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卦]臉書查看編輯紀錄是什麼?優點缺點精華區懶人包

雖然這篇臉書查看編輯紀錄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臉書查看編輯紀錄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臉書查看編輯紀錄產品中有5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2萬的網紅黃子哲政治職人,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捉包⁉️ #謝長廷偷改貼文為己脫罪 駐日代表謝長廷被我爆料並向警政署舉發他散布假消息後,#謝長廷 在昨晚PO出 #核二廠 的文件,再度指控台灣核電廠排入海的核廢水含氚,亟欲幫自己狡辯脫罪。事實上,台灣核電廠排放的水,有極少部分含氚,且遠低於法定標準,這日前台電就已經說明過,甚至把數據也公布了,根本不...

  • 臉書查看編輯紀錄 在 黃子哲政治職人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2021-04-26 06:37:02
    有 188 人按讚

    捉包⁉️ #謝長廷偷改貼文為己脫罪
    駐日代表謝長廷被我爆料並向警政署舉發他散布假消息後,#謝長廷 在昨晚PO出 #核二廠 的文件,再度指控台灣核電廠排入海的核廢水含氚,亟欲幫自己狡辯脫罪。事實上,台灣核電廠排放的水,有極少部分含氚,且遠低於法定標準,這日前台電就已經說明過,甚至把數據也公布了,根本不是什麼新聞。但這與當時謝長廷對台灣核電廠的抹黑造謠,根本是兩回事。謝長廷現在先修改貼文,再來魚目混珠,是把人民裝肖維?還是自己傻到不知道臉書有「查看編輯紀錄」的功能嗎?
    首先
     4月9日謝長廷臉書原文是:
    ……其實我們的核一核二廠過去也曾有發生「儲存燃料棒水池的廢水未處理就排放入海」,引發秘雕魚的爭議,………。
     4月23日修改為:
    ……其實我們的核一核二廠過去也曾有發生「疑似含輻射物質之核廢水排放入海」,引發魚類大量死亡及秘雕魚之爭議,………..。
    謝長廷把「儲存燃料棒水池的廢水未處理就排放入海」偷偷改成「疑似含輻射物質之核廢水排放入海」,這兩件事天差地遠。所以,謝長廷散布的第一個假消息就是,在4月9日用肯定句抹黑核一核二廠曾將儲存燃料棒水池的廢水未處理就排放入海,甚至造成秘雕魚。這完全是無中生有,而中研院學者也早已證實秘雕魚是高溫而非核汙染所造成。
    再者
     4月14日謝長廷另一篇臉書原文:
    ……..「我們 #原子能委員會 承認我們核能廠的爐心冷卻水,也是排放入海,」.......
     4月23日則修改為:
    ……..「我們原子能委員會承認我們核能廠的爐心冷卻水(即反應爐之冷卻水,非爐水)也是排放入海,」........
    事實上,核能電廠冷卻水有兩個系統,第一是反應爐冷卻水、第二是反應爐接觸到爐心及系統的爐水,前者不會有排氚的問題,而後者的水則根本不會排出。謝長廷4月14日原始文章所提到的爐心冷卻水,就是他所認定的爐水,原能會根本從來沒有說過這些爐水有排入海裡。謝長廷為了硬拗,於4月23日偷偷再加註所謂爐心冷卻水是反應爐之冷卻水,而非爐水。但4月14日這第二個假消息罪證確鑿,否則謝也不用後來再去刻意修改。
    原能會主委 #謝曉星 也已經反駁謝長廷的說法,指日本福島核廢水排放與台灣核電廠核廢水排放當然是不同的,台灣的是一般正常排放。台電也澄清,台電排放的反應爐冷卻用水與日本接觸到爐心的爐水完全不同,日本福島電廠發生核災爐心熔毀,帶有放射性的爐水,其放射性強度遠超過台電正常運轉的核能電廠。台灣核電廠少數因系統維修等需排出含氚的廢水,但也會處理後在原能會監督下才排出。
    換言之,謝長廷的假消息,源自於他直指台灣「燃料棒水池的廢水未處理排入海」以及「爐心冷卻水也排入海」,甚至是惡意把台灣核電廠的廢水與日本福島電廠的核廢水相提並論。但奸巧的謝長廷,在修改之前的臉書貼文內容後,把國民黨檢舉他發布假消息,誤導成是因為謝說「台灣核電廠的含氚廢水也是排入海洋」。謝長廷混淆黑白、張冠李戴、竹篙鬥菜刀的鬼扯瞎說,可說是一路走來,始終如一。
    《后宮甄嬛傳》的經典台詞:「在怎麼冷,也不能拿別人的血來暖自己。」正告謝長廷,在怎麼媚日,也不能拿台灣的血暖日本。謝長廷把台灣核電廠拖下水、當墊背,只為了幫日本福島核電廠的核廢水護航,迄今不肯認錯,還強詞奪理,這恐怕是中華民國史上最厚顏無恥的外交官,有這種「助」日代表,還需要賣國賊嗎?

