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這篇臨床心理學出路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臨床心理學出路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臨床心理學出路產品中有19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0的網紅,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我好想找到你 🎵 #有人繳了錢忘了填報名表 😂 #最後五位名額 #心理系典型學習歷程 (๑•̀ㅁ•́ฅ ✧ . 指考結束後,緊接著就是選填志願的時間了。 根據過往經驗,心理系一直是不少學生心中想就讀的科系之一。 . 不過,我們發現,家長通常對於孩子讀心理系有著不少疑慮與擔心。 同時,也有不少人進入...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76萬的網紅memehongkong,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172:圓形監獄與香港的撕裂 社會的撕裂,讓我們彼此仇恨。臨床心理學家為我們分析現代人的圓形監獄的處境,現代人感到失去自由的絕望感,並提出繪畫與敘事的治療方法,希望供一些出路。 講者:黃曉紅博士(臨床心理學家、藝術治療師)、陶國璋(中文大學哲學系客座助理教授) 謎米新聞:news.memehk...
臨床心理學出路 在 小妻chi Instagram 的最佳解答
2021-07-11 09:02:08
人際關係指南陪你探索人際叢林 與 @meganchooo 合作的心理保健室 chapter 3 來囉! 📢身邊的人太過於關心我,我會覺得煩 我好喜歡孤獨感、不想被打擾⋯ 孤獨或是參與人群,有時候不是能二選一的選擇題。因為身處於人際叢林,我們好像必須與人互動,同時又在互動中尋找可以獨處的機會...
臨床心理學出路 在 Beacon College (Official) Instagram 的最佳貼文
2020-05-10 17:00:26
【讀心理學都可以好貼地😲】 心理學畀人感覺好神秘 🤫 好似依靠理論多過實際行動 🧐 如果你都係咁諗 咁你應該未接觸過香港公開大學嘅「心理學與精神健康榮譽社會科學學士」啦~ 同一般心理學科唔同,呢科十分貼地,課程為學生提供豐富臨床機會 讓學生可以活用理論,透過實踐加強對心理學嘅認識 因為課程更貼地,...
臨床心理學出路 在 Beacon College (Official) Instagram 的最佳貼文
2020-05-10 17:01:03
【讀心理學都可以好貼地😲】 心理學畀人感覺好神秘 🤫 好似依靠理論多過實際行動 🧐 如果你都係咁諗 咁你應該未接觸過香港公開大學嘅「心理學與精神健康榮譽社會科學學士」啦~ 同一般心理學科唔同,呢科十分貼地,課程為學生提供豐富臨床機會 讓學生可以活用理論,透過實踐加強對心理學嘅認識 因為課程更貼地,...
-
臨床心理學出路 在 memehongkong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2019-07-22 13:00:00172:圓形監獄與香港的撕裂
社會的撕裂,讓我們彼此仇恨。臨床心理學家為我們分析現代人的圓形監獄的處境,現代人感到失去自由的絕望感,並提出繪畫與敘事的治療方法,希望供一些出路。
講者:黃曉紅博士(臨床心理學家、藝術治療師)、陶國璋(中文大學哲學系客座助理教授)
謎米新聞:news.memehk.com
謎米香港: www.memehk.com
Facebook:www.facebook.com/memehkdotcom
臨床心理學出路 在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我好想找到你 🎵 #有人繳了錢忘了填報名表 😂
#最後五位名額 #心理系典型學習歷程 (๑•̀ㅁ•́ฅ ✧
.
指考結束後,緊接著就是選填志願的時間了。
根據過往經驗,心理系一直是不少學生心中想就讀的科系之一。
.
不過,我們發現,家長通常對於孩子讀心理系有著不少疑慮與擔心。
同時,也有不少人進入心理系之後才發現,
「可、可惡,這⋯⋯怎麼跟我想得不一樣?」
.
在這場線上講座中,我們將透過兩個小時的時間,
為大家詳述心理系的「典型」學習歷程,並簡介未來可能出路的雛形。
.
