阿卡,很少有放過自己的時刻,總是覺得自己一事無成。

    阿卡投身攝影十年了,但卡媽逢人還是要說阿卡是鋼琴師,有職業教師證照;給她看攝影作品時,她最常回應說;這個我很早就在雜誌上看過很多很像的啦… 於是阿卡一直無法相信自己的才華和能力,工作總是難以全神專注,因為耳邊總有魔音在告訴他:你不夠好、你會失敗、你是魯蛇。

    不僅如此,卡媽最恐怖的是:把「罪惡感」深植於阿卡的意識和潛意識裡,他不論做什麼事,都覺得自己「做錯事」。生活上難以擁有內心寧靜的片刻,無法感受全然的幸福快樂。

    卡爸過世後,卡媽前幾年瘋狂情緒勒索阿卡,每天都說她自己一個人很孤單、她哪天要是死了怎樣怎樣… 導致阿卡就連偶爾去旅行,內心也覺得自己不應該出去玩、不值得去渡假,無法好好享受旅途的當下。



    剛好2019年工作不順心、又被好朋友不斷踩線,加上卡媽卡爸造成的種種情緒傷害、內心糾結、魔音傳腦,阿卡就崩潰了。

    至於我給阿卡最大的幫助,就是半推半哄堅持一年,終於讓他在2019秋天願意開始看心理醫生。目前還在療癒的路上,但他已經能夠正視自己的負面情緒、理性分析並且回顧過去找出來源,放大距離冷靜看卡媽的作為、勇敢不被卡媽情緒勒索和綁架,偶爾也終於能夠感受一絲絲的寧靜和快樂。

    老實說,這幾年看他這樣被卡媽控制操弄、被負面情緒淹沒,每天緊張、煩躁、沮喪、生氣,不論任何工作和作品他都覺得都不夠好,我的身心靈也是蠻飽受摧殘的。而且這幾年都在照顧阿卡的情緒,自己的情緒反而都沒有時間空間可以好好處理,更別說我還吸收了一宇宙阿卡因為卡媽而爆發的負面情緒,全部壓在心裡不去感受,長久下來曾經敏銳的感受力也被壓得鈍了。

    因此在這系列Part 1 說了,這趟夏日旅行的目的不是走訪城鎮,而是療癒自己的身心靈🧘🏻既然阿卡已經在療癒的路上、情緒越來越穩定,我想趁著這場假期,透過冥想、瑜珈、大自然、平靜的生活、充足的睡眠,重啟和自己內在的連結,感受正面的能量、處理負面的情緒。

    把頭腦徹底關機,我在山城的公寓洗了一場這幾年來最享受的澡🛀 一邊沖澡一邊聽著童年時跟胡老爸一起愛聽的西洋老歌,曾有的感受力回來了一點,兩度被音樂感動到想要掉眼淚。



    一路走來真的各種心累,但是也因此懂了很多事。更加感恩充滿愛與包容的胡老爸胡老媽,對卡媽也能漸漸理解,雖然仍然無法原諒。

    如果你/妳的心理/精神/情緒正在卡關,相信我,好的心理醫生真的會帶你/妳抽絲剝繭分析情緒走出傷痛,雖然過程很辛苦(阿卡常在結束療程後因為被治療師帶回童年場景太過痛苦而傷心哭泣),但堅持下去一定會慢慢感受到轉變。

    如果你/妳正在陪伴心理/精神/情緒卡關的朋友/伴侶,我給你/妳拍拍肩摸摸頭,我懂那種「啊我的情緒就不是情緒嗎」的心情,我們比較有力量,那就先忍一忍,但也要適時適量抒發喔~

    祝福大家週末愉快!擁有寧靜的心💚

    ———

    📷
    山城根本就像兒歌唱的一樣:我家門前有小河,後面有山坡。

    🧳 #胡嘎的西班牙小旅行
    📍 𝗖𝗮𝗻𝗴𝗮𝘀 𝗱𝗲𝗹 𝗡𝗮𝗿𝗰𝗲𝗮
    📸 Fujifilm X-T4 by阿卡

  • 自然療癒法癌症 在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2021-08-17 09:30:21
    有 144 人按讚

    這篇是受出版社邀請,為韓國作家英朱的新書寫的推薦文。
    此文同步刊登在博客來網路書店的OKAPI 。

    你可能看過《媳婦的辭職信》,這是同一位作者的第二本書。
    新書叫做《那些婚後才發生的事:為了實現幸福婚姻的忠告》

    -----------------------------------------------------------------
    婚姻行前備忘錄
    這是一本備忘錄,即將踏上婚姻,或者已經上路的人,都該一讀。

