廢墟少年:被遺忘的高風險家庭孩子們
-
『階級複製』一直在惡性循環著,在台灣也有一群孩子們生長在最嚴苛的環境下,他們居無定所,抑或處在衛生環境極為不堪的類廢墟中;失去援助、無依無靠、甚至連家人也都是加害的一部分,這也造成他們不知如何求助,徬徨無助的尋找著同伴跟製造屬於自己的落腳點。
-
偶爾在夜...
廢墟少年:被遺忘的高風險家庭孩子們
-
『階級複製』一直在惡性循環著,在台灣也有一群孩子們生長在最嚴苛的環境下,他們居無定所,抑或處在衛生環境極為不堪的類廢墟中;失去援助、無依無靠、甚至連家人也都是加害的一部分,這也造成他們不知如何求助,徬徨無助的尋找著同伴跟製造屬於自己的落腳點。
-
偶爾在夜間呼嘯而過的飆風少年們,總讓大人們蹙眉想著又是個社會亂源,可卻沒想過你我的漠視、鄙視、無視,正是加深他們進一步的放縱與放棄,人們總說政府應該要想辦法,卻沒想過社工培育跟薪資這一塊,需要的人力與專業訓練,還有相關社福單位的配合與審查,建立完善的機制,那是很長一段辛勞路。而書裏的貧困少女少年們,其實僅僅是冰山一角罷了,我想作者們應該也是盼望著這本書能夠引起更多人的注目吧。
-
書中一開始從雲嘉南的孩子們開始講起,那裡人口外移老化、大量的外配、隔代教養、宮廟文化充斥著生活,缺乏資源下,很多人都是小小年紀就出來討生活,也因為所學有限跟過於年輕,並不懂得保護自己,工作只想找最簡單高獲利、也最無職業門檻的,所以幫老農噴灑高濃度的農藥,成為孩子們的首選,不知道要著裝保護自己,也不知道農藥殘留身上的害處,很多孩子往往身體出了狀態,中毒倒下了,依舊會在休息過後回到原路。
-
畢竟想要翻身太難太難,有太多的同僚誘惑,如果是女孩了話,那更是很容易沉淪到金錢之中,一位滿手洗髮藥劑的女孩,對社工人員感嘆著自己為何要這麼傻,如果像其他姊妹們加入夜晚的行列裡,出賣一下身體就再也不用忍受貧窮與挨餓了,然而已出賣身體的女孩也很容易造就階級複製,還是孩子的她們在社工人員沒關注之下,有時候失蹤一陣子,再度回來時,已是飽受家暴、帶著營養不良的嬰兒狀態了。
-
然而…政府當然也有設置社福單位、兒童之家,但是在這些單位下的機構,其實也暗藏著許多問題,好比說有些問題孩子輾轉待過幾個育幼院之後,就會被貼上標籤,成為所謂的『問題兒童』之後,就難以找到收容處了。就算找到收容處,那也充滿了更嚴重的問題:學長學姐絕對制度下,新進兒童只能乖乖聽命、害怕成為被霸凌、性虐待的對象,當自己年紀大了也自然會對新來的孩子們做出一樣的事情,因為所有人都在睜一眼閉一隻眼,沒有人做出正確的教導。
-
甚至有時候加入霸凌的…還有社工老師們,特教班裡的學生們曾經發生過跟韓國電影『熔爐』裡一樣的事情,社工忍著那些黑暗醜事,終於在離職後鼓起勇氣的申訴,卻被政府壓下來了,上頭們會生氣為什麼要引發外界關注,更可怕的是一旦有了不好的名聲跟醜聞,外界就不會捐款,兒童之家也就再也無法營運下去了…
-
大多事情無法攤在陽光下了,然而就算是正派經營的育幼院,曾經在那邊長大的孩子,卻依然有著許多心靈創傷跟不願回想,因為在那裡沒有私人的空間,在那裡一定要學會一種樂器,老師們會強迫你學會表演,每次有政府高官們來的時候,一定要全部的人一起吹奏表演,以取悅示為感謝。
而在十八歲離開之後,基本上也就無人關心了,似乎成年了,哪些高風險孩子就不在了,但這其實也非常需要人力持續的追蹤,從旁協助就業或就學的。
-
在高風險青少年政策上,臺灣似乎只做了半套,比起其他鄰近國家,其實我們有很多的借鏡可以學習參考,好比說是香港、南韓,他們認為在夜間遊蕩的青少年們是未來國家的動力之一,社工們組團在夜裡巡邏著,並與夜歸的青少年們搭話,也把收留他們的地方變得非常吸引人;籃球場、網咖、滑板場,年輕人喜歡的東西應有盡有,為了就是讓他們聚集在這,進行機會教育,也能減少集體犯罪的可能性,另一方面,也可以讓這些已教化的年輕人們再去街上搭訕跟曾經自己氣味相似的孩子們,藉著同齡層的口吻突破心房,會讓更多人們願意來此歇息著。
-
我想一個國家的進步,也包含社福機制,常常願意真正給廢墟少年們作為避風港的大人們,往往來自私家機構,又或者是曾經的大哥級更生人,在社工薪水及培育這一塊,需要更多的政府幫忙,而非政治表演道具,那些很偉大的宗教團體們,若也能試著將他們口中的大愛轉化成這種實際做為就更好了,畢竟常常在閉門念佛,以前曾經跟著去做義工,卻發現所謂的宗教卻會排擠打扮看起來一點也不乖的孩子呢,讓人噓唏著。
-
-
#reading #bookstagram #dailyreading #閱讀 #看書 #書蟲 #讀書帳 #圖書館 #圖書館借的書
#廢墟少年 #被遺忘的高風險家庭孩子們
#In_Their_Teens #In_Their_Ruins
#李雪莉 #簡永達 #余志偉
育幼院收容對象 在 報時光UDNtime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1951年薇閣育幼院紀實】
#報時光老報探勘系列 #聯合知識庫全新資源 #公論報 #臺北婦女
大家可能聽過知名的「薇閣」中小學,
但你知道薇閣小學的前身是收容孤兒的育幼院嗎?
