照片是這陣子從拿起手機看看自己臉有沒有紅斑症狀確認,與偶爾眼睛灼熱是不是有異物開始紀錄
症狀還是以上次那篇比較詳細
沒紀錄到的幾天因為都在昏睡睡睡睡不停
都是11pro原相機後置鏡頭零修圖(除了首圖),也僅只能紀錄臉部表徵,身體細節與痰的濃度變化就不發了。
⠀⠀⠀⠀⠀⠀⠀⠀⠀⠀⠀
2021/6/17...
照片是這陣子從拿起手機看看自己臉有沒有紅斑症狀確認,與偶爾眼睛灼熱是不是有異物開始紀錄
症狀還是以上次那篇比較詳細
沒紀錄到的幾天因為都在昏睡睡睡睡不停
都是11pro原相機後置鏡頭零修圖(除了首圖),也僅只能紀錄臉部表徵,身體細節與痰的濃度變化就不發了。
⠀⠀⠀⠀⠀⠀⠀⠀⠀⠀⠀
2021/6/17居家隔離的最後一天,再來就是七天的自主管理
接到衛生所電話告知後,再度問了在檢疫所裡問過的問題
我需要再次篩檢嗎?
⠀⠀⠀⠀⠀⠀⠀⠀⠀⠀⠀
因為我到那天都還有症狀,還在流鼻涕與偶爾咳嗽,也偶爾肌肉痠痛
有的時候也會覺得有點壓力呼吸比較費力有點要喘的感覺
但可能是自己感覺焦慮比較多造成的吧我猜
⠀⠀⠀⠀⠀⠀⠀⠀⠀⠀⠀
「不需要喔,政府目前認為按照國際標準隔離完已經不具有傳染力,而且怎麼還有症狀呢?通常從檢疫所回家就都無症狀了」
恩,因為我把篩檢時開的藥吃完了,但在檢疫所裡只有第二天拿到兩天份的鼻涕與止咳,吃完要再要只剩下普拿疼與伏冒
「藥品都回收了喔,如果你還需要的話要再呈報長官看決定怎麼樣」
所以我得到兩“顆”伏冒度過在檢疫所剩下的十天。
如果還要,就必須每天打電話要
⠀⠀⠀⠀⠀⠀⠀⠀⠀⠀⠀
那麼我可以請你們安排電話問診嗎?
「可以,幫你註記。」
但我沒有接到任何通知。
直到我回到家後隔幾天衛生所打來關心,我說我還是不太舒服,他們說會幫我安排電話問診,這次速度很快,也拿到藥,真的謝謝
應該是真的這陣子病例少多了,比較忙得過來了吧我想著
⠀⠀⠀⠀⠀⠀⠀⠀⠀⠀⠀
當初我是在排床位的,因為我有肺浸潤的問題,也非一般無症狀患者,雖然歸類一樣輕症
但他們都有註記我有就醫需求,也希望是等床,後來等了三天沒有,婆婆還請人打聽,到桃園都沒有床位,後來通知有檢疫所可以去我想著至少趕緊跟先生分開也好,就去吧,把床位讓給那些更需要的人。
⠀⠀⠀⠀⠀⠀⠀⠀⠀⠀⠀
進入檢疫所後前幾天心情是很糟的,我一直思考怎樣可以好的更快,頭幾天坐著、睡覺時一樣畏寒冷到再要了一條厚棉被加蓋才不再發抖,等開始不冷也不那麼嗜睡、意識清晰許多後,就是能動盡量動,讓自己保持基本的運動、伸展,有助於調整身心許多
⠀⠀⠀⠀⠀⠀⠀⠀⠀⠀⠀
終於電話問診到吃了藥,這幾天就好多了,也恢復的很快
⠀⠀⠀⠀⠀⠀⠀⠀⠀⠀⠀
突然有點恍神,我前兩週的日子如果有順利看到醫生有拿到藥是不是現在就好多了?
