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卦]聲響科技研究所是什麼?優點缺點精華區懶人包

雖然這篇聲響科技研究所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聲響科技研究所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聲響科技研究所產品中有22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10萬的網紅Tnn滔新聞,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科技快訊 走過 117 年的歷史,香港電車宣布榮獲金氏世界紀錄榮譽,躍身「最大的服務中的雙層電車車隊」,成為見證香港融合東西文化的象徵,同時也攜手彩通色彩研究所打造專屬「香港電車綠」,以國際認證展現香港電車的重要地位! 更多科技報導在 滔科技 #香港...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254的網紅Sandra Tavali李婉菁,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Computer Music Ensemble: for Black metal vocal, Prepared piano, Real time sound processing. Composer: Ivan Voinov, Sandra Li, Cvo Yang, Bruce Wang ...

  • 聲響科技研究所 在 Tnn滔新聞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2021-08-06 12:37:22
    有 3 人按讚

    #科技快訊

    走過 117 年的歷史,香港電車宣布榮獲金氏世界紀錄榮譽,躍身「最大的服務中的雙層電車車隊」,成為見證香港融合東西文化的象徵,同時也攜手彩通色彩研究所打造專屬「香港電車綠」,以國際認證展現香港電車的重要地位!

    更多科技報導在 滔科技

    #香港

  • 聲響科技研究所 在 BIOS monthly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2021-07-16 18:29:13
    有 82 人按讚

    ▍恭喜藝術家張碩尹、鄭先喻、廖銘和以《台北機電人 2.0》獲得本屆台新藝術獎,讓我們回顧去年初見本作時的驚喜:


    一盞捕蟲燈躺在腳架上,上方連接計數器,顯示這盞燈至今殺死了幾隻蟲子;燈的另一頭連接類比電視螢幕,螢幕上是彷如街頭小蜜蜂機台的復古遊戲畫面,塞滿用來表示「還有幾條命」的圖案;螢幕前擺著一具搖桿,邀請觀者遊玩,而正如一般遊戲,在遊戲裡玩家隨時有可能輸掉一條命。


    這是藝術家鄭先喻早期作品《來生 Afterlife Ver. 1.0》。每當捕蟲燈殺死一條生命,裝置產生的電流會傳送電玩遊戲訊號、讓遊戲中的玩家多一條命,殺死越多、虛擬的生命就增加越多;所謂「來生」,將現實世界的生命轉化為虛擬意義,卻又與人在現實中的遊戲體驗相聯繫。當計數器歸零,遊戲便會終止,必須等待捕蟲燈再次「蒐集」新的生命才能繼續。


    畢業於荷蘭法蘭克莫爾研究所互動新媒體與環境藝術研究所、同時掌握軟體開發與機械裝置設計能力的鄭先喻,創作常結合電子裝置、駭客技術,同時卻能與自然環境、生物、人類行為等環節相互聯繫,使他的作品在硬科技的形式之中表現情感與哲學,其中富含詩意。


    閱讀全文 ➤➤ https://bit.ly/3wNcbn8


    2020 年的聯展作品《台北機電人 2.0:訊息瘟疫》上。由鄭先喻所設計的網路酸文訊息擷取裝置收到擷取訊號後,這些訊號會傳至另外兩個展區:於立方計劃空間展區中,由藝術家張碩尹使用傳統市場蔬果廢料製作的音聲裝置,收到訊號會發出不諧和的聲響;於古亭龍泉市場的展區中,訊號將促使現場設置的裝置噴散香水,結合市場裡的燈光裝置,改變觀展者在傳統市場行走的空間體感、印象。


    網路上的訊息串將如何改變現實,抑或早已改變了現實?《台北機電人 2.0:訊息瘟疫》主動創造兩者間更切實的聯繫。在某處留下線上留言的網友,不一定知道自己的行為竟默默改變了台北某個菜市場的環境。也讓人聯想到鄭先喻與張碩尹 2016 年在覓空間的另一次合作《棲息地 Second Life》中的其中一件裝置〈即付現用 Pay-As-You-Go〉:


    水族箱裡養著魚,與投幣裝置相連,唯有當觀展者投幣時水族箱才會通電打氣,每次十秒;若無人投幣的間隔太長,魚便會缺氧死去。這樣看似並不「自然」、被「人為強調」的關係,何嘗不是早已隱隱埋在人類與世界之間的互動關係?


