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這篇腸病毒症狀照片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腸病毒症狀照片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腸病毒症狀照片產品中有54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0的網紅,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剛開始停課的時候,聽到有家長反應,孩子揪同學到家裡一起打電動,還去公園玩耍打球!!!我聽到差點跳起來,立刻告訴雙方家長:「千萬不可以呀!!病毒傳染力超強,就是怕傳染才停課的,怎麼能出去玩!!!」 大人緊張擔心,小孩卻因為防疫停課在家裡,覺得這次放假一點也不好玩....差別只在於之前一直看電腦玩手機...
腸病毒症狀照片 在 有話好說 Instagram 的最佳解答
2021-09-03 18:11:31
史上最長暑假結、束 ❗ 同學們,要打疫苗嗎❓ 「心肌炎」怎麼辦?青少年接種 BNT 優劣一次看! . 明天即將開學,指揮中心日前也宣布,將保留 120 萬劑 BNT 疫苗給 12 至 18 歲的學生,但除了常見的頭暈、頭痛等副作用外,mRNA疫苗也可能引發較罕見的 #心肌炎,讓許多學生、家長仍抱持觀...
腸病毒症狀照片 在 ?Queena&顏酥雞小姐? Instagram 的最佳貼文
2020-05-09 01:47:31
#日本加護靈cleverin #週年慶活動團購中 蠻多人會問酥雞身上帶米奇那是什麼?就是加.護.靈 (但愚蠢的我把它黑色米奇筆用不見了😭只能用白色基本款 而且這款米奇最近還缺貨了⋯⋯所以我沒有你們也不能有) 對這東西真的觀望超久的啦! 觀望到人家都改版了😂幸好新的包裝比較美 全白超時尚不怕破壞家裡擺...
腸病毒症狀照片 在 Fifi Wu? ♥全職媽咪ing Instagram 的最讚貼文
2020-05-08 05:28:24
AQUECARE 天淨T1 開箱介紹 4/26-30線上最划算優惠團 文末有抽獎🎁(已截止) . 之前在限時動態很常分享我們居家使用的無線滅菌機 有好多朋友私訊問我這台機器的相關細節 馬上來個開箱文跟大家介紹一下這台世界首創的無線快速滅菌機! 馬上五月就要來到腸病毒的季節 每次在網路上看到好多關於...
腸病毒症狀照片 在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剛開始停課的時候,聽到有家長反應,孩子揪同學到家裡一起打電動,還去公園玩耍打球!!!我聽到差點跳起來,立刻告訴雙方家長:「千萬不可以呀!!病毒傳染力超強,就是怕傳染才停課的,怎麼能出去玩!!!」
大人緊張擔心,小孩卻因為防疫停課在家裡,覺得這次放假一點也不好玩....差別只在於之前一直看電腦玩手機會被念,現在可以大膽放心地盯著手機和電腦,沒有坐在電腦前面上課還會被罵,哈!!
我們想盡各種辦法來保護孩子,但是小孩到底知不知道新冠肺炎是什麼?
不懂的時候最危險,因為不懂,就不知道怎樣保護自己,該做些什麼讓自己免於病菌、病毒的侵襲?要怎樣才不會生病?生病了會有哪些症狀呢?該怎麼辦呢?
最好的方法就是讓孩子們了解病毒病菌傳染的方式,像是曾經殺人無數的瘧疾,是透過蚊蟲叮咬,那就得清理積水容器、裝上紗窗,出外到野外時,穿長袖長褲、噴防蚊液....預防蚊蟲叮咬。了解疾病傳播方式,就能截斷傳染源、做有效的防堵。
這本書上用圖文的方式讓孩子們認識病毒和病菌,也詳細介紹我們曾經經歷和現在許多還在努力預防的傳染病,就像是現在讓我們大人戒慎恐懼、讓孩子們停課的新冠肺炎,到底它從哪裡來?為什麼有這麼強大的傳染力?利用哪些管道傳播、新冠病毒進入人體後會有哪些反應?我們也曾經面對腸病毒、流感...為什麼新冠肺炎需要到停課去防堵的地步?
我想孩子們對新冠肺炎一定有滿滿的疑問,不要只是用保護罩把孩子放在無菌室裡,這本書應該要讓每個孩子都讀過,對付恐懼最好的方式就是去面對它、了解它,找到保護自己的方法。
這本病毒不是故意的來得正是時候,說再多都不如讓孩子們對敵人了解透徹,別讓孩子們被保護得不知不覺。
⭐《病毒不是故意的?!認識傳染病大小事》
點點這次超厲害,竟然維持這個姿勢讓我拍了5分鐘,拍上百張照片!