我不知道,對這一連串我也不想去評論什麼,醫療量能怎麼樣大家都知道,醫護已經很辛苦,突然爆出來大家都會一團亂,我都知道。
比起許多國家,能夠無付出得到隔離與三餐供給已經該感謝,我也知道。
⠀⠀⠀⠀⠀⠀⠀⠀⠀⠀⠀
但針對拿不到藥與沒有電話問診和不需再次篩檢,還有被匡列家人直至我隔離結束都沒有接到隔離與通知這些事,還有好多的事...繁瑣又太過細節...
我都問過,也致電給1922與衛生局多次,我累了…
⠀⠀⠀⠀⠀⠀⠀⠀⠀⠀⠀
朋友確診後到所有隔離結束,為了安心回到職場,所以自行再去篩檢一次
得到一樣陽性,CT值29,他一樣打給衛生局詢問這樣怎麼辦?
衛生局說基本上隔離結束都不建議再採檢,體內有病毒陽性正常的,但是不具有傳染力了,所以只要自己小心注意就好
但醫院那邊又是不同說詞,所以…嗯不予置評。
⠀⠀⠀⠀⠀⠀⠀⠀⠀⠀⠀
好的,那我有孩子,怕自己還有症狀,就算時間過了7-10天,接回來安全嗎?
像我到今天還有鼻涕倒流與吃東西老是覺得味道怪,心律不整經常還跳到90幾這些算還沒好嗎?
其實我得到的某些單位回覆是說政府沒有多餘經費再次幫確診者篩檢,也覺得對此會更增加醫療負擔
所以衛生所小姐建議我不然就是再自主隔離幾週,然後再去篩檢並且再照一次X光檢查肺部,確保症狀完全消失並且更安心
也能這樣吧,動腦去思考這些真的好煩躁,我不敢說自己是一個心靈多強大的人,私訊好多人都說我好樂觀,沒有,我只是不去想,誰知道後遺症怎麼樣?但是真的好累了,有在越來越好就是好事了,是吧?…
肺浸潤怎麼辦 在 國家衛生研究院-論壇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護理師!我爸爸前幾天不是還能跟我聊天說笑,怎麼現在語無倫次,還被綁起來了,怎麼辦!是不是病情加重了』您心中一定常有這些疑問,這種情形就叫做是『加護病房症候群』[1]。
《加護病房症候群(ICU Syndrome , ICU症候群)比你想得更常見、更危險》:新冠肺炎不止要關注患者身體狀況,身心情緒也要留意,台北慈濟醫院就驚傳染疫者全裸跑出病房,但自己卻渾然不知,對這種患者本身無意識但舉止脫序的行徑,醫學稱之「加護病房症候群(ICU Syndrome)」,且在臨床上並不算罕見。
■加護病房症候群發生率不低
據台北慈濟醫院新聞稿表示,近日有一名出現呼吸喘促、咳嗽帶痰的患者到急診篩檢,當時發現他血氧量偏低,且肺部X光片顯示已有浸潤情形,隔天安排入住加護病房插管治療,接著再轉往專責病房。期間,病患卻出現脫光衣物、奔出病房的狀況,且事後根本不知道自己做過這件事。
對此,「台北慈濟醫院急重症管理中心」吳燿光主任指出,患者經身心科醫師確診後,為加護病房症候群,而事實上有這類型相似症狀的病人,在專責病房裡就有好幾個。也就是說在臨床上並不算特殊情況,但也會增加原本就繁忙的醫護,所需要付出的心力。
■太多不確定性,患者易恐慌
新冠肺炎不僅會造成肺部急性的病變及身體損傷,在心理上也有一定程度的影響,尤其疫情期間,染疫者一旦確診後,多需要在短時間內立刻進行隔離。
根據「台北慈濟醫院身心醫學科」陳益乾主任的說法,隔離就是與外界斷連的狀態,無法與人面對面溝通、資訊取得也不容易,患者面臨的未必只有病情的不確定性,還包括生活習慣、人際連結的劇變。