    https://www.chinatimes.com/realtimenews/20210425003357-260407?chdtv

  • 臉書查看編輯紀錄 在 閱讀前哨站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2020-08-15 12:31:41
    有 94 人按讚

    【🎁抽獎贈書活動】《#深度數位大掃除》x3本
    🚀你或許有聽過「#數位極簡主義」或「#數位斷捨離」之類的運動,這是一種將數位科技的使用降到最低程度,奪回人生主導權的生活理念
    🙋但是,你知道該怎麼做嗎?瓦基想與你分享具體的實踐步驟和我的心得收穫
    ✍️圖文心得、下載數位斷捨離實踐模板: https://readingoutpost.com/digital-minimalism/
     
    【這本書在說什麼?】
     
    《深度數位大掃除》的作者是喬治城大學資工系的副教授卡爾.紐波特(Cal Newport),他的著作還有其他「深度」系列的書籍:《深度工作力》、《深度學習力》和《深度職場力》。不難看出是一位對生產力有深刻研究的作家。

    在這本書裡,他提倡一種「數位極簡主義」的理念,強調我們要審慎應用科技,並且重新思考市面上繽紛炫目的科技到底為我們帶來什麼價值。如果這些科技只提供廉價的娛樂和低劣的資訊,那麼寧可捨棄不用。

    此外,他也提供一套「數位斷捨離」的方法與步驟,說明如何利用30天的「暫停時間」,停止接觸非必要的數位科技,細心體會和品味生活,最後才重新導入(或放棄)這些科技,並且詳細定義「如何」和「何時」使用這些科技。

    整本書引用許多對於社群媒體和數位科技的評論文章,互相辯證不同的論點,最後得出一個結論:「重點不是使用科技,而是為了獲得更好的生活品質。」終究,我們要以自己的生活目標為主,科技只是輔助,不該讓它反客為主。
     
    【我為什麼想讀這本書?】
     
    自從我從去年開始經營〈閱讀前哨站〉的部落格和臉書粉專之後,我跟數位科技就一直處於一種拔河的狀態。一方面我需要靜下心來閱讀和寫作,一方面也需要處理網站技術方面的事情,編輯網頁和美工設計,也都脫離不了數位科技。

    尤其平日下班之後,一天的時間已經所剩不多。原本我遵循去年讀完《原子習慣》和《為什麼我們這樣生活,那樣工作?》之後,限制自己使用社群媒體和網路科技的時間,錶定每天30~60分鐘,但總會不小心逛到超過時間。

    再加上,由於經營部落格的緣故,需要涉略很多的數位工具,因此我訂閱了許多APP服務的電子報。這些電子報都會夾帶吸引人的標題和內容,只要一個不注意,就很容易迷失在一個又一個的連結裡面,到最後總是耽誤了原本想做的事情:閱讀和寫作。

    因此,我開始自問:「我戒斷的數位科技還不夠多?」、「我使用這些數位科技的心態要調整嗎?」、「有什麼方法可以再幫我更進一步?」直到我偶然間看到《深度數位大掃除》這本書,終於,「賓果」!
     
