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卦]自動門控制器維修是什麼?優點缺點精華區懶人包

雖然這篇自動門控制器維修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自動門控制器維修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自動門控制器維修產品中有6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0的網紅,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立法會口頭質詢:大圍街市的空調系統 *************** 以下是今日(八月十八日)在立法會會議上容海恩議員的提問和食物及衞生局局長陳肇始教授的答覆︰ 問題: 大圍街市在完成加裝空調系統工程後已於去年十月重開。然而,有不少街市租戶反映,街市內空氣翳焗的情況未見改善。他們指出,...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3萬的網紅moto1hk,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今次去意大利Mugello賽車場,主要出席APRILIA ALL STAR派對及APRILIA RSV4 1100 FACTORY發布會,沒想過試車,所以沒有帶備皮衣、皮靴、手套及頭盔。 沒打算試的原因是車輛高達217匹馬力,來意大利之前從未開過1000cc的跑車,還要在MotoGP分站直路車速最...

  • 自動門控制器維修 在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2021-08-18 15:36:52
    有 115 人按讚

    立法會口頭質詢:大圍街市的空調系統
    ***************
      以下是今日(八月十八日)在立法會會議上容海恩議員的提問和食物及衞生局局長陳肇始教授的答覆︰

    問題:

      大圍街市在完成加裝空調系統工程後已於去年十月重開。然而,有不少街市租戶反映,街市內空氣翳焗的情況未見改善。他們指出,空調系統的製冷量不足和該系統不時發生故障。此外,街市出入口的風閘經常關閉,導致冷氣流失。就此,政府可否告知本會:

    (一)大圍街市的空調系統自啓用至今發生故障的次數及主要原因,以及當中是否涉及該系統的設計問題;有何措施降低該系統的故障頻率;

    (二)就該空調系統製冷量不足問題採取跟進行動的詳情,包括所涉政府部門和人手,以及至今取得的進展;及

    (三)有否措施改善該空調系統的功能和可靠性;如有,詳情為何,包括預算開支及推行時間表;會否採納部分租戶的建議,在街市出入口加裝自動玻璃滑門,以減少冷氣流失?

    答覆:

    主席:

      多謝容議員的提問,我現作綜合回覆如下:

      食物環境衞生署(食環署)轄下大圍街市裝設空氣調節系統的工程已在二○二○年九月完成,以改善該街市的營運環境和為市民提供更舒適的購物環境。除了加裝空調系統外,街市亦進行一系列改善工程,包括改善供電和通風系統、無障礙設施和指示系統,以及翻新廁所設施等。

      大圍街市於二○二○年十月重開後,食環署一直密切監察街市的運作情況。根據建築署的紀錄,大圍街巿重開後曾出現三次冷氣供應短暫停止的情況。據建築署的承建商表示,當中兩次源於個別零件故障,承建商已即時跟進,安排更換有關零件。至於另一次是發生於位處街市之上的住宅進行消防系統測試當天;該住宅和街市的消防系統控制器位於同一房間,相信在該住宅進行消防系統測試時,街市的消防系統控制器被錯誤關掉,以致影響街市的空調系統。食環署已在街市的消防系統開關處加設清晰標示,並要求有關住宅的管理公司在進行消防系統測試前通知食環署派員到場,以免再次發生同類事件。在上述事件中,空調系統已於更換相關零件及重新啓動後數小時內全面恢復運作。承建商亦會定期檢查大圍街市空調系統,如發現空調系統出現問題,會立即跟進。

      因應部分租戶較早前向食環署反映街市冷氣量不足的情況,食環署已要求承建商全面檢視冷氣系統,以及調校風量。承建商已進行維修保養並徹底清潔散熱裝置,而街市空調系統的冷氣量亦符合設計要求。食環署會與建築署繼續保持緊密聯繫,適時為空調系統安排維修保養,以確保系統運作暢順。

