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兒升學面試,同行接納無法預計的結果 圖.文:饒方莉(註冊臨床心理學家)
#心理學家也有緊張時刻 「由於申請人數眾多及學位有限,很抱歉,本校未能取錄 貴子弟。」
──看到後,心會沉一沉,這個遊戲什麼時才會完結?好像沒完沒了…… 最近是報讀小學面試的高峰期,身為媽媽的我也不例外,忙著幫孩子準備不同的...
女兒升學面試,同行接納無法預計的結果 圖.文:饒方莉(註冊臨床心理學家)
#心理學家也有緊張時刻 「由於申請人數眾多及學位有限,很抱歉,本校未能取錄 貴子弟。」
──看到後,心會沉一沉,這個遊戲什麼時才會完結?好像沒完沒了…… 最近是報讀小學面試的高峰期,身為媽媽的我也不例外,忙著幫孩子準備不同的面試,已經不知多少次收到這封通知信,相信也是很多家長現在報讀學校時最大的夢魘。
女兒比較怕羞,去面試的時候,總是只有蚊滋的小聲音,不太會望老師,所以很難進入第二輪面試。作為臨床心理學家的我,很努力地幫助她克服這份怕羞,利用親子繪本,怕羞龍的故事,幫助她用勇氣克服自己的恐懼。,即是要她一步一步面對自己害怕的事,從最輕易的程度開始,例如從見到不同的陌生人講早晨,到多說一點去介紹自己。每成功做到一次就會得到一個貼紙獎勵,集齊貼紙可以換她心愛的禮物。
看女兒樂在其中,我以為她在進步中,但原來我已經一步一步跌入「行動模式」*(doing mode & striving mode),在不知不覺間加添了很多無形的壓力給她。
醒覺到女兒的壓力
有一天,她因為面試很早就起了床,告訴我們她很開心,因為面試完可以去遊樂場。我突然醒覺,可能我做得太多了,她也感到那份壓力,所以早醒了。
晚上,回到我每天會做的靜觀練習,回到呼吸,回到此時此刻,與自己的身體、情緒、思想連結。我發現,我有一點着急,心口有沉重的感覺,因為實在太不喜歡香港這個教育制度,填鴨式的背誦,機械式的抄寫,把學生們的自由玩樂時間全部剝削了,剩下只有讀書、考試、功課。真的不希望女兒有一個這樣難過的童年,所以我好努力,可能是努力過度,希望她考得上一間活動教學直資學校,有一個愉快學習的環境,開心地成長。
經過呼吸和沉澱,內心有一個智慧的聲音突然間同我說:「勿忘初衷」。 記起一間學校的簡介會,校長和老師提出初衷這個概念,作為父母我們最大的心願是什麼——他們可以健康快樂地成長,父母送孩子返學的畫面是十分美麗的,如同望着初生嬰兒,父母的樣子是最真摯的。
那麼現在我的不斷努力,豈不是本末倒置了?她還未入到愉快的學校,就要開始面對一大堆面試和各種訓練,無形的壓力,這是我的初衷嗎?
