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這篇腹部手術後運動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腹部手術後運動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腹部手術後運動產品中有169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2萬的網紅國家衛生研究院-論壇,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如果時光倒轉,我會堅持放回父親的鼻胃管嗎?】 父親在過世前一年多,一年內因吸入性肺炎住進台大醫院三次,在與六位兄弟姊妹討論過後,我代他簽署了「不施行心肺復甦術」(DNR),同時最後與醫療團隊商量下,決定接受「鼻胃管攝取營養」的醫療決定。 我深知對一位神智清楚,最喜歡美食的老人家,接受這種生活方...
同時也有3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1萬的網紅謝東穎整形外科,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抽脂復胖機率?哪些人不適合抽脂?威塑真的比較好嗎?|依心唯美 林子宇醫師 這週帥氣的子宇醫師✨ 繼續擔任我們的客座醫師👨🏻⚕️ 來為東粉們仔細解說 #抽脂 的那些事 抽脂的小歷史📔 有哪些 #抽脂方式? #威塑抽脂 的優點 究竟抽脂後 #復胖 的機率多高? 大家想知道的抽脂大小事 都在這裡...
「腹部手術後運動」的推薦目錄
- 關於腹部手術後運動 在 沙莫太太 Summєr Instagram 的最佳貼文
- 關於腹部手術後運動 在 Creamy Instagram 的最讚貼文
- 關於腹部手術後運動 在 飛教練 | 基隆健身教練? 台北健身教練?️ Instagram 的最讚貼文
- 關於腹部手術後運動 在 國家衛生研究院-論壇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 關於腹部手術後運動 在 遠見雜誌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 關於腹部手術後運動 在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 關於腹部手術後運動 在 謝東穎整形外科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 關於腹部手術後運動 在 香港喵喵俠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 關於腹部手術後運動 在 [email protected]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腹部手術後運動 在 沙莫太太 Summєr Instagram 的最佳貼文
2021-09-03 21:48:58
真的很期待這篇😍❤️ 堪稱人生必試紅遍歐美的INDIBA英特波產後腹部電波保養療程|榮登VOUGE|無痛無侵入性療程保養 愛美愛漂亮是女人的天性,當然產後的女人們更需要好好找回自信!這次體驗INDIBA產後腹部保養療程覺得真的長知識大開眼見,這個INDIBA英特波儀器榮登Vogue 報導(連結)...
腹部手術後運動 在 Creamy Instagram 的最讚貼文
2021-09-03 17:31:41
-整個生產過程中不適的等級-(下) 第二天一早5點多我就起來了,洗了一個仔仔細細的澡。 ————— ▸插尿管 不適度:20% 大概8點,護士就來插尿管,在沒有麻醉的情況下插,不過感覺比上一次順產插尿管的時候舒服多了,我上次被插到最後還血尿,這次幾乎沒什麼感覺,拿鴨嘴鉗比這痛多了。 說不適...
腹部手術後運動 在 飛教練 | 基隆健身教練? 台北健身教練?️ Instagram 的最讚貼文
2021-08-18 21:28:50
什麼!?疤痕會影響肌肉的功能和動作!? 首先,我要先感謝知道疤痕對我身體的影響,並且幫助過我的醫師以及治療師,事後我也才知道,原來這對他們來說是常識,然後我還被笑🤦 我的腹部總共開過兩次刀 猶記得我18歲那一年,開始訓練,一直到我23歲去比賽的那個時候我覺得我自己很強壯,後來才知道原來以前訓練...
-
腹部手術後運動 在 謝東穎整形外科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2021-09-29 20:00:12抽脂復胖機率?哪些人不適合抽脂?威塑真的比較好嗎?|依心唯美 林子宇醫師
這週帥氣的子宇醫師✨
繼續擔任我們的客座醫師👨🏻⚕️
來為東粉們仔細解說 #抽脂 的那些事
抽脂的小歷史📔
有哪些 #抽脂方式?
#威塑抽脂 的優點
究竟抽脂後 #復胖 的機率多高?
