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卦]肺部過度充氣是什麼?優點缺點精華區懶人包

雖然這篇肺部過度充氣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肺部過度充氣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肺部過度充氣產品中有2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1,502的網紅康康醫師超音波共筆,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先天性構造異常 從關乎著我們出生後的重要器官之一---#肺臟 🫁先來說起 寶寶出生後要先能呼吸才是重點阿!!! (當然心臟也是特別重要,但是先天性心臟病實在是太多太多太多了......無限♾️) #寶寶的肺成熟與否超音波能診斷嗎 大家比較常聽到的說法是,過了34週之後,胎兒的肺臟相對成熟,...

  • 肺部過度充氣 在 康康醫師超音波共筆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2020-11-27 23:17:21
    有 79 人按讚

    #先天性構造異常
    從關乎著我們出生後的重要器官之一---#肺臟 🫁先來說起

    寶寶出生後要先能呼吸才是重點阿!!!

    (當然心臟也是特別重要,但是先天性心臟病實在是太多太多太多了......無限♾️)

    #寶寶的肺成熟與否超音波能診斷嗎

    大家比較常聽到的說法是,過了34週之後,胎兒的肺臟相對成熟,就算早產,也比二十幾周的寶寶好很多。

    因此有很多安胎的媽媽在照超音波時會問: 醫師,那肺部成熟了嗎? 看得出來嗎?🧐

    ❌❌❌很抱歉,沒有辦法。

    超音波有個限制,能看各個器官的構造外觀異常,但是肺臟成熟與否,呼吸功能如何,沒有辦法產期判斷。

    那...肺🫁在超音波下看得到嗎? 又要看甚麼勒?

    肺部在超音波底下,應該要在胸腔裡,且看起來是均勻的偏灰色,旁邊緊鄰著一個很重要的器官也就是心臟🫀。

    通常超音波會focus在心臟是否有先天性心臟病,針對肺臟通常瞄一眼就過去了。

    但是肺臟偶爾也是會出現問題的!

    —-
    以下為常見的肺部病灶:

    #先天性肺部呼吸道畸形

    先天性肺部呼吸道畸形(congenital pulmonary airway malformation, #CPAM),以前叫做先天性囊腫性腺瘤樣畸形(congenital cystic adenomatoid malformation, #CCAM)。

    產前最常見的肺部異常之一,占了先天性肺部病灶的1/4。

    肺部正常組織被或大或小的泡泡所取代,有可能導致肺部發育受限,或是容易發炎感染,出生後需手術治療。

    比較常見的三類: (Stocker classification)

    ✔️Type 1: (大泡)最常見,超音波底下會有明顯的大泡泡,2-10公分都有。

    ✔️Type 2: (中泡)第二常見,較小的泡泡,大部分都小於兩公分。這種type有可能合併游離肺。

    ✔️Type 3: (迷你泡)非常小,<5mm的泡泡們組成,超音波底下看起來反而是整塊很亮偏白的病灶。

    ✏️在產前的追蹤來說,我們會量測病灶的大小,並和頭圍相比得到一個數值(CVR),再藉由CVR的大小來決定之後追蹤的密集程度。

    ✏️長大速度到30週左右漸緩,通常不會再更大了。(會縮小的比例大概20%)

    ✏️通常有很大一顆泡泡的病灶會容易發生胎兒水腫,要特別小心。

    ✏️預後跟病灶的大小比較相關,分類其次。

    #游離肺

    Pulmonary sequestration是個單獨離開肺葉的病灶,沒有用的肺組織。

    分成肺葉內(intralobar)或是肺葉外(extralobar)兩種。

    肺葉內的病灶通常埋在肺中;肺葉外的病灶通常長在腹主動脈附近,大部分在左邊,也是靠近縱膈腔後或是腎上腺附近。

    但是超音波下看來的病灶本身型態和CPAM很難區分,其實根本是非常類似的外貌。如何區分請看下一段~

    ✏️通常是偶發,不用特別做染色體檢查。
    ✏️要想到CDH, Scimitar syndrome。
    ✏️有三分之二在產前會縮小。

    🔎🔎🔎如何區分上述兩種異常🔎🔎🔎

    基本上超音波看起來有可能是非常相似的! 這時候要怎麼區分呢? 主要是看支配病灶的血管從哪兒來?

    簡單來說,CPAM是由肺部血管(肺動脈)支配;游離肺的血流供應是直接由主動脈來的。

    但是,這兩種病灶其實是好朋友,因為他們也很常一起發生! 對於之後的治療大同小異,所以大家不用太擔心沒辦法區分這兩種唷!

    —-
    以下為少見之肺部異常

    #先天性肺葉氣腫

    Congenital lobar emphysema為肺葉的過度充氣。超音波底下通常是 #亮白色的病灶(echogenic),可能有泡泡狀也可能沒有。

    沒有額外支配的血管。如果太大,有可能造成縱膈腔偏移,羊水過多或胎兒水腫。另外14%合併有先天性心臟異常。

    ✏️最常發生的肺葉: 左上>右中>右上
    ✏️大約只有5%會影響兩個肺葉以上

    #支氣管囊腫

    Bronchogenic cysts產前少見。通常是 #一大顆單一的水泡。

    在肺門、縱膈腔及肺實質都有,好發於下肺葉,通常在體檢時被意外檢查出來。

    #先天性高位氣道阻塞綜合症

    Congenital high airway obstruction syndrome (#CHAOS),發生率極低,先天性喉閉鎖,或許合併有食道氣管瘺管。

    超音波下會看到氣管擴張,#雙側肺部變大變白,把橫膈膜往下壓,甚至也會壓迫到心臟的位置。

    ✏️可以藉由MRI來判斷阻塞的位置
    ✏️通常建議做染色體晶片檢驗

    🔎🔎🔎怎麼跟 #CPAM 或是 #肺葉氣腫 分別?🔎🔎🔎
    ✔️CPAM較常發生在單側,肺葉氣腫也是較常發生在單一肺葉。
    ✔️CHAOS通常是雙側且所有肺葉都影響。

