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卦]肌抽躍癲癇是什麼?優點缺點精華區懶人包

雖然這篇肌抽躍癲癇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肌抽躍癲癇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肌抽躍癲癇產品中有3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72萬的網紅黃瑽寧醫師健康講堂,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分享:孩子睡覺腳突然抽動,是正常的嗎? 「孩子睡著後,四肢時不時會抽動抽搐,像受驚一樣,是正常的嗎?」睡夢中的孩子若出現這樣的狀況,基本上不用太過擔心,這種情況通常發生在新生兒,大部分六個月前會消失,少數甚至持續3至4年,但不是每個人都會發生。什麼時候需要送醫?判斷的標準是...↘ 🔵至於另一個...

  • 肌抽躍癲癇 在 黃瑽寧醫師健康講堂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2020-06-01 21:19:01
    有 801 人按讚

    分享:孩子睡覺腳突然抽動,是正常的嗎?

    「孩子睡著後,四肢時不時會抽動抽搐,像受驚一樣,是正常的嗎?」睡夢中的孩子若出現這樣的狀況,基本上不用太過擔心,這種情況通常發生在新生兒,大部分六個月前會消失,少數甚至持續3至4年,但不是每個人都會發生。什麼時候需要送醫?判斷的標準是...↘

    🔵至於另一個也是家長常問到的腸病毒四大重症前兆「肌躍型抽搐」,可以參考我這篇文章>> https://cplink.co/qdJUvi2V

  • 肌抽躍癲癇 在 賴俊維醫師 - 赤子之心臨床隨筆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2016-07-07 01:24:42
    有 57 人按讚


    【什麼是腸病毒重症?(上)】
    文/賴俊維 東元綜合醫院小兒科主治醫師

    上週我們轉院了一位疑似腸病毒感染併發重症的小弟弟到長庚醫院進行後續治療,所幸他已經順利出院。

    我們都知道:腸病毒很會傳染、腸病毒學校要停課、腸病毒有可能併發重症,如果重症很嚴重可能會有生命危險。

    但是很多家長可能不知道當小孩感染腸病毒之後,出現了什麼症狀就是重症,或是出現了什麼症狀可能會變成重症。變成重症之後,又會發生什麼事?今天就來講深一點點,幫大家掃盲一下。

    兒童腸病毒感染,一般我們所認知的就是疱疹性咽峽炎、或是手足口症。疱疹性咽峽炎是除了高燒,喉嚨痛之外,口腔內會有潰瘍。而手足口症則是除了口腔潰瘍,手、腳甚至屁股還會有紅疹。但其實約有一半的腸病毒感染口腔內部不見得有潰瘍,有時候就只是很紅的紅點。但無論如何,出現以上症狀我們稱作這是腸病毒感染的『第一期:手足口症』。

    絕大多數的腸病毒感染都只進展到這個『第一期』,二三天之後就會慢慢恢復。但少數的病童病程會繼續進展下去,進入『第二期:腦脊髓炎』。從進入第二期開始,就是腸病毒重症了。什麼樣的小朋友比較會進入腸病毒『第二期』呢?

    一般我們認為的危險因子很多,包括:年齡小於三歲、高燒超過 39℃、發燒超過三天、出現肌抽躍(myoclonic jerk)與其他抽搐、頭痛、嘔吐、嗜睡、肢體無力(無法走路)、高血糖(>150mg/dl)、白血球過高(>17,500/mm3)。

    講白話好了,如果你是父母親,謹記出現三大『重症前驅症狀』時一定要提高警覺並且趕緊就醫,那就是「持續昏睡、持續嘔吐與肌躍型抽搐」。肌躍型抽搐是一種類似受到驚嚇的突發性全身肌肉收縮動作,文末我們會附上影片連結做為參考。

    所以當你的孩子除了高燒、口腔潰瘍之外,持續嗜睡、嘔吐、頭痛,睡著的時候還時不時的有像是受到驚嚇的肌肉收縮動作;更進一步的會有全身抽搐痙攣(類似癲癇的動作),甚至講一些奇怪的話或是話說不清楚,最後意識不清。這些都是『第二期:腦脊髓炎』的症狀。

    此時已經需要立即轉入醫學中心的兒童加護病房接受治療,但可怕的是,腸病毒進展還沒結束。當進入第二期的重症之後,許多孩子往往會快速地進入腸病毒感染的『第三期:自主神經失調以及心肺衰竭』。

    肌躍型抽搐(影片2分06秒以及4分16秒處動作):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TZ6J2H-FVf0#t=2m0s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TZ6J2H-FVf0#t=4m10s

    (待續)
    【什麼是腸病毒重症?(下)】
    https://www.facebook.com/…/a.9267952373314…/1304309656246694