同時,對志於成為助人者、工商人,亦或是所謂的當代熱門斜槓的夥伴,
也歡迎參與這場講座,我們可以一起來超前部署,
早一步思考大學四年可以如何「使用」,
讓自己在畢業時「心慌」指數可以少一點。
.
———————————————————————————————————
主講師:周裕翔臨床心理師(典型心理人:中正心理系學士+台大心理所碩士)
副講師:蘇益賢臨床心理師(典型心理人:政大心理系學士+政大心理所碩士)
.
日期:8/2(一)
時間:14:00-16:00
.
課程主軸:
(•̀ᴗ•́)و ̑̑ 心理系到底在學什麼?那些美好的迷思與誤會
(•̀ᴗ•́)و ̑̑ 心理系畢業可以做些什麼?如何善用大學時間
.
進行方式:Google meet線上遠距形式
課程費用:350元
預計招生名額:30人(依報名順序錄取)
招生對象:對就讀心理系感到好奇的學生、或者學生家長等(不拘)
.
———————————————————————————————————
.
🏃♀️ 報名這邊走,名額倒數中
👉 https://www.beclass.com/rid=254641460e70ef91335e
.
📖 我真的要唸心理系嗎:給高中職生的心理學書單(2020年更新)
👉 https://headshrinkerspocket.blogspot.com/2016/01/2016.html
.
🔔 尋人啟事
👉 有一位夥伴報名繳費後,沒有填寫報名表~如果你發現自己繳費了,可是沒收到「報名成功的回信」,代表你沒填到表單唷,請來信與我們聯繫 [email protected]
臨床心理學出路 在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你身旁一定要幾個可以交流意見的朋友】
10年有一本書『人生一定要的八個朋友』影響我很多.每個階段翻看同樣的文章都有不同的獲得.第一本也不知道借給誰?(送給誰都忘了!)但這本書也沒出版.只有在二手書店有可能找到.只要看到就是有緣分.就會買下來.有機會就會送給有緣人.
人生一定要有的八個朋友.推手(Builder)、支柱(Champion)、同好(Collaborator)、夥伴(Companion)、中介(Connector)、開心果(Energizer)、開路者(Mind Opener)和導師(Navigator)。一個人只要能完美扮演其中一種角色,就能成為他人不可或缺的朋友。
跟Jason 認識也算是有點特別的方式.2015年 我們共同買了線上課程.他跟另一位年輕的王醫生.就直接約我跟他們在咖啡聽一起上課.順便交流......就這樣我們彼此拉進彼此的生活圈....
而Jason 也報名我的實體課程.當天六點課程結束.我忙著跟同學們會後會.....他打聲招呼就轉頭離開.....我的第一直覺. 這有點不太像我認識的jason.好像有心事. 不然平常的他.一定會留下來嘰哩呱啦.嘰哩呱啦的在我耳邊說話.我也愛聽他說話.【臨床心理師】學的專業.對一件事情的觀點可能會跟我有很大的差異!
我們都會互虧.不管是誰聽『我們』講話都是需要預約\付費.這樣我們都虧到了!雖是玩笑話.反而拉近彼此的信任關係.
那天我發現不太對.....
覺得Jason 不像Jason.打個電話關心他...問我怎麼會覺得他怪怪的?就直覺啊!(煙)如果要裝沒事.你的功力與演技需要磨練一下.他笑了!後來才說出.他工作與家庭出了哪些事情.他一個人沒能掌控.工作遇到的事情還好.家裡太太懷了第二胎.被診斷出『可能』心臟有些問題....他不知道該怎麼面對這一切的大小事?醫生都有說出最壞會有什麼問題?
臨床心理師遇到這樣的問題.也是會變成正常人!我也不是這方面的專業人士.我只能負責傾聽.並且讓他有事情做.想辦法轉念......