在呼吸之間,浮現了另外一個畫面:
泰國少年足球隊被困泰國洞穴17天,教練被問到如何協助一班少年在無食物的幽閉環境下撐到救援來到,原來全靠本身有禪修的教練指導少年在洞穴內練習冥想(meditation)。 冥想,是一種讓頭腦平靜下來的「靜觀」方式。所謂靜觀,是指「一種細緻的專注︰有意識地、不加批評地、留心當下此刻而升起的覺察,藉以瞭解自己,培育智慧與慈愛」。 面對被困,少年需抱著一份接納及平常心面對一切未知的事,才能安全地等待下一步救援措施。怎樣做到放開心胸,不掉進無窮無盡的負面情緒裡?練習冥想、靜觀,正正令各少年情緒平穩,避免因驚慌、憤怒、悲傷而打亂陣腳,在困境中,要維持各人心理質素及平穩十分重要。
試想像如果被困的是你,你有什麼感覺?擔心、無助、沒有希望、心情低落,腦海中不斷出現不同的可能性,「我們會否從此被困?糧水斷絕後又如何?如果洪水又再衝到來又可以怎樣?是否從此就見不到爸爸媽媽了?人生就此完結怎麼辦?……」念頭停不了,排山倒海地湧過來,往往帶動人的情緒,跌入焦慮或抑鬱的深谷中,情緒影響人的抵抗力,在缺水缺糧的山洞中,如果情緒波動,所消耗的能量更大,被成功獲救的機會便小一點。
生命有很多我們不能預計的事,有些時候也讓我們感到動彈不得,但即使有些事情是我們不能掌控的,在面對困難和痛苦,我們仍然可以有不同的選擇,可以和困難與痛苦共存,或努力將它消滅,或捨棄困難與痛苦帶來連串的負面情緒與包袱。
這個選擇就在你的手中。
孩子面試的表現我們不能預測,孩子有沒有學校的offer,我們不能夠掌控,但是我們可以選擇,陪伴着孩子,讓他感覺到被愛,明白無論考到考不到,他都是父母眼中最愛的孩子。
面試是一種姻緣際遇,無論去到哪一間學校,只要有父母成為他最強而有力的後盾,一個讓他們隨時可以回歸的安全基地(secure base),孩子都可以愉快學習,尋找他自己的一片天空。
正如那些少年,靜觀幫助我學習一切隨緣,non striving,不作強求。
心,終於平靜了。
更加奇妙的是,當我放開了這份執着,女兒也好像開心了一些,有一天她面試完告訴我,「我終於唔怕羞了!」那天我見到她很開心地和校長主動打招呼,我會心的微笑了。因為我並沒有機械式的叫她一定要和老師打招呼,只是抱了她一下,告訴她「加油!」 當我能夠放下對她的要求,可能就是她慢慢感受到自己有能力的時候,「怕羞」可能是因為她覺得自己不夠好,在父母的愛裏,信心便能夠慢慢能夠建立,並非是一大堆的訓練和要求。
無忘初衷「愛我們的孩子」,「愛裏沒有懼怕」,願各位家長共勉之。
=======
作者:饒方莉,註冊臨床心理學家,育有一女兒,童心苗兒童成長發展中心創辦人。熱愛運動、音樂、藝術,同時希望通過寫作令大眾認識靜觀。 =======
#popa #popachannel #positiveparenting #歡迎投稿 #親子 #教養 #育兒 #父母 #孩子 #兒童 #家庭 #升小學 #升小一 #冥想
臨床心理學家入行 在 臨床心理師的腦中小劇場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腦中小劇場 第58場 老派排隊之必要】
疫情當前,口罩實名制上路後,藥局排隊人潮洶湧,府方為紓緩藥局人力,陸續升級口罩2.0、3.0政策,將部分物資改以網購通路販售。然而政策施行至今,仍有大批民眾前往藥局搶頭香,引發網友熱議,無論撻伐聲浪或護航措舉,兩造立場各有擁躉。
本刊為深入探討此一現象,特闢【老派排隊之必要】專欄,力邀四位排隊民眾進行短訪(短訪期間以本刊人力代其排隊),並安排心理專家(該專家強調其職稱為臨床心理師,記者覺得有點難搞)解析民眾排隊動機,期許能引領讀者以更多元的角度理解此一現象。
為保護當事人,受訪民眾皆已化名,專欄內容亦經當事人同意後由編輯潤飾,真實度依其自由意志決定,所有內容不代表本刊立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受訪者一:秋田 【我只相信能直接拿到手的東西】
記:能否簡單敘述一下你的背景?