腸病毒症狀照片 在 兒科女醫艾蜜莉-歐淑娟醫師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腸胃炎這樣吃好的快】
『她半夜開始吐』
『半夜肚子痛,醒來之後他吐了3次。』
『剛剛來的路上在車上又吐了一次。』
開學第一天的門診出現不少急性腸胃炎的患者,大家不約而同都有嘔吐🤮的症狀。
冬天的兒科門診蠻常遇到腸胃炎的患者,而且 #常常不小心全家都中標!
大家可能會直覺聯想到吃下肚的食物是否不新鮮,其實真正致病的源頭是吃下肚的病毒喔~
📌例如:
諾羅病毒
輪狀病毒
星狀病毒
腺病毒
都是冬天常見的腸胃炎病毒
📌症狀包括:
肚子痛
噁心
嘔吐
腹瀉
發燒
肌肉痠痛
脫水
📌傳染方式
糞口傳染
接觸傳染
(手摸了病人的唾液鼻涕尿液糞便嘔吐物,沒洗手就摸自己的眼口鼻或是吃東西)
📌預防措施
認真洗手
確實洗手
好好洗手
消毒環境 (請比照腸病毒的消毒方式,#光用酒精無效喔!)
📌腸胃炎期間該吃什麼?
如果吃得下,均衡飲食還是王道,各種食材都可以煮熟了吃。
☑️ 清淡不油膩
☑️ 低鹽
☑️ 低糖
☑️ 高水份
依照上述原則的食物都可以,適當的油分還是要吃的,例如蔬菜瘦肉粥、小米粥(不加糖)、烤地瓜、蒸蛋(加一點鹽巴)、燙青菜🥬(沾點醬油)⋯⋯
「吃稀飯配肉鬆/醬瓜」是很多人的直覺選項,但其實肉鬆、醬瓜並不符合上述原則,對腸胃炎病人來說並不是好的食材。
其實腸胃炎期間沒有人規定要吃粥🥣,只是因為粥品可以順便補充水分,所以常常是首選。真的想吃飯是可以的喔!
⚠️吐司🍞要選對
如果想吃吐司,記得挑不太香軟的,通常又香又軟的吐司會添加不少糖、奶油,口感才會那麼好。
☑️ 有嘔吐情形必須少量多餐,甚至考慮禁食一小段時間(2~8小時,請跟您的醫師討論)。
📌 這樣吃好的快
☑️ 均衡飲食
☑️ 補充電解質
☑️ 少量多餐
📌 水分補充有技巧
吐、拉會讓身體流失電解質,因此用藥局才有賣的 #電解水(口服電解質液、口服點滴)來補充是最快速有效的!
🚫運動飲料大NG
此時身體缺乏的是流失的電解質(簡單講就是鹽分),運動飲料提供的鹽分不夠但糖分太高,反而會造成腹瀉更厲害😖
大家還有什麼家常料理是腸胃炎期間會吃的呢?
歡迎跟歐醫師分享喔😃
#腸胃炎期間別吃生菜沙拉
#腸胃炎 #傳染病 #預防腸胃炎 #腸胃炎飲食
照片:現在的孩子應該說不出這是什麼了🤔📌
腸病毒症狀照片 在 國家衛生研究院-論壇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COVID-19(亦稱武漢肺炎、新冠肺炎)疫情持續蔓延,全球至今仍籠罩在疫情陰影中。許多科學研究顯示,在氣候變遷、全球暖化的影響下,未來只會出現更多、更嚴峻的流行病。【註2】
■研究顯示:氣候變遷正傷害著數百萬人的健康
世界上最負盛名的醫學期刊之一《刺胳針》(The Lancet)2017發表一篇報告【註1】對每年氣候變遷對大眾健康的影響,還有世界各國如何藉由減少溫室氣體排放來降低對健康的負擔提出了「健康檢查」方針。由一群著名醫生、學者與政策專家進行的這項研究發現,氣候變遷已損害全球數百萬人的健康。
■我是護理師,剛好是上班感染到的,我媽則是被我傳染的
石承元是在美國加州醫院工作的台灣移民,因為照顧一位COVID-19的患者而染疫。剛確診時,她並不太害怕,覺得自己35歲還年輕、抵抗力也不錯;但她在接受採訪時表示,她在染疫期間症狀很多,咳嗽、發燒、拉肚子、失去味覺嗅覺等統統都有,甚至比被她傳染的年長母親還嚴重。
如今,在康復後受訪,還是有些後遺症,她說:「我本來的聲音不是這樣,已經4個月了,聲音還是沒有恢復,只要一累,聲音就啞掉⋯⋯。」
■暖化帶來連鎖效應?全球進入流行病時代
在COVID-19偏高的傳染力和致死率之外,真正的壞消息是,許多研究傳染病的專家指出,COVID-19只是全球流行病的開端,依目前暖化的趨勢,未來流行病只會更多、甚至傳播得更快。
從全球來看,氣溫變化比過去預測的更快,影響了動物棲地以及病毒與人類的分布範圍。權威醫學期刊《刺胳針》(Lancet)於2018年報告早已指出:「氣候變遷是21世紀全球最大的健康威脅。」【註3】
■公衛的巨大挑戰:氣候變遷
