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卦]肺栓塞咳血是什麼?優點缺點精華區懶人包

雖然這篇肺栓塞咳血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肺栓塞咳血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肺栓塞咳血產品中有6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1萬的網紅家醫/職醫_陳崇賢醫師,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旅遊醫學】~ 旅行中隱形的殺手,「靜脈血栓」(Venous Thromboembolism) 大家應該都聽過,但是在臨床上,發現民眾還是有很多誤解,先把最常見的「錯誤」拿出來說: 1. 只有經濟艙會! 錯,研究報告指出,不管你坐經濟艙還是商務艙,風險都相同,重點還是你有沒有起來走動走...

  • 肺栓塞咳血 在 家醫/職醫_陳崇賢醫師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2019-07-03 07:30:00
    有 266 人按讚


    【旅遊醫學】~ 旅行中隱形的殺手,「靜脈血栓」(Venous Thromboembolism)

    大家應該都聽過,但是在臨床上,發現民眾還是有很多誤解,先把最常見的「錯誤」拿出來說:

    1. 只有經濟艙會!

    錯,研究報告指出,不管你坐經濟艙還是商務艙,風險都相同,重點還是你有沒有起來走動走動。
    (內心OS:嗯,下次可以省起來了...醒醒吧,你又沒坐過商務艙)

    另外,也不僅是高個子的人 (>190 cm) 卡在飛機座位裡的風險高,身材太矮小 (<160 cm),膝窩處被座椅持續壓迫,亦會使得風險上升。

    2. 只有坐飛機會!

    錯,只要你固定同一個姿勢超過4小時,就可能會增加風險,所以坐車 (如:汽車、公車、火車) 也可能發生。

    而單次8小時以上的旅程,更會讓風險倍增!

    3. 只有在交通工具中會發病!

    錯,一般發病都在坐完長途交通工具後的1~2週發病;而且要到8週左右,風險才會降到和原來一樣。

    〖高風險族群〗

    1. 年齡較大(40歲以後風險增加):糟了,我快到了
    2. 肥胖(BMI ≥ 30):
    3. 雌激素的使用(避孕藥或荷爾蒙補充)
    4. 懷孕中 和 剛生產後
    5. 血栓形成傾向 或 強烈的家族史
    6. 之前發生過靜脈血栓
    7. 癌症未穩定控制
    8. 嚴重的內科疾病(如充血性心衰竭 或 發炎性腸道疾病)
    9. 最近接受手術、住院 或 嚴重外傷
    10. 活動不便

    〖可能症狀〗

    主要會以兩種疾病表現:

    A. 深層靜脈血栓 (Deep Vein Thrombosis)

    ● 手臂或腳腫起來
    ● 無法解釋的肢體疼痛
    ● 患部皮膚摸起來有溫熱感
    ● 皮膚發紅

    B. 肺栓塞 (Pulmonary Embolism)

    ● 呼吸困難
    ● 心跳變快或不規律
    ● 胸痛,特別在深呼吸或咳嗽時
    ● 焦躁不安
    ● 咳血
    ● 頭昏眼花,甚至昏倒

    〖如何避免〗

    1. 頻繁地走動:不管你要去上廁所,還是找空服員拿泡麵吃,都比你一直坐在那兒好。

    2. 小腿肌肉運動:不走動時,也要記得動動小腿的肌群,增加血液回流。

    3. 選個靠走道的位置:有研究指出,靠窗的風險比走道高2倍 (還好我這個人臉皮超厚,最喜歡坐靠窗看風景,還一直跟隔壁的借過上廁所。)

    4. 使用膝下的壓力襪,以保持腳踝處有15-30mmHg (毫米汞柱) 的壓力:不過我覺得熱,穿不太住,還是認真走動好了...XD

    5. 特別高風險族群,出發前應和醫師討論是否要使用抗凝血藥物預防。

    〖結論〗

    只要是長途旅行,每2~3小時,都要記得起來動一動;另外要記得血栓形成時,可能產生的症狀,就醫時可以提供旅遊史給醫師評估。

    多一個人了解,就少一個人因為旅程中的血栓而喪命;祝大家快樂出遊、平安回家。

    旅遊醫學,就是為此而存在的。

    #血栓 #DVT #PE #VTE

  • 肺栓塞咳血 在 家醫/職醫_陳崇賢醫師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2019-07-02 08:00:00
    有 266 人按讚


