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卦]臧否人物是什麼?優點缺點精華區懶人包

雖然這篇臧否人物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臧否人物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臧否人物產品中有16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2萬的網紅葉慶元律師(葉狀師),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揮別蘋果 一個徹底改變臺灣媒體生態的報紙,在輝煌燦爛之後,走向黯淡。 我對蘋果沒有好感,因為他無視法律規範、自定標準,並以此臧否人物,在腥羶狠辣的標題背後,卻往往是毀人名節、誣人清譽,甚至淪為惡人的打手。 壹傳媒自詡是正義使者,但是往往是自以為義,甚至是打著正義的旗號,做暴利的生意。蘋果狠辣...

  • 臧否人物 在 葉慶元律師(葉狀師)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2021-05-15 01:05:24
    有 723 人按讚

    #揮別蘋果

    一個徹底改變臺灣媒體生態的報紙,在輝煌燦爛之後,走向黯淡。

    我對蘋果沒有好感,因為他無視法律規範、自定標準,並以此臧否人物,在腥羶狠辣的標題背後,卻往往是毀人名節、誣人清譽,甚至淪為惡人的打手。

    壹傳媒自詡是正義使者,但是往往是自以為義,甚至是打著正義的旗號,做暴利的生意。蘋果狠辣的標題,似乎就代表了正義,沒有人會去看到,那小小框框裡面,當事人的回應。

    從蘋果進入臺灣開始,伴隨著尖酸很辣的批判,臺灣的敦厚之風逐漸消逝,取而代之的,就是尖酸刻薄以及自以為是。

    而現在的臺灣,正在承受這樣的苦果。

    我敬重黎智英堅定的反共立場,但是對於他的傳媒集團,祇有四個字—難以苟同。

    翻過蘋果這一頁,臺灣的媒體環境,其實更加險惡。曾經是臺灣主流的中國時報以及聯合報,如今竟如同當年的自立早報,艱困地守著監督政府的立場;而看到自由時報與電子媒體鋪天蓋地地為民進黨喉舌,真是讓人不知今夕是何夕。

    蘋果走了,我們還要留下來,繼續為了中華民國的民主、自由、人權、法治奮鬥。

  • 臧否人物 在 知史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2020-09-20 14:00:00
    有 382 人按讚

    三國時期劉備帳下著名謀士 軍師中郎將:龐統|知史百家

    歷史春秋網

    龐統(179-214年8月29日),字士元,荊州襄陽(今湖北襄樊)人。東漢末年劉備帳下謀士,官拜軍師中郎將。才智與諸葛亮齊名,道號「鳳雛」。在進圍雒縣時,統率眾攻城,不幸被流矢擊中去世,時年三十六歲。追賜統為關內侯,謚曰靖侯。龐統死後,葬於落鳳龐統墓坡。


