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卦]聽見我的聲音結局是什麼?優點缺點精華區懶人包

雖然這篇聽見我的聲音結局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聽見我的聲音結局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聽見我的聲音結局產品中有185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1萬的網紅擁抱你的內在小孩,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事件應是就讀高三時。 班級是男女合班。 新的學期開始,班上的慣例,班長是由男生擔綱,女生任副班長。以提名、舉手表決來決定。選舉副班長時,一個不意外的名字被提名了;隨後,出現一個完全料想不到的──我竟然聽見了自己的名字!太震驚了!讓人完全亂了方寸! 依稀記得是位男同學提的名,有被肯定、被看見的感覺,我...

 同時也有16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3萬的網紅ECHO LEE ,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像極了愛情 詞曲編唱:ECHO 導演:ECHO 下雨的心情 等待著放晴 像極了愛情 捉摸又不定 旋轉我的心 是不是故意 又一次跌入 浪漫的陷阱 看一場電影 討厭的結局 像極了愛情 不停在放映 聽見了回音 山谷的美景 聲嘶力竭後 忘記你姓名 Hey 讓我無法忘懷的 憂 愁到...

聽見我的聲音結局 在 如履的電影筆記 Instagram 的最佳解答

2021-09-10 19:25:30

《#噤界2》從災難中重拾希望 (8.2/10) #主頁部落格有圖文好讀版 @looryfilmnotes 《噤界2》是一部末日驚悚電影,由約翰卡拉辛斯基執導,演員艾蜜莉布朗、席尼墨菲主演,劇情講述在意外發生後,一家人為了生存必須出發尋找安全的藏身處,但身處充滿未知的外部世界,他們也很快發現潛伏在...

聽見我的聲音結局 在 如履的電影筆記 Instagram 的最佳解答

2021-09-10 19:25:30

《#罪之聲》背後意義大於未解真相 (8.2/10) #主頁部落格有圖文好讀版 @looryfilmnotes 《罪之聲》是一部日本懸疑犯罪電影,由土井裕泰執導,星野源、小栗旬主演,劇情講述在平成時代尾聲,新聞記者阿久津被指派追查30多年前的未解綁架事件。另一方面,經營西裝店的俊也在父親的遺物錄音...

  • 聽見我的聲音結局 在 擁抱你的內在小孩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2021-07-27 18:24:38
    有 18 人按讚

    事件應是就讀高三時。
    班級是男女合班。
    新的學期開始,班上的慣例,班長是由男生擔綱,女生任副班長。以提名、舉手表決來決定。選舉副班長時,一個不意外的名字被提名了;隨後,出現一個完全料想不到的──我竟然聽見了自己的名字!太震驚了!讓人完全亂了方寸!
    依稀記得是位男同學提的名,有被肯定、被看見的感覺,我心裡是很開心的。但,強烈的羞愧感立即佔據整顆心,迅速掩蓋掉這份欣喜。自卑更沒自信的我出現了,這樣的我無法面對這個情境,只能孩子氣地故作姿態,假裝很生氣的質問到底是誰提名的,然後,也跟坐在附近的同學警告,絕對不可以舉手選我。這些都是為了掩飾自己的羞愧。
    投票時,好期望時間能就此打住,不要再繼續往前走,我都快羞愧死了。無助地望向窗外,花木無語、綠草無言、只有鳥兒吱吱喳喳,它們都給不了我力量;更沒有魔法能給我瞬間的奇蹟。我完全不敢面對──最後是無望地閉著眼睛、捂住耳朵度過……
    結局,自然是「不意外」的同學當選了。而最終有沒有人投我?到底得了幾票?我不知道。到底是誰提名的,仍是一頭霧水。雖然很好奇、很想弄清楚,但就是提不起一絲絲勇氣去問。
    整個經歷只有自己心驚膽跳地承受著。「鐵定不會當選的!」「我憑什麼跟人家選啊?」「絕對不會有人投我的!」「得票數一定很難看!」「丟臉死了!」「到底是哪個臭男生在惡作劇啦?」「氣死人了!」「為什麼在我身上發生這種事情?」……心裡的小劇場不斷演繹劇碼,複雜的感覺來來去去,我不懂該拿這些聲音和感覺怎麼辦,只能任它們沉默寂靜地待在心底深深的角落。
    生命奇妙,它曉得我已有能力面對,接受,處理,放下。於是自然巧妙地現身,引領我看見。
    在多次的安靜冥想中,接住我的自卑與羞愧,擁抱我的難過、生氣和失落。回到當時, 現在與過去同時存在,我陪伴無助、無望也無力的自己重新走這段歷程,一遍又一遍。
    從今往後,我真心佩服並感謝提名我的那位同學,他的慧眼看見了未來的我──因為有學習有成長,已經不同以往的我。也想與他說:謝謝您的賞識!但是我著實嚇了一大跳,它引發了我內心早就存在的自卑和羞愧,我看不見自己的能力 ,因而經歷了當時我覺得是很難堪的事。幸好,我練功有成,學會愛自己。此刻開始我不會在意了,心情已過,事情真正過去了。感謝您!
    羞愧是我生命中背負的沉重外殼,現今又褪下一層,生命更輕盈了。
    過不去的心情、感受,
    停滯的生命能量,
    看見,疏濬,流動。
    放自己自由。自在。

