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卦]聽說你輕描淡寫安慰他說是什麼?優點缺點精華區懶人包

雖然這篇聽說你輕描淡寫安慰他說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聽說你輕描淡寫安慰他說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聽說你輕描淡寫安慰他說產品中有7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11萬的網紅StoryTeller 說故事,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音樂故事:【刺蝟獨白】 今天晚上約了小珊,一早醒來,我已經坐立不安。我打算藉著一個關於刺蝟的故事作為開場白,坦白告訴她,現實中的我像故事中的刺蝟一樣,擁有先天缺陷。 古怪的我,有時候,不能控制自己的情緒,興奮時會大叫大嚷,在戲院看電影時會站起來大笑。孤僻的我,有時候,害怕見人,看見陌生人會閃...

聽說你輕描淡寫安慰他說 在 Middle Instagram 的最佳貼文

2020-05-02 02:16:05

· 有些傷痛, 你知道,不應該再念記。 再記得更多或更深, 也是只會讓自己更加疲累, 最後,還是只會苦了自己吧。 · 但應該怎樣做,才能夠不再記著呢。 不是說不要去想, 自己就真的可以立即放下那份執著。 仍然會記得太清楚, 也是因為那些人與事曾經真的那麼重要; 或許有天你終於可以不再在意, 真的可以...

  • 聽說你輕描淡寫安慰他說 在 StoryTeller 說故事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2021-02-05 21:00:00
    有 238 人按讚

    #音樂故事:【刺蝟獨白】

    今天晚上約了小珊,一早醒來,我已經坐立不安。我打算藉著一個關於刺蝟的故事作為開場白,坦白告訴她,現實中的我像故事中的刺蝟一樣,擁有先天缺陷。

    古怪的我,有時候,不能控制自己的情緒,興奮時會大叫大嚷,在戲院看電影時會站起來大笑。孤僻的我,有時候,害怕見人,看見陌生人會閃避,活在自己的世界時,未必能察覺別人的存在。雖然近年,以上種種情緒失控的狀況已經大大減少,但是為了避免嚇怕她,我認為依然有給她心理準備之必要。重要的是希望她理解我的行為不是刻意讓人難堪。

    我希望她認識真實的我,我希望我們擁有一段真實的關係。

    故事中的刺蝟因為滿身尖刺,被朋友視為怪物,對他避之則吉。跟朋友遊玩時,曾經戳破泡泡令朋友生氣,又曾經不小心刺傷小白兔。還未説畢故事,小珊興奮地回應:「我很喜歡刺蝟。」接著,她便滔滔不絕憶述她在東京的刺蝟咖啡店裏初次邂逅刺蝟的經驗,看見她如此雀躍,我沒有打斷她,對於我想説的,始終開不了口。

    或許,是我口齒不清的緣故,營造不了氣氛去帶出主題,畢竟我的表達能力一直都欠佳,又或許,潛意識的我根本不想讓她知道我的缺陷,我在乎她對我的看法,害怕她介意我真正的模樣,更害怕她會像故事中的小白兔離開刺蝟一樣,從此遠離我。

    吃過晚餐後,送小珊回家途中,雖然我們肩並肩手牽手,但心底裏卻不斷有著鬆開她的手,然後逃離的念頭。我努力抑壓著,猜想內心那頭情緒怪獸又開始肆虐。她突然關心地問:「你的手很冰冷,是否穿不夠衣服?」

    「有可能。」我答,卻清楚知道那份寒氣是來自心底那種不能言喻的恐懼。

    又猶豫了很久,終於鼓起勇氣説出我的憂慮。

    「小珊,老實告訴你,我有很多不足的地方。」我吸了一口氣,試圖保持平靜。

    「我也有。」她輕描淡寫說道。

    「小時候的我,被診斷患有亞氏保加症,我跟正常人不一樣,我有社交障礙。」

    「我們每個人都一樣,大家都有些不一樣。」她微笑安慰我。

    「假若你發現我的行為奇怪令你害怕,不妨坦白告訴我,我會改的。」

    「放心,我會的,但,你什麼都不用改,」她邊説邊用力握緊我的手,緩緩地走到我面前,睜大了眼睛,帶著關懷的神情凝望着我,用溫柔而肯定的語氣說道,「做自己便足夠了,你,夠好了。」

