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凱鈞話重點】體況辨別指標!新冠肺炎、低血壓、高血糖常見症狀有哪些?自我檢視不恐慌!
天氣一熱就容易頭暈目眩,食不下嚥,又碰上疫情當前,總讓人不禁胡思亂想!到底是患上了新冠肺炎、熱感冒、腸病毒、低血壓、高血糖還是中暑了?
先莫急莫慌,這次特別彙整常見病症的體況辨別指標,當自己或身旁親友出現身體不...
【凱鈞話重點】體況辨別指標!新冠肺炎、低血壓、高血糖常見症狀有哪些?自我檢視不恐慌!
天氣一熱就容易頭暈目眩,食不下嚥,又碰上疫情當前,總讓人不禁胡思亂想!到底是患上了新冠肺炎、熱感冒、腸病毒、低血壓、高血糖還是中暑了?
先莫急莫慌,這次特別彙整常見病症的體況辨別指標,當自己或身旁親友出現身體不適時,不妨先進行簡單判別。特別要提醒,如果不適症狀持續未能緩解甚至惡化,應主動通報相關單位尋求協助,正處非常時期,人人都應時刻留意身體變化,以保持健康狀態!
⚠️新冠肺炎的常見症狀
🔸常見症狀
根據美國疾病管制中心,目前得知新冠肺炎常見症狀包含發燒、疲勞、腹瀉、呼吸困難、咳嗽、喉嚨痛、嗅味覺喪失、噁心或嘔吐、鼻塞或流鼻涕。潛伏期比較長,可能1~14天左右,若患有長期慢性疾病者如心臟病、糖尿病,更有可能引發嚴重的病發症。以目前台灣的死亡個案,患者平均年齡較高,有超過80%患有慢性疾病,高風險族群包含:大或小於60歲有慢性疾病,以及大於60歲無慢性疾病。如果出現高燒不退、呼吸困難甚至喘不過氣時,就應要儘速就醫
🔸無症狀
目前新冠肺炎出現許多無症狀或輕症個案,其中最嚴重的隱形殺手即為「快樂缺氧」,主要是COVID19病毒會攻擊人體的紅血球,損害其攜氧的能力,使得患者出現「低血氧」情形卻不自知,但病程變化卻很快速甚至會導致猝死。一般正常成年人血氧濃度93%以上為正常值,若低於90%就必須儘速就醫
🔸4招自我檢測防「快樂缺氧」
在手邊沒有血氧機的狀況下,也可以從幾個方式自我檢視是否陷入低血氧危機。第一,觀察指甲顏色,若為粉紅色,血氧通常會有90%以上,若呈現紫色,就應盡快就醫。第二,按壓指甲,如果2秒內由白恢復為粉紅色,代表血氧循環正常,若放掉後,依舊為白色或是很慢才恢復粉紅,就得要特別注意。第三,以正常的速度連續走路6分鐘,若嚴重喘不過氣或臉色發黑,則應儘速就醫。第四,成人正常呼吸每分鐘平均12~20次,在沒運動的情形下,若呼吸次數超過30次,且喘氣明顯,代表已經缺氧,需要緊急送醫
⚠️熱感冒的常見症狀
原因多是因為室內外溫差大,有點像輕微中暑,但症狀其實不太相同,熱感冒的常見症狀如發熱、胸悶疲勞、四肢無力、黏稠鼻涕、發燒、頭昏頭痛
⚠️腸病毒的常見症狀
腸病毒屬於小RNA病毒科,主要經由腸胃道、呼吸道傳染,可以引發多種疾病,患者以5歲以下幼童居多,約佔所有重症病例90%,大人也會得腸病毒,只是大多症狀比較輕微。最常見的症狀包括發燒、食慾不佳、活動力下降、躁動不安、皮膚出現紅疹、腹瀉或嘔吐等,病況進展嚴重時可引發心肌炎、肝炎、腦炎、新生兒敗血症
⚠️低血壓的常見症狀
若收縮壓低於90毫米汞柱,或舒張壓低於60毫米汞柱,就可能有低血壓的問題,這並非是一種疾病,而是身體的異常狀態,通常好發在年輕且偏瘦的女性族群,但不一定有明顯的症狀。較常見症狀如頭昏眼花、嗜睡、臉色蒼白、冒汗、口渴、注意力下降。如果只是輕微頭暈或無症狀的低血壓,基本上是不需要治療的,若狀況持續未改善,建議要諮詢醫師,協助找出原因及適合的治療方式
⚠️高血壓的常見症狀
高血壓是為一種動脈血壓升高的慢性疾病,收縮壓高於140mmHg,舒張壓高於90mmHg,就是高血壓。高血壓平時症狀並不明顯,有些病人即使血壓異常升高,身體不會有不適感,因此常常忽略而耽誤就醫。高血壓的可能症狀為:頭痛、頭暈、耳鳴、心悸、流鼻血、兩肩酸痛;嚴重者甚至有噁心、嘔吐、昏迷等症狀。通常高血壓好發族群有肥胖、吸菸、年長者、生活習慣不良、孕婦、腎臟疾病、內分泌失常。高血壓會對全身器官造成不同的併發症,建議及早治療才能降低風險
