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卦]自吸式化油器是什麼?優點缺點精華區懶人包

雖然這篇自吸式化油器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自吸式化油器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自吸式化油器產品中有5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9萬的網紅狂人日誌:MadVnz,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狂人新聞台]1958 的保時捷 356 emory special #小編:不得不一覽的貴氣復古車 自從 1956 年停產以來,保時捷(porsche) 356 依舊是全球復古車收藏家的最愛。而這台自帶貴氣光芒的雙門跑車是在 1958 年誕生的「porsche 356 emory specia...

 同時也有2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3萬的網紅moto1hk,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4V」、「勁戰」、「天鵝」、「CYGNUS」及「CYGNUS-X」,其實都係講緊同一款YAMAHA綿羊仔。第一代「勁戰」在2002年面世前,因為大部份125綿羊仔的外觀老土兼乏力,所以被受忽略,雖然「勁戰」同樣只是125綿羊仔,但勝在外型前衛又有跑味,兼且有無限改裝空間,徹底扭轉125綿羊仔的地位...

  • 自吸式化油器 在 狂人日誌:MadVnz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2020-04-28 19:29:04
    有 1,300 人按讚

    [狂人新聞台]1958 的保時捷 356 emory special

    #小編:不得不一覽的貴氣復古車

    自從 1956 年停產以來,保時捷(porsche) 356 依舊是全球復古車收藏家的最愛。而這台自帶貴氣光芒的雙門跑車是在 1958 年誕生的「porsche 356 emory special」,被來自加州專門訂製保時捷 356 的公司 Emory Motosports 所復原,昇華了外表及更新了設備後,永恆的魅力得以淵遠流長。

    在優雅的不可思議的外表下,內飾簡約大方,前座以深綠色的皮革來宣示自己復古的靈魂。便於後置發動機的冷卻,車側設有鯊魚鰓狀排氣孔,是這台車如刺青般的識別證,而老派籠式複古前大燈作為吸睛的細節再適合不過了。為了回應時代的需求,車子的設備也大大升級了,搭載 2.4 升 185 馬力的四缸 911 發動機及 Weber IDA 化油器,讓這古董車也能在今天持續奔馳。

    自 1948 年以來,Emory 家族一直從事保時捷修復的工作,當時祖父 Neil Emory 共同創立了 Valley Custom Shop,這輛經過嚴格修改的作品也是出自這裡,如果你也想要一台這樣的跑車,準備好金錢可能還不夠,還需等待 3 年,但是看到這些藝術品般的細節,你就能明白了。

    #Porsche #Emory #special #Motosports

  • 自吸式化油器 在 謝銘元:失敗並不可恥但要有用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2019-09-27 12:34:36
    有 20 人按讚


    #文超長系列 #圖一張系列

    不是 #小題大做,是 #小騎大作

    又是十月懷胎,又生了一個孩子!

    昨天下午和媒體朋友聊到,為什麼 Gogoro 要做綠牌車,綠牌的市場不是比較小嗎?

    在 Gogoro 的產品藍圖中,我們更注重的是如何滿足不同顧客的生活需求,而不是僅以傳統的排量或動力輸出來分類。從 Gogoro 1, S1, 2, S2, 3 系列一路走來,我們嘗試了不同的造型、性能、尺寸、高度、輪徑、顏色、擴充性等等,雖然每一款車型都能打動特定的族群,但始終有一部分客戶在目前的產品線中,找不到合適的車款,難道 Gogoro 沒有一種能夠同時滿足「短程、輕鬆、容易、方便、不落俗套、價格合宜」的車種嗎?

    我們回頭看看 50cc 的興衰,在大叔求學的年代,50cc 是通勤的主力車型,不過隨著 2004 年實施四期環保法規(禁止二行程化油器新車領牌),2009 年實施機車新車五期環保((四行程化油器機車新車無法領牌,四行程噴射引擎才能領牌),50cc 四行程噴射引擎的成本大幅上揚接近 90-100cc 車款,但是動力輸出卻不如白牌車輛,在售價相仿但性能落差下,自然 100-115cc 的車款逐漸成為小型機車的主流。