    一直以為,我必需很努力地改變自己,成為別人眼中的「正常」,因為只有那樣,我才會被接受,因為只有那樣,才算是「好」。人生第一次聽說我夠好,發現我不太糟糕,原來我可以安心做自己,剎那有種如釋重負放下心頭大石的感覺。

    眼鏡忽然模糊了,這一刻,我在想,就算全世界都不接受我,只要小珊一個懂我接受我就足夠了,就夠好了。

    這幾天寒流來襲,外面很冷,可是,我的心很溫暖。新的一年,我覺得會很好。

    Storyteller: 連倩妤 @_musicplayground
    Illustrator:Andrew Yeung @andrewyeung_official

    〖關於《#不只是動物》系列〗

    《不只是動物》音樂企劃的音樂作品〈刺〉已經推出,企劃以五個動物故事作起點,透過歌詞,用音樂說故事,由唱作人 Michael Luk @michael.thyme.luk 作曲及演唱,連倩妤譜詞。

    立即收聽:
    Youtube: https://youtu.be/coYC7MAB6Is
    Spotify: https://spoti.fi/3olPQZY
    Apple Music: https://apple.co/3qq7wWc
    KKBox: https://kkbox.fm/Ou63eO
    Joox: https://bit.ly/2VvPBQ0

    StoryTeller 是一個說故事平台。我們連結不同創作者,希望透過文字、圖畫和聲音,重新把故事帶回生命。StoryTeller 同時亦是獨立創作單位,我們收集人與人之間的片段,將不同人的故事帶到你面前。我們相信故事的療癒力量,感受別人,也是感受自己,因為沒有你的故事也是你的故事。

    📚 成為 Reading Club 會員,支持 StoryTeller 繼續創作美好的故事:
    https://bit.ly/2MNRcPK

    📻 收聽 StoryTeller Radio :https://store.story-teller.com.hk/pages/podcast
    📖 預購 Ztorybook Issue 01 : https://bit.ly/3j9RLzv
    👉🏻Tag us at IG @everyone.is.storyteller to be featured
    📮投稿你的故事/藝術作品:https://bit.ly/2FwN6G3

  • 聽說你輕描淡寫安慰他說 在 洪仲清臨床心理師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2020-05-12 07:15:00
    有 2,913 人按讚

    「你給的,是他『需要』的,但不是他『想要』的。」我們對於長輩的那些看似善意的行為和舉動,是不是只是一廂情願的,以愛為名的支配?
    ~朱為民

    ‧有許多的長輩,說不出內心真正的想法,可能他想說的是:「我很想念你們,很想孩子能常來看我,也很想另一半能常常陪在我身邊!」但說出口的卻是「我快要死了。」

    ‧當媽媽說「帶你爸去看醫生」,媽媽並非是不能體諒子女的工作繁忙,多半是擔心「自己不知道該怎麼辦」。尤其是女性長輩,受到傳統觀念的影響,常常會希望在做重大醫療決策時,有家族男性在場,甚至希望由兒子(甚至一定要是長子)來下決定。

    ‧「明明他可以,為什麼要丟給我?」其實,這些行為可能連不是心理精神專家的人,也都可以說出它的名字,就叫「撒嬌」。也就是心理的支持與鼓勵。藉由「丟問題」,實為「找關心」。

    取自《一直喊不舒服,卻又不去看病》

    *********************************

    各位朋友,早安:

    有位朋友跟我提到她媽媽的狀況,我很快想到這本書。傳統的親子互動模式,再加上大腦的退化,讓成年子女不管怎麼做,父母就是不滿意,讓盡心盡力的成年子女感到憤怒與委屈。

    不是年紀大,個性就成熟。有人是年紀越大,鬧起脾氣來越像小娃娃。

    我很少講長照的議題,但「溫和而堅定」的態度依舊可行。同理與關心不能少,嚴守界線也要做到,譬如,任由老人家隨意打罵人,那是誰都會想逃,最後對老人家怎麼會好?!