⚠️低血糖的常見症狀
當血糖低於70mg/dl時就屬低血糖,會出現飢餓、冒冷汗、心跳加快、臉色蒼白、頭暈無力等症狀。當轉為重度時,就會出現反應遲鈍、行為反常、注意力不集中、精神恍惚、口齒不清、意識喪失。提醒低血糖患者,平常應遵從糖尿病飲食原則,三餐定時定量,學習居家自我監測血糖並記錄,預防低血糖的發生。隨身也可以帶低血糖急救包,放入含升糖素、葡萄糖粉等
⚠️高血糖的常見症狀
當體內缺乏足夠的胰島素時,會導致攝取的碳水化合物(醣類)無法被有效利用,血液中的血糖濃度就會升高。常見症狀如多吃、多尿、口渴、體重減輕,若再嚴重可能會出現噁心、嘔吐、眼眶凹陷、視力模糊、神智不清甚至昏迷。提醒高血糖患者,定期要做好血糖或尿糖監測,養成規律運動習慣,按醫囑服藥或注射胰島素。如有噁心、嘔吐或發燒情況時,應立即就醫治療
⚠️熱衰竭&中暑常見症狀
炎炎夏日容易出現中暑及熱衰竭,根據衛福部資料公告,「熱衰竭」是指在熱的環境下過久,持續的流汗,且未補充適當的鹽分及水分,造成全身性不舒服,常見症狀如頭痛、疲倦、無力、躁動不安、定向力變差、噁心、嘔吐、蒼白、肌肉痙攣等現象
「中暑」指的是在無法散發熱量的環境中,造成身體的核心體溫升高超過40.5℃,同時中樞神經的功能出現障礙,有危及生命的狀況。患者起初身體會覺得熱、皮膚乾躁發紅、心跳過快、呼吸過快、低血壓;情況繼續惡化時會發生熱的調節機能失效,身體體溫上升很高,無法流汗、頭痛、頭昏、噁心、嘔吐、視力障礙,多個器官衰竭、神智混亂、定向力變差以及昏迷、抽筋
#凱鈞話重點
肝昏迷嗜睡 在 國家衛生研究院-論壇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隱藏在食物中的危機-重金屬與神經疾病】
估計全球有數千萬種有機或無機物質,近十萬種化合物被用作商業製品,許多造成環境負荷並進入生態鏈,也透過各種途徑進入人體,尤其經過食品,包括故意或無意,造成體內負荷甚至危及各種健康效應,近期由於分子毒理學之進步及超微量分析之儀器與技術發展,發現食品隱藏很多安全問題。(資料來源:【註1】)
近年來,各類食物中殘餘的農藥、重金屬、添加物、致病微生物等可能引起健康危害的議題,普遍受到各國重視與廣泛討論,加上國際貿易的活絡,各類農產品、加工食品及不斷被開發出來的新穎性食品,流通量越來越大,消費者的選擇性雖然增加,但面對各類食品的安全性疑慮亦隨之增加。(資料來源:【註2】)
最近食品安全意外頻傳,因此與食品相關的重金屬汙染也再次受到大家的重視,重金屬過量與神經疾病息息相關,最常被提到的有鉛、鋁、錳、汞、砷、銅、鎳、鋅等。
■鉛中毒
「高雄醫學大學附設中和紀念醫院(高醫) 」曾調查高雄市九百多名學童的血中鉛濃度,發現學童血中鉛濃度越高則學業表現越不好,尤其語文及社會學科最明顯。平均血中鉛上升3 μg/dL,則成績退後一名。由此報告可知,台灣的環境低濃度鉛暴露引發孩童智商及認知能力的障礙的問題的嚴重性,值得我們重視。
由於從事鉛相關行業的工人多年的研究發現,長期高濃度鉛暴露引起鉛中毒,會引起許多嚴重的併發症。最近幾十年來的多項研究證實,即使低濃度的鉛暴露,仍可能會造成健康上嚴重的影響。
■藥材與重金屬
中藥用來安神鎮靜的硃砂【註3】,也是含無機化合物的汞;在中藥常使用的雄黃也含有較高濃度的砷,因此雄黃酒不建議多喝,總結來說,日常接觸的食品與中藥中,許多含有重金屬成分,建議大家在選擇時,需多加小心注意,才不會不知不覺中成為重金屬中毒的受害者。(資料來源:【註4】)
■「鉛」的毒害
古羅馬人喜愛在釀造紅酒時加入「醋酸鉛」增加風味,導致大部分人普遍有「鉛中毒」可能,鉛會在軟組織和骨骼中積累,會損害神經系統導致神經系統疾病,如腦損傷。說到鉛的危害,許多歷史與考古學家相信「鉛中毒滅了整個羅馬帝國」。
■「鉛」長期受到廣泛運用,近年才發現具毒性而減少使用!