      大圍街市各出入口為開放式設計。為提升空調系統的效能,建築署已經在街巿各出入口安裝兩層風閘和天花風扇,以阻隔外間的熱空氣。但承建商發現,有個別風閘及風扇曾被關掉,以致影響街市室內溫度。食環署正與相關部門探討在風閘及風扇的開關按鈕增設安全裝置,並於街市張貼告示提醒公眾合作,以免影響隔熱功能。食環署亦已加強巡視並留意有關情況,確保街市冷氣系統運作正常。

      另外,大圍街市共有五個出入口。對於租戶指可在街市出入口加裝自動玻璃滑門的建議,建築署初步表示街市近美田路的主要出入口基於消防安全考慮須經常保持開放,以致未必適宜安裝玻璃滑門。在可行的情況下,政府會積極研究於各出入口加設可減少冷氣流失的裝置,包括自動玻璃滑門和涼風機等。

      上述關於大圍街市空調系統的事宜,均由食環署和建築署現有的人手及資源跟進,各項工作的開支並無分項數字。食環署會繼續與租戶保持密切聯繫,聆聽他們的意見,並與建築署適時回應,為街市提供良好的購物及營運環境。


    2021年8月18日(星期三)
    香港時間14時55分

  • 自動門控制器維修 在 Raiden San 小周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2020-05-09 15:17:50
    有 20 人按讚

    幫手推GSE新聞稿
    《Assetto Corsa Competizione》被譽為專業賽車模擬器:已超越遊戲
    [2020 年 05 月 08 日, 香港] Game Source Entertainment (GSE) 預定於 2020 年 6 月 23 日發售 PlayStation®
    4 專業賽車模擬遊戲《神力科莎出賽準備: 競爭 (Assetto Corsa Competizione)》,今天率先為大家詳細介紹遊戲細節。

    充分發揮虛幻引擎 4 的性能
    《Assetto Corsa Competizione》是一款充分發揮虛幻引擎 4 的性能的專業賽車模擬遊戲,被眾多賽車學校廣泛採用。

    遊戲中可讓玩家體驗到 GT3 錦標賽的真實氛圍。玩家可以使用遊戲中的官方車手,車隊,汽車和賽道進行比賽,以達到有史以來的最高真實性。遊戲配合史詩級的畫質,光影效果,以及極佳的音效,高質感的遊戲配置讓玩家能更真實體驗到 GT3 錦標賽的氣氛。

    逼真的汽車物理模擬效果
    通過 虛幻引擎 4 製作:《Assetto Corsa Competizione》能夠忠實地再現 Blancpain GT 系列汽車的性能和駕駛的真實感,該模型可以精確地複制輪胎的抓地力、空氣動力影響、引擎發動機參數、懸架系統和電子設備,以及機械損壞對汽車行駛性能所產生的影響。此外,先進的遙測工具亦令玩家能夠詳細分析出不同的車種性能。
    逼真的視覺及天氣表現
    虛幻引擎 4 逼真的表現出場景、汽車材質和天氣狀況。在動態天氣系統以及實時光線追蹤效果下,
    呈現出整個 24 小時的不同變化,天氣狀況和能見度也會逼真的隨著變化。

    逼真的賽道
    藉由激光掃描技術掃描現實世界的真實場景,極其精確地重建賽道:所有的細節甚至路邊的碎石都完美忠實地呈現,令玩家有更真實的遊戲體驗。

    逼真的細節
    無論是 ABS 系統還是車門、前照燈、雨刮等細微設備都忠實地呈現。牽引力控制系統,發動機點火和 ECU 映射都可以讓玩家控制。

    逼真的動畫
    由進維修站和駕駛員變更的過程的動畫、技術員和駕駛員,也以動作捕捉技術製作。

    身臨其境的沉醉式音效
    《Assetto Corsa Competizione》在 GT 賽車的多個車道上進行了現場音頻採集,為玩家帶來身臨其境的沉醉式音效環境。