大家想知道的抽脂大小事
都在這裡啦👆🏻
💡影片重點
00:00 搶先看
00:36 抽脂歷史小教室
01:32 抽脂方式的演變
02:20 負壓式抽脂與動力式抽脂介紹
03:00 威塑抽脂介紹與優點
03:31 抽脂的部位
03:50 哪些人適合抽脂
04:00 哪些人不適合抽脂
04:57 抽脂需要注意
05:30 全身脂肪可以抽光嗎?
06:02 抽掉的脂肪會長回來嗎?
06:59 不能錯過的NG
▸▸歡迎合作洽談:[email protected]◂◂
✉️聯絡我們
預約諮詢|https://follow-heart.com/liposuction_li
臉書粉專|https://follow-heart.com/liposuction_fb
IG追起來|https://follow-heart.com/liposuction_ig -
腹部手術後運動 在 香港喵喵俠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2018-01-15 19:00:03聯絡方法
喵喵俠專頁
https://www.facebook.com/catcatcatman/
#免費借用 #腸道暢通 #排毒好輕鬆
#排空暢快黃金角度
自然半蹲如廁,令您更暢快,更健康!
現今上廁所有一重大問題,它需要我們坐下!
坐著如廁可能會被認為是“文明”,但研究顯示,自然半蹲如廁更易排空腸道,令您更暢快;可減少體內累積廢物所引致的問題,令您更健康。
#先了解問題
坐著如廁令腸道肌肉受阻,無法排空腸道。
奇妙的人體構造,使我們坐著或站著時的恥骨直腸肌 (Puborectalis muscle) 收緊,否則日常活動便會出“事”;如廁時身體前傾只可把肌肉輕微放鬆,但未完全解決問題,有時更要閉氣用力,才勉強把廢物逼出。自小使用座廁,更令我們對腸道未被排空的感覺習以為常。
再解決問題
蹲著如廁令#腸道肌肉放鬆 ,把體內排毒系統回復自然,不再被“文明”座廁影響健康,跟閣下寵物蹲著如廁姿勢近似,令廢物輕易完全排走。踏著櫈子配合座廁的自然半蹲姿勢,除可減低積聚廢物對健康的影響,更為部分用家帶來前所未有的腸道排空暢快輕鬆感覺。
Why 事必通?
前所未有的腸道排空暢快輕鬆感覺
#提高膝蓋
輕鬆地把膝蓋提升至自然半蹲姿勢
#腳踏闊度
最理想的腳踏闊度達至最大舒適度
#慳位設計
不使用時,完美收藏於座廁下
#可調高度
不用頂部時可扣在櫈下,全家合用
#防滑底部
橡膠底部在使用過程中防止滑動
便秘是指因糞便會太硬或是太乾而排便不順或難以排出的狀況。一般而言,正常排便的頻率約在每日三次到每週三次之間,便秘的併發症包含痔瘡、肛裂、糞便阻塞。不同患者對便秘的描述也不同。最常見的是排便費力(52%)、糞便硬結(44%)、排便不盡感(34%)、排便頻率減少(33%)。歐洲的發病率是17.1%,大洋洲則為15.3%。
便秘通常有許多成因,常見原因包含內有糞便的結腸運動得很慢、患有腸躁症或骨腔疾病等,相關的潛在性疾病包含甲狀腺功能減退症、腹瀉、帕金森氏症、結腸癌、憩室炎、炎症性腸病等,導致便秘的藥物治療包含服用鴉片類藥物、部分抗胃酸藥、鈣通道阻滯劑以及抗膽鹼劑 ,大約90%服用鴉片藥物的患者會發生便秘。當便秘患者發生下述情況時將需要進一步的觀察,如便秘體重減輕、貧血、糞便帶血,家族病史中有人擁有炎症性腸病或結腸癌者,或初發時患者年事已高等。
便秘的治療方式依其潛在性成因和患病時間長度有所不同,可能有幫助的措施包含:飲用足夠的液體、攝取多一點纖維及增進運動等。如果上述方法都無效,建議服用膨脹型瀉劑的瀉藥、滲透劑、軟便劑或潤滑劑;刺激型瀉藥僅建議給上述方式都無效的患者,其他療法包含生物回饋或接受手術。