其實,鉛是從很久遠以來就長期運用的一種重金屬,因為鉛好開採,又具有密度高、延展性高、柔軟好成形,熔點相對較低、而且不易氧化等特性,所以特別受到人類長期而廣泛的應用。鉛用在製作各種器物,如與銅製為合金銅器、水管、水晶玻璃、鉛酸電池、油漆、含鉛汽油等等,所以可以說鉛一直在人的周圍無所不在。
一直到近年來才注意到它的毒性,鉛會在軟組織和骨骼中積累,會損害神經系統導致神經系統疾病,如腦損傷、老人失智,並會造成骨質異常以及傷害內臟如腎臟還會造成貧血,此外還可能引發生殖問題並影響兒童智商。(資料來源:【註5】)
■鉛中毒診斷與症狀
▶ 一般而言,鉛中毒的症狀不易提早診斷。
▶ 若血中鉛濃度在 40 ~ 69 μg/dL 之間:屬於「輕微」,臨床表現包括:疲倦、嗜睡、對於休閒活動缺乏興趣,其他還有生育能力下降、高血壓。
▶ 若血液中鉛濃度為 70 ~ 100 μg/dL之間:則屬「中度」,其臨床表現為:頭痛、記憶力喪失、性慾降低、失眠、覺得腸胃道有金屬味、肚痛、噁心、便秘;慢性暴露有腎病變、貧血、肌肉疼痛無力、關節疼痛。
▶ 若血液中鉛濃度大於 1000 μg/dL:則為「嚴重」中毒,症狀包括:昏迷、癲癇發作、表情呆滯、譫妄、局部動作異常、頭痛、眼睛乳突水腫、視神經炎以及其他腦壓增高的症狀,足下垂、腕下垂,腹部絞痛,嚴重貧血故看起來蒼白。
▶ 鉛中毒在成人的表現多以慢性為主,少有急性中毒情形。急性中毒的表現為:腹部絞痛、急性肝炎、胰臟炎、溶血性貧血以及腦病變。
(資料來源:【註6】)
【Reference】
1.來源
➤➤資料
∎【註1】:
【國家衛生研究院-論壇】出版品「加強食品風險評估及預防政策」,議題召集人序,Page 6
▶ https://bit.ly/2Q1cSpZ
∎【註2】:
【國家衛生研究院-論壇】出版品「加強食品風險評估及預防政策」,前言,Page 14
▶ https://bit.ly/2Q1cSpZ
∎【註3】:
衛生福利部 - 中醫藥司公告
主旨:公告「自94年5月1日起禁止中藥用硃砂製造、調劑、輸入、輸出、販賣或陳列」
依據:藥事法第22條第1項第1款規定
發文日期:中華民國九十四年四月二十九日
發文字號:署授藥字第0940002424號
▶ https://bit.ly/3h1UHfM
∎【註4】:
高醫醫訊-高醫醫訊月刊 第33卷10期「隱藏在食物中的危機-重金屬與神經疾病」
▶ https://bit.ly/313kAq4
∎【註5】:
食力 -「鉛」的毒害由來已久,甚至滅了古羅馬帝國?