    我們或許都正在投幣或不投幣,而不自知。



    ▍鄭先喻《來生 Afterlife Ver. 1.0》到《台北機電人 2.0:訊息瘟疫》——殺死越多,來生越多 ➤➤ https://bit.ly/3wNcbn8

    ▍𝘽𝙄𝙊𝙎 𝙢𝙤𝙣𝙩𝙝𝙡𝙮 #傘開計劃 —— 三款設計傘,手刀收藏 ➤➤ https://bit.ly/3z3hTTt

    #鄭先喻|#台新藝術獎|#視覺藝術獎|#BIOS發現

  • 聲響科技研究所 在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2021-05-27 12:05:30
    有 3,424 人按讚

    「人,真是一種對神蹟成癮的生物嗎?」

    【二階堂雅紀虛擬偶像詐騙事件】
    與絕大多數其餘女性當事人並無不同的是,最初,在葉月春奈帶著醉意,三分內疚、七分羞赧,期期艾艾向閨密姬野亞美訴說那既詭異又美好的夢境時,
    她完全未能知曉,自己已然被捲入本世紀最詭秘離奇的詐騙案件中。
    是,她確實是拖了好一段時間才鼓起勇氣告訴原本無話不談的姬野的,因為這實在太令人害羞了:
    一位43歲的正常職業婦女,一位受高等教育,事業平順,親子關係良好,婚姻美滿,堪稱過著人人稱羨之幸福生活的中年女性,
    如何可能,就此毫無預兆地墜入對一位18歲少年偶像深不見底的迷戀之中?
    對外人而言,這近乎不可理喻。或者容我們再退一步──
    若僅是欣賞或著迷於一位師奶殺手小鮮肉便罷──
    真正令人費解的是,何以葉月春奈竟會因此拋夫棄子,傾家蕩產,放任原有人生坍塌崩解,終至淪落至社會底層,無可挽回?
    這如何可能?這樣離譜的故事,豈非僅見於**邪教**之中?

    事有蹊蹺。然而更不尋常的是,葉月春奈的經歷絕非孤例。
    事件之規模遠為龐巨;而其後牽涉之真相,則更是疑點重重,難以想像。
    資料顯示,西元2196年3月,葉月春奈出生於日本東京都中野區,為家中么女,上有一姊。
    父親葉月悠良畢業於一橋大學新聞系,長期於東京大學文學院辦公室擔任雇員,主管媒體聯絡事務;
    而母親宮澤大華則任職於經營衣飾與女性配件網購事業的雙堤商社,擔任行銷部門主管多年。
    換言之,那是個再尋常不過的日本都會白領家庭。
    據葉月春奈自述,她於此一經濟無虞,父母皆性格溫和的家庭中成長,近乎無憂無慮。
    她自小姿容秀麗,資質穎異,中學時期即展露對於數學、醫學、生物與美術相關學門之天賦;隨後順利考入東京大學醫學院就讀。
    大學時代她擔任**微生物彩妝社**社長(當時曾短暫流行以章魚色素細胞基因產製之「彩妝微生物」植入人類皮下,取代原先傳統化學品彩妝;但未久即因微生物生命週期之疑慮而遭到禁用),
    課餘亦以服裝模特兒身份兼職,被譽為「東大醫學之花」,數次接受媒體邀訪報導,並參與綜藝節目;堪稱校園風雲人物。
    而在以優異成績畢業後,她婉拒經紀公司邀約,放棄演藝之路,進入佐藤榮治紀念醫院(Eizi Satou Memorial Hospital)精神科任職。
    數年後她完成正統醫學體系基礎訓練,同時考入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Johns Hopkins University)精神分析研究所,直攻博士。
    五年後當她順利取得博士學位與精神分析師資格時,年僅33歲。