  • 聽見我的聲音結局 在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2021-06-29 17:35:52
    有 42 人按讚

    聽到5分鐘左右,下巴掉下來了~
    https://youtu.be/OCUSalQf-jY

    ⋯⋯⋯⋯⋯⋯⋯⋯⋯⋯⋯⋯⋯⋯⋯⋯

    來說說 #趙成珍的蕭邦第二號詼諧曲
    文:林冠儀

    2015年在蕭邦鋼琴大賽的第三輪有過一次錄音,當時的表現音質亮麗健康,音色配置得宜、速度張弛有度、風格掌握正確,以比賽而言,這樣已經夠好了。

    2021年趙成珍又錄製了一次,欣賞之餘,我們要思考的,是經過六年,趙成珍往哪個方向進步,對音樂有什麼新的想法。

    首先,音質亮麗健康是不可改變的,許多參賽者在預選輪就被淘汰的原因是因為音質不佳,聲音聽來軟弱無力糊成一團,無法讓鋼琴達到最佳的共鳴點,音色是建立在良好的音質上,即便是要表現出像霧像雨又像風的音色,音質還是要有底氣的。這個部分是屬於觸鍵技巧與施力點的問題。

    以音色配置來說,在大賽時,趙成珍的音色大致是偏向明亮甜潤的,難度在於如何配置才不會讓人感到突兀或者膩味,當時趙成珍的處理方式是讓音色的變化單純一些,高音域清甜、中音域溫和、低音域收斂堅毅,整體而言是比較端正規矩的。2021年的錄音中,音色的表現非常精彩,我們依照時間軸簡單解說一下:
    0:01 嘲弄、憤怒、堅定、緊張間轉換的主題已不是方正的框架,而是自由的在傾斜與端正間轉換
    0:31 寬廣大氣與精緻優雅的對比
    0:40 第二主題高雅卻帶著些微憂傷,單音堆疊的音色層次自然從容,尋無「切換」的痕跡
    1:05 逐漸下定決心,堅定信念,未來或許是充滿希望的
    1:27 第一主題再現時嘲弄、更憤怒更尖銳,翻湧的怒海醞釀著大浪
    1:57 大浪打來,潮水退去後留下零星的閃爍
    2:07 第二主題再現時恬淡自如,或許能接受失望的結局
    2:57 B段_嘆息,面對自己的失落,如何讓心靈解脫
    3:42 如夢境般的迷離飄邈
    4:00 感懷傷感
    4:20 短暫的幸福美好抵不住現實的殘酷
    4:40 B段主題再現,沈重的壓力讓人無法喘息,可有地方讓人藏匿
    4:50 音色轉折驚人,彷彿把人帶入密林深處最謐靜的湖邊,那是人性隱微深藏的心湖,黑夜中偶有蟲鳥滑過水面,騷亂湖心。
    5:40 對人世的不確定是充滿哀傷痛苦的
    6:05 明亮無慮的生活是短暫的,繁瑣的人情世故、沈重的生活壓力已讓精神瀕臨崩潰
    6:35 想要振作起來,可是這俗世是多麽違逆人的本性
    6:53 憤怒的要拋開這所有的一切,對吧?對吧?支持我吧!
    7:06 勇敢的甩開這世間的所有,即便前路難行
    7:25 小心翼翼,A段再現卻陷入深淵,最後在狂亂中仰頭。

