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卦]肺部毛玻璃原因是什麼?優點缺點精華區懶人包

雖然這篇肺部毛玻璃原因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肺部毛玻璃原因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肺部毛玻璃原因產品中有11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30萬的網紅報時光UDNtime,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1979年戴口罩來運動】#廢氣汙染 #台北市 今日環境保護意識進步, 早期的嚴重工廠污染已漸為人淡忘。 看到老照片中,42年前的台北市區, 還有工廠終日運轉,排出廢氣威脅國小師生健康。 戴著口罩運動不是今日才有的事, 雖然原因不同,回首過往, 你有什麼感觸呢? 日期:1979/3/9 圖說:台北...

肺部毛玻璃原因 在 張景嵐? Instagram 的最佳貼文

2020-05-03 19:10:05

《嵐嵐養生之道》 po了出道十年照之後,很多人問我怎麼保養的?為何十年長一樣🙋🏻🙋🏻🙋🏻? . . 氣色跟心靈身體狀態是會影響整個面相的,粉再厚也蓋不了身心的疲弱。 我先說,我是一個熱愛追求養生之人😆 也有一些中西醫師的好友,也很喜歡向他們請教各種問題~ 我支氣管在天氣轉變時都會很敏感,這篇先...

  • 肺部毛玻璃原因 在 報時光UDNtime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2021-07-23 19:34:55
    有 609 人按讚

    【1979年戴口罩來運動】#廢氣汙染 #台北市
    今日環境保護意識進步,
    早期的嚴重工廠污染已漸為人淡忘。
    看到老照片中,42年前的台北市區,
    還有工廠終日運轉,排出廢氣威脅國小師生健康。
    戴著口罩運動不是今日才有的事,
    雖然原因不同,回首過往,
    你有什麼感觸呢?

    日期:1979/3/9
    圖說:台北市松山國小學童,每日身陷附近工廠排放廢氣汙染的空氣當中,學童戴起口罩上體育課表達抗議。
    來源:聯合報
    攝影:徐燦雄

    歷史新聞

    【1979-03-11/聯合報/03版/】

    松山國小罩濁煙 師生無語問「灰」天!
    半數以上罹染.喉頭鼻腔毛病.紛請轉學調職.不堪常期污染

    【本報記者周萍、趙南雍專訪】初到台北市松山國小附近的人,很容易把天空中灰濛濛的一片當作濃霧,等弄清楚了竟是工廠排出來的廢氣,不禁訝異的蹙眉掩鼻,避之唯恐不及。然而,松山國小近三千位學童,百餘位教職員,卻天天呼吸這些嚴重污濁的空氣。

    去年,松山國小遭受空氣污染危害的情形,經過本報披露,曾引起有關單位重視,並即謀求改善。但是,時隔九個月,確實改善了嗎?目前,和松山國小東側毗鄰的三家工廠,永明鐵工廠配合該校作息時間,白天停工,夜晚操作。永和鐵工廠及寶山磚廠排放的含金屬氧化物的黃濁色煙,及黑煤煙,仍然每天隨風飄向該校每一個角落。晴朗風勁的天氣,濁煙倒還容易揮散,陰雨或無風的日子,灰濛濛的廢氣就籠罩整個松山國小,滯留不去。一片朦朧中,從校園這端竟然無法看清楚對面距離四十公尺的三樓教室。

    教室門窗上的玻璃每天蒙上褐黃色的一層物質,粉白的牆壁也薰成灰黑色,課桌椅不到半天就舖上一片灰層,清潔工作令教師和學生感到頭痛。建成甫一年的游泳池,看台欄干已受廢氣侵蝕的斑鏽不堪,雖然每天由校工做清潔工作,水面還是飄浮著黑煤渣,池底總是一道黑垢,刷不勝刷。

    事實上,根據最近的各區污染測定結果顯示,台北市空氣中浮游塵、落塵量、鐵板腐蝕度,仍以松山、南港區最高。而松山國小附近的落塵量仍然高居松山區首位,每平方公里達二十二點多公噸,較去年未見降低。 最叫人擔心的,是金校學生的健康問題,林宗源校長嘆氣說:兒童是國家未來的主人翁,他們的健康也是國家的財富啊!