    舉例而言,如果 iPhone 11 128GB 和 iPhone 11 Pro 256GB 差價不到 3,000 元,即便前者的功能與性能已經滿足用戶需求,大部分消費者應該毫無懸念的選擇後者。這裡買的不是「夠用」,更是「划算」。另一個例子是單點和吃到飽,如果二者價差不大,吃到飽更容易獲得消費者青睞,每餐吃到撐不是「生活需求」,無價差升級吃到飽絕對是「小確幸」。

    回到「上學與通勤」需求,大叔年輕時騎著小 50cc,往返公館校區與泰山,雖然沒有 125cc 來的豪邁奔放,但也足敷使用,那時 50cc 和 125cc 還是有明顯價差,阮囊羞澀的學生,自然想著「夠用」就好。今天的 100-115cc 及客人中,有一定比例的人其實只是要找一台適合自己、方便、好照顧、易停車、相對便宜的車款,買 110-115 不見得是因為「實際需要」這個產品,而是在茫茫車海中選擇了「相對合適」的產品。

    針對這個「短程、輕鬆、容易、方便、不落俗套、價格合宜」的需求,團隊齊心戮力的開發了最新的 Gogoro Smartscooter 產品線:Gogoro VIVA

    - 74cm 的座高,高矮胖瘦都能雙腳踩到地面
    - 80 公斤的車重,男女老少都能輕鬆駐車
    - 10” 輪圈配短軸距,穿越小巷、市場都是輕鬆自在
    - 體積縮小的龍頭與車身,什麼樣的停車縫隙都能順利牽入
    - 單顆電池讓換電更快、更輕鬆,也在小車身內留下更多的儲物空間
    - 特調顏色 PP 材質,好看、耐刮、易清理、未來還可全數回收
    - 一體式鋁合金輪轂馬達,輕量、高效、低噪、免保養、加速順暢
    - SBS 前後碟盤同步煞車系統,安全行駛、騎得快也停得快
    - NFC 卡片鑰匙與 Gogoro app,最新科技一樣都不漏接
    - 超過 100 種的配件配飾,打造獨一無二的個人移動風格
    - 兩年保固+兩年免費快保,首保與例行保養都是 5,000 公里,輕鬆簡單
    - 搭配自由省方案,299 滿足短程移動需求,享有離峰位置與時間換電折扣
    - 扣除補助後,實際入手價格下看到 3 甚至是 2 字頭,完勝其他同價位選擇
    - 超優惠分期付款方案,每天只要便當價 49 元就可以輕鬆擁有

    我們希望 Gogoro VIVA 是一台的省心選擇,因為:
    #人人都可駕馭
    #人人都買得起
    #人人都不同款
    #人人都養得起

    至於美醜,審美觀人人不同,我喜歡的未必你喜歡,你不愛的不見得我也不愛。無論 Gogoro 如何打造車款,有一件事情是確認的,Gogoro 的「可辨識度」的確遠高於其他車廠。紅綠燈停等數十輛機車一字排開,有多少人可以分辨哪一輛車是什麼廠牌?什麼型號?只有 Gogoro,從 1 系列到 3 系列,也包括昨天發表的 Gogoro VIVA,不管你從哪個角度看,不論白天或晚上,甚至有時候僅憑聲音或燈光,大部分看過的人都可以快速精準指出,那是一台 Gogoro。

    每次 Gogoro 出新車都是話題焦點,網路上熱論紛紛,為什麼?因為我們不在既有的框架下做事!將別人做好的、賣得好的拿來抄,這個成本最低、風險最小,但是這樣做就失去了品牌精神,失去了原創意涵,當然也失去了無限可能的想像空間。開發一個 100% 自行發想的產品,會比複製他人模式更為曠日費時,可是過程中的每一個環節,每一次的打掉重練,都會是品牌與團隊無可取代且無價的經驗積累。我們熱愛我們打造的產品,也深信它會吸引到喜歡它的消費者!

    以下開放快問快答!但更期待你前往 Gogoro 門市親自體驗,Gogoro 的好,鍵盤打不出,只有看到、騎到才能體會!

