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瑪莉詠,永遠停在13歲的少女》#推薦序 #周慕姿
⠀⠀⠀⠀
《瑪莉詠的遺書》,並不是一本很厚重的書,但所講述的事情,卻沈重地讓我多次需要停下來,沒有辦法一口氣看完。
⠀⠀⠀⠀
⠀⠀⠀⠀
瑪莉詠,一個13歲的少女,在學校遭受同學的霸凌,包含性騷擾、言語貶低與攻擊,甚至還有肢體上的傷害等。
⠀⠀⠀⠀
...
《瑪莉詠,永遠停在13歲的少女》#推薦序 #周慕姿
⠀⠀⠀⠀
《瑪莉詠的遺書》,並不是一本很厚重的書,但所講述的事情,卻沈重地讓我多次需要停下來,沒有辦法一口氣看完。
⠀⠀⠀⠀
⠀⠀⠀⠀
瑪莉詠,一個13歲的少女,在學校遭受同學的霸凌,包含性騷擾、言語貶低與攻擊,甚至還有肢體上的傷害等。
⠀⠀⠀⠀
最後,她的同學說她不該活在這個世界上,而她相信了這些傷害她的人說的話。
⠀⠀⠀⠀
《瑪莉詠的遺書》,是她的母親,為了喚起法國社會對學校霸凌的重視,將瑪莉詠的遭遇、還有當瑪莉詠過世後,媽媽希望尋求「真相」而被社會、鄰舍與學校排拒的故事,一一記錄下來。
⠀⠀⠀⠀
也就是說,在瑪莉詠因為長期不堪霸凌而離開人世;媽媽在追求真相與呼籲大家重視這件事的過程中,在權力結構下,也遭受了學校、甚至整個社會的霸凌。
⠀⠀⠀⠀
⠀⠀⠀⠀
一模一樣地,學校同學中不是沒有對瑪莉詠友善的人,就像發生這件事後,不是沒有對瑪莉詠的母親友善的人,但大家被有發聲權的校長、甚至更大的聲音壓迫與噤聲,不敢發生,不敢表示,或是被掩埋。
⠀⠀⠀⠀
感覺到孤單、「難道是我這樣不對嗎」的自我懷疑、「為什麼大家會這樣對我」的憤怒與悲傷…….反覆地出現在生活中。
⠀⠀⠀⠀
直到有更大的支持聲音出現,當我們感覺到被支持、被關心,了解自己並沒有錯,是被愛的…….才有機會脫離「被霸凌」的循環。
⠀⠀⠀⠀
⠀⠀⠀⠀
許多人在求學時期、甚至在職場、網路等其他人際場域,都有被霸凌的經驗。霸凌其實牽涉到三個非常重要的要素:
⠀⠀⠀⠀
1. 權力位階的不對等
2. 受害性的存在
3. 持續性
⠀⠀⠀⠀
⠀⠀⠀⠀
此三元素交互下可能造成許多樣貌,因此,觀察「被霸凌者為什麼會被霸凌」,幾乎沒有特定的原因。有些人可能會說:「因為我特別奇怪」、「因為我人際能力不好」、「因為我很不會說話」……,甚至有些人是「因為太聰明」、「成績太好」、「某方面優秀」等,成為被攻擊的對象。
⠀⠀⠀⠀
對被霸凌者來說,把「為何會被霸凌」的問題怪在自己身上,其實是對自我的二度傷害。必須要了解的是,對於霸凌者與被霸凌者的形成,觀察相關現象,其中一個我認為是最重要的原因:
⠀⠀⠀⠀
霸凌者必須藉由貶低、傷害被霸凌者,感受到自己是好的、優秀的。也就是說,霸凌者將自己的不滿、痛苦以及自卑等,投射到被霸凌者身上,藉此奪回自信與生活具有控制感的能力。
⠀⠀⠀⠀
因為,當一個人能夠影響、傷害另一個人時,會感受到「權力」,而這權力可以讓自我感覺良好、獲得滿足。
⠀⠀⠀⠀
所以,在求學生涯,有些霸凌現象出現在看似強勢與弱勢的人身上,卻也有看似在某方面突出,例如學業或其他表現的學生,會遭受霸凌。
⠀⠀⠀⠀
對某些人來說,「霸凌」是一種不需靠自我努力,也不需覺察,更不用面對自己不如他人的羞愧感,藉由貶低與傷害對方,就可以獲得成就感與控制感的人際互動方法。
⠀⠀⠀⠀
所以,當被霸凌者越容易覺得是自己的問題時,這個互動就會越牢不可破。
⠀⠀⠀⠀
⠀⠀⠀⠀
看到這裡,或許你我會浮現一個問題,那就是:「我們一般人,容易成為霸凌者嗎?」
⠀⠀⠀⠀
因為,這麼說起來,要能夠如此傷害別人,應該是很沒有同理心的人才會做的吧?
