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藥命時空》科幻電影終究是屬於人的故事 (7.8/10)
⠀
#主頁部落格有圖文好讀版 @looryfilmnotes
⠀
《藥命時空》是美國科幻懸疑電影,劇情講述在紐澳良擔任第一線救護人員的史蒂夫和丹尼斯,在值勤時遭遇一連串的詭異死亡事件,從警方獲得的線索中,他們發現所有疑點全都來自一種能讓人穿...
《#藥命時空》科幻電影終究是屬於人的故事 (7.8/10)
⠀
#主頁部落格有圖文好讀版 @looryfilmnotes
⠀
《藥命時空》是美國科幻懸疑電影,劇情講述在紐澳良擔任第一線救護人員的史蒂夫和丹尼斯,在值勤時遭遇一連串的詭異死亡事件,從警方獲得的線索中,他們發現所有疑點全都來自一種能讓人穿越時空的神祕藥物,決定聯手解開這些充滿謎團的案件。
⠀⠀
賈斯汀班森、亞倫穆赫德所組成的導演雙人組,在首部長片《最佳基友闖死關》便以低製作成本卻曲折離奇的劇情一鳴驚人,入圍紐約翠貝卡等多個國際影展之後,接連推出異色愛情電影《魔物戀人》與從邪教延伸至輪迴與永生的《永劫》兩部恐怖電影,這對搭擋都把握了奇幻或科幻作品最終主題還是關於「人」的類型核心,也自然讓人期待他們在這次有著「穿越時空」元素的科幻片《藥命時空》裡會有怎樣的創作表現。
⠀⠀
一樁樁無法解釋的毒品殺人事件背後,究竟隱藏著什麼樣的秘密?《藥命時空》把故事聚焦在兩位多年來共同合作的救護員搭檔史蒂夫和丹尼斯身上,透過他們在執勤過程中發現當地接連出現許多吸毒過量且身上有著異常傷口的傷者,並且每起案例還有著都能在案發現場找到舊時代物品,以及同種神秘毒品的共通點,不僅馬上就為《藥命時空》整部電影建立起濃厚的懸疑驚悚氛圍,也隱約透露出其中藏有的科幻元素。
⠀⠀
打著繼今年《天能》之後再度顛覆觀眾對時間認知,並找來「獵鷹」安東尼麥基與「格雷總裁」傑米道南主演的招牌,《藥命時空》從即便有著多年經驗的救護員都未曾見過的多起離奇案件出發,透過全片懸疑的故事基底,從兩位主角起初只感覺怪異,但在自顧不暇的情況下只是對此異常現象抱持懷疑,並未作出進一步的行動,直到丹尼斯剛成年的女兒塔拉在一場聚會中突然失蹤,且現場又再度出現那種不知名的神秘藥物之後,也使得兩人開始對這起事件展開調查。
⠀⠀
然而不同的是,作為塔拉父親的丹尼斯朝著尋找女兒去處的方向出發,張貼尋人啟事、查看手機定位、打電話詢問她的信用卡資料,還有到她可能躲藏的地方尋找,而史蒂夫則鎖定在他們多次見到,卻不知道吃下去會對人體造成什麼影響的神秘藥物之上,因此《藥命時空》兩位主角面對塔拉的失蹤,不僅丹尼斯因為一無所獲而跟結婚多年的老婆產生矛盾爭吵,多年來單身的史蒂夫也在深陷自己無法解決麻煩的情況下,意外發縣這種藥物能夠讓人在服用後穿越時空的恐怖功效。
⠀⠀
對此感到震驚的史蒂夫馬上就對他先前為了不讓更多人受害而從商店大肆搜括的藥品展開調查,從在殖民時代的沼澤遇見鱷魚和來自歐洲強權的征服者,到多次前往冰河時代雪地中遇見猛瑪象與原始人,《藥命時空》史蒂夫都在每次服用之後逐漸熟悉毒品的運作規則原理,無論是回到過去的持續時間、必須在藥效結束前回到同個地點「達成同步」才能夠安全返回,或者處於房間不同位置就能改變穿越的時空間,這都是這部電影有趣的地方。
⠀⠀
