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這篇脊骨神經醫學台北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脊骨神經醫學台北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脊骨神經醫學台北產品中有19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9萬的網紅民報,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鄭良瑩 專欄】醫學中心也是「護國神山」 今年3 月13日,我因前列腺癌細胞侵入脊椎,在馬偕紀念醫院淡水分院住院2個月,在此,我要借用我這個專欄,特別感謝馬偕神經外科蔡前主任承嘉所率領的外科醫生團隊、神經內科崔百青主治醫師、血液腫瘤科蔡官哲主治醫師、放射科陳裕仁主任、以及同醫院各專科及台北急診室無...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10萬的網紅鄭淳予醫師 x 神經很有事,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好睡 #枕頭擺位術 枕頭擺得好,睡覺沒煩惱!枕頭高或低、到底軟硬怎麼選?很多朋友有這樣的經驗:一整天活動後,好不容易可以躺下休息了,卻怎麼躺都不對勁!一下子覺得枕頭太高,脖子會痛,一下子覺得腰沒有支撐,痠到不行,換個姿勢側躺,肩膀卻在抗議!你也受夠了怎麼躺都不舒服嗎?今天讓物理治療師劭玟跟俐彣一起...
脊骨神經醫學台北 在 LittleGiant 旅遊景點/美食推薦 Instagram 的最佳貼文
2021-07-11 08:30:03
因長期在姿勢上錯誤等各種因素 我的肩頸產生問題,每天的疼痛 包括背部會麻痛、頸椎不適,頭痛等慢性疼痛問題持續困擾著我將近三年的時間,或許也有可能跟辦公室久坐有關,尋求了按摩放鬆、中醫、西醫、復健、物理治療、傳統整復推拿,你想過的方式我都試過了,但還是一直找不到問題的根源,或許問題就是在我平常無意...
-
脊骨神經醫學台北 在 鄭淳予醫師 x 神經很有事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2020-04-24 19:45:12#好睡 #枕頭擺位術 枕頭擺得好,睡覺沒煩惱!枕頭高或低、到底軟硬怎麼選?很多朋友有這樣的經驗:一整天活動後,好不容易可以躺下休息了,卻怎麼躺都不對勁!一下子覺得枕頭太高,脖子會痛,一下子覺得腰沒有支撐,痠到不行,換個姿勢側躺,肩膀卻在抗議!你也受夠了怎麼躺都不舒服嗎?今天讓物理治療師劭玟跟俐彣一起走入你的臥室,為你「枕」療吧!🤜🏻🤛🏼🔜🔜 #分享給更多需要的人知道
鄭淳予醫師的睡眠著作《#腦科學博士的高效入眠法》:http://bit.ly/39RppVm
本書上市即登:博客來-醫療保健書暢銷排行榜Top1
🎬🎬這個影片想讓你了解:
🔸枕頭軟硬、高低要如何選?如何躺?
🔸完美支撐身體的終極夢幻枕頭擺法!
🔸枕頭還可以幫你消水腫?
#影片大綱
🔸如何挑選枕頭 00:42
▫枕頭軟硬:依個人喜好,但必須能提供頭部及頸部良好支撐
▫枕頭高低:頭部往下掉表示枕頭過低,下巴與胸骨過近表示枕頭過高;正確的躺法是自側邊看,頸椎與頭部呈水平
🔸輔助性的枕頭擺位01:31
▫腰痠的枕頭擺位:腰痠時,將毛巾捲或枕頭直接墊於腰下是錯誤的。正確做法是取一枕頭放在大腿及膝蓋下方,令膝關節及髖關節呈現微彎,如此腰便能平貼床面放鬆。
▫消水腫枕頭擺位:白天久坐、久站者,晚間若有小腿腫脹之情況,可取兩個枕頭均勻墊於小腿下方。記得枕頭範圍須涵蓋至膝蓋下方,使膝蓋微彎,並且使小腿位置高於心臟。
🔸其他睡眠姿勢 02:44
▫側躺:側躺時,枕頭須將頭部墊高至臉與身體呈現一直線。若要增加舒適度,可取一枕頭夾在大腿間,使下半身放鬆;另可懷抱一個較扁或圓筒狀枕頭,提供手部及肩膀良好支撐。
▫趴睡:趴睡時,頭部因需要呼吸必須轉向某一側,長期之下對肩頸部將產生不良影響,故不建議。
🔸加強支撐的枕頭擺位 03:37
部分人因肩頸肌肉緊繃或者肩關節痠痛而難以將肩膀平放於床上,此時可以利用交疊的枕頭使頭、頸、肩膀、肩胛骨、脊椎都能有良好支撐。須注意的是,因肩胛骨不會過寬,故枕頭不會九十度交疊,而是採上部交疊,尾部相接的擺法。
指導:謝劭玟 物理治療師 Festiva Hsieh
主講 : 汪俐彣。謝劭玟
內容腳本 :謝劭玟。汪俐彣
後製剪輯: 汪俐彣。謝劭玟
#枕頭 #睡覺 #睡眠 #一夜好眠 #好睡 #腰痠 #消水腫 #水腫 #側躺 #趴睡 #腦科學 #神經很有事 #鄭淳予醫師
💚 💚加入我的Line好友:https://goo.gl/nvvoZQ
『神經很有事』YouTube ▶ https://goo.gl/xwNuU7
FB ▶ https://www.facebook.com/chunyuchengmd/
官網 ▶ http://www.chunyuchengmd.com/
Instagram ▶ https://goo.gl/ZMvbdu
.