    趙成珍的音色地圖變得更清晰寬廣,如果說大賽時的地圖是16世紀的大航海地圖,足夠帶大家環遊世界;現在的就是google map,把大街小巷看得清清楚楚。

    速度一直是演奏蕭邦的難題,照著節拍器彈肯定完蛋,樂譜是把音樂規格化後紀錄的產物,演奏者如何復原,得依靠對音樂的理解和個人的品味。在大賽中,趙成珍對彈性速度的處理是整片、以樂句為單位的,這樣的彈法會讓難度降低一些,但是也失去一些樂趣。2021年的錄音中,可以聽見許多小地方小轉折在速度音色上做了改變,最精彩的是在5:40的地方,晃動的速度讓人感受到對人世的不確定,這不能靠用力、刻意、認真來處理,一切都要發生的隨意、自在。就像是做工精良的高級訂製服上多了些屬於穿衣者個人風格的巧思,屬於自己又屬於衣服,是裝點也是融合。

    風格上趙成珍還是維持特有的明亮甜潤,不同的是,現在的趙成珍讓人有更多的思考,關於人生的悲歡離合糾結複雜,不再是過往的一片祥和單純美好。風格是個人意志最直接的展現,個性軟弱的人很難理解意志堅強也就無從展現,從風格上很容易看到一個人精神上的成長,每一次的練習都有新的想法新的體悟,昨日和今日到明日永遠是不同的,這也是聽眾會想繼續聆聽的理由。

    比賽有比賽的彈法,演出錄音有演出錄音的彈法,但我不認為趙成珍是為了比賽去把一些個人特色刪減掉,以迎合評審的口味。這六年來趙成珍的每一個演出都可以看到他的改變和成長,音樂的世界裡沒有最好只有更好,大家也都樂見他前往更完美的境界。

    ⋯⋯⋯⋯⋯⋯⋯⋯⋯⋯⋯⋯⋯⋯

    《編後記》
    趙成珍甫獲蕭邦鋼琴大賽後,我們陸續寫關於他的訊息,提到過這是一位不斷進化的靈魂,於蕭邦大賽尖峰後再次錄製這首詼諧曲,6年對一位年輕鋼琴家通常不會有太大轉變。可以聽到5分鐘左右轉折出乎意料,後半部音樂調性整個改變,第一次聽到這樣的鋪陳為之震攝,讓這首一再重複被演奏、曲子主題也一再重複同質性高的曲子一下轉變如史詩般豐厚。他以異於常人的進化速度發展,且沒人其他演奏家的影子,趙成珍很有可能為這一代最偉大的鋼琴家。

    《延伸閱讀》
    2015年版
    https://youtu.be/iliNPUB9GSA

  • 聽見我的聲音結局 在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2021-06-02 09:29:57
    有 817 人按讚