通常便秘的發生率約在 2-30%,生活於安養院的老人則提高到50-70%;在美國,平均一年投入2.5億美元在便秘治療上。
#错误认识
关于#宿便 ,最耸人听闻的说法就是正常人体含有3-6KG宿便,肥胖便秘者体内有7-11KG宿便,这个说法很是有问题。首先不说人体每天能吃进去的东西,就算全都不吸收,也不大可能有6KG之多。更要命的是,6KG的宿便是好大一坨,堆在肠子里,会导致肠壁的压力感受器向大脑报告需要排便,产生便意。除非你憋着,否则这些宿便也就基本都排出去了。便秘的患者,因为粪便在结肠停留的时间较长,粪便的水分更少,直观感觉上粪便的量相对较少。另外,因为粪便干硬,排便的时候费时费力,身心俱疲而已,并不大可能积存更多的粪便。
错误认识一
宿便会压迫小肠绒毛的活力和弹性。 这简直是在开玩笑,要知道,食物在运行到结肠被吸收水分之前,都是粥样的物质,和小肠绒毛充分接触,吸收养分。这条微博的作者大概天真地认为食物经过胃,在小肠里就都是粪便样的物质,所以会压迫小肠绒毛。
错误认识二
粪便发酵、胀气导致酸毒症。 这样的说法就更搞笑了,如果说酸性物质进入血液就算酸毒症,那么随着食物进入肠腔的胃酸早就害死人了。事实上小肠中的肠液是碱性的,即使食物发酵产酸,也会被肠液迅速中和,根本不可能堆积酸性物质,更不可能进入血液搞出所谓的酸毒症。
错误认识三
宿便会改变腹部和脊柱形状,会让身材变形。 这是在为身材不满意找理由吗?粪便并非如铁一样坚硬,而是柔软的食物残渣集合体。即使粪便碰到了脊柱,也会被脊柱给弄变形了,怎么可能压迫脊柱!反过来想,如果脊柱连粪便这样的柔软物质都能使之变形,那睡在席梦思上的人一晚上都要变成罗锅了。腹部肥胖是粪便堆积在腹部所致,更是无稽之谈。真正能在腹部看到胃肠被撑起来的形状,那叫做胃肠型,是一种疾病的表现。而中年男性腹围增大,主要是脂肪堆积在腹部所致,和宿便一点关系都没有。
宣传宿便危害的人往往危言耸听,臆想出许多毫无根据的说法,而对可能的真实的危害却视而不见。
粪便积存在肠道里过久确实会产生一些问题。积存在肠道的粪便会随着水分被不断吸收而变得愈发干硬,产生便秘,导致排便费力,这在患有心血管疾病的患者身上是非常危险的,因为突然增加的腹压和交感神经兴奋可能会导致阿斯综合征,即心源性晕厥。而排便不畅,同时也有可能造成肛门处的静脉发生曲张,导致痔疮的发生。对于已经发生痔疮的患者,干硬的粪便还有可能划破痔疮上曲张的静脉,导致出血。
大便堆積形成肚腩?
多得廣告,我們對所謂的「宿便」有了不少認知:它會產生毒素,令皮膚變差,精神不振,也會堆成一個小肚腩。要有模特兒般的扁平小腹,就得高效地排走便便。但原來,宿便並非肚腩的元兇!
香港中文大學醫學院内科及藥物治療學系教授暨消化疾病研究所何善衡腸胃健康中心主任胡志遠教授就指出,大便的堆積,並不是肚子脹的主因。反而是大便堆積發酵,產生氣體,引起氣脹。另外,有便秘的人不少都有腸敏感的情況,這些人腸道肌肉的收縮力會減弱,鬆弛形成肚腩,即使排清糞便,肚腩亦不會消失。
「宿便」會產生毒素影響皮膚?
糞便是髒東西,理所當然排之而後快,排不走,產生毒素影響健康似乎是很合理的認知。
一直以來,中醫都認為糞便是糟粕,屬「#邪氣 」,不宜停留在體內。不過,西醫則是近年才開始研究「毒素」這問題。胡教授指,腸道的細菌構成會因未消化完成的食物而產生變化,產生出如甲烷及胺基酸等化學物質,而此等物質的成分因人而異,但未有醫學證據顯示,這會對人體的生理功能造成影響。胡教授認為這並不可稱之為毒素。再者,人體中的毒素該會經肝臟排走,所以因便秘而產生毒素的說法並不成立。
「頂多只是覺得不舒服吧。」聽了教授的解說,那女人們一直以來「#便便暢通皮膚靚 」的迷思可要瓦解了。
OL熱飲紅豆水 中醫確認:便便通去水腫 可間接減肥
天天有大便才算正常?