    GT WORLD CHALLENGE Sprint Cup

    “GT WORLD CHALLENGE Sprint Cup” 包括兩場一小時比賽,而“GT WORLD CHALLENGE Sprint Cup Endurance Cup” 則包括三小時 1000 公里比賽以及世界領先的 24 小時競賽之一的 “斯帕 24 小時耐力賽”。
    多個遊戲模式
    遊戲支援單人及多人模式。在單人模式中設有職業生涯,錦標賽和自由比賽模式,為玩家提供了完
    整且可自定義的遊戲體驗。而線上匹配比賽模式當中,配對功能會自動與評級相近的對手匹配並輕鬆找到要參加的在線比賽,而排行榜則使您可以將單圈表現與來自全球的具有相同汽車,賽道和天氣的其他玩家進行比較。
    兼容專業級賽車方向盤
    《Assetto Corsa Competizione》完全兼容 DUALSHOCK 4 控制器到各種專業級賽車方向盤。

    產品資訊

    遊戲名稱:《神力科莎出賽準備: 競爭》(Assetto Corsa Competizione)
    開發商:KUNOS Simulazioni Srl.
    全球發行: 505 Games
    亞洲發行商: Game Source Entertainment
    遊戲類型:專業級賽車模擬類對應平台:PlayStation® 4
    發售日期:2020 年 6 月 23 日
    售價:港幣 298 元 / 新台幣 1190 元 / 美元 39.99 元遊戲分級:普遍級
    遊戲字幕:繁體中文,簡體中文,英文,日文

    ©KUNOS Simulazioni Srl – 2018-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Developed by KUNOS Simulazioni Srl. Published by Published by 505 Games globally. Licensed by 505 Games and published by Game Source Entertainment in Hong Kong, Taiwan, Singapore, Malaysia, Philippines, Thailand, Vietnam, Indonesia. All trademarks are property of their respective owners and are used under license.

  • 自動門控制器維修 在 台灣物聯網實驗室 IOT Labs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2019-11-03 16:11:46
    有 3 人按讚

    異質晶片整合 半導體中心助攻台廠搶AI及智慧感測商機

    2019/10/31 廣編企劃

    評論

    為推動科技產業升級,財團法人國家實驗研究院致力於推動國內科技人才培育及創新研發,近年除與學術界積極合作,提供平台解決方案以外,也積極協助產業界新創及新產品開發,希望作為學研與產業間的技術整合平台,以發揮高效的槓桿作用,創造共生共榮的各領域生態系。10月7日齊集台灣半導體研究中心、國家高速網路與計算中心、台灣儀器科技研究中心共同展出智慧領域技術成果,會中吸引廣大業界與學界共襄盛舉,希冀藉由這樣的機會,讓更多產學研界能認識國研院在研發平台服務所做的努力,並見證近年國研院引領的技術革新。

    5G及物聯網時代來臨,從工業領域的自動化生產機台,到3C消費領域的穿戴式裝置,都須要核心的晶片模組;然而不同的應用,也有不同的晶片設計須求,規格可說是千萬種。對於想要搶攻物聯網商機的大小企業和新創廠商來說,最大的挑戰就在於是否擁有晶片自主能量。例如研發工業用機器手臂的製造商,若能快速取得性能優異且有效整合電源、感測、記憶等多項功能的晶片模組,就能降低成本、縮短開發時間、優先進入市場。又如穿戴裝置,內部各自獨立的處理器、感測器、電路IC等,若能充分整合成更有效率的晶片單元,就能縮小穿戴裝置的體積,提高運作效能。