此外,有些患者需要住進陌生的環境,如症狀較重的患者會被安排住進加護病房,但無法自由活動、封閉的空間,以及時間感的淡忘,都加深了病患的無助感,也是「加護病房症候群」發生的原因之一。
當患者的身心壓力無法承受或藥物的作用下,就有可能引起「譫妄」和「記憶斷片」等問題。陳益乾主任表示,「譫妄症」會促使大腦功能急速失調,因而有混亂、無意識的反應,且導致患者的病況不穩定。
■「加護病房症候群」也會有死亡風險,協助認知重建、關心是額外解方:有研究指出,加護病房患者發生「譫妄」的機率約22.4%至81.7%,而有接上呼吸器的患者更高達8成,多數為年紀65歲以上的年長者。譫妄症的問題如果沒有得到妥善的處理,會延長病患治療的時間,甚至是死亡的風險[2]。
■「加護病房症候群(ICU Syndrome),ICU症候群」是什麼?醫:身心健康的人也會發生;急性精神混亂又稱為ICU症候群,精神科醫師楊聰財說明,由於住進加護病房通常已是嚴重疾病,如肺炎、腦部外科術後等,因為單調且封閉的環境,加上可能服用止痛藥物、心理壓力、術後感染、大量失血、電解質失衡等,都會造成心理及行為異常。
這類急性譫妄症狀,患者會對人、事、時、地、物產生混亂,或是意識不清、出現幻覺、幻聽、妄想、定向感偏差等,楊聰財醫師指出,若患者年紀大於65歲,本身有慢性疾病、服用多種藥物或是身心狀況不穩者、失智者,出現的機率更大。有時候常會表示看到不存在的人、胡言亂語,讓家屬反而誤會是否迴光返照。
楊聰財醫師同時也表示,身心健康者一旦長時間被迫待在單調的環境且無法下床,也可能會出現ICU症候群[3]。
■『ICU(加護病房)症候群』會有什麼症狀呢
1.焦慮:焦慮反應若處理不當,會轉變為焦慮性精神官能症。
2.憂鬱:反應降低、拒食、不合作、拔除治療器械等,甚至想自殺。
3.否定作用:拒絕治療或要求自動出院及十分依賴像小孩一般,甚至出現攻擊性
行為及不合作的舉動。
4.瞻妄症:這是一種特別在晚上會更加的嚴重的症狀,可能有不安、易怒、睡眠
障礙、躁動、語無倫次、視幻覺等的症狀[1]。
■疾病好轉後多半可緩解,三點避免ICU症候群
ICU症候群通常都是短暫現象,疾病好轉後轉往普通病房多半可以緩解,若情緒躁動無法安撫時,醫師也會視情形給予精神安定藥物。楊聰財醫師指出,若要避免ICU症候群,可以做到三點:
▪ 首先:就是穩定患者病況並改善。
▪ 第二:是布置簡單安全的環境,允許的話可以放些音樂。
▪ 第三:是在患者身邊放置一些熟悉的事物、人物照片,以降低不安全感[3]。
■家屬您該如何幫助病人避免『加護病房症候群』的發生?
1.建議您主動告知醫護人員,病人過去面對壓力、焦慮的能力、藥物使用等資料,提供照護參考。
2.探視時多仔細傾聽病人的困擾疑問,協助協助安撫病人情緒。
3.多與病人討論他所感興趣的話題,並可攜帶病人熟悉的物品,如:照片、喜愛的音樂、書本、報章雜誌等。
4.您可以與護理人員討論,在不影響治療活動下,提供彈性的會客時間,因為家屬的陪伴可降低加護病房症候群的發生。
5.在環境周圍提供看得見的大型鐘、月曆,可以協助病人維持對時間的定向能力,並定時清楚的告知正確的人、時、地。
6.充足的睡眠,夜間睡眠時可為病人戴上耳罩或眼罩,以減少外在的刺激[1]。
■醫療單位該如何避免「加護病房症候群」呢?