    詳細介紹

    龐統(179—214年8月29日),36歲,字士元,東漢末年劉備部下著名的謀士、將領。

    籍貫:荊州襄陽今湖北襄樊

    容貌:歷史無記載

    官職:軍師中郎將、追賜關內侯謚曰靖侯



    家族資料

    子女:龐宏

    兄弟姐妹:龐林

    叔父:龐德公

    曾效力過的勢力:蜀漢


    龐統的歷史評價

    司馬徽:南州士之冠冕。德公誠知人,此實盛德也。

    陳壽:①龐統雅好人流,經學思謀,於時荊、楚謂之高俊。②儗之魏臣,統其荀彧之仲叔。

    魯肅:龐士元非百里才也,使處治中、別駕之任,始當展其驥足耳。

    楊戲《季漢輔臣贊》:軍師美至,雅氣曄曄,致命明主,忠情發臆,惟此義宗,亡身報德。

    諸葛亮:龐統、廖立,楚之良才,當贊興世業者也。

    早年便以「鳳雛」(就是鳳的雛,小鳳凰,假以時日,一定會高翔於九天,清鳴於雲中,這是別人給他這麼一個綽號。)之名與諸葛亮(伏龍)齊名於荊州。當時徐庶曾對劉備評價他的經典言語是:「臥龍鳳雛,得一而可安天下也!」曾與東吳陸績、顧劭等臧否人物,自謂曰「論帝王之秘策,攬倚伏之要最,吾似有一日之長。」(《龐統傳》)。赤壁大戰後,龐統來投靠孫權。但是,由於龐統太小看周瑜,而孫權平生最喜歡周瑜,所以孫權發誓不用他。魯肅就推薦他去劉皇叔(劉備,漢獻帝的叔叔)那兒,龐統聽取了建議,就來投靠劉備。但未得重用,不得以領耒陽令,在縣不治,免官。其後經諸葛亮、魯肅極力推薦,劉備方才再度召見龐統,與之談論軍國大事,大為器重,於是拜龐統為治中從事,不久又與諸葛亮同為軍師中郎將。諸葛亮和魯肅舉賢薦能的寬廣胸襟固然令人欽佩,但龐統本身具有的非凡才華,恐怕才是其最終脫穎而出的根本原因。

    加盟劉備

    更重要的是,龐統正是實現隆中戰略不可或缺的重要人才,他的加盟,為劉備集團提供了進一步飛躍的契機。按照「隆中對」的規劃,取得荊州、站穩腳跟是第一步,其次是西取巴蜀,跨有荊益,然後兵分兩路,消滅曹操,最終統一天下。劉備聯合東吳,在赤壁之戰中打敗南下的曹操,又趁機取得荊南四郡,進駐南郡,可以說已經實現了「隆中對」的初步目標。龐統的職位變化,也透露出一個重要信息:因為軍師中郎將不是一般的軍師,後者止絕軍謀,而前者既參謀決策,又統御兵權。劉備設兩個軍師中郎將,意味著要將兵力分成兩部分,去執行兩個大任務了。

    不久之後,經過精心策劃,再加上益州內部張松、法正、孟達等人的策應,入川的時機已經成熟,於是諸葛亮、龐統各司其職,前者負責留守荊州、鞏固後方(但後來因入川阻力較大不得不調諸葛亮帶兵出征),後者負責輔佐劉備,進佔益州。兩人之所以作出如此分工,也是有著重大意義的。在當時的情況下,進佔益州和鞏固荊州是同等重要的大事,不進佔益州,則不能實現一統天下、興復漢室的大業;不鞏固荊州,則進佔益州的行動缺乏可靠的後方保證。要同時完成這兩件大事,必須要有諸葛亮一流的人才協助劉備才行。綜觀劉備早期的謀臣團,「糜竺、孫乾、簡雍、伊籍,皆雍容風議,見禮於世」(《三國志·蜀書》卷8陳壽評曰),但運籌帷幄,決勝千里實非其所長。毫無疑問,鞏固荊州與攻取益州,諸葛亮均是最適合的人選,但他分身乏術,只能顧一頭;而龐統不但學識淵博,善於鑑別人物,而且有「論帝王之秘策,攬倚伏之要最」的本事,正適合協助劉備進佔益州。在入川過程中,龐統不但協助劉備作出了幾次意義重大的正確決策,而且以其獨有的聰明才智,使劉備擺脫了信義寬仁等觀念的束縛,為日後平定西川奠定了堅實的基礎。但不幸的是,龐統在圍攻雒城時中箭身亡,年僅三十六歲。

    出使吳國

    吳國將領周瑜幫助劉備攻取荊州,兼任南郡太守,龐統仍為功曹。周瑜去世,龐統送葬到吳地。吳人多聞其名,因此,當他要西返荊州時,眾多知名人士齊會昌門,為他送行,陸績、顧劭、全琮都參加了聚會。龐統又開始品評人物,他說:「陸子可謂駑馬有逸足之力,顧子可謂駑牛能負重致遠也。」接著,他又對全琮說:「卿好施慕名,有似汝南樊子昭。雖智力不多,亦一時之佳也。」陸績、顧劭對龐統說:「使天下太平,當與卿共料四海之士。」(《三國志·蜀書·龐統法正傳》)於是,龐統跟他們深相結交而歸。

    事後,有人曾問龐統:「照您看,陸績比顧劭好嗎?」龐統說:「駑馬雖然精良,但乘坐的只是一人罷了。駑牛一天走三十里,所負載的哪裡只是一個人的重量呢?」據說,顧劭去見龐統,住在龐統那裡,兩人談論起來。顧劭問:「您有善於知人之名,你說說,我和您相比,誰好一些?」龐統說:「講到陶冶世俗,甄綜人物,我比不上您,但是,如果論帝王之秘策,攬倚伏之要最,我可就比您強一點了。」顧劭認為龐統的話有道理,和他親近起來。