    「當然,不能說我的人生沒有挫折......應該沒有人的人生是真沒有挫折的吧?」此刻葉月笑得落寞:
    「但我已習慣不說。非常習慣。
    我這樣的人,如果還要向別人傾訴自己的挫折和沮喪......你得承認,沒有人會認同你的──
    「但現在會了。現在他們會同情我了。」她語帶哽咽,像胸腔內部某種壓抑的哭泣。
    我察覺四周遍在的黑暗正隱沒入遠處海潮空洞而巨大的聲響中。「他們會的,對吧?對吧?」

    西元2249年11月22日傍晚,日本福島縣相馬市近郊,海濱公路旁的簡陋咖啡座。
    寒日陰霾,貨櫃屋外冷風荒涼,塵沙紙屑翻飛,彷彿某種眷戀不去的魂魄。
    這是個遠離市中心商業區的邊緣地帶;估計往來熟客都是些負責操作碼頭機械人的技術工。
    我與葉月春奈在此首次會面。她事前已坦率表示不願遇見熟人;於是我們自相馬市水澤市場暫離,來到此地──
    原本每日傍晚,她會在水澤市場東側近出口處擺攤,賣些從友人處批來的舊款長短襪、毛帽、織物與不帶溫度調節功能的廉價拋棄式內衣褲。
    我隨口詢問購入價格與生意狀況;但她含糊其詞,不願多談。
    我有種直覺:或許那並不涉及真正的商業買賣;而所謂「友人」,對她也僅是單純接濟而已。
    而後我問起她的家人。

    「他們都還在東京吧。」她簡短回答。
    「姊姊也在東京?」
    「應該是吧。」
    「很久沒見面了嗎?」
    「嗯。」她看著自己的指甲。
    「那父母呢?也很久沒見了?」
    她遲疑半晌。「我不打算見他們。」
    「為什麼?」
    「你也知道吧。我這樣子──」她苦笑,輕輕搓了搓手。「我......我沒有臉見他們吧?我想他們也恨不得忘了我......」

    平心而論,葉月春奈的「樣子」或許並不像她自以為的那麼糟──
    她畢竟曾是「東大醫學之花」,一位上遍各大綜藝節目「高學歷美女」單元的業餘模特兒。
    此刻室內燈光昏黃,神情疲憊的她儘管已年過半百,眼周與嘴角難免歲月痕跡,
    然而她五官精緻,輪廓深邃,不難想見年輕時的清麗。
    是的,或許她確已不再年輕貌美──
    眼前的她素著一張臉,身著寬鬆運動服,體態浮腫,亂髮半白,似乎未曾梳理。那明顯帶著自棄意味。
    當然,並非所有外貌崩壞的男人或女人都曾經歷過某種自棄;我的意思是,我能感受到那種外在形貌的崩毀其實根源於內在的空疏與荒蕪。
    我或可如此斷言:那等同於一座**心的廢墟**。
    然而事實上,於此「二階堂雅紀虛擬偶像詐騙案」中,葉月春奈並不特別──
    她僅僅是眾多被害人之一而已。
    統計顯示,受害者中女性佔比85.8%,且不乏高學歷、高社經地位、外型亮麗,甚或婚姻或情感關係良好者。
    當然,各人受害程度不一;然而如葉月春奈這般近乎喪失一切所有者亦不在少數。
    資料顯示,此詐騙事件自2238年間初露端倪,歷時六年,於2244年秋宣告偵破──
    該年9月15日,日本警視廳與東京地檢署大動作召開聯合記者會,宣佈逮捕情侶檔嫌犯星野颯太與伊織‧柯內留斯(Iori Cornelius),隨即起訴二人。
    然而事件並未就此落幕。由於案情複雜,疑點重重,犯案手法神秘難解,傳聞日增。
    二個月後,經《日本產經新聞》追查披露,確認二位嫌疑人均為日本共產黨黨員。消息傳出,揣測與聯想不脛而走......
    ───〈二階堂雅紀虛擬偶像詐騙事件〉,《零度分離》


