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這篇能力越大責任越大meme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能力越大責任越大meme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能力越大責任越大meme產品中有5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3,004的網紅酸酸時事鐵絲團,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打馬悍將粉絲團:謝謝這些醫護人員,讓我們有正常的日子可過 想想去年,當世界受疫情所苦 台灣人卻能過正常日子,中秋節烤肉、國慶看煙火、假日出外旅遊 真的是非常幸福 https://m.facebook.com/story.php?story_fbid=1895699350570135&id=58...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14萬的網紅Patrick C,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能力越大 , 責任越大 今日我就比D示範影片,等大家學會旋風劈! ALSO 紀念 ASH既 ACOG PRESS "F" TO PAY RESPECC! #R6呢 Background Music: 1 Team Fortress 2 Soundtrack _ Main Theme 2 I...
-
能力越大責任越大meme 在 Patrick C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2019-02-17 23:32:22能力越大 , 責任越大
今日我就比D示範影片,等大家學會旋風劈!
ALSO 紀念 ASH既 ACOG
PRESS "F" TO PAY RESPECC!
#R6呢
Background Music:
1 Team Fortress 2 Soundtrack _ Main Theme
2 Italian sounding meme song
3 Thomas The Tank Engine Theme Song
4 Delfino Plaza - Super Mario Sunshine [OST]
5 Pokemon Diamond_Pearl_Platinum - Battle! Champion Cynthia Music
6 Beedle's Shop - The Legend of Zelda_ The Wind Waker
7 RobustMusic (Martin Gauffin - Jumping Cricket 3)
8 Futuristik - Like U Say [NCS Release]
Gaming Gear / Pc Spec:
CPU: AMD Ryzen 1700
GPU: ASUS GTX 1060 3GB
RAM: 8 GB
Mice: Logitech G502 RGB
Mic: Razer Seiren X
Headset: Razer Nari Essential
能力越大責任越大meme 在 酸酸時事鐵絲團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打馬悍將粉絲團:謝謝這些醫護人員,讓我們有正常的日子可過
想想去年,當世界受疫情所苦
台灣人卻能過正常日子,中秋節烤肉、國慶看煙火、假日出外旅遊
真的是非常幸福
https://m.facebook.com/story.php?story_fbid=1895699350570135&id=584986081641475
台灣迷因 taiwan meme:那些辛苦的醫護人員是用命在救台灣人
結果卻有一堆嘴臭的看有確診就酸來酸去
醫護人員在第一線賣命工作卻確診
是大家最不想看到,也最難過的事
衷心感謝與尊敬各位辛苦的醫護人員
RESPECT!!!!!!!!!!!!!!
https://m.facebook.com/story.php?story_fbid=703735836956533&id=273213086675479
Chenling Tang:看到今天北部醫護感染COVID的新聞底下的留言,暖心的留言當然很多,但令人心寒的留言也不少。
#我們不曾鬆懈的日常
身為醫護,尤其是急重症的醫護,我們不畏戰,也不懼戰,我們知道我們面對的是什麼,也知道該怎麼保護自己,甚至我有同事買了整桶的消毒噴霧來醫院放辦公室裡,好多人還自費買了紫外燈回家消毒,為的就是怕把在醫院裡的病菌不小心帶回家、帶回社區。
但你知道嗎?非緊急狀況下的防護衣穿著,以我一個從去年二、三月就開始必須開始穿著接觸疑似病例,一直穿到十一、二月都還必須穿去照顧外籍或居家檢疫的病人的人,我穿一次再快也要十分鐘,而且這是在有同事幫忙的情況下。
可是,狀況危急的病人有時候並沒有這麼多時間可以等⋯⋯。
至於最容易污染的防護衣脫除,更是層層關卡,在負壓隔離脫一層、前室脫一層,出來之後還要再完整消毒一次,所以有同事笑說:「穿脫一次防護隔離衣,內衣褲就要濕一次」是真的。
我記得去年三月底,鮮少生病的我突如其來的發了高燒,在醫院半夜的帳篷外等待同事幫我抽血檢查跟篩檢時,惶惶不安的我、焦急擔心的我,做的事情是趕快聯絡換班、調班的事情,然後把我那幾天都接觸過的親朋好友、去過的店家,全部都用訊息聯絡過一次,提醒他們要做好清潔和防護,並允諾他們只要檢驗結果出來就會馬上告訴他們,幸運的是,他們沒有責怪,反而要我好好休養。
那時候的我,真的好擔心是不是我在照顧病人、幫病人採檢過程中有哪裡沒做好防護才會這樣發高燒,可是我怎麼想也想不出來哪裡出了問題⋯⋯。
#十七年前的那場戰役
在從醫院回家前,資深學姊問我:「妳跟家人一起住嗎?」
我回答說:「最近剛好搬家,所以可能我自己去住舊家,家人住新家,兩邊分開,再由家人送日常用品來給我。」
學姊聽了卻哽咽的點點頭說:「好,好,這樣很好,分開住比較好。十七年前,SARS的時候,我沒有跟家人分開住,結果鄰居不但看到我像看到瘟疫一樣,連看到我的家人也一樣會繞道而行,甚至我弟工作的地方就直接把他解聘,理由就只是因為他有一個姊姊在大醫院工作。」
那個夜裡,明明是很熱的高雄,我卻從心裡一直寒起來,眼淚也跟著學姊的話一起在眼眶裡打轉,學姊話裡的不甘、冤屈和心疼、自責我都深深的感受到了!