▶ https://bit.ly/3iUAxET
∎【註6】:
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 - 「鉛中毒」:https://bit.ly/349jSth
➤➤照片
∎ 行政院環境保護署- 毒物及化學物質局「知識學堂-鉛中毒」: https://bit.ly/3kXdjjg
2. 【國衛院論壇出版品 免費閱覽】
▶國家衛生研究院論壇出版品-電子書(PDF)-線上閱覽:
https://forum.nhri.org.tw/publications/
3. 【國衛院論壇學術活動】
➤https://forum.nhri.org.tw/events/
#國家衛生研究院 #國衛院 #國家衛生研究院論壇 #國衛院論壇 #衛生福利部 #國民健康署 #健保署 #中央健康保險署 #五南圖書 #國家書店 #五南網路書店
#加強食品風險評估及預防政策 #重金屬 #神經疾病 #硃砂 #雄黃 #鉛中毒
高雄醫學大學附設中和紀念醫院(高醫) / 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 / 行政院環保署毒物及化學物質局 / 行政院環境保護署
衛生福利部 / 國民健康署 / 財團法人國家衛生研究院 / 國家衛生研究院-論壇
肝昏迷嗜睡 在 家醫/職醫_陳崇賢醫師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職業醫學】~ 白板筆可能的危害
家裡小朋友超喜歡塗塗畫畫的,所以白板筆的用量很大;上次被太太交待要去查查白板筆有沒有什麼潛在的危害,竟然都作功課了,就分享給大家。
《白板筆的成分》
包含了不溶於水的「樹脂」、「色素」、「易揮發溶劑」(酒精、乙二醇、異丙醇、丙酮,甲基異丁酮)以及「脫模劑」(release agent)等。
書寫在白板上,溶劑揮發之後,殘留薄薄一層的樹脂。其中脫模劑類似保護膜,可以避免樹脂與板子之間過於緊密結合,以便於白板筆的筆跡容易被擦掉 (所以有些白板筆不容易擦掉,也和這個成分有關) 。在製造業上以模具生產商品的過程,也經常需要在模具上塗抹脫模劑,讓成品更容易從模具上脫落取出。
《潛在的風險》
主要在於揮發性溶劑的部分,也就是白板筆打開來那個特殊的氣味來源。
現在市售的環保白板筆,多數是以醇類溶劑為主。(酒精和異丙醇為主);安全性較高,以較具風險的異丙醇來說明:
※ 異丙醇 (Isopropyl Alcohol, IPA)
異丙醇對人體的急性危害遠大於藥用酒精(造成半數實驗動物死亡的劑量LD50:異丙醇為4.42~5.84 mg/kg;乙醇為7060 mg/kg),輕度會刺激上呼吸道與眼睛,短時間大量吸入其蒸氣可能會造成暈眩、協調功能喪失及深度昏迷等症狀。
大量暴露時則會造成意識喪失及死亡。而長期慢性的暴露,可能導致頭昏、疲倦等現象,甚至肝臟及腎臟功能也會受到影響。依據物質安全資料表中,其八小時日時平均容許濃度 (PEL-TWA) 為400 ppm。
不過,這樣的暴露劑量,以白板筆的墨水量而言,是不容易達到的!
要注意的反而是可能造成「接觸性皮膚炎」。
異丙醇殘留在皮膚上的時間較酒精長,也會帶走油脂及水份,若皮膚表皮有破損 (如:異位性皮膚炎的小朋友、本來就皮膚乾燥的人、慢性溼疹、富貴手等),出現接觸性皮膚炎的機率較高。
※ 酮類溶劑
因為毒性較高,目前幾乎沒看到了,不過建議選購時還是仔細看看成份表。這兒以丙酮做為例子說明:
短期吸入中等到高劑量的丙酮,會使鼻子、喉嚨、肺臟及眼睛感到刺激,造成頭暈、頭痛、混亂、血壓升高、噁心、嘔吐、意識不清、昏迷,甚至造成女性經期縮短。
丙酮的工作場所中八小時日時量平均容許濃度 (PEL-TWA) 為200 ppm。
(可以看到容許濃度就比異丙醇要低了)
※ 芳香族類溶劑
因為這類的溶劑更便宜,揮發性也好,在一些黑心的廠家可能會使用;如:甲苯。但是,對身體的危害也更大!
低到中濃度的甲苯會導致疲憊、虛弱、喝醉酒狀態、記憶力降低、嘔吐、食慾降低和聽覺及顏色辨識度的減少。當停止暴露到甲苯後,這些症狀通常會消失。
若短時間內吸入高濃度的甲苯,可能會感受到輕微頭痛、頭暈目眩及嗜睡。甲苯也有可能會導致意識不清甚至死亡。高濃度的甲苯可能會影響到腎臟。
台灣勞工作業環境空氣中有害物容許濃度標準規定,工作場所中八小時日時量平均容許濃度(PEL-TWA)為100 ppm。
《小結》
白板筆的危害很低,不要自己嚇自己。
要注意的有以下三點:
1. 買有牌子的白牌筆,不要隨便買一些來路不明的。
2. 不要用手來當板擦!如果你本來皮膚就不好,可能會造成接觸性皮膚炎。
3. 使用完記得把蓋子蓋好,除了避免它太快乾掉傷荷包外,也減少揮發性溶劑在空氣中的濃度。
好了,可以繼續去塗塗畫畫了...
