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卦]自我導向學習量表是什麼?優點缺點精華區懶人包

雖然這篇自我導向學習量表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自我導向學習量表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自我導向學習量表產品中有3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0的網紅,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今日主持又是收穫滿滿! 感謝許多夥伴們的參與 讓大家在教養的路上不孤單、彼此打氣! 以下是今日的筆記整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題目:孩子能自律,父母不焦慮 (啟發孩子的內在動機) 主題: 1孩子的壓力。 2.課題分離。 3.自然結果與邏輯結...

  • 自我導向學習量表 在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2021-05-26 21:47:17
    有 17 人按讚

    今日主持又是收穫滿滿!

    感謝許多夥伴們的參與

    讓大家在教養的路上不孤單、彼此打氣!



    以下是今日的筆記整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題目:孩子能自律,父母不焦慮 (啟發孩子的內在動機)

    主題:
    1孩子的壓力。
    2.課題分離。
    3.自然結果與邏輯結果。
    4.如何啟發孩子的內在動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好讀版:
    https://pse.is/3hlkvk

    我們要練習自我察覺 ,那你是否有忽略孩子感受?

    你有察覺到孩子的壓力嗎?
    孩子是否有因無法符合媽媽的期待而感到氣餒?

    三寶媽問:孩子之間有相處之間的壓力?
    老師:當孩子在引起你注意的時候,你的內在感受?
    三寶媽:無奈~
    老師:可讓孩子輪流說,並讓彼此討論。
    討論完後,在跟媽媽說怎麼處理

    「手足競爭是歷程,但我們要教導的是如何合作」
    導向彼此合作,將孩子們看成為一體

    孩子的壓力有三種:
    一、正向壓力:感受到壓力
    例: 考試 比賽

    二、可容忍的壓力:挫折 責備
    例:處罰 被罵 父母吵架

    用「傾聽」的方式跟孩子說:你會不會覺得難過?生氣?
    去陪伴孩子的壓力
    讓孩子感受與理解我們的關心,避免說教

    青少年的孩子,會不喜歡我們說教,我們就避免
    只要陪伴他就好

    若孩子願意跟我們講,切記,不要教他
    只要同理他就好
    例:喔~原來是這樣子,還有嗎?
    ▷孩子說得越多,越能把壓力卸下來

    青少年,會受同儕影響,若願意跟我們說,與我們分享同儕問題,我們該開心,不要加入我們太多的想法
    聽聽他的想法,問問他的感受
    詢問如果是他,他覺得如何?會如何處理?

    三、毒性壓力:
    例:每天在學校被老師罵、 爸爸媽媽每天吵架、 每天被同學欺負|霸凌
    ▷避免孩子有毒性壓力

    壓力的解藥:
    一、掌控感:
    讓孩子從心裡認為事情是自己要做的
    讓孩子自己決定

    二、能力提升
    不是教他,而是給他勇氣
    例:「我們」來試看看
    讓孩子覺得媽媽跟我是站在一起的

    很難?「我們」來試試

    三、運動:
    有規律的運動

    「察覺自己與孩子的情緒
    先處理自己煩躁的情緒」

    忍耐不要去涉入「孩子的掌控感」
    是什麼樣的原因,孩子沒有想要把成績弄好?
    ☞聚焦在孩子這個「人」而不是聚焦在問題
    例:你滿意嗎?你會想把成績考好嗎?(關心的傾聽與詢問)

    若孩子年紀較小掌控力較弱?而老師給壓力?
    ☆注意:當孩子覺得他很好,他會做的更好
    例:寫字_容易引起孩子的挫折
    大人容易用大人的標準來要求
    要記得,學習是歷程,不是結果

    在過程中,找到孩子做得好的地方
    例:
    「哇~你這幾個字好漂亮呢!媽媽覺得寫得很好」

    「你覺得寫不好唷?那要怎麼寫得好呢?」

    ✖︎注意:不要去擦孩子寫的字,要擦讓孩子自己去擦
    訓練都是技巧與歷程
    不要讓他覺得很挫折,而是要讓他覺得很有能力的
    ☞記得在過程中找出孩子做的好的地方來鼓勵

    課題分離:
    你的孩子目前讓你感到困擾的行為是?