長期研究氣候變遷的國內公衛專家、成功大學校長蘇慧貞接受訪問時強調,氣候變遷為公衛帶來了巨大的挑戰。因為氣候變遷,微生物的生長週期錯亂,直接影響了生態的不穩定性,而當生態系受到衝擊,人類社群就必須面對該環境衝擊帶來的直接與間接危害。
蘇慧貞以國內流行病為例指出,「因為生物棲地受到(氣候變遷)影響跟改變,以前北部的人不用煩惱登革熱,現在也要了,以前(登革熱)會留在北迴歸線經過的嘉義以南,現在台中、台北都有機會了。」
許多科學家也相信,「暖化」將在未來的流行病疫情扮演重要的角色。哈佛大學氣候變遷與全球環境研究中心主任伯恩斯坦(Dr. Aaron Bernstein)在回答外界詢問氣候變遷是否影響了COVID-19病毒傳播時指出,「目前沒有直接證據證明,氣候變遷可以影響COVID-19的傳播,但氣候變遷確實改變了人類與地球上其他物種的關係,而這對於人類健康與感染風險至為重要。」
伯恩斯坦表示,當地球溫度上升,陸地或海洋裡的動物不論大小,都會朝兩極移動,以避開高溫,而這就意謂著,動物會接觸到通常不會有接觸的其他動物,也就創造了病原體找到新宿主的機會。
此外,另一份2010年發表於《自然》期刊(Nature)的研究也支持類似的論述,肯定氣候變遷與傳染性疾病傳播的關連性。該研究指出,氣候變遷正是物種多樣性消失的主要原因之一,而生物多樣性的消失往往增加傳染性疾病的傳播,因為當氣候模式改變時,物種會被迫改變棲地,進入新的地區,這就打破了原本自然環境中動植物生態的平衡,而存活下來的物種更可能傳播強力的病原體【註7】。
經典的例子之一,就是1998至1999年在馬來西亞爆發的立百病毒(Nipah virus),這場疫情造成265人感染、105人死亡、產值達數10億美元的養豬業差點崩盤,是電影《全境擴散》(Contagion)參考的疫情實例之一。
一份2007年發表於《馬來西亞病理學》期刊(The Malaysian Journal of Pathology)的研究歸納這波疫情帶來的教訓時即指出,正是森林大火和聖嬰現象造成的乾旱,使得立百病毒的宿主果蝠轉往養豬場內的果樹覓食,病毒透過排洩物感染豬隻後,才進一步擴散成人畜共通的傳染病。
而氣候變遷不僅迫使野生動物離開棲地,也迫使人類入侵動物棲地,這正是氣候變遷影響流行病出現的另一種方式。
■首波憂心焦點:蚊媒傳染病來襲
氣候變遷不僅有利於未知病毒的「溢出」,許多科學研究更指出,全球最令人憂心、會因氣候變遷而惡化的傳染疾病,其實是那些由蚊子傳播的疾病,因為蚊子喜歡又溼又熱的氣候,而全球暖化正讓這樣的氣候條件愈來愈普遍。【註4】
■氣候變遷下未來臺灣埃及斑蚊分布變化趨勢
登革熱,臺灣目前最主要的蚊媒傳染病,透過帶有登革病毒的病媒蚊叮咬人類而傳播。由於蚊子是變溫動物,其生長、發育與繁殖受溫度的影響很大,因此氣候變遷下的暖化,可能會使得原來不適合病媒蚊生存的較冷地區轉變成溫暖適合的地區,進而擴大登革熱的傳播。
除此之外,降雨造成的積水讓病媒蚊得以產卵,特別是間歇性降雨有利於病媒蚊孳生,由於氣候變遷造成的降雨型態改變,可能會使病媒蚊適合棲地產生改變。根據臺灣氣候變遷推估與資訊平台(TCCIP)提供的《臺灣氣候變遷科學報告2017》 【註5】,百餘年來(1900-2012年)的全臺均溫上升了約 1.3℃,南部山區在2000年後豪雨與大豪雨的發生次數增加,顯示臺灣的氣溫與降雨型態正逐漸改變成更適合登革熱病媒蚊孳生的環境。
■從埃及斑蚊的北移趨勢
可以推測未來臺灣登革熱的中、高度風險區會隨之增加,但同時也表示如能事先針對未來中、高度風險區進行氣候變遷調適,例如: 分配防疫資源、進行地方公共衛生教育,以及社區動員方式徹底進行孳生源清除讓登革熱病媒蚊無適合的棲地。
同時,政府亦朝向減少登革熱對人體的衝擊,積極研發登革熱疫苗、培養蘇力菌血清型H-14與沃爾巴克氏菌達到生物防治效果。期望在有限防疫資源下有效降低全國登革熱的罹患風險,以因應未來氣候變遷造成人類健康在登革熱方面的衝擊,提供臺灣未來登革熱防疫的實證基礎。
■有關氣溫與傳染性疾病的關聯性
蘇慧貞曾率領團隊進行本土研究,研究結果也早已指向溫度的上升,將連帶使得傳染性疾病發生風險提高。這份2009年發表的《氣候暖化對台灣防疫之風險與因應對策相關研究》【註5】報告指出,每年月平均溫度高於攝氏18度的月份愈多,則登革熱發生風險愈高,而在特定延遲週數之下,當週均溫上升1°C,可使登革熱發生風險相對增加7倍;對腸病毒重症、桿菌性痢疾及恙蟲病也相對會有10%到32%發生風險的增加。