#我們不是超級英雄
我們一直以我們的職業為傲,我們努力的在做好我們的工作,為台灣的民眾擋住外來的病毒,但如果對待我們的卻是這樣的話語和排擠,真的會讓人不知為何而戰。
尤其當今天我看到某些人拿感染醫護的關係出來做文章取笑,尤其今天我看到有人留言說:「拜託醫護人員跟你們的家人保持距離。」時,那個三月夜裡,學姊對我說過的話,像萬箭穿心一樣又再次刺上我的心頭。
也讓我納悶起說這些話的人,真得值得我們一次又一次穿脫繁複的防護衣、一次又一次濕了自己的衣物、一次又一次地冒著感染的風險、生命安全的危險替他們擋在最前線嗎?
沒有人比我們更害怕感染COVID-19,沒有人比我們更擔心把COVID-19傳染給我們的家人,沒有人會比我們更為自己感染COVID_19更自責難過,然而我們還是站在這裡,站在疫情的第一線,站在疫情的風口浪前。
很感謝那些一直支持我們醫護的暖心留言,但對於那些總是在唱衰台灣的防疫、唱衰台灣的醫護、甚至幸災樂禍的人,請你們至少不要在背後說出這些傷人的話,就算是堅強如美國隊長,也曾經因為被誤會和冤屈而心灰意冷放棄當超級英雄,區區如我們這些醫護,更無法不為此而傷心難過。
抵禦世界的疫情,守護台灣這方淨土已經很困難,請不要讓我們越來越難。
#那該死的COVID
#我到現在打學姊說的那段話還是很想哭
#請不要獵巫感染者
#比起冷言冷語他們更需要支持
https://m.facebook.com/story.php?story_fbid=1895838540556216&id=584986081641475
醫藥報導沒說完的故事:今天真的是相當勞累,但其實是從昨天深夜就淚了,一直傳訊騷擾莊人祥,但他都沒理我的苦苦哀求 😪😖😤
今天果然就迎來炸彈,除了2例境外,還有2例本土。
這兩例本土個案為北部某醫院的醫護。醫師在發病前2到3天曾照顧過需插管的重症確診者,之後輕微發病,10日採檢,結果就確診了。
確診的護理師是這名醫師的同住女友,兩人可能在醫院也有接觸,但疫調結果認定,他們是因家戶內的密切接觸而才被感染。因此定調,醫師是醫院內感染事件,另一人為社區的接觸感染。
所以,不是醫院發生群聚事件。
==========================
這是台灣抗疫以來,第二度發生院內感染事件。
上一件發生在2020年月2的北部某醫院,當時指標個案影響後續8人染疫,包含1名醫院清潔工和3名護理師。
這次北部某醫院的感染事件,是台灣首度有醫師在醫院感染武漢肺炎,他也因此可領到至少35萬元的補償金。
==================
因醫師院內染疫,該醫院卯起來瘋狂採檢,一個晚上就驗了464人。
陳時中說,不幸中的大幸是這464人都是陰性。
不過社區採檢還有55人結果還沒出爐。
而且464名醫院接觸者雖然一採陰,但很可能處在潛伏期,目前只能確定醫師的感染源應該相對單純,而不是醫院已經有多人染疫。
指揮中心判定,醫師的感染源最可能的是他先前照顧的重症患者。會做病毒檢驗釐清,但就算驗到一樣的病毒基因,也可能因是主流病毒株而難以釐清。
==================
截至目前,醫師和護理師的足跡還不能確定。護理師對其足跡似乎掌控有限,因此疫調和接觸者都還在匡列中,也對社區風險埋下一些隱憂。
莊人祥說,雖然數百名醫院接觸者一採都是陰性,但確實可能還在潛伏期,3天後還會採檢一次;且這些密切接觸者都在隔離中,就算有帶病毒,也不會散到社區。
===================
儘管發生醫院感染事件,指揮中心研判,該醫院初步安全,暫時不收新病人,但門急診會照常。
雖然大家都知道是哪家醫院,但指揮中心不公布。
重點是醫院的疫情沒有擴大比較重要。
其實理論上,就我的理解,今天兩例本土是「情侶」關係,應該也無須公布。
但為了解釋感染源,認定護理師是家庭內感染而非醫院群聚,可能還是有公布必要。(只是有點對不起當事者...)
===================
那麼醫師到底為什麼會染疫?