秋:我今年四十五歲,業務,主要做電子零件,以傳產為主,今年剛好滿二十年。
(秋田兄的簡訊提示音沒有斷過,記者感覺那支手機正在膨脹)
記:應該很忙吧。
秋:忙翻了,疫情對電子零件業衝擊不大,而且最近耳溫槍和酒精噴霧器的需求量暴增,連抽空吃飯都很困難。
記:既然如此,你怎麼還有時間排隊呢?你有下載「健保快易通 App」嗎?
秋:當然,我第一時間就下載了。我常幫我母親網購,所以軟體操作對我來講並不困難,但後來發生了一件事。
記:什麼事?
秋:口罩少算了一片。那天在超商我沒當場清點,拿了就走,反正我兩天用一片,結果幾天後要見客戶時,打開紙袋居然是空的,空的!
記:比看到帳戶是空的還糟吧。
秋:真的!錢再賺就有,但口罩有錢也買不到啊。我那天急瘋了,對方是個很嚴謹的大戶,沒戴口罩肯定不用談,沒談下來我隔天就不用進辦公室了。還好我是吃早餐發現的,下午三點談,我忽然想起自家附近的藥局十二點開始領號碼牌,於是跳上車直接殺過去,中間還領了一張紅單,但不管了,我有一家老小要養,口罩是我唯一個目標。
記:粉紅色的也沒關係嗎?
(秋田兄的表情有點茫然,很明顯不知道這個時事哏)
記:後來呢?
秋:我拿到倒數第三號,以臨時起意的人來說,算是很不錯的成績了,拿到口罩後我差點哭了。
記:如果走出藥局發現又少一片應該才想哭吧。
(然後記者發現自己被瞪了)
秋:就是因為這樣我才選擇排隊。如果在超商當場清點,就算少一片,店員也只能攤手,但在藥局會立刻補上。最重要的是,口罩交到我手上時會有很踏實的感覺,銀貨兩訖,不會像網購後還要擔心重蹈覆轍。我剛入行時有個前輩說過,『我只相信能直接拿到手的東西』,我當時沒理他,現在我信了,所以我之後都選擇排隊。雖然有點耗時,但一個禮拜才一次,而且跟我一起排隊的人當中,有不少人是吃了App的虧。我知道研發軟體很辛苦,但比起這個,我更願意相信自己的經驗。
記:針對這種心態,心理師有什麼見解呢?
心:美國心理學家亞伯拉罕•馬斯洛(Abraham Harold Maslow)曾在1943年提出需求層次理論(Maslow's hierarchy of needs)。他認為人類就是一種追求「需求」的動物,於是將人的需求分為五個層次,由低到高,分別為:
● 生理需求(Physiological needs)
● 安全需求(Safety needs)
● 社交需求(Love and belonging needs)
● 自尊需求(Esteem needs)
● 自我實現需求(Self-actualization needs)
疫情未歇,口罩的地位絕不亞於食物空氣水,可視為生理需求。購買口罩是為了免於遭受疾病威脅,這是安全需求。然而對秋田來說,除了以上兩種基本需求,他更需要的是「掌握感」,親手確認浮木的存在,將生存權牢牢握在手中。這與人格特質與生活經驗有關,網購的失敗經驗亦會推波助瀾,排隊對他而言,我認為是十分合理的選擇。
受訪者二:滿妹 【沒關係,我最多的就是時間】
(由於受訪者為客家人,受訪時客台語交雜,為使本刊讀者便於理解,在此特將訪稿統整為國語發音,非關歧視,若有不便請見諒)
記:能否簡單敘述一下你的背景?
滿:我今年七十六歲,原本住苗栗,年輕上台北跟先生做果菜批發,幾年前先生過世,生意由大女婿接班。另外小孩兩個在美國,一個嫁到南部,我現在一個人住。
記:你年紀這麼大,還要趕早排隊很辛苦耶。
滿:不會早啦,我平常四點多就起床了,藥局九點開始賣口罩,六點半吃完早餐去排隊剛好。
記:有想過用手機買嗎?這樣就不用浪費時間排隊了啊。
滿:我平常又沒在用手機,只有跟美國小孩視訊才會打開,我不識字,巷口自助餐老闆娘也說用手機買很麻煩,雖然我孫子把步驟畫成圖片,但是我很容易把順序搞混。加上我沒信用卡,用手機買要出門轉帳一次,還要到超商再領一次,買個口罩要出門好幾次,還不如排隊一次解決。
記:有年輕人說,那是老人家沒有用心學才會覺得麻煩,或是貪小便宜不想浪費七塊錢運費,你怎麼想?
