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卦]自攻螺絲香港是什麼?優點缺點精華區懶人包

雖然這篇自攻螺絲香港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自攻螺絲香港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自攻螺絲香港產品中有30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7萬的網紅譚蕙芸,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五夜燒鵝] 香港電台製作一向講究慢功出細貨,資料搜集充足、場景鋪陳多樣,和商營傳媒大件夾抵食的製作風格有差異。然而2017年「五夜講場」孕育的時候,有人提出以「文、史、哲」(文學、歷史、哲學)作為一周三晚清談節目的主題,大家都嚇了一跳,如此嚴肅艱澀,會不會沒有人收看?香港社會一向被貶為「文化沙漠...

 同時也有2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3萬的網紅Wujai食胡仔,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蕃滿門 地址 尖沙咀廣東道30號新港中心地庫大食代11號舖 Shop 11, Food Republic, UG/F, Silvercord, 30 Canton Road, Tsim Sha Tsui 港鐵尖沙咀/尖東站 A1 出口, 港鐵尖沙咀/尖東站 L5 出口 =========不要分...

自攻螺絲香港 在 Water Fish?MaMaFish Instagram 的最讚貼文

2021-01-12 08:12:15

出一出去買個聖誕樹返屋企就見到海量嘅inbox,我未必覆得哂大家,但謝謝大家嘅留言及鼓勵,一切在心中。 一直沒打算公開,有事我習慣都放在心裡,而且這2年香港人都很難過,所以盡量避免發放負能量,報喜不報憂,甚至連爸爸媽媽也不知道,避免嚇壞他們,只是直至最近這兩天攻擊桐桐外表及我的身形嘅留言多了,說真的...

自攻螺絲香港 在 arryann18 Instagram 的最讚貼文

2020-09-21 06:54:51

#Repost @appledailyhk • • • • • • 【詹濟南的驗樓工具 香港警察眼中的武器】 早前警方以士巴拿是「攻擊性武器」拘捕一名新巴司機,引發社會譁然,令人憂慮攜帶「搵食工具」有被捕風險。 資深驗樓師詹濟南憂慮警方執法標準不清,自己已經不敢攜帶雷射筆去驗樓,連索帶都扔晒,擔...

自攻螺絲香港 在 廚娘C的飲食日記|食譜、營養、食評? Instagram 的最讚貼文

2020-05-02 08:48:59

韓風半自助午餐🇰🇷 銅鑼灣上班族有福了✨Sodam Chicken推出了半自助午餐,一份主食加上自助沙律薄餅吧只需$118😍 . . 我選了加$20升級的太陽芝士炸雞,一上桌就超吸睛,金黃香脆的韓式炸雞圍著裝滿流心芝士的農夫包,能拉出長長的芝士絲,每一口都吃得超滿足🤤 . . 自助沙律薄餅吧的選擇豐...

  • 自攻螺絲香港 在 譚蕙芸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2021-06-29 17:34:36
    有 5,045 人按讚

    [五夜燒鵝]

    香港電台製作一向講究慢功出細貨,資料搜集充足、場景鋪陳多樣,和商營傳媒大件夾抵食的製作風格有差異。然而2017年「五夜講場」孕育的時候,有人提出以「文、史、哲」(文學、歷史、哲學)作為一周三晚清談節目的主題,大家都嚇了一跳,如此嚴肅艱澀,會不會沒有人收看?香港社會一向被貶為「文化沙漠」,如此學術討論會不會太過冷門小眾?

    至2018年「文、史、哲」三晚之後,三個晚上擴充至五晚,加入了「社科(早段是經濟)、科學」,讓香港電台的錄影廠要比高等學府更有學術氣息,冷門但尖銳的「暗物質、暗能量」「量子力學」不只是外購西方節目才敢觸及的題材。

    白先勇、許鞍華、Serrini、黃秋生也來講文學和哲學,讓尋常百姓也可以一享大學級教育之樂。原來香港的電視台,都可以容納在學術領域上最前瞻的題目。

    「五夜講場」能在主流媒體開播,可以讓連上了年紀的師奶,和年輕子女一起於客廳收看,促進世代和諧。有人打開電視,剛好這晚哲學題目講「反啟蒙」。讀飽書的年輕人問阿媽,「妳看得明白嗎?」阿媽被啟蒙了:「看不明白也沒所謂,唔明白都可以看一看。」

