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卦]脾不好的原因是什麼?優點缺點精華區懶人包

雖然這篇脾不好的原因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脾不好的原因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脾不好的原因產品中有3710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0的網紅,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為什麼動物之家不採用不開挖地下層的「雙棟方案」 ?】 柯市長在八月下旬時對外宣稱,動物之家要「緩建」重新選址的原因,是現在的動物之家在垃圾山上,原址改建要開挖地下層,產生大量的 #廢棄物處理費 。因此決定改址。 實際上,在動物之家流標之後的檢討會議中,就有一個 #不用開挖地下層 、 #...

 同時也有126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38萬的網紅台灣1001個故事,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切仔麵這種國民小吃,從台灣頭到台灣尾都能吃得到,店家各有各的風味,鹿港市場有一家切仔麵,熱賣將近六十年,店家的特色就是,配料用蝦丸、肉丸跟雞捲,而且所有配料,都是當天現做現賣;老店生意好的原因,除了豐盛的好料,老闆娘的好脾氣和高EQ,也特別受到顧客喜愛。 店家資訊: 黑松趩仔麵 電話:093536...

脾不好的原因 在 Chelsey Chen Instagram 的精選貼文

2021-09-24 11:45:32

俗女S2E7 - 可 能 有 轟 天 巨 雷 - - 看第七集的時候,我一直想到綺貞旅行的意義這首歌, 每次離開舒適圈時,要是不慎聽到這首歌,都會忍不住鼻酸。 是呀,歌詞裡的每一個你, 都是我自己。 一次成長等於是跟過去的自己告別, 想想, 要把急欲成長的靈魂要剝離還沒跟上的身心, 該有多痛啊...

脾不好的原因 在 陪你讀ReadwithU Instagram 的精選貼文

2021-09-24 14:14:46

. 曾經看過一段網路影片: 一輛小客車無預警衝入一個修車廠! 修車廠的員工直覺認定是仇家尋仇, 紛紛手抄傢伙、橫眉豎目地逼近小客車…… 其中一位工人身先士卒,左手拿鐵棍, 右手大力拉開駕駛座的車門…… 結果一位又瘦又小、滿臉驚恐的老奶奶, 邁著發抖的雙腿爬出駕駛座,一邊說著: 「我明明是要踩煞車啊!...

脾不好的原因 在 ?嚕大廚的餐桌?‍? Instagram 的最讚貼文

2021-09-17 18:19:19

這次登場的是✨海鹽焦糖口味可麗露❗️❗️ 終於!終於!終於!在上禮拜做出我目前可麗露生涯中最完美的露露了啦( т_т )♡ 這次買了三能的不沾模來用用看(一顆260元屬於比較昂貴一顛點🤏🏻的模具🤣)決定再給烤箱一次機會!結果實在是太滿意了哇嗚嗚嗚🥲🥲 不僅紋路很深!形狀超美!沒有縮水!蜂巢也非常完美...

  • 脾不好的原因 在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2021-09-29 09:50:27
    有 617 人按讚

    【為什麼動物之家不採用不開挖地下層的「雙棟方案」 ?】
     
    柯市長在八月下旬時對外宣稱,動物之家要「緩建」重新選址的原因,是現在的動物之家在垃圾山上,原址改建要開挖地下層,產生大量的 #廢棄物處理費 。因此決定改址。
     
    實際上,在動物之家流標之後的檢討會議中,就有一個 #不用開挖地下層 、 #廢棄物處理費 降到最低的原址改建 #雙棟方案 。市長應該要將這個方案納入考量,而不是走向需要面對更多不確定因素與成本的重新選址。最終不只虛擲精力,更可能一事無成。
     

    昨天上午財建委員會進行產發局的工作報告,幾乎與會的議員都就動物之家停擺問題提出質詢。產發局長表示,目前已經有6、7個在選址中,預定年底前找到新址。我也在兩次詢答的機會中,提出了四個關鍵問題:
     
    1⃣ 市府聲稱要在一年內另尋土地新建,但111年度預算卻只有保留動物之家主體工程科目,沒有另外編列重新設計費用,屆時若是找到土地,新址的 #設計經費 在哪裡?
     