    認識金英朱,是從《媳婦的辭職信》開始。她在當了二十三年媳婦後,向公婆遞出辭職信,向老公要求離婚,還要成年的孩子們搬出去自立,人生進行全面的摧毀,再重建。

    但,英朱的婆婆並不是惡婆婆,相反的,金英朱描述婆婆對她很好,在別人眼中,她就是「在好公婆家過著優渥生活有福氣的媳婦」,即便如此,英朱卻感到鬱悶和窒息。婆婆常常灌輸她一些舊觀念,像是「嫁到這個家,死也是這個家的鬼」等等,她強烈排斥這些觀念,卻又不知不覺內化成自己的行為,只為夫家而活,導致找不到自己是誰。

    印象最深刻,是她藉由夢的解讀重新認識以及療癒自我。其中一個夢,夢中她找不到自己的鞋子,後來是婆婆拿給她的。鞋子是行動的力量,可以帶我們到遠方,她已經遺失鞋子很久了……

    夢中當婆婆把鞋子給她,她痛哭流涕,問為什麼現在才拿出來?
    當她這麼想,是在責怪婆婆,把痛苦的責任轉嫁給婆婆,後來她體會到,她應該問自己:「我為什麼現在才要去找自己的鞋子?」

    英朱可以說是舊時代典型的女人,結婚以前照著父母的信仰活著,結婚以後就遵循夫家的規矩活著,努力又聽話,滿足所有人的需求,從沒有想過自己是誰、需要什麼、想要什麼?以至於在婚姻中痛苦了二十多年。

    這次,英朱的第二本書,她要以自己的切身之痛,來提點適婚年齡的男女。

    女孩啊,要善良要心好,但也不要太好,好女孩往往是遍體鱗傷。書中提了一個故事,有個朋友在夫家做牛做馬,娘家媽媽跟她說:「現在雖然很辛苦,但是只要妳好好遵從公婆、好好照顧丈夫、好好教育孩子,一定會受到大家疼愛的。」也就是只要乖巧善良,就會好命。

    直到結婚第十五年,她得了癌症,娘家媽媽所說的福氣並沒有降臨,倒是一身病痛纏上她,終於她認清:「我再也不想這樣活著了。」

    我寫《未來媽媽》劇本時,藉角色說出一句台詞:「包容要有尺度、忍讓要有限度,你想要委屈求全,但委屈求不了全。你都不在乎自己的感受,別人為什麼要在乎?你沒有劃下界線,別人就會不斷的侵門踏戶。」

    婚姻中,妳是太太、是媽媽、是媳婦,但這之前,妳是一個完整的妳,要有獨立的思考、獨立的經濟,有這股底氣跟自覺,就可以有尊嚴。

    英朱坦承自己在婚姻中承受各種不公平的待遇,甚至老公前後兩次外遇,她隱忍下來,不敢離婚,就是因為沒有經濟基礎,離開先生就無法生存。

    當然英朱並不是鼓勵大家要以離婚為前提去結婚,而是有自信有尊嚴的女人,能贏得尊重,在平起平坐的關係裡,婚姻才和諧。

    書中有幾個觀點,很有趣,分享一下。

    英朱說,生命之所以可貴,是因為有死亡的存在,婚姻也是相同道理,如果知道婚姻是有盡頭的,自然會珍惜。她選擇放下媳婦、妻子、媽媽的「工作」,僅以媳婦、妻子、媽媽這樣的「角色」生活著,所有痛苦的關係反而變得自在,她也重新感到幸福。(這是作者個人心路歷程,我倒覺得不要把「角色」當成「工作」,可能心境會不一樣。不過,屬於「工作」的部份,要擁有可以放空或外包的權力與彈性,可以以一週不做飯、可以找鐘點清潔、可以找家教,這都會讓主婦活得有餘裕吧。)

    幸福婚姻中最關鍵的要素,溝通肯定是排行榜第一。以往我們不斷軟性訴求、靜心誘導,看看另一半理不理你,英朱則俐落地認為「告知是一種義務」,不管發生什麼事情、有什麼情緒,都該把「表達」視為「義務」,不要想著,「不用說、你會懂」或是「彼此相愛的話、是丈夫的話、是妻子的話…..就一定會知道」,很多夫妻生活了二三十年,仍舊是一場誤會。「婚姻生活不是安靜過日子,必為上策」,表達真心話,才是王道。

    公公、婆婆、岳父、岳母,該如何溝通?結婚後,夫妻任何一方都必須透過另一半來建立新的關係,配偶可以選擇,但不能選擇夫家、娘家,所以兩方翻譯是很重要的,各自的成長脈絡、家族文化,經由翻譯,就能免除不必要的衝突委屈。

    婚姻路總是砢砢碰碰,但願我們都有強壯的體魄,撞了、跌了,還能一派優雅站起來,甩甩頭髮,給人一個迷死人的微笑。

    博客來即將上市

你可能也想看看

搜尋相關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