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登一上台就簽署讓美國重新加入《巴黎氣候協定》,美國嘅環保人士立即reshare讚揚,好似美國終於重返環保嘅軌道、地球有救云云,然而有好多關心climate change嘅人係支持美國退出《巴黎氣候協定》。我都係一個環保撚,我亦尊重同支持美國退出《巴黎氣候協定》。
.
聯合國195個成員國喺2015...
拜登一上台就簽署讓美國重新加入《巴黎氣候協定》,美國嘅環保人士立即reshare讚揚,好似美國終於重返環保嘅軌道、地球有救云云,然而有好多關心climate change嘅人係支持美國退出《巴黎氣候協定》。我都係一個環保撚,我亦尊重同支持美國退出《巴黎氣候協定》。
.
聯合國195個成員國喺2015年12月12日於2015年聯合國氣候峰會中通過《巴黎氣候協定》,取代京都議定書,以沒有強制約束力嘅協定,期望參與國遏阻全球暖化趨勢。協定架構以「資金」、「技術」同「能力建設」為重心。
.
喺「資金」中,發達國家需每年集資最少美金1000億,以支援發展中國家(包括中國)達到協議中嘅目標。而有關氣候技術,技術嘅測試、實行計劃同構思、執行技術嘅綱領都會繼續「開發與轉讓」。至於「能力建設」,即係指更多嘅國際合作同協商與溝通。另外更多嘅詳情此處不贅,可參考UNFCCC。
.
據Naomi Klein喺《This Changes Everything》嘅論述,發達國家需要付出過往無限制嘅發展代價,同時需協助發展中國家面對當前嘅減碳排放目標。亦有唔少人指出發達國家嘅企業會喺發展中國家設廠,從而令到發展中國家嘅污染上升,所以發達國家需負上責任。同時亦有唔少人深信聯合國呢一類全球協作係帶大家解決人類共同面對難題嘅不二法門。綜合呢啲論點,美國退出《巴黎氣候協定》就係錯、不負責任、否認氣候變化嘅事實。
.
先唔講對冠冕堂皇嘅全球協作嘅迷戀,或會令人忽略背後嘅貪腐(睇下世衛譚書記),《巴黎氣候協定》係咪真係咁有效、咁環保?
.
學術期刊《Global Policy journal》2015年11月刊登Bjorn Lomborg一篇研究《Impact of Current Climate Proposals》,學者指《巴黎氣候協定》嘅成本同成效唔對等,協議中嘅「可達到目標」受誇大。Lomborg指30年前嘅京都議定書都係失敗,而家嘅《巴黎氣候協定》好大機會淪為失敗2.0。唔少學者嘅建議係直接增加綠色能源R&D嘅資金,使綠色能源比傳統能源更平更有效益,從而使更多人轉用。
.
有趣係,2020年12月,Science X報導中國嘅一帶一路計劃將由津巴布韋到印度尼西亞,建造幾十間燃煤電廠。文中指中國國營企業投資過於外地投資燃煤電廠,轉移碳排放嘅數據至外地(不計算於國家減碳目標)。香港發展局嘅報告亦明確指出,中國目標喺2030年達自碳排放頂點。冇錯,係追求達到碳排放頂點,然後再減碳。
.
發達國家如美國,如果要按協定則需支付高昂嘅費用,同時亦會流失大量工作崗位令多人失業。所以好多反對聲音指參與《巴黎氣候協定》係得不償失、搵笨,喺佢哋眼中,參與協定有如大白象工程。
.
每個措施都一定有好有唔好,以大打「環保」旗號嘅協作唔一定係好環保。反對《巴黎氣候協定》,更加唔代表反環保。
.
Reference: Bjorn Lomborg, Heritage Foundation, Naomi Klein, Nature: International Weekly Journal, Science X, UNFCCC, 李怡, 香港發展局
.