(滿妹苦笑了一下,是那種會引發記者愧疚感的苦笑)
滿:七塊錢我還付得起,但什麼網路購物這件事可能我真的不用心,我以前就沒有這種習慣,以後也不打算學,我辛苦了大半輩子,對自己的人生還算用心,別人不知道也沒關係,隨他們去講。要學一個我常常會忘記的東西,還不如好好去排隊。
記:那小孩會幫你買口罩嗎?
滿:不用,他們都有自己的生活,排隊買個口罩我還做得到。到了這個年紀,最多的就是時間,最常做的就是睡覺,與其浪費時間睡覺,我還寧願買口罩,至少比較有意義。
記:可是一直排隊不會很浪費時間嗎?可以拿這些時間做一些有興趣或是更有意義的事啊。
滿:什麼叫有興趣的事,我不知道,也沒有人教過我,把孩子養大可能就是我們唯一的興趣。我也不想一直睡覺,但人老了身體就是會累,先生過世之後,沒人帶我去爬山,我變得很懶得運動,所以排隊買口罩反而讓我有機會出來走走。隔壁的阿春也是一個人住,前兩個月跌倒撞斷腿,就請我幫她拿口罩。能夠出來動一動,又可以幫人,我覺得很有意義,我知道在排隊時有些年輕人會一直看我們,好像我們很奇怪,但沒關係,我不會被這種事影響。
記:針對硬派阿嬤這種心態,心理師怎麼看呢?跟需求理論有關嗎?
心:或許有,但更多的是「時間成本」考量,翻成白話,就是「這時間花下去值不值得?」。人一天能拿到的時間都一樣,這很公平,如何分配,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哲學。也許在我們眼中不值得投資的時間,會因為個別價值考量與身份,在其他人身上產生不同的心理滿足度。心理滿足這種事不需要客觀量尺,意思就是自己爽,最重要。
受訪者三:龍哥 【這場疫情,居然讓我多了一群哥兒們】
記:能否簡單敘述一下你的背景?
龍:等一下,對於你們找人替我排隊這件事,我還是想抱怨一下。
記:怎麼說?
龍:你們剝奪了我這七天裡唯一的樂趣!
記:排隊是樂趣?
龍:不只是樂趣,還是氧氣!
(眼眶含淚)
龍:我今年六十,監理站公務員退休,退休三年。對了帥哥我問你,你知道為什麼公務員退休後,都想再回去上班嗎?
(記者搖搖頭)
龍:七個字,「和老婆關在一起」。
(記者突然陷入沉思,想起過去兩周自己和老婆WFH(在家工作)的情況)
龍:看你的表情就知道,生不如死對吧。
(記者不知道自己為什麼點了頭,也不知道自己為什麼把這段文字打出來還放上網,但一切都來不及了)
龍:退休這幾年,老婆的眼神讓我很痛苦,然後我就會露出跟你剛剛一樣的表情(記者鄭重聲明自己很愛老婆)。在她眼中,退休三個月後就跟失業沒兩樣。不管是上網追劇、玩個電動,甚至在群組跟老朋友哈拉打屁,都要受到她的眼神狙殺!沒騙你,我的額頭一直都有那種狙擊紅點,而且連洗澡都有這種感覺,那眼神就是一副我很沒用的樣子。但我好歹也當了三十幾年公務員,養家活口任務圓滿,老子也想休息啊!
