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卦]聰明與智慧的差別聖經是什麼?優點缺點精華區懶人包

雖然這篇聰明與智慧的差別聖經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聰明與智慧的差別聖經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聰明與智慧的差別聖經產品中有4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0的網紅,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專訪《#天橋上的魔術師》導演 #楊雅喆:與中華商場的久別重逢,故事是從記憶裂縫長出來的(中)】 談起楊雅喆和 #吳明益,一名影視工、一名文字工,皆出生於 1971 年,今年都將邁入五十而知天命,對於 1980 年代,兩人的時代軌跡不謀而合,國小、國中、高中甚至是大學,在人生形塑價值觀的年少時...

  • 聰明與智慧的差別聖經 在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2021-02-26 21:00:16
    有 179 人按讚

    【🦓專訪《#天橋上的魔術師》導演 #楊雅喆:與中華商場的久別重逢,故事是從記憶裂縫長出來的(中)】
     
    談起楊雅喆和 #吳明益,一名影視工、一名文字工,皆出生於 1971 年,今年都將邁入五十而知天命,對於 1980 年代,兩人的時代軌跡不謀而合,國小、國中、高中甚至是大學,在人生形塑價值觀的年少時代時,這兩位創作者是在戒嚴時代中成長。
     
    對於五、六級生的台灣人而言,年輕時期歷經黨國解嚴,碰上總統直選、政黨輪替,經濟則先後面臨中小企業出走中國,股市萬點迎來熱錢繁榮而後接續崩盤,台灣風起雲湧,人心迅速變動,其中的關鍵字,是「慾望」。正如《神力女超人1984》所表述,1984 年是美國資本主義的高峰,商業、貪婪的氛圍充斥,人性永不滿足,從美帝反身回望這座汪洋孤島,楊雅喆眼中的台灣,同樣如此。
     
    「我對那個年代的記憶是各種慾望。因為有錢,成了台灣慾望最高漲的時代,70 年代經濟起飛十年,80 年代大家開始揮霍,這種揮霍包括物質上和情感上的性慾,有點像整個社會是從修女或和尚學院畢業的學生,到了大學終於能瘋狂打砲、賭博,是一種極度壓抑後的解放狀態。」楊雅喆這樣說。
     
    提到戒嚴時代,在尚未曝光的第三集〈水晶球〉中, 楊雅喆開始描寫時代下的壓迫,因此象徵極權的惡棍警察出現,地下聚會的樂音也隱隱鼓動,天橋的生命力悄然生長,於是中華商場似成一座孤島,自成一處魔幻之地。但這與世隔絕的天橋,仍會被外力介入,戒嚴時期的普世傷痕,若隱若現,自然也成了中華商場的歷史符碼,若再扣合每集的開場引子「緬懷蔣經國」等歷史畫面,楊雅喆想在《天橋上的魔術師》書寫的寓意,或許就淡淡地飄然而出。
     
    在中華商場中,有所謂的本省人、外省人、客家人、原住民、香港人等等,中華商場作為上世紀標誌性的空間場域,從日本政權到國民政府,權力系統轉移的傾軋與擺盪烙下痕跡,將族群熔於一爐。隨著中華商場的繁盛與興衰間,歷史目睹了從鄉野移居都市懷著「台北夢」的人們,當然也在其中發現跟隨國民政府「避難」、「反攻」的「大陸人」,這種台北城市的人口組成和住商混合的商業發展路徑,被《天橋上的魔術師》以某種戲劇性的張力鋪展開來,直到 1992 年正式拆除的舊城世界,成了真正的時代幽魂,或許這種幽魂,一直於台北城上徘徊,尚未消散。
     
    而縱使經過 40 年,世代的本質對楊雅喆來說一點也沒變。「我覺得當代和 80 年代根本沒有差別,慾望還是一樣,問題也還是問題。」楊雅喆若有所思地說。
     
    若從物質面檢視,智慧型手機的革命、網路社群的蓬勃發展等等,都與 80 年代拉開了距離,若從意識型態回溯,當代台灣言論已自由、同性婚姻甫立專法等等,皆與壓抑的年代闢出截然不同的道路,但楊雅喆認為,很多事情沒有各界想像的劇烈改變。
     