    公眾教育、讓高等教育不只是一小撮考進大學的人士的專利,而是免費在公眾平台供市民收看,那是公共廣播的使命,也能彌補商營傳媒未能覆蓋的空隙。

    這個節目,應該雲集了全香港最多年輕學者的足跡。「學者、教授、博士坐埋一枱,可以隨時Jam出個節目來。」以往名嘴們主持清談式節目,和這批年輕學者的風格不同。學者們教慣書,他/她們習慣了備課充足,每集總要塞進最多的知識。「那個訊息量、學術濃度,嚇死你的。」

    五個夜晚,五個班底,一班學者在繁忙的教學研究工作外,還不停為這個節目作預備。為了準備一集節目,這些夜貓子學者,習慣了通宵達旦刨書,翻論文,為了這個五夜講場節目,也預備得像學術研討會般認真。一個晚上,一覺醒來,打開手機,百幾條短訊在手機下載要足足一分鐘。

    這些學者傻的,因為他們太珍惜這個平台。現在當個年輕學者,壓力巨大。博士畢業,才是艱苦的開始。不少博士生替多間大學兼職任教,時薪出糧,暑假零收入,稱為「流浪講師」。

    好彩一點,獲得大學聘為「助理教授」,三年又三年,兩張合約,除了教學工作,還要出版國際級學術論文,對學術世界需要有一定影響力,通過層層考核,至第六年若能成功獲得晉升至「副教授」,才能過穩定一點的日子。高壓評核下,不少學者都身心俱疲。

    學術是一個孤獨的領域,學者也是枯燥的工作,不少時間是孤單作戰,在象牙塔裡研究一些外人不明白的東西。但愛上學術的人,都是有點瘋狂,他們對自己專長領域熱情澎湃。這群工作壓力甚大,有點孤獨,又有強勁爆炸力的年輕學者,終於在五年前遇上港台一樣傻勁的製作人,一拍即合。

    這批學者畢竟只有二十至三十多歲,在學術世界尚算十分年輕。Work Hard, Play Hard. 「哲學有偈傾」的師兄弟,同期成立好青年荼毒室,出版哲學書籍。本來甚少與主流社會交雜的哲學家們,忽然讓不少社會人士,對哲學產生了興趣。

    在學術世界掙扎浮沉,在香港電台卻找到了一個抒發自己的平台。一位「真係好科學」的主持說:「從小到大,我都夢想香港會有廣東話的科普節目,終於給我在港台遇到了。」

    本來一班在課室或講堂教書的學者,來到直播室,不少人最初有點生硬、太過嚴肅,嘩,要錄一整個小時的直播節目,廣播技巧不容易。看到港台幕後製作人舉高手指倒數「五秒、四、三、二、一」,大光燈在照射,攝影機的小紅燈跳來跳去。內向的學者們,靦腆的書生們,冷汗都要流下來,頻頻食螺絲,最初主持電視節目,嚴肅得像舉行學術研討會。

    但節目錄製了五季,已經多達逾六百集,不少最初生硬的學者,基因改造了,現在望着鏡頭眼神自然,對着只有五秒的剩餘時間,也能揮灑自如風度翩翩打圓場。正當學者主持們慢慢進化,在鏡頭前表現自然,像與觀眾閒話家常,又能把艱深的學術概念帶入百姓家的理想狀態,卻又遇上今次港台忽然叫停製作。

    這個可能是全香港雲集最多學者和博士的節目,但製作成本並不高昂。幕後人員兼任不同崗位,基本上學者們收最實惠出鏡費。加上製作流程順暢,實時錄影減少剪接後期工作,只需1.5小時的開廠時間,便能錄製近1小時的出街節目,效率高,經濟實惠。

    我曾經在節目開播,到節目停播的五年之間均有參與「五夜講場」,出席了五集節目,包括「哲學有偈傾」「文學放得開」「學人串社科」,談及的題目,由新聞與真相,到紀實文學,到最近的明星與社會文化。

