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再度重抄這樣的句子,就像每次重抄曾經很深刻的舊句子一樣,總是有一層一層更嶄新的體會。
儘管並非全部,但台北(亦或是台灣)不少的孩子是這樣,從小就開始補習,從國小、從國中到高中,從社區的安親班、課後輔導到城中的大補習班,各自補著國英數自社音樂舞蹈體育書法畫畫,到最後補習慢慢成了一種習慣、一種關係...
:
再度重抄這樣的句子,就像每次重抄曾經很深刻的舊句子一樣,總是有一層一層更嶄新的體會。
儘管並非全部,但台北(亦或是台灣)不少的孩子是這樣,從小就開始補習,從國小、從國中到高中,從社區的安親班、課後輔導到城中的大補習班,各自補著國英數自社音樂舞蹈體育書法畫畫,到最後補習慢慢成了一種習慣、一種關係甚或是一種文化。補習班除了學習以外也似乎成為一種生活連結的場所,每當班上同學討論起補習班這次的小考誰又上榜了,或是說著放學後一起去吃飯去補習時,沒補習的人生活少了一點這樣的干係,身上莫名地多了一些膚淺的寂寞。
那些寂寞就像同義詞,明知所得到的意義相同,然而聽起來總是覺得那麼一點不妨事的奇怪。
我是個討厭補習的人,儘管補習的教學通常對我很有效。我想我喜歡自由、習慣懶散或是習慣證明自己的什麼因此不喜歡補習。台北車站是台北出名的補習區,多數人都在那邊補習,國中有段日子因為家裡的要求,半哄半強迫地被送去補習,我想我也還算能夠適應,交到一些朋友,就像大多數補習的人那樣,好像也漸漸有了另一個生活圈。
高中以後社團活動忙碌,外加自己還是討厭補習,索性把當時所有補習的課停掉,安安靜靜地過上兩年歲月。那些時候日子很匆促,我走我的步調,每當看見同學快步在台北車站的街頭時我也總不以為異,看著他們去上課,我也就在6:30分以後舒舒服服地讀自己的書、忙著自己的事。
我喜歡那樣的日子。儘管不是全然的喜歡,但算是很不錯的。
儘管多少次埋怨著教育制度,然而高三下為了指考,還是勉強著選了一科,一個禮拜一天的時間去補習。太久沒習慣聽課以後,對我而言補習它好像就是一種全新的事物然而卻很熟悉,似是和過往相仿卻有異同。記得上次走在台北車站附近的小巷弄買晚餐時,短短10分鐘的時間遇上了兩個不同國小時的同學、三個曾在補習班認識的同儕、一個友校社團的學妹和一個久違的朋友。高中身邊補習的人變多,相逢好像就是這樣,早就散落一地只等我們拾起。日子都是煙,不同的氣味曾像粉塵附著著一個人,經過日子的洗滌也能漸漸淡去,但終究記在腦海裡的一點氣味總能勾起回憶,最不想忘卻,也無法忘卻的氣味。
常常覺得補習並不是什麼,然而只是一種生活圈的取捨和安放,有人習慣有人離開,而我們眷戀的終不是那些讓我們去的原因,不是那些為得而得的考試分數,不是補習,只是那些人事物,那些生活中瑣碎的隻言片語和殘破歲月。太多晃眼即逝的氣味之中,總是還有自己記得的。
/
今天中午在教室耍廢寫字的時候,隔壁班也有在寫字的朋友番茄還有高一的學弟跑來找我,外加同班的忠翰湊合著鬧,居然被他們開直播拍我寫字。。。(他們也有寫啦),其實並不喜歡這樣,好像有種生活被窺視的感覺。儘管很多人或許知道我是誰,但起初在使用這個帳號時大概有種想法,小拙就是小拙,而我就是我,對我而言兩者很清楚。好像自己其實怯憐,喜歡在路上認得別人,卻總是害怕被人認出,怕自己沒辦法隨時是準備好的樣子。平常寫字很隨性,個性也是,想剪掉的頭髮默默翹了一整天(反正男校根本沒人注意這種事),前陣子一直在想要開直播,但絕對不是這樣突如其來,況且還有太多說不出口的厭煩。
#手寫 #你說話呀 #補習這檔事
膚淺同義詞 在 杜書伍 聯強集團總裁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人生像吃自助餐 你要做出選擇】
你問我怎樣管理欲望,過簡單生活?你要先學會品味人生,品味的同義詞,就叫做體悟內涵。
人為什麼有這麼多欲望?其實,我們每個人在一個社會,就像進入一個自助餐(buffet)店,食物非常的多,但是正確的吃法,是依據個人喜好去挑選,而不該是把所有菜都吃光。人生本來就不是什麼都要擁有,每個人都該去選擇。
重點是,你是否有足夠時間去品味出他的內涵。打個比方,我們吃東西經常吃得很快,結果你的注意力都在說話,食物就這樣很快從嘴巴到喉嚨,你對食物是沒有感覺。又或者,你把自助餐的菜色都疊在一起,味道都混在一起了,這樣怎麼會真正享受到它的滋味?