記:最後這七個字應該不敢跟老婆講吧。
龍:我都用眼神講,但看起來她沒收到。所以這幾年來我一直在等一個機會,一個能光明正大溜出去的機會,直到我被老婆喝令出去買口罩時,我知道機會來了。
(不知為何,記者也覺得有點感動)
龍:排隊時雖然戴上口罩,卻讓人吸到新鮮的氧氣,我只能說這是奇蹟。我瞻前顧後,發現現場只要跟我年紀差不多的男人,大家都露出一樣的眼神,那是一種重生的眼神。每個人都沉浸在那段等待中,沒人想那麼快領到口罩,甚至還有個傢伙手上拿著口罩然後打給老婆說缺貨只能等明天再來排,人只要為了生存,真的什麼事都幹得出來。
記:那段時間你都在幹嘛?
龍:上網追劇、玩電動,跟老朋友哈拉打屁。我知道你很難理解,但等你到了六十歲,能在耳根子清淨的情況下幹這些事,就是一種奢求。一個月後,我和現場排隊的幾個哥兒們一起成立了群組。
記:群組叫什麼名字?
龍:「熟男罩得住」,怎麼樣,很罩吧。
(超不罩的。)
龍:我們幾個一邊排隊一邊互傳訊息(記者覺得無言),一聊之下才發現幾乎都是退休公務員,男人只要當過兵或幹過公務員,話題就跟開水龍頭一樣沒完沒了,應該沒有人像我們這樣排隊排到笑的(應該是廢到笑吧)。疫情總有一天會結束,但這個群組才正要開始。
記:好的,請教最後一個問題,口罩2.0上路後,老婆沒請你直接網購嗎?
龍:當然有,但那天我的求生欲望非常強烈,故意一邊操作一邊出錯,沒開玩笑,她的眼睛冒出紅色激光,而我冒著被爆頭的危險,最後老婆放棄,然後我吸到氧氣。
記:針對這種蓄意欺瞞老婆的心態,心理師怎麼看呢?這應該跟需求理論有關了吧?怎麼感覺心理師也露出跟我們一樣的表情了呢?
心:並沒有,我愛我老婆。但針對這個案例,它確實比較接近需求理論的第三層,社交需求。這是比較高層次的需求,強調的是某種人際的「歸屬感」,譬如友誼或愛情。也就是說,排隊這件事在他們心中會有一種「哥排的不是口罩,而是男人的約定」之類的老派默契。
此類需求不僅限於男性,師奶聚落也是另一種典型,平常沒機會建立的人脈,反而經由災情串連起來,算是一種生死之交的緣份,我相信他們應該都知道網購的流程,軟體操作也不是問題,只是他們更看重人的連結。
受訪者四:慧瑛 【我很想為家人做點什麼,但又希望他們能看得見】
記:能否簡單敘述一下你的背景?
慧:我今年五十二歲,家庭主婦,結婚前曾經在醫院擔任出納組長,二女兒出生後我就專心顧家,現在兩個女兒都在唸大學。
記:所以你選擇排隊,是因為這也是家事的一部分嗎?
慧:不完全是這個理由。如果把排隊當成家事,那我網購就好了,更省時間。
記:那是什麼理由呢?
慧:這樣想可能有點扭曲,但我不想騙人,老實說,我排隊是想讓他們看見,為了這個家我有多辛苦。
記:家庭主婦很辛苦啊。
慧:嗯,大家都這樣講,但其實沒人了解我們放棄了什麼。財金系畢業後,我一度想當金融理財顧問,不過工時太長,為了照顧孩子,只能選擇朝九晚五的工作。結果當全職主婦後,工時反而比以前更長,責任更重,生活完全陷進去這間房子,被迫跟社會脫節,和舊同事聚餐都只能點頭,退休遙遙無期。等到有一天,孩子長大了,一個個搬出去了,同事也懶得找你了,然後大家跟你說你現在走運了,你終於可以想做自己的事的時候,你就會覺得很悲哀,因為你根本想不到自己想做什麼,如果不照顧這個家的話。
記:你先生呢?