即使未有醫學證據證明,宿便會產生影響身體的毒素,但相信不少人都認同,便便不暢會使人感到渾身不舒服。但究竟怎樣才算便秘,而必須想辦法改善呢?
當大多數人認為天天有大便才算正常,卻原來大部分人一星期只有4次排便。胡教授解釋,是否便秘主要看糞便是否太硬難以排出,也要看排便的次數,根據「羅馬IV」最新標準,每星期少於3次,才算便秘。要是便秘情況持續超過一個月,便必須找醫生處理啦!
如果只是偶發性的情況,教授認同,市面上的某些「#整腸 」產品,會有一定調理作用,但選的時候要小心,因為刺激成分會對消化功能造成破壞,結果是得不償失。
遊戲類型:#恐怖 #搞笑 #實況 #生存 #多人 #美女 #美男
PAYPAL直播彈字贊助
https://streamlabs.com/hongkong6429hongkong6429
香港贊助 使用以下圖片到便利店說 i tunes pass 增值
https://scontent.fhkg1-1.fna.fbcdn.net/v/t1.0-9/19437309_456983178008419_6452537168900830196_n.jpg?oh=8c6fb5ee6a3b09fc1228ec16f2fa1eb9&oe=59EE2713
喵喵俠專頁
https://www.facebook.com/catcatcatman/
喵喵俠玩魔靈召喚群組
https://www.facebook.com/groups/664214333715607/
喵喵俠玩【遊戲王 DUEL LINKS】群組
https://www.facebook.com/groups/1396607467056722/
交鋒聯盟 fight league
https://www.facebook.com/groups/1361085637274178/
直播台 逢星期一 08:00PM 未定 10.00喵登熱話
直播台 逢星期二 08:00PM 魔靈召喚 10.00喵登熱話
直播台 逢星期三 08:00PM 遊戲王 10.00喵登熱話
直播台 逢星期四 08:00PM 交鋒聯盟 10.00喵登熱話
直播台 逢星期五 JAPHK 8:30PM 魔靈召喚
以上節目全由youtube直播
不停期請假,敬讀原諒 -
腹部手術後運動 在 [email protected]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2014-05-09 15:20:32大腸癌成因/高危因素:
愛吃低纖高脂食物、紅肉,少運動,就要當心了,因會增加患大腸癌機會。除飲食因素外,肥胖和遺傳都是大腸癌的高危因素。
大腸癌篩檢/檢查:
建議年過50歲的人士,即使沒有腸癌的症狀,也應進行腸癌篩檢,這是預防大腸癌的最好方法。因大腸癌通常是由大腸息肉引起,大腸息肉經10年時間惡化,會演變成大腸癌。
預防大腸癌方法:
從飲食著手,多攝取膳食纖維(如從水果及蔬菜中攝取)、減少進食紅 肉及加工肉類;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多做運動、充足睡眠、保持健康體重和腰圍;避免煙酒。
背景:53歲的王先生平時多在外食飯,一直最討厭食蔬菜水果。最近大便帶血,便後還有便意,腹部飽脹。多年前王先生曾因大便出血而到家庭醫生處求診,醫生診斷為痣瘡惡化,經治療後情況有好轉。
(一) 如果沒有大腸癌的病徵,仍然要接受大腸癌檢測嗎?如要,什麽時候最好?0:31