    二歲,一直挑戰?
    二歲,正在探索,一直嘗試可摸得到看得到的,敏銳性強
    越能引起我們注意的事情,越想要做
    ☞少說不可以,而帶著他們,我們可以來做什麼

    例:
    「不可以丟人」,不可以被忽略了,而只聽到丟人

    議題:誰該為上課遲到負責任?
    是孩子,不是家長
    不是我們幫他處理事情,應是如何給孩子勇氣讓他能夠自律

    跟孩子一起訂立規則,訂立你同意他也同意的
    討論他可以決定與解決的方式
    (可透過家庭會議的方式)

    若隔天,他失敗了,要不要責備?
    不要責備,事情失敗與人失敗分開,
    做不到我們明天再繼續就好
    例:哇~我們今天沒有達成任務,我們明天再來!我們再挑戰!

    若孩子不能吃冰,可以吃什麼?
    找一個取代的東西

    我們跟孩子一樣會有挫折感,
    孩子腦神經還在發育對挫折感反應很敏感、很直接
    不要教他怎麼做,而是同理並讓他思考
    不要加重挫折感那嚴重的事情
    讓他覺得沒關係,我們在努力就好
    耐挫力與韌性會越來越好
    👉🏻耐挫力與韌性能力的培養,重點在於他能夠感受到父母親對他的支持

    你不要孩子做「某件事情」
    例:你不要他看電視!那他不要看電視他能做什麼?

    當孩子做錯事,與另一伴觀點不同
    不要去講道理、說教,也不要拿出教養書說的知識
    會將另一伴對教養會越推越遠
    ☞去理解當下他看到事情的感受
    例:你看到這樣你好像很生氣,你覺得很不應該?
    先用傾聽,同理他的感受

    先處理孩子還是另一伴?
    ☞情緒穩定後再說再溝通。
    盡量彼此同理

    老么通常會用更激烈的方式來處理事情,因他有競爭性(本能)

    課題分離
    不要處理太多孩子的事情,孩子會覺得氣餒
    來自於,媽媽好像不相信我有能力處理自己的事情
    孩子會沒有勇氣處理自己的事情與失敗
    ☞家長應陪在他旁邊給予勇氣,面對失敗

    例:孩子在學校遇到問題
    問:那你可以怎麼辦?
    可以怎麼說?
    不會說?「我們一起來練習」

    不用太注重技巧,技巧可以一直變動

    自然結果&邏輯結果
    自然結果:
    孩子要自己面對結果
    例如下雨沒帶傘,他就要自己淋雨

    當孩子越來越大,趨向使用自然結果
    千萬不要說!「我不是跟你說過了媽?」
    而是要表達同理與傾聽,感受孩子的感受
    當孩子感受到父母的同理,孩子舊能產生勇氣

    邏輯結果:
    與孩子一起訂出一個規則
    例:孩子拿牛奶翻倒
    ✖︎:叫孩子去罰站是處罰
    ○:讓孩子自己處理翻倒的東西,而這樣是有因果關係的
    ☞以「溫和且堅定」的方式來處理

    點數制度是否合適?
    可以用,但不要一直用
    可當啟動,但後面要做轉化
    *解釋:孩子還小,不懂內在動機時,可用點數當啟動,引導孩子做事情
    而當孩子漸漸長大,該轉換成孩子的內在動機,少用點數與獎勵

    為何正向教養不建議點數與獎勵?
    因會把它把事件與點數、獎勵連結,就像是為了獎勵而做
    容易模糊焦點
    如,將客廳掃一掃,應是為家裡環境好
    將成績考好,是為自己負責
    ☞點數與獎勵會沖淡它的正向價值

    ☞點數、獎勵,容易變成操控孩子的手段

    獎勵與懲罰,短期有效,但長期失效
    懲罰會讓孩子內心反抗、認為不公平

    獎勵可以帶來成效,短期可以立即驅動孩子做我們期待的事情。
    懲罰會讓孩子因為害怕,而照我們的意思去做什麼或不做什麼。

    父母的想法是要改正孩子的錯,但孩子的想法是什麼?不公平?

    ☞不要去打孩子!
    忍不住,先轉換情緒,先冷靜下來

    案例:有一個常被打的孩子
    老師問孩子,當孩子被打的時候心裡在想什麼
    孩子的想法是「好了沒?」
    逞罰與打孩子沒有辦法達到教育的目的

    問:那如果已經體罰孩子了呢?如何挽救?
    答:事情已過,不要自責

    當父母在打孩子時,透露二個訊息
    一 你做這事讓我很生氣
    二 生氣可以打人
    反而變成以身作則,以暴制暴?

    事情已過,現在開始我們努力就好!

    ☞當孩子做不好時,我們可以接住他的情緒
    不用教他、不用指導、不用罵
    接近他就好

    自我價值
    孩子如何看待他自己?