有四個平台可以聽到我的音頻節目 👇 👇
🎧 Apple Podcast (iPhone)▶ goo.gl/sGiwZN
🎧 Google Podcast(Android) ▶ reurl.cc/b6N9R6
🎧 SoundCloud ▶ goo.gl/8Tigkr
🎧 Spotify ▶ reurl.cc/Gk4WLy
--------------------------------
#關於鄭淳予醫師
主治專長的項目有 : 頭痛 | 疼痛、暈眩、失眠、腦中風、肩腰背痠痛、神經痛、手足麻木無力、失眠、巴金森氏症、失智症、記憶力退化。
#國際頭痛年會講者-偏頭痛與腦心血管功能異常
#國際腦心血管疾病年會講者-腦靜脈逆流與循環功能分析
#現任
- 陽明大學腦科學研究所 博士
- Cheng's Neurological Clinic 主治醫師
- 台北榮總神經醫學中心 神經內科 兼任主治醫師
- 獲 2014 年國際神經血管疾病學會 年輕研究者獎
- 台灣神經科專科醫師
- 台灣神經重症加護專科醫師
- VidaOrange生活報橘 專欄作家
- ETNEWS健康雲 專欄作家
- 風傳媒 專欄作家
#經歷
台北榮總神經醫學中心 神經內科 主治醫師
振興醫療財團法人振興醫院 神經內科 中風中心 執行長
#腦科學 #腦霧 #你腦霧了嗎 #健忘失神 #健忘 #失神 #brainfog #神經很有事 #失眠 #淺眠 #睡不好 #頭痛 #偏頭痛 #頭昏 #頭暈 #頭痛治療 #疼痛 #慢性疼痛 #疼痛治療 #失智 #記憶力退化 #中風 #高血壓 #鄭淳予醫師 #神經科 #神經科醫師 #神經內科 #chunyuchengmd #neurologist #neurology #headache #migraine #pain #poorsleep #insomnia #dementia #dizziness #vertigo #stroke
脊骨神經醫學台北 在 民報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鄭良瑩 專欄】醫學中心也是「護國神山」
今年3 月13日,我因前列腺癌細胞侵入脊椎,在馬偕紀念醫院淡水分院住院2個月,在此,我要借用我這個專欄,特別感謝馬偕神經外科蔡前主任承嘉所率領的外科醫生團隊、神經內科崔百青主治醫師、血液腫瘤科蔡官哲主治醫師、放射科陳裕仁主任、以及同醫院各專科及台北急診室無數的優秀醫護人員,如無他們的專業醫術、愛心、細心,加上對「長者尊嚴與價值」的特別尊重,我這個送到急診室時兩腳癱瘓的72歲老骨頭,是無法自己走出醫院大門的。
#護國神山
https://www.peoplenews.tw/news/d5e03b01-2c1b-4e08-9608-5c2bbd2581c7
脊骨神經醫學台北 在 陳家駒中醫師.門診不能說的事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一位長笛演奏家的媽媽手問題】
兩週前有一位患者來看困擾她將近兩個月的問題—右手拇指根部疼痛。
這個問題其實臨床上很常見。
大部分的人會被診斷為「媽媽手」,
也就是「狹窄性肌腱滑膜炎」。
她在西醫復健科做過各種治療,包含電療、消炎止痛注射、增生療法⋯但都是頂多1-2天不痛,最終仍然無效。
最後一次回診西醫的時候,甚至被認為可能與風濕性關節炎有關,建議轉診治療。
聽完她描述西醫的診斷之後,我進行了詳細的觸診,發現她的右側上半身異常緊繃。
包含前側的胸小肌、三角肌,到頸椎的提肩胛肌、膏肓處菱形肌、斜方肌群,全部張力都是集中在右半邊。
同時在右腰薦關節處發現明顯筋結沾黏,這是很典型翹右腳習慣所造成。
於是便聯想到可能與她長期演奏姿勢有關,便請她做出平常演奏時的動作。
果然,右手抬起、肩胛後收做出吹笛姿勢,同時加上她習慣翹右腳的坐姿,造成整個脊椎像是扭麻花捲似的旋轉姿態。
我請她維持當下的姿勢,同時活動拇指看看,她驚訝的發現,竟然在這樣的姿勢之下拇指完全沒有疼痛。(她就診當下是很痛的)
然而在把手放下、坐姿正坐的時候,拇指疼痛又再次出現,於是我判斷她的拇指疼痛問題應該是來自於全身姿勢性造成的張力失衡、產生疼痛問題。
