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這篇脈絡訪查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脈絡訪查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脈絡訪查產品中有8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4萬的網紅百工裡的人類學家,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台灣曾經在許多地方都蓋起「地方博物館」或是「地方文物館」希望能藉此振興地方文化與經濟,但許多最後都失敗淪為「蚊子館」。那麼到底該這些場館應該要怎麼營運才能對於地方真正發帶來真正的價值呢? 這篇來自【獨立評論@天下】上的文章,帶我們看到「大溪木藝生態博物館」如何成為在地文化重建復振的力量,也讓我們進...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5,890的網紅誠品eslite,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顧瑋大學讀生物系,原本在實驗室做研究,為了找到最好吃的米,決定親自走到鄉間田裡,就從宜蘭開始出發! 顧瑋最後不但把研究心得出版了《米通信》,為了讓大家親口品嘗好米,還開了一家以米為主題的餐廳「泔米食堂」。 從30歲開始連續創業的顧瑋,自嘲每一次創業都是「從什麼都不會」開始,不斷的學習、不斷地解...
脈絡訪查 在 陳宜男 Instagram 的最讚貼文
2021-09-10 18:52:47
社會局訪查 結束了台中市社會局的自費療育單位訪查。 (我個人很喜歡今天小而精美的簡報場地佈置) 感謝委員滿滿的正向回饋, 現正內心滿滿的成就感😁 開業三年,一路以來對於療育品質的堅持, 能被官方單位肯定,真的很欣慰。 除了自己在專業上的堅持與成員團隊合作, 也歸功於多年擔任醫學中心主...
-
脈絡訪查 在 誠品eslite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2019-04-01 17:47:29顧瑋大學讀生物系,原本在實驗室做研究,為了找到最好吃的米,決定親自走到鄉間田裡,就從宜蘭開始出發! 顧瑋最後不但把研究心得出版了《米通信》,為了讓大家親口品嘗好米,還開了一家以米為主題的餐廳「泔米食堂」。
從30歲開始連續創業的顧瑋,自嘲每一次創業都是「從什麼都不會」開始,不斷的學習、不斷地解決問題,才能讓自己越來越踏實的走下去。
光影的延伸閱讀《吃的美德:餐桌上的哲學思考》► http://bit.ly/2THsRZG
撰文 採訪編輯:賴柔蒨/數位編輯:莊偉祺
❞ 在你我身邊,有許多人懷抱著美麗的夢想,他們努力耕耘、默默實踐,讓世界變得更美好!誠品30週年,我們以10位築夢者的故事,邀請您與我們一起在「夢與想像之境」,繼續踏實前行。❞
「我不喜歡吃到不好吃的米飯!」顧瑋擁有台大分子醫學研究所碩士的光環,沒有出國深造,反而和幾個朋友以「賣果醬」開始接觸台灣農產品,從創辦知名的「在欉紅」到「土生土長」等品牌,將台灣各地的食材故事透過網路分享給大家。顧瑋生產經銷的經驗包含果醬、果乾、米、茶與可可等相關製品,每件產品背後也都有她如何和農人「交陪」的感動故事。近期呼應《米通信》刊物而創立的「泔米食堂」,更實踐了產地直送餐桌的精神。訪問當天便有一群香港客遠道而來,尋覓至小巷中不起眼的店面,只為品嚐米飯真正好吃的單純味道。