    我真切體會到,「五夜講場」是一個香港電視廣播歷史上一個重要的存在。節目從構思到製作,達到多贏局面,既能讓在學府裡的學者把自己的專長講解給普羅大眾知道;也能提升民智;香港電台作為公營廣播機構承載着這種教與學的管道,比商營機構更合適,更責無旁貸。

    這個節目讓市民安坐家中,也可以放眼世界,以古鑑今;一個開放包容的文明社會,總會想辦法把知識普及化,讓人們多動腦筋多思考。

    年輕學者也珍惜這個平台,他/她們願意奉上自己的所知,為香港電台作主持,以「蔗渣的價錢,交出燒鵝級作品」。每個周日晚上,有求知欲的香港公民,安坐家中,可以接受學術啟蒙,這些日子,卻忽然因為港台宣佈「節目調動」「節目有新攻勢」而暫停。

    據知,尚有多集已錄起的存貨,都是年輕學者們的寶貴心血結晶,還望港台不要浪費珍貴資源,讓這些已錄製好的燒鵝呈上給觀眾,可以讓大家享用這一批最後的學術盛宴。

    (圖為「五夜講場」啟播及換季時的宣傳活動及錄影廠留影)

  • 自攻螺絲香港 在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2021-03-16 23:02:51
    有 6,152 人按讚

    『寧化飛灰,不作浮塵。』
    在放棄抵抗之前,戰爭都不會結束。
    我是安薩里上尉,生於1916年,是一位印度軍人。
      
    現在,當大家看到「印度」會想起什麼?
    咖哩?獨特的古龍水?跳舞電影?還是印度奶茶?
    如果是的話,我很羨慕你們。
    因為在我的年代,看到印度人,一定會想起戰爭。
     
    從第一次世界大戰到第二次世界大戰,印度士兵與英軍在世界各地征戰多年,而在香港開埠初期,印度人已在香港生活或從商,有些退伍的軍人甚至會加入警隊。
     
    在1941年12月的香港保衛戰,守軍主力亦有很多英屬印度士兵,包括陸軍第7拉吉普團第5營(5/7th Rajput Regiment)和第14旁遮普團第2營(2/14th Punjab Regiment)。
     
    我隸屬的拉吉普營在保衛戰傷亡慘重,在日本軍從深圳南下攻入香港,最初衝突爆發地點就是「醉酒灣防線」,這條防線英軍自信能夠拖住日軍進攻兩星期,結果不到兩天就被攻破了。
     