    2⃣ 動物之家是臨時性建築,使用許可只到年底。無論對建管處函釋(北市工建字第09565801300號函)的延展規定認定為何,要延展都需要市長專簽, #市長專簽 已經送建管處了嗎?
     
    3⃣ 動物之家第二次臨時性建築使用許可的第一次展延(2017),是市長簽準的。當時市長 #早就知道 動物之家是臨時性建築,是蓋在垃圾山之上,如果市長如當時在防疫記者會上所說,認為動物之家蓋在垃圾山上不恰當,為何直到議會通過預算之後,才要重新選址?
     
    4⃣ 在7月5日與大地處、彭副市長的會議中,明明有一個不需要開挖地下層,不會減項施工,不會有垃圾處理費暴漲問題,只需要增加 1 億多經費的方案,為什麼最後沒有選用?
     

    動保處宋處長表示,如果找到新址,應該會申請用 #二備金 來做新址設計,展延專簽則仍在簽陳中。至於為什麼不採用 #不會減項施工 、 #不需要開挖地下層 、 #不必負擔鉅額垃圾處理費 、只要增加一億多預算 的 #雙棟方案 ?宋處長則表示是彭副裁示,副市長並沒有詳細說明原因。
     
    我聽了很訝異,從宋處長的回答中,我們實在聽不出為什麼不採納雙棟方案的理由。因此,我要求處長與局長,在與市長討論時,不只要把 林穎孟 台北市議員先前在第二次追加預算質詢時提出的原址改建納入考量,更應該要把原本被捨棄的雙棟方案納入考量之中。
     
    從第二次臨時性建築使用許可即將到期以來,動物之家的改建問題,一直都是議會關注的焦點。好不容易,市府終於在去年提出了方案,從110年度開始編列預算進行原址改建,卻因為市長發脾氣而產生變數,讓我們議員們都非常的憂慮。
     
    我在第二次追加預算質詢時已經指出,市府嘴巴上說是經費太高,但在其他案子卻不只同意工程漲價,還主動加碼設施,讓預算暴增到將近原本兩倍的情況。顯然, #財政紀律 只是市長的藉口, #大小眼 才是緩建的原因,這絕不是我們能接受的原因,也絕對不是市民們能夠接受的原因。
     
    我要還要提醒柯市長,北部 #廢棄物處理費 暴漲,是在侯友宜市長大力掃蕩新北的非法廢土場,臺北地區的建築廢棄物無處去而產生的問題,這個問題柯市長要嚴肅面對,否則不只是對市府標榜的 #循環經濟 是一記重擊,對 #危老重建 的推展也將勢必產生影響。
     
    面對問題,解決問題,是市長的口頭禪。我們希望市長能把這個口頭禪,真正落實在動物之家改建案上。我要呼籲柯市長,不能因為任期將結束就想要擺爛,應該要在任內將動物之家改建、切實發包出去,不要讓臺北市成為 #合法違建 的天堂,也不要把這個問題持續留給下一個市長。

  • 脾不好的原因 在 小黄鸭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2021-09-28 17:59:01
    有 0 人按讚

    当今社会,是一个倡导独立的社会。 于是,我们身边越来越多「独立」的人。

    无论男女,我们非常独立。 不愿意麻烦别人,也不太愿意被别人麻烦。 但是,这样就会出现一些问题,比如:都很独立,就显得比较孤立,和别人没有深度连接,很难发展出深度的关系,我们会显得很孤独,并且伴有安全感的缺失。

    我的一位来访者就有这样的问题。 她找到我,是因为,她发现自己很爱自己的男朋友,但是,却没有办法去依恋对方,显得「客气而疏远」。 男朋友觉得她不信任自己,似乎显得也不够爱自己。 但是,我的来访者却跟我说,事实上,她非常爱自己的男朋友,而自己之所以看起来什么事情都自己做,因为太「客气」和「独立」而显得好像没那么爱自己男朋友,她也不知道是怎么回事。 她只是觉得,自己从小到大,一贯都是非常独立的,从来不依靠任何人,因为她觉得:任何人都靠不住。

    独立不是问题,有的人可能依靠不住也是事实。 可是,这里的问题是:习惯了靠自己,哪怕当自己想去依靠外界时,也很难做到。 处处警惕,内心充满了对外界的怀疑和不安全感,因此,不敢把自己托付给外界。

    这就是依恋障碍。

    依恋的形成

    依恋,是人的本性。
    如果在一个人的发展过程中没有受到严重的干扰,人最后是会自然发展出依恋的能力的。

    那么,依恋关系是如何建立起来的呢?