    我們要看到孩子進步的地方

    ▷當孩子倍受鼓勵,就會覺得有價值
    ▷當他有能力可做到許多事、可幫助人,就會覺得有價值

    來賓問題:為什麼不要用獎勵?
    因獎勵是上對下的縱向關係

    犒賞,可以用慶祝的方式來呈現

    我們太強調結果,孩子會很害怕失敗
    我們要看見中間的努力,鼓勵他做好的地方

    來賓問題:無慮 他律 自律
    我們父母扮演的角色是在旁鼓勵
    給孩子勇氣,讓他自己做得到

    他律:
    我跟孩子一起訂出日常規範
    不是媽媽叫他這樣做,而是孩子自己可以做

    討論:孩子想要做什麼,帶他去做
    盡量不要引導作業寫完可以看電視

    寫字
    剛開始不要寫太多,只要願意寫都給予鼓勵
    不用規定量,他有寫都很棒!
    可說:媽媽覺得你這幾個字寫得很認真、這幾個字很好看呢

    情感連結是最重要的!
    讓他連結,寫作業很好呀~我可以跟媽媽一起完成什麼事情
    (讓孩子覺得跟父母完成事情是有趣的、有動力的!)

    孩子容易覺得達不到父母的標準 孩子容易落入氣餒、放棄
    所以當孩子一表現好,帶著孩子去看見他做好的地方

    ☞沒有一個孩子要讓自己不好
    現在不好應該是內心感到氣餒
    孩子現在不好,不是永遠都不好
    他只是還沒學會
    我們要要培養孩子的是持續的動力

    來賓問題:零用錢議題
    不要把零用錢當作是一種獎勵的方式,會扭曲價值觀

    如何學會慾望與控制?

    孩子有想買的東西?
    跟孩子討論一星期要多少?
    不要將獎勵金錢與事件綁在一起,也不要扣孩子錢
    媽媽給的零用錢,跟表現沒關係

    帶著孩子去做現金流量表
    重點,不管他買什麼都不能反對!
    我們可以用好奇與探索去問他
    不然之後會隱匿,
    不管他寫什麼我們都不反對,我們可以不認同,但不反對、不出意見

  • 自我導向學習量表 在 洪仲清臨床心理師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2020-10-12 07:15:01
    有 2,637 人按讚

    我們會找出自己最糟的一面,告訴自己說永遠不可能改變。

    如果你不滿意或批評自己,或感到絕望,不要讓這些阻擋你前進。找出你在哪些方面有所進步,你就會看到、感受到和欣賞你正在做的事情的價值。

    把讚美聲調大,不要放大失敗,而要放大進步。

    取自《僧人心態》

    ... ... ... ... ... ... ... ... ... ... ... ... ... ... ...

    各位朋友,早安:

    昨天贈書直播,談到如何用言語表達對一個人的愛,我認為摘文中的方法很重要。
    https://www.facebook.com/Psychologist.Hung/videos/685459175408990/

    能用正向的言語成習慣,那麼愛自己與愛人,就是對象的不同而已。此外,這還能更實際地去讓我們生存在這個世界上,最後把對我們自己的愛,能展現成行動。

    祝願您,能讓心變大,煩惱就縮小了!

    ... ... ... ... ... ... ... ... ... ... ... ... ... ... ...

    重塑框架

    【文/ 傑‧謝帝】

    如果你跟大多數人一樣,那麼你的理智往往會指出心智的錯,但很少稱讚它做對的地方。這算哪門子的教養方式?

    「絕不會有變好的一天。」
    「沒有人了解我。」
    「我不夠好。」
    「我的吸引力不夠。」
    「我不夠聰明。」

    我們會找出自己最糟的一面,告訴自己說永遠不可能改變,這等同選一條最無法鼓舞人心的途徑。通往幸福的途徑有三種,且都以知識為中心:學習、進步和實現。無論何時,只要我們正在成長,就會感到快樂,不會有對物質的渴求。如果你不滿意或批評自己,或感到絕望,不要讓這些阻擋你前進。找出你在哪些方面有所進步,你就會看到、感受到和欣賞你正在做的事情的價值。

    用知識重新架構你對自我的批判。聽到自己說「我很無聊,我很遲鈍,我做不到」時,改為對自己說:「我在努力。我在改進。」這是一個提醒,讓你知道自己正在進步。跟那個悲觀孩子的聲音建立關係。隨著你去閱讀、研究、應用和測試時,那個成熟的大人之聲就會放大。把讚美聲調大,不要放大失敗,而要放大進步。如果你在七天內有兩天早起,要像對開始有點進步的孩子一樣鼓勵自己;如果你完成了一半的計畫,就當成已裝了半滿的杯子看待。