你要專心吃飯,你要慢慢吃飯,才能體會到每道菜的滋味。如果沒有體會,等於是白做、白吃。就像是吃東西你都不消化,你永遠都會覺得餓,總想要去追求什麼。
我先談我自己怎樣生活。
我週末都在家裡,也很少應酬。但是我覺得我的生活很有滿足感。我假日就是休息與看書。看書最便宜,但是能得到喜悅感與成就感,當我看到新知,會很高興啊。有些時候,我讀讀讀,讀到有悟的時候,會把書闔起來,停下來,回想我體悟到的滋味。
要會自己擬菜單!如果每個都要,就總會有遺憾
我也不買名車,或是蒐集什麼骨董、別墅。有時候也會想,買輛跑車玩一玩。但是又想,到最後是車子服侍我,還是我服侍車子?因為你每個禮拜要去發動它一下,所以回過頭來,變成它的奴隸。
我旅行,景點越少越好。我很喜歡玩相機,但是我出去都不照相,你忙於照相怎麼欣賞?我看很多人下車,哇,都劈哩啪拉的忙著照相,照完就上車、走了。那到底在幹什麼?只是為了回去能看好照片,那你乾脆不要出門,在家看DVD或是電視就好了。如果你拍照是為了到此一遊,那也是表象的事情。
很多人想住豪宅,但是你仔細想想,豪宅通常都在很郊外,你都先經過很髒亂的地方,然後才到家,大概你是先經過這種偏僻的地方,回到家後,才會覺得,哇!好棒。但是我不要,我覺得會讓人真正enjoy(享受)的,是你從頭到尾非常comfortable(自在)的環境。所以我選擇的住家,經過與出去都是林蔭大道。這就是價值觀啊!你要哪一個,你要做出選擇。
我很難忘的,還有一碗白米飯的滋味。
有一次我去日本,看到日本人吃一碗白米飯配上兩個醬瓜,我覺得他們怎麼這麼可憐,可是他們卻吃得津津有味。
後來我拿起飯來吃,也覺得好香。原來,日本人吃飯是一道菜一道菜品味,他們把飯當作一道菜。單純把飯拿起來簡單的吃時,反而滋味就出來了。後來我就看,人家吃西餐,為何杯子一堆,一定有一堆水,聊了之後才知道,他們每吃一道菜完了,就要漱口,讓你吃每道菜之前可以fresh(重新開始),不會把上面一道菜跟現在的菜混在一起,才能真正品味每道菜的滋味。
現在社會像是花花世界,你會發現這個很漂亮,那個很好玩,就像是不會吃自助餐的人,進入buffet餐廳時,每樣都要吃,結果吃到最後到底哪個味道好?不知道。因為大家都把菜堆在一起,然後,吃得很撐,肚子很不舒服的走出來,最後還要付錢去減肥。
我吃自助餐,其實就吃幾樣,我的習慣是,我一定現場走一趟,了解有什麼東西,我想好我要什麼,我知道冷盤我要什麼,主菜我要什麼,甜點我要什麼。我等於自己列自己的菜單,做一個正式的西餐吃法。每個人都要學習會列自己的菜單。
卡拉OK唱久也不稀奇!從工作中體會充實感,品出工作滋味
你說這樣太理性。不,你錯了,其實很多東西你都規畫完,你就OK啊,你才能真正很enjoy。不規畫好,你就會一天到晚後悔,你就卡卡的,你做了,時間與金錢都花了,但是滿肚子的氣,總覺得有遺憾。
你問我年輕人該怎樣開始駕馭自己的欲望,或是做到上述的層次。
我建議,把工作當作一個主要的生活主軸。當你在工作過程中,你多了解一些事物,你會有充實感,那就是味,品味的味。你也可能在工作中,發現一個新的領域,而感到一些喜悅感與成就感,感覺就出來了。
這個東西跟唱卡拉OK有什麼不一樣?唱卡拉OK你也感覺很喜悅,但是一個是人家給你錢,一個是你要付錢。很多人不去體悟一些東西,就會先入為主的去想,工作是辛苦的,唱卡拉OK是快樂的。但是你假如去仔細體會內涵,會發現卡拉OK唱久也不稀奇了。