陳時中說,醫院防疫沒有破口,但難免百密一疏。感謝醫護過去努力防疫,未來也會要求要保持警覺並遵照SOP執行感控防護。
外界質疑,該醫師可能是幫確診病患插管時染疫;但張上淳解釋,這家醫院執行插管是由麻醉專科醫師執行,染疫醫師只是從旁協助,不完全擔心是執行插管時造成的問題。且 執行插管有全套防護裝備,只要動作正確,防護都是沒有問題。
張上淳也說,確診醫師曾幫重症確診者做過多項醫療處置,也難以釐清是哪個環節出狀況;莊人祥則說,過去經驗,脫掉隔離衣的過程可能接觸不潔物,或口罩密合的問題,但也難以查證。
==================
有醫師照顧病人染疫,但大家應該避免用「破口」這樣的想法來看。
我突然想到幾天前採訪了曾到機場幫忙檢疫的吳明穎醫師。她曾因為執行公務,有半年的時間不太能回家見家人。因為她說,她不怕自己染疫,但很怕把病毒傳給家人和朋友。
我想,應該沒有人願意生病,希望染疫的醫護可以盡快康復~比較重要。
==============================
今天早上我都在祈禱記者會快點結束,記者會結束之後我就開始祈禱疫情快點結束。
衷心希望我哪一天不用再寫記者會了。
到時候,你們還在嗎? (揮手)
#打完收工
#今天錢難賺每天都難賺
#其實我比較想貼玄彬的照片
#你們能接受嗎🤣🤣🤣🤣🤣🤣
https://m.facebook.com/story.php?story_fbid=1895714140568656&id=584986081641475
急診鋼鐵人Dr.魏:我在急診12年氣管插管功力
也沒有自信可以百分百成功
因為臨床狀況千變萬化
絕對
不是一句話可以解釋的
插管,也絕不是單純的SOP
————————————————
一個被歹人割喉的19歲弟弟
在急診
口鼻一直冒血~~~
病人瞬間窒息失去意識
只能先插管維持呼吸
打開病人的嘴
視野裡只看見泉湧的鮮血
完全看不到聲帶
不知道氣管內管要如何放入氣管
我請護理師備刀片和氣切管
若我插管失敗,就要從脖子下刀了
我憋住氣
我在倒數
當我憋不住時
病人應該也是極限了
同時宣告我失敗
我盯著冒血的口腔
抽吸管有吸不完的血
我跟本看不見氣管
還好
這時血泊中,冒出了一個氣泡
我猜測
氣泡的下面就是氣管的位置
因此我大膽的將氣管內管插入那個位置
病人血氧開始上升
居然成功了
這短短5-6秒
我經歷了極大的壓力
因為眼前就是一個年輕生命
插管,絕不是單純的SOP
https://m.facebook.com/story.php?story_fbid=1896353333838070&id=584986081641475
王必勝:那道門之後,是性命交關,是槍林彈雨,是看不到的險惡敵人。
如果您關心受感染的醫師和護理師,那我告訴您,他們的狀況穩定,醫護正用全力照料一起作戰的“同袍”。
這位醫師受過良好訓練,更從去年的疫情一開始就照顧負壓病房,一直到現在,經驗豐富,照顧過非常多確診的病人。他是第一線中的第一線,也是個生活單純又負責任的好醫師(從他的足跡大家可以略知一二)。
在這裡要特別強調,這位醫師進負壓病房照顧病人,「都有」依照規定穿戴應有的防護裝備,醫院病房也都有互相協助、提醒的機制。我們及專家尚未能確定在充份防護下是如何染疫的(也許永遠也無法確定,只能找出比較可能的點),這裡也突顯沒有所謂100%的防護,在裡面醫護個人的狀況、病人的病毒量、突發的事件……都是可怕的挑戰。
這個醫院,我必須稱它為“堡壘”,在疫情期間醫治了全國確診病人的20%,遠遠超過其他醫院。有良好的分艙分流、人力調配、專業能力,也配合並完成了很多除醫療之外的國家任務。並不是其他醫院做不到或不願意做,而是勇於承擔,希望我們其他的醫療資源能保持充足,維持民眾日常醫療需求,也為未知的未來保留最大的醫療量能。
疫情轉眼也將一年,大家過著比全世界都正常自由的生活,但這些醫護同仁卻日復一日的堅守在崗位上,承受著極高的風險。我身處其中,真的是“累”!但沒有人抱怨,持續把工作做好,等待疫情過去。
戰士在槍林彈雨中中彈,我們該責罰他嗎? 這樣還有什麼人敢上戰場? 期待大家能給我們些許時間,把傷兵夥伴治好,把堡壘修復,我們很快的會再站上第一線,守護這塊土地!
https://m.facebook.com/story.php?story_fbid=1896492860490784&id=584986081641475
鳥科學先生-泌尿科顧芳瑜醫師:#你的歲月靜好
#是醫護人員的負重前行
#隔離衣穿上一次需要15分鐘
#從來就不是0風險
▶️在照顧病人的時候,不只是氣管插管,放尿管也常常會被血液、體液、尿液四處噴濺,因此就算我們再三小心的遵守SOP,感染的機率也不會是0。
醫護感染的風險不是獵巫開除第一線的醫護就可以解決的問題,從前主管機關首長的嘴巴講出來真的是讓第一線的醫療人員感覺心寒😠
.