    受到重用

    劉備佔據荊州,任荊州牧,龐統以從事的身份試署耒陽縣令。在任不理縣務,治績不佳,被免官。吳將魯肅寫信給劉備,推薦龐統,信中說:「龐士元非百里才也,使處治中、別駕之任,始當展其驥足耳。」(《三國志·蜀書·龐統傳》)諸葛亮也對劉備說起過龐統。於是,劉備召見龐統。兩人縱論上下古今,劉備對他大為器重,任命他為治中從事。此後,劉備倚重龐統的程度僅次於諸葛亮。龐統和諸葛亮同為軍師中郎將。

    有一次,劉備與龐統閒談,問他:「你曾經擔任周瑜的功曹。聽說那次我到吳國,周瑜曾上秘信給孫權,讓孫權扣留我,不知是否真有此事?在誰的手下,當然就該忠於誰,你不必隱瞞。」龐統回答:「確有此事。」劉備慨然嘆息:「當時我正在危急之中,有求於孫權,所以不能不去見他。去了,竟差一點落到周瑜手中!」劉備還說:「天下智謀之士,所見略同。孔明那時也勸我不要去,而且一再堅持,想來也是怕孫權扣留我。我當時卻認為孫權所要提防的是北面的曹操,應該希望有我做他的援手,所以才堅持去見他,一點也沒有疑慮。現在想來,這確實是一步險棋,並非萬全之計。」


    獻計徵蜀

    建安十六年(211),法正奉益州牧劉璋之命到荊州,迎接劉備入益州共拒張魯。法正私下向劉備獻秘計,請劉備藉機謀取益州。劉備猶豫再三,不能決斷。龐統進言,他說:「荊州荒蕪殘敗,人物流失殆盡。且東有孫權,北有曹操,難以有大的發展。益州戶口百萬,土地肥沃,物產豐饒,如果真能奪取此地,以為根基,當可成就大業。」劉備仍然擔心:「如今與我水火不同的是曹操,曹操峻急,我便寬厚,曹操暴虐,我便仁慈,曹操狡詐,我便忠誠。凡事與他相反,就有可能得民心、有成就。如今為得益州,失信於天下,能行嗎?」龐統說:「如今正當亂離之際,凡事不能墨守成規,要隨機權變才好。況且吞併弱小,攻擊暗昧,逆取順守,報之以義,正是古人所重視的。只要事定之後,封還他一塊土地,還有誰能說您有負信義呢?不趁現在攻取益州,到時就會被別人佔了先機。」劉備認為龐統說得有理,決定留諸葛亮、關羽等鎮守荊州,而自己則帶領龐統,率領數萬兵士進入益州。益州牧劉璋和劉備在涪城相會,龐統獻策:「今因此會,便可執之,則將軍無用兵之勞而坐定一州也。」劉備說:「初入他國,恩信未著,此不可也。」(《三國志·蜀書·龐統傳》)劉璋隆重地招待劉備及其部下,增撥給劉備不少人馬糧草和軍用物資,連戰略要隘白水關也交給他督理,命他率兵去進擊張魯。劉璋交代完畢,就回了成都,劉備則率部到了葭萌關。

    此時的劉備實力大增,已有部眾三萬多人,車馬整頓,兵甲鮮明,糧秣充足,士氣振作。但他並末立即去進攻張魯,而是停在葭萌,厚樹恩德,以收民心。

    建安十七年(212年)十二月,劉備在葭萌關屯駐已經一年。龐統就戰略問題,向劉備獻上三條密計:「陰選精兵,晝夜兼道,徑襲成都,璋(劉璋)既不武,又素無預備,大軍卒至,一舉便定,此上計也。楊懷、高沛,璋之名將,各仗強兵,據守關頭,聞數有箋諫璋,使發遣將軍還荊州。將軍未至,遣與相聞,說荊州有急,欲還救之,並使裝束,外作歸形;此二子既服將軍英名,又喜將軍之去,計必乘輕騎來見,將軍因此執之,進取其兵,乃向成都,此中計也。退還白帝,連引荊州,徐還圖之,此下計也。若沈吟不去,將致大困,不可久矣」(《三國志·蜀書·龐統傳》)。