成立於1950年的「薇閣育幼院」,是由富商林熊徵(字薇閣)身後遺產創立。林熊徵來自望族板橋林家,主持育幼院的其妻盛關頤,則為清大臣盛宣懷之女。就育幼院創始背景而言,堪稱顯赫。
這篇刊載於「公論報」1951年6月的文章,描繪了育幼院初創不久的景象:「第一次來的人,站在巷口,看見兩旁破舊的茅屋,汙穢的巷道,準會以為是貧苦棚戶住的一條死巷,但祇要你繼續往前走,你就可以看見左邊一幢新的灰色油漆的木屋,門口釘着『女生寢室』及『薇閣育幼院董事會』的木牌,和右邊新建的禮堂隔道相對。」
而院內的孩童是需要勞作的:「……女生寢室側面是一片廣場,周圍種著一片花木,這都是該院兒童勞動服務的成績。場上用磚砌成一個升旗台,每遇晴天,國旗便在一羣孩子們愉快的歌聲中,飄揚到旗桿的頂端。」文中也提及,年長的兒童須幫忙洗衣、種菜園等工作,分擔人力不足的問題。
當時的育幼院也著重院童身心健康,教職員生的伙食是「每日三餐,一粥兩飯,每飯每人一菜一湯」(以當時來說是否算好呢?);心理上則強調培養院童快樂的心情,認為快樂的心情是學業和事業的基礎,「所以該院的兒童,始終是活潑愉快的。」
隨著成長環境不同,童年可以有許多不同的樣貌,你的童年又是什麼模樣呢?
#薇閣 #薇閣育幼院 #薇閣小學 #林熊徵 #盛關頤
#報時光UDNtime
圖說:軍:〈薇閣育幼院參觀記〉,《公論報:臺北婦女》,1951.6.4,第4版,取自【臺灣文學知識庫:公論報】(資源連結詳見留言欄,圖中文章為節錄)。
※公論報:由李萬居在1947年創刊,秉持獨立辦報精神,為當時黨營報紙外的民營第一大報,也保存了1940-50年代臺灣社會與文化的重要資料。其中「臺北婦女」副刊是在當時政治條件下,由「中華婦女反共抗俄聯合會」臺北分會主編、以婦女為對象的宣傳平台,亦有其他生活面向的反映。
育幼院收容對象 在 傾聽您的聲音 嘉義市議員鄭光宏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造福盈福添福 #助你幸福 感謝 福添福社會福利基金會 為嘉義送來溫暖的幸福。
福添福社會福利基金會在陳盈助創辦人、陳素月董事長的推動下,已經連續舉辦12年的寒冬送暖圍爐餐會。今年因為疫情的因素,將大家一起辦桌圍爐改為「送愛到家」,以寒冬送暖的方式,將紅包與福袋等禮物親自送到受贈者手上。依舊傳遞祝福,繼續幸福添福。
送愛到家的活動,今天在嘉愛啟智發展中心拉開序幕。嘉愛收容的對象為成年的心智障礙者、唐寶寶、自閉症及腦性麻痺,平均年齡層介於30至35歲。讓成年的慢飛天使,也能透過工作和學習證明自己。
而福添福基金會的愛也將在近幾天內陸續到15個弱勢團體和1隻棒球隊,分別有嘉義市修緣育幼院、嘉義市腦性麻痺協會、晨光智能發展中心、嘉義雙福基金會、嘉義縣志願服務協會、楊老師音樂教室、嘉義縣安仁家園、嘉義縣仲埔教養院、嘉義縣安道基金會、嘉義縣生命線協會、聖心教養院、敏道家園、華聖啟發中心、太保教會和同仁國小棒球隊。
分享愛、分享幸福,讓人感受到寒冬溫暖。「造福、盈福、添福」。
育幼院收容對象 在 Voce服飾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慈善活動公告‼️
相信各位寶貝在換季的時候
應該可以整理出自己比較沒有在穿的衣服😀😀
平平跟慈慈平常一直會捐贈一些衣服到兒童之家(平常太愛買衣服,剁手手了🙄🙄)
現在多了那麼多寶貝們,想說跟大家一起共襄盛舉💖💖
把家裡想汰換的衣服寄到我們這邊
將會進行一場慈善拍賣
🎊童裝,女裝,男裝不限制🎊
一件平均在$50起
💖募款的金額會一律捐贈給兒童之家💖
🏠寄件地址:高雄市苓雅區興中一路222號5樓之八
🙋🏻收件人:林義澄先生收
☎️電話:0987-543-822
🥈募集期限:即日起至3月20日
🥉捐贈對象:高雄慈德育幼院
(專門收容一些失依的小天使)
🙏🏻請先清洗過後再寄送哦🙏🏻
商品在3月27~28直播拍賣
也歡迎分享 讓更多人一起參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