    楊雅喆娓娓道來:「解嚴 40 年,陰影並非第二天就被照亮,很多我這代人無法接受台灣是主權獨立的國家,台灣人很難擺脫『大中國情懷』,這種意識型態靜靜地躺在我這代人的腦海,社會要擺脫某種意識型態,40 年是不夠的;再說到同性婚姻,我這代現在做父母的,家中若出現跨性別小孩,可能還是會剁了腳跟;而男女真的平等了嗎?若是平等,那批踢踢不會充斥厭女言論。從種種來看,精神面的鉗梏依然存在,你會發現對於『生而為人』的根本問題,40 年前到現在,我們沒有變。沒有變的原因是它並沒有被當成能在學校被教導、討論的事情,40 年來沒有一門課、很少人會帶著你思考——『我們為何生而為人』?」
     
    上述就是楊雅喆口中的「沒有差別」,在戒嚴神話中,後解嚴幽魂下,台灣人幾十年處在意識型態斷裂、重塑的過程中,不斷對「台灣人」的身份拋問,再重新定義,而〈水晶球〉聚焦在朱軒洋、羅士齊、宋柏緯三名慘綠少年,成功捕捉住青春氣息,開場的三人舞蹈令人神往,也浪漫地處理了多角戀關係,更以「訂製西裝」作為符號,提煉出青少年們「轉大人」的不合時宜,這群奔向未知彼方的年輕人,銜接住彼此的是可能稍縱即逝的友情與愛情,這是多數人類的共感,也是〈水晶球〉能引起共鳴的成功之處,無論是否經歷 1980 年代。
     
    這樣的共感,正是楊雅喆和編劇團隊所強調的。
     
    楊雅喆說:「我期待沒有經歷 80 年代、中華商場的人,也能有共感,故事中角色擁有的疑惑、困難、情感,是不分世代的,我甚至希望不同世代的人可能因此開始對話。爸爸的故事跟小孩子的故事可能會有火花、撞擊,對彼此就能有更多一點瞭解吧。」
     
    「透過共感產生世代對話」,是楊雅喆暗自的願景,《天橋上的魔術師》的編劇團隊,聚集老中青三代,最年輕的編劇和楊雅喆差距 12 歲,並非所有人都經歷過戒嚴,這時楊雅喆就扮演起時代講師,不斷和編劇團隊溝通,在改編過程中,劇本改了又改,推翻再推翻,對於劇組團隊而言,若沒活過 80 年代的觀眾無法投入,那戲就沒得唱,等同宣告失敗,因為這是給所有人看的劇。
     
    至於編劇的最高原則,唯一尊奉的「logline」是:「80 年代,天橋上來了魔術師,不同的大人、小孩、青少年遇到他都會看見內心的渴望、不足與不滿,最後他們因為魔幻時刻,創造生命中的奇蹟。」
     
    對編劇團隊而言,遇到瓶頸或防範偏離初衷時,就用上述的「logline」檢視每一集劇本,「『logline』看起來很簡單吧?但要符合這句話就有很高的難度。幹!每一集都要有魔幻時刻,都要有魔術把戲,幹!原著只出現一半的魔術師,沒有那麼多的魔幻,那要延伸創造的想像就更多。」楊雅喆大笑說。
     
    這次的改編,實際上楊雅喆和編劇團隊調動甚鉅,從章節名稱就可窺見。原著中有章節名為〈九十九樓〉,這與第一集符合,但第三集的〈水晶球〉就是編劇發揮想像,原著並無此章節,楊雅喆表示之後的集數名稱也會脫離原著章節名稱。「如果改編都符合原著,哪一章寫了什麼我就得做什麼,這樣會有點辛苦,雖然我們將原著視為聖經,但在編寫劇本的過程中,除非碰上重大困難,否則不會重新翻看。」楊雅喆說。
     
    這樣的做法,也使得編劇團隊開始將「原著」與「改編」混淆,時常分不清楚筆下的角色、故事的走向,到底是原著就有的情節,還是彼此腦力激盪下的產物,記憶就逐漸被竄改而後相交疊映,「故事是從記憶的裂縫長出來的」,吳明益小說中的這句話,就成為編劇團隊默默實踐的原則。
     
    「幹,那到底什麼是記憶的裂縫?」楊雅喆先笑著提問,而後解答這題:「其實『裂縫』就是隔了很久的『時間』。同一件事,我講的版本跟你講的版本會不一樣。小說是虛構(fiction)不是紀實,所以有實、有虛,我們都被吳明益矇騙,以為他筆下中華商場的故事都是真的,但錯了,這當中有太多是他的『虛構』。
     