    其後退守到港島區「北角」繼續抵抗,擁有892名士兵的拉吉普營,就有一半以上傷亡。
     
    在短短18天的保衛戰,香港宣佈淪陷,我被帶到為印度兵而設的馬頭涌戰俘營,營中幾乎全部都是戰俘,日本軍絕不會善待敵軍,可想而知環境有多惡劣。
     
    「你在軍中職級是上尉吧?只要你願意轉投效忠大日本帝國,向我們提供明盟國情報,我保證你不用受苦。」日本軍。
     
    「不,戰爭仍沒有結束。」我。
    「瘋了嗎?你們已經宣佈投降了。」
    「戰爭仍沒結束。」我。
     
    終於,在一年後的1942年1月,我在營中收到秘密情報。
     
    英軍賴廉士上校成功逃出香港,與中國大陸的盟軍匯合,成立「英軍服務團」,營救在香港的戰俘。
     
    我亦開始暗中與深水埗、亞皆老街戰俘營的軍官聯絡,負責戰俘營運送物資的貨車司機,開始為英軍服務團偷運信息。
 
    我們當年用的方法,是你們現在的特工電影都不會想到的方法。首先,我們會將寫有加密信息的紙條放進已挖空內部的特製螺絲釘內。
     
    信件會用假名,內容亦偽裝成一般業務話題,墨水則使用大米澱粉,這些墨水只需加上碘液後,便能夠閱讀信息。
     
    經過一段日子的信息往來,成功將地圖與微型羅盤等逃生裝備偷運到戰俘營,亦提供了不少藥物,令士兵的狀態恢復至可以逃走的程度。
     
    終於,花了整整半年時間,我聯合幾個戰俘營,與英軍服務團裏應外合,策劃一場營救行動。
     
    在印度戰區的司令部,亦批淮代號名為「筷子行動」的逃脫計劃,特地準備足夠照顧5,000名戰俘的資金與物資。
     
    「筷子計劃」先由英軍服務團聯絡惠州以南的游擊隊發動攻勢,另一方面,美軍航空部隊便在同一日空襲港九新界的重要據點。
     
    在炮火的掩護下,1,600名傘兵空降到目的地點炸毁部份的軍事設施,救出戰俘。最後在遊擊隊的掩護下撤退到惠州的英軍服務團據點。
     
    然而,「筷子計劃」到最後也沒有實行。原因主要有以下幾個:
     
    一)逃脫行動不能帶走全部人,遺留下來的士兵,將遭受日本軍野蠻的報復。我們並非與一個文明的族群進行交涉…

    二)物資短缺,加上日軍並沒按照國際標準對待戰俘,營內士兵的健康不足以參與脫逃計劃。
 
    三)我們被間諜滲透了。
     
    的確,日軍已發現戰俘營內有人與英軍服務團之間的聯繫網絡。1943年初,日本憲兵隊便展開行動打擊地下抵抗活動
     
    在行動中有叛徒將情報賣給日軍以保自身安全,偷運信息的貨車司機已被抓去,在嚴刑逼供之下,供出多個計劃的重要人員。
     
    日軍也在信息中滲透假信息,令多名英軍服務團特務及戰俘因此被捕,並遭處決。
     
    在1943年5月,我也被日軍拘捕,被帶到赤柱拘留營,慘受饑餓之苦及被日本憲兵虐打。
     
    「說出來會讓你舒服一點,其他被拘捕的都已經供出整個計劃,你們已經玩完了。」
     
    「仍沒有結束!」我。
     
    我苦撐至10月,由於沒供出任何對英軍不利的情報,日本軍也失去了耐性,在其他戰俘面前將我處死殺雞儆猴。
     
    後來英軍服務團有繼續嘗試聯絡戰俘營,但士兵害怕是日軍的圈套,所以沒有回應,「筷子行動」宣告失敗。
     
    在處死當天,我向在場的士兵說:
     
    「人終需一死,很多人因病離世,承受揮之不去的痛楚。
    我們會堅強而健康地死去,全為信念,不作叛徒,高貴地為國捐軀。
    我們如今避不過敵人的劍了,但無人應流淚或抱憾。
    我們要含笑面對敵人,勇敢地命赴黃泉。」
     
    『寧化飛灰,不作浮塵。』
    在放棄抵抗之前,戰爭都不會結束。
    我是安薩里上尉,死於1943年,長眠於赤柱軍人墳場。
     
    喜歡香港歷史故事,(呼籲會被 fb 刪帖)
    大家記得按「大姆指」和「向右箭咀啊~」
    在香港被消失前,用故事將歷史留住。
    我想眾籌一本書《屬於香港人》

    香港人有義務瞭解香港歷史!
    也許歷史很悶,但把故事寫得有趣,是作家的責任
    全書以故事瞭解歷史,用手繪地圖繪畫當時狀況!
     
    《屬於香港人》六月出貨。
    為避免這本書「被消失」,唯一方法是「沒存在過」。
    所以只接受預售,有多少預訂,就印多少本。
    不會公開發售。
    預售網址:(可寄海外)
    https://bluegodzistore.boutir.com/i/Xqe2DogAA
     
    部份資料取材自:
     
    「地下抗戰﹕香港淪陷與香港英軍服務團 - 空間史研究計劃」
    https://digital.lib.hkbu.edu.hk/history/baag.php
    這個網頁的製作超精美詳盡,有興趣可以到網頁看更詳細的歷史資料。
     
    同時感謝Watershed Hong Kong努力推廣香港歷史令更多人知道

  • 自攻螺絲香港 在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2021-02-08 22:35:52
    有 3,547 人按讚