工作,能讓你體悟更多,能力增長,同時產生經濟價值。這是一舉兩得。其實,連一個餐廳服務生,都是可以去品味出工作滋味。
你是一個餐廳服務生,但是你到一個高級西餐廳看服務生做事,他們進菜的角度都是一樣的,不會換來換去,他會等你說話到一個段落,才遞菜,怎樣倒酒也有學問。他做得好,其實客人還會尊敬他,會很想要給他小費。同樣是服務生,為什麼會有差別,你如果仔細去想,去體會動腦筋,品味的過程就出來了。
回到我剛講的,你要做出選擇,而且,不要急。
簡單,其實不簡單!應該花時間去認知自己要什麼
現在能讓我很樂的事情很多。我每次到公司或是離開公司,我都會很enjoy,外面的人行道那邊,我們種了一排樹,那邊本來是停了一排機車,人走過都要扭來扭去。現在長得非常茂盛,進公司的那一剎那,前後三秒鐘、瞄那三秒鐘,哇,就很enjoy。你看到有人走過去很自在與優哉的感覺,人會enjoy什麼,無非是眼睛張開,所看到很smooth(平和)的感覺。
你當然可以說,因為我有一定的經濟能力,都看過了,所以可以去駕馭欲望,比較早知道自己的價值觀,找出自己的菜單。但是每個人都該給自己一個機會,花點時間認真的去品味周遭的事物,你才有機會去認知,那些是你喜歡的,你才有機會去拼湊出你的菜單。
人的時間有限,你必須很清楚自己要什麼,別去盲目追尋一些東西。少了一些選擇,到後來,反而會讓你有更多的選擇。
簡單,其實不簡單。就像工作一樣,你要能抓到key(重點),化繁為簡,一針見血,一招斃命。你對人生欲望,做出抉擇時,道理也一樣。(文章出處:商業周刊,口述:杜書伍,整理:曠文琪)
*聯強國際總裁杜書伍欲望管理心法*
簡單生活:少應酬,週末散步與看書,不投資骨董與名車,旅行時用心品味,而不是只用相機去紀錄畫面。
對抗欲望:列出自己的菜單,不能每個都想要。
#連結閱讀
1.斜槓人生,好嗎?
http://bit.ly/3mZU0Wk
2.培養自己「對的思考習慣」
https://bit.ly/3rB7sE9
3.資訊過多,讓人膚淺
http://bit.ly/2zKXPsS
🌏聯強國際為亞太第一大、全球第二大資通訊通路集團,2020年全球營收規模突破台幣1兆3,300億元。
🎯知識與經驗的分享,是我們回饋社會的方式。
膚淺同義詞 在 杜書伍 聯強集團總裁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人生像吃自助餐 你要做出選擇】
文章出處:商業周刊/口述:杜書伍/整理:曠文琪
你問我怎樣管理欲望,過簡單生活?你要先學會品味人生,品味的同義詞,就叫做體悟內涵。
人為什麼有這麼多欲望?其實,我們每個人在一個社會,就像進入一個自助餐(buffet)店,食物非常的多,但是正確的吃法,是依據個人喜好去挑選,而不該是把所有菜都吃光。人生本來就不是什麼都要擁有,每個人都該去選擇。
重點是,你是否有足夠時間去品味出他的內涵。打個比方,我們吃東西經常吃得很快,結果你的注意力都在說話,食物就這樣很快從嘴巴到喉嚨,你對食物是沒有感覺。又或者,你把自助餐的菜色都疊在一起,味道都混在一起了,這樣怎麼會真正享受到它的滋味?