    神秘的事件、難以靠近的心智、不可思議的犯罪(不可思議到,連「罪行」究竟為何都是個難題),而總是停留在那個不可能處。他走到想像力的邊界,邊界之外了。
    ──朱嘉漢(小說家)

    這是繼《噬夢人》之後的野心之作。私心認為,入選二○一九年年度小說選的書中首章〈再說一次我愛你〉是台灣當年最好的短篇小說。
    ──張貴興(小說家)

    《零度分離》令人震撼。文學性和思想性都很了不起。
    ──韓松(小說家)

    在科技世界中注入感性,一方面暖化柔化科技的冰冷,另一方面又讓情愛顯得涼薄虛幻,是伊格言從《噬夢人》以來的獨特筆觸,新作《零度分離》尤其發揮極致,溫柔旖旎又絕望。未來世界的荒蕪莫過如斯。
    ──范銘如(政治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特聘教授)

    此書終將在歷史留名。
    ──黃健瑋(演員)

    每個故事都說不出地好看......如果有同為寫小說的頂尖對手問我,我最「平凡人」的回答,就是「厲害!」「真是厲害!」
    ──駱以軍(小說家)

    伊格言是台湾最重要、最前卫的作家之一。我几次见到他,他都仿佛在修行,沉静地待在一边。具体说就是对外在世界的活动反应迟缓,整个脸都因为内心在想什么而微微颤栗。当时我想他或许有些抑郁。现在看来,他是在像炼金一样,锻造一个脱离现实的空间。啊,就是我们眼前看到的这本书。它如此危险而美丽,真像是拍一个巴掌就会震碎的精致的水晶宫。
    ——阿乙(作家)

    伊格言有一种迷人的说服力。这些猜不透原因和动机的故事,这些“零度分离”的人物,他们无法达成一致的对话,以及没有被回答的追问,都能让读者感动不已。
    ——小白(作家)

    虚构中的虚构,迷狂中的迷狂。伊格言以骇人想象与磅礴笔力构建出未来历史篇章,在那样的一个未来,人类不再是唯一的智慧生命,现实与梦境也不再泾渭分明。
    ——陈楸帆(作家)

    當AI因無法克制自己攻擊人類的慾望而犯罪,囚禁它的,該是一座由程式語言所構築的虛擬監獄嗎?
    而罪犯AI所承受的無期徒刑,將會是「永恆剝奪它高階運算的能力」嗎?
    「人,真是一種對神蹟成癮的生物嗎?」
    華文版《黑鏡》,AI末世的「類神經生物龐克」

    #伊格言最新長篇《零度分離》,2021年5月 台灣麥田/中國中信
    兩岸同步出版

    #Readmoo讀墨電子書店5/27正式上架

  • 聲響科技研究所 在 Sandra Tavali李婉菁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2015-01-31 16:41:30

    Computer Music Ensemble: for Black metal vocal, Prepared piano, Real time sound processing.

    Composer: Ivan Voinov, Sandra Li, Cvo Yang, Bruce Wang
    Sound engineer: Cvo Yang, Bruce Wang
    Metal Vocal: Chi Yue
    Prepared Piano: Sandra Li

    Premiere Production: Body Phase Studio, Guling Avant-Garde theatre, Taipei, TAIWAN, 2014.4.26

    About the work:

    Dirge is a prepared piano piece that is processed through electronics and fused with a harsh vocal speaking the poem "Dirge" by Shakespeare. "Dirge" is written about death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dying. The meditative, dark sound interlaced with complex piano melodies and rhythms creates a perfect, romantic atmosphere around the aspect of death. The harsh vocal can be interpreted as the cries of a crow, traditionally a messenger of death.


    Dirge (134)
    William Shakespeare

    COME away, come away, death,
    And in sad cypres let me be laid;
    Fly away, fly away, breath;
    I am slain by a fair cruel maid.
    My shroud of white, stuck all with yew,
    O prepare it!