    【我如何使用這本書?】
     
    閱讀的過程中,我一直想起作者的這句話:「你需要一套成熟的科技使用理念,以自己的深度價值觀為基礎,問自己:你該使用什麼工具;你如何使用他們;你為什麼一定要使用他們?」腦中便開始浮現出,關於目前使用數位科技的許多省思。

    接著,讀完這本書之後,我試著把書中的流程轉化成具體的步驟,也參考了網路上其他讀者的實作方式。最後,我用子彈筆記的方法,規劃出一套「數位斷捨離的準備方法和執行步驟」,並且透過寫日誌的方式,記錄自己在這段過程中的想法。

    然後,從7/1到7/30之間的三十天裡,我進行了一次數位斷捨離的流程,重新打造一套我自己運用數位科技的方式。我回顧了這段過程,並且把這套方法做成一份「數位斷捨離實踐模板」,底下分享我的詳細實踐心得,文章底部附有這個模板檔案的下載方式。
     
    【1.數位極簡主義:先問自己三個問題】
     
    數位極簡主義的定義是:「一種運用科技的理念,指的是你把連線的時間,放在少數幾個精心挑選的最適活動上,那些活動強力地支持你重視的事物,你也樂於錯過其他的一切活動。」不要被科技牽著走,在這個充滿誘惑裝置的年代,塑造一種值得享受的生活。

    ✅仔細想想,我總共使用了哪些科技?

    雜亂是代價高昂的。太多的裝置、app、服務佔用的時間和注意力,使我們付出很大的代價,那可能抵銷單一物件所帶來的效益。找個時間,完整地列出來你正在使用的科技,可能連自己都會大吃一驚。

    前Google工程師崔斯頓.哈瑞斯曾經出面爆料:「科技公司希望你以特定的方式,長期使用他們的產品,因為那是他們營利的方式」。他繼續說道:「菸草公司只想要你的肺,APP商店想要你的靈魂」。利用這個練習,看看自己的靈魂都放在那些APP上頭。

    我使用的3C產品不多,只有桌電、筆電、智慧型手機、電子書閱讀器。我常使用的軟體則有 Email、Line、Messenger、Evernote、Trello、FB、IG、PTT、LinkedIn、YouTube、Spotify、Brain.fm、Audible、Scribd。

    ✅你現在如何使用這些科技為自己帶來好處?

    優化很重要。判斷某個科技是否支持你重視的東西,只是第一步。為了充分獲得那個科技的潛在效益,它必須仔細思考如何使用那項科技。你如何使用它們?

    帶來哪些好處?我使用桌電、筆電維護網站、經營社群、撰寫文章。使用智慧型手機跟朋友連絡、即時收看新聞資訊和網路影片。使用電子閱讀器、有聲書Audible和Scribd,在我移動通勤和外出在外的時候,閱聽不同的書籍。

    我使用Evernote撰寫文章、紀錄網路文章摘要,用Trello管理部落格待辦事項。我使用Email、FB、IG、PTT、LinkedIn與社群互動、回答讀者問題。我使用YouTube觀看網路影片。我使用Brain.fm聽專注音樂、用Spotify聽休閒音樂。

    ✅但放棄這些科技會帶來哪些不便利?

    有意識的作為令人滿足。這種滿足感和我們做的具體決策無關。之所以讓我們覺得意義非凡,主要是因為握有自主權的滿足感。主動放棄這些科技,帶來些微的不方便?還是巨大的不方便?

    放棄使用電腦,會導致無法經營部落格和社群媒體。放棄使用智慧型手機,就無法即時與人通訊,也無法收聽有聲書。放棄社群媒體,會失去許多與部落格讀者互動的機會。放棄數位管理工具,會失去以後「搜尋」專案紀錄的便利性。
     
    【2.數位斷捨離 :30天實踐步驟範例】
     
    騰出30天時間,在這段時間裡,暫停使用生活中那些可有可無的科技。
    利用30天的暫停期,探索及重新發現讓你有成就感又有意義的活動和行為。
    暫停期結束後,將那些可有可無的科技重新導入生活中,從零開始。針對每項重新導入的科技,判斷它為你的生活帶來什麼價值,規劃日後的具體用法。

    ✅我曾經使用哪些數位工具?