.
#苦中作樂的我們 #笑不出來 #covid_19 #武漢肺炎 #插管 #泌尿科 #導尿 #尿管 #醫護 #同理心
https://m.facebook.com/story.php?story_fbid=855542318562639&id=350562712393938
【回顧】
一「指揮中心證實2例本土!北部某醫院2醫護確診「國內首起醫師染疫」 | ETtoday生活新聞 | ETtoday新聞雲」
https://m.facebook.com/story.php?story_fbid=1895544933918910&id=584986081641475
能力越大責任越大meme 在 堅離地城:沈旭暉國際生活台 Simon's Glos World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沈旭暉隨緣家書📖] 其實藍色長輩圖的傳訊功力也不能小覷,值得精研。好人一生平安。🙏🏻🙏🏻🙏🏻🙏🏻🌸🌸🌸🌸
曾幾何時,網絡被認為是年輕人的世界,但近年長者成為網絡新移民的主要來源,乃至壟斷了不少論述,衍生了形形色色的「長輩圖」。在這個年代,只要我們在虛擬世界有一個身份,就會被拉進各式各樣的家庭群組,繼而收到不少由長輩轉發的圖片。雖然很多人都對這類圖片一笑置之,但只要仔細研究,長輩圖其實表達了很多訊息,對各地社會也有深遠影響。
長輩圖當然沒有劃一定義。美學上,常見的底圖是風景、動物、蓮花、各種「漂亮的事物」,並配上一兩句文字;內容上,通常是「好人好事好說話」,例如各種祝福語,近日大熱的「好人一生平安」就是例子,還有「認同請分享」也是熱門。長輩圖中的文字,通常與底圖顏色毫不和諧,有時文字亦過多、難讀,完全不符合年輕網民心目中的美感,但符合上一代的閱讀習慣。
長輩圖的背景,源自上世代的環境,當時資訊相對稀有,要付錢才能得到,容易被大機構壟斷;不像今日,資訊爆炸得令人厭惡,一切本末倒置。昔日讀小說是不少人的最大娛樂,因為內容多,感覺很實惠,結果長輩到了網絡時代,依然試圖硬塞很多文字,就是基於上一個世代的閱讀習慣。但現世代的網民,都是在圖像和動畫中長大,他們更受Bauhaus、蘋果、Google、IKEA的簡約美學影響,所以年輕設計師製造的圖像,圖片和文字的比例都有嚴格限制。例如「彩虹色文字」絕大多數只出現在長輩圖,因為多顏色代表奪目,這是不少長輩的審美標準,卻和新一代截然不同。
這種簡陋的美工風格,據說是因為長輩圖本身就是長輩自己製作。2016年,台灣有一篇很有趣的報道,指當地的「社區老人電腦班」,就是長輩圖的其中一大源頭,之後自然有很多人仿效這種製圖風格。據報印度也極流行長輩圖,包括現任總理莫迪,也會投訴為何收到「早安圖」的議員不回覆。現在網絡上已經有「長輩圖生成器」,連photoshop都不需要,只要自己上存圖片、鍵入內容,就會生成,製作門檻更低。由於考慮到很多長輩已被下一代同化,機不離手,長輩圖的製作和發佈,更開始直接在手提裝置進行;長輩圖的呎寸,也越來越適合智能手機閱讀。
功能上,長輩利用發圖來溝通和維持關係,所以功能先行,美學次之,所以慢慢變成製式化的大量製作,變成一種新的「文字」,這跟新一代的emoji微言大義異曲同工。如果智能手機沒有出現,沒有將手提上網的門檻,降到今日的最低點,網絡原住民和網民移民的界線,仍會十分明確。製作資訊圖的權力,會掌握在網絡新世代手中,而長輩只是被動的接受者。然而上網和收發訊息,已經因為觸控操作和系統的成熟,而變得十分容易,最後令大量長輩也投入網絡,自己製造了一個新規範,而他們的數量絕對比得上年輕人,又有現實的社會資源,形成網絡世界一股強大力量。長輩圖可說是長輩建構地顛覆「年輕人霸權」的證明,這種文化可說是反攻了年輕人,最終使得後者為了向長輩傳播訊息或政治動員,也要自己製作長輩圖風格的資訊圖,嘗試「統戰」他們,也就是今天我們看見的現象。
昨天談及「長輩圖」的顛覆性,將之與年輕人之間流行的meme對比,能看見更多有趣的時代差異。Meme通常是娛樂化,或是表達一種意見、理念;相較下,長輩圖更多是用來維繫關係,較少在「公海」出現,更多在半私人群組中傳播,服務家庭、家庭、鄉親、同事、朋友這樣的現實關係網。
例如「好人一生平安」,「一生平安」是一種祝福,用來表達「我想關心你」,而「一生平安」則表達「物質世代」的上一輩的基本世界觀:物質和生命是主流最看重的東西,因此這類標語大多數不會有「希望世界大同,人人平等」這樣的理念宣示,而是關注家人「平安」,而這平安更多是指向衣食住行、而不是心靈的平安。