    美国心理学家M.艾恩斯沃斯把依恋关系分为四种:安全型依恋,回避型依恋,反抗型依恋和混合型依恋。

    依恋关系的建立,最开始源于和母亲的关系。

    母亲是婴儿接触的第一个外界。 当带着全能感的婴儿,又深陷其实自己并不能照顾自己、离开母亲甚至都活不下去的矛盾时,母亲的看到、共情和及时回应,就是婴儿的全部。 如果母亲在这方面做的很好,那么,婴儿就有一种感觉:外界很好,世界很好,我也很好。 这个时候,婴儿随着成长和心理发展,也会自然而然建立起一个很好的依恋关系,也就是安全性依恋。 如果,母亲做不到这一点,那么,取决于母亲能做到的程度,孩子的依恋功能的建立就会打一定的折扣。 这个时候,我们可能会建立回避型依恋、反抗型依恋或者混乱型依恋。

    所以,依恋建立有一个重要前提:就是这个世界是好的。 儿时,我们认为母亲是我们的自体客体。 如果母亲的这一功能承担的足够好,孩子的全能自恋回落后,会发现一个真实的自体和真实的客体。 并且,收获一个「基本是好的」的外界。

    既然,人的心理在各种条件得到基本满足的情况下,我们是能够自动发展出依恋功能的,那一定说明,依恋对我们,是有价值的。 依恋的价值都有哪些呢?

    第一,当我们认为这个世界是好的,我们会更有安全感。

    能够形成依恋的前提,本身就是「世界是好的」。 所以,如果依恋真的发生了,说明我们已经成功构建起了「这个世界是好的」的基本世界观。 这本身就很有价值。 一旦,我们认为这个世界是好的,我们也会更有安全感。

    我的一位来访者,就活在一种「外界是恶意」的感受中。 这源于从小,她的父母对她的高要求,比如,努力学习。 成绩如果是第二名,父母就会说:之前都是第一名,怎么这次下滑了? 如果是第一名,父母会说:别骄傲啊,一次第一不算什么,关键是要保持。 就这样,她觉得,外界就是一个对她有很多要求的外界,除非她做到很好,否则,外界就会抛弃她。 工作后,她也是这么认为的,她的工作必须做到很好,否则,领导就会对她不满意。 甚至,交朋友也是要自己先做到「完美」,不能有坏脾气,不能自私,不能任性,否则,也会被朋友抛弃。 这种感受弥漫在她的生命中,让她战战兢兢,如履薄冰

    第二,当我们认为这个世界是好的,我们会更愿意与这个世界深度连接,也更愿意深度参与。 这会加强我们与世界的关系。 那些依恋失败的人,会发展出一种和世界的「隔离感」,所以,很多人经常有一种感觉:世界是世界,我是我,两不相干。

    我的一位朋友描述过一次她的一次成都旅行经历。

    朋友休假,于是来到了「好吃好玩」的成都。 来成都后,她却发现一个问题:自己跟成都,好像没有什么关系。 成都很好,好吃,好玩,好逛。 可是,这一切的好,跟自己没关系。 走在宽窄巷子、锦里、武侯祠,感觉自己像一个幽灵一样,和整个场景,融入不进去。 麻木、游离,没有兴奋,没有开心,甚至,没有感受。 成都是成都,自己是自己。