然而儘管觀眾都能夠享受在史蒂夫逐漸熟悉藥物、發覺其中隱藏秘密的過程,《藥命時空》作為一部有著毒品犯罪的科幻懸疑電影,也會自然讓我們開始思考或猜測這名為「時空藥」的毒品背後有什麼樣陰謀?主角要面對的否會是像《天能》反派那樣的犯罪組織?但就如同編導兩人一直以來的創作習慣,《藥命時空》這樣有趣的故事題材最終卻不是走懸疑燒腦風格,而是把格局縮小拉回至片中這幾位角色身上。
⠀⠀
當身處這個充滿痛苦的世界,唯有死亡才是一切的解脫時,我們該如何看待自己往後的人生?或許面對沒有希望的未來,總覺得只要能安穩過完每一天就能滿足,但到了真的必須面臨死亡之時,內心想法是否又會因此改變?對自己過往虛度的時光感到後悔惋惜?而到頭來,《藥命時空》正是以「塔拉失蹤」、「腦瘤」與「時空藥」對史蒂夫、丹尼斯這兩位角色造成的影響,引發觀眾對於自己人生的省思。
⠀⠀
或許電影告訴觀眾要把握人生的道理已經是老生常談,但《藥命時空》以科幻懸疑故事來加以包裝,透過這種能夠回到過去的神祕毒品,反映出我們看待人生的態度,如同無論是人們吸食毒品或是希望能回到過去,最根本的原因就是想要逃避當下的現實,因此就像片中因為腦中腫瘤而瀕臨死亡的史蒂夫在通過接觸時空藥,並嘗試拯救丹尼斯女兒塔拉的過程中,試著以不同角度思考、用不同辦法去嘗試,最終成功將她安全送回父親身邊,達成他一生都欠缺的自我價值實現,或許才是改變生活現狀,發掘生命價值與家庭意義的根本之道。
⠀⠀
聽著他在經歷各種被追殺後回到現實抱怨著:「過去真是糟糕阿!」我想這就完全道出《藥命時空》電影以吸毒能「回到過去」作為主題的核心。就因為現在的痛苦多半是來自長久以來的累積,正是如此,我們與其去緬懷或抱怨自己過往的人生,並對自身的存在感到恐懼,倒不如更應該去嘗試改變,讓我們從被自己囚禁在過往傷痛的狀態中脫離,這都是《藥命時空》在科幻表皮之下最終想要傳達的主題。
⠀⠀
整體而言,我們能在《藥命時空》裡看見主角透過時空藥回到過去許多不同的時空背景,從冰河時代、石器時代、殖民時代,以及獨立戰爭與南北戰爭時期,我喜歡電影把原本吸ㄎㄧㄤ所引發的幻覺,以場景緩慢地浮現變化來具現化的呈現方式,或許這種把夢境般的感受轉變為身歷其境且無法逃脫的現實才真正讓人感到恐懼。正因如此,《藥命時空》以科幻故事展開一段哲學性思辨,或許我們現在都對自己人生有一定程度的自覺和體悟,但通過一段旅程獲得重新思考機會,我想這也不是什麼壞事吧。
腦瘤成功案例 在 國立清華大學National Tsing Hua University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好消息 ❣ BNCT有望成為一線療法
清華的 #硼中子捕獲治療中心 拿到衛生局核發的 #高階醫療器材許可證 啦,只要再獲衛福部核准,未來頭頸癌患者就能在醫師的許可下,來清華進行 #硼中子捕獲治療(Boron Neutron Capture Therapy, BNCT) 🤗
清華擁有全台唯一的研究用原子爐,自2004年改建為適用BNCT的醫療用途後,與台北榮總密切合作,已經成功治癒超過百位病患,讓復發且難以手術的癌症病患重拾生機🌱 現在已經是全球以BNCT治療腦癌與頭頸癌的頂尖機構😎
BNCT過去是二線療法,不僅需要醫師判定用其他方式都無法治療,還要逐案向衛福部、醫院申請核准後才能進行。現在只要等到取得衛服部許可後,就能成為一線療法,BNCT中心就能更直接地幫助更多癌症患者了💗
____________________
💜首頁故事回顧:
清華北榮合作硼中子捕獲治癌 西班牙腦瘤病患跨海求治(2020.3.2)