台灣米的品味是什麼,不能一味只說「台灣就是好」
顧瑋實際到台灣東部稻米產地訪查多次,發掘台灣米的樣貌與發展脈絡。「米的品種決定口感七成」,一開始顧瑋試著研究「宜蘭有哪些品種的米?」這看似簡單的問題,竟難以找出明確答案,因此光宜蘭她就去了8次,從生產過程到營銷盡可能地通盤了解。2017年開設以米為主題的餐廳「泔米食堂」,並出版刊物《米通信》,第一期主題便以宜蘭的越光米為食材。顧瑋笑說,關於米一直都是個學習計畫,「只因為這個學習計畫實在太貴,所以一定要長出商業方式,不是純粹營利,只是要把學費賺回來。」在還沒釐清台灣食米的品味之前,她都將持續學習。
顧瑋在農產品這條路上邊實際走訪產地、邊學習,生產經銷從果醬、果乾至油鹽醬醋都有,每樣產品都有背後如何和農人交陪,如何被他們的堅持感動,又如何將其串成生產鏈的動人故事。習慣和農友建立對等關係的顧瑋還透露,「有時候最找麻煩的人,可能是教懂最多知識的對象」。親自到達許多產地的顧瑋坦言,我們在講台灣物產的時候,不能只是一味說「台灣就是好」,要有足夠的內涵去溝通我們相信的價值。
瘋狂掃貨的影癡,大時代裡的小人物「學習者」
當人生遇到挫折的時候,顧瑋最常做的事就是看電影,從小跑遍各大影展的她算是個影癡!曾經把義大利配樂大師顏尼歐・莫利克奈(Ennio Morricone),在《新天堂樂園》、《海上鋼琴師》等作品一度網購掃貨,更拿出車上正在聽的CD唱片分享,可見其熱愛程度。每當生活被逼很緊的時候,顧瑋也喜歡看步調很慢、很安靜的日本電影,最近在飛機上看完的《羊與鋼之森》更是讓她回味再三,當中描述小人物的故事也與她關注產地小農的精神呼應,顧瑋也期許在未來能繼續當個大時代裡的小人物「學習者」。
最感性的理科出身,30歲遇到唯一認定的「老闆」
大學讀的是生物系,顧瑋稱之為「最感性的理科」!從中她關注到生態,看到完整的大自然是如何維持和諧性與多樣性,於是被農友打動,從醫學研究所走入田間。顧瑋虧自己常常一廂情願,每一段創業從「什麼都不會」開始,至今父親仍是忠誠的「反對黨」,認為不管是從事研究,還是考個國家考試當公務員,都遠比現在做的事情穩當。但顧瑋坦言,每個人都會經歷一段不知道該做什麼事的時期,想做的事能力可能不足,能力足夠的事又不一定是夢想。
回想至今人生最大的轉折點,莫過於30歲時離開一手創辦的「在欉紅」,頓失方向的顧瑋幸虧當時出現長輩支持與幫助,從頭開始學如何做伴手禮、做選品實在很辛苦,更稱「現在能分享許多求生技能,都是那時期學會怎麼活下來的!」而那位長輩也是顧瑋至今唯一認定的「老闆」,讓顧瑋提醒自己30歲後更須保持不斷學習的精神。在台灣這塊土地上,顧瑋以一個實際到當地「交陪」的學習者角色,發掘許多農業感動人心的故事,不管是探尋台灣米的品味、追求在地農產的分享精神等,都將把台灣食材的故事繼續傳承下去。
更多內容請看► http://bit.ly/2uxiX2X
脈絡訪查 在 百工裡的人類學家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台灣曾經在許多地方都蓋起「地方博物館」或是「地方文物館」希望能藉此振興地方文化與經濟,但許多最後都失敗淪為「蚊子館」。那麼到底該這些場館應該要怎麼營運才能對於地方真正發帶來真正的價值呢?