    我使用的硬體:「桌上型電腦、筆電、智慧型手機、電子書閱讀器」。我使用的軟體:「Email、Line、Messenger、Evernote、Trello、FB、IG、PTT、LinkedIn、YouTube、Brain.fm、Spotify、Audible、Scribd」。

    ✅有哪些是可有可無的?暫停使用

    所有智慧型手機APP的「通知」,包含鈴聲和畫面橫幅。我試著暫停與移除的APP有:FB、IG、PTT、LinkedIn、YouTube、Brain.fm,必要的功能我只允許自己在電腦上面使用,而且在限制的時段內使用。更進一步,我降低自己接觸社群媒體的時間。

    我從原先的工作日每天一個小時、假日無限制,縮減到星期二、星期四半各小時,星期六、日各兩小時。使用自動回覆,通知親友與讀者我的數位斷捨離時間,替自己保留一段緩衝時間。

    ✅我在30天裡,採取了哪些休閒?嘗試了哪些興趣?

    作者提到:「如果你從生活中淘汰那些數位的干擾之前,沒有先填補那些數位干擾幫你忽略的空白,你會覺得數位斷捨離後的體驗很難受,因為你不知道斷網後要做什麼,反而難受。」因此,重拾自己曾經喜歡的非數位休閒,就非常的重要。

    我試著在空出來的時間裡,讀了更多的書。最近讀了《人生給的答案》之後,對「靜坐冥想」產生強烈興趣,趁著這段時間,每天撥出10分鐘的冥想時間。此外,在用電腦寫作的時候,把網路中斷,專心於純文字的輸出。

    休閒娛樂方面,在假日安排了更固定、更多的時段,和女友一起練習國標舞。假日出門買早餐時,不騎機車,改用散步的方式,在這段悠閒的時間與自己對話。也終於,把訂閱很久卻沒認真讀的〈哈佛商業評論〉雜誌拿出來讀。

    ✅哪些工具支持我的價值觀?

    需要經營部落格和社群粉專,桌電和筆電仍然必要。將智慧型手機簡化成通訊為主的目的,搭配移動通勤時可以收聽有聲書為輔。電子書閱讀器仍然是外出時的好搭檔,方便攜帶的特性仍讓我愛不釋手。

    社群軟體是與讀者接觸和交流的重要管道,保留,但是限制自己只能在電腦上使用,而且只能在固定的時段使用。調整Evernote和Trello的使用方式,與手寫的子彈筆記做出功能區隔,主軸目標寫在子彈筆記裡,輔助記憶、紀錄的資訊則放在數位工具裡。

    ✅具體規劃,我會如何使用它?

    區分清楚自己每天的「數位時間」,以我自己為例,早晨醒來之後採取晨間習慣,偶爾閱讀、偶爾使用30~60分鐘的電腦,中斷網路並且以「自由書寫」撰寫讀書心得文章。我在網頁瀏覽器安裝 LeechBlock NG 套件,這個套件可以把你需要隔離的「時段」和「網域」設定上去,在那段時間內你就無法使用這些網頁。

    平日下班後,我只有在星期二、四,允許自己22:00~23:00接觸數位科技和社群媒體,保留星期一、三、五的時間給自己享受「離線狀態」。在假日,才允許自己擁有比較多的數位時間,放在上午和傍晚使用,下午時段則保留給離線狀態。

    ✅哪些工具已經變成非必要?

    所有智慧型手機APP的「通知」,包含鈴聲和畫面橫幅,我認為只要留下最重要的來電鈴聲就可以。我取消了Brain.fm的訂閱費,改以Spotify裡面的歌單取代,找關鍵字「Focus、Reading、Piano」的歌單都是很好的選項。我刪除了手機上的LinkedIn和YouTube,只在電腦上使用。加上我原本就已經刪除了FB、IG、PTT的手機APP。
     
    【3.數位極簡生活30天:我的四個感想】
     
    經過30天的實踐之後,我有什麼感想和收獲?那就是「這一切的重點不是使用了什麼科技,而是為了讓自己獲得更好的生活品質。」不要讓科技來選擇你,你可以選擇使用哪些科技,我們有能力主導自己的人生。

    在《湖濱散記》中,梭羅寫道:「大部分的人過著沉默絕望的生活。」然而,比較少人引用的是下一段他樂觀地反駁:「他們確實以為自己別無選擇,但機靈健康的人都知道,太陽升起又是新的一天,一切煥然一新。拋棄成見,永不嫌晚。」我們確實有能力扭轉這種狀態。

    ✅獨處的感覺是什麼?