    這本書的文字使用很實在,建議也很有條理。只是,成年子女要降低自己的標準,不管是對自己還是對老人家,因為不斷衰老的過程,盡是挫折。

    祝願您,藉著這本書,在心態上準備好我們自己要如何度過晚年!

    *********************************

    「為什麼不管我怎麼做,我媽都不滿意?」

    【文/ 蔡佳芬】

    「醫生說我蛋白質不夠……」曾伯伯開始抱怨。
    「蛋白質就是要多吃肉。我多買些牛肉跟魚,平常可以多吃點。」諸森也覺得老爸營養不夠,想多煮些肉來給他補一補。
    「肉跟魚都有一種腥味,我不喜歡。」曾伯伯立刻打槍。
    「不然我買鮮奶給你,鮮奶也有乳蛋白,多少補充一些。」諸森曉得老爸的脾氣,只好再換個方法。
    「我喝牛奶會拉肚子。」曾伯伯再開一槍。
    「那我去買○○牌的高蛋白營養品,一瓶裡面的蛋白質含量可以抵好幾餐了。」諸森從營養師那裡拿了幾張衛教單,上面標註得很清楚。
    「我聽說那種東西很難喝,都是插鼻胃管的人才吃那個。我才不要。」曾伯伯這個也不要,那個也不要。
    諸森嘆了一口氣。
    為什麼不管怎麼做,老爸都不滿意呢?
    「擔心他走不穩會跌倒,衝過去扶著他的手,他卻說我動作粗魯,拽得他胳膊痛。」「他半夜常常需要起來上廁所,我請外籍看護小心地跟著。他卻說我派人監視他,害他活得不自由。」

    你是否也曾聽過上述這些話。明明自己就費盡心思,甚至花費大筆金錢,想要讓長輩獲得更好的照顧,但卻換來批評與抱怨?

    子女聽在心裡,滿腹辛酸、委屈,甚至是憤怒不已。子女不明瞭到底是哪裡有問題,為什麼父母就是不滿意,難道是故意找碴來折磨人?

    讓我們稍微了解一下,「為什麼我怎麼做,他都不滿意?」

    ■ 可能一:你給的,是他「需要」的,但不是他「想要」的

    夏子奶奶八十多歲了,視力不佳外,還罹患退化性關節炎與糖尿病,雖然推著助行器可以勉強移動,但是仍有著跌倒的風險。她平日與兒子一家人同住。

    某日,夏子奶奶在家中昏厥,里長正巧來家中拜訪而發現,緊急送醫後,醫師說可能是進食不規則,低血糖導致的。

    夏子奶奶的兒子和媳婦白天需要外出工作,孫子也在外地就學,考量她一人獨自留在家中,倘若有意外狀況,恐怕再度面臨危險,於是先安排奶奶到住家附近的日照中心。原本期待每週一到週五白天,夏子奶奶可以有規則的活動與進餐,晚上與假日,再由親人協助照護。

    結果奶奶先是抱怨日照中心的食物,她不喜歡,接著又說自己的個性內向,不習慣跟著團體一起活動,最後她乾脆拒絕前往。中心只好結案。

    兒子接著申請外籍看護來陪伴、照顧夏子奶奶。沒想到,看護才來一個月,奶奶就極力反對繼續聘用,說是看護聽不懂國、台語,或說這樣花費太多金錢,又說不習慣有外人同住,再者,就是家中的空間本來就不大,這樣孫子回家只能睡在沙發上。

    奶奶每天嫌東嫌西,外籍看護也向仲介公司訴苦,兒子無奈,只好停止聘用外籍看護。

    這兩個方法都不行,兒子改為向長照中心申請居家服務員前來協助,心想至少要能確保服藥與進餐的規則性。經由照顧專員評估後,運氣不錯地獲派年輕的本國籍居家照顧服務員到府。

    結果,夏子奶奶還是不滿意。倘若居服員動作快,她就說對方只想草草了事,快快回家。若居服員待得久一些,她又說對方一定是經驗不足,沒效率。甚至連對方太年輕都能抱怨。說溝通不來,聊不上兩句。