    #打一劑隔離採檢的心理疫苗 #如何應對隔離引發的情緒
    本文章由 黃天豪 心理師 / 撰文 林長揚 / 製圖
    ​.
     疫情指揮中心在5/25宣布三級警戒要延長到6/14;緊接著在5/26,單日死亡率來到11人新高,累計本土病例逼近5000。我相信,病毒一旦進入社區,就回不去了;而我們每個人都需要開始做更多準備。如同身在加拿大的賴孟泉醫師所說:「這不是三級四級到五月底或更久的問題。這會是整個2021甚至進入2022的議題。我們需要把目光放到一個不同的未來,而非幻想回到過往的正常。」​
    .​
     與此同時,也陸續看到許多人分享自身因為接觸確診者,需要「隔離、採檢」的經歷。無論PCR結果是陰是陽,那些過程呈現出「校正回歸」背後的實際場景。也許看著「校正回歸」,還可以覺得那只是數字;但是當發生在自己身邊,那就是切膚的真實。​
    ​.
     然而,少有人提及如何因應這些過程中的心理衝擊。成功的心理準備在於「凡事儘量往好處想,同時仍有一小部份做最壞的打算」;這就好比先打一支「心理疫苗」,讓我們在遭遇這些情緒衝擊時,可以獲得「心理抗體」,安穩度過。​
    ​.
     所以,這篇文章想談談:某天得知自己接觸過確診者,需要「隔離」與「採檢」時,我們可能 #有什麼情緒反應,又可以 #如何因應。​
    ​.
    〈#恐懼〉​
    ​.
     最近和一個因家人採檢(偽)陽性、被隔離兩天三採的朋友談過話。​
    ​.
     他是醫事人員,有三個孩子,太太肚子裡還有第四個。當時,幾個孩子輪流出現上呼吸道症狀與發燒,加上他曾到過風險區域;於是幾天之間,他很警覺地分別帶出現症狀的孩子前往急診兩次。後來接到通知結果:他是陰性,但大兒子竟是陽性。於是,在接到衛生局電話的十幾分鐘後,老婆陪著大兒子坐上救護車先前往醫院;而他趕忙隨意收拾三大包行李,準備帶著兩個小的,再坐另一台救護車到醫院急診篩檢,也預備接受可能的住院隔離。​
    ​.
     當時,他腦中滿滿的想法都是「怎麼辦?」​
    ​.
     「孩子怎麼辦?他們都是高風險⋯⋯」「誰要陪孩子進去隔離?」「老婆懷孕了,怎麼照顧小的?」「可是現在沒有其他人可以來幫忙⋯⋯」「同事怎麼辦?」「隔離要準備什麼?」「要帶牙刷嗎?」「最近接觸過的病人怎麼辦?他們大多沒辦法好好照顧自己⋯⋯」⋯⋯​
    ​.
     每想到一個「怎麼辦」,他的心就不停沈下去;但有些部分,甚至是連想都不敢想下去。​
    ​.
     另一個寫下經歷的朋友是位臨床心理師。她接到通知,某天會談的某位個案確診。「當下腦袋一片空白,很不確定當天對方是否有拉下口罩,在這之前我已經和孩子在家宅了一個禮拜,若我是無症狀帶原怎麼辦,心理很不安。」​
    ​.
     這陣子,有年輕且無慢性病史的確診者猝死,讓「隱形缺氧」的話題浮上檯面。這也讓許多年輕的學子惶惶不安、蠢蠢欲動,真的開始感到害怕。​
    ​.
     「恐懼」,是人們在此刻第一個可能會出現的強烈情緒。我們感受到生死的威脅逼近,想要戰鬥(如果有對手的話)或逃跑(如果逃得掉的話),若打不過、逃不走,還可能進入凍結癱瘓。​
    ​.
     「恐懼」,是為了提醒我們威脅有多靠近,提醒我們每日如常的生活其實可能是一種幻想。適當的恐懼,讓我們得以正視風險的存在、做出未雨綢繆的準備。​
    ​.
    〈#自責〉​
    ​.
     沒有人是一座孤島,我們活在社群中。當想到自己可能影響到的其他人,會有另一種強烈的情緒出現:「自責」。​
    ​.
     談到自責,不由得讓我想起SARS當年,好友兼同事心怡發燒疑似染疫,被居家隔離的經過。​
    ​.
     當時,我們都在台大醫院實習。她在神經科,我和另一個同學勝翔在家醫科。疫情初起,人心惶惶;SARS是新的敵人,無人熟悉;學校對於是否要召回實習生,意見分歧。我們雖然會盡量避免在大樓間移動(當天只待在舊館做門診業務,或只待在新館做病房業務),但同學間仍忍不住抱團取暖、互相打氣。​
    ​.
     就是這個忍不住,讓我們三人在某天中午一起吃了飯。而後當天傍晚,心怡發燒了。​
    ​.
     她說,當時的她,其實沒有太多害怕,但想到我和勝翔,心中滿滿自責,反覆想著會不會因此害到我們。當打電話告知我們的時候,想要強顏歡笑,卻笑中帶淚。​
    ​.
     作家 陳茻 最近也寫下一篇經歷,提到「第一時間想起妻小家人,而後馬上又想起我的學生。我開始回憶我上課的時候有沒有把口罩戴好。有吧,我有好好消毒吧,我如何如何。但無論如何去想,總有一股不理性的自責情緒緩緩升起。」​