我看了電影『解憂雜貨店』我有收穫.你找時間看看.他真的一個人去看.也跟我分享著電影情節.一次一次的交流.我看了什麼電影.或劇.都會跟他分享.建議他去看.他都會看.也會用專業分析角色\事件.陸續續我借用他的長才.專業又會畫圖.板書又漂亮.合作了幾個專案.讓他忙到沒有時間想負面的事情.
那天我們吃完餐.他送我去搭高鐵.他說.他在工作好累.覺得要面對人跟人之間複雜的事情.搞得不是在工作.而是在搞部門.搞分化.......我一聽了內容.....這些對我來說都是小事.我只告訴他『往前走!』選擇你愛的事.做你愛的事......
我拿了自己的經驗以及我遇到類似的事情時.我怎麼激勵自己!帶他跟我朋友學生們一起去看郭富城演唱會.跟他說了郭富城對我的影響.也說了『蔡依林』的故事........他問我.為什麼我都注意這些『演藝圈公眾人物』我想你是問我怎麼不講些『企業家』『知名人士』對嗎?恩!是啊! 講那些企業知名人士.他們的成功我沒有參與到.都是從書裡.電視媒體報導中我所讀到.沒有不好!如果我講課講這些.比較沒有說服力. 也沒有辦法跟學生產生共鳴.不如多講一些你我都知道的人.但是我可以講出大家不知道的事.你可以去做一下.『蔡依林』的功課 或許你會找到內心問題的答案.
那天一起去看蔡依林演唱會.蔡依林說:【如果他出道都很順遂的話.還會怎麼努力嗎?】這句話讓我們沈思很久.對!沒有人一路順遂.而是要不段努力.努力要有方向.
那陣子.他轉型當講師.可能聽了太多的『建議』,這建議不一定不對.也可能不適合?畢竟每個人的路都是自己走出來的!不是聽別人講出來的!那陣子.他做了很多蔡依林的功課.連車上都放演唱會DVD.連他兩個可愛的小孩都會朗朗上口.
真的適合當講師嗎? 你還在問我這個? 我都說我都可以.大家都可以了!就看怎麼經營. 講師的經營跟藝人的經營.其實很像.你有很多別人沒有的學經歷.而且這麼漂亮.只要懂的說出讓人聽得懂的內容.加上你的個人特質與魅力.絕對沒有問題......這幾年的醞釀做出不錯的成績.今年出版了一本由心理學角度來談簡報 的『簡報心理學』疫情期間還能有四刷的成績,真的替他感到開心!
不管你現在遇到什麼不開心的事情.可以低潮但不能太久.往前走.才有機會走出路不通的路.路不通了.要學會轉彎!
謝謝 Jason 讓我看到 臨床心理師可以活潑.溫暖
也讓我知道臨床心理師關察與細膩有一定的高度!
#wfh輕鬆學銷售服務巧實力
臨床心理學出路 在 于玥心理師的心靈命理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好書推薦』過度飲食心理學
#過度飲食心理學 #斷食 #斷捨離
消費文化的崛起讓我們誤以為消費是一種社會意識型態:建立階級差別,以物質商品來決定持有者的社會地位和聲望。我們的身分地位往往無關於我們生產了什麼,而是和我們消費了什麼更有關係。
存在主義心理學家相信,心理壓力源自於存在的既定事實相關的衝突,像是道德、自由和本真性。
菲爾.庫什曼發表了一篇文章,題為『為什麼自我是空虛的。』,他認為:在16世紀現代紀元開始指出,西方世界開始有了轉變,從宗教性轉變為科學性的生產架構,並從鄉村生活轉變為城市生活,從社群主體轉為個人主體。人對自己的看法已經改變,開始只認識完整而且獨立的個體、擁有自由意志、能夠主宰整個環境。
換句話說,西方社會對於自我的概念改變了,個人需求和慾望被極大化了,而正是這樣歷史性的轉變奠定的基礎,讓象徵賦予時代的食物和物質的消耗大幅升高。同時這個轉變,也是『消費主義』逐漸發展成道德教條的關鍵元素,此後消費者的選擇和取得,變成了個人自由、快樂、權力的載體。