⠀⠀⠀⠀
但就我的觀察,霸凌還有一個在環境中很常出現的現象,那就是會把被霸凌者「物化」、「非人化」、「去人性」,甚至是貼上「非我族類」的標籤。
⠀⠀⠀⠀
也就是說,霸凌者透過把被霸凌者當成「和我們不一樣的物品」,所以我不需對他產生同理心,也不用考慮他的感受與心情,只要能夠用他來滿足我的需求與慾望即可。
⠀⠀⠀⠀
而,若被霸凌者越會考慮別人的感受、需求與評價,就越容易深陷在這個循環中,因為越可能相信霸凌者對其的貶低與攻擊,囫圇吞下之後,變成被霸凌者的世界。
⠀⠀⠀⠀
當霸凌者與被霸凌者的世界如此運轉,或許是因為害怕霸凌者、考慮所在體制的結構、不想惹禍上身等……「旁觀者」的沒有發聲,自然成為霸凌者的共犯。
⠀⠀⠀⠀
⠀⠀⠀⠀
讀著《瑪莉詠的遺書》,我不停想著,一個13歲的少女,或許並非人生每個行為都可圈可點,但她做了什麼,值得被這樣對待?
⠀⠀⠀⠀
不,沒有人該被這樣對待。
⠀⠀⠀⠀
任何言語與行為的瑕疵、或是每個人的特殊性,不該成為我們傾盡全力、用來貶低傷害一個人的理由。
⠀⠀⠀⠀
實際上,要成為霸凌者、被霸凌者或是旁觀者,其實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我們需要去意識,需要提醒自己、甚至他人:
⠀⠀⠀⠀
不論如何,沒有人該被這樣對待。不論他與你相不相同,是否被你喜歡。
⠀⠀⠀⠀
⠀⠀⠀⠀
誠懇盼望,藉由這本書,能讓更多人留意到「校園霸凌」對孩子的影響,不再出現如「瑪莉詠」、「葉永鋕」這樣令人心痛的故事。
⠀⠀⠀⠀
端靠你我的努力。
⠀⠀⠀⠀
(書籍連結可參考留言)
自卑的人才需要傷害他人 在 張忘形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自卑與超越】
⠀⠀⠀
前幾天分享了一個話題,是如何找到人生的快樂,我說其實如果可以先定義自己看待生命的方式,往往快樂就會出現在你眼前。
⠀⠀⠀
(雖然是業配,還是希望能夠給大家一些想法,打著打著文章就變得超長。基本上是我聽完書後思考的一些心得。如果你想要聽原汁原味的書,建議你到留言連結,就能領取免費收聽30天)
⠀⠀⠀
至於為什麼提到這本書呢,是因為我以前就看過一次,當時覺得自己看懂了。但最近重聽一次Himalaya上,阿德勒的『自卑與超越』,覺得特別有感,也跟我的生命高度重疊。
⠀⠀⠀
如果從阿德勒的角度來看,這一路走來,我發現其實我都是自卑的。而自卑都是一種恐懼,只是我用不同的方式來表現罷了。我自己發現我的自卑有三種表現,逃避,攻擊,表現。
⠀⠀⠀
當然,我到現在還在努力克服這些問題,本來想分享一下有關講師的歷程,但我發現我的講師自卑感還很重,而且這些情境大家可能沒什麼共鳴,後來覺得可以分享一下我一路的感情概念,也許有什麼點可以給大家幫助。
⠀⠀⠀
但一定要先說,這些都我血淋淋的例子,然而如果你是個跟我以前一樣,單身非常久的人,我會希望你直接跳過這篇,因為我害怕你跟我一樣對號入座,但我的本意不是挖苦你,而是分享在這條路上的一些想法。
⠀⠀⠀