    【旅遊醫學】~ 旅行中隱形的殺手,「靜脈血栓」(Venous Thromboembolism)

    大家應該都聽過,但是在臨床上,發現民眾還是有很多誤解,先把最常見的「錯誤」拿出來說:

    1. 只有經濟艙會!

    錯,研究報告指出,不管你坐經濟艙還是商務艙,風險都相同,重點還是你有沒有起來走動走動。
    (內心OS:嗯,下次可以省起來了...醒醒吧,你又沒坐過商務艙)

    另外,也不僅是高個子的人 (>190 cm) 卡在飛機座位裡的風險高,身材太矮小 (<160 cm),膝窩處被座椅持續壓迫,亦會使得風險上升。

    2. 只有坐飛機會!

    錯,只要你固定同一個姿勢超過4小時,就可能會增加風險,所以坐車 (如:汽車、公車、火車) 也可能發生。

    而單次8小時以上的旅程,更會讓風險倍增!

    3. 只有在交通工具中會發病!

    錯,一般發病都在坐完長途交通工具後的1~2週發病;而且要到8週左右,風險才會降到和原來一樣。

    〖高風險族群〗

    1. 年齡較大(40歲以後風險增加):糟了,我快到了
    2. 肥胖(BMI ≥ 30):
    3. 雌激素的使用(避孕藥或荷爾蒙補充)
    4. 懷孕中 和 剛生產後
    5. 血栓形成傾向 或 強烈的家族史
    6. 之前發生過靜脈血栓
    7. 癌症未穩定控制
    8. 嚴重的內科疾病(如充血性心衰竭 或 發炎性腸道疾病)
    9. 最近接受手術、住院 或 嚴重外傷
    10. 活動不便

    〖可能症狀〗

    主要會以兩種疾病表現:

    A. 深層靜脈血栓 (Deep Vein Thrombosis)

    ● 手臂或腳腫起來
    ● 無法解釋的肢體疼痛
    ● 患部皮膚摸起來有溫熱感
    ● 皮膚發紅

    B. 肺栓塞 (Pulmonary Embolism)

    ● 呼吸困難
    ● 心跳變快或不規律
    ● 胸痛,特別在深呼吸或咳嗽時
    ● 焦躁不安
    ● 咳血
    ● 頭昏眼花,甚至昏倒

    〖如何避免〗

    1. 頻繁地走動:不管你要去上廁所,還是找空服員拿泡麵吃,都比你一直坐在那兒好。

    2. 小腿肌肉運動:不走動時,也要記得動動小腿的肌群,增加血液回流。

    3. 選個靠走道的位置:有研究指出,靠窗的風險比走道高2倍 (還好我這個人臉皮超厚,最喜歡坐靠窗看風景,還一直跟隔壁的借過上廁所。)

    4. 使用膝下的壓力襪,以保持腳踝處有15-30mmHg (毫米汞柱) 的壓力:不過我覺得熱,穿不太住,還是認真走動好了...XD

    5. 特別高風險族群,出發前應和醫師討論是否要使用抗凝血藥物預防。

    〖結論〗

    只要是長途旅行,每2~3小時,都要記得起來動一動;另外要記得血栓形成時,可能產生的症狀,就醫時可以提供旅遊史給醫師評估。

    多一個人了解,就少一個人因為旅程中的血栓而喪命;祝大家快樂出遊、平安回家。

    旅遊醫學,就是為此而存在的。

    #血栓 #DVT #PE #VTE

  • 肺栓塞咳血 在 律師娘講悄悄話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2018-05-06 22:08:42
    有 381 人按讚