正如庫什曼的主張:『受到地形影響的自我,感受不到社群、傳統、共同意義(shared meaning)。這些社會層面的欠缺,正導致我們感受不到個人信念和價值;具體的顯現出來的,就是一種慢性、無差別、情緒性的飢渴。二戰後的自我渴望獲得和消耗,潛意識裡想要藉此補償自己所失去的一切。這是一種空虛感。』
我們所經歷的這些文化疾病,包括喪失社群和共同意義,還有焦慮或沮喪等個人缺陷,都是助長過度消費廣為蔓延的先決條件。我們越來越相信,所有的問題包括各種臨床上的病症,到更加普遍的空虛感,都源自於這個受限制的自我,於是轉而藉由消耗藥物、生活消費品、食物等等個人消費,來治療上述種種的疾病。
科林.坎貝爾社會心理學家提出『想像力豐富的享樂主義』,他認為現代的慾望享樂主義就存在於新奇商品所提供的幻想中。媒體和廣告呈現各種消費商品的影像和敘述,人也依次建構出心中的幻想;然而等到真正購買了這些產品時,卻發現他們根本滿足不了自己的想像慾望,因此感到失望。
換句話說,消費文化運用被理想化的形象和旁白,讓消費者在心中產生不足感,而廣吿中的產品正是解藥。這些沒有被滿足的慾望,必然導致更多渴望與更多消耗以滿足期待。也就是說,以消費主義處理心理上的需求,正是過度消費和過度飲食的成因。
同時,社會心理學家Briers與Laporte也發現當人對自己的相對財富感到不安的時候,往往會想攝取更多的熱量。這些關於食物和物質不安感的平行發現,等於提供了兩個線索,顯示有形物質方面的過度消耗和食物上的過度消耗,都是有某些相同的心理機制所產生的現象。
在整個欲求、獲得、失望的循環之中,最陰險的一點應該是,在有問題的社會意識形態影響下,我們根本體會不到消費主義的心理後果。我們反而認為問題出在自己身上,是自己一直不夠堅定、缺乏紀律,或者神經化學出了問題,因此轉而以更多消費作為解決方案, 於是產生對更多產品的需求,成為一個沒有終點的消費主義循環。
社會學家齊格蒙.鮑曼認為:在消費主義文化之下所處的全貧窮狀態,和歷史上所謂的貧窮,是截然不同的感受。從前因貧窮而產生的飢餓、疾病、流落街頭無家可歸,是對生存的直接威脅;現在在消費文化中所謂的相對貧窮,是一種社會狀態和心理狀態。消費文化下的窮人,與所謂的快樂人生是絕緣的。
他進一步描述:『在消費社會中,身為消費者,「不足感」比什麼都嚴重,那將導致降級與「自我放逐」的後果。只是因為不足感,無力履行身為消費者的義務,就得忍受種種痛苦,例如被忽略、被剝奪、被降級,眼睜睜看著別人獲准進門參加一場社會盛宴,而自己卻被俳句在門外。唯一的補救方法,也是逃離屈辱難堪困境的唯一出路,就是克服這種消費者的不足感。』
以上文字皆取自於「過度飲食心理學」一書
在過去我接觸到『斷食』這個概念的時候,我意外發現原來人們一天下來需要的熱量其實真的不多,前幾天我正好看到盧廣仲參加木曜的下班吃什麼的節目,他也提到他一次用餐的份量就是現代成人的1/3,因為他的家族也習慣這麼飲食了,所以他出社會之後才發現原來他們家的飲食份量是比一般人小很多。我想到我家長壽的爺爺,一餐粗茶淡飯加點魚肉也可以吃飽,而且活到壽終正寢,離世的時候身體幾乎沒什麼病痛。
過去接觸減重的訊息,我感到很困惑為何我們要吃了東西感到罪惡感,然後再去健身房消耗這些熱量?如果我們一天下來只要攝取少數的熱量就能夠生存,那為何不好好控管自己的飲食即可?我們到底是怎麼改變了自己的飲食習慣與消費行為?