    现在,我们再理解这种感受,就很简单了:虽然成都各种好,但是,她却并不能让自己融入到这个「各种好」的成都中来。

    第三,当我们认为这个世界是好的,我们会更愿意从这个世界中寻求支持和资源,而这些,都会滋养我们的生命。

    这一点至关重要。 我们任何人都不可能单打独斗,这就是为什么我们要融入世界的原因。 我们总会有需要外界支持的时候。

    我经常会遇到这样的来访者,他们身上有比较明显的「反抗型依恋」的特征。 他们中有的伴有比较严重的情绪问题,明明已经非常需要专业的心理支持了,但是,他们并不认为心理咨询或者去医院寻求药物治疗,是可以支持到他们的。 这就是典型的:看不到、也无法获得外界的支持。 这类来访身上还有一种特征:当他们进行了几次心理咨询后,他们似乎在心底的某些层次上,渴望继续进行心理咨询,但是,他们却希望咨询师能够更加主动一些。 也就是:他们想走近,但是又不想太主动。

    总之,好的依恋的发生,会让我们更有创造性,提升我们生命的质量。

    依恋障碍会带来孤独

    如果形成依恋障碍,就会带来孤独。

    与依恋形成的前提——外界是好的——相对,依恋障碍的前提是:外界是坏的。 因为「外界是坏」的,我们被迫只能依靠自己。 在依靠自己的同时,外界中坏的部分,对应着的各种阴暗和黑洞,就会一并被我们收回到自己身上。

    我们不仅会感觉这个世界恶意重重,还会感到孤独。

    能否依恋外部,也是我们是否「感到孤独」的重要原因。 当我们看到「他人」后,我们进而还会看到「世界」。 「他人」和「世界」,对于我们而言,都属于外部。

    这是相互作用的:外界的「坏」,给我们造成了心理的「阴影」;我们带着心理的「阴影」去看外界,外界就确定无疑是坏的。 同时,心理的黑洞和阴影本身,也是对外界坏的一种防御。

    否则,我要如何抵抗这个恶意重重的世界?

    所以,很多内心孤独的人,即便有的人看起来很友善而平和,但是,因为他的潜意识中始终明确地知道:这是一个恶意重重地世界,不值得我去依赖,所以,他们的内心深处的某个角落,一定是有黑洞的。

    这样的人,无论社会功能发展的多好,世俗上有多成功,内心一定有致命的孤独感。

    为何有人可以享受孤独?

    有的人享受孤独,有的人想摆脱孤独。 其实,这里说的孤独,并不是一回事。 前文所说的所有孤独,说的都是让人想摆脱的那种孤独。

    那么,让人想要去享受的那种孤独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孤独? 那是一种「千帆阅尽人间」的孤独。 只有在你曾经走进过丰沛饱满的关系,与他人和世界建立过深刻而广阔的连接,被爱充分滋养过的人,才有能力走进这种孤独。

    话说回来,这其实,已经不是孤独,只是形式上看起来孤独而已。 内心,早已是无比的富足。 独自品味,并乐此不疲。 这是一种很高的境界。

    况且,只要他们愿意,他们可以随时再次走入人群。

    如果我们依恋一个人,一旦失去,该怎么办?

    有的人担心一旦依恋一个人,那么,如果这个人离去,自己不能承受。

    这里,要区分依恋和依赖的区别。

    依恋,指的是感情的指向:眷恋、喜爱、想要靠近;而依赖,更多的指向一个人缺乏独立的能力,需要完全依靠别人。

    一个健康的依恋关系是,我有独立的能力,但是,我仍然可以放心地去在感情上靠近一个人,并且把自己放心地交出去。

    依恋是一种情感的能力。

    依恋一个人,以及一段好的依恋关系,确实有可能失去。 可是,哪怕有一天,这份爱会失去,基于这份爱建立起来的笃定、踏实、安全感、勇气,这些心理基础,一旦建立起来,就不会消失。 这些东西,会陪伴我们一生。 在我们每一个困窘、艰难的时刻,给我们带来希望。

    一份高质量的关系,虽然关系有可能终结,但是,那份美好的感受,却不会随着关系的终极,或者,关系中某人的离去而离去。

    这份美好的感觉,会永存心底。 源源不断地化作光,滋养我们。

    被看见的欲望、被满足的需求,最后,都会在我们心中形成一股力量,这股力量,就是生的力量。

    既然依恋这么好,如何建立依恋关系?