    劉備認為中計有道理,依計而行。斬楊懷高沛,揮兵直指成都,一路勢如破竹,所經過的地方都順利攻克,很快便打到了涪城。在涪城,劉備大會將士,置酒作樂,志得意滿。他乘著酒興對龐統說:「今日之會,可謂樂矣。」龐統卻說:「伐人之國而以為歡,非仁者之兵也。」時劉備已醉,怒道:「武王伐紂,前歌後舞,非仁者邪?卿言不當,宜速起出!」於是龐統起身而退。劉備馬上後悔了,請他回來。龐統回到原來的位置上坐下,不看劉備,也不道歉,飲食自若。劉備說:「向者之論,阿誰為失?」龐統說:「君臣俱失」(《三國志·蜀書·龐統傳》)。劉備大笑,酒宴上又恢復了歡樂的氣氛。

    裴松之評價劉備和龐統的這次爭論說:「謀襲劉璋,計雖出於統,然違義成功,本由詭道,心既內疚,則歡情自戢,故聞備稱樂之言,不覺率爾而對也。備酣宴失時,事同樂禍,自比武王,曾無愧色,此備有非而統無失。其言‘君臣皆失’,蓋分謗之言耳。」


    不幸隕落

    214年,劉備調諸葛亮、張飛等人帶兵攻克白帝、江州、江陽。不久,劉備包圍雒城(現今的德陽廣漢一帶)。龐統率眾攻城,被飛箭射中,死去。時年三十六歲。劉備極為痛惜,一說到龐統就流淚。為表彰他的功勛,任命他的父親為議郎,後升任諫議大夫。劉備追賜龐統為關內侯,定其謚號為靖侯。

    龐統死後,葬於落鳳坡,墓地只有簡單的維護,據說這是劉備為其親選的墓地,可府北看南,是一塊風水寶地,現有墓碑一塊。

    在龐統墓約2公里處,有劉備為其建的祠墓,三進四合佈局,石木結構(石牆、石柱、石漫、石柱廊、石窗),古樸惇厚、肅穆莊重。依次排列著山門、「龍鳳」二師殿、「棲鳳」殿、龐統陵墓。祠內存有龐統及諸葛亮雕塑像,歷代匾聯、碑刻、字畫等大量珍貴文物史料。宋代文人陸游路過龐統祠墓時,曾作詩一首:

    鹿頭山過龐士元墓

    士元死千載,淒惻過遺祠。

    海內常難合,天心豈易知。

    英雄千古恨,父老歲時思。

    蒼蘚無情極,秋來滿斷碑。


    (本文由「歷史春秋網」授權「知史」轉載繁體字版,特此鳴謝。)

    網站簡介:
    歷史春秋網(www.lishichunqiu.com)成立於2010年6月,是一個以歷史為核心的文化資訊門戶網站,提供中國古代歷史、政治軍事、經濟文化、中醫養生、書畫藝術、古董收藏、宗教哲學等內容。致力於傳承國學經典,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 臧否人物 在 每天為你讀一首詩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2020-07-02 21:00:00
    有 95 人按讚

    【凝眸火的歌劇】
    ——論木心《西班牙三棵樹》中的詩歌特色
     
     
    ◎小編王乃葵賞析
      
    放諸木心的詩集裡,《西班牙三棵樹》不算最突出的文本,但循作者在編輯該詩集時的自陳:「待要成集,亂在體裁上,只好分輯,分三輯。」此處便要從此種差異切入,試著從三輯風格談論,木心如何藉由中西文學的長養,成為作品審美的特性,以及木心作品中對於人類及其精神的思考。
     
    1.《西班牙三棵樹》中的分輯與體裁
     
    輯一,三十三首詩。作品內容可以分為三類,一類為展現文學教養,將曾經閱讀過的作家寫入,表示致敬;另一部份是遊記;而剩下一部份是獨語,從大量的獨語中思考人本位的價值,帶有哲學性,還有一些較吸引人的則是情詩。
     
    輯二的詩句型式及語言風格仍在新詩範圍,共六首詩。以長詩的形式承載歷史的題材,回應歷史卻不乏對於歷史事件的嘲諷、諧謔。
     
    輯三,十九首詩,形式迥異前二輯,作者特意限制每行的字數,每一首詩乍看彷若宋明版書的形式排列,當中或有直接明引中國古典詩句的內容或提及作品名稱,抑或是藉由文言書信、評論的方式敘事;若循著作者是依於「體裁」編輯,那輯三的十九首詩彷若宋明版書的排列方式,每一行最多二十二個字,沒有句讀跟空格,讓讀者自行解讀。若不經意地聯結,中國古詩也有《古詩十九首》。
     