    吳明益聰明地設計連環套接龍遊戲,小說中每個角色口中的魔術師都不一樣,況且這本小說對於中華商場的描述,一定也有很多讀者不認同,這是因為大家的『記憶』都不同,所以任何改編這本小說的團隊,其實都是在吳明益記憶的虛構基底中,再虛構幻化成另個故事。我們在虛構中找到裂縫,從裂縫中再度虛構,這當中就需要『時間』幫忙,時間是最大的魔術,它能改編人的記憶,把紀實變成虛構,對這齣劇來說,時間是非常重要的魔術。」
     
    「紀實」與「虛構」,就成了《天橋上的魔術師》的雙重辯證,而楊雅喆和吳明益,無論是影像或文字,皆十分熟稔自己創作的媒介,在「記憶的裂縫中」雙雙化為天橋上擅於變魔術的說書人,觀眾不用全然相信,因為每種獨立的記憶皆截然不同,但請進入說書人創造的世界,聽一遍會令人深深著迷的故事。
     
    在楊雅喆的影像中,揮灑想像力捏造天馬行空的意外空隙,如此「時間魔術」的抽象概念才能被實踐,觀眾就摔進記憶碎片的裂縫漩渦之中,目眩神離地返回 80 年代。
     
    楊雅喆進一步說:「雖然改編中有很多是我們的再度創作,但我們不能違背這部作品在講『消失』的核心,但要怎麼解釋『消失才是真正的存在』?如果觀眾看到一直消失、消失、消失的故事,感受只會越來越委靡、陰暗,但如果消失能夠證明愛曾經存在,就有意義。」
     
    楊雅喆以「mp3」舉例:「小時候 mp3 存進很多愛歌,但科技進步後人們有了 ipod、雲端等等,時間一久,『曾經存於 mp3 的愛歌』和 mp3 一起被封存,接著消失。但某天,你突然想起這些愛歌還存在 mp3 ,但 mp3 消失了,這時候你就想辦法上網找回那些愛歌,所以,mp3 的消失進而湧現出兒時聽音樂的美好記憶。因此,消失闡述了愛真實存在過的痕跡。」
     
    王家衛在《2046》說:「所有的記憶都是潮濕的。」楊雅喆的《天橋上的魔術師》則魔幻地道出:「所有的記憶都與消失有關。」首集播出之後,「原來消失,才是真正的存在」這句話便清楚明瞭地定義這齣旗艦大戲。若我們再往下挖掘記憶與消失的互文關係,「時間」的另一層符旨,就在編劇團隊的巧筆之下,於焉成形。
     
    📝這篇專訪文章共 8421 字,先節錄到此,以網路平台的閱讀習慣,再繼續把內文貼出來應該也沒人看,週日會連載最後一篇,但若有興趣直接看全文的讀者,全文請點👉https://bit.ly/37HFHkO
     
    圖片來源:【天橋上的魔術師 公視影集】、【myVideo 影音隨看】

  • 聰明與智慧的差別聖經 在 泰熙爾 札娜寶石學院 - 世界各式彩寶.原礦批發 - 代客切磨 . 教學 Tahir Zainab Gems & Rough of World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2018-02-06 20:10:32
    有 0 人按讚

    泰熙爾札娜每日精選
    編號:2018020603X
    —————————————
    今天小穎為各位獻上收藏珍品

    天然紅寶石
    天然無燒紅寶石
    英文名稱:Natural Spinel
    硬度: 9
    折色率:1.762-1.770
    重量:5.74ct
    產地:莫桑比克
    證書: 中央寶石鑑定
    證號:TCGL20180104025
    市價:保守估計25萬以上
    私訊VIP會員價 : 私訊

    寶石介紹:
    屬於剛玉的礦石中,紅色的稱為紅寶石,其他顏色的剛玉一律都稱為藍寶石。紅寶石因為含有鉻所以呈現紅色,從粉紅色到深紅色,濃淡都有,淡粉紅色也稱為「粉紅藍寶石」,依照產地不同,紅色的深淺也有所差別,各有不同的名稱。