    依恋关系最初的建立,是在婴幼儿时期,通过与父母的关系,尤其是与母亲关系的构建形成的。

    如果这个时候没有形成,再次走入依恋关系,就需要我们后天有意识地努力。

    首先,尝试找到一个好的客体。 一个好的客体,就是一个好的「外部世界」的象征,能够给我们带来安全感。 并且,在尝试去建立依恋关系的时候,能够尽可能避免我们被现实伤害的可能性,增加建立好的依恋关系的概率。

    其次,尝试和一个好的客体建立一段稳定持久的关系。 在这里,稳定和持久非常重要。 事实是,无论这个客体有多么地好,我们的关系都不可能完美。 但是,在遇到困难的时候,不要试图去结束关系。 持久的关系,像一个稳定的容器,在这个容器里,我们是有机会去发展出依恋,而且,是走入现实的依恋。 也就是说,我们有机会看到,彼此都不完美,但是,关系仍然稳定,依恋仍然可以发生。

    最后,当依恋发生,尝试去标记这些感受。 这需要我们有一定的觉察能力,让我们切实从身、心、头脑的三个层面,都意识到:依恋可以发生,而且,依恋的感觉,是这样的。

    建立好的依恋关系,我们就能够从这样的依恋关系中,不断地获取资源和支持,这些东西,会照亮我们的生命,并且,陪伴我们走的更远。

  • 脾不好的原因 在 小鸭王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2021-09-28 17:56:34
    有 0 人按讚

    当今社会,是一个倡导独立的社会。 于是,我们身边越来越多「独立」的人。

    无论男女,我们非常独立。 不愿意麻烦别人,也不太愿意被别人麻烦。 但是,这样就会出现一些问题,比如:都很独立,就显得比较孤立,和别人没有深度连接,很难发展出深度的关系,我们会显得很孤独,并且伴有安全感的缺失。

    我的一位来访者就有这样的问题。 她找到我,是因为,她发现自己很爱自己的男朋友,但是,却没有办法去依恋对方,显得「客气而疏远」。 男朋友觉得她不信任自己,似乎显得也不够爱自己。 但是,我的来访者却跟我说,事实上,她非常爱自己的男朋友,而自己之所以看起来什么事情都自己做,因为太「客气」和「独立」而显得好像没那么爱自己男朋友,她也不知道是怎么回事。 她只是觉得,自己从小到大,一贯都是非常独立的,从来不依靠任何人,因为她觉得:任何人都靠不住。

    独立不是问题,有的人可能依靠不住也是事实。 可是,这里的问题是:习惯了靠自己,哪怕当自己想去依靠外界时,也很难做到。 处处警惕,内心充满了对外界的怀疑和不安全感,因此,不敢把自己托付给外界。

    这就是依恋障碍。

    依恋的形成

    依恋,是人的本性。
    如果在一个人的发展过程中没有受到严重的干扰,人最后是会自然发展出依恋的能力的。

    那么,依恋关系是如何建立起来的呢?

    美国心理学家M.艾恩斯沃斯把依恋关系分为四种:安全型依恋,回避型依恋,反抗型依恋和混合型依恋。

    依恋关系的建立,最开始源于和母亲的关系。

    母亲是婴儿接触的第一个外界。 当带着全能感的婴儿,又深陷其实自己并不能照顾自己、离开母亲甚至都活不下去的矛盾时,母亲的看到、共情和及时回应,就是婴儿的全部。 如果母亲在这方面做的很好,那么,婴儿就有一种感觉:外界很好,世界很好,我也很好。 这个时候,婴儿随着成长和心理发展,也会自然而然建立起一个很好的依恋关系,也就是安全性依恋。 如果,母亲做不到这一点,那么,取决于母亲能做到的程度,孩子的依恋功能的建立就会打一定的折扣。 这个时候,我们可能会建立回避型依恋、反抗型依恋或者混乱型依恋。

    所以,依恋建立有一个重要前提:就是这个世界是好的。 儿时,我们认为母亲是我们的自体客体。 如果母亲的这一功能承担的足够好,孩子的全能自恋回落后,会发现一个真实的自体和真实的客体。 并且,收获一个「基本是好的」的外界。

    既然,人的心理在各种条件得到基本满足的情况下,我们是能够自动发展出依恋功能的,那一定说明,依恋对我们,是有价值的。 依恋的价值都有哪些呢?