又如另一長輩圖金句「你只想到你自己」,這通常出現於幾句「勸世良言」之後,其實是勸接收者「不要只想到自己」,勸人要合群,不要太自我,暗示現實不可能因為個體努力抗爭而改變。但這勸說,當然與新一代的價值觀相衝:正如建構主義者認為,雖然某些目標不可能輕易達到,但在爭取過程中,會產生新的思想和文化,繼而以另一種方式影響所謂主流,最終以不一樣的方法,令各種持份者之間的關係鬆動,進而影響大局,這就不是「你只想到你自己」足以涵蓋。
在新一代眼中,他們最想突破的,就是那個持續「勸說不要只顧自己」的世界,而自己的意見不被重視的無力感,在香港上下、乃至全球都不斷出現。例如英國不少留歐派是青年,可能也會認同「不要只想到自己」,還要看整個歐盟;但英國的不少中老年卻不是這樣看,當中的不少選民就算知道脫歐會影響經濟,仍然支持。
透過長輩圖進行的政治動員,也令網絡動員從網絡原住民擴散到其他年齡。回想十年前,透過高登號召遊行示威,是極小眾的事情,最後通常出來的,也是推post者等極少數;但現在的網絡動員,卻進化到可以推動銀髮族上街。由於資訊圖和短片的盛行,令訊息的流傳更跨階層。說到底,網絡是全球化、無國界的,有年輕人反向地製作長輩圖,促進世代之間互相理解,希望體現網絡令人connect的一面,於是青年動員長輩,也得到全新工具。
但我們也不得不正視,長輩圖也是Fake News溫床。例如香港不久前,發生沙田新城市廣場的警民衝突,在長輩群組中就有大量圖片,指有警員被夾斷手指,配上的斷指圖,卻是來自2015年台灣一宗新聞的圖片。同樣透過長輩圖形式發放的,也包括一些偽科學,例如誇大疫苗的副作用,或食鹽可以防輻射等。在政治爭議劇烈的時候,「政治長輩圖」成為各大陣營的宣傳機器,由於科學或有客觀標準,政治卻很難「Fact Check」,要動員仇恨甚至不需要一個群組,只是一張低像素圖片,就能完成。結果,很多偏見在政治長輩圖的日積月累中形成,這對社會兩極化的影響,可能比年輕網民的潛規則更明顯。每次家中長輩傳來長輩圖,然後根據一段fake news質問這質問那,我都感到予欲無言,平行時空的固化,亦是難以逃避。
小詞典:英國脫歐老人
2016年,英國舉行脫歐公投,最終獲通過,民調顯示支持留歐的以年輕人為主,例如18-24歲的一代,反對脫歐的高達73%;65歲以上的長者支持脫歐的,則高達60%。不少英國年青人認為歐盟身份有助他們就業、升學和自由居住,長者沒有這些需要,也不大需要承受脫歐的後果,卻令他們受累,屬於不負責任。
小詞典:《老人恐怖份子》
日本作家村上龍的小說,故事設定在2018 年前後,講述一群事業有成、步入人生暮年、但對社會極度不滿的老人,希望通過恐怖主義,「變革社會」的故事。小說中的老人有資源、有經驗、有人脈、還有掌握網絡的能力,真的成為恐怖份子,能量可能比年輕人更大,反映了日本當下面對的少子化問題之餘,也透視了網絡社會的未來現象。
信報財經新聞2019年7月31日至8月1日
https://simonshen.blog/2019/07/31/「長輩圖」的前世今生與政治動員/
能力越大責任越大meme 在 柳俊江 Lauyeah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好文,長文,建議大家花時間去讀讀。
面書今早提醒我:「用戶很久沒有看到你的更新消息了!」
在極端膚淺,非黑即白,而且被少數「積極發言者」佔據社交網絡的時代,厭倦為掌聲抽水,更厭倦被人曲解扣帽。說是精英心態也好,中產包袱也好,面書的確離我越來越遠。這篇文章解構了當中不少的結,值得大家細心去解讀。
[#沈旭暉隨緣家書📖] 很久沒有在媒體寫5000字的文章,近年和不少朋友都在思考平行時空之間的「空際關係」理論,感謝《信報》讓我全文分享。
你的受眾是誰人? ──互聯網3.0如何顛覆「共識民主」,又如何重生
日前和研究網絡民族主義的荷蘭同行聚舊,我們一直觀察每人都是自媒體、人工智能已介入的互聯網3.0,對民主理論不少假設被網絡顛覆的終局,深以為憂,但也依稀看見改變的契機。無論是個人也好、報紙也好,總要思考自身的目標受眾和定位,而要前瞻未來秩序,還得從民主政治的精英共識被瓦解談起。
一去不返的超穩定結構:民主制度的精英理論
民主除了少數服從多數、多數尊重少數等原則,經典理論還強調參與者應是理性、主動的公民,他們會充份了解不同資訊,經反覆討論,才按民主程序參與、投票。然而隨著民主化陸續普及,以上假設明顯顯得「離地」,因為一般人平日都是討厭政治、非理性、被動的,只有自身利益被挑起/曲解時(例如英國脫歐),才會產生強烈的參與慾望。