除穩定病人病理狀況,我們可從改善加護病房的環境著手,例如:
1. 依晝夜調整室內燈光。
2. 適當地安排訪客與探病時間。
3. 探病時應克制悲傷及不安等負面情緒。
4. 保持安靜,避免噪音。
5. 設置屏風或布簾,讓患者保有隱私的安全感。
6. 儘量固定醫護人員,減少患者的適應問題。
7. 在病況允許下儘量讓患者自由活動。
「加護病房症候群」是因為病人之生理及心理壓力所導致的疾病,所以常常只是短暫現象,許多患者在轉往普通病房之後便能緩解。但我們對「加護病房症候群」應該適當的認知,適時地給予家人或朋友陪伴及鼓勵,如此才能避免病人患上加護病房症候群[4]。
【Reference】。
1.來源
➤➤資料
[1]( 戴德森醫療財團法人嘉義基督教醫院門診中心 )「認識加護病房症候群」:http://www.cych.org.tw/ndsec/health_education/V021%E8%AA%8D%E8%AD%98%E5%8A%A0%E8%AD%B7%E7%97%85%E6%88%BF%E7%97%87%E5%80%99%E7%BE%A4.pdf
[2]( 早安健康 )「新冠確診者裸身奔出病房!ICU症候群比你想得更常見、更危險」:https://www.edh.tw/article/27440
[3]( NOWnews 今日新聞 )「ICU症候群是什麼? 醫:身心健康的人也會發生」:https://www.nownews.com/news/5287798
[4]( 國軍高雄總醫院 )「談加護病房症候群」:https://802.mnd.gov.tw/ListP0003102.ShowItemListState.do?StateEvent=InitEvent&QueryRecord.ArticleId=2015-11-03%2013:41:13
➤➤照片
∎Hospitals struggle to address terrifying and long-lasting‘ICU delirium’:https://www.statnews.com/2016/10/14/icu-delirium-hospitals/
2. 【國衛院論壇出版品 免費閱覽】
▶國家衛生研究院論壇出版品-電子書(PDF)-線上閱覽
https://forum.nhri.org.tw/publications/
3. 【國衛院論壇學術活動】
▶https://forum.nhri.org.tw/events/
#國家衛生研究院 #國衛院 #國家衛生研究院論壇 #國衛院論壇 #衛生福利部 #國民健康署 #加護病房症候群 #ICU Syndrome #ICU症候群 #譫妄症
衛生福利部 / 國民健康署 / 財團法人國家衛生研究院 / 國家衛生研究院-論壇
肺浸潤怎麼辦 在 LIFE 休閒Fun新聞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當時懷孕已經第38週,卻被通知確診,醫生醫生還告訴自己,肺已經出現浸潤和白化情況,已經算重症,真的不知道該怎麼辦
七月初接女兒回家後,一家三口才終於有機會合照...
肺浸潤怎麼辦 在 我在大陸的日子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疫情日記day4
親愛的大家晚安啊~台灣疫情有點緊張,來報告一下:D
1.台灣現況:三級警戒,已四天破100。
2.怎麼發展的:華航機師→諾富特旅館→兩起群聚案(宜蘭遊藝場、獅子會)→萬華→台北新北
3.我的情況:
工作跟住所都在大安,屬於處處藏病毒的熱區;
我是一個人住+自己帶便當+公司正常上班,
所以防疫措施是這樣:
A.保持健康:營養飲食+心態平和
B.注意防護:離開家就戴口罩+看到酒精噴一下
C.不擴散:不離開公司-家的區域"
D.放寬心:聽公司跟政府的話
E.抵抗孤獨:每天跟一些人聯繫一下,覺得自己不是沒人愛的小可憐
大概就這樣~傳染病之下,保護自己就是保護別人,加油吧!