(二) 什麽因素會導致大腸癌?會遺傳嗎?1:57
(三) 在日常生活中,有什麽預防大腸癌的小貼士?(FindDoc 健康資訊) 3:06
大腸癌 專題 (Part 1) - 大腸癌症狀、大腸癌檢查、大腸癌治療方法和大腸癌復發率 - 潘智文香港臨床腫瘤科專科醫生:
http://youtu.be/_ZTyvnOgXM8
資料來源:https://www.FindDoc.com
查詢醫生資訊:https://www.finddoc.com/
Let's Connect:
https://www.facebook.com/FindDoc
https://plus.google.com/102821364210960788806/posts
腹部手術後運動 在 國家衛生研究院-論壇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如果時光倒轉,我會堅持放回父親的鼻胃管嗎?】
父親在過世前一年多,一年內因吸入性肺炎住進台大醫院三次,在與六位兄弟姊妹討論過後,我代他簽署了「不施行心肺復甦術」(DNR),同時最後與醫療團隊商量下,決定接受「鼻胃管攝取營養」的醫療決定。
我深知對一位神智清楚,最喜歡美食的老人家,接受這種生活方式是何等的困難,但在理智的衡量下,他十分勉強地答應了。最初他偶爾在深睡中,不自覺地自己動手拔掉鼻胃管,而他老人家尷尬地向我道歉的神情至今仍是我的夢靨。
之後每個月在幫他更換鼻胃管時,都會在前一晚拔管,讓他當晚睡得十分舒適,而隔天一早再幫他換上新管。幾個月後,他開始告訴我,他實在不願意再插回鼻胃管,「這種存活沒有尊嚴,沒有品質,不如不要活」。
後來他甚至一直搖頭拒絕,直到我告訴他,再這樣拖延下去我上班會遲到,他才閉上眼睛,滿臉不高興地讓我插上新的鼻胃管。在上班的捷運車上,有時我會想到幾分鐘前父子互相道歉的情景,而忍不住流下淚來。
2008年父親在沈睡中安詳過世,但我偶而仍會回想到那一幕我堅持他接受鼻胃管的難忘情景,而不自覺的愧疚落淚,因為我實在沒有理由強迫他接受這種他認為「沒有尊嚴的存活」。父親過世時雖然已經衰弱臥床好幾個月,但他心智清楚,他的意見應該被尊重。我們提供營養,延長生命固然重要,但當事人對「人生的意義與目的」的看法,應該遠比家人活過百歲的紀錄來得重要,我們這樣執意繼續使用鼻胃管到底是為了誰?
當台灣通過「病人自主權利法」之後,我常會想起,如果我們當年有機會讓他老人家主動與子女們討論自己人生旅程的最後階段要怎麼「走」,讓家人了解他的願望,我們一定能使他更無憾地走完美滿的人生[1]。
■我是醫師,我不要被插鼻胃管
第一次看到這位病人,只見她的雙手被綁著,很激動一直要去扯鼻胃管,甚至連腳都扭動起來。老太太的兒子對我說,她在家裏就是這樣,一不小心,鼻胃管就會被扯掉,把手綁起來是不得已的。
我試探性的問了這個兒子,「如果是您自己,您要這樣插著鼻胃管,然後被綁手嗎?如果是我,當我吞不下,我就要死了,我不要被插鼻胃管。」
兒子說:「最好不要插,但這也是沒辦法的事呀!一個人不能吃,就沒有營養,沒有營養會死吔,總不能看著媽媽活活被餓死吧?醫師,沒有鼻胃管,怎麼可以呢?」
結果,這個病人住院三天中自拔二次鼻胃管,就在第二次自拔管路當下,我剛好走進病房,我說:「鼻胃管不見了!」,只見媳婦冷眼的對著外籍看護說:「妳是怎麼顧的?」,可憐的看護說:「我就要翻身,才鬆綁,她就自拔了。」
好令人心酸的場景,但這樣的場景、類似的對話,每日不斷地在臺灣各地上演著,這是一個講究孝順的國度嗎?