    My part of death, no one so true
    Did share it.
    Not a flower, not a flower sweet,
    On my black coffin let there be strown;
    Not a friend, not a friend greet
    My poor corse, where my bones shall be thrown:
    A thousand thousand sighs to save,
    Lay me, O, where
    Sad true lover never find my grave
    To weep there!


    About the composers:

    Ivan Voinov is a first generation Russian living in America, where he has grown up, maintaining strong cultural ties back to his ethnic Russian roots, which can easily be heard in his music. During the later years if his high school career, he became successful as an ensemble composer, having several of his pieces performed across his home state, Vermont, and appeared on the radio for interviews on two occasions. Ivan is now studying computer music and recording rats major at Peabody conservatory, studying under Dr. Geoffrey Wright, where he is exploring the rich depths of sounds and capabilities and control pertaining to the field of electronic music.

    Sandra Li, of the Siraya people, is a former keyboardist of the classical ensemble "Indulge" and the well-know metal band "Chthonic". Her musical works crossover between classical and fine art, film and documentaries. She is the composer for the TV documentary "Unknown Taiwan" produced by the Discovery Channel. Also, she was the artistic director of the musical "Dark Baroque”. Ms. Li earned the Master of Music degree in Computer Music from the Peabody Conservatory of the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in Baltimore, Maryland, U.S.A., where she studied Computer Music with Dr. Geoffrey Wright.


    輓歌

    威廉莎士比亞

    無常爾來矣﹐置我於柩床。一息已云絕﹐殺我乃姣娘。

    麻絰及紫杉﹐速備慎毋忘。無人愛我深﹐乃肯殉我亡。

    竟無一好花﹐撒余靈柩旁。竟無一良朋﹐弔余埋骨場。

    不須為余泣﹐葬余在遐荒。親友無覓處﹐免其徒哀傷。


    《輓歌》是為預先設置的鋼琴,現場即時聲響效果控制,與金屬黑死腔演場所創作的作品。人聲的部分所吟唱的是莎士比亞的詩作 "輓歌"。這首詩所描寫的角度,是從一個渴望垂死的靈魂,面對生命中無法抗拒的凋落。企圖利用鋼琴複雜的旋律與節奏營造出一種完美浪漫的死亡氛圍,暴烈的人聲比喻為烏鴉的哭聲,代表死亡的傳統使者。

    Ivan Voinov 來自俄羅斯,成長過程中大部分居住在美國。在他的作品中,充分展現了俄羅斯的民族意識與風格。就讀高中時,已經展露在室內樂作品的創作能量,樂曲曾發表於 俄羅斯,佛蒙特州,與電台相關專訪。目前就讀於約翰霍普金斯琵琶地音樂院電腦音樂系,主修作曲,雙修錄音藝術。師從 Dr. Geoffrey Wright。創作特色專注於聲音的探索以及有關電子音樂現場控制的深入研究。

    汪戊全,來自台灣台北,2013年畢業於臺北科技大學互動媒體設計研究所,目前嘗試以手作的細膩態度融入互動媒體設計的謹慎思考,共同創造出述說新形態故事溫暖人心的價值。

    楊政,來自臺灣,畢業於實踐大學服裝設計系,在組樂團的過程中受到身邊不同藝術形式的人啟發試著追求無法明確定義的表演形式。曾經重新定義縫紉機的聲音的意義,在各地做過演出,同時於2013年在牯嶺街小劇場手作工作坊演出。

    李婉菁 Sandra Tavali,西拉雅人,前indulge , 閃靈樂團鍵盤手; Discovery Channel 「謎樣台灣」配樂,音樂劇「黑暗巴洛克」音樂總監。作品常為跨界藝術、電影、紀錄片配樂等。約翰霍普金斯琵琶地音樂院電腦音樂研究所畢業,師從 Dr. Geoffrey Wright。

你可能也想看看

搜尋相關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