    夏子奶奶的兒子也快六十歲了,他不解地問:「醫師,我媽是不是得了一種『愛抱怨』的病?無論我怎麼做,她都不滿意。我該怎麼辦?」

    我一邊安慰他,一邊接著說:「我猜想,奶奶上回昏倒後,恐怕覺得自己不知道何時會再發生這種事,所以有種強烈的不安感。她想要的或許不是這些正確的照護處置。如果是你們不在,她就會害怕的話。她希望的,可能是你常常在身邊。」

    我跟夏子奶奶的兒子,討論了可能的做法:
    方法一:試著每日趁午休時撥電話回家。
    方法二:在家中裝設可看見彼此影像的監視系統,教導夏子奶奶緊急時可按求救鈕,或是通話鈕。
    方法三:再搭配居家照顧服務員的訪視。
    最後,終於慢慢改善這個情況。

    正如同我們養育下一代,如果過度忙於工作,疏於陪伴,即便是能提供孩子富裕的環境、昂貴的才藝補習,但會不會也是換來對父母的不滿?

    有時,我們會直覺地以自己認為好的方式來照顧對方,以自己認為對的方式來愛對方,著重這些外表上看似重要且必須的,但卻忽略了內在的需求與感受。

    ■ 可能二:「老」羞成怒,這是面子問題

    翰林伯已經九十歲了,他的獨生女兒遠嫁外國。在太太過世後,原本身體硬朗的他,自己獨居了一段時間。

    但在上個月,翰林伯夜半如廁時,在家中跌倒,大腿骨折,所幸鄰居聽到聲響,呼叫救護車將他送醫。後來翰林伯接受開刀,住院數週。

    出院後,女兒安排他入住堪稱高檔的銀髮安養中心。女兒還買妥各式復健器材,備齊了各家營養品,就是希望能讓翰林伯身體康復,在環境優美的地方頤養天年。

    豈知住了三個禮拜,翰林伯卻因為適應不良,嚴重失眠而被安排前來看診。

    接到安養中心通知的獨生女兒,也由國外趕回,陪同就醫,想了解到底是哪裡出了問題。

    翰林伯首先抱怨晚上睡覺時,中心不准他把廁所的燈光完全關掉,害他有光害,睡不好,但這其實是因為翰林伯晚上堅持起床如廁,照顧人員擔心若沒有光線引導,視線不良,翰林伯容易跌倒、受傷。

    接著,翰林伯又抱怨廚房將他的飯菜切得碎碎的,「像給豬吃的一樣」。原來是照顧員發現翰林伯的牙口不好,常常會將無法吞食的菜留下不吃,因此體重偏輕,所以才準備細碎飲食。

    仔細聽聽翰林伯說的話,他不斷強調自己「各方面都沒問題」,堅持「凡事都可以自己來」。

    我想,癥結點可能就在他「不想服老」,不肯承認自己「需要協助」,所以對於那些幫助他的舉動,多以抱怨挑剔的方式來抵抗。

    這種情形,其實並不少見。我建議在處理時,需要適當地維護翰林伯的尊嚴,對於他的失能及退化輕描淡寫地帶過,然後巧妙地強調這些作為的好處或是必要之處,甚至編個他比較能接受的理由,來讓長輩逐漸適應新的生活。

    舉例來說,可以對翰林伯說明,燈光是統一控制,規定都要開著,每間房都一樣,但或許可以為他換個光線較柔和的燈泡。

    而飲食是營養師特製的,因為是女兒特別拜託的,為的是給他補身體,好讓他的骨頭早點長好等等。

    這些抱怨,其實有時候是長輩們對自己老化、退化的怨嘆,如果子女能給予傾聽、支持,幫長輩找個適當的下台階,就能協助長輩逐漸地接受自己身心的改變。

    ■ 可能三:妄想作祟,講道理是沒用的

    馮老從軍中退伍後,五十歲才經由相親結婚生了三個女兒。可惜太太年輕時就因車禍過世了,所幸三姊妹順利成長,並且事父至孝。

    馮老伯伯晚年中風,後來又罹患了失智症。由於有吞嚥障礙的情況,需要特別製備食物,三姊妹都是輪班烹煮營養又好吞食的餐點給父親吃,不假手他人。馮老爹個性耿直,就是脾氣差了點,三姊妹都是婉言相勸。