#香港人 #環保
能源發展綱領 在 媽媽監督核電廠聯盟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SDGs】地方庶民都比你懂電費帳單!臺灣的能源轉型實踐模範「庶民發電學習社區合作社」(05/06/2021 storystudio故事)
人類正站在全球氣候劇烈變遷、自然資源漸枯竭、生物多樣性耗損、疾病頻仍等關鍵十字路口上。為此,2015 年時,聯合國發布了「永續發展目標」(Sustainable Develpoment Goals, SDGs),敦促全世界在 2023 年以前為地球與人類社會努力,邁向永續。百靈佳殷格翰與故事 StoryStduio 攜手響應聯合國 SDGs,用故事來讓 SDGs 在臺灣的發展有根可尋,讓發展被記錄、被看見並可被壯大,與臺灣社會一同實現永續發展。
作者:鹹雜食
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訂定後,三大國際永續發展研究組織共同發表《2050 世界願景 (The World in 2050, TWI2050)》,根據《TWI2050》,國家要落實永續發展目標,需進行六大轉型,其中,加速能源系統去碳化,提供眾人潔淨與可負擔的能源是永續轉型關鍵之一,也就是臺灣政府宣示要進行的「能源轉型」。
即將來臨的夏季是臺灣的用電高峰之季,每到此時能源的議題總不時浮上新聞版面,但大多停留在「電費會不會漲價」、「會不會缺電」的表面層次。民眾儘管關心電費會不會漲,許多人卻連電費帳單也看不懂,在電子化的時代,以扣繳方式付款的人甚至很可能根本沒看過電費單;人們擔心是否缺電,許多人卻連臺灣目前的發電比重為何也說不清。
然而,有一群地方的「庶民」,他們從看懂無足輕重的電費單做起、到實際走訪臺灣所有電力設施,瞭解發電比重,甚至經營一座公民電場──他們是三重蘆狄社區的「庶民發電學習社區合作社」(下稱「合作社」)。
從無感到凝聚共同理念,始於公民參與經驗
”我這個歐巴桑以前覺得按一下開關,電就會來,參與後才發覺有的電已經危害到我們和下一代的生活,像是空氣汙染,我的孫子都有過敏體質。“ 合作社理事李麗卿坦言。
蘆狄社區居民與能源的緣分,始於 2015 年新北市經發局所舉辦的「節電參與式預算」。不同於過往由政府機關擬定政策,參與式預算讓民眾自己提案預算,自己的花費自己訂。主持此計劃的蘆狄社大積極鼓勵社區居民,包括在地攤商、新住民、甚至高中生依照自身經驗提出能運用在自己生活的節電提案,還規劃許多貼近生活的能源課程,「看懂電費單」就是他們進入能源世界的第一張門票。
貼近生活的開放式參與,成功吸引了社區民眾的注意以及投入,更開啟了他們對能源及公共參與的想像,也讓居民從無感到主動持續地學習。此後,社大還舉辦多次的「能源旅行」,帶著居民全臺走透透參觀各式發電設施,「我們參觀了差不多一百多種喔!」李麗卿驕傲的說。
參訪各地的能源廠區、社區公民電廠以及能源選址地點,再再都讓居民的親眼所見,成為紮紮實有感的學習體驗。後來,社大更成立「蘆荻社區光電特工隊」太陽能工班,計劃培養「社區內的光電醫生」。
一名學員在培訓後,直接在合作社的太陽能案場運用所學,準確地指出太陽能工程鋼構方向的問題,及時挽救了案場往後二十年的發電效率。這些學習經驗讓社區民眾漸漸凝聚共識,認為環境和能源議題至關重要,需要他們行動起來,促進改變。
能源轉型是國際趨勢,也是各國的功課
他們所期望的改變,正與「SDGs(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s,永續發展目標)」中的第 7 項不謀而合:「確保人人都能享有可負擔、穩定、永續及現代的能源。」
SDGs 是 2015 年的聯合國大會中提出的 17 項永續發展目標。這些目標觸及社會經濟、生態環境以及公共治理,呼籲跨領域的整合,也強調國家、組織、企業與公民等不同角色投入形成同盟夥伴,系統性的思考社會問題,並共同配合改進。
然而,回顧臺灣的能源轉型歷程,臺灣的能源改革並未與 SDGs 同步啟動,而是在 2016 年總統大選期間才做為政策內涵被候選人提及。因為牽涉到政治,在許多民眾的腦海中卻可能只剩下核能爭議的印象。然而,能源牽涉到民眾生活的許多面向,過度簡化的理解對於長遠的發展並非好事。
臺灣目前主要的發電來源是燃煤,是臺灣所有發電中造成最嚴重空氣汙染的發電方式。此外,發電次高者是燃氣,第三則是核能[1],三種主要能源的原料都仰賴進口,根據經濟部能源局的統計,臺灣 2020 年的進口能源依存度高達97.55%。我們日常中看似稀鬆平常的電力隱藏著不安的陰霾,亟待轉型。
如何平衡能源、土地以及環境?