這本「過度飲食心理學」如上述的引文,作者用了很多研究舉證在過程發生了什麼事情。書中也有提到大量的案例讓我們知道如今的廣告與法令是如何一步步影響我們的消費行為,洗腦著我們消費越多越能夠代表著我們是有經濟能力與社會地位的人。
作者進一步主張,目前的道德教條、政治意識形態、經濟意識形態、社會意識形態的消費主義,已經擊敗了社會運動的消費主義,最終會危害人民的心理健康。這些衝動、自戀、慢性且不斷擴張的情緒飢渴,已經造成了「空虛的自我」。我們把這種空洞的感覺視為個人的失敗,而不是文化的病態,因此轉而消費藥品、商品、食品,來「犒賞」自己。
當然,我們沒有辦法很直接地改變廣告商或是法令的嚴謹性,但我們可以更有意識地消費,例如將把錢花在「體驗」而非物質,例如上舞蹈課、加入運動社團、到農夫市集買東西,都是讓錢回到經濟循環體系的好辦法。除此之外,在保持正面態度的心理學領域中,有研究顯示把錢花在買經驗,而不是購買奢華物質,對心理帶來的正面影響會更持久(Haidt,2006)。
過去在唸FIRE等提倡財務自由的書籍時,裡頭也提到我們可以透過減少不必要的消費增進自己儲蓄的能力,包含換個簡便、小而美且物價指數較低的地區居住。「過度飲食心理學」的作者也鼓勵慢活、簡單生活、慢食、住小房子等,對於尋求社群支持和簡單生活實踐方法的人,這些都是很好的資源。
過去在學習正念相關的心理諮商時(netflix中正念冥想指南也是一個很好入門正念的參考),我們也學習著專注享用當下的食物,感受它的味道、口感、牙齒在咀嚼時口腔裡的感受等等,專注在每個當下會發現我們本就擁有得以豐富體驗這個世界的感官,透過體驗與這個世界的存在有所連結,食物確實是最快的方式,但若能夠更緩慢與專注地感受,我們也得以與此時此刻的自己的在一起。理解到自我的真實所需原來是這麼單純。
如何讓「空虛的自我」不再空虛?不再讓自己投入在過度消費與飲食的惡性循環當中?我想,就先從了解自己、與內在的自己與這個世界的原生豐富性產生連結也是一個選擇。
***#寶瓶時代 #心理學 #習慣力
最近看的「習慣力」與「過度飲食」這兩本書,其實都在談論我們在這個世代常常接收到的訊息是,如果我沒有成功就是代表我不夠努力或意志力不夠堅定,導致我們對自我感覺越來越差,能量多半用在自我批判與自我否認,然後面對生活的變化又更加消極地應對。如此形成了惡性循環。
這樣的論點是源自於缺乏我們所經歷的時代與接收到的訊息、環境脈絡下的論調。
是的,留意自己的所作所為確實也是一部分的責任,但書中也提到有些食品標榜著「天然」卻一點也不天然,還添加了一堆讓人上癮的物質(例如糖)那麼,這又該算是誰的責任?
最主要是因為工業革命之後,人們就像是罐頭一樣,沒有思想地渡過每一天。我曾經也有個案對我說,每天加班到很晚,到家都累了,只想追劇洗洗睡,那還會有什麼力氣經營所謂的斜槓人生?
在書中提及我們因為生活型態的轉變與工業化的思維,早已失去了以前農業社會中滿滿的凝聚力與共同為了生活打拼的連接性,過度強調個人的結果,反而讓我們更難以理解自己在群體中的角色。
畢竟人終究是群體生活,找不到定位,也找不到意義感,內心的空虛自然會想要往最方便的事物索取、探尋,卻越發空虛。
而想要擺脫生活的空虛感得先找回自己在群體中的位置與歸屬感、與群體的意義感(還蠻符合寶瓶時代的)而不是瘋狂消費填補內心的空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