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卦]職場健康管理作業報告書是什麼?優點缺點精華區懶人包

雖然這篇職場健康管理作業報告書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職場健康管理作業報告書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職場健康管理作業報告書產品中有3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1萬的網紅護理立委 陳靜敏,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0520質詢】衛福部的智慧醫療政策,是否能改善護理執業環境,並維護病人安全? 🔸衛福部的智慧醫療政策🔸 隨著高齡社會來臨,#醫療照護的需求已經不只在醫院,長照相關的連續性照護在社區的需求也逐漸增加,然而衛福部的智慧醫療政策報告書,卻多著重在電子病歷,完全沒有提及智慧醫療在社區及長照方面...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106的網紅陳靜敏,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衛福部的智慧醫療政策,是否能改善護理執業環境,並維護病人安全? 🔸衛福部的智慧醫療政策🔸 隨著高齡社會來臨,#醫療照護的需求已經不只在醫院,長照相關的連續性照護在社區的需求也逐漸增加,然而衛福部的智慧醫療政策報告書,卻多著重在電子病歷,完全沒有提及智慧醫療在社區及長照方面的規劃。 ...

  • 職場健康管理作業報告書 在 護理立委 陳靜敏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2019-05-20 17:18:35
    有 147 人按讚

    【0520質詢】衛福部的智慧醫療政策,是否能改善護理執業環境,並維護病人安全?
      
    🔸衛福部的智慧醫療政策🔸
      
    隨著高齡社會來臨,#醫療照護的需求已經不只在醫院,長照相關的連續性照護在社區的需求也逐漸增加,然而衛福部的智慧醫療政策報告書,卻多著重在電子病歷,完全沒有提及智慧醫療在社區及長照方面的規劃。
      
    💥如果病歷只掌控在醫院手上,社區的醫事人員看不到個案的狀況,又要如何做好慢性病照護?
      
    📌📌根據2017年的統計資料顯示,衛福部總共開發了31個跟病歷、藥歷、健康等資訊相關的APP,總共花費約1500萬元,然而累積下載總數卻僅有約42萬,其中花了近500萬元開發的「雲端都治手機APP」,#更是只有321個累積下載數,成本效益相當低!且在這31個APP中,跟慢性病個案相關的也僅有一個「健康妙管家」,真的難以看到衛福部對慢性病照護的重視。
      
    先前我才凍結健保署本年度的「健康智慧行動躍升計畫」預算,期待健保署與國建署可以針對社區民眾的健康管理,合作研議能整合慢性病管理功能的軟體開發套件,讓願意被慢性病管理的個案,#都可以把自己的看診資料分享到社區的個管師,否則政府挹注再多資源,沒有被民眾使用都是浪費。
      
    📌📌此外,衛福部的智慧醫療政策報告書也提及,期待可以透過醫療評鑑來減少文書作業,但這很諷刺,#因為現行護理人員最大的文書作業來源就是要應付評鑑!為了追求好看的數字,不少醫院會在評鑑期間限制門診人數、減少收治住院病人和急診待床,結果造成大型醫學中心在評鑑前後門診爆滿,列入評鑑的目的與預期效益為何?衛福部應再審慎評估!
      
    🎯建議
      
    ✔請衛福部追蹤健保署與國健署在慢性病管理功能的整合進程。
    ✔請衛福部各單位研擬智慧醫療相關的資料庫或APP整合或統一下載說明的入口網站。
      
    🔸專科護理師的人力困境🔸
      
    9月1日住院醫師納入勞基法規範後,限縮工時所產生的醫療人力及醫療業務缺口,勢必會由專科護理師或其他人力來補足,然而專科護理師在支援急慢性病房、開刀房、加護病房與急診各區等醫療業務時,#卻沒有被分配到相關項目的健保照護點數!衛福部應該依據專業能力與執行醫療業務的不同而有合理的薪資調整。
      
    🎯建議
      
    ✔請勞動部協同衛福部、醫策會評估專師護病比納入醫院評鑑的可行性。
    ✔請衛福部研議健保點數是否能部分回饋專師。
    ✔請勞動部輔導專師成立產業工會。
      
    🔸護理人員的on call執業環境🔸
      
    有些病房有所謂的「待命班」,也就是俗稱的「on call」,那些待命班的護理人員雖然沒有在上班,卻還是處於一種隨時待命的狀態,只要病人的數量增加至一定數量,#就得馬上趕到單位上班。
      
    此外,待命班因無法提供勞務事實,#亦無法獲得實際出勤的薪資,這部分on call的工時又要怎麼計算?政府是否能夠應用雲端運算、物聯網、大數據及智慧設備等新科技,來改善護理的執業環境,並維護病人的安全?
      