    產地:
    緬甸、斯里蘭卡、泰國、坦桑尼亞、肯亞、巴基斯坦、莫桑比克、越南 等。

    歷史故事:
    紅寶石以其嬌艷欲滴、晶瑩剔透的美麗顏色,被古代人視為吉祥之物,蒙上了神秘的超自然色彩——戴紅寶石的人會健康長壽,發財致富,聰明智慧,愛情美滿幸福;左手戴上一枚紅寶石戒指或左側戴一枚紅寶石胸飾,就會具有一種逢凶化吉,變敵為友的魔力。古老的著作《LapidaireenVers》認為:紅寶石是「上帝創造萬物時所創造的12種寶石中最珍貴的寶石」。《聖經》中也把紅寶石與智慧相提並論, 並用它象徵猶太部落。摩西的哥哥亞倫所穿聖衣上的第四顆寶石便是紅寶石,在這顆寶石上刻著猶太人祖先的名字,自從古代猶太人宣布建立以色列國以來,這顆珍 貴的寶石一直是皇冠上最貴重的寶物。

    石語:
    熱情、仁慈、威嚴。

    石能量:
    讓人勇敢。
    招來幸運。
    去除不安及恐懼,給予實現夢想的勇氣及熱情。

    今日小穎為各位獻上老闆的收藏珍品 ~
    讓各位不用上國際拍賣會也能圓夢 !

    私訊& 競標 & 追蹤連結 :
    1. Line@ 連結 : https://line.me/R/ti/p/%40vmo7014k
    2.粉絲專頁連結 : https://m.facebook.com/Zanagems/
    3. VIP 社團連結 : https://m.facebook.com/groups/181471219087541

    Best Regard ,
    Yours 拍賣官✨小穎

  • 聰明與智慧的差別聖經 在 許榮哲 × 小說課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2017-07-07 19:00:00
    有 58 人按讚


    【史上第二厲害的故事心法】
     
    我猜大家看到「第二厲害」的時候,第一個閃過的念頭絕對不是「那是什麼?」而是,「第一是誰?」xD
    大家都只注意到第一,大概是所有身為「老二」的悲劇宿命吧(欸)
    咳咳,扯遠了。以下讓我們來看看「第二厲害」是多麼厲害的故事心法吧!
    (以下內容摘錄自榮哲老師在喜馬拉雅FM的課堂片段)
    -

    年輕時,我最喜歡的一段話是一段祈禱文:
    它是這麼說的:
    「主啊,請賜給我平靜,讓我去接受那些不能改變的事。
    主啊,請賜給我勇敢,讓我可以去改變那些可以改變的事。
    主啊,最後請賜給我智慧,讓我可以去分辨這兩者之間的差別。」
     
    1934年,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在那個最動盪的年代,美國著名神學家「尼布爾」寫下「寧靜祈禱文」,隨後傳遍全世界,變成二十世紀最著名,也最經典的祈禱文。
    這段「寧靜祈禱文」就是史上第二厲害的故事心法的最佳範本。
    僅僅三句話,一層又一層再一層的往上疊加,先是內在的平靜,然後是外在的勇敢,最後「智慧」這句話一出,立刻統合了前兩者,可以改變的事,和不能改變的事,也就是所有的事都被包含其中。
    一句話就讓整個人的內在宇宙,全都燃燒,燦亮了起來。
     