    去年,松山國小曾作了一項全校學生健康狀況的統計,發現百分之七十以上的學生患過氣管炎,百分之六十學生經常咳嗽或喉嚨不舒服,百分之十的學生上課經常有頭暈現象。據該校教師們最近觀察,這些情況目前並未改觀。三年一班學生章上林和陳念平說:上課時,常有帶瓦斯味的黑煙飄進教室,聞了就耍咳嗽、喉嚨痛。同班同學嚴心逸上星期甚至還流鼻血,醫生說是得了過敏性鼻炎。 二年四班的王杏如也是一嗅到廢氣煙霧就不停的咳嗽,有時戴上口罩也沒用。另一位同學李松樹,則是經常頭暈、噁心,等「臭臭的煙」消失後就好了。

    一年級的曾繁華小弟弟,去年才進松山國小就讀,那時身體沒有一點毛病,現在卻已患了嚴重的鼻塞,必須天天用藥。曾小弟弟的父親說:他一開學鼻病就發作,寒假期間不上課在家,症狀就輕了許多。 家長們心疼子女健康受摧殘,要求轉學的愈來愈多。上學期已轉走五十六個學生。這學期至今也有三十二人轉至其他小學,據該校教務處說,轉學的理由至少三分之二是基於無法忍受污染的空氣。

    松山國小八十多位教師中,到校服務滿一年以上的,多少都有呼吸系統疾病。教社會科的高老師有嚴重鼻竇炎;上六年級課的曾姓老師經常喉嚨作痛,肺部難過;教美勞的董老師則氣管過敏,老是咳嗽,有濃黑色痰;林宗源校長更是經常隨身攜帶鼻孔通霧器。

    由於松山國小教師們經常前往公保醫院聯合門診中心耳鼻喉科求治,該中心李宏信醫師曾開玩笑地說:『松山國小的教師一律特別用最好的藥。』他並且贈送數本自著的「淺論耳鼻喉病」給該校全體教師,囑咐他們多吸收有關知識,以對抗烏煙瘴氣的環境,保養健康。

    教師們忍受不住廢氣薰染,多萌去意,上學期就有近十位教師請調他校,由於積分的資格限制,僅有兩位調成。對於污染禍源的工廠,有關單位雖然一再管制、罰款,黑煙還是照冒,工廠方面不願花幾十萬元裝置處理廢氣的設備。市政府輔導污染性工廠遷移至桃園大園工業區的計劃,又因為電力線路費用等問題,還在作業階段。經濟部、市政府、工廠各有苦衷。何時重見新鮮空氣,松山國小師生只有無話問「灰」天。

  • 肺部毛玻璃原因 在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2021-04-01 16:44:52
    有 677 人按讚

    #癌症為何愈來愈年輕化
    #30至50歲最常見的癌症是什麼
    #亞洲女性肺腺癌比例為何特別高
    (歡迎分享)

    以上這些是這集節目的主題
    來賓是 #北投健康管理醫院 #沈彥君主任
    我身兼主持人及現身說法來賓兩種身分🥲
    因為自己 #切身之痛 更能深入探討
    🔗完整節目連結我放留言處

    北投健康管理醫院近幾年
    每年平均檢出30-50位早期肺腺癌病患
    幾乎99%是不抽菸的女性

    這集節目中醫師也談到我之前所提:
    #亞洲女性肺部有特別容易病變肺腺癌的基因
    這也是為什麼沒有明顯致病因子
    卻有愈來愈多女性罹患肺腺癌
    就連來賓沈主任自己也有一顆毛玻璃結節
    一直在追蹤中(對他們來說這真的太常見)

    沈主任還釐清了幾個觀念:
    🔺#胸部X光只能照到實體腫瘤與結節
    肺腺癌是腺體上的毛玻璃狀病變
    X光照不到~就算很大也不一定照得到
    (只要不是實心的腫瘤就照不出來)
    這也是為什麼我朋友的姑姑
    去年初做全身健康檢查 X光都正常
    到了八月覺得呼吸不過來就醫
    竟已肺腺癌三期 今年初就不幸離世

    🔺#肺腺癌初期變化很慢但長到一定程度就會急速擴大惡化
    毛玻璃狀結節再大 X光可能都照不到
    但 #LDCT肺部低劑量電腦斷層攝影
    就連小到0.3公分的毛玻璃結節都無所遁形
    (不過還是要看機器⋯太老舊或切數太低的機器照得不一定精準)

    我之前曾說「小於0.8cm的毛玻璃結節醫師建議可先追蹤」的原因
    是因為初期變化很慢~
    昨天我問醫師:

    「那像我這樣第一次照就0.9cm的,它其實可能已經在裡面很久了是嗎?搞不好十年前我如果照,可能它已經在那裡,但可能只有0.3cm?」

    醫師說這是很有可能的
    但當大到某種程度 它就會突然擴展迅速
    這也是為什麼醫師建議如果照出來是0.8-1cm的就趕快處理
    並說這大小是最好處理的時機
    (因為太小的結節除了短期內不會危害到健康、可能還有變化外,也不易定位)

    所以~
    妳不會知道妳為什麼有這東西?
    也不會知道它到底什麼時候出現的
    得不到答案的事 想也沒用
    妳所能做的 就是做健康檢查
    並且要做能抓到病灶的「適當項目」