    除了放大自己的成長,我們還可以用「正向」重新框架不想要的想法。我們的猴心經常會嘮叨「我做不到」之類的話,你可以改寫為「我可以靠著⋯⋯方法做到」。

    把「這件事我做不到」改成「我可以靠著⋯⋯方法做到」。
    把「我這方面很笨」改成「我正在花時間讓自己變好」。
    把「我不可愛」改成「我正在接觸新朋友」。
    把「我很醜」改成「我正一步步讓自己變健康」。
    把「我無法處理一大堆事」改成「我正排出優先順序,剔除清單裡不必要的項目」。

    以解決方案為導向的陳述,可以提醒你主動承擔責任,而非陷入一廂情願的想法裡萎靡不振。

    除了運用話語重新架構心態,還要採取行動。克服言而不行的簡單方法,就是每天學習一樣新事物。你不需要學些了不起的大事,也不必學困難的編碼或量子力學,閱讀有關某個人、城市或文化的文章有助於提升自尊,豐富你下一次對話的內容。你甚至可以一天學一個新單字,舉個例子:北美原住民因紐特人說的「iktsuarpok」,意思是不斷到窗口張望客人到了沒。在餐桌上分享這類新學會的單字,就能增進用餐氣氛。

    我們可以把經歷過的許多挫折當成祝福,因為正是這些促使我們成長與發展。試著以連續光譜的視角來看待負面想法和情境。我用醫生評估疼痛的方式,要求人們用零到十的量表,評估讓自己感到憂慮的事物。零分代表毫不憂慮;十分最糟,像是「我擔心全家人都會死」一樣恐怖(其實,這種程度應該要獲得十一分才是)。 能列為十分的問題族繁不及備載,尤其你若在午夜時分評量。無法升遷的憂慮應該獲得十分;遺失珍愛的手錶—又一個十分。但如果你經歷過失去親人的巨大傷痛(每個人都遇過或未來會遇到),所在刻度就會隨之變動,視角也會跟著轉移:突然之間,失業不再是一大憂慮,而降為可以忍受;遺失的手錶只是身外之物;你的身材也許不是十全十美,但仍能帶給你很棒的經驗。覺察深刻的痛苦,可以從更高的視角減少問題帶來的煩惱。當你必須面對一個毀滅力「十」足的煩惱時,擁抱它,花點時間好好療癒。這麼做不是為了減少負面經驗的影響,而是為了獲得更清明的視野。有時候,你必須實事求是,承認十就是十。

    .

    以上文字取自
    僧人心態:從道場到職場,訓練你的心,過著平靜而有目標的每一天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870627

    圓神出版.書是活的
    https://www.facebook.com/pg/BookLife99/posts/

    .

    已額滿11/7 三重免費公益講座_樂讀親子共學系列講座_以善意應對青少年情緒人際問題
    https://www.facebook.com/events/189917322447609/

    相信自己是夠好的媽媽:是犧牲,還是責任?是妥協,還是平衡?放下對母愛的執著,恢復你的生命彈性,重新找回愛自己的方式
    博客來:https://bit.ly/2vhVD9s
    讀書花園:https://bit.ly/2GEA9dH
    誠品:https://bit.ly/2W4E3Sq
    金石堂:https://bit.ly/2vhQ6jh

  • 自我導向學習量表 在 Vicky Hung (洪雅琦)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2018-03-25 12:00:59
    有 527 人按讚

    【V師太 開講】

    有些人說,老師~你不是TRX的講師
    為何你自己做訓練時,都沒用TRX
    反倒是做重量、舉重比較多?