    異質整合研發有成 助攻國內產學界搶物聯網商機

    國研院旗下的台灣半導體研究中心,在「產業趨勢論壇暨國研院智慧領域」的活動發表歷經了多年研發,在「異質晶片整合」技術取得重大進展。不論是工業用大電流的電路IP晶片組、或是低耗電物聯網裝置的智慧感測晶片、甚至連深度學習、機器學習所需的AI運算晶片,產學界都能運用台灣半導體研究中心所開發出的異質晶片整合平台,來降低開發門檻,讓業者沒有後顧之憂,全力衝刺市場。

    半導體研究中心副主任莊英宗指出,半導體產業目前最熱門的趨勢是如何將不同材料整合為元件;這主要是因應物聯網時代包括電競、智慧家庭、無人載具、智慧城市等各種裝置,都有「異質運算核心」的需求。例如穿戴裝置愈來愈強調各種各樣的「感測」及「邊緣運算」,因此必須整合類比感測晶片與數位運算晶片;又如電路IP日益複雜,也須整合節能、電流、感測等多樣功能。

    物聯網應用百花齊放 自主晶片能量才能搶得先機

    莊英宗表示,「『物聯網』喊了很多年,過去未能大規模地實現,原因之一就是必須達成異質晶片的整合,才能降低物聯網裝置的開發成本及時程。」有別於過去的通用型晶片,未來AI、物聯網應用百花齊放,開發各式創新應用的小型企業,更須要的是符合自身需求的客製化晶片,然而學術單位或企業缺乏基礎研究與產品整合的驗證環境,自主開發晶片可說難上加難。這也是為什麼台灣半導體研究中心耗費五、六年的時間,研發出不同應用領域的異質晶片整合平台,來滿足產學界即將爆發的需求。

    以智慧感測晶片為例,原本感測單元、電路單元、記憶體單元、以及處理單元各自獨立,全都放入穿戴裝置內,將導致體積過大,不符實用。半導體中心提供的異質整合設計架構,可將所有單元有效整合,並已有成功設計案例;換言之,智慧手錶、生醫穿戴裝置、AR/VR裝置的開發廠商,只要採用這個異質整合架構,再加上自己的創意,就能快速開發出自有晶片。這也符合時下正夯的客製化ASIC(特殊應用積體電路)晶片概念。

    從穿戴裝置到無人工廠 晶片整合需求大不同

    過去行動通訊主要鎖定消費端,不過未來物聯網的創新應用,有很大一部分將在工業領域實現,例如工廠自動化、工業4.0等等。因此除了低功耗、小電流的穿戴裝置,台灣半導體研究中心也研發出大電流、高電壓所需的異質晶片設計平台,可廣泛應用於機器手臂、CNC自動生產機台、晶圓定位平台、甚至無人工廠等等工業場景。這對於擅長製造業的台灣而言,可說是既充滿商機又能實現產業的轉型升級。

    舉例來說,工業馬達內部的構造主要包括電源管理晶片、控制器、驅動IC等等;在以往,馬達的電源控制只須要兩條線,一進一出,但如今愈新型的馬達,效率愈高,所需接收的訊號也更為多元,勢必須要更複雜的控制電路;另一方面,節能的要求與日俱增,也必須在電源IC週邊加裝更多顆IC來符合綠能安規、進行斷路保護等。此外,生產線上的無人檢測、品管、預防性維修等,都會用到感測系統,更增添業者在整合上的難度,此時就很適合運用半導體中心的工業用異質晶片整合架構來進行突破。

    自主微感測系統晶片 是台灣創新的關鍵

    台灣半導體研究中心謝嘉民副主任表示,台灣發展IoT相關創新,自主微感測系統晶片是重大關鍵,它必須能涵蓋光、機感測器以及電路IP等不同屬性的IC及元件;不過因為前期研發投資大、驗證周期長,且應用情境太廣泛,一般廠商跨入不易。謝嘉民指出台灣半導體研究中心的異質系統整合平台,台灣半導體研究中心的異質系統整合平台,有兩大特色:一是盡量減少傳統的封裝,在IC層面進行整合;二是結合不同材料,將新式的感測用類比IC,建立國內產學研領域的系統級封裝研究生態圈,如提供微機電(MEMS)、感測器(Sensor)的半導體製造技術,並結合2.5D/3D先進超薄化封裝技術的驗證製造環境,以發展人體感測、工業訊號感測、甚至光達(LiDar)感測等應用,協助學界優秀的研究重果與業界生產技術接軌,提供國內發展微型化、行動裝置與物聯網相關解決方案。