    ​.
     「自責」,不是犯錯的人才會有的情緒。當此之時,即使每天小心翼翼帶著口罩、噴酒精消毒的人,也無法百分之百確認自己不會被傳染。如果已經萬般小心,卻還是確診、更感染身邊最愛的親友,那樣的自責,其實比什麼都更龐大。​
    ​.
     「自責」,讓我們感受到對身邊他者的強烈責任,讓我們真的看見他人的存在、把他人安危放在心上。適當的自責,其實會產生人與人之間的連結,也讓我們對他人多一些慈悲與利他。​
    ​.​
    〈#無助〉​
    ​.
     回到第一個故事中的朋友。當他去到急診,又是另一個挑戰。雖然在路上福至心靈,趕忙跟小朋友說了要「讓棉花棒到鼻孔裡探險」的故事,但實際上來到急診,篩檢的不舒服仍然是小朋友難以忍受的。於是,他一手抱著四歲多正在大哭的老二,試圖控制他被採檢;另一手還得壓著一歲多、採檢完也在大哭還掛著鼻血的老么。而三袋行李,身邊沒人敢幫忙、又怕地板髒,該放還是掛在身上?那模樣,說多狼狽有多狼狽。​
    ​.
     沒有人能告訴他接下來會發生什麼事,沒有人能回答他腦中那堆「怎麼辦」的問題。我幫他命名出當時那種強烈的感覺,其實不是恐懼,更多是「無助」。​
    ​.
     陳茻也寫到:「有太多事我需要弄清楚了。我到底何時要被隔離?如果我確診,那妻子孩子該如何安置?孩子只有兩個月,有社工會接手嗎?我需要去篩檢嗎?有防疫專車會來嗎?什麼條件符合才會被匡列?沒有答案,只有不斷重複的台詞:『我們不清楚』『要等疫調單位』『要醫生判斷』電話那頭的聲音聽起來很茫然,我不知道我為什麼要生氣,我知道他也無助。」​
    ​.
     心理學家曾經做過這樣的實驗:實驗者讓狗待在籠子裡,每當警示燈亮起,地板就通電。通電時,狗可以跳過小柵欄,逃到沒有電的另半邊籠子裡。很快地,狗兒就學會「看到警示燈就跳到另一邊」。不過,心理學家後來做了壞心的版本:即使逃到另半邊籠子,地板還是有電。於是很快地,狗兒又學會了:「做什麼都沒用」;當警示燈亮起,牠會趴在地板上,縮起身體,等待電流過去。最後,即使把牠放回正常的、逃得掉的籠子,牠也仍舊會縮在地板等待,放棄得以不被電的機會。​
    ​.
     「無助」,正是當我們認為「做什麼都沒用」時,心中最強烈的感受。我們不知道自己可以做什麼,或覺得自己嘗試了所有的努力,仍無法改變困境。這樣的感受,甚至可能讓我們看不見環境的改變與機會的出現。​
    ​.
     「無助」,其實也是一種保存能量的方式,讓我們在真正無望的情境中,不浪費多餘的體力、腦力與心力。適當的無助,也可能讓我們願意放下尊嚴,開口尋求幫助,從而創造出過去未曾接觸到的資源。​
    ​.​
    〈#委屈〉​
    ​.
     台北市議員林亮君,前陣子也被隔離採檢。她的臉書貼文有這麼一段:「同仁打電話給民眾,說由於我們辦公室有確診者,某日您前來服務處也將會被匡列,希望您要自主管理到某日,沒想到電話那頭是一陣狂罵『垃圾,你們都是垃圾!會害我得病不能出門』,也有民眾對我的確診同仁指指點點說一些十分難堪的話語。我實在很生氣,也十分心疼。」​
    ​.
     前面那位帶著兩個孩子前往急診的朋友,也描述當他坐上救護車時,聽見鄰居用力關門、大聲耳語的聲音。後來他身邊謠言四起,甚至有來自其他縣市的朋友傳訊詢問,聽說有人確診云云(渾然不知他正是謠言的中心,而且其實他沒有確診)。沒錯,當疑似確診或確診時,可能會遇到最殘酷的人性:排斥。​
    ​.
     中古世紀,歐洲蔓延著痲瘋病;高度的傳染性,讓世人極度恐懼。為了擺脫威脅,開始有人把病人放在船上,漂流遠方,史稱「愚人船」。於是,這些被排斥的異己之聲,再也沒有人願意聆聽。林亮君那種生氣與心疼的感覺,其實是一種「委屈」。​
    ​.
     「委屈」是當我們自認沒有做錯什麼,卻被誤解、錯待、冤枉,卻無從辯解、無人聆聽、無法靠近時的痛苦感受。委屈的人覺得自己明明不是故意(染疫)的,卻感覺自己被(社會)放逐了。​
    ​.
     「委屈」的人常常會生氣,因為我們心裡有滿滿壓抑的感覺想要釋放。委屈讓我們想要用力伸展、用力表達出自己。適當的委屈,其實讓我們更有勇氣挺身而出,矯正我們心中的錯誤。​
    ​.​
     「恐懼」、「自責」、「無助」、「委屈」,正是當人們接受到可能要「隔離篩檢」的通知時,可能會產生的初級情緒反應。至於後續最常出現的「憤怒」反應,可以參考先前另一篇「#息怒靜心 心法」。​