    作者引用許多的文章和文獻說明「獨處很重要」。他對獨處的定義是:「你對他人創造的資訊毫無反應,專注於你自己的想法與體驗上,無論你身在何處。」而且,獨處時的思考,會帶來一種「從容的反思所衍生出來的洞察力和情感平衡」。

    我很欣賞的美國開國元勳班傑明.富蘭克林曾經在日記裡寫道:「獨處是令人精神煥發的愉悅消遣」。在這30天裡安排的「離線時段」,是與自己內心對話的最好時趕。我本來已經是個很容易享受獨處的人,減少了數位資訊的刺激後,更容易感受到思緒的活躍,以及內心的平靜。

    ✅別按讚,對我有什麼改變?

    作者不鼓勵你到處「按讚」,因為按讚提供的互動太少。以至於,除了淪為社群公司優化演算法的資訊之外,你跟貼文者之間的互動關係,其實並沒有太多的提升。這類互動流於淺薄,也沒有深度。

    我的做法是,雖然不按到處讚,但是看到想要互動的文章,就直接在底下留言。當然,如果因為我這麼說,可以讓這篇文章的按讚數大減、留言數增加,那我也會感到無比的欣慰(誤)。

    最後,作者也對例如FB和IG之類的APP提出建議,如果你真的要用社群媒體的服務,最好離手機版本遠一點,因為那對你的時間和注意力是巨大的威脅。因此,我在數位斷捨離的步驟中,刪除了大部分的手機APP。

    ✅我重拾休閒的收穫是?

    其實,大家都高估了休息時「什麼都不做」的放鬆效果。在繁忙的工作日之間,或是一大早為了孩子搞得人仰馬翻之後,我們很容易渴望「無所事事」的解脫感。但是,根據書中引用的許多研究指出,耗費精力的休閒活動,反而會提升休閒之後的心靈感受。

    作者說道:「這類減壓活動有其價值,但收穫有限,因為無所事事的時候,往往會使人轉向劣質的休閒活動,例如盲目地滑手機、心不在焉地追劇。把精力投注在困難但有價值的事情上,收穫總是豐厚許多。」

    由於減少了使用數位科技的時間,把多出來的時間拿來閱讀跟寫作,讓我能更從容地體會書中的文字,也能更專注地寫下我想說的話。另一個收穫是,我開始培養起睡前「靜坐冥想」的習慣,每天10分鐘採取正念呼吸的方式,把當天的雜念跟煩惱重新歸零。

    ✅我做了哪些注意力抵抗運動?

    《注意力商人》的作者吳修銘,在書中評論媒體的某一種商業模式:「你聚集人群,不是因為你想賺他們的錢。而是因為你可以把他們轉賣給想獲得那群人關注的其他人」。Google和臉書的主要資源是「眼球關注時間」,如今獲得眼球關注比開採石油更有利可圖。

    1830年第一份廉價報紙《紐約太陽報》的創辦人意識到他可以把讀者變成商品,把廣告變成顧客。用盡全力把讀者的注意力賣給廣告商,推出許多爭搶眼球注意力的新聞報導。對於新聞的內容品質要求,反而不是他們關心的重點。

    以前的我接觸新聞的管道,不外乎Yahoo新聞、社群推播的新聞。但是作者提倡「慢媒體」,他認為:「吸收少量優質的東西,通常比吸收大量劣質的東西更好。」我們要以一種緩慢的思維模式來吸收新聞媒體,只關注品質最高的新聞來源。

    因此,我開始嘗試閱讀〈華爾街日報〉的新聞報導(需要訂閱費),比起那些標題聳動、內容空泛的新聞,〈華爾街日報〉對於世界的財經趨勢和政治局勢,都有更深入和精準的解讀。我也試著體驗以「付費讀者」為服務對象的媒體,與那些以吸睛文章「賣廣告」的媒體究竟有什麼不同。
     
    【總結:我的數位斷捨離10個行動】
     
    如果你直接跳到這裡看結論,想知道我實踐上採取了那些行動,那麼以下這些就是這30天來,我的10項行動清單:

    1. 刪除數位斷捨離30天之後不必要的APP,我原本已經刪除了FB、IG、PTT,現在進一步刪除手機上的Youtube、LinkedIn、Brain.fm,只留下方便移動時收聽的有聲書Audible和Scribd,以及音樂服務Spotify。