你要專心吃飯,你要慢慢吃飯,才能體會到每道菜的滋味。如果沒有體會,等於是白做、白吃。就像是吃東西你都不消化,你永遠都會覺得餓,總想要去追求什麼。
我先談我自己怎樣生活。
我週末都在家裡,也很少應酬。但是我覺得我的生活很有滿足感。我假日就是休息與看書。看書最便宜,但是能得到喜悅感與成就感,當我看到新知,會很高興啊。有些時候,我讀讀讀,讀到有悟的時候,會把書闔起來,停下來,回想我體悟到的滋味。
要會自己擬菜單!如果每個都要,就總會有遺憾
我也不買名車,或是蒐集什麼骨董、別墅。有時候也會想,買輛跑車玩一玩。但是又想,到最後是車子服侍我,還是我服侍車子?因為你每個禮拜要去發動它一下,所以回過頭來,變成它的奴隸。
我旅行,景點越少越好。我很喜歡玩相機,但是我出去都不照相,你忙於照相怎麼欣賞?我看很多人下車,哇,都劈哩啪拉的忙著照相,照完就上車、走了。那到底在幹什麼?只是為了回去能看好照片,那你乾脆不要出門,在家看DVD或是電視就好了。如果你拍照是為了到此一遊,那也是表象的事情。
很多人想住豪宅,但是你仔細想想,豪宅通常都在很郊外,你都先經過很髒亂的地方,然後才到家,大概你是先經過這種偏僻的地方,回到家後,才會覺得,哇!好棒。但是我不要,我覺得會讓人真正enjoy(享受)的,是你從頭到尾非常comfortable(自在)的環境。所以我選擇的住家,經過與出去都是林蔭大道。這就是價值觀啊!你要哪一個,你要做出選擇。
我很難忘的,還有一碗白米飯的滋味。
有一次我去日本,看到日本人吃一碗白米飯配上兩個醬瓜,我覺得他們怎麼這麼可憐,可是他們卻吃得津津有味。
後來我拿起飯來吃,也覺得好香。原來,日本人吃飯是一道菜一道菜品味,他們把飯當作一道菜。單純把飯拿起來簡單的吃時,反而滋味就出來了。後來我就看,人家吃西餐,為何杯子一堆,一定有一堆水,聊了之後才知道,他們每吃一道菜完了,就要漱口,讓你吃每道菜之前可以fresh(重新開始),不會把上面一道菜跟現在的菜混在一起,才能真正品味每道菜的滋味。
現在社會像是花花世界,你會發現這個很漂亮,那個很好玩,就像是不會吃自助餐的人,進入buffet餐廳時,每樣都要吃,結果吃到最後到底哪個味道好?不知道。因為大家都把菜堆在一起,然後,吃得很撐,肚子很不舒服的走出來,最後還要付錢去減肥。
我吃自助餐,其實就吃幾樣,我的習慣是,我一定現場走一趟,了解有什麼東西,我想好我要什麼,我知道冷盤我要什麼,主菜我要什麼,甜點我要什麼。我等於自己列自己的菜單,做一個正式的西餐吃法。每個人都要學習會列自己的菜單。
卡拉OK唱久也不稀奇!從工作中體會充實感,品出工作滋味
你說這樣太理性。不,你錯了,其實很多東西你都規畫完,你就OK啊,你才能真正很enjoy。不規畫好,你就會一天到晚後悔,你就卡卡的,你做了,時間與金錢都花了,但是滿肚子的氣,總覺得有遺憾。
你問我年輕人該怎樣開始駕馭自己的欲望,或是做到上述的層次。
我建議,把工作當作一個主要的生活主軸。當你在工作過程中,你多了解一些事物,你會有充實感,那就是味,品味的味。你也可能在工作中,發現一個新的領域,而感到一些喜悅感與成就感,感覺就出來了。
這個東西跟唱卡拉OK有什麼不一樣?唱卡拉OK你也感覺很喜悅,但是一個是人家給你錢,一個是你要付錢。很多人不去體悟一些東西,就會先入為主的去想,工作是辛苦的,唱卡拉OK是快樂的。但是你假如去仔細體會內涵,會發現卡拉OK唱久也不稀奇了。
工作,能讓你體悟更多,能力增長,同時產生經濟價值。這是一舉兩得。其實,連一個餐廳服務生,都是可以去品味出工作滋味。
你是一個餐廳服務生,但是你到一個高級西餐廳看服務生做事,他們進菜的角度都是一樣的,不會換來換去,他會等你說話到一個段落,才遞菜,怎樣倒酒也有學問。他做得好,其實客人還會尊敬他,會很想要給他小費。同樣是服務生,為什麼會有差別,你如果仔細去想,去體會動腦筋,品味的過程就出來了。
回到我剛講的,你要做出選擇,而且,不要急。
簡單,其實不簡單!應該花時間去認知自己要什麼