    ​.​
     現在,你已經看過四種不同情緒的故事。如果可以,接下來給自己一點時間,照著以下的步驟做。​
    ​.​
    —— #模擬Simulation ​——
    .
     現在,做一個深呼吸。將自己帶入上述的場景,體會那樣的心情。​
    ​.
     如果這些故事真的難以帶入,也可以回想一個「可比擬的經驗」。​
    ​.
     什麼是可比擬的經驗?例如孩子雖然無法真正理解失去摯愛的傷痛,但也許可以想像心愛的狗狗過世,或是最愛的糖果紙被丟掉。這種「失落」的經驗看似天差地遠,但是仍然算是某種「可比擬」的失落經驗。​
    ​.
     因此,我們也可以分別想像一個可比擬「恐懼」、「自責」、「無助」、「委屈」的人生經驗,並且體會這段回憶帶給我們的身體感覺、想法與情緒感受。​
    ​.
     這些引發出的情緒,就是「心理抗原」。​
    ​.​
    —— #喚醒Evocation——
    .
     現在,做一個深呼吸。回想一下:當時的自己,是怎麼度過的?問題是如何解決的?如何超越當時的恐懼、自責、無助、委屈,來到這裡的?運用了什麼資源?得到了什麼幫助?創造了什麼樣的結局?學到了什麼經驗?得到了什麼成長?​
    ​.
     其實,我們的生命中,早有許多成功因應的經驗;只是在情緒高張的時刻,那些內在的資源會被我們「忘記」。很多時候,我們不一定需要學會全新的能力,而是需要辨識出這是我們已經完成的挑戰,將我們的舊能力重新組裝起來。​
    ​.
     因此,我們要找出這些能力,並且好好體會當知道自己「可以做到」(因為我們其實已經做到過)時,心中升起的自信與能力感。​
    ​.
     這種被喚起的自信,就是「心理抗體」。​
    ​.
    ​—— #鞏固Consolidation——
    .
     現在,做一個深呼吸。把過去曾經成功轉化困境的自信,融入現在的場景。想像自己今天忽然得知接觸過確診者,需要隔離採檢,知道自己可能會出現「恐懼」、「自責」、「無助」、「委屈」的情緒。然後——準備好面對它!相信自己可以度過、也知道自己可以度過,更知道這些情緒不會擊垮自己。接著引導自己想像,在那樣的時刻,自己正專注在接下來應該採取的適切行動中。​
    ​.
     我們仍然可以有情緒,然而我們得以讓情緒留在「適當的程度」,並且帶給我們最大的幫助。​
    ​.
     現在,當完成以上「SEC」步驟後,再做一個深呼吸,感謝自己花時間看了這篇文章,做了練習,帶給自己力量。​
    ​.
     我們每個人都可以在這個簡單的「SEC」步驟中,為自己秒打一劑「心理疫苗」。果若事件發生(我們每個人現在真的必須要把這樣的可能性放在心中),便能有足夠的心理抗體應對;同時,因為這樣的心理疫苗,也讓此刻的自己更加謹慎:勤洗手、戴口罩、避免不必要的社交與移動。​
    ​.
     甚至,也可能幫助我們彼此,獲得群體的心理免疫,讓我們的社群,變得更強壯。​
    ​.
     因為,我們真的同島一命。
    .
    --
    .
    📒延伸資訊:
    .
    ◼️ 文章中提到的陳茻的經驗
    https://www.facebook.com/permalink.php?story_fbid=4181225211899150&id=100000351387623
    .
    ◼️ 文章中提到的林亮君的經驗
    https://www.facebook.com/permalink.php?story_fbid=4181225211899150&id=100000351387623
    .
    ◼️天豪與長揚之前製作的息怒靜心五步驟
    https://www.facebook.com/KnKpsy/posts/361263768678590
    .
    ◼️心理師想跟你說製作的的隔離心理學
    https://www.facebook.com/KnKpsy/posts/360524175419216
    .
    ◼️台大心理系陳淑惠老師翻譯的家長/照顧者協助家庭因應COVID-19疫情指南
    https://www.facebook.com/suehuei.chen/posts/4683708274989717

你可能也想看看

搜尋相關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