在加護病房裏,曾經有一位九十多歲的老先生向我哭訴:「醫師,我又沒有做壞事,為什麼把我綁起來?」被插鼻胃管的病人吃下的食物,沒有經過味蕾的品嚐,無法感受到食物的酸甜苦辣,他們常說:「醫師,我都沒吃。」[2]
■居家醫療醫師陳乾原,自插鼻胃管實驗後的省思
試想插著一條塑膠管,從鼻腔通往胃,過一天的生活。吃飯、洗澡、睡覺,都不能拿下,那會是什麼樣的感覺?居家醫療醫師陳乾原,曾嘗試自行插鼻胃管,親身體驗患者的感受。
根據衛福部的最新統計,全台65歲以上的住院人口當中,插鼻胃管的人數多達12萬人,比例為17.94%。換言之,65歲以上住院的患者,幾乎每5人就有1人選擇以經鼻腔灌食的方式,維持身體所需的營養。儘管在醫療現場極為常見,鼻胃管卻也是生命末期最常引起爭議的醫療處置之一。例如,知名作家瓊瑤就曾為了先生平鑫濤在失智、中風後是否該插鼻胃管灌食,和繼子女發生衝突。
倘若有天,我們因故失去了自行進食的能力,究竟該不該插鼻胃管?比起紙上談兵,深耕居家醫療領域的醫師陳乾原決定自己試插鼻胃管,了解這項醫療處置對患者的身心影響。親自當過一回病人,才能以新的角度思索生命的困難抉擇。
陳乾原醫師笑說,第一次插管雖然不到3分鐘就放置完成,但插入不久後就有明顯不適感,他馬上拔出。吃完晚餐後,他再試插2次,結果竟然因為管路刺激腸胃蠕動,胃裡的食物全吐了出來!就這樣來回折騰了幾次,插管第4次,才成功完成灌食、睡過夜。
他形容,從鼻胃管灌食雖然沒有特別不舒服,但鼻腔始終有異物感,有時會需要張嘴呼吸。除了流眼淚、鼻涕外,夜間睡眠也受到影響,很難進入深層睡眠狀態。隔天一早灌完牛奶,他拿掉鼻胃管,最大的感想是:「以口進食真好!」
■既然鼻胃管會造成患者的極大不適,為什麼在臨床上仍如此常見?
陳乾原醫師解釋,插鼻胃管的患者,通常是因為疾病、老化導致吞嚥困難、容易嗆咳,或者經醫師評估以口進食所獲得的營養不足、大型手術或治療前需要灌食以獲得充分營養等。
儘管鼻胃管具有灌食、給藥方便、可快速補充營養等優點,陳乾原醫師也提到,不少意識清醒且還有力氣的患者,會因不舒服而自行拉扯鼻胃管。到頭來,家屬必須約束患者,限制其行動。
此外,愈來愈多研究也顯示,插上鼻胃管不會降低吸入性肺炎的機率。甚至若缺乏復健,口舌等咀嚼相關的肌肉會持續退化,將來誤嚥機率更高、更難恢復以口進食。
陳乾原醫師指出,從醫師的角度,若插鼻胃管無助於改變病程、增加復原機率,也不能讓患者過「自認有品質」的生活,就要審慎考慮插管的必要性。像是他有位患者是重度失智的奶奶,原本營養師評估,灌食可讓她多少恢復力氣。
但插上鼻胃管後,奶奶原有的褥瘡等問題都未改善,後來又發生吸入性肺炎。女兒同時照顧重病雙親,心力交瘁。他認為,在這樣的情況下,插鼻胃管的意義就不大。
■「透過餵食,家屬可以好好陪伴患者,反而是一個療癒的過程」
陳乾原醫師說:若吞嚥功能不佳又不想插鼻胃管,可考慮胃造口手術,藉由腹部上的管路直接灌食。或者,當患者年事已高、處於疾病末期,本人又沒有進食意願時,也可以只提供水分不餵食,不失為一種善終的選擇。
有些家屬擔心,不用鼻胃管或其他方式積極地給予營養,是不是就等同於讓患者「活活餓死」?陳乾原醫師提到,居家醫療的現場,常有許多年邁、接近生命終點的患者。他最大的體悟是,無論人的意志有多強、醫療有多進步,生命往往有自己的出路[3]。
■放棄無效醫療,讓病人走得安心!