    某次回診時,三姊妹以眼神暗示我有話要說,於是,我請護理師將馮老支開去量血壓。

    「醫師,我爸最近越來越難照顧,我們怎麼做都被罵。我們三姊妹為了照顧他,時常請假,也不敢去找全時的工作。我們自認為已經很盡力了,心理壓力很大,是不是也該要來看妳的門診?」
    「妳們照顧父親真的非常仔細。到底是發生什麼狀況呢?」
    「醫師,您也知道我爸不太能吃硬的東西,所以我們都會把飯菜燉煮得很軟爛。
    「但他最近一直抱怨食物裡有渣渣,使得他吞不下去,說我這樣就是要謀害他。可是我用筷子撥開來檢查,什麼渣都沒有啊。他那一餐就生氣到不肯吃。
    「我想這樣下去不行,昨天我特別熬了魚湯,然後用濾網撈了一遍又一遍,確定都沒有任何渣渣,才端給他喝。沒想到他喝了一口,就破口大罵,說有渣渣,說我想害他噎死。
    「最令我想不通的是,我們煮的,他說有問題。帶他出門,去逛逛便利商店,買些微波食品,他卻吃得津津有味。」
    女兒們邊說邊流淚,實在好委屈。

    馮老恐怕是出現了失智症中的「被害妄想」,認為女兒們想害他,且認為食物可能被下毒,對食物充滿疑心,所以不論女兒們怎麼費心,都沒有用。

    而微波食品是真空密封包裝,通常此類病患會認為這種比較安全,比較能放心食用。

    聽了我的說明,三姊妹恍然大悟,終於了解並非是老爸爸挑剔,也不是自己廚藝有問題,而是失智的症狀所導致。

    後來調整藥物,控制妄想。馮老的症狀減輕,全家又能和樂相處。

    ■ 可能四:做到流汗,嫌到流涎,問題是他需不需要

    大東因為罹患小兒麻痺,所以,從幼年起父母就最為關心他,他也打定主意不婚不生,要和雙親生活在一起。大東另外有三位手足,都已成家並且住在外地。大東的雙親過了七十大壽後,便開始出現明顯的老化現象。

    大東非常擔心,他在心中暗自許願,一定要照顧好父母。

    家中原本是母親掌廚,烹煮三餐,大東主動要求進廚房幫忙,可是洗菜被嫌不乾淨,下麵被嫌煮過頭。

    大東的老爸平日最愛在外趴趴走,找朋友聊天,大東開始跟前跟後,老爸嫌他煩人。

    有回老爸晚了點回家,大東到處打電話找人,差點就要報警協尋,老爸爸氣到說他小題大作。

    大東很氣餒,他撥電話向兄長訴苦,抱怨自己盡心盡力,老爸老媽卻都不滿意。

    大哥聽了,微笑地回應:「這不就跟你一樣嗎?小時候,因為你行動上跟其他人不同,爸媽擔心你上下學不方便,於是每天都去校門口接你放學。結果你吵著說你沒問題,要跟大家一起坐校車回家。爸媽擔心你被別人嘲笑,於是拿了醫院的診斷書,到學校去找老師商量,想讓你免上體育課,結果你抱怨他們太雞婆,最後你的體育課還拿全勤。就連你都找到工作了,他們還像偵探一般,假扮顧客在角落觀察,等被你識破後,你嚷嚷這樣很沒面子。」