http://www.nthu.edu.tw/hotNews/content/961
腦瘤成功案例 在 轉角國際 udn Global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透納的奇幻演奏 🇬🇧🎻
「誰會想過,開刀時還能拉著小提琴?」這張極為戲劇化的場面,不是影集片段,而是英國小提琴家透納(Dagmar Turner)人生中,最為特別、也是最關鍵的一場演奏。罹患腦瘤的透納,由於擔心手術傷及腦部神經,斷送音樂生命,於是便在醫生團隊的建議下,動了「清醒開顱手術」——一邊切除腦瘤,一邊拉著小提琴的奇妙場景,也在過去24小時掀起網路世界的驚嘆。
「小提琴是我的志業,我從10歲就開始拉琴了。」今年53歲的透納,是英國懷特島交響樂團(Isle of Wight Symphony Orchestra)的小提琴手,但超過40年的音樂之路,卻在2013年遭遇重大危機。當時她被醫生診斷,她的右額葉長出了腦瘤,位置極為靠近腦部負責控制左手協調運動的區塊。
「我們知道小提琴對她來說有多重要,因此要如何小心保護好脆弱的腦部,不影響她未來繼續拉琴,也是我們最關心的。」透納的神經外科醫生如此表示。於是,負責執刀的倫敦國王學院醫院的團隊,選擇了看來駭人、但在腦部手術中不算罕見的清醒開顱術(awake craniotomy)。
清醒開顱術是一種精準切除腦瘤的手術,由於腦部是掌管意識、肌肉協調等重要功能的中樞,為了避免腦部手術過程,傷及其餘正常的腦部細胞,會用局部麻醉的方式,讓患者保持意識清醒,並持續運作大腦。
在1月底的手術過程當中,透納便是透過清醒開顱手術,輔以精密醫療儀器事先與同步的腦部區塊定位偵測,讓透納一邊拉著她最愛的小提琴,一邊接受腦瘤移除手術。讓她鬆了一口氣的是,手術極為成功,她也在3天後就出院,如今滿心盼望著康復後能再重回演奏舞台。
除了透納,其實在過去也有多起類似的手術案例。比方2014年,一名歌劇歌手曾在腦部手術時,同時高歌;2015年,一名西班牙音樂家則是在手術中吹奏薩克斯風;2018年也有一名南非吉他演奏家在手術時彈吉他。在大眾影視中,經典日劇《派遣女醫》系列、韓劇《Doctors》中,也都有清醒開腦手術的情節描寫。
Photo Credit:路透社
#音樂 #英國 #倫敦 #腦瘤 #外科手術 #小提琴 #DagmarTurner #violin #music #brain #surgery #awakecraniotomy #braintumor #InstagramOnly #udnglobal #轉角國際
腦瘤成功案例 在 國立臺灣大學 National Taiwan University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第八屆「臺灣兒童醫療貢獻獎」‧中流砥柱獎 郭夢菲醫師】
❤再累、都要堅持做對的事👩⚕