現在能讓我很樂的事情很多。我每次到公司或是離開公司,我都會很enjoy,外面的人行道那邊,我們種了一排樹,那邊本來是停了一排機車,人走過都要扭來扭去。現在長得非常茂盛,進公司的那一剎那,前後三秒鐘、瞄那三秒鐘,哇,就很enjoy。你看到有人走過去很自在與優哉的感覺,人會enjoy什麼,無非是眼睛張開,所看到很smooth(平和)的感覺。
你當然可以說,因為我有一定的經濟能力,都看過了,所以可以去駕馭欲望,比較早知道自己的價值觀,找出自己的菜單。但是每個人都該給自己一個機會,花點時間認真的去品味周遭的事物,你才有機會去認知,那些是你喜歡的,你才有機會去拼湊出你的菜單。
人的時間有限,你必須很清楚自己要什麼,別去盲目追尋一些東西。少了一些選擇,到後來,反而會讓你有更多的選擇。
簡單,其實不簡單。就像工作一樣,你要能抓到key(重點),化繁為簡,一針見血,一招斃命。你對人生欲望,做出抉擇時,道理也一樣。
*聯強國際總裁杜書伍欲望管理心法*
簡單生活:少應酬,週末散步與看書,不投資骨董與名車,旅行時用心品味,而不是只用相機去紀錄畫面。
對抗欲望:列出自己的菜單,不能每個都想要。
#連結閱讀:
1. 資訊過多,讓人膚淺
https://www.facebook.com/SYNNEXTU/posts/926914117505653:0
2. 斜槓人生,好嗎?
https://www.facebook.com/SYNNEXTU/posts/1062923550571375
3. 培養自己「對的思考習慣」
https://www.facebook.com/SYNNEXTU/posts/997456077118123
◎聯強國際為亞太第一大、全球第二大資通訊通路集團,2018年全球營收規模突破台幣1兆2,400億元。
◎知識與經驗的分享,是我們回饋社會的方式。
膚淺同義詞 在 神學是粉紅色的秋 theologia autumnitas rosea est - 陳韋安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基督教失敗主義〉
作者:陳韋安
香港教會近年出現「基督教失敗主義」(christian defeatism)的風氣。所謂「失敗主義」,意指全然接受失敗,毫無反抗掙扎,舉手投降。「基督教失敗主義」比「失敗主義」更糟糕。因為它錯誤地將「失敗主義」的精神美化為屬靈美事。
首先,基督教失敗主義以失敗為美。他們認為,失敗乃是跟隨基督、十字架、窄路、困苦的記號。因此,他們認為,失敗不僅是基督徒正常的遭遇,更是基督徒的屬靈美事。失敗不僅是正常的,更是應當的。當然,某程度來說,基督教失敗主義是成功神學的反動力。它拒絕成功神學錯誤地追求成功。不過,它卻本末倒置地以失敗為榮。
另一方面,基督教失敗主義也是「基督教民粹主義」(christian populism)。基督教民粹主義強調基督徒的普遍性,強調沒有屬靈超人,反而歌頌基督徒的軟弱,甚至以此為普羅大眾的屬靈標準。「我只是普通基督徒,靈命不是很好。」「我只是教會小傳道,講道有很多缺點。」當然,有誰不軟弱呢?不過,甚至,他們不只以自己的軟弱誇口,他們更以自己的軟弱與失敗當作武器。
基督教失敗主義最大的問題是,他們以自己的失敗來推翻別人的成功。基督教失敗主義者將自己的失敗歸咎於世界、制度、甚至教會體制的不義,卻沒有任何改變現狀的打算。久而久之,失敗成了自義:我愈是失敗,就愈顯世界對我的不公,更突顯自己為主受苦。同時,這邏輯的反面更是可怕:你愈是成功,就愈顯得你愈邪惡。因此,建制總是邪惡的;大牧師總是腐敗的;有名望的總有不可告人之隱情的。如此,失敗打倒成功,軟弱高於剛強,nobody壓倒一切。
我不是為成功說好話,更不是推舉成功。事實上,基督信仰沒有歌頌成功,也沒有歌頌失敗。