    第一,当我们认为这个世界是好的,我们会更有安全感。

    能够形成依恋的前提,本身就是「世界是好的」。 所以,如果依恋真的发生了,说明我们已经成功构建起了「这个世界是好的」的基本世界观。 这本身就很有价值。 一旦,我们认为这个世界是好的,我们也会更有安全感。

    我的一位来访者,就活在一种「外界是恶意」的感受中。 这源于从小,她的父母对她的高要求,比如,努力学习。 成绩如果是第二名,父母就会说:之前都是第一名,怎么这次下滑了? 如果是第一名,父母会说:别骄傲啊,一次第一不算什么,关键是要保持。 就这样,她觉得,外界就是一个对她有很多要求的外界,除非她做到很好,否则,外界就会抛弃她。 工作后,她也是这么认为的,她的工作必须做到很好,否则,领导就会对她不满意。 甚至,交朋友也是要自己先做到「完美」,不能有坏脾气,不能自私,不能任性,否则,也会被朋友抛弃。 这种感受弥漫在她的生命中,让她战战兢兢,如履薄冰

    第二,当我们认为这个世界是好的,我们会更愿意与这个世界深度连接,也更愿意深度参与。 这会加强我们与世界的关系。 那些依恋失败的人,会发展出一种和世界的「隔离感」,所以,很多人经常有一种感觉:世界是世界,我是我,两不相干。

    我的一位朋友描述过一次她的一次成都旅行经历。

    朋友休假,于是来到了「好吃好玩」的成都。 来成都后,她却发现一个问题:自己跟成都,好像没有什么关系。 成都很好,好吃,好玩,好逛。 可是,这一切的好,跟自己没关系。 走在宽窄巷子、锦里、武侯祠,感觉自己像一个幽灵一样,和整个场景,融入不进去。 麻木、游离,没有兴奋,没有开心,甚至,没有感受。 成都是成都,自己是自己。

    现在,我们再理解这种感受,就很简单了:虽然成都各种好,但是,她却并不能让自己融入到这个「各种好」的成都中来。

    第三,当我们认为这个世界是好的,我们会更愿意从这个世界中寻求支持和资源,而这些,都会滋养我们的生命。

    这一点至关重要。 我们任何人都不可能单打独斗,这就是为什么我们要融入世界的原因。 我们总会有需要外界支持的时候。

    我经常会遇到这样的来访者,他们身上有比较明显的「反抗型依恋」的特征。 他们中有的伴有比较严重的情绪问题,明明已经非常需要专业的心理支持了,但是,他们并不认为心理咨询或者去医院寻求药物治疗,是可以支持到他们的。 这就是典型的:看不到、也无法获得外界的支持。 这类来访身上还有一种特征:当他们进行了几次心理咨询后,他们似乎在心底的某些层次上,渴望继续进行心理咨询,但是,他们却希望咨询师能够更加主动一些。 也就是:他们想走近,但是又不想太主动。

    总之,好的依恋的发生,会让我们更有创造性,提升我们生命的质量。

    依恋障碍会带来孤独

    如果形成依恋障碍,就会带来孤独。

    与依恋形成的前提——外界是好的——相对,依恋障碍的前提是:外界是坏的。 因为「外界是坏」的,我们被迫只能依靠自己。 在依靠自己的同时,外界中坏的部分,对应着的各种阴暗和黑洞,就会一并被我们收回到自己身上。

    我们不仅会感觉这个世界恶意重重,还会感到孤独。

    能否依恋外部,也是我们是否「感到孤独」的重要原因。 当我们看到「他人」后,我们进而还会看到「世界」。 「他人」和「世界」,对于我们而言,都属于外部。

    这是相互作用的:外界的「坏」,给我们造成了心理的「阴影」;我们带着心理的「阴影」去看外界,外界就确定无疑是坏的。 同时,心理的黑洞和阴影本身,也是对外界坏的一种防御。

    否则,我要如何抵抗这个恶意重重的世界?