    #Gogoro #VIVA #Smartscooter #GogoroNetwork
    #小騎大作 #MoreFun #MoreMe

  • 自吸式化油器 在 雷尼 Rainey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2018-06-23 22:05:11
    有 175 人按讚


    【關於積碳】

    1、燃料如果在完全燃燒狀況下,主要生成二氧化碳與水,但是燃燒不完全時,則會產生積碳的現象;由於各種燃料的特性與應用不同,因此其積碳的程度也不相同,例如家庭用的液化石油氣(簡稱LPG),因為分子短且為直鏈化合物,具有易燃燒的特性,所以產生的積碳相當微量,可是鍋爐用的燃料油,則屬於重沸物質(分子長且含有芳香烴物質),不易完全燃燒,因此積碳的程度就比較嚴重;至於汽油因在引擎的燃燒過程,由於燃燒溫度高且油氣停留的時間極短,所以無法完全避免有部份氣化及燃燒不完全的物質,這些氣化不完全的部分,形成像油漆狀的膠質,附著於引擎進氣汽門表面稱為進氣汽門積碳。而燃燒不完全的焦炭物質,則附著在引擎燃燒室內的汽缸頭與汽缸蓋,此稱為燃燒室積碳。

    現今的引擎技術雖已相當進步,但是燃燒效率也僅達25~30 %而已,因此積碳主要是由機械本身所造成的現象,並非汽油品質不佳所引起,一般自煉油廠所生產的汽油,品質可能不盡相同,因此影響的程度略有差異,但是如果使用溶劑油或非法油品,則會導致嚴重的積碳。
     
    2、汽油引擎積碳形成的原因與位置
    汽油引擎積碳的部位,主要分成進氣系統與燃燒室。在進氣系統中因為汽門的高溫(約200℃),所以不易氣化的汽油,在噴油嘴與進氣汽門上形成像油漆狀的膠質。而在燃燒室內則因高溫(約500-800℃)、且快速的燃燒,由於汽缸壁的溫度較低,易使得局部燃燒不完全而產生焦炭物質形成燃燒室積碳。

    引擎積碳部位
    3、積碳對車輛性能的影響
    由於新車並無所謂積碳的困擾,但是經過一段長里程的行駛後,引擎的性能會逐漸出現降低的現象,例如加速無力、油耗增加、引擎產生抖動與爆震等。其原因除了機械磨損與電子零件的老化外,積碳也是影響的因素之一。
    當噴油嘴產生積碳時,則形成阻塞,因此汽油無法完全霧化,使得未氣化的油滴,則漸漸在進氣汽門因高熱下由膠狀物質產生碳化,所以當進氣汽門嚴重積碳時,造成引擎的輸出馬力降低,因而導致耗油量增加,而且所排放出來的廢氣因燃燒不完全而造成空氣污染。
    而燃燒室積碳會結合油氣中的過氧化物,使得燃燒過程產生不均勻燃燒,而發出異常噪音,同時也因為壓縮比的增加,致使引擎需要使用更高辛烷值的汽油,否則會出現爆震現象(俗語所說的敲缸),如果嚴重時會導致汽缸頭磨損,此時車輛將被迫送入保養廠進行大修了。

    什麼是積碳
    這裡要討論的積碳是指聚積於引擎內部的進排汽門、進氣道、燃燒室、噴油嘴的碳與黑膠物質。或多或少存在於引擎固定零件之死角部位的油泥,由於對引擎的運作不構成影響本文就不予介紹。下圖為嚴重積碳的進汽門。

    積碳的原因
    引擎的動力來自於引擎活塞向下移動時,將汽油與空氣的混合氣吸入汽缸內,然後向上移動的活塞再將這些油氣壓縮成高度可燃氣體,最後火星塞點火將其引爆,活塞被這強大的爆炸力推動,引擎因而產生動力。一般引擎的簡圖中可以清楚看到:動力的源頭→混合氣,必須經過進汽門進入燃燒室;少部分的汽油便會附著於進汽門上,遇上引擎的高溫,汽油中無法燃燒完全的碳氫化合物、石蠟、膠質便會被燒成膠碳物,如果噴油嘴有積污的情形,噴出的汽油霧化狀態不佳,汽油與空氣混合不均勻,會增加凝聚於進汽門的汽油的量。糟糕的是膠碳有吸納汽油的特性,所以這層積碳會吸收汽油,被吸收的汽油再被燒成膠碳行成更厚的積碳,更厚的積碳再吸收更多的汽油,如此惡性循環到進汽門因積碳過多,以致無法緊閉,使引擎無法運作為止。