這篇來自【獨立評論@天下】上的文章,帶我們看到「大溪木藝生態博物館」如何成為在地文化重建復振的力量,也讓我們進一步思考博物館在今日能發揮的功能與價值。
-------------------------------------
「大溪學」 重構常民文化活力
透過貼近在地生活,挖掘梳理地方歷史文化脈絡的地方學,已在台灣許多地方形成風氣。不自外於此趨勢,木博館的目標之一,就是建構「大溪學」。
為真正了解大溪,木博館開館以來的前幾年都在探索地方歷史文化脈絡、訪查木藝職人,深入大溪社區口訪居民,進行田調及整理資料,並發現每年農曆6月24日的大溪普濟堂關聖帝君聖誕慶典遶境文化,幾乎是每個大溪居民共同關心的焦點,且可交織出廣大的生活、人際及產業網絡。因此,木博館梳理出社頭、木藝及街角館等大溪人最關心的優先課題,作為推廣及策劃活動的依據,以便帶給居民最大共鳴。
木博館鎖定這些主要課題,積極辦理「大溪學」相關課程、論壇、工作坊及活動,請專家講師開課或帶領學員在當地田調,邀請居民及大眾共同探討大溪的木藝等傳統產業、民俗信仰、街角館等,藉由共學、共造帶動民眾參與,並為地方培育文化人才。
由於木藝產業是大溪學的重要面向之一,木博館進一步與在地小學合作,設立木藝專用教室,作為木藝共學工坊,由木藝師投入木藝課程教學,讓木藝學習進入校園,從小扎根,使得更多人有機會認識及參與傳承大溪木業技藝。木博館也持續出版《一本大溪》刊物,徵集老照片圖文等,促成更多民眾分享生活記憶。
木博館更鼓勵居民從調查家族歷史脈絡找到自身價值,以豐富大溪學內涵。「大溪學的建置是無止無盡的事,而且一直在摸索,不能只靠歷史學者或研究者對大溪的論述,而是需由地方居民一起參與詮釋。」木博館館長陳倩慧強調。但為避免居民只談家族脈絡的小歷史而造成大歷史的斷鏈,木博館則整理大溪整體歷史文化研究架構,促成專家與民眾對話,以提高公共共鳴。
(以上引用網頁原文)
https://opinion.cw.com.tw/blog/profile/380/article/9213?fbclid=IwAR0qFpYdTBpIuNrUskZofrX9E-_CGsDn4Z12qZN3OjJhFHPm-ET9aI31pU8
脈絡訪查 在 AppWorks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身為創辦人的你,如何從 91APP 的經驗中,學習優化使用者體驗】
91APP 在一次的產品優化討論過程中,聚焦在購物App上的會員條碼該如何調整,後來去實體門市觀察之下,才發現通常是店員引導消費者報出手機號碼,直接從 POS 系統查詢會員,他們之前激烈的討論根本是多慮了。91APP Ivan 就分享以下幾點提醒,要如何更了解自己的使用者:
1. 走入現場的「使用者研究」,了解行為發生背後的原因
搜集的數據會說話,但很多時候你會用過去的經驗來判斷,或是有先入為主的偏見,分析出來的結果可能會跟實際上差異很大。建議也可以花時間進行使用者訪談和觀察,一層一層的挖掘他們提出的需求背後的原因,才能真正的解決問題。
2. 設計產品不能從自己的想像出發,要真正的幫用戶解決問題
例如 91APP 在設計給店員用於實體門市的數位工具時,腦海中想像的是一種從容不迫,完美地實現流程圖中按部就班的操作。這些幻想就會在幾次親臨門市的脈絡訪查研究後,完全破滅。你想像一下今天你在等結帳,前一為客戶在使用數位支付卻遇到困難,你的心中是不是開始感到不耐煩?這時候一些流程適當的轉移到紙本,或是事後再進行資料搜集,可能是更符合情境、也才能真正的幫店員省下時間,千萬不要執著於「完美」的設計體驗。
3. 使用者研究是為了發現團隊「所不知道的事實」,而不是大家都明白的事情
進行使用者研究的時機,多數是觀察到產品數據後,不知道使用者行為背後的原因。又或是需要對一件不熟悉的事物進行決策,但對真實的使用情境不夠理解時,都能透過研究更深入地了解使用者與使用情境。所以有時候耗日費時、或是無法立即說服員工是常見的情況,建議你將「為什麼這樣做?」「希望找出什麼?」在事前溝通清楚,經過多次的經驗學習,相信可以讓你在搜集使用者回饋的時候越來越順利。
有時候閉門造車,不如實際走訪、面對面接觸使用者才能收到最真實的回饋,也才能進一步優化你的產品。
如果你也想和其他創業者一起討論學習,歡迎加入大東南亞地區最大的 AI / Blockchain 創業者社群 >> http://bit.ly/33IrLTo
By Sandi Wu, AppWorks Analyst
脈絡訪查 在 我要征服臺南牛肉湯!!!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老行業新行頭:2016牛肉湯服務設計營。二度飄香~】
去年的首航活動開啟想像,今年讓我們把想像落地萌芽!