    呵呵~這有很多因素的
    一來,運動中心不方便我懸掛
    二來,你「只」看到我一部分的訓練
    三者,舞蹈體操底,動作協調本來就好
    我更需要加強的是力量與連動

    許多人對肌肉力量的認知
    就是簡單地從
    肌耐力、肌力、肌肥大、爆發力等分類來理解

    甚至加上時間變項組成週期
    分為純粹肌力期、基礎力量期
    肌肉肥大期、最大肌力甚至爆發力期

    然而~這都只是針對
    肌肉訓練的成果與週期來思考

    在策略上呢?好像顯少著墨
    甚至現在在訓練界又分成兩大極端
    「動作功能導向」與「力量表現導向」
    有些人甚至把TRX定義為功能導向
    奧林匹克舉重定義為力量爆發導向
    硬是把訓練分成兩端點

    站在兩端點評論另一端點的價值
    認定功能訓練者只追求功能卻無法產生對抗性
    或認為力量訓練只有力量沒有細節
    容易受傷也容易喪失協調

    其實~這兩個都沒有錯
    訓練本就只存在訓練者個人的喜好
    並沒有絕對正確或錯誤的定論

    不要把自己的喜好當作對事物判斷的依據
    應該把對被訓練者最有效的訓練途徑
    當作最好的決定準則為出發點

    具有 #傷後復健 與 #運動表現強化
    這兩極端訓練能力的我
    在訓練中,我更強調
    #獨立後整合 #整合後獨立 這兩個依據

    受傷後,需要很多的獨立式訓練
    先把局部的力量加強
    等到局部力量有了之後
    必須在丟到整個動作連結中吃連動
    有了連動後,必須在動作路徑中
    繼續找尋不夠或衰弱的點
    再進行「獨立式強化」來補強
    最後還要再丟進連動式動作路徑中

    完全不是誰好誰弱的討論
    而是時期、需求與狀態的評估

    在動作選擇上
    這張圖應該可以給大家一些想法

    TRX是個很容易誘發全身連動的訓練
    幫助你穩定軀幹、連結各個部位

    但就因為它在單一動作中驅動了多元部位
    因此對單一部位的訓練功效就會比較低
    如果你喜好「局部腫脹」、追求「肌肥大」
    或是復健強化中想獨立某一肌群避開代償現象者
    #局部式肌力訓練 或許是你的選項

    局部式訓練的判斷依據不在量的大小
    在著重的部位參與
    量小走復健或穩定
    量大走肥大或塑型

    而想要肌肥大的人
    可以把TRX當作訓練前暖身
    讓周邊肌肉喚醒,穩定
    之後再執行局部訓練時,更不容易產生代償
    關節壓力也比較小、動作路徑更穩定

    如果關節很不穩定,或是復健後局部力量已經足夠
    想要把力量延續到與周邊肢段進行溝通
    此時TRX這類的「#整合式肌力訓練」就很適合
    其透過肌群間的神經肌肉整合,提升動作效能
    根據現今市場的分類,比較像是「動作優化式訓練」
    讓你把動作做得更好,透過動作牽拉筋膜
    刺激更多肌群參與,讓腦部神經訊號更多元

    多數對身體鍛鍊沒特殊要求
    只追求健康、順暢、無痛需求者
    這就是你最好的選擇

    但如果你是運動員,或是運動愛好者
    想要追求更多力量的展現,甚至自我挑戰
    「#連動式肌力訓練」就會是你的選項
    奧運舉重動作是連動式訓練動作的 #選項之一
    還有許多連動式訓練可以幫助創造產力效能

    除了力量之外,還強調「效能」
    要用最短的時間把負荷従A點移動到B點
    需要學習對地心引力的借力、身體力量傳導
    甚至到最後的力量釋放與輸出

    這類型的訓練就會希望紀錄每種運動數據
    負荷移動的速率、腳步接觸地面與推凳的時間差
    動作產出的表現(高度、遠度)
    甚至移動負荷的重量與效度

    要走到這裡~多半是有一定訓練經驗者
    甚至對運動有著莫名的自虐情操才做得到
    也必須承擔一定程度的訓練風險

    當然~還有一種訓練我把它叫做
    「#不顧一切式肌力訓練」
    不管你用了什麼樣的策略
    就是努力把重量舉起、推出
    或許會犧牲一點關節穩定、或許會用最大關節角度
    但那目的都在鎖住關節,透過結構的支撐
    創造出最大的肢體剛性,讓軟組織能產力
    健力就屬於這一類的技術
    更需要高深的訓練技巧、指導與監控

    肌力訓練是門學問
    不是有去推重量就會有效
    要從技術、週期、目的、能力...等許多部位
    進行分析、監控與探討

    今天~話多了點
    希望未來能有更多機會
    在台灣開課,面對面地跟大家分享

    #這只是我的觀點
    #你可以聽你也可以不信
    #無論如何卻不能不練

    #玩人體
    #信念教育學院

    很難懂嗎!?難懂就請教練幫你
    別以爲訓練一定能自修
    自修就會好我幹嘛還花二十多年在進修....

你可能也想看看

搜尋相關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