政府於 2017 年核定「能源發展綱領」修正案,提出 2025 年達到再生能源佔比 20%以及「核電歸零」的政策目標,期望以永續乾淨的能源,取代不安定的燃煤以及核能。
事實上,臺灣推動再生能源有許多有利因素。首先,台灣環境規劃協會的理事長趙家緯表示,再生能源政策目標明確,吸引大量國內外資金投入綠能產業,也促成國內高耗能產業積極的投資,2019 年的綠能投資量甚至衝到全球第五;而臺灣的硬體高科技製造業非常發達,原本就是太陽能面板的前三大生產國,能夠迅速因應國內遽增的設備需求。最後,臺灣還有活力十足的社會參與力量,能夠推動政府有效修正其政策方向。
臺灣太陽光電的發展就有賴這些力量推動前行。地處亞熱帶、太陽能板生產力高、建置成本相對低廉、汰換回收的殘值高達 90%,這些都是臺灣適合開發太陽光電的條件。但光電卻有一項致命的缺點,那就是需要大量空間,很容易壓縮其他的土地使用權,甚至危害環境生態。
地價低廉的漁農地成為許多光電開發案標的,引發農地壓縮破碎化、環境破壞以及基層農民無法受惠的爭議;臺東知本溼地原本預計成為臺灣最大的光電案場,但經由部落民眾以及公民團體的抗爭以及法律維權,最終由法院裁定停止執行;苗栗石虎棲息的山坡保留地,光電開發案的抗爭也仍在進行中……。這類的「綠色衝突」層出不窮。
趙家緯說明,2015 年政府評估太陽光電開發潛力時,並未考慮到公民參與的的力量以及工業廠房的潛力,因此在太陽能的規劃中,屋頂型光電只佔了 15%。在政策壓力下,土地需求就造成許多有爭議的開發案件。
共學讓能源轉型也能很庶民
工業以及都市住宅要用電,卻要犧牲農地或是自然環境,種種的不合理激起蘆荻社大學員的思考以及討論。「土地沒辦法進口。好好的農地不種田,好好的魚塭不養魚,都算是亂象。」合作社的理事柯麟耀皺眉說道。他們觀察,雖然臺灣土地有限,但是都市屋頂是閒置空間,經由妥善利用能夠發揮更多效益。
這群庶民的特色就是知行合一,他們決定發展屋頂型的太陽光電公民電廠。結合了生產力、人的聚集以及票票等值的合作社特性,是他們組織型態的首選。因此,2019 年 3 月,庶民發電學習社區合作社正式成立。
在試算太陽能的發電效率以及會員的報酬後,合作社將股價訂在一股五千元。但是大多數的社員都認為這筆錢是共學的學費,反而不期待賺大錢。
開發案場的流程他們也當作是共學的過程,與居民溝通、尋找及評估案場,以及申請政府批准等,他們全部都堅持自己來。除了爬遍新北市二十幾座屋頂,跑公文也花了半年的時間,途中更遭受臺電的質疑,直接請專業廠商代為洽談不是更容易嗎?
案場的屋主也是他們共學的夥伴。除了充分與屋主溝通理念,也希望盡可能滿足屋主多元的生活需求,增強人與太陽能的互動關係。目前三個案場都因此有多元的嘗試。在林口的案場,他們另外架設了自發自用的小型太陽能板,讓屋主能夠自行生產部分的家戶用電;宜蘭的案場沒有蓋滿而空出了一條走道,讓屋主在晴天時能夠推出自製的欄杆推車曬棉被,雨天時就讓太陽能板成為遮雨棚;鷺江國小的案場則規劃成為社區的能源學習場地。
合作社相信,盡可能增加能源的互動以及親近感,能讓人對於自己的能源用電更有意識,也讓他們更願意學習理解,進而有所行動。
為此,合作社在 2020 年中成立「歐巴桑講師團」,在兩個月內走遍了新北市的 11 個社區,充分發揮自己身為「庶民」的親近性,以及曾經與聽眾在同一個位置上的經驗。
「我們的能源課歐巴桑也聽得懂,因為我們就是歐巴桑。他們曾經也是我們。」柯麟耀驕傲的說。因為親近,讓聽眾更願意與他們互動提問,也更有學習效果。這些經驗讓合作社認為,連結庶民經驗的學習,才會真正有作用,而這是目前政府在能源教育推廣方面仍需加強的一塊。
臺灣能源教育學習的模範
長久以來,臺灣關於能源的主流討論,都圍繞著核能、核四廠這類高度政治兩極化的議題。簡化為意識形態的對立,無助於真正改善臺灣的能源環境。讓基層的一般民眾更了解相關討論,甚或能夠參與討論,才真正能夠促進有效溝通,達成共識。趙家緯認為庶民發電合作社是很好的範例,讓臺灣推動能源教育有更具體的想像。
蘆荻社區中心執行長莊妙慈則認為:「促進能源轉型的關鍵還是庶民。」再好的政策如果沒有民眾的認同,當政黨輪替或是換了不同想法的上位者,很可能進度又會停滯不前,幾年來好不容易打好的基礎就浪費了。
如今合作社成立已經滿兩年,共吸納了近 70 名社員,也開發了三個小型的案場,不過目前合作社的案場規模都相當小,總共僅有不到 55 千瓦的發電量,而合作社本身的人力以及資金也不充裕。與許多其他公民電廠不同,目前合作社的資金都是社員的股金,並未另外融資。