    在成果發表的同一天,半導體中心也開放AI系統開發實驗室,供論壇與會者參觀。物聯網時代著重資料的運算分析,AI已成為不可或缺的解決方案;然而許多學術單位和新創公司,比較擅長軟體面,例如機器學習、深度學習等演算法或模型的開發;對於運算IC的硬體設計較為陌生。有鑑於此,半導體中心的AI系統開發架構也提供產學界使用,資源不足的小型單位,也可輕鬆發展出AI SoC(人工智慧系統單晶片)解決方案。

    半導體中心設計服務組蔡維昌組長補充,半導體中心提供的AI SoC設計平台,主要有兩大特點,一是提供客製化解決方案,可設計不同的應用需求的系統晶片,不必侷限市面上現成的通用AI SoC晶片;二是將AI SoC所需的的矽智產(IP)備妥並整合成晶片系統,學界或新創只須專注AI加速電路,大大簡化IC硬體的開發過程。

    舉例來說,大學實驗室在開發手機人臉辨識的AI模型或演算法時,需要IC硬體來進行運算,不過手機的人臉辨識解鎖,講求快速、低功耗等特性,所需的加速電路必須客製化,市面上的通用AI晶片無法滿足需求,加上設計一顆AI SoC需包括CPU、記憶體、輸入輸出週邊元件、匯流排、加速電路等各項元件等,而實驗室師生又沒有足夠的資源自行開發整顆AI SoC晶片,便形成研發瓶頸。

    此時半導體中心不僅提供AI SoC設計平台,還有相關的EDA設計軟體和訓練課程,AI開發者只要專注不同推論的加速電路設計,將之套用於設計平台,即可完成AI系統單晶片的開發。也就是說,學校實驗室或新創,透過這個設計平台,能夠快速驗證AI構想,縮短開發時程。除了手機之外,包括穿戴裝置的即時翻譯、生醫檢測儀等,都有低功耗、快速產出的特性,也很適合採用半導體中心的AI SoC設計平台。

    發揮槓桿作用 促進產學整合 創造台灣科技業契機

    莊英宗指出,「台灣半導體研究中心將自己定位為『新元件』、『新整合』、『新應用』的創意基地,努力解決產業界及學術界所面臨的問題。」藉由提供前瞻異質整合的共通平台,讓業者能輕易利用晶片設計環境、實作及封裝平台、取得客製化IP開發、驗證等各種服務。「我們的使命是發揮槓桿作用,將先進研發成果提供產業界及學術界運用,替台灣的科技業創造更多契機。」

    附圖:對於想要搶攻5G及物聯網商機的大小企業和新創廠商來說,最大的挑戰就在於是否擁有晶片自主能量。
    Photo Credit : 國研院
    圖2
    歷經多年研發,台灣半導體研究中心開發出的異質晶片整合平台,能針對感測類比晶片、運算數位晶片、電路IP進行高效能的整合。(Photo Credit : 國研院)
    台灣半導體研究中心針對工業用電路IP系統進行異質整合。(Photo Credit : 國研院)
    圖4
    台灣半導體研究中心推出的AI SoC設計平台,讓學術界及新創業者,也能輕鬆開發出AI晶片。(Photo Credit : 國研院)

    資料來源:https://www.inside.com.tw/article/17949-narlabs-tsri

  • 自動門控制器維修 在 moto1hk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2019-06-13 15:42:43