另外就是,裡面有些用詞是當時的真實想法,希望大家看的時候能夠有代入感,但就不要砲我了啦,我害怕所以先在這裡道歉了XDDD。
⠀⠀⠀
所以我就照著我自己的階段來敘述一下,細節就不談太清楚了,但我自己覺得,在人際關係,或是與人互動上,自卑感通常都是一個很大的障礙,我用前面說的我自己怎麼開始感情路,以及遇到的三個功課來做分類。
⠀⠀⠀
*什麼都沒有*
⠀⠀⠀
一個人剛開始什麼都不懂的時候,其實就是張白紙,也就照著直覺行動。班上有慢慢變好的女生朋友,我覺得好像有機會。當時不太懂得拿捏,於是就在人家抽屜放了告白卡片,結果對方傻眼,直接整個學期都不跟我講話。
⠀⠀⠀
當時超挫折,覺得是不是自己不太好,我是不是不配被愛,是不是我長得很糟。後來還聽到對方說別班的男生很帥,自己還覺得非常難過,後來我就進入了表現的概念。
⠀⠀⠀
*表現*
⠀⠀⠀
我很認真的去看很多的愛情小說,上面就寫到只要真心付出,對方總有一天會被感動的。
⠀⠀⠀
如果你看到這,在此先提醒除非你的付出非常自然,不帶著壓力。否則你的那些『真心付出』,背後大概都挾帶著巨大的壓力以及想交換的期待。而這些做法在對方眼中,其實都是很可怕的。
⠀⠀⠀
之前在這個階段的我,因為覺得自己沒有價值,所以我覺得應該要用很多的方式來證明自己的價值。但我後來發現,當我需要用行動證明自己的價值時,反而更沒價值了。
⠀⠀⠀
所以為什麼說是表現,就是因為我們不是用自己跟對方相處,而是幻想對方會愛上我們的付出。就像很多人說不要當工具人,送餐人啊,我覺得都是同一個道理。
⠀⠀⠀
其實很多表現,都是恐懼自己沒有價值,不被愛,所以希望用一些事情來證明自己的價值。但當你需要這樣做的時候,反而正好證明了因為自己不值得被愛,所以才用這些行動彌補。
⠀⠀⠀
啊不過我必須說,我運氣蠻好的,這麼魯的我在國中的時候還是交了個女朋友XD。所以中間有段時間我就都過的蠻好的。直到我後來在高一的時候移情別戀,不但沒有檢討自己,後來還失戀了,所以後來就進入了第二階段。
⠀⠀⠀
*攻擊*
⠀⠀⠀
這時候的我每天都在埋怨跟不爽,然而越是這樣,我就越交不到。於是我當時還說自己是去死去死團,反正女生都只愛高富帥,一定是因為他們勢利眼啊,只喜歡學校的風雲人物啊。或是她們打扮都是為了吸引男人啊,周旋在很多人之中啊,根本臭O子。
⠀⠀⠀
於是我就覺得,根本就不需要交女朋友,我也是可以活得很好的啊是不是。當時有個站叫做yahoo奇摩家族,這應該只有老人才知道,你就當成是現在的臉書社團這樣。我就常常在人家說跟女朋友怎樣的文章留言說,反正以後還是會分手的啦,不要曬恩愛啦。
⠀⠀⠀
當時記得還有用PChome新聞台(年輕的讀者就當作這是部落格平台),每天寫一堆靠北感情的文章。現在想想也蠻好笑的,這個時期大概就是得不到,所以就催眠自己不需要。並且還會去別人那邊留言,甚至發表一些女生就都是怎麼樣之類的文章。
⠀⠀⠀
但現在想想,當時我只是不能接受自己不夠好,於是我只好想辦法去貶低對方,進而證明自己不是不好,只是對方沒眼光。只是好笑的是,即便我這麼做了,還是沒有辦法交到女朋友。
⠀⠀⠀
於是我就越來越生氣,這種攻擊感越來越強,想當然爾也就更交不到女朋友了...
