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這篇股票成交值排行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股票成交值排行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股票成交值排行產品中有3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14萬的網紅Yahoo奇摩股市理財,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小資零股族最愛買這10檔股票❗ #投資 #盤中零股交易 #熱門股 #排行榜...
雖然這篇股票成交值排行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股票成交值排行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股票成交值排行產品中有3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14萬的網紅Yahoo奇摩股市理財,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小資零股族最愛買這10檔股票❗ #投資 #盤中零股交易 #熱門股 #排行榜...
股票成交值排行 在 Yahoo奇摩股市理財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小資零股族最愛買這10檔股票❗
#投資 #盤中零股交易 #熱門股 #排行榜
股票成交值排行 在 蔡至誠。PG財經筆記Simple Is The Best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Winning the Loser's Game》第二章提到資產管理產業有兩大部分,一為「專業」、二為「商業」,「專業」指得是為客戶取得最好的報酬,「商業」則是位經理人拿到最好的報酬。以重要性來說,前者(專業)又重於後者(商業)。
#錯誤的期待
資產管理業給自己帶來三個問題,第一個是讓客戶以為擊敗市場(beating the market)是他們專業的任務。
第一個問題的成因是因為現在的競爭情形不像五十年前簡單,現在比以前更競爭,許多主動基金經理人落後指數報酬一大截,從客戶(散戶)的角度來看要挑選出未來能夠勝過指數也很困難。
主動投資從五十年前的贏家遊戲變成現在的輸家遊戲理由有:
■紐約證交所的交易量從每天三百萬股成長到每天五十億股,增長一千倍以上,其他交易所也又類似的情況。
■交易者的組成劇烈轉變,由90%的散戶構成轉變為由98%的機構投資人、程式交易所構成,這些人規模更大、更強、更快。
■衍生性金融商品成交值從近乎零成長到超過現貨市場,這些大多數都是機構交易的。
■擁有分析師執照的分析師超過12萬人,再加上20萬人具有CFP執照。
■美國證券交易法實施「公平揭露規則」,許多消息必須統一公布。
■量化交易、數學模型、全球化、對沖基金、私募基金、彭博終端服務(Bloomberg Terminal)等等機構、服務相比以前更多、更快,在這種情況下,一有什麼新消息,市場上多數人便能即時知道並做出反應。
從這些發展軌跡來看,相比以前,現在的市場變得更有效率,也越來越競爭,如此來的結果便是投資人越來越難超越「眾人的集體智慧」(市場),更何況實際上還要考量手續費以及投資成本。
#過多的商業
第二個問題是當商業利益凌駕於專業時,資產管理公司追求的不是客戶利益最大化,而是自身利益的最大化。
隨著管理資產上升,收取的管理費能帶來更多的收益,即使沒有替客戶達成他們理應得到的。
過去五十年來,資產管理業的規模成長十倍以上,而中介費用、管理費等複合成本卻仍增長五倍。
受益的是客戶,還是股東,還是業者?
#迷失的眼光
第三個問題是忽略應該專注在有效率地進行財務諮詢,投資人需要的是辨別長期、中期投資目標的能力,要能夠分辨不同投資的屬性。
投資人首先要了解風險與波動性,再來才是報酬率的範圍,如此一來,他們才能依據自己的狀況制定投資策略以及投資組合。
回到資產管理業的出發點,當投資顧問能依據個別投資人的技巧、經驗、處境,考量其個別對風險與未來不確定的容忍力,大多數投資人都能夠達成他們長遠的投資目標。
我想對於大多數希望理財的朋友,都是希望能夠確保今天辛苦存下的錢能夠在未來有等值、甚至是增值的消費價值。
對於個別投資人來說,接觸「投資」求的不是富比世財富排行榜,而是能夠多一點在進行購買決策時的自由,多一點工作上選擇的自由。
理財的初衷,是希望能了解自己的需求,然後妥善運用股票、債券、基金等不同的金融工具,替未來做準備。
站在一個投資顧問的角度,設計一個對顧客合身的投資計劃,便能成為一個成功的諮詢者。
●網頁版:https://www.pgfinnote.com/winning-the-losers-game-know-wha…/
●如果喜歡,歡迎按讚、留言、分享,或是訂閱部落格文章。
股票成交值排行 在 tivo168 的投資理財EXCEL應用教學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收手續費是穩定的收入....