    今次去意大利Mugello賽車場,主要出席APRILIA ALL STAR派對及APRILIA RSV4 1100 FACTORY發布會,沒想過試車,所以沒有帶備皮衣、皮靴、手套及頭盔。

    沒打算試的原因是車輛高達217匹馬力,來意大利之前從未開過1000cc的跑車,還要在MotoGP分站直路車速最高的賽道駕駛,這部車直路可超過時速300km/h,所以沒有信心。還有10年前在珠海賽車場第一次開600就炒車,往後沒有在大賽車場開過車,到現在只在街道上開過幾次600,還有最近才參加使用300cc入門大包圍,在小型賽車場(卡丁車)操練的培訓班,可以說自己沒有開大排車的經驗。

    但是同行的Kin說難得來到著名賽車場,別浪費機會,恰巧APRILIA提供全套裝備,所以決定試車。另外,很多豐富經驗的騎士說現在的跑車比以前容易駕駛,自己確實想體驗一下,經過這次測試後,某程度上認同這說法,但在我的角度來說絕對不能說容易駕駛,但是沒想到很快適應。

    以前的大馬力跑車難開,是因為又大又重,馬力輸出太狂野,油門很難控制。可是現在的高性能跑車又小又輕,還有配備先進的電子科技,在神不知鬼不覺下輔助騎士控制車輛,還有油門控制寬容度比以前大,讓我自己覺得不是第一次駕駛超跑,可是要開得很好,確實要求更高層次的駕駛技術,正所謂易學難精。

    回顧過去20年電單車的發展,電子科技進步神速,如果10年前我駕駛的600擁有循跡系統,很大機會不用炒車。因為現在的超跑推出前,已裝有大量數據,車上的感應器把騎士動作及車子的傾則角度化成數據,萬一數據超出安全範圍,電腦立即減少供油,及早化解炒車危機,可以說補救騎士犯錯及駕駛技術不足,讓騎士更安全,。

    先不說最先進的MotoGP戰車,就算高性能市販跑車,已經做到車子仍在傾則,騎士大油門出彎,輪胎都不輕易打滑導致炒車,還有馬力模式能夠壓住馬力輸出,讓新手更容易者適應。其實跟電腦賽車遊戲一樣,在電子系統輔助下,玩家大力按住控制器的油門出彎,可以調校至輪胎輕微打滑,甚至沒有打滑地出彎,可是在現實世界沒有這個膽量。

    雖然電子科技很重要,但車輛的設計及各項設定才是最重要,因為它等同穩固地基,否則再多電子科技,都無法彌補硬件上的不足。因為試駕RSV4 1100 FACTORY後兩星期,編者去西班牙JEREZ賽車場,出席輪胎發佈會,有機會試駕不同款式的超跑,在可以比較情況下,發覺RSV4 1100 FACTORY的加速力及轉向靈活性能非常出色。

    說回電子科技如何使編者迅速地適應RSV4 1100的大馬力,先說她的座姿,騎上車輛後雙腳像芭蕾舞(編者5呎6吋高),座姿十分俯伏,但車子很小,這是採用V4引擎的好處。

    由於我從未駕駛過1000cc跑車,從維修區駛出賽道後立即加速,到現在仍然清楚記得那一刻,她的低扭非常勁強,很爽,雖然力量不斷地湧出來,但來得很順暢,油門控制沒想像中困難,可是最意外是駛過T1、T2及T3三個彎道以後,不知不覺在T4很自然地磨包。可能聽起黎有點誇張,雖然她的操控感未致於編者操練的300cc入門大包圍靈活及輕,但沒想過一部1100cc跑車的壓彎感那麼輕,壓下去可以那麼輕鬆,過彎穩定性能更出色。雖然這樣比較不太合適,主要是因為沒有太多經驗,腦海裡還停留在10年前炒掉的舊款600跑車,又重又大。