慧:他退休了,在家當老爺,每天上網打電動在群組聊天。
(確定不是龍哥嗎?)
慧:他退休得到滿滿的掌聲,而我退休得到一個空蕩蕩的家,一點都不公平,所以我想讓家人知道,我還有能力照顧這個家。
記:你的意思是,你是刻意去排隊的?
慧:對。我家附近的藥局很小,就在馬路邊,兩側沒有走廊,要排隊只能被太陽曬,一曬就是兩個多小時,中暑是家常便飯。一拿到口罩我就送去孩子的宿舍,孩子不在我就放進信箱。他們說可以自己上網預購,但我希望他們專心唸書,不要為這種事分心,而且這樣做,會讓我覺得自己還能為家人做點什麼。
記:孩子拿到口罩後有對你說什麼嗎?
慧:沒有。我知道孩子們其實都不太在意,中暑也只是像一種抗議,但我還是想這麼做。或許有人可以做到完全不求回報,但我必須誠實地說,我很希望他們能看到我的付出,哪怕幾句感謝都好,至少讓我感覺自己還被需要。
記:針對這種渴望被看見的心態,心理師怎麼看呢?
心:對這位主婦來說,排隊已經是第四層需求,自尊需求。也就是希望藉由排隊買口罩,來得到家人的認同或尊重,證明自己還有產能,這或許也與主婦正在經歷空巢期(Empty Nest Syndrome,或稱空巢症候群)有關。孩子陸續離家後,角色功能停止,為了因應空虛,於是藉由排隊來增加成就感與自我效能。
家庭主婦是一份孤獨的職業,被稱為廉價勞工也不為過,CP值超低,沒有職前訓練,上工沒有支薪(丈夫通常把公務費用視為薪資),退休沒有感謝狀,產能被長期忽略,有時連掌聲都是苛求。家庭主婦想要被看見,不應是如此忐忑的喊話,更應該是一種坦蕩的宣告。總之,辛苦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本刊再次感謝以上四位受訪者,提供了寶貴的視角與訊息,無論是基於「需求理論」或「時間成本」考量,相信排隊現象都有其成因。礙於樣本數量與採樣時間,本次專欄或無法替此一現象進行宏觀剖析,但求從個別狀態耙梳緣由,理解人心。
最後,心理師表示,選擇排隊或網購,反映的是「購物習性」與「個別需求」差異,但既然有不同的選項,就代表這件事「正在分流」,目的都在緩解購物管道的壓力,而不是誰必須被取代。電商平台是很棒的進展,不過老派柑仔店也有它的市場與溫度,你不一定要進去逛,但起碼可以試著理解它活下來的理由。
理解未必能改變現狀,但或許能改變你看世界的形狀。
#需求理論
臨床心理學家入行 在 月巴氏 / Work Super Guy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浪漫月巴睇2000(15)
【金枝慾孽四女子,如果命運能選擇】
2004年9月某個題目會,成班同事正在「推理」《金枝慾孽》的各種可能結局。
1.2004年,我轉了工,由報紙副刊編輯轉做娛樂雜誌編輯。原因?其實連我都不知道——甚至記得早在入行時同自己講過,我死都不會做娛樂。結果,在冇人要我死的情況下,就做了娛樂。咁如果俾我揀多次,會否照做?冇得如果嘅。
2.那一期封面故事,阿頭晨早已講定做《金枝慾孽》。
3.齣劇實在太受歡迎了。我們已經隆重其事地做了好幾期《金枝慾孽》劇情攻略——一般劇情介紹,都只是放在書末的電視節目表,比雞肋更雞肋,寫之無味唔寫亦冇乜可惜;《金枝》的每集劇情介紹,卻被專誠安放在書的前三分一部分,與其他娛樂故仔並存。