    燃燒室的積碳則是肇因於汽油成分中的膠質與無法完全引爆的碳氫化合物在爆炸後,產生的微小碳粒未及隨廢氣排出而堆積在燃燒室內,這些黑色顆粒應該隨著廢氣排放於大氣中,或積聚於消音管上。燃燒室如果積碳嚴重會使燃燒室溫度升高,造成火星塞在點火的同時,燃燒室內的混合氣也自行引爆,兩股爆燃點使汽缸壓力突然升高,傷害引擎內部周邊零件,並造成類似敲擊缸體的聲音,這就是爆震(Knocking)。燃燒室積碳的狀況可以觀察火星塞點火端來得知。

    積碳的清除
    在以往,各式清潔劑尚未問世時,清除積碳唯一的方式是分解引擎,不過以往多數車輛仍配置對於噴油量大而化之的化油器,只要積碳不嚴重到妨害汽門的運作,引擎受積碳的影響並不明顯,所以專為清除積碳而分解引擎的情形並不多。隨著各國汽車廢氣排放標準的日趨嚴苛,化油器被噴油量較精準的噴射供油系統所取代。噴油系統對噴油量的控制較精準,油氣被積碳吸收會嚴重影響引擎的動力表現,甚至讓噴油系統無法運作。所以清除進汽門以及燃燒室的積碳對於噴射供油引擎而言是保養項目的一部份。
    清潔劑的出現大幅簡化了清除積碳的程序,現有的清潔劑有三種:1.第一種加入油箱的汽油添加劑。2.怠速時將清潔劑注入油管的快速清潔劑。3.拆開火星塞,將清潔劑注入燃燒室的直接清潔劑。

    第一種是將清潔劑加入油箱中,使整桶汽油成為藥性溫和的清潔劑,在行駛同時清潔積碳,即使是嚴重積碳也可以連續將其清潔到不影響引擎正常運作的程度,又如果能以合理的價錢購得,這種方式的花費是三者中最低的,也是唯一沒有不良副作用的,不過清潔速度較慢是最顯著的缺點。

    第二種是讓引擎在發動時將清潔劑注入油管以清除積污,由於清潔時間不能太長大多只有十餘分鐘,所以清潔劑的成分相當強烈有傷害噴油與引擎內部組件的危險,且根據實際經驗,效果並不顯著,所以已經比較少見。

    第三種是將清潔劑注入燃燒室中,讓清潔劑直接清除積碳,一段時間後再抽出清潔劑。這是三種方法中效果最好的一種,燃燒室與進排汽門都可以清潔到呈現金屬原色的程度,不過就是因為效果太好,清出來的大片積碳常會卡在進排汽門座附近使進排汽門無法緊閉,必須花費大量時間精力處理後續問題,機油會遭清潔劑稀釋也必須更換,汽門導桿等橡皮零件有遭受侵蝕的危險。

  • 自吸式化油器 在 moto1hk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2020-09-29 18:00:56

    「4V」、「勁戰」、「天鵝」、「CYGNUS」及「CYGNUS-X」,其實都係講緊同一款YAMAHA綿羊仔。第一代「勁戰」在2002年面世前,因為大部份125綿羊仔的外觀老土兼乏力,所以被受忽略,雖然「勁戰」同樣只是125綿羊仔,但勝在外型前衛又有跑味,兼且有無限改裝空間,徹底扭轉125綿羊仔的地位。不經不覺「勁戰」已經有18年歷史,而最新款第六代已經抵港,廠方取名CYGNUS GRYPHUS(獅鷲獸),加起來更神獸化。

    代理今次借出的MotoGP版CYGNUS GRYPHUS,車身拉花對MotoGP或羅絲的Fans來說一定不會陌生。事實上,上一代CYGNUS X都有MotoGP版,除了車身拉花及部件配色之外,裝備與標準版相同。

    可是拍攝新款CYGNUS GRYPHUS的時候,發覺這部MotoGP版配置了大量有別於標準版的裝備,好像一對擁有油壓樽仔的尾避震、碳纖紋大燈風刀、座椅底雜物袋、金屬腳踏板、後座乘客椅靠墊、排氣管鍍鉻外框、車牌螺絲,還有前後車Cam,而安裝在小風擋的鏡頭更綑有製作精美的裝飾框,看上去就知道並非自家人手製的部件,問代理始知通通都是YAMAHA專為CYGNUS GRYPHUS推出的部件,需要額外俾錢購買。