    🎯建議
      
    ✔請勞動部研議如何應用雲端運算、物聯網、大數據及智慧設備等新科技,去監督各高壓職場是否有落實勞檢及職場衛生安全,以提升勞工安全。
      
    影片網址:https://www.youtube.com/watch?v=jjbXdkKCIXY&t=9s
      
    #質詢
    #智慧醫療
    #慢性病照護

  • 職場健康管理作業報告書 在 媽媽監督核電廠聯盟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2018-11-19 11:24:36
    有 56 人按讚


    鄭雅文、王榮德:核電產業的職業傷病問題 (11/19/2018 蘋果日報)

    “..... 擁核人士用「以核養綠」的障眼法,主張廢除《電業法》第95條第1項,要讓核一二三廠延役,並試圖重啟核四。基於核安與核廢料疑慮,我們不同意此公投案,並呼籲社會大眾重視核電產業造成的職業傷病風險。

    核電廠不斷強調高科技與安全,卻未面對職業傷病問題。另一個結構性問題是,有關輻射相關的職業傷病問題,勞動部並無檢查權限。依據《游離輻射防護法》,職場輻射暴露,以及工作者的個人暴露與職業健檢,均由主管核電廠與低階核廢棄物處置場的行政院原子能委員會監督管理,明顯缺乏外部監督。

    核電產業從生產運作到廢棄物處理過程,職業傷病的苦果大都由底層勞動者承擔。發生重大事故的風險由全民承擔,使用後的輻射核燃料又需我們子孫監測10萬年以上,極不合社會正義與倫理。我們呼籲全民向公投第16案投下不同意票。....."

    本文作者:
    鄭雅文/台灣大學健康政策與管理研究所教授
    王榮德/成功大學醫學院講座教授

    擁核人士用「以核養綠」的障眼法,主張廢除《電業法》第95條第1項,要讓核一二三廠延役,並試圖重啟核四。基於核安與核廢料疑慮,我們不同意此公投案,並呼籲社會大眾重視核電產業造成的職業傷病風險。

    1986年4月26日凌晨,烏克蘭北方的車諾比核電廠發生連環爆炸,釋出高濃度放射性物質,成為史上最嚴重的科技災難。核災發生後,蘇聯政府投入大批人力搶救,但許多救災者未被告知風險、未有適當保護,災後3個月內,就有數十名救難人員死於急性輻射中毒。世界衛生組織在2006年發表的報告書指出,「清理者」(liquidators)人數高達60萬人,其中有24萬人在1986至1987年間遭高劑量輻射暴露。蘇聯試圖封鎖核災消息,之後也未對「清理者」的健康狀況作全面性的科學調查。

    2011年3月11日,日本福島發生嚴重程度與車諾比核災同屬第七等級的核災。災難發生後,日本政府與電廠以勇士為名招募大批救災人員,包括許多臨時工。2018年8月,聯合國發布一份人權調查報告,更指出福島核災的除污者大多為移工、遊民、低收入者,這些弱勢者並未被告知風險、因經濟弱勢被迫接受高風險工作,電廠與政府也未提供適當訓練與保護,有剝削弱勢者問題。核災發生至今7年半,日本厚生勞動省已認定4位核電廠員工罹患輻射相關職業病,日前又認定一件職業性肺癌死亡案例。

    許多報導都指出,日本核電廠平時就透過外包制度,由包商聘雇的臨時工及派遣工,來執行正職工作者不敢執行的高風險工作,例如反應爐檢修清理、拿取燃料棒、處理核廢料等作業。在管理者眼中,這些被稱為「核電吉普賽」的弱勢臨時工便宜又好用,一旦生病就自動消失。

    台灣核電廠自1978年啟用至今已40年,一直以來也透過外包,聘僱大量臨時工。依據輻射防護相關法規,工作人員的職業暴露劑量設有上限,累積劑量超過限制就不得再進入輻射管制區。轉由下游廠商承包處理,不僅人力運用彈性,累積暴露超標時只要更換一批臨時工即可,為電廠省下人事成本,也避掉了職業傷病的求償風險。