既然選民平日不關心政治,不少學者主張民主制度是否有效,並非取決於大眾,而是全賴制度中的精英,這就是「民主制度的精英理論」:這些「政治企業家」通過和平、有限度的競爭,維護民主制度的運作,同時排拒了種種極端選擇,即使有不同意見,也只是「搞莊式」競爭,競爭過後,精英還是各司其職,不論在朝在野,依然通過同一制度獲利。權力名義上歸於人民,但這是鳥籠式民主,目的只是增加政治家對大眾的責任感和認受性;制度的「開放幻覺」,就是為了維持精英的「道德戒命」。所以二戰後,各國制度都設了安全閥,例如在歐洲和日本,極右思想成為非法,美式馬拉松民主則強調競選經費大比併,一般人總覺得「選來選去都是同一群人」,這就是麥高風傳來傳去、但權力永遠在小圈子流傳的「卡拉ok政治」。
即使是威權政府,也是背景相近的精英控制,於是民主、威權國家之間,也容易達成妥協,違背理性的舉措,始終不常出現。香港的「一國兩制」,就是典型的精英產品,來自制度截然不同的中英兩國精英共識,也為香港中產接受。但假如當年就有網絡3.0,內地網民、英國網民、香港網民如何反應,則是另一回事。
互聯網3.0,瓦解精英共識的十個關鍵
精英共識的好處,是令社會穩定操作,建構規範,讓鐘擺到極端前遇上防火牆,但弊端自然是僵化,成為既得利益者操控的超穩定結構,令社會停滯不前。互聯網3.0本來是很好的工具改變弊端,問題是同時也破壞了安全閥,破而不能立。整個共識政治的瓦解,可以歸納為下列十點,其實我們每一個人,都不自覺的參與其中:
1. 話語權的顛覆:資訊來源無窮盡之後
精英從前通過影響主流媒體,定義何謂難登大雅之堂的雜音,令社會共識比較單一。但在互聯網3.0,所有人都可以輕易入場,對任何議題發表意見、不受審查,而且反過來「佔領」主流傳媒,因為互聯網的實時性質,讓話語權掌握在無時無刻都在屏幕旁邊的網民之手。他們沒有精英的枷鎖,自居非既得利益者,沒有責任管治,發表意見的目標不是為了共識、也不是為了提出可行方案,反而樂見爭議沒有Endgame。此所以反對派群組的內部獵巫,從來都比攻擊對手更熾熱。
2. 迷因時代:Too Long Didn’t Read
人類有文明以來,資訊傳播的形式,一直影響思維方式,正如數學算式與圖表較文字容易表達抽象思維,英文則比中文適合邏輯。網絡世界由於資訊極度氾濫,一篇一萬字長文和一幅「抽水圖」能吸引的眼球,一律是1/10秒,而且後者必然更受青睞。當怎樣上載角度、濾鏡合適「呃like」的照片或影音,已成為取代文字的「語言」,慣於視角衝擊,就再難接受複雜的論說。傳統教育要學生博覽群書,得出自身結論,但網絡圖片完全反其道而行,每每是「小編」把一萬字化成「一句到尾圖」。這不只是賦予資訊第二生命,還是將之變成「迷因」(meme),再認真討論,「就輸了」。
3. 釋放犬儒:陰謀論主流化
在現實生活,我們都受制於各種制度,而凡是制度,自然都有官僚、不合理之處,才能同時擁有穩定社會的功能。問題是制度的正面功能,不會被網絡討論,因為那是無形的;制度的負面問題,通常是有型的,輕易成為討論焦點,產生龐大的失信效果,成為陰謀論的泉源。美國策略師Roger Stone是最懂得普及這潛能的高人:他是特朗普昔日的顧問,以旁門左道成名,統戰陰謀論網站Infowars為特朗普競選的奇兵,是平生得意之作。Infowars散播的都是「美國利益集團策劃9/11」一類「驚天大陰謀」,天天製造fake news、毫無公信力,只以宣揚精英不可信為己任。但Roger Stone說得對:別管那些,這網站每月有超過一千萬點擊率,比《經濟學人》、《新聞週刊》傳播得更廣,於是創辦人Alex Jones就成為特朗普的貴賓。順帶一提,Jones剛被Facebook封鎖了,自然也是他口中的陰謀論一部份。
4. 撕裂國度:演算法的絕對化
資訊爆炸後,怎樣判斷實用、高質資訊的「交易費用」極高,結果就交由社交媒體的演算法代勞。演算法除了分析用戶喜好,還會派發他們喜歡的內容。久而久之,用戶會以為自己在同溫層看到的東西,就是全世界;不少人都發現自己和朋友在社交網絡中、特別是在現實不大有自信的一群,一旦被「充權」,會變得自我特別大,容易罵戰、變得極端,甚至有上癮和情緒問題,不能自拔。
問題是這樣的演算法,只是把一個極度複雜的世界,化作極度簡化的二元對立。在美國,一般人的立場不會完全認同單一陣營,可以是55%傾向民主黨、45%傾向共和黨(香港則是「55%黃:45%藍」),但一旦網絡記錄了喜好,55%的傾向,就會看到100%的親民主黨內容。同樣道理,演算法不會把這裏99%的國際關係文章派送給你,卻會把我們1%的「抽水圖」送到面前,那可能卻是你認識我們的全部。網中人當局者迷,除了55%的傾向逐漸被洗腦到100%,也以為在Newsfeed看到的一切都不是供閱讀、而是供發洩,哪怕顯示的是動物新聞,兩極留言依然是「libtard Vs fascist」、「共匪Vs漢奸」,正常用戶自然卻步。