「台北市立聯合醫院」黃勝堅總院長:「唯有認識死亡,才懂得如何善終」;鼻胃管,真的有必要嗎?鼻胃管的使用在台灣相當普遍,許多末期病人如癌症、失智症的患者,醫療人員為了維持其生命,通常都會建議使用鼻胃管提供營養,但對患者來說不但不舒服,對自尊也是一種傷害。
事實上,現在國際上的最新觀念是,不推薦末期失智病人使用任何管路,建議經口餵食,以細心的手工餵食方式,為病人保留尊嚴,並把時間留給患者和家屬。
黃勝堅院長舉例,曾經有一位腦部受傷的96歲老先生被送到急診,老先生的兒子主動告訴主治醫師:「拜託不要幫我爸爸插鼻胃管。」醫師回答:「可是不放鼻胃管就沒有營養,而且有用鼻胃管比較不會吸入性肺炎。」
兒子反問:「難道用了鼻胃管,就一定不會肺炎嗎?我爸爸都96歲了,他需要的不是再活那麼久,應該是尊嚴擺第一!」於是,老先生轉出加護病房,在子孫環繞、手中抱著愛貓的情況下安然辭世,了無遺憾又保有尊嚴[4]。
■身心健康五戒:吃對、運動、睡好、微笑、刷牙
老後最理想的境界是無病無痛,自己和家人都不必為難。在陳乾原醫師的診所中,貼有一張提醒自己和患者的「身心健康五戒」:吃對、運動、睡好、微笑、刷牙。
▶吃對:
是以低脂、少糖、少鹽為原則,吃多色蔬果並喝足夠的水。
▶運動:
每週應有3次、每次至少半小時,胸、臂、腹、腿都要動到。
▶睡好和微笑:
則是早睡早起,心情愉悅,保持身心穩定。
▶刷牙:
一般人最容易忽略的刷牙,其實和老後的生活品質關係極大。陳乾原醫師指出,牙齒刷乾淨,才能維持咀嚼能力。再加上近年研究已顯示,牙周附近的細菌會提高罹患心血管疾病的機率,也會引發身體的炎性反應,導致糖尿病等慢性疾病、影響認知功能。可以說,口腔清潔做得好,需要插鼻胃管的機率也會減少[3]。
尊重生活品質與生命尊嚴的國家,退化的老人不會被插鼻胃管,照顧者會細心地、慢慢地進行餵食,如果真的不行了,不會強迫灌食,然後老人就順著生命自然的軌道,離開人間,展開另一段靈性之旅。
在歐美澳等國,他們不會為無法自然進食的臥床老人插鼻胃管,或採取經腸道營養等延命措施,他們認為,人終有一死,如果讓老人家這樣延長死亡的時間,反而讓其人權與尊嚴受損,是倫理不容的壞事。
陳乾原醫師說「我覺得人怎麼生活,大概就會怎麼死去。」。修行在日常,好好照顧自己,生命才會有圓滿的結束![2]
黃勝堅醫師表示「時間到了,該怎樣就怎樣」,死亡是生命的最高境界,完整的死亡才會讓生命更圓滿,無論醫師或民眾都必須了解死亡,唯有認識死亡,才懂得如何善終。當醫病雙方都具備「死亡識能」(Death Literacy),理解醫療也有極限,彼此才能互相尊重,成為生命共同體,一起幫助病人走向美好的善終,而不是強制施以插管、電擊、心肺復甦術(CPR)等急救[4]。
【Reference】
1.來源
➤➤資料
[1](元氣網)「醫病平台/如果時光倒轉,我會堅持放回父親的鼻胃管嗎?」:https://health.udn.com/health/story/6001/5685714
[2](幸福熟齡)「我是醫師,我不要被插鼻胃管 陳秀丹醫師:期盼十年後的台灣,沒有被捆綁的老人」:https://thebetteraging.businesstoday.com.tw/article/detail/201906210032
[3](50+好好:用新的方法,創造自己的理想老後)「居家醫療醫師陳乾原,自插鼻胃管實驗後的省思:老後不想插管,現在該做哪些準備?」:https://www.fiftyplus.com.tw/articles/20911
[4]幸福熟齡「放棄無效醫療,讓病人走得安心!黃勝堅:唯有認識死亡,才懂得如何善終」:https://bit.ly/2URlK46
➤➤照片
[2]
2. 【國衛院論壇出版品 免費閱覽】
▶「國家衛生研究院-論壇」出版品(電子書免費線上閱覽)
https://forum.nhri.edu.tw/publications/
3. 【國衛院論壇學術活動】
▶https://forum.nhri.org.tw/events/