    這個下午,我帶回兩個曲折動人的故事。

    志宥媽媽產檢的時候,發現在腹中37週的志宥心臟裡面有腫瘤,醫生告訴志宥媽媽說,還是胎兒的志宥有2/3的機率是結節硬化症,問是否要留下他,志宥媽媽說⋯⋯⋯

    5月15日是世界結節關懷日,根據統計,在台灣約有3,800人罹患罕見疾病「結節硬化症」,但只有近500位被確診,如果能讓大家了解這個疾病,就可以讓不知道自己罹患這個病的病友不要亂投醫而沒有受到正確的醫療,或讓有風險生下這個病的孩童的父母先做基因檢測與評估,所以律師娘受邀參加了這場午後的一堂課「解開結節,遇見幸福」,希望我把這樣的訊息散播出去。

    茶敘中的病友伯軒今年20歲,在他出生第五十八天時,因爲臉上的白斑讓醫師懷疑是結節硬化症患者,所以為他安排了腦部超音波跟心臟超音波檢查。檢查結果發現,還是強褓中的嬰兒伯軒心臟上已經長了一個橫紋肌瘤、腦裡面也有結節,被確診為罕見疾病--結節硬化症,這對伯軒的父母而言,無疑是在迎接新生命到來的喜悅中,毫無預見的沈重打擊。

    伯軒在成長的過程中,不僅要受到疾病的折磨,還會因為同儕的無知被霸凌欺負,而伯軒媽媽心想,怎麼辦?我們還要生第二個小孩嗎?伯軒媽媽說:「雖然從基因篩檢知道伯軒是突變,也總覺得不太可能第二胎還會有結節兒,但若生第二胎,可能會沒有心力去照顧第二個小孩,也不想要第二胎一出生就背負壓力,雖然也曾想過,也許手足間要背負的責任與愛,可以在生下孩子後經過調整來平衡,但當時已與先生有共識,好好照顧伯軒就好,不再生下一胎。」

    前幾年,伯軒因爲腎臟的結節做了栓塞;二、三年前又檢查出他的胰臟有約9公分大的結節,伯軒一家人擔心他若開刀治療,生活品質一定會比現在糟很多,全家的生活品質也都會隨之下降,所以選擇保持現況,定期追蹤還是一樣能開心過日子,所以後來持續用標靶藥物治療,目前腫瘤沒有變大,已穩定控制兩年,伯軒還是能繼續做喜歡的事情,彈吉他、唱歌。

    在台灣每6000個新生兒就有一個患有結節硬化症,許多父母在生下結節孩子之後對孩子愧疚不已,深深以為是自己遺傳給孩子,其實結節硬化症僅有1/3來自遺傳,2/3來自自體基因突變!

    關於這一點,茶敘的另一對病友母子,故事就更震撼人心了。

    現在正處於青春少年時期的志宥確診為結節硬化症的過程相當曲折,是因為媽媽產檢的時候,發現在腹中37週的志宥心臟裡面有腫瘤,醫生告訴志宥媽媽說,還是胎兒的志宥有2/3的機率是結節硬化症,問是否要留下他,志宥媽媽毫不猶豫,決定要賭那三分之一的機會。志宥媽媽說:「他活生生的在我的肚子裡,我怎麼捨得拿掉? 從來沒想過要放棄他。」於是志宥誕生了。

    在志宥出生後一年的時間裡,志宥媽媽心中始終懸著問號:志宥是不是結節硬化症孩子,要不要去檢查、去面對?

    然而,一歲時志宥癲癇發作,正式被確診為結節硬化症患者。

    於是,志宥媽媽去做了當時的基因檢測,要了解志宥的病因,跟自己是不是帶有結節硬化症的基因,報告出爐後,問號變成驚嘆號。

    原來志宥並非基因突變造成,而是遺傳自媽媽的基因,這在志宥媽媽心中掀起了很多漣漪,而且讓志宥媽媽被迫重新去接受、看待,並擔憂起女兒以及正在懷孕的妹妹,催促她們去做檢測。當時,她以自己當母親的心情去想父母的感受,所以不敢讓父母知道。