    這一堂故事課的主軸就是「寧靜祈禱文」裡的「智慧」。
    智慧的故事很多,這一堂課要談的不是那種腦袋的燈泡突然一亮,就冒出一個好點子的那種小聰明,而是像上面的祈禱文一樣,先用理性和感性一步一步把故事慢慢壂高,當高到不能再高時,最後再用「智慧」來統合、收尾的那種故事。
    這樣的故事,我把它稱之為「史上第二厲害的故事」。
    舉個例子,美國知名導演史匹芬史匹柏的經典名作《搶救雷恩大兵》。
    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美國有位母親的四個兒子都上了戰場,然而不幸的是,其中三個接連戰死於世界各地的戰場,這個可憐的母親將一次收到三封兒子的「死亡通知書」。
    為了給這個可憐的母親,留下最後一線希望,美國國防部希望派出八人小組來搶救最後一個兒子,四兄弟裡面的老么雷恩,這就是片名的由來「搶救雷恩大兵」。
    擁有最後決定權的是三軍統帥馬歇爾將軍,然而他面臨了兩個力量的拉扯,一邊是感性的派兵援救,一邊理性的反對救援。
    站在感性一方的是個斷了一隻手臂的上校,他支持派兵救援,因為就是他把「三封死亡通知書」送到馬歇爾將軍那裡的。此外,他的斷臂也暗示了觀眾,他是個從戰場上撿回一命的人,深刻理解戰爭的殘酷,是個擁有同理心的代表人物。
    至於站在理性一方的是個滿頭白髮的參謀,他反對派兵,理由是這樣的:
    當斷臂上校說「小兒子空降到紐夫維附近,深入敵區」時,白髮參謀立刻反駁:「我們不知道他空降到哪裡,據報101部隊四分五散,空降到錯誤的地點,就算他沒死,也不知道在哪裡,很可能早已陣亡,要是我們派出搜救小組,他們得闖過德國火力範圍,一定也會陣亡。」
    滿頭白髮,實際年齡卻不老的參謀,代表他是個用頭腦思考,理性判斷的人,他擅於分析,講的話非常有道理,但卻不帶一絲感情。
    一邊是理性的白髮參謀,一邊是感性的斷臂上校,他們兩位都有各自的立場,也有各自的道理,馬歇爾將軍該怎麼決定呢?
     
    此刻,馬歇爾將軍面臨了兩難的抉擇,然而抉擇並不是最難的,最難的是……該如何讓理性與感性兩方人馬都能被說服,這就需要智慧了。
    馬歇爾將軍聽完雙方的分析之後,沒有直接下決定,而是回到自己的座位上,打開抽屜,拿出一本聖經,聖經裡夾著一封信。
    為什麼把信夾在聖經裡?
    聖經講的是信、望、愛,而愛更是其中最重要的美德,因此這封信夾在「愛」裡的信,正是將軍的信念。
    馬歇爾將軍唸信裡的內容給理性與感性的兩方聽:
    「我有一封信,很久以前寫給波士頓的畢太太,請聽我讀:
    女士,陸軍部把麻省軍務局長一封信轉交給我,您有五個兒子,都在戰場上壯烈犧牲,您受到這麼大的打擊,我再怎麼安慰也無濟於事,不過我必須在此向您致謝……」
    唸到這裡,將軍放下信,但嘴邊沒有停,繼續往下唸,這代表什麼?代表他早就背下來了,永遠留在心底。
    什麼東西值得背下來,留在心底?答案是信念:
    馬歇爾將軍繼續唸道:「他們是為了拯救共和國而死,希望天父能安撫您的悲痛,讓您留下愛子美好的記憶,以及他們為自由而戰的驕傲。」
    信的最後署名「亞伯拉罕林肯敬上。」
    哇哇哇,原來這封信是美國南北戰爭時,總統林肯寫給一位死了五個孩子的悲痛母親的信。
    將軍的信一唸完,這時連最理性,堅決不派兵的白髮參謀,都只能點頭,連他也被說服了。
    因為馬歇爾將軍的信念是──他不會讓這樣的悲劇,再一次發生。
     
    將軍最後掃了一眼眾人,但這次不再問大家的意見,而是堅決的說:「那孩子還活著,派人去找到他,然後讓他遠離戰場。」
    注意到了沒有,將軍用的是肯定句,不容眾人反駁的肯定句。
    嚴格來說,「那孩子還活著」這句話明顯不合理,因為按照白髮參謀的說法,雷恩大兵生死未卜,但將軍卻肯定的說「那孩子還活著」。
    如果要合理,將軍應該說:「那孩子可能活著、可能死去,但不管如何,去救他,讓他遠離戰場。」
    有沒有察覺到,將軍的話一旦合理,力量全都消失了。
    因為唯有相信那個孩子還活著,他才有活下來的機會。
    「那孩子還活著」,不合理的一句話,讓將軍不只有了威嚴,也同時有了信念。
    一封夾在聖經裡的信,再加上結尾亞伯拉罕林肯的署名,強而有力的塑造了將軍的堅強意志,以及愛的信念。
    這種先說理性和感性,最後再用智慧來統合的故事,就是我認為世界上第二厲害的故事。
    -

    想知道更多故事心法與技巧嗎?歡迎收聽喜馬拉雅FM的「許榮哲故事課」!
    連結:http://www.ximalaya.com/67799575/album/6223497

你可能也想看看

搜尋相關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