    大東被老哥一點,幡然醒悟。自己雖然是一片善念,想回報父母,但卻也像當年的父母一樣,關愛有餘,擔憂過頭,且矯枉過正了。

    我建議大東,應該在父母能力不足之處,進行協助,而不是什麼都不讓他們做,這樣反而會讓父母的身體功能退化加速。

    子女不妨試試讓長輩知道自己能提供怎樣的協助,再請他們有需要時,不吝提出,或許就能讓關係輕鬆些,彼此互助,生活更自在。

    ■ 可能五:不是你不好,是他心情不好

    應該有不少人有這種經驗。你像往常一樣進辦公室上班,也像往常一樣工作,但今天老闆好像吃到炸藥,不停亂開炮。

    你看大家冒汗,襯衫濕,於是拿起遙控器,調降冷氣溫度。老闆卻碎念說才幾度就忍耐不了,這是浪費電。

    你轉頭,改打開電風扇吹。老闆又說這樣噪音太大,風吹得文件到處跑。辦公桌上的電話響了,你才晚了一秒接起,老闆罵你上班不專心,萬一是重要電話怎麼辦。

    而接聽顧客來電,你多講了兩句寒暄。老闆說事情講好就好,不要故意聊天殺時間。你把開會報告寄給全體與會者,老闆又碎念說電腦螢幕字太小,應該要印出來。你趕忙把紙本列印完成,老闆卻說誰要你印全彩的,這樣很浪費墨水錢。

    連在開會中,你看老闆聲音沙啞,就順手倒杯水給他喝,卻被嫌矯情、拍馬屁。處處動輒得咎,你簡直想拍桌、辭職算了。

    為什麼會這樣?其實有一種可能,無論你做什麼,他都不滿意,那就是他「心情不好」。

    有不少的長輩在老年期罹患了憂鬱症,或是出現憂鬱情緒,但他並不直接地說出自己「心情不好」,反而以「不耐煩、唱反調、雞蛋裡挑骨頭」的方式來呈現。

    這種時候,不管你做了什麼,做得多好,你都可能踩到地雷,被炸得遍體鱗傷。

    臨床上,常見與老年憂鬱症相關的身體疾病不少,常見的有中風(高達百分之五十的中風患者曾出現中風後憂鬱)、帕金森氏症(約百分之四十的患者會合併憂鬱症狀)、慢性阻塞性肺病、慢性疼痛的疾病(關節炎、腰背痛等)、癌症,使用免疫化學治療藥物或是類固醇類製劑等。

    長輩可能是因為身體上的種種不舒適,情緒上的低落、憂鬱、不開心,從而出現行為上的煩躁不耐。

    我建議可到老年精神科醫師處就診,透過藥物治療、心理治療、調整生活作息的職能治療等,這都可以改善情緒問題。

    當一個人的心情愉悅起來,關係自然輕鬆、好相處,彼此的生活品質,也會大大改進。

    若說,我們無法令世上所有的人都滿意,我想認同此話的人必定不少,只是這個不滿意的人可能是你的父母、親友或是長輩。

    倘若不管怎樣做,都無法獲得父母的滿意時,請記得,最重要的是初心。好話一句,豈能盡如人意,但求無愧我心。

    .

    以上文字取自
    一直喊不舒服,卻又不去看病:老年精神科醫師蔡佳芬教你照顧長輩,不心力交瘁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854156

    寶瓶文化
    https://www.facebook.com/aquariusfans/

    .

    改為線上直播_5/15 台北免費公益講座_談家庭衝突調適
    https://www.facebook.com/events/1266384843569683/

    5/24 基隆免費公益講座_創作我的幸福
    https://www.facebook.com/events/2994369237288959/

    已額滿_7/16-17免費台北市教師研習_非暴力溝通_如何讀懂愛的語言
    https://www.facebook.com/events/519814295382140/

    11/7 三重免費公益講座_樂讀親子共學系列講座_以善意應對青少年情緒人際問題
    https://www.facebook.com/events/189917322447609/

    相信自己是夠好的媽媽:是犧牲,還是責任?是妥協,還是平衡?放下對母愛的執著,恢復你的生命彈性,重新找回愛自己的方式
    博客來:https://bit.ly/2vhVD9s
    讀書花園:https://bit.ly/2GEA9dH
    誠品:https://bit.ly/2W4E3Sq
    金石堂:https://bit.ly/2vhQ6jh

  • 聽說你輕描淡寫安慰他說 在 Chuanbar 卷吧._.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2019-09-22 02:52:01
    有 43 人按讚

    #李焯雄 #同名同姓的人

    1999年收錄在莫文蔚同名專輯裡的「忽然之間」
    20年後才知道這是為了悼念921大地震寫下的詞

    #忽然之間天昏地暗 
    #世界可以忽然什麼都沒有

    由名列香港三大詞人的周耀輝與四度拿下金曲獎最佳作詞人殊榮的李焯雄聯合作詞。莫文蔚獨特的嗓音微微沙啞的聲線,輕描淡寫的唱出意味深長的人生。在那忽然之間,我們不知道的是時間紀錄下的歷史承載了時代的眼淚。