    台電在2000年至2012年間在蘭嶼核廢料貯存場進行檢整,由外包商承包,聘雇上百位臨時工,大多為在地人。他們的基本薪資一天約1500-1600元,加上加班費及獎金,一天可領到3000元左右,但有工作才有錢。從事高風險作業的外包工是否有職業病問題,並無研究。但至少有一位當時從事檢整工作的外包工,在2014年罹患急性骨髓性白血病過世,年僅41歲。此案因醫師的主動調查而送入勞動部認定,但台電提供的監測資料顯示輻射暴露未超標,台電又主張其他同事的體檢資料未發現類似病例或白血球增加,最後未通過職業病認定。

    台電不願面對職業傷病問題,對本身員工也是如此。例如一位曾於核一二建廠時暴露石綿的工作者罹患喉癌,雖被醫師診斷為職業病,但因無早期的石綿檢測資料,而不被承認為職業病。

    核電廠不斷強調高科技與安全,卻未面對職業傷病問題。另一個結構性問題是,有關輻射相關的職業傷病問題,勞動部並無檢查權限。依據《游離輻射防護法》,職場輻射暴露,以及工作者的個人暴露與職業健檢,均由主管核電廠與低階核廢棄物處置場的行政院原子能委員會監督管理,明顯缺乏外部監督。

    核電產業從生產運作到廢棄物處理過程,職業傷病的苦果大都由底層勞動者承擔。發生重大事故的風險由全民承擔,使用後的輻射核燃料又需我們子孫監測10萬年以上,極不合社會正義與倫理。我們呼籲全民向公投第16案投下不同意票。

    完整內容請見:
    https://tw.appledaily.com/new/realtime/20181119/1468814/


  • 職場健康管理作業報告書 在 媽媽監督核電廠聯盟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2018-11-17 10:01:25
    有 222 人按讚


    核能的代價。

    核電產業從生產運作到廢棄物處理過程,工作者與社區居民承受的健康成本並未被完整評估。尤其職業傷病的苦果大都由底層勞動者承擔,顯然是社會不正義的展現。

    照片背景說明:周楊霖,27歲時成為核二廠工程特約工,32歲(1982)奉命轉往核三廠,一直在高汙染區從事配管、除染的工作。35歲時,他開始覺得身體不適,頭痛,眼睛和耳朵都出了問題,原來是得了腦癌。隔年(1986),他和所有的特約工一起被遣散了。1988年10月30日,核能被爆工人周楊霖默默地死了,得年38歲。(資料來源:人間雜誌第13和38期)(有些朋友需要翻譯:周楊霖,1977-1982在核二,1982-1986在核三,於高汙染區從事配管或除染的工作。)

    周楊霖的核電工作年表:1977-1982在核二、1982-1986在核三,於高汙染區從事配管或除染的工作。

    今天,在第16案擁核公投說明會中,正方代表廖彥朋說,台灣沒有任何一個人因核電而死亡,然而,周楊霖正是其中之一,不是唯一的一位,也不是最後一位。

    請閱讀台大教授鄭雅文的這篇文章:

    <核電產業的職業傷病問題>

    擁核人士打著「以核養綠」訴求,主張廢除電業法第95條第1項,即「核能發電設備應於中華民國114年以前,全部停止運轉」之條文。此公投案(第16號)的推動者主張讓核一二三廠延長使用年限,讓核四重新啟用。

    基於核安與核廢料疑慮,我們不同意此公投案。我們認為台灣應努力朝向「非核家園」的理想前進,也呼籲社會大眾,關注核電產業內部的職業傷病風險。

    1986年4月26日凌晨,烏克蘭北方的車諾比核電廠發生連環爆炸,大火延燒,釋出高濃度放射性物質,成為史上最嚴重的科技災難。核災發生之後,蘇聯政府投入大批人力搶救,包括消防隊員、軍人、工程師、農夫、礦工、醫療人員。他們在未被告知風險、未有適當保護的狀況下投入救災,3個月內,就有數十名救難人員死於急性輻射中毒;災害發生20年後,世界衛生組織在2006年發表報告書,指出「清理者」(liquidators)人數高達60萬人,其中有24萬人在1986至1987年間遭受高劑量輻射暴露。然而這些當時來自蘇聯各屬國的「清理者」之後的健康狀況如何,並沒有正式科學調查。