    所以,很多内心孤独的人,即便有的人看起来很友善而平和,但是,因为他的潜意识中始终明确地知道:这是一个恶意重重地世界,不值得我去依赖,所以,他们的内心深处的某个角落,一定是有黑洞的。

    这样的人,无论社会功能发展的多好,世俗上有多成功,内心一定有致命的孤独感。

    为何有人可以享受孤独?

    有的人享受孤独,有的人想摆脱孤独。 其实,这里说的孤独,并不是一回事。 前文所说的所有孤独,说的都是让人想摆脱的那种孤独。

    那么,让人想要去享受的那种孤独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孤独? 那是一种「千帆阅尽人间」的孤独。 只有在你曾经走进过丰沛饱满的关系,与他人和世界建立过深刻而广阔的连接,被爱充分滋养过的人,才有能力走进这种孤独。

    话说回来,这其实,已经不是孤独,只是形式上看起来孤独而已。 内心,早已是无比的富足。 独自品味,并乐此不疲。 这是一种很高的境界。

    况且,只要他们愿意,他们可以随时再次走入人群。

    如果我们依恋一个人,一旦失去,该怎么办?

    有的人担心一旦依恋一个人,那么,如果这个人离去,自己不能承受。

    这里,要区分依恋和依赖的区别。

    依恋,指的是感情的指向:眷恋、喜爱、想要靠近;而依赖,更多的指向一个人缺乏独立的能力,需要完全依靠别人。

    一个健康的依恋关系是,我有独立的能力,但是,我仍然可以放心地去在感情上靠近一个人,并且把自己放心地交出去。

    依恋是一种情感的能力。

    依恋一个人,以及一段好的依恋关系,确实有可能失去。 可是,哪怕有一天,这份爱会失去,基于这份爱建立起来的笃定、踏实、安全感、勇气,这些心理基础,一旦建立起来,就不会消失。 这些东西,会陪伴我们一生。 在我们每一个困窘、艰难的时刻,给我们带来希望。

    一份高质量的关系,虽然关系有可能终结,但是,那份美好的感受,却不会随着关系的终极,或者,关系中某人的离去而离去。

    这份美好的感觉,会永存心底。 源源不断地化作光,滋养我们。

    被看见的欲望、被满足的需求,最后,都会在我们心中形成一股力量,这股力量,就是生的力量。

    既然依恋这么好,如何建立依恋关系?

    依恋关系最初的建立,是在婴幼儿时期,通过与父母的关系,尤其是与母亲关系的构建形成的。

    如果这个时候没有形成,再次走入依恋关系,就需要我们后天有意识地努力。

    首先,尝试找到一个好的客体。 一个好的客体,就是一个好的「外部世界」的象征,能够给我们带来安全感。 并且,在尝试去建立依恋关系的时候,能够尽可能避免我们被现实伤害的可能性,增加建立好的依恋关系的概率。

    其次,尝试和一个好的客体建立一段稳定持久的关系。 在这里,稳定和持久非常重要。 事实是,无论这个客体有多么地好,我们的关系都不可能完美。 但是,在遇到困难的时候,不要试图去结束关系。 持久的关系,像一个稳定的容器,在这个容器里,我们是有机会去发展出依恋,而且,是走入现实的依恋。 也就是说,我们有机会看到,彼此都不完美,但是,关系仍然稳定,依恋仍然可以发生。

    最后,当依恋发生,尝试去标记这些感受。 这需要我们有一定的觉察能力,让我们切实从身、心、头脑的三个层面,都意识到:依恋可以发生,而且,依恋的感觉,是这样的。

    建立好的依恋关系,我们就能够从这样的依恋关系中,不断地获取资源和支持,这些东西,会照亮我们的生命,并且,陪伴我们走的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