    2. 關掉智慧手機的所有通知,包含鈴聲、畫面橫幅,只留下「電話通知」和「簡訊」。有意識地在固定時段,才查看重要APP的資訊。

    3. 在固定時段批次處理所有的數位科技產品(硬體、軟體、網頁、APP),不要讓這些東西佔據全部的注意力。一口氣回信、回訊息,總是比零散時間處理來的有效率。

    4. 規劃固定的生活作息,最有效率、最不容易受阻礙的時段是起床後的黃金一小時。雖然下班作息一樣需要規劃,但效果都比不上晨間作息。

    5. 限制自己接觸社群媒體的時間,我從原先的工作日每天一個小時、假日無限制,縮減到星期二、星期四半各小時,星期六、日各兩小時。

    6. 安排自由的網路漫遊時間,但不宜太久。我避免在平常的五個工作日網路漫遊,只安排在每週六、日晚上時間,允許自己愛逛什麼就逛什麼。

    7. 關閉網路、設定鬧鐘,替自己的數位斷捨離時間做出隔離網路的環境。我開始習慣在閱讀跟寫作的時候,把網路完全切斷,設定45分鐘的鬧鐘提醒自己休息。

    8. 取消訂閱不必要的Email電子報,尤其是跟我現在專注的目標無關的項目,電子報雖然提供了很多資訊,但還是要輔助自己的目標才有價值。我曾經喜歡到處訂閱,但現在我取消了80%的電子報。

    9. 開始閱讀慢媒體,捨棄低品質的劣質媒體和社群新聞,在固定的時間才靜下心來閱讀慢媒體。我開始喜歡上〈華爾街日報〉、〈報導者〉這類的優質新聞。

    10. 讓親友和讀者知道自己的數位斷捨離時段,給自己緩衝空間又不失禮貌,又能在心情最沉澱和平靜的時候,再認真回覆訊息,或撥通電話親口聊天。
     
    【後記:最重要的事就是…】
     
    《深度數位大掃除》讓我透過這三十天的數位斷捨離練習,重新檢視、設計了一套屬於自己的數位極簡生活模式。讓我回想起之前讀了《極度專注力》這本書,烙印在心底的這句話:「注意力太過寶貴以至於你得非常自私地只留給自己使用」。

    隨時提醒自己,要跟這些APP和網站保持一定的距離,這些服務不是「想要打造更美好世界的宅神」送給大家的禮物,而是刻意設計成放進我們口袋的吃角子老虎機。總是注意自己如何使用科技,而不是反過來被科技主宰了生活的步調。

    最後,我想跟你分享一句我很喜歡的話:「最重要的事,就是把你自己最重要的事,當成是最重要的事。」邀請你一起加入數位斷捨離的練習,也歡迎你在三十天的練習之後,留言分享你的收穫和體會。

    讓我們在這個充滿數位誘惑的年代,塑造一種值得享受的生活。
     
    重點不是使用科技,而是為了獲得更好的生活品質。
     
    【抽獎辦法】感謝 時報出版
    1、抽出「3本」《深度數位大掃除》送給閱讀前哨站的粉絲們!有興趣的朋友請在底下「按讚留言」,「公開分享」本則動態參加抽獎。
    2、留言請寫下:你覺得執行數位斷捨離最難的是什麼?例如:「我覺得要關閉手機的通知很難,朋友會很難找到我」
    3、活動時間:即日起至2020/08/18(二)晚上十點截止,隔天在留言中公布名單,隨機抽出3名正取,2名備取。
    4、請正取得獎者於2020/08/20(四)晚上十點前,私訊回覆寄件姓名、地址、電話,超過期限未認領由備取遞補,寄送僅限台澎金馬。

  • 臉書查看編輯紀錄 在 葉揚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2019-12-22 20:24:44
    有 1,733 人按讚


    替印刻文學雜誌12月號,
    寫了一篇<高翊峰和他所不知道的一些事情>,
    介紹我人生中第一個認識的純文學作家,
    高翊峰大哥。

    雜誌寄來時,
    我認真地花時間讀了別人寫的部分,
    有好幾篇,都要把燈跟眼睛好好打開,
    看幾遍以後才能明白,
    相對覺得自己寫得很娛樂,
    很像在印刻上面大跳土風舞的感覺,
    有點不好意思。