    2011年3月11日,日本福島發生嚴重程度與車諾比核災同屬第七等級的核災。災難發生後,日本政府與電廠立即以勇士為名招募大批救災人員,其中包括許多非正式員工、臨時工。國際專家曾在聯合國人權委員會中做報告,指出日本政府未妥善保護311核災救災人員。就在最近(2018年9月),在核災發生7年之後,日本厚生勞動省首度認定第一件救災者因罹患職業性癌症死亡的職業病案例。

    許多報導都指出,日本核電廠平時就透過外包制度,由包商聘僱的臨時工及派遣工,來執行正職工作者不敢執行的高風險工作,例如反應爐檢修清理、拿取燃料棒、處理核廢料等作業。在管理者眼中,臨時工便宜好用,一旦生病就自動消失,在反核團體眼中,這些弱勢勞工又是依賴核電廠生活的「擁核人士」。被稱為「核電吉普賽」的基層臨時人力,成為沒有人關注的工具人。

    台灣核電廠自1978年啟用至今已40年,一直以來也透過外包,聘僱大量臨時工。核電廠不聘請正職員工的原因,是因為正式工作者在一年內能接受的輻射量有限,累積劑量超過限制就無法再進入輻射管制區,但仍繼續支領薪資。但由下游廠商承包處理,不僅人力運用彈性,暴露超標時只要更換一批臨時工即可,為電廠省下大量人事成本。

    台電在2000年至2012年期間在台東蘭嶼核廢料貯存場進行檢整工作,此作業由外包商承包,聘雇上百位臨時工,大多為在地人。他們的基本薪資一天約$1500-1600元,加上加班費及獎金,一天可領到$3000左右,但有工作才有錢。從事高風險作業的外包工有沒有職業病問題?並無研究。但至少有一位當時從事整檢工作的外包工,在2014年罹患血癌過世。此案,曾送入勞動部職業病鑑定委員會,但未通過職業病認定。

    核電廠不斷以高科技、安全,試圖說服社會大眾。但核電廠外包工的職業健康問題,從未被公開討論。不是沒有核電勞工的職業病問題,而是沒有調查、沒有研究。

    核電工作者的職業傷病問題未受關注,除了外包問題之外,另一個結構性原因是,台灣核電廠與低階核廢棄物處置場的主管機關為行政院原子能委員會,原能會依據《游離輻射防護法》監督管理職場輻射暴露,並依據該法,管理工作者的個人暴露與職業健檢。有關輻射相關的職業傷病問題,勞動部並無檢查權限,所有輻射暴露與勞工健檢資料皆僅能仰賴原能會提供,明顯缺乏外部監督。

    核電產業從生產運作到廢棄物處理過程,工作者與社區居民承受的健康成本並未被完整評估。尤其職業傷病的苦果大都由底層勞動者承擔,顯然是社會不正義的展現。

    網誌連結:https://goo.gl/6BbTK9

    圖檔說明:為了自己的病情和一家人往後的生計,周楊霖生前最後那兩年常陷入極度悲傷的情境中。(翻拍自人間雜誌第13期,原攝影鐘俊陞)

    本文作者:江櫻梅/新北市立金山高中退休老師,北海岸在地居民。金山區剛好位於北海岸核一廠(石門區)與核二廠(萬里區)兩座核電廠的中間。



    周楊霖,27歲時成為核二廠工程特約工,32歲(1982)奉命轉往核三廠,一直在高汙染區從事配管、除染的工作。35歲時,他開始覺得身體不適,頭痛,眼睛和耳朵都出了問題,原來是得了腦癌。隔年(1986),他和所有的特約工一起被遣散了。1988年10月30日,核能被爆工人周楊霖默默地死了,得年38歲。(資料來源:人間雜誌第13和38期)(有些朋友需要翻譯:周楊霖,1977-1982在核二,1982-1986在核三,於高汙染區從事配管或除染的工作。)

    今天,在第16案擁核公投說明會中,正方代表廖彥朋說,台灣沒有任何一個人因核電而死亡,然而,周楊霖正是其中之一,不是唯一的一位,也不是最後一位。

    請閱讀台大教授鄭雅文的這篇文章:

    <核電產業的職業傷病問題>

    擁核人士打著「以核養綠」訴求,主張廢除電業法第95條第1項,即「核能發電設備應於中華民國114年以前,全部停止運轉」之條文。此公投案(第16號)的推動者主張讓核一二三廠延長使用年限,讓核四重新啟用。

    基於核安與核廢料疑慮,我們不同意此公投案。我們認為台灣應努力朝向「非核家園」的理想前進,也呼籲社會大眾,關注核電產業內部的職業傷病風險。

    1986年4月26日凌晨,烏克蘭北方的車諾比核電廠發生連環爆炸,大火延燒,釋出高濃度放射性物質,成為史上最嚴重的科技災難。核災發生之後,蘇聯政府投入大批人力搶救,包括消防隊員、軍人、工程師、農夫、礦工、醫療人員。他們在未被告知風險、未有適當保護的狀況下投入救災,3個月內,就有數十名救難人員死於急性輻射中毒;災害發生20年後,世界衛生組織在2006年發表報告書,指出「清理者」(liquidators)人數高達60萬人,其中有24萬人在1986至1987年間遭受高劑量輻射暴露。然而這些當時來自蘇聯各屬國的「清理者」之後的健康狀況如何,並沒有正式科學調查。

    2011年3月11日,日本福島發生嚴重程度與車諾比核災同屬第七等級的核災。災難發生後,日本政府與電廠立即以勇士為名招募大批救災人員,其中包括許多非正式員工、臨時工。國際專家曾在聯合國人權委員會中做報告,指出日本政府未妥善保護311核災救災人員。就在最近(2018年9月),在核災發生7年之後,日本厚生勞動省首度認定第一件救災者因罹患職業性癌症死亡的職業病案例。

    許多報導都指出,日本核電廠平時就透過外包制度,由包商聘僱的臨時工及派遣工,來執行正職工作者不敢執行的高風險工作,例如反應爐檢修清理、拿取燃料棒、處理核廢料等作業。在管理者眼中,臨時工便宜好用,一旦生病就自動消失,在反核團體眼中,這些弱勢勞工又是依賴核電廠生活的「擁核人士」。被稱為「核電吉普賽」的基層臨時人力,成為沒有人關注的工具人。

    台灣核電廠自1978年啟用至今已40年,一直以來也透過外包,聘僱大量臨時工。核電廠不聘請正職員工的原因,是因為正式工作者在一年內能接受的輻射量有限,累積劑量超過限制就無法再進入輻射管制區,但仍繼續支領薪資。但由下游廠商承包處理,不僅人力運用彈性,暴露超標時只要更換一批臨時工即可,為電廠省下大量人事成本。

    台電在2000年至2012年期間在台東蘭嶼核廢料貯存場進行檢整工作,此作業由外包商承包,聘雇上百位臨時工,大多為在地人。他們的基本薪資一天約$1500-1600元,加上加班費及獎金,一天可領到$3000左右,但有工作才有錢。從事高風險作業的外包工有沒有職業病問題?並無研究。但至少有一位當時從事整檢工作的外包工,在2014年罹患血癌過世。此案,曾送入勞動部職業病鑑定委員會,但未通過職業病認定。

    核電廠不斷以高科技、安全,試圖說服社會大眾。但核電廠外包工的職業健康問題,從未被公開討論。不是沒有核電勞工的職業病問題,而是沒有調查、沒有研究。

    核電工作者的職業傷病問題未受關注,除了外包問題之外,另一個結構性原因是,台灣核電廠與低階核廢棄物處置場的主管機關為行政院原子能委員會,原能會依據《游離輻射防護法》監督管理職場輻射暴露,並依據該法,管理工作者的個人暴露與職業健檢。有關輻射相關的職業傷病問題,勞動部並無檢查權限,所有輻射暴露與勞工健檢資料皆僅能仰賴原能會提供,明顯缺乏外部監督。

    核電產業從生產運作到廢棄物處理過程,工作者與社區居民承受的健康成本並未被完整評估。尤其職業傷病的苦果大都由底層勞動者承擔,顯然是社會不正義的展現。

    網誌連結:https://goo.gl/6BbTK9

    圖檔說明:為了自己的病情和一家人往後的生計,周楊霖生前最後那兩年常陷入極度悲傷的情境中。(翻拍自人間雜誌第13期,原攝影鐘俊陞)