⠀⠀⠀
*逃避*
⠀⠀⠀
但一個人很長交不到女朋友的話,該怎麼辦呢?這時只能催眠自己反正現在交也不太好啊,所以我就開始無限逃避這個話題。
⠀⠀⠀
當有人問起,我就說沒遇到啊,女生都不好啊,高中其實還是要念書啊什麼之類的。加上當時我的精神狀況沒有很好,我就會說反正沒有人愛我,沒人要跟我在一起等等。
⠀⠀⠀
所以無論發生什麼事,我就是覺得反正我也不在乎,啊反正也沒有人愛我。但其實心中超希望別人愛我的,也就不斷用這種方法,希望博得其他人一點同情吧。
⠀⠀⠀
沒想到這不但沒有讓我博得同情,反而還讓我被討厭,這時候我就更加合理化了,你看,就是因為女生都討厭我啊,所以我也是沒辦法。反正這世界就這樣,我就一個沒人愛的人。
⠀⠀⠀
但其實除了說我自己沒人愛之外,我根本就沒有想過要怎麼樣才能讓別人愛我,我只覺得自己好可憐…
*當表現,攻擊和逃避放在一起之後…*
⠀⠀⠀
但沒想到我在高三的時候,遇到另一個女生跟我在一起了。我當時實在不懂什麼是感情,什麼是愛,我每天把對方拿來跟自己前女友比較,還每天覺得自己做了這麼多,對方怎麼會都沒反應。
⠀⠀⠀
但實際上我又回到了恐懼的情緒,我其實是擔心自己不夠好,然後我卻又希望藉由貶低對方,來讓自己變好。加上當時血氣方剛,常常就想找對方做愛做的事。然而當時被拒絕,除了恐懼之外又更加生氣了,覺得對方一定沒有很愛我。
⠀⠀⠀
接著我就做了很多事啊,去送飯啊,每天接送啊,買小禮物啊,做手做卡片啊。啊反正想得到的自以為浪漫的事情都做了,但對方反而不想理我。因為我還做了另一件事,那就是我把這些做的事情跟對方說,然後總說你看我有多愛你,你卻連一些小事都不願意為我做。
⠀⠀⠀
想想跟這樣的人相處,是不是超級難過?所以我後來都一直反省,當時的我真的超廢,但我從來不正視自己的自卑,而是不斷藉由做很多事情證明自己愛對方,但卻完全不關心對方的感受。
⠀⠀⠀
現在想想如果有時光機,我應該會坐回去先踹自己兩腳吧XD。不過總是沒有的,所以最後當然是分手了。而後來這些自卑就不斷跟著我,也讓我產生了很多關係上的障礙。
⠀⠀⠀
*都是自卑,只是形式不同*
⠀⠀⠀
其實一切都是自卑的表現,當我們自卑的時候,逃避會要我們催眠自己,反正一個人也過得很好,不談戀愛就不會受傷害了。而我們會想辦法貶低他人,來證明自己其實很有價值。又或是想辦法用表現證明自己,或從某部分找到自己的優越感。
⠀⠀⠀
後來開始教了溝通,也常提關係,很多人總說為什麼我能夠說出情況,其實只是因為我就是那個最糟糕的例子之一XD。我自己到有點曖昧的時候,就會選擇退縮,是自卑。每當夜深人靜的時候,就想寫篇文章噴異性,是自卑。
⠀⠀⠀
甚至遇到異性的時候,總會想證明自己的能力和財力,還是自卑。甚至當我們進入關係了,每天還是擔心對方會不會出軌,這還是自卑。所以有趣的是,當我們不能正確認知自卑的時候,就會常常影響人生。
⠀⠀⠀
*有意識的接受自卑,就有機會超越*
⠀⠀⠀
問題來了,到底要怎麼樣不自卑呢?我自己的答案是接受,說起來很像幹話,但這真的是用在我自己身上的最佳解。
⠀⠀⠀
舉例來說,當我今天自卑的時候,我知道我是自卑的,所以我就不用做其他的事情來避免了。我不需要害怕好像有點曖昧,我需不需要更進一步。因為即便我退縮,這答案也是一樣的。
⠀⠀⠀
然而當我在罵別人的時候,我會意識到是因為我相信的價值觀跟他人不同,還是我只是忌妒對方。說來慚愧,剛當講師的時候我也常常覺得其他老師不怎麼樣,但我後來才意識到,那其實也是我的自卑。
⠀⠀⠀
而當我力求表現時,我也開始思考我是不是自卑。我記得我有一次在粉專跟對方吵架,對方戰我學歷的時候,我開始跟人家叫囂,比年收入,比粉絲數等等。而為什我要做這件事情呢,當然也是因為對方搓到了我的點,還是自卑。
⠀⠀⠀
最好的方法不是跟對方吵架,而是承認我就是這個學歷。然而當我領悟時,我發現這也可能是對方的自卑,因為當對方沒辦法講道理,只能用學歷來壓你時,我瞬間也就釋懷了。
⠀⠀⠀
到這邊,都是我的思考與反省,所謂的自卑就是,當對方踩到了某個痛處時,我們想盡辦法不接受,用憤怒,悲傷,或其他任何的情緒來逃避。又或是採用攻擊,優越感來證明自己。