    聽說最近從北到南好多人都在排LDCT檢查
    前幾天我遇到一位醫師朋友
    他說看了我的新聞他自己也趕緊在醫院照了一下
    結果發現醫院超多人跑來照😶
    我身邊好多好多朋友也都去預約了北投的LDCT

    昨天我問醫師:

    「聽說你們最近健檢的人超多⋯而且都指名要做LDCT?」

    醫師靦腆的說:

    「是啊⋯真的很多⋯#託彤雯的福⋯」

    「⋯呃託我的福嗎?😶😅🥲😂😥」

    其實我才是託北投健康管理醫院的福
    不但早期發現 也幫我轉診到 #台北榮總
    給經驗豐富的 #許瀚水教授 手術

    如果大家能因為我的例子
    對這發生率愈來愈高的病症多一點警覺
    早期發現早期治療早早恢復健康

    那真的是託我彤雯的福啊~😂🙏🏻

    ㊗️大家健康平安~

  • 肺部毛玻璃原因 在 來講兒科急診的543-吳昌騰醫師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2020-08-22 08:28:46
    有 261 人按讚

    揭開SARS-CoV-2的神秘面紗

    2020年8月19日,Nature刊出系列社論,文章裡回顧了科學家為SARS-CoV-2揭開神秘面紗的競賽中,他們的一些主要發現,包括新出現的治療和預防方法。

    這系列社論中的第一篇,聚焦在
    1.病毒是如何被鑑定出來的
    2.病毒感染機制的分子細節
    3.病毒如何在人與人之間傳播
    4.病毒對人體的多種影響方式

    接下來讓我們來好好看一下.......

    「破解病毒代碼」

    2019年底,當中國武漢爆發類似於嚴重急性呼吸系統綜合症(SARS)的疾病時,研究人員懷疑一種新的冠狀病毒已經在人類中傳播。許多最早被發現的病例都與該市的一個活畜市場有關。

    中國的研究人員立即開始對該病毒進行分離和測序。當最初的 SARS病毒(現稱為SARS-CoV-1)在2002年在人類中出現時,研究人員花了幾個月的時間才獲得病毒基因組的完整序列。然而這次,測序技術的進步使科學家能夠在首例病例出現後的幾週內解開病毒的 RNA密碼。

    1月11日,上海復旦大學的張永珍及其同事將一名41歲的動物市場工作人員身上分離出的病毒基因組序列存入公共數據庫。在這一過程中,他們提醒全世界注意:存在一種與 SARS-CoV-1相關的新型冠狀病毒。他們的發現隨後發表在《Nature 》雜誌上。儘管張的團隊只對一名患者進行了病毒測序,但其他小組同時也從其他肺炎患者身上鑑定出了相同的病毒。

    總之,這些研究人員堅定地表示這種新的冠狀病毒是導致這種疾病的原因。由武漢病毒學研究所的石正麗領導的一個研究小組還確定,這種新型病毒最接近的已知近親是蝙蝠冠狀病毒。

    大約六個月後,冠狀病毒肆虐世界。如今,科學家已經產生了 80,000多個病毒序列。這些豐富的遺傳信息使我們能夠追踪到傳播鏈,同時也表明,一種似乎對培養細胞特別具有感染力的變體現在已經在世界範圍內占主導地位。然而這種傳染性的改變對傳播和疾病意味著什麼還不清楚。

    「SARS-CoV-2不只是呼吸道病毒」

    2月11日,該病的初步報告稱其為 COVID-19,描述了一種與SARS-CoV-1相似的嚴重呼吸道疾病。根據武漢5號醫院的早期研究,胸部掃描顯示許多患者的肺部有片狀陰影,稱為“毛玻璃混濁”。此外,老年人、男性和患有其他疾病的人更容易發展為重症,而兒童的症狀似乎較輕。

    但研究人員很快就發現, SARS-CoV-2不僅僅是一種呼吸道病毒。它還會影響血管,導致血栓形成和中風。在極少數情況下,兒童會患上所謂的多系統炎症綜合徵,這讓人想起川崎氏症。屍體解剖發現病毒存在於肺以外的器官,包括腎臟、肝臟、心臟和大腦,以及血液中。

    如今我們已經知道 COVID-19的症狀遍及胃腸道、神經系統、腎臟、心血管,還有其他併發症。不同個體經歷的症狀可能由以下因素決定:哪些細胞和組織受到感染;病毒對這些細胞造成的直接損害;對宿主細胞 ACE2受體(病毒結合的位置)正常功能的干擾;以及對病毒免疫反應的個體差異。