    1999年9月21日地震發生當時,李焯雄人在台灣13樓的家中,生在鮮少發生地震的香港,這是他第一次深刻感受102秒上下左右的劇烈晃動。震後與香港詞人周耀輝共同譜詞,用了249個字,精準地捕捉災難當下、人心脆弱之時,情不自禁想起了某個人的忽然之間。

    媒體這麼形容李焯雄「歌詞如手術刀,切開人生的悲歡離合。」

    他這樣形容自己的詞:「我寫的是小歷史、小個人,不是那種大歷史或偉大題材。」20年的寫詞生涯則教會他:「不要寫太滿,寫詞不是八點檔連續劇,寫得直白,反而沒有餘味,很多時候,我避免濫情,不能哭,才更動人。」

    李焯雄用歌詞寫下90年代20歲青春無畏之際,勇敢告別出生地香港,一個人隻身來到陌生的台灣。1997年迄今逾20個年頭,以觀察深刻入微、描寫精準絕到見長,傳唱無數膾炙人口的歌詞。在沒有休止符的音樂生涯裡,撒下夢想的種子,日復一日用文字澆灌著足跡,故事鑲嵌在青春每一個世代的日常。

    你可能沒聽過李焯雄,但這些歌你一定都聽過
    你或許不曾留意,李焯雄的文字絕對留在心裡
    每一字句歌詞背後都是豐厚底蘊的思量與推敲

    莫文蔚〈不散,不見〉〈愛〉〈忽然之間〉
    陳奕迅〈紅玫瑰〉〈白玫瑰〉
    張學友〈如果這都不算愛〉
    蔡依林〈檸檬草的味道〉
    孫燕姿〈明天的記憶〉
    梁靜茹〈可惜不是你〉
    張信哲〈白月光〉
    游鴻明〈當刺蝟愛上玫瑰〉
    王力宏〈第一個清晨〉〈你不在〉
    張惠妹〈如果你也聽說〉
    周慧敏〈咖啡在等一個人〉
    林宥嘉〈我總是一個人在練習一個人〉……

    也許你過去不曾認識他,但絕對能在人生的某一首歌詞裡想起他。20年來逾500首的人生故事,收錄於2016年李焯雄出版的書籍「同名同姓的人」— 同曲也是寫給萬芳的歌,書中收錄小說、散文、詩和歌詞。

    《同名同姓的人》拆解了我們對「文類」的預設,小說便是詩,詩也是影像,影像就是歌詞,在憂傷裡有知覺、有詩意地探望世界;《同名同姓的人》更像是另類的自傳與剖析。

    「我們都是同名同姓的人,其中之一」

    「成長不是為了與誰爭個高下,茁壯也不是為了要和誰比拼,而是為了讓自己具備積極的態度、挫折的忍耐度以及不輕易放棄的鬥志」 — 王政忠老師原著 #老師你會不會回來

    「1乘1乘1萬次還是1,但只要多0.1,乘7次就會大於2了。」

    #我們不會被打倒
    #只會更堅強

    #心情點唱
    — 莫文蔚 忽然之間
    https://youtu.be/h1tNw1aFzSM

    忽然之間 天昏地暗 世界可以忽然什麼都沒有
    我想起了你 再想到自己

    我為什麼總在非常脆弱的時候 懷念你
    我明白 太放不開你的愛 太熟悉你的關懷

    分不開 想你算是安慰還是悲哀
    而現在 就算時針都停擺 就算生命像塵埃
    分不開 我們也許反而更相信愛

    如果這天地 最終會消失
    不想一路走來珍惜的回憶 沒有你

    TheNewsLens關鍵評論
    https://www.google.com.tw/amp/s/www.thenewslens.com/amparticle/52018?client=safari

    「忽然之前」沒說的故事
    https://okapi.books.com.tw/article/10622

    Kkbox 李焯雄的人生歌單
    https://www.kkbox.com/tw/tc/playlist/CqfJ0SnfpwXnZb-n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