⠀⠀⠀
然而如果能夠穿越這些行為,看見自己的自卑時,忽然就會發現這些都沒有這麼重要了,我們所要做的只是接受這樣的自己,並且思考到底什麼才是真正對自己有意義的,如此而已。
⠀⠀⠀
最近重聽自卑與超越,真的又提醒了我好多事情,也幫我梳理了最近在準備線上課的恐懼,也完成了幾次新的嘗試與挑戰。
⠀⠀⠀
順帶一提,我聽的Himalaya很有趣,他不是找個人消化後,用很短的時間說書的重點給你聽。而是找人真的把這本書說給你聽。所以像我聽的自卑與超越,就有13.5小時。
⠀⠀⠀
所以我自己覺得最棒的就是不會加上說書人的觀點,而是有人幫你好好讀這本經典。所以如果你跟我一樣,最近在家工作覺得眼睛很辛苦,卻也很希望在睡前或是做其他事情時,有人能幫你讀一個章節,讓你有些新的想法。
⠀⠀⠀
一起來Himalaya聽書,點選連結或是輸入CWS30,就能免費聽30天
https://www.himalaya.com/mPmfK
#忘形觀點
#自卑與超越
#Himalaya
#每天聽經典
自卑的人才需要傷害他人 在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贈書直播_意圖以憤怒支配他人的人最卑劣
.
▍無知的人才會傷害別人
無知者並非不學無術,而是不了解自我。即便他們能稱作懂得學習之人,卻執著於書本和知識,或深信、依賴權威者將會理解自己,那麼他們便只能是愚昧之人。理解是了解自我心理運作的完整過程,即透徹的認識自我。故真正的教育,其實就是了解自我。
─節錄自克里希那穆提(Jiddu Krishnamurti),《克里希那穆提談教育》
雖然在生活中,我們必須隨時省察自己是什麼樣的人,但卻經常沒有餘裕做到。很多人常說,過了四十歲就要為自己的長相負責,但該負責的怎麼會只有長相呢?對於知識、言語和行為、禮節、個性及自己,我們都必須負起責任。
通常對整體狀況不清楚者,說話會比較大聲、有自信。即使做出錯誤的決定,也會因為能力不足而無法認知這是個人的失誤,這種現象稱為「鄧寧—克魯格效應」(Dunning-Kruger ffect)。這些人自然也不會感到羞愧,因為他們沒有足夠能力意識到自己的無能。
一九九九年時任康乃爾大學社會心理系教授的鄧寧(David Dunning)與克魯格(Justin Kruger),以康乃爾大學部的學生為對象,進行測試幽默、邏輯推理與文法能力的研究。他們要求參加者在觀看測試結果之前,寫下自己預估的個人得分,結果非常有趣。成績越差的人,預測自己的排名就越高;成績越高的人,則預測的排名越低。
人越無知,則越有自信。達爾文與伯蘭特.羅素(Bertrand Russell)曾說過:
「無知比知識更能讓人有自信。」
「這個時代最大的問題,是有自信的人都很無知,賢明的人總是懷疑、猶豫不決。」
《論語》〈衛靈公篇〉提到:「君子病無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
對事情一知半解卻自信十足,無法認知到個人缺失的人,會對他人造成危害;但過度謹慎,無法做出正確判斷,也同樣會對他人造成困擾。如果對特定領域有興趣,那就靜靜地學習並深入思考,將資訊徹底變成個人的知識,在需要判斷時,才能慎重且果決地執行。
■ 面對無知的人,不要在他的怒氣上火上澆油
無知的人通常不了解自己。我們心中隨時都會有負面情緒,如果無法好好控制情緒,人際關係就會出問題。情緒是什麼?為什麼會產生這樣的情緒?想要什麼?如何控制及表達情緒?在了解上述問題的過程中,其實也是在了解自己。
懂得控制負面情緒,就能成為情緒的主人。學習心理學並運用在生活中,就能進一步了解自己。若不了解自己的情緒及需求,又胡亂發洩在他人身上,便容易傷害到對方。我稱這種狀態為「情緒閱讀障礙」,因為這些人不知道該如何處理負面情緒、該如何鎮定自己的心。常生氣的人會辯解,認為是對方先讓自己生氣,但其實情緒的主體是自己,即便他人給予刺激,要如何反應卻是自我的選擇。
無法忍住怒火的人,有哪些特徵呢?