    也可能是因為這個羞怯的感覺,
    讓我沒有第一時間PO出來。

    不過剛剛赫然發現,
    12月已經要結束了,
    趕緊摘錄一部分的文章放在這裡,
    其實這些小小的段落,
    也是代表著這幾年來,
    我在寫作這段路上顛顛倒倒的心情。

    1.
    我曾經好好地跟高大哥見過兩次面。

    一次是很多很多年前,
    他邀請我在FHM男人幫寫專欄。

    我們約了時間去吃晚餐,
    那時候我得了文學獎,
    出過兩本書,
    可是我還不知道自己是一個什麼樣的作者,
    市面上也沒有人在乎。

    那時候的我,
    沒有信心自己能不能真的被看做一個作家,
    而當時高大哥是FHM的總編。

    我去見他之前,
    還先去髮廊洗個頭,
    把頭髮尾端吹得彎彎的,
    我也不知道自己想要證明什麼,
    可能就是雖然葉揚很不文學,
    但還是值得一起吃個飯這類的感覺。

    可能是在高端時尚雜誌任職的關係,
    高大哥穿著很有個性,
    戴著一頂帽子,
    點了一杯咖啡,
    坐在餐廳裡,
    我注意到他的粗框眼鏡,
    裡面的那一雙眼睛,
    透露出他是個很聰明卻想要盡力溫和的人,
    在我的幻想與有限的經驗中,
    靈巧卻不銳利並不是文學界很常有的特徵,
    或許與他總還是需要在商界跟人群交涉有關。

    我問高大哥,為什麼想找我寫呢?
    我覺得你應該找其他的誰誰誰來寫。

    坐在我對面的總編輯,
    沒有特別說出一個原因,
    他只露出一個淺淺的笑容說,
    可是我還是想找你,
    我感覺你很好笑,
    你可以寫一些很有意思的東西。

    那一頓晚餐,
    我發現高大哥為人中相當奇特的特質-\-\
    他不見得會向人正面解釋什麼,
    但他帶著一個和善的面孔,
    又有點為難的笑容,
    會讓人想試試看那些大家都覺得沒有把握的事情。

    2.
    就這樣開始,
    有那麼一整年的時間,
    高大哥給我一個機會,
    讓我替他主編的男性雜誌寫專欄。

    有一次寫的是工程師如何偷盜女友的密碼,
    查看對方的對話紀錄。

    另一次寫的是男人醒過來看到女人在深夜化妝,
    他覺得很害怕。

    那本雜誌中有非常多美麗的女人,
    姣好的身材,
    高級的車款跟濃醇的酒,
    而我毫不相關地塞在一旁,
    寫趣味的男人與他們發生的事。

    現在再回頭看那些小小的文章片段,
    我明白,我的那些自以為有意思的故事,
    對一個看過那麼多男人與女人的總編輯來說,
    實在太清淡了,
    而高大哥每次如生理期一般按月準時地替我打氣,
    或許只是想要安定一個年輕作者,
    保持我繼續寫下去的心。

    #結果FHM的原稿因為換了好幾台電腦
    #已經全部遺失

    3.
    另一次見面,是好幾年後,
    我們一起去參加一個兩岸作者交流的活動,
    長達五天,地點在杭州。

    這個作者交流的活動是出版社的人替我報名的,
    答應參加這個作者協會的活動之後,
    我嚇得要命,
    每天都後悔地兩腳發軟,
    從台灣過去參加的作家名單裡,
    只有高大哥是我認識的,
    所以我就趕快丟訊息給他,
    問他該怎麼辦才好。

    "不用擔心,應該是個輕鬆的行程才對。"
    高大哥這樣回覆,
    他甚至給我他的個人LINE的聯絡帳號,
    "如果需要,可以加入,
    方便在杭州,有急事,可以聯絡。"

    雖然我的職業有很多與人來往的訓練,
    但在文學的場子裡,
    一切都變得非常困難。

    至今我仍記得那個活動帶給我的壓力,
    但事後我仍然覺得非常值得。

    那幾天,在遊覽車上,我們談小說。

    我想寫一個科技的事情,
    但想不太清楚,
    高大哥在那一團迷霧裡面,
    還要鼓勵我,
    試圖讓我的寫作目的得以展開,
    我不知道他怎麼辦到的。

    在蘇隄上散步,
    我們談人工智慧的發展,
    談得很高興。

    我說,
    據我所知,科技公司的野心,
    遠遠大過一般人的想像,
    可是作家的野心,卻跟不上,
    要是沒有作家去探討科技對於人性的影響,
    或者去發現這其中可能存在的社會問題,
    該怎麼好呢?