    回應補充:有"熱心"的轉貼者去詢問台電關於周楊霖的事情,台電說,查.不.到.這.個.人。他們這樣回覆我不訝異,但仍覺得遺憾。《人間雜誌》報導周楊霖的故事共計三期,另一期在「讀者信箱」中還有台電的來函照登。當年無全民健保,周先生因被解雇,醫藥費負擔極為沉重,後來透過雜誌社幫忙,在世最後一年有得到台電的「特案照拂」。不知道這些內部資料台電是否有保留,還好「人間」曾報導,至少保存部分資料在人間。(20181215)

  • 職場健康管理作業報告書 在 陳靜敏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2019-05-20 11:29:02

    衛福部的智慧醫療政策,是否能改善護理執業環境,並維護病人安全?
      
    🔸衛福部的智慧醫療政策🔸
      
    隨著高齡社會來臨,#醫療照護的需求已經不只在醫院,長照相關的連續性照護在社區的需求也逐漸增加,然而衛福部的智慧醫療政策報告書,卻多著重在電子病歷,完全沒有提及智慧醫療在社區及長照方面的規劃。
      
    💥如果病歷只掌控在醫院手上,社區的醫事人員看不到個案的狀況,又要如何做好慢性病照護?
      
    📌📌根據2017年的統計資料顯示,衛福部總共開發了31個跟病歷、藥歷、健康等資訊相關的APP,總共花費約1500萬元,然而累積下載總數卻僅有約42萬,其中花了近500萬元開發的「雲端都治手機APP」,#更是只有321個累積下載數,成本效益相當低!且在這31個APP中,跟慢性病個案相關的也僅有一個「健康妙管家」,真的難以看到衛福部對慢性病照護的重視。
      
    先前我才凍結健保署本年度的「健康智慧行動躍升計畫」預算,期待健保署與國建署可以針對社區民眾的健康管理,合作研議能整合慢性病管理功能的軟體開發套件,讓願意被慢性病管理的個案,#都可以把自己的看診資料分享到社區的個管師,否則政府挹注再多資源,沒有被民眾使用都是浪費。
      
    📌📌此外,衛福部的智慧醫療政策報告書也提及,期待可以透過醫療評鑑來減少文書作業,但這很諷刺,#因為現行護理人員最大的文書作業來源就是要應付評鑑!為了追求好看的數字,不少醫院會在評鑑期間限制門診人數、減少收治住院病人和急診待床,結果造成大型醫學中心在評鑑前後門診爆滿,列入評鑑的目的與預期效益為何?衛福部應再審慎評估!
      
    🎯建議
      
    ✔請衛福部追蹤健保署與國健署在慢性病管理功能的整合進程。
    ✔請衛福部各單位研擬智慧醫療相關的資料庫或APP整合或統一下載說明的入口網站。
      
    🔸專科護理師的人力困境🔸
      
    9月1日住院醫師納入勞基法規範後,限縮工時所產生的醫療人力及醫療業務缺口,勢必會由專科護理師或其他人力來補足,然而專科護理師在支援急慢性病房、開刀房、加護病房與急診各區等醫療業務時,#卻沒有被分配到相關項目的健保照護點數!衛福部應該依據專業能力與執行醫療業務的不同而有合理的薪資調整。
      
    🎯建議
      
    ✔請勞動部協同衛福部、醫策會評估專師護病比納入醫院評鑑的可行性。
    ✔請衛福部研議健保點數是否能部分回饋專師。
    ✔請勞動部輔導專師成立產業工會。
      
    🔸護理人員的on call執業環境🔸
      
    有些病房有所謂的「待命班」,也就是俗稱的「on call」,那些待命班的護理人員雖然沒有在上班,卻還是處於一種隨時待命的狀態,只要病人的數量增加至一定數量,#就得馬上趕到單位上班。
      
    此外,待命班因無法提供勞務事實,#亦無法獲得實際出勤的薪資,這部分on call的工時又要怎麼計算?政府是否能夠應用雲端運算、物聯網、大數據及智慧設備等新科技,來改善護理的執業環境,並維護病人的安全?
      
    🎯建議
      
    ✔請勞動部研議如何應用雲端運算、物聯網、大數據及智慧設備等新科技,去監督各高壓職場是否有落實勞檢及職場衛生安全,以提升勞工安全。
      
    #質詢
    #智慧醫療
    #慢性病照護

你可能也想看看

搜尋相關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