一位罹患先天性腦部巨大硬腦膜動靜脈廔管的新生兒被轉送到臺大醫院,狀況危急,恐怕幾天內就會因心臟衰竭來不及認識這個世界。當時,剛升上神經外科主治醫師第三年的郭夢菲,發現在臺灣沒有相關病例,而國外的三個案例分別在接受傳統開顱手術過程中不幸失去生命或以「經動脈栓塞」方式只能做到部分治療的效果。她審慎評估後與影像醫學部的前輩醫師討論後,認為由外科醫師手術製造適當的靜脈入口,協助影像醫學醫師進行當時方興未艾的「經靜脈栓塞手術」是這孩子唯一的機會。問題是當時的時空背景,血管攝影室沒有任何麻醉相關的設備,也不曾有麻醉人員進駐其中。郭夢菲整合了一個將近三十個成員的團隊,動員麻醉科及手術相關人員,將開刀房的麻醉機、麻醉氣體、管線、藥物以及手術包布、器械等設備與用品移至血管攝影室,而血管攝影室的同仁包括醫護人員與技術員也全員待命為這個體重不到三公斤的孩子努力。大家知道在治療的過程中一步都不能錯。郭夢菲醫師回憶起近25年前這項浩大與突破性的工程,成功將這新生兒從鬼門關前搶救回來的過程,仍難忍興奮之情,直嘆臺大醫院是一個偉大的醫院,也感謝當時麻醉科主任、開刀房同仁願意動用如此龐大的資源來拯救一個孩子。
全臺灣目前有700多位合格的神經外科醫師,但全職的小兒神經外科醫師僅有5、6位。在臺大神經外科擔任主治醫師近30年的郭夢菲醫師,前面的15年因為全院只有她一位小兒神經外科醫師,她一年365天、每天24小時待命。她開玩笑的說:「我曾住在一個有游泳池的社區,卻不敢下水,怕漏接來自醫院的任何召喚」。她專精於中樞神經先天畸型手術(脊柱裂、顱縫早閉等)、兒童腦瘤、水腦、腦內視鏡等手術,近年更致力於腦血管毛毛樣病的研究,將小兒神經外科的技術運用在成人身上,大幅度降低了手術風險。曾兩度獲得臺大醫院教學獎,多年來也培育院內、外多位小兒神經外科研修醫師,對於提升國內小兒神經外科之水準不遺餘力。郭醫師曾擔任臺灣兒童神經外科醫學會理事長,也身兼國際、亞澳兒童神經外科醫學會之行政工作,協助臺灣小兒神經學界與國際接軌。小兒神經外科手術動輒花上半天到一天,手術精密度與手術策略與成人截然不同,需要投入的心力也更多。但在臺灣,大部分醫院沒有足夠的資源培育專職人才,郭醫師希望醫學界認知小兒神經外科專職人才的重要性,願意一起投入這個領域,共同努力。
「去病房看看那些孩子,就會明白為甚麼我說,一切的努力都是值得的,每一位病人都是一個故事。」談起病人和研究工作時,郭醫師的雙眼就炯炯有神,語調中也能聽出她對於孩子與小兒神經外科的熱情。
查房時的郭醫師親切、直率,她總是直接走到床邊詢問小朋友:「OO,今天你感覺怎麼樣?」、「有沒有好一點?」,在加護病房,她會安慰小朋友:「今天你應該還覺得有點累喔!你在這裡再休息幾天,等比較不累了,我就幫你換到一般病房,讓把拔、馬麻陪你好不好?」
郭醫師說:「孩子其實都聽得懂!」。所以她總嘗試直接與孩子說明未來幾天會遇見的狀況,像是前面一、兩天因為不太舒服會由一些好心的「姊姊」(加護病房護理師)陪你、那裡(加護病房)會有(瑞信兒童基金會捐贈的)電視可以看、然後把拔馬麻會來看你。透過溝通與模擬的過程,大大減少小朋友的焦慮,讓他們可以順利接受整個療程。在門診過程中,郭醫師總是像老朋友一樣直接喊小朋友的名字,也很有耐心的回應病人及家屬的許多疑問,試著簡明扼要的解釋手術過程與療程,減少他們的疑慮及不安。
郭醫師不僅在乎病情,也在乎家屬及孩子的就醫感受。「要能陪著孩子作戰,也要能做出正確的決定。」她深切體認到「主治醫師應該是最熟悉病人和家屬狀況的人,在醫病關係中扮演著關鍵性的角色,所以有責任在病患和家屬猶疑不定時給予鼓勵及支持」她再累、都要堅持做對的事。
(張克婕/採訪初稿、劉惠敏/編修撰稿)
#NTU #臺灣兒童醫療貢獻獎 #臺大醫院
#瑞信兒童醫療基金會
#再累都要堅持做對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