2017年 ETF 管理費總額逼近25億元
#新聞剪報
投資人最愛的ETF 前十名出列
2018-02-05 19:26經濟日報 記者趙于萱、數位部內容中心
台灣投資人愈來愈習慣投資ETF,過去三年,ETF成交金額連續突破兆元,近15年更累積7兆元的交易紀錄,期間不但帶動周邊市場成長,也改變投資生態。
ETF的正式名稱是「指數股票型基金」,是結合股票和基金的金融商品。ETF透過買進一籃子成分證券複製指數報酬,投資人可以比照基金交易,在初級市場申贖ETF,也能從集中市場買賣ETF。
元大投信表示,台灣第一檔ETF是2003年6月25日成立,連結台股50大市值股的元大台灣50,迄今發行近15年。之前進行股票配置,只能一張張買進,ETF則滿足快速配置需求,負擔一次交易手續費,就買足一籃子股票。
台灣投資人很快接受這種交易工具,ETF發展不到五年,剛好遇上兩岸熱議證照互通,陸股產品應運而生,ETF單年成交金額達到千億元,2014年過後,接連有一連串創新商品,槓桿/反向、商品、債券、外匯ETF等相繼問世,再推動市場規模連年雙位數跳升。
立足台股,投資人運用ETF,也能從事槓桿性與非股權商品操作,串接股債期匯四個市場。
CMoney統計,2015年來,ETF成交金額排行榜,連續由富邦上証正2蟬聯第一,單年最高創造5,467億元的成交值,去年最少也有2,815億元;從2015年到2017年,富邦上証正2、元大台灣50反1、元大台灣50、富邦上証、元大滬深300正2連續三年進入Top10。
2017年交易最熱前十大ETF有五類:陸股ETF 、台股ETF 、石油ETF 、避險ETF 、債券ETF。
去年台灣上市櫃ETF掛牌45檔,總數108檔,資產規模升至3,499億元,發行投信增至十家,均為歷來最高。而反映交易熱度的ETF成交金額1.2兆元,雖見衰退,仍締造史上第三高。這種創新已吸引國際矚目,外資動向不再以期現貨進出為單一指標。
業界普遍分析,台灣ETF前景仍看成長,但發展性還有多少?值得關注三方向。
第一,去年新問世的債券ETF,依舊在今年扮演主流,單是1月,投信便募集七檔債券ETF。元大投信指數暨量化投資事業群基金經理張勝原表示,債券ETF一大資金來源是國內壽險,統計主要壽險投資海外固定收益資產至少九兆美元,近年回流買台股的部位還不多。
再觀察散戶需求,不論境內外基金市場,現有規模各2.3兆、3.4兆元,穩健配息的債券基金都占到一半,而債券ETF尚不及千億元,潛力猶高。
第二,台灣ETF檔數甫創百檔紀錄,這個數字是高是低?國泰投信ETF團隊資深經理游日傑表示,鄰近香港、韓國發展比台灣早,兩大市場掛牌百檔產品,並未出現飽和降溫,反而持續擴增,韓國2015-2017年間,更由185檔升至300檔,台灣發行依舊可期。
第三,台灣ETF規模相對境內基金市場,占比14%,計入境外基金比重低於6%,游日傑指出,最悠久的美國,ETF占全體基金比重有20%~30%,由此看來也彰顯台灣市場的成長性。
投信激戰 管理費下殺
全球搶食ETF大商機,台灣金融業也不例外,至今計有十家投信加入發行,上市櫃檔數破百檔,不過伴隨而來,衍生出商品同質化、大打價格戰,以及交易冷清的「冷凍ETF」,也備受業界關注。
多名投信業者形容,當前ETF生態已是「紅海戰場」,尤其商品同質化、下殺管理費(基金管理的費用收入),打亂遊戲規則,為市場成長潛伏阻力,亟需更加分流化和客戶導向化的服務來突圍。
https://money.udn.com/money/story/8853/2969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