    #CPAM
    #lungsequestration
    #CHAOS
    #才講一個器官就真的混亂chaos了
    #附圖為之前整理的CPAM

  • 肺部過度充氣 在 偽文女生英國札記 Hong Kong Girl in UK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2017-12-08 13:40:46
    有 127 人按讚


    《誤入歧途的異物》

    一條尖銳幼細的魚骨,一顆小小的假牙、玩具膠珠與鈕扣電池,甚至是一隻活生生的小昆蟲,它們全都是急症室的常客,經常意外地「誤入歧途」,闖進了不應該出現的地方。別以為診症卡上寫著的FB代表Facebook,其實那是異物(foreign body)的簡稱。

    小時候我有幾次被魚骨扎到的不快經歷,媽媽雖然沒有接受過任何醫學訓練,卻會想方設法利用電筒與消毒鉗子等工具,屢次成功地從我的口腔中拔出魚骨的尖刺;鄰家小孩不慎將釘書機的釘子插在手指頭上,她亦曾像施手術般替他移除!

    當上了急症科醫生後,我也要負責處理這類「家居意外」,鯁骨便是最常遇見的個案之一。

    老一輩的人或會一邊在病人的頭頂放上飯碗並以筷子敲打,一邊說著「骨落、骨落……」;也有人相信喝一杯醋可以使骨頭軟化溶解、大口吞下白飯就能像推銀機般把卡住的異物推走……然而這些都是眾所周知的謬誤,還可能弄巧成拙。

    魚骨的常見失蹤地點包括舌根、扁桃腺、會厭谷與環咽肌等,要是鯁骨後處理不當,有機會導致發炎感染、形成膿瘡,甚至刺穿附近組織或腸道,隨時要開刀動手術!

    病人前來求診時,醫生會先噴上麻醉劑,再利用喉鏡(direct laryngoscopy)檢查,這個過程俗稱「釣魚」,能夠尋回卡在咽喉間的魚骨並成功拔出,對醫患雙方也帶來極大的滿足感!要是遍尋不獲,則需安排頸部X光,再轉介至外科作內窺鏡檢查了。

    對世界充滿好奇的小孩常常會隨手把物件往口鼻裡放,一旦誤吞或吸入了異物,被嚇壞的家長就會抱著孩子跑來急症室求診。

    那天有一對年輕夫婦帶著幾歲大的小孩進來我的診症室,triage note上的主訴是FB in left nostril──小孩把玩具膠珠塞進了左邊鼻孔,呼吸依然暢順,血含氧量正常。活潑的小男孩還伸手想搶走我的聽筒,他的媽媽卻緊張得快要哭了。

    我先教導他像打噴嚏一樣嘗試用正壓把膠珠排出,但在我們的威逼利誘之下,他仍然不甚合作。就在我轉身去拿nasal speculum與forceps等工具,盤算接下來假若取不走異物要如何轉介耳鼻喉科之際,突然聽到一聲響亮的「乞──嚏!」,那顆跳脫的玩具膠珠終於掉出來了!他的父母顯得非常感動,竟不停向我道謝,但其實也不算是我的功勞呢。

    硬幣與藥丸也是常被小孩撿拾起來誤吞的物品,有一次我還遇到「食電」的個案。

    小孩的母親憶述事發經過,她當時發現桌上只剩下一枚鈕扣電池(button battery),另外兩枚則是在孩子的手掌與舌頭上找到的,還有一枚下落不明──她擔心是被孩子吞進肚子裡去。最初我還猜想那枚失落的鈕扣電池可能剛好掉到地上,希望這只是虛驚一場,誰知照出來的X光片證實了那位母親的直覺是對的。電池內含有腐蝕性的電解液,一旦滲漏出來容易造成灼傷,食道穿孔引起的縱隔炎(mediastinitis)更足以致命。幸好那個孩子能及時入院,小兒外科醫生最終順利以胃鏡將電池取出。

    有時候異物並非走進消化道,反而掉進了前方的氣管或支氣管,老人家的鬆脫假牙、小孩手中的花生粒都是高危的阻塞物。曾在聽診時聽到單邊肺部有喘鳴聲(wheeze),肺片的同一邊又呈現相應的過度充氣(hyperinflation),這類疑似吸入(aspiration)的個案都要送上病房,再決定是否需要安排支氣管鏡檢查。

    某晚值班,病人訴說她在夜半時分突然驚醒,耳朵一陣劇痛,又傳來窸窸窣窣的嘈雜聲。我手執otoscope朝她的右邊耳道一看,竟發現一名不速之客──活生生的曱甴,它正揮動著觸鬚直瞪著我!

    我立刻移開視線,盡量保持冷靜,向病人說明了目前狀況。她順從地橫躺在床上,我們為她注入olive oil耳滴,靜待那隻可怕的小昆蟲在「油井」裡溺斃。過了幾分鐘,病人不再感覺到耳鳴,我便硬著頭皮拿起otoscope與鉗子「執屍」,再讓護士用微暖的生理鹽水為她沖洗耳道。剛才畫面放大了幾倍,現在才發現這只是隻迷途的小蟑螂,然而我還是無法對它產生任何憐憫啊。

    Foreign body無處不在,除了出沒於眼耳口鼻中,某些不明物件還可能殘留在病人的直腸裡。醫生的工作性質有時也蠻像個清道夫吧?

你可能也想看看

搜尋相關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