    幾年後,志宥媽媽的母親生病了,但一直檢查不出病因,志宥媽媽擔心是結節硬化症引起,於是清楚地告訴父母志宥的狀況,讓他們也去台大醫院做基因篩檢。

    幸運的志宥媽媽,遇到了台大醫院的醫師陳沛隆,陳醫師覺得志宥媽媽和她的女兒都沒有結節硬化症的症狀,而且多年後的現在,基因篩檢的方式已經不同,就請志宥媽媽全家再做一次基因檢測,後來檢查結果顯示:志宥媽媽及她的女兒的基因都沒問題,志宥是突變造成結節硬化症!

    「罕病是不是一個遺傳性疾病?我是不是遺傳給孩子的人?我要如何面對未來?面對公婆?面對我的父母?面對自己?」作為一位罕病結節硬化症的母親,這是志宥媽媽在面對罕病、面對基因檢測時歷經的一連串的問號。

    在基因檢測上志宥媽媽歷經了宛如洗三溫暖的過程,從以爲是自己遺傳罕病基因給孩子的愧疚,到多年後解開誤會的過程,不難想見志宥媽媽的煎熬,然而,即使志宥的罕病是遺傳自媽媽的基因,這也不應該責怪志宥媽媽啊!這並非她的選擇或過失。

    這堂午後的幸福課,我們希望能為結節硬化症患者找回幸福。

    結節硬化症是一種基因變異所導致的疾病,患者體內類似控制細胞生長的煞車相關基因出了狀況,以致身上多處器官長出一般稱為「結節」的小腫瘤。

    其中,以皮膚最常出現病灶,約有95%患者皮膚會出現血管纖維瘤、白斑,或是像青春痘或是疤痕般的痘或疤,以及鯊魚樣的皮膚等。其他包括腦部、肺臟、腎臟、心臟等處也都可能長出結節。結節硬化症影響多個器官,疾病表現非常多樣化,從胎兒出生前、一直到成長、成人,各個階段都可能持續有新病灶出現。

    雖然這些結節多是良性腫瘤,但患者腦部病灶可能造成癲癇、影響智力與身體成長。若病灶發生在肺臟可能會造成咳血、氣胸,發生在腎臟會佔據原有細胞的生長空間,造成腎功能低下、出血,嚴重情形甚至需要洗腎。

    國外文獻資料顯示,約莫每六千名到一萬名活產胎兒就可能有一人罹患此症。結節硬化症病徵可能發生在不同的器官,如果沒有好好的把這些器官的病徵綜合起來去判讀,有可能延誤診斷;若根據世界上的預估,一萬人當中會有一個結節硬化症病人,台灣推估可能有超過兩千名患者。若以台灣目前的健保資料來看,多數患者仍未獲得診斷。

    因此,從家醫科、皮膚科、小兒科、胸腔科、腎臟科、泌尿科、眼科、神經內科、神經外科、心臟科、復健科、精神科、基因醫學部、牙科,甚至婦產科都可能碰到結節硬化症病患。需要病友與各個領域醫師,共同把關。

    由於結節硬化症患者需要跨科別醫師的治療照護,即使醫院資源無法提供同一時段整合型門診的服務,也希冀能達到在同一個醫院內的醫師,在合適的時機點將病友轉診到合適的科別,讓結節硬化症病友能夠得到完整全面的治療。目前台大醫院已有的結節硬化症整合型門診。

    除了跨科別的醫療診斷與治療照護,結節硬化症家庭最常面臨的另一個問題是---下一個孩子還會有狀況嗎?

    即便父母雙方有一人為結節硬化症患者,仍有1/2的機會可以生下健康的小孩。若父母有意願結婚生子,或是第一胎已為結節硬化症仍想要生第二胎,可以透過產前基因篩檢,因而能夠擁有健康的寶寶。

    希望大家共同響應5月15日世界結節關懷日,把這樣的醫療訊息,分享出去,讓未能確診的病友們,找到正確的醫療資源。

你可能也想看看

搜尋相關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