案場貼近社區的在地性,也確保他們與案場的關係不僅止於資金與收益,更是生活中的一部份。執行長莊妙慈認為,合作社的下一步,就是要決定公民電廠的基本精神,是否該堅持小規模、社區與親近的特性。教育與共學仍然是大部分社員的共識,但是否在教育之餘擴大規模投資,是他們仍在討論的題目。
從零開始的合作社,走到如今,不僅是依靠一腔熱血,還有賴社員持續的溝通以及實踐。只要持續發揮開放以及學習的心態,合作社想必也能夠找到最適合自己的庶民步調,繼續朝他們理想的能源願景前進。
完整圖問內容請見:
https://storystudio.tw/article/s_for_supplement/sdgs-affordable-and-clean-energy/
♡
能源發展綱領 在 綠黨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掌櫃的札記:能源轉型不是「漂綠」,必須守護社會公平】
我是綠黨的秘書長 張竹芩 ㄑㄧㄣˊ ,昨天參加了一場由 台灣環境保護聯盟-Tepu 主辦的當代環境暨能源論壇,在論壇上針對能源轉型的議題提出了一些看法:
2017年核定的能源發展綱領中,說明「能源安全」、「綠色經濟」、「環境永續」與「社會公平」是最重要核心價值,但我們屢屢見到社會公平這個面向被忽略,即使有最先進的技術,也沒辦法真的為台灣或世界帶來更好的未來。
2020年,Business & Human Rights Resource Centre 發表的報告顯示,綠能產業有著嚴重的人權侵犯的問題,全球前16大綠能公司沒有任何一家明確按照聯合國制定的規範,在土地取得以及居民遷移的處理上出現了許多重大瑕疵。
回頭看台灣,核廢料存放、焚化爐興建、發電廠運作產生的不公平現象已經是老問題,而近年則出現了光電板和風機機組選址的新挑戰。
在全力推動綠能的時候,我們需要的是全新的思維,而不只是「漂綠」的心態。 能源政策必須看見貧富、階級、種族等社會問題,比如當農民靠耕種所賺的錢遠遠低於將土地租給光電公司設置太陽能板時,農民即使有著良田,也很有可能選擇出租,而繼續耕作的農民,可能要面對農田停灌等決策,在極度不穩定中求生存;而在世界各國包含台灣的綠能發展中的土地掠奪,往往更加侵犯原住民族權益,這些都絕對不是口號式的「發展綠能」就能忽視的傷害。
綠黨期許自己在推動能源轉型的過程注重社會公平與人權議題,因為沒有這些基礎,即使有了乾淨的能源,我們也失去了共同美好的可能。
__
成為黨員》 t.ly/b00g
成為志工》 https://bit.ly/3nKuG8z
線上捐款》 t.ly/QXY5
#捐款綠黨可以抵稅
能源發展綱領 在 李姓中壢選民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此次電價凍漲,蔡政府其實有個説不出口的理由:公投。不錯,八月核四公投對蔡政府而言如芒在背。有馬政府因油電雙漲焦頭爛額先例,蔡政府怎敢在公投前夕漲電價,引火燒身,使能源辯論聚焦電價,戳破蔡政府「能源轉型」爛帳?電價正是蔡政府能拖就拖,不敢明言的祕密。歸根究柢,電價並非只與燃料價格掛鉤。曾文生敢立下軍令狀「國際燃料價格不漲,台灣電價不漲」嗎?>
報載三年來電價連六凍,經部次長曾文生表示「燃料成本是影響電價主要因素」,因國際燃料未漲,故今年上半年電價凍漲。
「燃料成本是影響電價的主要因素」這句話以前是正確的,但自從蔡政府大力推動再生能源後,這句話就要大打折扣。
怎麼説?風力發電和太陽能發電依賴風力及陽光發電,兩者都免費。所以依曾文生的邏輯,台灣大力發展再生能源後電價都不會上漲,人民從此過著幸福快樂的日子?
風電及光電當然沒有燃料費用,但並不表示風電或光電很便宜,更不表示風電及光電免費。原因是兩者裝置成本奇貴無比。即使燃料免費,為攤提近兩兆元裝置成本,綠電每度成本約為火電兩倍,更是核電四倍。
蔡政府二○二五年綠電廿%,煤電卅%及氣電五十%的配比,將使每年電價推升二千五百億元。去年風電光電占比不及五%,最貴的離岸風電占比為零。待二○二五年二千萬瓩光電及五七○萬瓩離岸風電裝置告成,每人每年要承擔一萬元的電費物價上漲壓力。蔡政府對此心知肚明,在其能源發展綱領之四大目標(能源安全,綠色經濟,環境永續,社會公平)中,完全不提各國最重視的「成本低廉」。
公投前夕 蔡不敢說的電價祕密
https://udn.com/news/story/7339/53552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