    我記得高大哥回我,
    他在一本紐約客的雜誌裡看到,
    未來的世界,
    是一個機器人牽著狗在公園散步,
    機器人在路邊看到一個流浪漢行乞,
    他起了同情心,
    給了這個一無所有的人類,幾個銅板。

    然後我們就安靜了一陣子。

    4.
    作家交流活動來到最後一天,
    有個場合是要與會者輪流上台吟詩,
    或是詠唱,
    我渾身不對勁,
    而高大哥就像一個大好人,
    當我覺得尷尬的時候,
    他就會晃過來,
    然後指指旁邊說:
    "欸,你有看到嗎?那邊有蛋糕。"
    "喂,你要不要喝飲料,那邊有飲料。"

    高大哥可能不知道,
    每次見到他,
    都跟看不見的水有關。
    在那個當下,
    我要不是有被打撈上岸的情形,
    就是尿溼一地的感受。

    那一次的活動,
    我喝了非常非常多飲料。

    #重看這段回憶湧上心頭
    #我又開始尿急了

    5.
    我跟爸媽說,
    印刻雜誌邀請我寫寫高大哥的事情。

    原本只是來見孫子的父母,
    認真地詢問著:
    "你把他的書都讀過了嗎?
    全都好好讀了嗎?"

    我說,
    "有啊,我讀過三本他的書啊。"

    爸爸立刻說:
    "你把他的書拿來我也看一下。"

    我媽接話:
    "妳還有哪幾本沒看過,我明天就去買。"

    其實我爸媽比我文青非常多,
    也有那一代對於小說創作者的敬重。

    當我一副不一定要每本書全看過吧的態度時,
    兩老很擔憂地看著我,
    好像得馬上幫我報名一個高翊峰安親班的樣子。

    我好好讀了高大哥的小說,
    多多少少跟當我在家裡宣布要幫印刻寫文章時,
    我爸立刻跑去陽台抽了一根菸有關。

    抽完菸後,我爸叮囑:
    "你要好好讀,
    每一篇都要讀個幾遍,
    作點筆記,
    對一個作家的創作,
    要真的有想法再寫。"

    我媽則是詢問我:
    "是印刻的誰來約妳呢?
    叫什麼名字?幾號要交稿?
    妳打算何時開始寫?"

    身為同是編輯的母親,
    她顯然很擔心我是接到詐騙集團的邀約而不自知,
    同時又擔心女兒若不準時交稿,
    會誤了詐騙集團的時間。

    #詐騙集團還辦雜誌這麼高端

    6.
    完全不看小說的先生問:
    高翊峰?他是誰?

    我解釋了一番。

    先生接著說:
    哈哈,我不認識高翊峰,
    我只認識高義。

    我:
    高義是誰?

    先生:
    是賭神高進的弟弟啊,
    對高進的老婆說過就算你死了,
    我也要得到你!
    然後錄音帶沒有燒完的那個男人!!

    先生開始抱怨起來:
    唉呦,妳怎麼可能不記得高義......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世界,
    而高翊峰在我學習當個小說家的世界中,
    具有重要的代表性。
    身為一個小作者,
    或許只能以笨拙的方式說明,
    我抱著感激與告解的心情,
    就先寫到這裡。

    #因為覺得字數不太夠硬是扯了彼得進來
    #彼得你丟臉丟到印刻了哈哈哈

    後記:

    說到這裡,
    突然想到,
    我曾經有個疑問沒有解開,
    就是高大哥到底幾歲這件事。

    剛剛去網路查了一下,
    才知道他的真實年齡,
    並不難找到他的資料,
    但我一直都沒有去解答這個問題,
    我想可能是在我的心裡,
    他幾歲好像都可以的樣子。

    這是很少見的一項特質,
    也是身為一個小說家,
    所能擁有的優點中,
    最美好的一個。

    #高翊峰與高義的距離
    #可能就是我與純文學的距離
    #羅比看了封面問戴帽幾是不是會擠較高

你可能也想看看

搜尋相關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