5. FOMO:注意力經濟體
現實社會的做deal來來往往多輪,但社交媒體是注意力經濟,注意力聚散極快,「抽水」的時限也極快。不少網民產生了一種新情緒:「錯失恐懼症」(Fear of Missing Out, FOMO),很擔心不能及時對正在發生的「大事」發表「評論」,繼而失去最後的存在感;既然假定每一秒都有「大事」發生,就養成手機不離手的生物性依賴。為照顧FOMO患者,根據演算法,人多者勝,能掀動即時回應的,不是客觀事實、深度分析,而是訴諸爭議、嘩眾取寵和罵戰,特朗普就是這樣起家的。觀眾不需要同意小報內容,但觀看激烈的表演、在場邊「食花生」,也是另類紓壓、娛樂。為了曝光這利益,網紅故意「玩膠」、意見極端化和人身攻擊,成為心照不宣的行規,有時甚或要自製罵戰──光譜一端的激進,引來另一端謾罵,兩者「鬥爭」推高收視,才互利互惠。即使是嚴肅的研究,也自行「加圖加辣」,一切就本末倒置。
6. 騎劫效應:你的受眾是什麼人,你才是什麼人
傳統精英就是掌握互聯網3.0的定律,也因為要照顧現實社會的目標群組,不能網紅上身;一旦豁了出去,卻每每被更激進的聲音騎劫,回到現實,則過猶不及。這解釋了為甚麼好些公眾人物真人「正正常常」,但到了各自的網絡,就判若兩人,天天詛咒別人死亡:只要看粉絲留言,就明白何謂「殺君馬者道旁兒」。畢竟最積極參與討論的網民,大多是同質性強的少數人,但因為大多數人是沉默的,他們就能以少數的比例,左右內容生產;Youtube的小額支付系統,也是令少量金錢左右網紅方向。結果,看似坐擁數以十萬計粉絲的網紅,有時只是被少數網民、情報機構、公關公司玩弄的網中人。
7. 政治不正確的「言論自由」
納粹是怎樣覆亡的?不是因為意識形態激進、政治不正確,而是因為戰敗;戰後西方奉行反種族主義、和平反戰等「普世價值」,但不代表種種政治不正確思想不存在。到了互聯網3.0,新納粹一類公然反對戰後普世價值的思想重新聚集,包裝為「言論自由」的一種,並已通過民主制度進入建制,代言人變得更「敢言」;市場增加了,也會創造供應,特朗普、約翰遜等都是精英,卻刻意強調政治不正確,進一步瓦解了剩餘的共識。即使是紐西蘭恐襲,不少網民也說「殺得好」,這種聲音是永不應「包容」的,可惜卻會永存,就像孌童小電影充斥在深網一樣。
8. 中產失語症
穩定的社會,需要龐大的中產階級支持。中產雖然術業專攻,也有較強的社會資本,但要付出大量心力維護「第一身份」,可以攤分去經營網絡的時間,可想而知。結果這片處女地,就由網絡原住民佔據,一個喚風換雨的網紅,可能在現實世界沒有資源,但在網絡如魚得水;他們的生存由廣告費、甚至單純的快感支持,可以與現實社會毫無關係,也毋需理會舊世界的共識。作為普世價值守護者的中產階級,慢慢陷入失語,對普世價值的全球反動,則應運而生。
9. 反精英的弔詭:否定的肯定
傳統精英認同「政治是妥協的藝術」,網絡世代剛好相反:自己既然是輸家,妥協是輸、不妥協也是輸,唯有否定對方,才能肯定自己。網民清算精英共識,例如香港的「獅子山下精神」,其實是爭取話語權。那當新一代成為新精英,是否可以建構新共識?卻不一定。這是有趣的弔詭:網民潛意識習慣「否定的肯定」,只會找有價值的稻草人,不會浪費時間否定沒有價值的人;同時,也不會肯定沒有被潛在否定價值的人。所以邏輯上,網紅成為社會精英,早晚要經過被否定的「認證」,很難存在現實、網絡同步被肯定的領袖和共識──直到兩個平行時空合體的一天。
10. 有圖無真相:外力大規模介入之後
當以上現象變成「結構」,下一步就呼之欲出:互聯網3.0變成兵家必爭之地,擁有龐大資源的企業、政府紛紛介入,各取所需。大國特工固然會通過非常手段,影響輿論、乃至策劃騷亂,而且由於操作成本不高,任何商業公司,都可以將之變成一門業務,劍橋分析、「fake news」製作公司、討論區早已充斥的「殭屍用戶」,都是如此。最新人工智能技術更能產生「深偽短片」,模仿名人的口音、影像,偽造他們沒有發表過的言論視頻,比單純的fake news欺騙性更大。網絡本應為一般網民充權的特點,反過來,又變回可供精英利用的缺點:最終一小撮新精英君臨天下,掌握資源的比例可能更高,只是舊精英的共識,卻一去不返了。
破立:朱克伯格的FB5實驗,其實是甚麼?