.因為有「想變強」的刻板印象,所以內心變脆弱時,會用生氣掩飾情緒。
.以生氣表達不安、憂鬱。
.習慣啟動不成熟的防禦機制。
.學習養育者的情緒處理方式。
.意圖以憤怒支配他人。
.自尊低落,認為對方小看自己。
其中,意圖以憤怒支配他人的人最卑劣。在力量比自己強大的人面前不吭一聲、只能忍耐,讓對方感到十分無力。這樣的人會挑選比自己弱小、內心脆弱的人來發洩怒火,勃然大怒的同時,讓對方了解「我一點也不軟弱」,進而支配對方。
若養育者以這種方式表現怒火或教育子女,會對孩子造成很深的影響。萬一父親是這種類型的人,那麼兒子便有很高的機率,學會父親處理情緒的方式;女兒則會對男人抱持負面認知。若上司和父親擁有相同的情緒處理方式,當事人也會對上司持有敵對態度,或在面對一些小狀況時感到不安、發抖。若母親經常發怒,也會產生相同的狀況。
若從小就是養育者的情緒垃圾桶,經歷情緒虐待長大後,內心容易因為他人的批評而受重傷,也會做出過度敏感的反應。面對常生氣的人,最好的方法是退一步,並以冷靜的口吻和理性的態度回應。若以忽視的口吻說話或做出火上加油的行為,只會使情況變得更差。建議維持客觀的立場,在情緒上保持距離。
佛經裡有這樣一段話:「想對他人發洩怒火,無異於手中緊握著燒燙的煤炭,最終會在自己身上留下燒傷的痕跡。」那些無法忍住怒火的人,手中握著燒燙煤炭並四處巡視,虎視眈眈地想把怒火扔到別人身上。也就是說,他們已經被自己的情緒燒傷了。了解自己的心理狀態及情緒表達方式,就是了解自己的過程,我們都應該努力成為理解自我情緒之人。
.
今天要討論的重點主要有兩點:
■ 自卑到自大的擺盪
■ 沒有自知之明,才會輕易落入無明,傷人傷己
.
討論書籍:
《#給總是因為那句話而受傷的你》
不再因為相處而痛苦難過,經營讓彼此都自在的人際關係
作者:朴相美
直播時間:
7/9(五)晚上9點半
.
在直播下方留言會贈書,請記得分享直播到個人臉書版面,並設成公開。出版社會以官方粉絲團抽三位留言分享並公開的朋友贈書、寄送(不包含國外地區),三天後由出版社在直播影片下方留言公布贈書名單。
自卑的人才需要傷害他人 在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贈書直播預告_意圖以憤怒支配他人的人最卑劣
.