    例如,重病患者的免疫反應過度活躍會損害肺部。弄清這些因素有利於開發有效的治療方法。例如,類固醇藥物地塞米松可以鎮靜過度活躍的免疫反應,已經被證明可以降低重症 COVID-19的死亡率。此外,研究人員在管理嚴重疾病方面也取得了進展。然而,究竟是什麼原因導致一些人突發急性呼吸窘迫尚不清楚。

    「感染的方式」

    早期,一個令人擔憂的問題是新病毒如何感染人類細胞 —— 答案將有助於解釋該疾病的病理學,並提供有關如何阻止感染的線索。

    冠狀病毒被 “ 棘突 ”蛋白修飾,這些蛋白與病毒感染的細胞表面的特定蛋白質相互作用。在與細胞受體結合後,棘突蛋白會被宿主細胞中的蛋白酶切割。這激活了棘突蛋白,使病毒與細胞膜融合。科學家們很快發現, SARS-CoV-1和新型冠狀病毒都使用相同的細胞受體ACE2和相同的蛋白酶TMPRSS2進入細胞。但是SARS-CoV-2也可以感染不表達TMPRSS2的細胞系,這可能會阻礙藥物的研發。

    研究人員在一項早期研究中使用了不表達 TMPRSS2的Vero細胞,該研究表明氯喹可能成為治療 COVID-19 的藥物。但是氯喹沒有在臨床試驗中被證明有效,科學家發現它不能抑製表達 TMPRSS2的肺細胞中的病毒。儘管這兩種 SARS冠狀病毒的棘突蛋白在整體結構上相似,但科學家發現, SARS-CoV-2 棘突蛋白與 ACE2受體的結合至少比SARS-CoV-1的結合強度高10倍。這也許可以解釋這兩種病毒在感染人和導致疾病之間的區別。

    SARS-CoV-2的棘突蛋白還有一個 SARS-CoV-1缺乏的特徵:一個氨基酸序列,它可以被一種叫做furin 的酶識別和切割。這個序列如何影響 SARS-CoV-2的毒力尚不清楚。但是,在一些流感病毒的受體結合蛋白中也發現了類似的序列,並且該序列增強其毒力。

    「在空氣中二三事」

    SARS-CoV-2可以人傳人的事實很快變得清晰。傳播可能通過直接接觸或間接傳播發生,例如通過咳嗽時排出的小液滴,甚至通過簡單的呼氣。目前尚不清楚的是 ~這些液滴需要多大,以及它們可以傳播多遠。

    這是一個重要的問題:較大的液滴會迅速掉落到地面,但是較小、較輕的液滴(稱為氣溶膠)可以在空氣中保持懸浮。藉著氣溶膠傳播的病毒可能傳播得更遠,並可能增加在通風不良的室內空間感染的風險。

    新型冠狀病毒以這種方式傳播的可能性是今年 4月發表的一項研究的焦點。該研究在武漢兩家醫院進行,研究對像是 SARS-CoV-2 的空氣動力學。研究人員發現,醫院的一些區域,特別是一些員工區,氣溶膠中病毒 RNA的濃度相對較高。研究小組沒有確定這些飛沫是否具有傳染性,但一個總部設在美國的研究小組在 4月份報告說,3 小時內, SARS-CoV-2和SARS-CoV-1在人工產生的氣溶膠中都穩定且具有傳染性。

    目前還沒有明確的證據表明 SARS-CoV-2是以這種方式傳播的,其部分原因是很難分別衡量病毒傳播的不同方式。

    「COVID-19是隱形的疾病」

    隨著病毒開始在世界各地傳播,有人認為沒有症狀的人也可能會傳播病毒。

    今年 3月,來自“鑽石公主”號遊輪的數據顯示,在船上檢測出COVID-19陽性的人中,有17.9%沒有症狀。今年2月,一名前乘客被發現攜帶COVID-19病毒,3700多人被隔離在船上。今年4月,一項針對94人的研究顯示,“病毒外洩”(即病毒釋放到環境中)的高峰似乎在症狀出現之前或同時。研究人員還對 77對人進行了評估,其中一人可能已經被另一人感染,發現44%的感染是在參與者出現症狀之前傳播的。

    無症狀病毒感染者的比例仍然有爭議,但很明顯,沒有症狀的人也可以傳播病毒,這可能促進了病毒傳播。

    研究病毒的特性和傳播,以及它如何引起疾病,使我們能夠理解這場大流行如何產生,以及如何在全世界傳播。

    Nature 584, 325 (2020). doi: 10.1038/d41586-020-02414-1

    圖片來源: NIAID /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圖片庫

    圖片說明:科學家們爭先恐後地揭開了新的冠狀病毒(綠色)進入人體細胞(橙色)所用的機制。

你可能也想看看

搜尋相關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