    之前跟大家講過編者是第一代化油器版「勁戰」用家,雖然當年改裝「勁戰」的風氣極度盛行,奈何自己經濟拮据,想換條死氣喉都有心無力,前後後玩了三年,牌費臨到期前忍痛割受。之後轉做「麥當勞」車手,公司的戰車是第二代「勁戰」,編者得以用另一個方法繼續玩「勁戰」,雖然並非自己車,但都會錫住送餐,唔忍心好像其他同事暴力駕駛,不過「勁戰」仿佛有金剛不敗之身,受盡摧殘都唔識壞,連做保養的車行都話呢部車好耐用,好適合做速遞。時至今大,仍有不少第二代「勁戰」活躍於速遞圈。

    眨眼間,「勁戰」已推出到第六代,證明車子仍然深受車迷歡迎,然而「勁戰」在港的領導地位隨著155綿羊仔崛起式微,單是YAMAHA就有SMAX 155、NMX 155及FORCE 155,還有泰國進口的YAMAHA 155買餸車,外觀各有特色,又慳油,加速力也較「勁戰」好,部份還有平地台,方便送貨,更重要是車價相差不大,因此同廠幾部155綿羊仔已經取代「勁戰」的地位,SMAX 155及FORCE 155更加是隨處可見,更有一部響左近。

    歷代「勁戰」都採用一體式大燈,無論怎樣變款,總會有幾分元祖味,然而第六代「勁戰」打破常規,採用分離式鷹眼,一洗「勁戰」味,個人覺得全新造型比舊款惡之餘,車身線條更細緻,MotoGP花也是加分地方之一,還有起動摩打、尾輪胎呎吋、車架及引擎等等均全面升級,引擎更首次採用VVA可變氣門及水冷散熱,使車子在低、中及高轉可保持均衡的馬力輸出,廠方公佈的馬力及扭力比舊引擎提升30%及17%。

    編者闊別多年後再次駕駛「勁戰」,第一個感覺是著車好靜,近乎無聲,因為新「勁戰」採用一體化發電機及起動器(傳統綿羊仔是分開),直接推動曲軸啟動引擎,減低動力流失同時更省油,與及減低機件摩擦,使傳統摩打發出的喘氣聲大減之餘,車身打個小小冷震就著車,廠方稱為Smart Motor Generator(聰明起動摩打),這裝置初見於其他東南亞生產的YAMAHA綿羊仔,也是新一代YAMAHA引擎BLUE CORE技術之一,終極目標是省油,或許下一代「勁戰」會加入STOP & START SYSTEM(燈位停車自動熄火功能)。

    編者已經沒有駕駛125綿羊一段時間,而對上一次駕駛第二代「勁戰」都超過10年,雖然忘記了乘座感,但仍然好記得在石屎森林好好飛,左穿右插寧舍靈活。或許新款「勁戰」完全改款關係,再者相隔好幾代,還有車子使用LCD液晶儀錶(上一代開始使用),感覺好新潮,乘座後的視覺感完全沒有「勁戰」的影子,但是車身依舊好細小好輕,雙腳可完全著地(編者身高5呎6吋),但由於編者近年轉用空間較多的中量級綿羊,所以需要稍稍縮起雙腳踏在平地台上,不過好快就適應下來。由於代理有齊上一代「勁戰」、SMAX、FORCE及NMAX,因此可以感受到新「勁戰」的軑把較高。

    新款「勁戰」同樣好靈活,操控感同好多細羊一樣無壓力,但前叉設定偏硬,而尾避震則更換了KYB避震 (預載12mm無段調整,下壓阻尼18段免工具調整),雖然設定同屬於硬,但吸震力明顯較前叉好,因此在連綿不斷的爛路行駛,車尾有更佳貼伏感,而前叉跳彈感較強。大概感受到新款「勁戰」追求更高的運動性能。另外,新「勁戰」傳來的扎實感是舊款無法媲美,在行車期間從車身傳來的敲擊感好弱,就像車身裝有吸震膠,將它們過濾一樣,多了一份高級感。

    廠方公佈新「勁戰」有12匹馬力,數字對大部份以155起標的本地羊迷來說不會有太大驚喜。但是廠方今次為了用盡125cc引擎的潛能,又要省油,因此今代引擎使用可變氣門(VVA),凸輪軸配置標準凸輪及高凸輪,前者負責低、中段扭力輸出,一旦引擎超過6,500rpm,便會切換高凸輪,以延長汽門打開時間,讓引擎吸入更多汽油,從而增力高轉扭力,換句話可變氣門令引擎能夠兼顧低、中及高轉的加速力。