    我是一名在中環滙豐總行上班的小職員。
    就算公司沒了我,隔半天就有人取代我的工作。
    是一顆毫不起眼的小螺絲。
     
    早上的中環街頭,人們如螞蟻般奔波忙碌,營營役役。
    每朝早上,我都會遇見一個婆婆,她會輕輕撫摸著公司樓下的銅獅子,不斷說「謝謝…謝謝你…」
     
    同事們都認識這個婆婆,說她一年365日每朝早風雨不改都會出現。
     
    「是神經病吧?」
    「也許是乞丐。」
    「以為摸摸獅子會打麻雀贏錢吧?哈哈哈。」
     
    我為了不被同事當成怪人,只好附和陪笑。但我知道婆婆為何每朝早都出現在匯豐門下…
     
    有一次,我午飯在公司附近遇見她,我跟她聊起來,沒想到她比我這個員工,更熟悉那兩隻獅子。
     
    位於香港中環匯豐總部的一對銅獅子,牠們各自有自己的名字。張口咆哮的叫Stephen,源自1920年至1924年香港總司理(Alexander G Stephen)。另一隻嘴巴緊閉,名叫Stitt,是1921年上海司理(Gordon H Stitt)。
     
    牠們從1935年第三代香港匯豐銀行總部落成,就一直鎮守在門外,是仿照上海匯豐總行門外的銅獅子複製而成,約重兩噸。
     
    「這隻獅子,牠救了我和丈夫一命。」婆婆指著獅子Stephen背部的孔洞說:「這些全都是子彈射穿的。
     
    1941年的12月8日,日本軍從深圳進攻醉酒灣防線,短短幾天九龍半島已經失陷。在12月16日日本軍開始炮轟港島,18日軍隊正式登陸港島。
     
    雖然英軍叫我們留在家裏,但我與丈夫都覺得不夠安全,為了逃避戰火,收拾行裝離開家逃到來中環,竟遇上兩軍駁火,本來我們都以為自己死定了,沒想到牠替我們擋下子彈。」
     
    在香港淪陷期間,由於日本軍物資貧乏,曾把銅獅子運送至大阪,準備將牠們熔為軍火材料,幸好牠們一直只放在軍火庫內,還未被熔掉,戰爭就結束了。
     
    登陸日本的美國大兵因為曾經來過香港,認得那兩隻獅子,於是歸還給香港,匯豐銀行並沒將牠們的彈痕修補好,便一直存放在門外至今。
     
    1983年因匯豐總行重建,銅獅子移至皇后像廣場,傳聞因守護神被移走,香港發生大股災。另一次關閉進行修復,是在2020年元旦遊行,有示威人士放火及塗鴉。
     
    婆婆稱聲,當日獅子神顯靈擊退了日軍。為了報答牠,所以每天都來摸摸牠,說句謝謝。
     
    銅獅子對香港極具歷史文化價值,也算是香港人的情懷。有人責備示威者破壞銅獅子,然而凡事總有兩面。
     
    滙控在2009年金融海嘯期間的「世紀大供股」,香港股民與一眾投資者仍未心死,最後撐過難關。
     
    滙豐集團執行董事霍嘉治曾公開感謝香港人,幫助匯豐走出困局。
     
    在2019年11月,抗爭者支援組織「星火同盟」的戶口,以被匯豐凍結資產達7000萬,原因是發現戶口的交易活動與開戶時所陳述的用途不相符。
     
    只能說信任建於百年,亦能毀於一旦…
     
    有興趣看嗎?給我一個Like & Share吧! 
    在香港被消失前,
    我想用故事將歷史留住。
     
    我想眾籌一本書《屬於香港人》
    也許你覺得歷史很悶,但我對寫故事有100%信心。
    香港人亦有義務瞭解香港歷史!
     
    全書會以二次世界大戰前為開端,
    日治三年零八個月,香港保衛戰。
    亦會有重光後的香港、偷渡潮、六七暴動、七、八十年代生活文化…
     
    《屬於香港人》六月出貨。
    為避免這本書「被消失」,唯一方法是「沒存在過」。
    所以只接受預售,有多少預訂,就印多少本。
    不會公開發售。
    預售網址:(可寄海外)
    https://bluegodzistore.boutir.com/i/Xqe2DogAA

你可能也想看看

搜尋相關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