#國家衛生研究院 #國衛院 #國家衛生研究院論壇 #國衛院論壇 #衛生福利部 #國民健康署 #高齡化社會 #低效益醫療 #鼻胃管 #病人自主權利法
台北市立聯合醫院 / 國民健康署 / 衛生福利部 / 財團法人國家衛生研究院 / 國家衛生研究院-論壇
腹部手術後運動 在 遠見雜誌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在手術台上過了個難忘的生日】
術後恢復期更是疼痛,平常移動就很辛苦,如不小心打噴嚏,感覺就像有把刀子插進腹部。晚上睡覺因只能固定一個不能平躺的姿勢,所以平均每小時都會醒來。在這痛苦過程中,卻也讓自己多了些 #人生體悟。
圖/unsplash
👉【遠見華人 精英論壇】https://gvlf.gvm.com.tw/
#華人精英 #盛治仁
本論壇文章反映作者意見,不代表《遠見》
腹部手術後運動 在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腎臟長腫瘤,其實可以考慮保留腎臟。
在我的門診中,不少同業醫師轉診過來腎臟癌症的患者。
「醫師啊! 我腎臟都要整顆摘除嗎? 可不可以刀下留人(腎)?」
面對病人, 我第一個會先考慮腎臟保留, 只切除腫瘤的可能性。
保存腎臟有幾個好處:
1.人體的腎功能隨著年齡慢慢增長,會逐漸衰退。 理論上人只要一顆腎臟就夠了, 但是「兩顆腎臟一起老」, 總比一顆腎臟孤單老去來得好。
2. 有的人腎功能就不太好, 如果再把一顆腎臟摘除, 往往距離洗腎就不遠了。
3. 雖然大部分的腎臟腫瘤是惡性的, 但也完全不能保證不會是良性的腫瘤。 如果只因良性腫瘤卻把整顆腎臟全部摘除,那就太可惜了。
現在我大部分都做「 達文西機器手臂部分腎臟切除」, 只要在病人的腹部打4-5個小洞進行手術, 把懷疑癌症的部分切除,整顆腎臟保留下來。 我的病人大部分開完刀後, 隔天早上就可以進食、下床活動, 手術後第二天中午就可以準備出院了, 出院之後除了禁止劇烈運動之外, 日常生活作息可以正常,大大地提高病人的生活品質。
雖然病人治療的過程感覺輕鬆,恢復快、滿意度高,但對手術醫師而言是個壓力極大的手術。
首先, 在切除腫瘤之前,必須要先用血管夾把腎動脈夾住, 讓腎臟呈現缺血狀態,否則在切除的過程當中會大出血。 腫瘤切除後, 有一個特殊的縫合技法, 把切斷的小腎盞、小血管紮紮實實縫合起來, 否則腎臟會滲血、會漏尿。 最後還要把挖下腫瘤後的大洞對縫修補起來。 最後再把血管夾放開, 讓腎臟恢復充血。過程當中還要考慮到病人的失血量、 腸道損傷、術後感染.. 等等各種潛在的風險。
重點是所有的動作理想上要20分鐘內完成, 最好不要超過30分鐘, 腎臟缺血時間太久, 腎功能會大量的流失, 如此一來就失去做這個手術的意義了。
所以每次將腫瘤切下來, 手術醫師往往是眼冒金星、 手心冒汗、口乾舌燥、心跳跟血壓飆高, 只有在看到病人,呼吸、血壓、心跳正常,安安穩穩的躺在手術台上,我才能放心。
難怪開刀房護理師常常會開我玩笑「哈... 侯醫師我覺得病人的生命象徵都還比你穩定耶!」
因為我們很努力, 才能讓我們的患者感到毫不費力。
我接觸這個手術已經超過10年, 我非常感謝跟我一起努力的夥伴們。 還有感謝林口長庚醫院建立了高素質、高穩定度的機器手臂手術團隊, 讓我有強大的後援沒有後顧之憂。 還有感謝我的老師 2015-2016 指派我到美國西雅圖做機器手臂手術的進修研究, 把當時最新的觀念、趨勢帶回長庚, 與所有的團隊同人分享切磋。
但我最感恩的,其實是每一個願意讓我手術的病人、病人家屬。 感謝大家對我們林口長庚團隊的信任。 在我心目中,每一位病人都是我的戰友、老師。 我們彼此討論, 一起成長、一起學習!
#健康科技最前線
#泌尿外科侯鎮邦醫師
#達文西機器手臂
#腎臟腫瘤手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