然而,時代是不應悲觀的。互聯網3.0能瓦解精英共識,卻不能瓦解追求穩定、知識和品味的中產,他們也會產生自己平衡線上、線下生活的心得。以本人為例,一方面是典型傳統精英產品,雖然與政府有不少合作、也同情公民社會不少訴求,但第一身份從來是自己的專業,只會圍繞專業發展產業;第二身份則是世界公民,要同時在幾個地方擁有事業、物業與朋友圈;明白的不用說也明白,不明白的說一萬遍也是徒然。但我也有一個網絡身份、為數不少的followers,每天在平行時空,都遇見強烈非黑即白、概念上只能在單一地方生活、習慣了平面套版形象的網友,加上我名字的點擊率在演算法從來很高,每隔一陣子,就得到光譜各極的關愛。回到現實的朋友,卻視我的網絡分身為可用的「影響因子」,平行時空之間的「空際關係」,就這樣操作了十多年。但我深信,線上、線下時空並存,只是新舊時代的過渡;在共識已被瓦解的當下,誰都不應不自量力談大和解,只應該通過定義自己的社群,知道誰是、誰不是目標受眾,建立線上、線下大同小異的圈子,才能走出離開上述十大機制的第一步。
很抽象?不是的。Facebook的朱克伯格日前宣佈大改版,目標是令第五代「FB5」的Newsfeed重要性下降,希望不再被fake news、低質資訊濫用,還原基本步為朋友、群組「小feed」的交流市集。他也實驗Instagram不公開顯示Likes數,以免製造「高壓的社媒環境」。這固然是回應Facebook的自身危機,但也是新精英對舊共識溶解後遲來的回應。我們不清楚FB5走向何方,但Facebook近年的老化,與及Instagram、Snapchat、抖音等的興起,都反映上述機制不容易永續。即使是目前的Instagram,訊息結構也是將網路生態推回學者Robert Dahl提出的「多頭政體」,重新肯定能凝聚共識的中介人。當社交媒體以Messenger一類較私人的溝通主導,「網絡共同話題」逐步被「群組話題」取代,新的訊息結構更強調訂閱、社群管理,以及社群議題的製造、深耕。使用IG Story的朋友會明白,「你問我答」,目的就是展現媒體持有者的個性,來凝聚社群歸屬感;有能力建立獨特性、願意花時間資源深耕的社群主人,才是未來同步生活於線上、線下的精英。Facebook曾邀請一些活躍網絡的各地學者參與官方focus group,筆者也身在其中,當時談及對未來網絡結構的意見,一言以蔽之,就是社交媒體「化零為整」的現狀流弊叢生,應變成「化整為零」的未來。
化整為零:由瓦解舊共識過渡到新共識,可能嗎?
未來網絡烏托邦的理念很簡單:任何人、媒體和品牌,都要先精準定義自己的受眾,受眾並非越多越好,「抽水呃like」得回來的沒有多大用途,只有反效果。雖然網絡並非凝聚共識的地方,演算法催生的大眾共同話題不可能高質,潛在卻是高質群組的育成所。「大台」的需求日益下降,網民不會對品牌產生無可動搖的忠誠,卻期望每個品牌最精的一環做得更好;只要第一步踏穩,品牌/網紅成為一個「斜槓身份」(slasher)、而不是單一工作者,逐步發展週邊產業,卻是理所當然。
當每個群組化為一個由參與者塑造的利益團體,上層精英的角色是議題生產、問責,成為名實相符的KOL,以其「關鍵意見」開拓新的經濟、社會潛力,同時也有責任維持群組的質素和利益,否則可以直接被取代。這結構會令每一個範疇、圈子的新權威慢慢產生,而且凝聚了由下而上、經peer review產生的小共識,再移植到現實世界,比傳統共識的產生方式更穩固,令未來精英毋需再溝通線上、線下,平行時空逐步合二為一;他們在時空壓縮的全球化時代,更不會被地域所限,定能擁有不同地方的基地。至於消閒資訊、fake news和haters,自然還是鋪天蓋地,但隨著下一代每人都懂得這些伎倆,最終也會與嚴肅資訊分流。在這轉型期,每人都要選擇自己的角色;假如繼續在傳統單一職業打滾,或以此刻的網絡常態為永恆,後悔就晚了。
延伸閱讀:
-哈拉瑞《人類大未來:從智人到神人》
-鐵馬克《生命3.0:人工智慧時代,人類的蛻變與重生》
信報財經新聞,2019年5月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