或者說,問題的關鍵不是「成功」還是「失敗」,而是為著甚麼成功?為著甚麼失敗?贏甚麼?輸甚麼?成功本身是沒有甚麼可歌頌的,因為成功在本質上是沒有價值的。成功乃是從「潛在性」(potentiality)變成「實在性」(actuality)。因此,重點不是「成功」本身,而是成功了甚麼。自己成功了?革命成功了?正義成功了?追求成功本身是沒有錯誤的。因此,成功神學的問題乃是錯誤地追求個人財富與世界目標的成功,認為俗世的成功乃是屬靈的祝福。
同樣,基督信仰也不歌頌失敗。十字架不是失敗的記號。相反,聖經常強調,十字架是基督戰勝世界的記號。「靠著愛我們的主,在這一切的事上已經得勝有餘了。」(羅八37)「在世上,你們有苦難;但你們可以放心,我已經勝了世界。」(約十六33)基督得勝——這是基督教非常重要的信仰根基。從尚未發生的「潛在性」轉變為「實在性」,正是上帝國度的降臨。因此,「失敗」本身沒有值得可歌頌的。邏輯理應相反:因為基督的得勝,俗世的失敗全然不足掛齒。
因此,「真正不計較輸贏的人,才可以坦然無懼地爭取輸贏。」這是本文的主旨。
我強調,我不是那種膚淺地追求成功卓越的人,也絕對無意要故意詆毀失敗的人。事實上,稱呼別人「失敗」——無論是真失敗還是假失敗,本來就是一件很不禮貌、很不舒服的事。然而,我只想指出一個問題:如果有人用自己的失敗來咒詛別人的成功,甚至借用失敗來自我為義,這正是「基督教失敗主義」的問題。
基督信仰不歌頌個人的成功,也不神聖化自己的失敗。相反,基督徒理應是世上最能經歷失敗的人。或者,讓我更直接的說,基督徒是世上最懂得輸的人。不過,何謂「懂得輸」?讓我們先探討坊間一些錯誤的看法:
一)否定失敗的存在。這本來是一句很勵志的說法:「失敗不存在」、「沒有人是失敗的」、「沒有輸這回事」。當然,這說法的意思是,不能用「失敗」標籤任何人。這是正確的。沒有人配得上永久的「失敗」標籤。不過,沒有「失敗」這標籤,並不代表要否定失敗的存在。失敗是存在的。我們無需亞Q精神地無視、否定失敗的存在。虛構出一個沒有失敗,全然勝利積極的世界觀,其實是不必要的。相反,誰否定失敗的存在,誰就正正離不開失敗的陰霾。
二)將失敗正義化。這可能受到近年文化的影響——主流總是邪惡,邊緣卻是正義。無論是史村翔的日本漫畫《流氓俠醫》、人們對流行普及文化的批評、抑或弱勢社羣的關懷,正義與「邊緣」、「弱勢」逐漸成為同義詞;相反,因着Donald Trump、教會的Megachurch 現象、高官權貴的批評,成功與邪惡逐漸扯上關係。因此,不知不覺,所謂「懂得輸」,就是甘於失敗,甚至鎖定失敗乃是正義的必然結果;相反,誰萬一成功了,成為主流了,誰就被扣上腐敗的帽子。
我認為,基督徒是最懂得面對失敗的人——不是基於成功神學,不是亞Q 地否定失敗,也不是屬靈地美化失敗。基督徒不被成敗所困擾,所以才會真正地努力改變成敗。
十字架告訴我們「輸的藝術」。我們可以輸。我們絕對可以直接面對失敗。正正因為我們可以輸,我們才會嘗試爭取勝利。真正「輸得起」的人,首先必需是曾經願意爭取勝利的人。誰不計較成敗,誰就一開始已經非常計較成敗了。因此,基督徒是認真地爭取成功,卻快樂地接失敗的人。這是「唯獨恩典」的人生,贏了是恩典,輸了也是恩典。基督徒人生是一場「恩典遊戲」。這遊戲要求我們盡心、盡性、盡意地玩。但是,盡力的同時,我們卻不可忘記,它仍然是一場遊戲。這正是基督徒人生的熱血與淡然——努力地玩,卻不被成敗所困——無論是自己的成敗,還是別人的成敗。
邱吉爾曾說:「成功就是歷經一次又一次的失敗卻不失熱忱。」(Success consists of going from failure to failure without loss of enthusiasm)丘吉爾沒有為「成功」下定義。他所講的「成功」,是「經歷失敗的熱忱」:努力、熱血地追求成功,卻承認、接受每一次失敗,卻繼續承認自己渴望成功。這熱忱,正是基督徒對生命的熱忱。
因着這份來自上帝的熱忱,基督徒不會對成敗犬儒。「真正不計較輸贏的人,才可以坦然無懼地爭取輸贏。」你明白我的意思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