    一扭力,大約2千多轉就感覺到力量傳送出來,較以前的「勁戰」來得早,Keep住油門俾油,車速緩緩上升,縮油後再俾油,油門反應依然非常柔順,即使上升到高轉,是不會感受到轉Cam反應,簡單來說頭、中、尾段的加速力好平均,最初以為新「勁戰」的起步力稍稍好一點,以為會無尾段,然而她的尾段卻很長氣,超過80km/h仍可以緩緩爬升,畢竟她只是一部125,加速方面無法與155比較,但「勁戰」高速穩定感卻保持很高水準。雖然當日無法得悉她有幾慳油,但由於新「勁戰」採用新一代BLUE-CORE引擎,配備可變氣門(VVA)及一體式起動裝置,廠方表示可達到48.9km/L耗油量,非常慳油,這對於做速遞的騎士來說十分重要。而她的煞車系統,個人感覺在日常市區行駛好夠力。

  • 自吸式化油器 在 moto1hk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2019-12-23 14:37:06

    當天我們抵達代理時,新款YZF-R1已停泊在路旁,不過驟眼看,還以為是今年三月才駕駛過的YZF-R3,因為兩部車的外型及配色十分相似,再者新款YZF-R1好細部,車身又短,若非走近仔細研究,要分辦究竟是R1、R6,抑或是R3。就以日本四大牌子的超電來說,個人覺得R1在體積進化方面最進取,做到真正600cc跑車更輕巧的乘座感。

    事實上,新款R1可以說是Facelift版,而上一代R1在2015年推出,分別有採用電子避震的R1M,以及配置傳統機械式油壓避震的標準版,而新款R1同樣有兩個版本,今次遊車河的屬於標準版。廠方之所以推出新款R1,原因之一要把車子提升到歐五環保排放標準,順道改變一下外型,以增加車子的吸引力。

    外型方面,新款R1採用新設計的車頭及包圍,廠方表示新車的風阻更低,有利加速性能。引擎是新車改良重點,盤頂經過大幅修改,進氣歧管、然油噴注噴咀及排氣管等等與舊款截然不同,目的是提升燃燒效能,因此工程師無需增加排氣量,而又能夠維持200匹馬力;此外,廠方表示採用新設計的手指式氣門搖臂(Finger-Follower Rocker Arms),使引擎的高轉表現更佳,能讓R1的尾段加速力與對手匹敵,這點主要針對賽道改良。近年,大部份公升級超電陸續轉用手指式氣門搖臂,目的是加強引擎的高轉性能。

    好多年前,自己使用過舊款R1比賽,包括初代的化油器版本及早期轉用電子燃油噴注的版本,由於她們的加速力及操控性能出眾,所以R1成為了好多車手及街道騎士夢寐以求戰車。不過以今天角度來看,當年的R1毫無疑問又重又大部,可是當時我沒有這個想法,原因是當年的超電都是這個標準,只是現今的超電又輕又細部,才顯得以前的超電像一艘龍舟。

    此外,即使新款R1有200匹馬力,數字遠高於舊款R1,但是新車並沒有因為馬力大增而變得更難操控;相反,新車因為又輕又細部,又有頂級車架及大量先進電子科技,所以操控起來更得心應手,省卻了不少經驗累積的操控動作。回想以前在賽道駕駛舊款R1,不僅要與對手較量,事實上還要跟「巨型」的R1角力,原因是拖波(降檔)後產生的引擎煞車(Engine Brake)把車子拖得很慢,甚至使車尾左右搖擺,加速時車頭很容易升起,以及油門反應十分之「牛」 ,所以需要大量體力抑制各種擺動及應付搬身攻彎,油門控制也要求更精準的操控技巧,否則像蠻牛一樣的馬力好容易在出彎時造成Highside。