    雖然三輯風格、題材至於體裁都各異,然而在此僅是分析木心作品當中,展現作者如何運用中西古典涵養,以及木心詩當中對於人本位的思考。
     
    2.木心詩語言中的古典性
     
    此處要討論的古典性,並非清楚可見的掌故(這個會在之後看到),而是因木心詩歌的用字到抉擇使用的題材,便能看到木心所展現的古典長養;於最細微如用字處,異於現當代文字的普遍能視性,如〈面對面的隱士〉:「你無由憬悉/每次,雯光清颸/恒使你勿明」,憬意思是覺悟,進一步理解憬悉,詩歌所指的對象覺悟而知悉,且「雯光清颸」成為花紋的雲彩便是雯,颸是涼風,可以理解為沒有辦法覺悟結果,卻有如同覺悟般的體驗,便如同雯光清颸般景象展現,卻緊接「恒使你勿明」永遠不讓你明朗,卻不斷地有模糊的覺受前來。
     
    抑或是〈春寒〉,詩題指出時間性和具體的體感(溫度),所運用的字詞便有古典詩詞的氛圍:
     
     
    春寒 ◎#木心
     
    昨我
    已共今我商略
    一下午一黃昏
    且休憩
    且飲恒同室溫的紅葡萄酒
    獨自並坐在壁爐前
    凝眸火的歌劇

    明日之我
    將不速而至共參商略

    那件事
    那個人
    那是前天定奪了的
    愛或不愛
     
     
    「商略、黃昏」的字詞,讓人想到「商略黃昏雨」,該句原文是「數峰清苦,商略黃昏雨」,是作者心境轉到遠山山境的感受,進一步認為遠山水氣迷嶂,以為山群在商討、醞釀一場黃昏時節的風雨。「且休憩/且飲恒同室溫的紅葡萄酒/獨自並坐在壁爐前/凝眸火的歌劇」,是敘述者一開始提到今我的永恆現時,呈現不斷與自己反覆商議後的休息,時間彷若靜止,增添想像內容;「飲恆同室溫的紅葡萄酒」,既是現時敘事的證據,也是證明時間不斷滑過的依據,因為手中的紅葡萄酒已與室溫同溫,自己獨自在壁爐前的凝眸許久,慢慢且靜置的時間,於是在「明日之我/將不速而至共參商略」,將時間寫得特別快,顯得明天將至的速度飛快,而商討的內容異常重要;詩的最後,寫出這個商略已久的結果:「那件事/那個人/那是前天定奪了的/愛或不愛」,一個決定或不知要如何決定愛與不愛的人、事,從昨日到今日,忽悠便又要到明日的不斷商討、醞釀一個結果,若詩句展現的便是從昨日商討到明日,那在此前便已有一個循環,而在明日也將有下一個循環,因為詩句未曾給答案,只是讓大家明白商略的結果
     
    詩題「春寒」,古典詩詞多數帶到春寒的詞句,不是送行離別,便是閨人懷人,理解〈春寒〉的內容回視詩作的賦題,木心所挪用便不是古典裡頭片面的意向,而是對於春寒出現在古典裡的氛圍進一步挪用核心,使得詩中即便片斷且少數地運用古典詩歌的字詞,卻不影響內容與題目的關係。
     
    除了上敘所引詩題及詩作內容外,在此引輯三的作品:
     
     
    其二 ◎#木心
     
    大杜沉鬱,統體皆然,偶擷翠枝亦蒼勁異趣,懷古其二,韻尤美,慨而步之:
     
    飄泊春秋不自悲,山川造化非吾師。
    花開龍岡談兵日,月落蠶房作史時。
    蕭瑟中道多文藻,榮華晚代乏情思。
    踪跡漸滅瑤臺路,仙人不指凡人疑。
     
     
    輯三共十九首詩,詩行裡的字數固定,如是排列猶如宋明刻版的形式,沒有句讀跟空格,行數雖然沒有限制,但是每一行的字數,足數為二十二個字。在網路上有人提供「點書」之後的正解,但這樣的正解限制了作者刻意的安排,如果真如宋明版書需要後人點讀分析,那「句讀之不知」,似乎也無礙讀者們自行分析意思。寫作的本質便帶有人的基礎,哪怕複製貼上,至少作品都有作家自己的意志在。作者在編排西班牙三課樹前的前敘曾提到:「詩集無以指喚,才襲用一用酒的牌名,西班牙與我何涉,三棵樹與我何涉,誠如Faust作者所云:「假如我愛你,與你何涉。」若是如此,作者似乎寬慰或是允許讀者在此詩集(不限於輯三)的各種理解(就像我這樣依言詮釋一般)。
      