  • 肌抽躍癲癇 在 葉勝雄的育兒發燒友.小兒科醫師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2013-09-14 22:17:50
    有 5 人按讚


    兒童發燒生病處置建議

    台灣兒科醫學會
    2011年11月22日

    1. 發燒的現象:發燒的定義為身體內部的中心體溫 ≥ 38OC,人體生病引起的發炎反應會讓體溫的定位點提高,所以造成發燒現象。一開始發燒的時候,小孩可能會覺得冷、四肢冰冷,這是體溫設定點提高的結果。一旦體溫提高到設定點之後,四肢變成溫熱,也不會有明顯怕冷的感覺。過一段時間或使用退燒藥以後,體溫定位點下降,小孩可能會覺得熱,並開始流汗退燒。
    2. 體溫的測量:肛溫最接近身體內部的中心體溫,耳溫與肛溫的相關性很高,但三個月以下嬰兒的耳溫與中心體溫的相關性較差。口溫平均比肛溫低,腋溫平均比肛溫低。一個月以下或體重很低的新生兒,不適合量肛溫與耳溫,可考慮量腋溫或背溫。
    3. 發燒的影響:適度發燒可以提升免疫系統的效能,有研究顯示退燒藥會壓抑免疫反應,反而可能延緩疾病的康復。人體對發炎反應引起的發燒有調控機制,所以一般不會超過41OC。有些家長會擔心如果沒有積極退燒,小孩體溫可能一直往上飆高,其實人體的體溫調控機制不會讓體溫無限上升。坊間小孩腦子燒壞的傳說,都是因為那些小孩罹患了腦炎、腦膜炎等疾病而留下神經後遺症,與發燒無直接因果關係。
    4. 危險的病徵:發燒的有無、體溫的高低都不一定能代表疾病嚴重度,兒童生病時,重要的是觀察有無重症的危險病徵。無論有無發燒,如果兒童出現下列情形,宜儘速至兒科專科醫師處診治:
    l 三個月以下嬰兒出現發燒
    l 尿量大幅減少
    l 哭泣時沒有眼淚
    l 意識不清,持續昏睡、未發燒時燥動不安、眼神呆滯
    l 痙攣、肌抽躍、肢體麻痺、感覺異常
    l 持續頭痛與嘔吐
    l 頸部僵硬
    l 咳痰有血絲
    l 呼吸暫停、未發燒時呼吸急促、呼吸困難、吸氣時胸壁凹陷
    l 心跳速度太慢、心跳不規則
    l 無法正常活動,例如不能爬樓梯、走小段路會很喘
    l 皮膚出現紫斑
    l 嘴唇、手指、腳趾發黑
    5. 退燒的時機:如果體溫沒有太高也沒有引起特殊不舒服,並不需要積極退燒,尤其體溫沒超過39 OC的時候。然而,發燒對於下列情形的負面影響較大,當體溫超過38°C以上就可考慮積極退燒:
    l 慢性肺病
    l 併發心臟衰竭之心臟病或發紺性心臟病
    l 曾有熱性痙攣或曾有癲癇發作
    l 嚴重神經肌肉疾病
    l 慢性貧血
    l 糖尿病與其他代謝異常 (例如先天酵素缺乏)
    l 孕婦
    l 其他因為發燒而有特殊不適症狀
    6. 退燒的方法:冰枕、溫水拭浴等物理退燒法,並不會改變發炎反應引起體溫定位點的異常上升現象,所以不會有退燒效果,反而可能造成發燒兒童額外的代謝負擔,單純注射點滴也沒有退燒效果。衣服穿太多、中暑等體溫定位點正常而只是產熱與散熱失調的情形,或使用退燒藥以後開始散熱流汗的時候,使用物理退燒法才有些幫助。各種退燒藥物中,除了阿斯匹靈不可用於18歲以下兒童之外,其他口服與塞劑均可於必要時適量使用。
    7. 後續的處理:一些民眾認為吃退燒藥以後如果又燒起來,就表示醫師開的藥沒有效,所以會去找其他醫師,造成醫療的浪費。事實上,各種退燒藥的效果都只能維持幾個小時,其目的在帶給兒童短暫的舒適。如果疾病的過程還沒結束,退燒以後又燒起來是很常見的事情。常見的呼吸道或腸胃道病毒感染,其中有些感染可能持續發燒達一週或甚至更久。家長必須注意有無第4項所列的危險病徵,並持續遵從醫矚追蹤治療。

    台灣兒科醫學會參與制定建議委員:

    召集人:李秉穎
    委員:何慈育、呂俊毅、黃玉成、黃美智、黃清峯、鄒國英、劉清泉

你可能也想看看

搜尋相關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