    其實RSV4 1100 FACTORY有那麼好彎向性能不難解釋,看看她的鋁合金車架及搖臂,還有市販車使用的頂級Ohlins前、後避震,與及賽車胎輪,這些硬件製造出來的穩定感及咬地力,我前之從未體驗過,給我很大信心。當我逐漸熟習戰車及賽道後,出彎打開油門時間越來越早,越來越兇。但是如果有機會檢視行車數據,編者肯定循跡系統在每次出彎都介入,幫手控制馬力,否則以自己的駕駛技術,是沒信心車子還在傾則就大開油門出彎。

    其實Mugello賽道的大部份路段是上、落坡彎,看MotoGP直播是無法看到,其中一個彎道可以磨包4-5秒,這反映編者的車速不高,純粹是嘆彎,可是最難忘是全長1.4公里大直路,今年MotoGP又創出356.7km/h新記錄。雖然往上衝看不見T1彎道,可是非常刺激,還有在這條大直路可以徹底感受她的加速力有多利害,從最後的T15彎用2檔出彎後,一直衝到底可以用盡6檔。而她的5檔很大力,沒想到6檔同樣很強,不要忘記,她比一般超電多78cc。

    那天共有四節試車,每節15分鐘,由於編者在前兩節試車無法適應大直路的超快車速,所以不敢開油。但適應以後,還有找到煞車點,才大膽地扭油加速,產生的推力對我來說無法形容,即使身體俯伏在風鏡後,但兩側與頭頂的風阻卻非常利害,風聲像轟炸機投下的巨型炸彈,手臂還要用盡力捉緊軑把才可以駕駛,還有首次體驗到高速煞車的俯衝感,雙臂必須撐緊軑把,與及上半身抵受強勁的風阻,現在想起都回味無窮。雖然車速很高,但車輛卻十分穩定,與及非常貼地向前衝,說不定碳纖定風翼正發揮下壓作用。另外還有防起頭電子系統,大油門加速都不容易起頭,這些科技確實了不起。

    這是我第一次使用快速電子轉檔器,由於我的轉檔技巧不高,這對我來說簡直是神器,因為在賽車場操練,最困難是連續退3個或者4個檔位,如果減慢車速不對,補油與放開離合器時間不準,產生的引擎煞車(Engine Brake)使車尾兩邊擺,很恐佈與無法穩定地攻彎。雖然緩和引擎煞車(Engine Brake)的防鎖死離合器或滑動式離合器(Slipper Clutch)已普及,但如果有電子輔助當然更好。

    怎樣也好,除了起步入1檔與停車入空檔,RSV4 1100 FACTORY都不需要使用離哈器,趾尖只要頂上或踏下,與及不用放開油門就可轉檔,轉檔聲清脆利落又準確,最利害是在高速大直路從6檔拖到2檔,車子保持高度穩定,因為電腦及節氣閥不動聲色地自動補油,緩和引擎煞車,讓我穩定地攻彎。編者也試過在大直路用傳統的手動轉檔,鬆開油門再扣下離合器,但是由於體力已下降,在高速握緊軑把下轉檔其實不容易,拜科技所賜,不僅減少轉檔動作,而且轉檔速度更快。

    還有配備碳纖導風管散熱的煞車卡鉗及330mm大煞車碟,煞車手感非常美妙,在如此高速下減速,好像不費吹灰之力車子就減慢,對我來說又是另一番體驗。

    說到現在,從頭到底把車子說得很容易開,某程度來說是沒錯,因為電子科技的確可以馴服一部超過200匹超跑,可是千萬不要輕視她們,當她們發惡起來,又或者無法駕馭,你是無法壓住她;此外,最困難是怎樣用成熟態度去運用強力馬力。總的黎講,雖然很多人說現在的車子電子科技過多,減少操控樂趣,可是對我來說是偉大發明,因為科技可以讓我好快適應大馬力超跑;另外,如果騎士本身有很好的技術,電子科技可讓你如處添翼。

你可能也想看看

搜尋相關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