4.Why那一天我們成班同事要「推理」《金枝慾孽》的各種可能結局?如果冇記錯,應該因為電視台沒有Fax結局給我們——大致劇情當然是有提供,但如妃、玉瑩、爾淳、安茜各人下場?只用一個省略號代替。It doesn’t matter,既然冇明確交代,便交由我們自行大膽創作吧——嚴格來說是,以之前各人的行徑和心理作依據,一齊「推理」落去。而有關方面是絕不介意這類創作(或「推理」)的,因為講到尾,這些臆測根本就是在幫手宣傳推高收視。
5.事隔十四年了,早就將同事們的推理結果掉埋一二邊(估中甚麼又估錯甚麼?忘記了),唯一記得的是,《金枝慾孽》在2004那一年,除了是超級話題劇,甚至成為了一個社會現象。
6.結局播出那一天是10月2日。翌日,某份大報A1,竟然就是報道前一夜共有290萬人爭看《金枝》大結局,而且仲專誠找來一些臨床心理學家一些文化評論人,係咁意分析幾句《金枝》受歡迎這件事所揭示的原因、社會問題與隱憂。
7.由玉瑩入宮開始這便是一場鬥爭,一場深宮女子的鬥爭。有人指出,這場女性鬥爭令身處辦公室的人深感共鳴——每日返工,目的無非是爭取表現(表現不一定指涉具體工作,可以是各方面),博得上司好感,情況就像後宮佳麗三千,只求贏得皇上寵幸……不論是置身嘉慶年間抑或廿一世紀的時空,大家都在湊客(上司老闆只是名稱和身分,其實也不過是客),但這裡有一個本質上的分別:身為現代人,要湊的客可以轉移——因為我們有權轉工甚或轉行,但如妃、玉瑩、爾淳、安茜不能,她們終其一生都只能困在同一個大Office,面對同一個老闆,湊同一個客。
8.然後鬥爭延伸到現實。傳媒冇夾定但又好一致地,預早把視后看成是如妃(鄧萃雯)和玉瑩(黎姿)之爭。好記得,當年我們需要在題目會重點研究這場爭鬥的遠因近因導火線以及可能結果,感覺,就好似研究World War II咁,只是World War II打完九世早成過去式,如妃和玉瑩這場戰爭則是未來式,只能大膽推理(而且不需求證)……
9.因為《金枝慾孽》,從此塵世間多了「宮鬥劇」這種劇集類型(過去的古裝劇照樣有宮廷鬥爭,但鬥爭內容並非故事唯一主線),讓我們Keep住有得旁觀一群深宮女子在封建歷史下怎樣爾虞我詐,唔係你死就係我亡所以最好都係你死。描述歷史的重任不再只由帝王將相等臭男人負責,活在深宮的女子一樣可以成為說故事的主體。
10.但《金枝慾孽》突出了一種後來很多「宮鬥劇」都沒有的無力感:深宮之內,不分男女,盡皆奴才,你的榮辱,由始至終直到永遠都只由那唯一的一個人施予 / 剝奪。如妃、玉瑩、爾淳、安茜都是不自由的,誰也不比誰高尚,但各有各的無奈與苦衷,她們的所思所想所作所為,是高壓環境所引發的心理防禦機制。如果,她們不在深宮,會否是結義金蘭好姊妹?但天下間所有憾事,往往離不開慨嘆「如果」呢兩個字。(有關「如果」的討論,在《天與地》繼續。)
(原文刊於am730)
#浪漫月巴睇2000
#金枝慾孽
臨床心理學家入行 在 心理師想跟你說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認識 #堅毅性格〗
心理學家蒄巴莎博士(Suzanne C. Kobasa)等人曾提出「堅毅性格」(hardiness personality)的概念。她觀察到,有群人即便身處高壓環境,卻仍能展現極佳的表現。與他人相比,也較少出現健康問題。這群來自各行各業的人們,有些共通之處,她將此歸納為3個C:
💡承諾(Commitment):他們願意對自己許下承諾,專注且積極地生活。對生活抱持好奇,全心全意地投入,從中尋找意義;不用逃避的方式來日復一日地過著。
💡控制(Control):即便許多事情不在我們的掌握中;但他們仍相信我們仍對某些事情是有控制與影響力的。這種想法,使他們對人生充滿著控制感。在面對逆境時,也更能有效地調整自己的情緒。
💡挑戰(Challenge):在面對高壓環境、巨大挑戰,又或者是失敗時,他們將此視為「機會」而非「威脅」。把挑戰當作生活的一部分,與其逃避躲開,他們正面迎接,並試著從中找到學習與成長的機會。
﹏﹏﹏﹏﹏﹏﹏﹏﹏﹏﹏﹏﹏﹏﹏﹏﹏
〖培養柔軟的堅毅,抗壓不必硬碰硬〗
﹋﹋﹋﹋﹋﹋﹋﹋﹋﹋﹋﹋﹋﹋﹋﹋﹋
——《別讓抗壓力害死你》推薦序
——詳細書訊 https://bit.ly/2lM0F9F
在未來,百分之六十的職業還沒被創造。對人類來說,面對「未來」就如同面對「未知」。不過,在這茫茫未知中,仍有些事情是已知的,那就是愈來愈多的挑戰與逆境。
面對來勢洶洶的挑戰與逆境,除了練就專業技能之外,學習如何用更有效和健康的方式,與挑戰和逆境共處,也是身處職場的我們値得多想的事。
心理學家蒄巴莎博士(Suzanne C. Kobasa)等人曾提出「堅毅性格」(hardiness personality)的概念。這三個C的特質,跟我們常聽到的那種硬碰硬的抗壓力不太一樣,而與本書作者提出的「逆境力」有所呼應——一種既柔軟又堅強的生活態度。
本書藉由許多案例與故事,點出常見的職場現象,讓讀者循序漸進地了解,哪些心態和行為,能培養我們的逆境力(第三章,十種思考模式、第四章,十三個習慣);而哪些做法則會對此不利(第二章,十二種NG行為)。
同時,本書也引用了許多與人類動機有關的心理學概念,如:內在動機vs.外在動機、固定心態vs.成長心態、內歸因vs.外歸因等。這些實用的概念對喜歡心理學的讀者來說並不陌生。本書以「職場」作為包裝,將這些概念整合起來,將繁複的理論轉化為易懂的故事,讓讀者更容易系統性地了解。
此外,我特別喜愛的部分還包含「重新定位與思考工作」的這部分。過去在企業講課的經驗中,「工作與生活的平衡」是個非常熱門的講題。這題目之所以熱門,正是因為平衡真難。
佛洛伊德曾說,人生兩件要事就是工作與愛。從新鮮人開始,逐漸累積多年工作年資後,我們通常會歷經職場三「ㄇㄤˊ」:盲(剛入行,什麼都不會)、忙(慢慢上手,該會的都會了,但發現事情都做不完)、茫(入行多年,開始思考這樣的生活是不是自己要的)。
不管你在哪個「ㄇㄤˊ」,你是否曾想過:我們為何工作?我們將工作視為怎樣的存在?工作除了錢之外,還能帶給你什麼?這些根本的議題,影響著每個人如何維持工作與生活的平衡、工作動機與表現;當然,也與職場適應息息相關;本書亦對此做了討論。
學校畢業後,我們完成了第一階段的學習。不過,第二階段的學習,從踏入職場的那一刻,其實才剛開始。我們一邊學習做事,不忘學會做人。而本書想告訴大家,如何在做好事、做好人的職場大學中,好好的用逆境力照顧自己。願本書介紹的一些觀念與方法,能陪伴大家更順利地摸索出自己的職場之道。
文/蘇益賢,臨床心理師、作家
〖培養柔軟的堅毅,抗壓不必硬碰硬〗
📖 https://bit.ly/2lM0F9F
🤝 今周刊 今周刊出版 今週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