肝昏迷嗜睡 在 家醫/職醫_陳崇賢醫師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職業醫學】~ 白板筆可能的危害
家裡小朋友超喜歡塗塗畫畫的,所以白板筆的用量很大;上次被太太交待要去查查白板筆有沒有什麼潛在的危害,竟然都作功課了,就分享給大家。
《白板筆的成分》
包含了不溶於水的「樹脂」、「色素」、「易揮發溶劑」(酒精、乙二醇、異丙醇、丙酮,甲基異丁酮)以及「脫模劑」(release agent)等。
書寫在白板上,溶劑揮發之後,殘留薄薄一層的樹脂。其中脫模劑類似保護膜,可以避免樹脂與板子之間過於緊密結合,以便於白板筆的筆跡容易被擦掉 (所以有些白板筆不容易擦掉,也和這個成分有關) 。在製造業上以模具生產商品的過程,也經常需要在模具上塗抹脫模劑,讓成品更容易從模具上脫落取出。
《潛在的風險》
主要在於揮發性溶劑的部分,也就是白板筆打開來那個特殊的氣味來源。
現在市售的環保白板筆,多數是以醇類溶劑為主。(酒精和異丙醇為主);安全性較高,以較具風險的異丙醇來說明:
※ 異丙醇 (Isopropyl Alcohol, IPA)
異丙醇對人體的急性危害遠大於藥用酒精(造成半數實驗動物死亡的劑量LD50:異丙醇為4.42~5.84 mg/kg;乙醇為7060 mg/kg),輕度會刺激上呼吸道與眼睛,短時間大量吸入其蒸氣可能會造成暈眩、協調功能喪失及深度昏迷等症狀。
大量暴露時則會造成意識喪失及死亡。而長期慢性的暴露,可能導致頭昏、疲倦等現象,甚至肝臟及腎臟功能也會受到影響。依據物質安全資料表中,其八小時日時平均容許濃度 (PEL-TWA) 為400 ppm。
不過,這樣的暴露劑量,以白板筆的墨水量而言,是不容易達到的!
要注意的反而是可能造成「接觸性皮膚炎」。
異丙醇殘留在皮膚上的時間較酒精長,也會帶走油脂及水份,若皮膚表皮有破損 (如:異位性皮膚炎的小朋友、本來就皮膚乾燥的人、慢性溼疹、富貴手等),出現接觸性皮膚炎的機率較高。
※ 酮類溶劑
因為毒性較高,目前幾乎沒看到了,不過建議選購時還是仔細看看成份表。這兒以丙酮做為例子說明:
短期吸入中等到高劑量的丙酮,會使鼻子、喉嚨、肺臟及眼睛感到刺激,造成頭暈、頭痛、混亂、血壓升高、噁心、嘔吐、意識不清、昏迷,甚至造成女性經期縮短。
丙酮的工作場所中八小時日時量平均容許濃度 (PEL-TWA) 為200 ppm。
(可以看到容許濃度就比異丙醇要低了)
※ 芳香族類溶劑
因為這類的溶劑更便宜,揮發性也好,在一些黑心的廠家可能會使用;如:甲苯。但是,對身體的危害也更大!
低到中濃度的甲苯會導致疲憊、虛弱、喝醉酒狀態、記憶力降低、嘔吐、食慾降低和聽覺及顏色辨識度的減少。當停止暴露到甲苯後,這些症狀通常會消失。
若短時間內吸入高濃度的甲苯,可能會感受到輕微頭痛、頭暈目眩及嗜睡。甲苯也有可能會導致意識不清甚至死亡。高濃度的甲苯可能會影響到腎臟。
台灣勞工作業環境空氣中有害物容許濃度標準規定,工作場所中八小時日時量平均容許濃度(PEL-TWA)為100 ppm。
《小結》
白板筆的危害很低,不要自己嚇自己。
要注意的有以下三點:
1. 買有牌子的白牌筆,不要隨便買一些來路不明的。
2. 不要用手來當板擦!如果你本來皮膚就不好,可能會造成接觸性皮膚炎。
3. 使用完記得把蓋子蓋好,除了避免它太快乾掉傷荷包外,也減少揮發性溶劑在空氣中的濃度。
好了,可以繼續去塗塗畫畫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