下面是一些相關資料
-----
一、日期發展
4/20 華航機師染疫
4/29 諾富特旅館員工染疫
5/11 宜蘭遊藝場、蘆洲獅子會群聚患者出現
防疫升至二級
5/12 萬華群聚出現
5/15 確診人數由29升至180,正式爆發
雙北防疫升至三級
5/18 學校停課,國小至大學都出現確診者
5/19 外籍人士暫緩入境、暫停旅客轉機;全部三級
-----
二、相關人數
-確診數
5/13:13例
5/14:29例
5/15:180例
5/16:206例
5/17:333例
5/18:240例
5/19:267例
-累計確診參考比例:
華航諾富特:37
宜蘭遊藝場群聚:13
獅子會群聚:24
萬華相關:215
-----
三、病毒本身
*大白話:
感染力高、病程發展快,迅速使肺部失效,全身缺氧致死。
這病可怕在於傳染性高,感覺成本只有5%在治療,95都在防控感染上。
而現在的情況就是病毒已擴散,濃度夠高就會得病,所以要減少接觸量啊~
---
*病情分布
1.輕-中度:81%
發燒、倦怠、咳嗽、上呼吸道症狀,少量味覺改變等。
此時投藥可治
2.重度:14%
呼吸喘 , 低血氧症或胸部 X 光出現 >50% 的浸潤。
投藥+部分給氧
3.重症:5%
呼吸衰竭、休克、多重器官衰竭。
投藥+給氧+加護病房或其他治療,印度缺氧的問題體現在這裡。
抵抗力弱的患者,較容易發展到重度;
換句話說,大部分的人會在輕度自癒。
*病程發展
1.無感染
2.已感染,無症狀,潛伏期2-14天
3.發作
輕症-呼吸喘:5-8天
急性呼吸窘迫症候群:8-12天
*急性呼吸窘迫症候群
Acute respiratory distresssyndrome, ARDS
也分為三期發展:滲出期,增昇期,纖維期。
死於呼吸衰竭的機率不高(<5%),大多死於敗血症或多重器官衰竭,死亡率約50%。
肺纖維程度也決定患者日後肺功能。
---
*得病要花多少錢VS保單
-花費
陽性隔離:旅館14天,六萬
疫情治療:健保給付
出院隔離:旅館14天,六萬
若加上薪水沉沒成本,保守估計20~50萬
-保單
隔離:十萬
確診、治療、住院:三千到三萬不等
疫苗:同上
我的結論:這病生不起!
-----
四、相關人物:
印尼機師:4/20在澳洲確診
案1202:30歲女,宜蘭縣羅東鎮「銀河百家樂」遊藝場工作人員
案1203:新北五股獅子會前會長
陳時中:防疫指揮
柯文哲:台北市長
侯友宜:新北市長
范雲:立法委員,反映機師工會訴求,促成調降隔離日期
—————
五、連帶話題
A.防疫破口:境外移入(華航),長輩(獅子會/進香團/萬華茶室)
A.疫情:
1.醫護人員/政府基層
2.當事人與他的家人/同事
3.身體接觸史:上班族/與孩子老人同住的人
4.經濟影響者:同上
5.經濟階層:上中下的反應,以及階級的下落
B.停課:
1.自主請假
2.遠端學習
3.家長照顧假,有無長輩後援
4.育兒成本與工作環境->少子化
C.三級:
1.企業自主決策
2.WFH:遠距的技術與權力決策
3.營運狀態:倒閉/虧損/營業但接受現實...老闆與高管的處境
D.同時發生:停電/缺水/地震/台股慘綠
E.病毒百態:
1.由小到大:個人/家庭/圈層/群體/國家
2.持續發生:美國印鈔-通膨/中國崛起/印度壯烈的全體免疫
3.疫後世界:?
F.思考人生:
1.要是我生病了怎麼辦
2.家人朋友生病怎麼辦
3.有什麼遺憾vs.現在怎麼做vs.疫情結束做什麼
-----
六、覺得不錯的資料來源
1.疾管家:官方line
2.天下專題頁面:https://web.cw.com.tw/covid-live-updates-2021/index.html
3.google map足跡:
https://goo.gl/maps/B1pqhKjhqMhqL7x67
4.家人朋友:交流近況,確認平安
除此之外的網路消息我不太看的,看不過來@@
-----
嗯~總之,我是在自己的世界裡打轉的人,經過這次有了許多感想,慢慢消化。
希望這次能平安度過,不管在哪裡的大家都健康平安: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