    3.木心「人本位」的思想傾向
     
    對於人的思考,並不是彰顯詩歌當中的發聲者,也不是探討木心個人生存的困頓與回應世界的想法,而是藉由詩歌進一步思考人的價值。如〈呫囁〉:
     
    呫囁 ◎#木心
     
    出了伊甸
    靈魂便穿上
    可以禦寒
    可以卻暑
    的肉體
     
    也有忘了穿上肉體
    的靈魂
    也有
    不肯穿肉體的靈魂
    一陣雨
    一道陽光
    蒸發完了
     
    魔鬼呢
    魔鬼
    穿了一重
    又一重肉體
     
    天使
    天使的肉體薄
    薄到透明
     
    我未曾穿過
    一重以上
    的肉體
    難得半透明
    極難

     
     
    一開始便使用聖經裡亞當、夏娃出伊甸園的典故,亞當、夏娃出伊甸園後便是人類創始,但此天國之人到土地上變成真切的存在,卻不是眼耳手腳都可以觀看、觸碰的實體,而是靈魂。
     
    靈魂被落實在人間,其過程不是造人繁衍,是讓一個一個有思考概念,卻未曾被賦形的靈魂套上肉體,「也有忘了穿上肉體/的靈魂/也有/不肯穿肉體的靈魂/一陣雨/一道陽光/蒸發完了」,靈魂穿上肉體後,可以透過肉體行為實踐意志,這與之後「魔鬼呢/魔鬼/穿了一重/又一重肉體 /天使/天使的肉體薄/薄到透明」連結,天使與魔鬼的肉體比重成為對比,如同魏晉臧否人物以氣之清濁分高下,如同魔鬼與天使穿戴的肉體數量;我們所理解魔鬼的概念雖是邪惡,但是此處卻只是選擇穿戴多重肉體,致使肉體不輕盈通暢的靈魂,與天使身軀薄得透明成為對比。
     
    最後「我未曾穿過/一重以上/的肉體/難得半透明/極難/我」,敘事者我表示自己的狀況,沒有穿戴一重以上的肉體,身軀呈現半透明,若以魔鬼與天使的肉體成形的狀況,來分判敘事者我此刻的狀態,那既非是魔鬼也非是天使;「難得半透明/極難/我」那便是藉於這兩者之間,我這樣的狀態是極難到達,那我究竟是誰?
     
    魔鬼、天使若理解隨著宗教概念理解,那敘事者我的狀態,便是介乎兩者之間的人類;而若魔鬼與天使並非是前義,是指向人世間的氣質清濁,或是以肉體為表徵,內裡是涵藏對貪著實質物慾的輕重,那魔鬼與天使的比例尺放在伊甸園外的人間,敘事者我的呫囁,要附耳細語的是自己長久以來的觀看,以及靈魂在物質世界隨著自己的選擇而成形,所以在人間的極端狀況裡,能夠把持住中庸這樣恰如其分的位置及身分,是極難且容易被摧毀、消失的,敘事者選擇只是附耳細語不大聲高呼,只是因為在找尋一個與他相同的知音。
     
    木心對於人的思考,沒有用道德、禮俗框制住,透過清濁及物慾擇取的選擇程度定位,魔鬼、天使在詩裡不是邪惡、善良的展現,只是靈魂抉擇穿戴肉體輕重繁簡而已。
     
    -
      
    ◎作者簡介
      
    孫木心(1927年2月14日-2011年12月21日),原名孫璞,字仰中,號牧心,筆名木心,浙江烏鎮人,著名畫家、作家、詩人。著作豐富,出版有詩選作品集《雲雀叫了一整天》、《我紛紛的情慾》等。
      
    -
     
    美術設計:CCY
    圖片來源:IG@ooowunu
     
    -

    https://cendalirit.blogspot.com/2020/07/blog-post.html

     
    #每天為你讀一首詩 #木心 #西班牙三棵樹 #每天為你讀一位詩人

你可能也想看看

搜尋相關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