去年我們提出了讓牛肉湯成為社會企業的雛型。
今年我們要協助新店家,實作出創新亮點,讓古老的牛肉湯,共創新的迷人服務!
#活動特色
1. 讓我要征服臺南牛肉湯小編,現場說出一口好湯,讓您喝好湯,長知識。
2. 讓服務設計專家Nor,帶您運用服務設計工具,共創新好店家。
3. 現場與牛肉湯店家接觸與訪查,品嚐到新鮮美味的牛肉湯。
4. 讓工具人宅男葉致宏,教您打造亮點雛型,將創意具體化。
#活動時程
Day1 1/9(六)
09:00-10:30 牛肉湯產業觀察
10:30-11:30 服務設計與脈絡訪查
11:30-14:30 店家訪查
15:00-17:00 小組討論
17:00-18:00 草模設計
Day2 1/17(日)
09:00-09:20 實驗與測試
10:00-11:00 店家訪談與原型評估
11:00-15:00 店家實驗與評估
15:30-17:00 成果發表與評
#講師陣容
張小均:「尋找牛肉湯產業新亮點」
來自清大服務科學所的他,對於牛肉湯有著強大的熱情,希望藉此活動看見未來的台南牛肉湯
陳啟彰 Nor: 「台南是最適合服務設計的地方,牛肉湯更是潛力無限」
獨立服務設計顧問,曾輔導許多大型公司服務設計案,對於台南產業有長期的觀察與體會。
葉致宏:「文化與創新的雙重饗宴」
來自雲科資訊管理所,有著多年教學經驗的他,長期導入IDEO設計思考與Prototype經驗十足。
#活動好評
Daniel Hsu
有牛肉湯達人的解說才知道有這麼多眉角,湯汁的熬法、冲法、肉的油花、部位、厚薄、口感、私房沾醬、米飯、肉燥、特色配菜...每一家店都不一樣唷,不然都傻傻吃,還有人以為牛肉湯是"牛肉麵去麵",哈哈,也一窺為何台南牛肉湯獨樹一幟,別的地方難望其項背。
今日大話新聞
活動講師為台灣服務設計推廣協會的陳啟彰前理事長,他認為活動定調為牛肉湯、服務設計及社會設計,讓牛肉湯店中的剩餘資源,可以協助解決一些社會議題,上午3個小時的牛肉湯現況產業與服務設計調查分享,成員們反應熱絡。
#活動資訊
參與資格:對牛肉湯或服務設計有興趣者皆可,建議全程參與噢!
活動時間:2016/1/9(六) 9:00-1800、2016/1/17(日) 0900-17:00 兩天
活動地點: 好想工作室 710臺南市永康區大武街34號2樓(康是美樓上)
主辦單位:我要征服臺南牛肉湯!!!
宣傳贊助:Users' Village 優設聚落、HPX輕鬆聚 網站企劃
協辦單位:IDOLS SIG 創新學習軟體設計主題研究群、國立臺南大學數位學習科技學系、DDLab
售票入口: http://goo.gl/j1KS08
#任何疑惑歡迎到 粉絲專頁站內訊息詢問或電話0929-536-870張先生
#Q&A
Q:報名費含餐點嗎?
A:包含拜訪牛肉湯的基本餐費與活動期間的茶點!
Q:吃素可以參加嗎?不吃牛呢?
A:吃素或不吃牛都可以,服務設計歡迎多元領域的撞擊。
Q:會教如何烹飪牛肉湯嗎?
A:本活動以服務設計為主軸,烹飪請額外找店家拜師噢!
Q:活動產出是什麼?
A:我們會引導大家做服務設計,並在店家實驗。
Q:服務設計是什麼?不懂可以來嗎?
A:可以,來了就知道!或參考vide這篇 ( http://vide.tw/433 )
認同請幫忙多多分享按讚,讓我們一起為在地多做些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