她表示,她的拇指疼痛,是自從兩個月前演出與練習長笛的次數減少,才開始出現。
這可以理解為,或許在過去十幾年下來,長期的演奏姿勢,已經讓她的筋膜肌肉組織形成另一種歪斜的平衡(右半身張力大且旋轉)。
就像是松樹盆景,一旦經過長時間的調整修枝,最終造成樹木姿態的偏移。
這樣的情況下想要靠自己強行轉直(站直坐正、不旋轉),反而會造成不適或是疼痛,站歪歪的反而比較舒服。
但是這樣長時間讓關節、肌腱、韌帶維持固定在錯誤的張力狀態,是可能會造成組織的慢性發炎,甚至是受傷變形。
與她討論之下,建議進行「筋膜圓針治療」,
將目前發現造成疼痛不適、張力失衡的筋結沾黏點進行鬆解。
由於她的姿勢扭曲是整體性的,一連串錯誤的張力從骨盆開始,最終受害於右手拇指根部,因此我們的治療範圍包含了肩頸、上臂、整條脊椎到骨盆。(拇指部分甚至完全沒有處理)
兩週後的今天,她回診表示,經過上次的治療之後,這兩週右手拇指在任何的姿勢下都已經完全沒有再出現疼痛現象。
人體許多的疼痛問題,其實發生疼痛的位置是「張力異常的最終受害者」。
是因為身體其他地方的張力出現問題,導致整個動作的肌肉動力鏈失衡,因此受害的肌肉被迫更用力或是被拉扯,於是才出現疼痛的感覺。
舉凡,
五十肩可能源於脊椎姿勢的問題;
足底筋膜炎可能源於骨盆站姿的問題;
膝蓋退化性關節炎源於站姿整體受力問題。
並不是所有的疼痛都需要在患處進行局部治療,消炎止痛藥物也只是暫時阻斷神經的疼痛反應,並沒有改善結構失衡、張力錯誤的問題。
【個案疾病治療內容已經當事人同意公開作為醫學討論研究】
【實際療效因個人情形可能不同,建議於門診向醫師諮詢!】
#沒有從根本處理軟組織張力問題
#再怎樣局部消炎止痛都只是暫時
#PRP與增生療法也不是萬能方式
-
#筋膜圓針鬆解治療
#改善結構張力異常
-
-
#陳家駒中醫師
#門診不能說的事
#京水堂中醫診所
-
多囊調經|婦科不孕|體態控制
內科雜症|皮膚疾患|筋膜圓針
-
診所地址:台北市南京西路22號(捷運中山站)
聯絡電話:02-2558-5592
脊骨神經醫學台北 在 相太醫的復健門診-陳相宏醫師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有些腰痛是拉腰無法好的👨⚕️
[薦髂關節疼痛症候群]
通常下背痛的原因可能是椎間盤突出或是腰椎滑脫,但若是拉腰還是不舒服那怎麼辦?🤷♀️
👉這時候就可能會是「薦髂關節疼痛症候群」
🔆那薦髂關節在哪呢?
✔️薦椎與髂骨形成的關節,可以利用手叉腰的方式去找出相對薦髂關節的位置(若是此處疼痛很有可能會是薦髂關節的問題,這時候如果再拉腰就會使的恢復變慢)
🔆薦髂關節為什麼會受傷呢?
✔️首先,薦髂關節是一個「被動」的關節,而且活動度不大,所以常常因為周邊關節的影響導致韌帶發炎😩
通常會造成發炎的幾個原因有:
1️⃣姿勢不良
2️⃣運動傷害/外傷
3️⃣類風濕性關節炎
4️⃣僵直性脊椎炎
🔆我該如何治療薦髂關節呢?
✔️過去:藥物治療配合傳統復健的熱敷電療拉腰😅
✔️現在:再生療法、震波治療、物理治療、運動訓練
🔆所謂再生療法:
透過超音波導引的方式注射高濃度葡萄糖或自體血小板直接去修復薦髂關節附近的組織💉
🔆再來是震波治療:
利用高能量音波去促使慢性發炎的組織重新啟動修復的機制(因為慢性發炎的組織通常已經不具有主動修復的功能😭)
🔆那物理治療可以做什麼?
✔️評估:
評估關節動作上功能性受限,同時推測功能性問題的源頭(有可能來自於腰椎或髖關節..等)
✔️徒手:
針對「需要調整」的關節、軟組織、神經去進行徒手處理
✔️動作治療:
教導如何在「好的關節位置」去做出「最有效率的動作」
✔️衛教:
讓這些運動與日常生活結合,並教導如何自我保養👨🔧
🔆最後是運動訓練的部分:
當疼痛解除後,要來維持治療的效果就會需要搭配臀肌的訓練,可以做雙邊也可以做單邊👌
#宏康復健專科診所
#一條龍的治療
#相太醫的復健門診
#增生療法
#再生醫療
#物理治療
#運動訓練
#薦髂關節疼痛
#精準治療精準醫學🔍
#自體血小板增生療法 @ 台北大安-宏康復健專科診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