▍無知的人才會傷害別人
無知者並非不學無術,而是不了解自我。即便他們能稱作懂得學習之人,卻執著於書本和知識,或深信、依賴權威者將會理解自己,那麼他們便只能是愚昧之人。理解是了解自我心理運作的完整過程,即透徹的認識自我。故真正的教育,其實就是了解自我。
─節錄自克里希那穆提(Jiddu Krishnamurti),《克里希那穆提談教育》
雖然在生活中,我們必須隨時省察自己是什麼樣的人,但卻經常沒有餘裕做到。很多人常說,過了四十歲就要為自己的長相負責,但該負責的怎麼會只有長相呢?對於知識、言語和行為、禮節、個性及自己,我們都必須負起責任。
通常對整體狀況不清楚者,說話會比較大聲、有自信。即使做出錯誤的決定,也會因為能力不足而無法認知這是個人的失誤,這種現象稱為「鄧寧—克魯格效應」(Dunning-Kruger effect)。這些人自然也不會感到羞愧,因為他們沒有足夠能力意識到自己的無能。
一九九九年時任康乃爾大學社會心理系教授的鄧寧(David Dunning)與克魯格(Justin Kruger),以康乃爾大學部的學生為對象,進行測試幽默、邏輯推理與文法能力的研究。他們要求參加者在觀看測試結果之前,寫下自己預估的個人得分,結果非常有趣。成績越差的人,預測自己的排名就越高;成績越高的人,則預測的排名越低。
人越無知,則越有自信。達爾文與伯蘭特.羅素(Bertrand Russell)曾說過:
「無知比知識更能讓人有自信。」
「這個時代最大的問題,是有自信的人都很無知,賢明的人總是懷疑、猶豫不決。」
《論語》〈衛靈公篇〉提到:「君子病無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
對事情一知半解卻自信十足,無法認知到個人缺失的人,會對他人造成危害;但過度謹慎,無法做出正確判斷,也同樣會對他人造成困擾。如果對特定領域有興趣,那就靜靜地學習並深入思考,將資訊徹底變成個人的知識,在需要判斷時,才能慎重且果決地執行。
■ 面對無知的人,不要在他的怒氣上火上澆油
無知的人通常不了解自己。我們心中隨時都會有負面情緒,如果無法好好控制情緒,人際關係就會出問題。情緒是什麼?為什麼會產生這樣的情緒?想要什麼?如何控制及表達情緒?在了解上述問題的過程中,其實也是在了解自己。
懂得控制負面情緒,就能成為情緒的主人。學習心理學並運用在生活中,就能進一步了解自己。若不了解自己的情緒及需求,又胡亂發洩在他人身上,便容易傷害到對方。我稱這種狀態為「情緒閱讀障礙」,因為這些人不知道該如何處理負面情緒、該如何鎮定自己的心。常生氣的人會辯解,認為是對方先讓自己生氣,但其實情緒的主體是自己,即便他人給予刺激,要如何反應卻是自我的選擇。
無法忍住怒火的人,有哪些特徵呢?
.因為有「想變強」的刻板印象,所以內心變脆弱時,會用生氣掩飾情緒。
.以生氣表達不安、憂鬱。
.習慣啟動不成熟的防禦機制。
.學習養育者的情緒處理方式。
.意圖以憤怒支配他人。
.自尊低落,認為對方小看自己。
其中,意圖以憤怒支配他人的人最卑劣。在力量比自己強大的人面前不吭一聲、只能忍耐,讓對方感到十分無力。這樣的人會挑選比自己弱小、內心脆弱的人來發洩怒火,勃然大怒的同時,讓對方了解「我一點也不軟弱」,進而支配對方。
若養育者以這種方式表現怒火或教育子女,會對孩子造成很深的影響。萬一父親是這種類型的人,那麼兒子便有很高的機率,學會父親處理情緒的方式;女兒則會對男人抱持負面認知。若上司和父親擁有相同的情緒處理方式,當事人也會對上司持有敵對態度,或在面對一些小狀況時感到不安、發抖。若母親經常發怒,也會產生相同的狀況。
若從小就是養育者的情緒垃圾桶,經歷情緒虐待長大後,內心容易因為他人的批評而受重傷,也會做出過度敏感的反應。面對常生氣的人,最好的方法是退一步,並以冷靜的口吻和理性的態度回應。若以忽視的口吻說話或做出火上加油的行為,只會使情況變得更差。建議維持客觀的立場,在情緒上保持距離。
佛經裡有這樣一段話:「想對他人發洩怒火,無異於手中緊握著燒燙的煤炭,最終會在自己身上留下燒傷的痕跡。」那些無法忍住怒火的人,手中握著燒燙煤炭並四處巡視,虎視眈眈地想把怒火扔到別人身上。也就是說,他們已經被自己的情緒燒傷了。了解自己的心理狀態及情緒表達方式,就是了解自己的過程,我們都應該努力成為理解自我情緒之人。
.
今天要討論的重點主要有兩點:
■ 自卑到自大的擺盪
■ 沒有自知之明,才會輕易落入無明,傷人傷己
.
討論書籍:
《#給總是因為那句話而受傷的你》
不再因為相處而痛苦難過,經營讓彼此都自在的人際關係
作者:朴相美
直播時間:
7/9(五)晚上9點半
.
在直播下方留言會贈書,請記得分享直播到個人臉書版面,並設成公開。出版社會以官方粉絲團抽三位留言分享並公開的朋友贈書、寄送(不包含國外地區),三天後由出版社在直播影片下方留言公布贈書名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