越來越多的證據顯示,全球暖化已引起許多地區氣候系統的混亂、衝擊生態系統、並危及人類生存環境。氣候變遷所引起之微環境氣象條件變化更進一步影響死亡率、熱危害相關疾病、呼吸道相關疾病及各類傳染性疾病流行規模與流行分布。
研究發現對台灣地區而言,不同溫度及雨量條件下皆會影響氣候相關疾病的發生與地理分布之改變,但是各地區在醫療衛生資源等條件上的差異,對疾病在極端降雨事件下之群聚爆發亦有重要影響。故討論氣候對健康之影響時,須將區域特性及社經文化等因子納入考慮,方可有更完善之分析。【註6】
【Reference】
1.來源
➤➤資料
∎註1:
The Lancet Countdown on health and climate change: from 25 years of inaction to a global transformation for public health
Watts, Nick et al.
The Lancet, Volume 391, Issue 10120, 581 - 630
https://www.thelancet.com/journals/lancet/article/PIIS0140-6736(17)32464-9/fulltext
∎註2:
The News Lens 關鍵評論網-研究顯示:氣候變遷正傷害著數百萬人的健康:http://bit.ly/3mDhOzt
∎註3:
The 2018 report of the Lancet Countdown on health and climate change: shaping the health of nations for centuries to come.
Watts N Amann M Arnell N et al.
Lancet. 2018; 392: 2479-2514
https://www.thelancet.com/journals/lancet/article/PIIS0140-6736(18)32594-7/fulltext
∎註4:
周佳、陳維婷、羅敏輝、李明安、許晃雄、洪志誠、鄒治華、盧孟明、洪致文、陳正達、鄭兆尊 (2017):臺灣氣候變遷科學報告 2017 - 物理現象與機制。新北市,國家災害防救科技中心。
∎註5:
《氣候暖化對台灣防疫之風險與因應對策相關研究》報告:https://bit.ly/37Cbq7h
∎註6:
(科技部)(行政院國家災害防救科技中心)TCCIP臺灣氣候變遷推估資訊與調適知識平台-氣候變遷下未來臺灣埃及斑蚊分布變化趨勢:https://bit.ly/34zHoz8
∎註7:
「病原體」也可以稱為「傳染原」,泛指對可以引致疾病的生物及非生物的一個統稱。 病原體一詞早在1880年代便開始使用。 通常,病原體一詞用於描述「傳染性」的微生物或媒介,例如:病毒、細菌(病原菌)、真菌、原生動物、線蟲、寄生蟲、類病毒及朊毒體,非生物類別例如:重金屬、各種化學毒素、霾害、汙染等等。
➤➤照片
∎註6
圖說:暖化最劇無減碳之氣候變遷情境(RCP 8.5)情境下埃及斑蚊未來推估可信度分布圖
2. 【國衛院論壇出版品 免費閱覽】
▶國家衛生研究院論壇出版品-電子書(PDF)-線上閱覽:
https://forum.nhri.org.tw/publications/
▶氣候變遷與健康:
https://forum.nhri.org.tw/book-106-1/
▶登革熱防治政策報告書:
https://forum.nhri.org.tw/book-105-2/
3. 【國衛院論壇學術活動】
➤https://forum.nhri.org.tw/events/
#國家衛生研究院 #國衛院 #國家衛生研究院論壇 #國衛院論壇 #衛生福利部 #疾病管制署
#Lancet #氣候變遷與健康 #氣候變遷 #登革熱 #蟲媒傳染病
The Lancet / 國立成功大學 National Cheng Kung University / 疾病管制署 - 1922防疫達人 / 衛生福利部 / 財團法人國家衛生研究院 / 國家衛生研究院-論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