    及後,自己在2011年幫moto-one在街道試駕2012款YZF-R1,而這代R1正式邁進電子化時代,採用電子油門,還有馬力模式及擁有防打滑的循跡系統,引擎更採用YAMAHA自豪的十字曲軸,配合滑動式離合器,能夠消弭大量拖波(退檔)後產生的引擎煞車,減少鎖緊尾輪的牽引力,使減速入彎更暢順,讓騎士輕鬆地衝入彎道,其實跟2衝跑車十分相近。雖然這一代的R1擁有大量電子科技,不過車身體積及重量仍然維持舊派超電的風格—又長又重又大部。

    要數革命性的YZF-R1,非2015年版本莫屬。雖然這代R1面世一段時間,不過自己在19年初才有機會在賽車場試駕,然而那次試駕只是短聚,沒法像比賽般用力地造圈速,純粹感受一下新車的性能。其實只要騎上車子,就可輕易感受新、舊R1的分別,因為新R1不僅在視覺上更細小,推車感覺又輕又順,手臂握軑把與油缸距離感好近,大腿夾油缸的感覺更窄,唯一與舊款R1相似的地方是座姿好高好戰鬥格,雙腳像芭蕾舞,這是歷代R1的共通點。

    一如所料,新一代R1的彎向非常鋒利,能夠讓我輕鬆地「劈」入彎道,我是首次在日本超電上找到這股銳利感,估計跟她的體積及重量有關,而車架及座姿等等的設定都是功不可沒。雖然同級的日本四大超電已經好細部,不過相對R1而言始終有一點點腫脹感。

    馬力方面,R1有200匹馬力,即使當日駕駛的R1沿用原裝排氣管,排氣聲被封鎖,但馬力仍然是蜂擁而至,油門反應遠比舊款線性,操控起來更得心應手。原因是這代R1採用更先進的電子科技,即使大油門加速導致車頭升起,也不用像過去立即縮油,讓頭轆返回跑道上,因為新R1的電子科技在神不知鬼不覺地介入,讓前轆緩緩地重返路面,轉數也不會出現明顯下跌。可是原裝電腦程式並非萬能,若選擇不合適的設定,要是大油門出彎都會出現車頭升升、跌跌的情況。

    另一個不可思議的是在電子科技協助下,即使車身仍然傾則同時提早加油出彎,比以前更輕易地做到長距離車頭升起像職業車手的出彎效果,而又不用擔心炒車,相當神奇,好明顯是電腦程式幫我控制馬力輸出,才做到這種效果,在適當時候減少供油,大減輪胎過度打滑導致意外。事實上,相比舊款R1,新R1能夠讓騎士做少好多動作之餘,連引擎煞車的反應也有得調校,操控起來不用像過去的R1要跟車子搏鬥,像這樣不用造圈速的情況下駕駛,新R1是一部可以讓騎士嘆彎的超電,只是略嫌這代R1的掣動力不足。

    老實說,今次以遊車河性質駕駛新款R1,事關在街道好難全面感受200匹的威力。不過就算在馬路無法讓超電盡展所長,依然吸引好多騎士駕駛,就好像moto-one早前訪問一眾澳門車友所言—自得其樂,而騎士們總會找到享受方法。如前述,今次駕駛的新款R1屬於Facelift版,操控感與早前在珠海駕駛的上一代R1十分接近,例如車身體積跟600cc大包圍分別不大,即使在街道都可以感受到輕巧及靈活的轉向反應。但由於自己身高只有5呎5吋,R1座位較高,而街道駕駛需要經常停車或斜路掉頭,因此要格外小心,不過這情況對玩超電的玩家來說十分常見。

    當天一開始使用最強的賽道馬力模式Mode A,上一次在賽道駕駛都是選用這個模式,Moda A打開油門的加速反應非常敏捷,可讓車子凌厲地轟出彎道,駕駛超電無非就是要這種感覺。不過由於Mode A的低扭馬力輸出比較突然,再者街道的車速及引擎轉數遠低於賽道,因此在山路或低速行駛的油門操控較敏感。其後轉用街道乾地的Mode C,雖說這模式的油門加速反應不及Moda A敏捷,不過在街道上仍然覺得很強勁,但是低轉的油門操控較Moda A容易,因此在餘下遊車河時間繼續使用Moda C。自己覺得新R1的整體油門操控還要較上一代R1順滑。

    據報新R1採用經過改良的避震,而個人認為原裝避震都適合香港街道使用,一點都不硬,嘗試過急煞的下壓反應,十分漸進,感覺它的油路設計極佳,但是前掣動力不算太強。

你可能也想看看

搜尋相關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