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卦]聯邦調查局國際探員是什麼?優點缺點精華區懶人包

雖然這篇聯邦調查局國際探員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聯邦調查局國際探員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聯邦調查局國際探員產品中有13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0的網紅,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贈書直播_人們會改變的前提,是信任對話的人,把話聽進去 . 葛瑞格.韋齊(Greg Vecchi)是美國聯邦調查局(FBI)的案件調查員,擔任人質談判員,處理過跨國綁架案,訊問過落網的海珊,帶領過FBI傳奇的「行為科學組」(Behavioral Science Unit)。從制伏銀行搶匪,一直到...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4,310的網紅伊格言Egoyan Zheng,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破案神探》(Mindhunter,或譯「心靈獵人」)是一齣美劇,背景設定於1978年,聯邦調查局FBI剛剛成立「犯罪行為科學」研究部門。曾是人質談判專家的主角霍頓‧福特訪查了全美已入獄服刑的連環殺人犯,從他們的口述生平,解析心理動機和行為模式;並試圖藉由這些資料,對類似的案件,找出破案線索。 ☞I...

  • 聯邦調查局國際探員 在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2021-07-11 21:31:21
    有 1,236 人按讚

    贈書直播_人們會改變的前提,是信任對話的人,把話聽進去

    .

    葛瑞格.韋齊(Greg Vecchi)是美國聯邦調查局(FBI)的案件調查員,擔任人質談判員,處理過跨國綁架案,訊問過落網的海珊,帶領過FBI傳奇的「行為科學組」(Behavioral Science Unit)。從制伏銀行搶匪,一直到審問連環殺手,韋齊在各種看似不可能的情況下改變了人們的心意。

    過去數十年間,談判人員仰賴一種簡單的階梯模型。無論是說服國際恐怖分子放走人質,或者是讓民眾放棄自殺意圖,這套基本步驟都能發揮作用。
    第一步不是施加影響力或加以說服。如同大部分的人試圖改變他人心意時做的事,新手談判者總想要直話直說:「現在就釋放人質,要不然我們就開槍了!」立刻跳到自己想要的結果。
    這種戰術理所當然行不通。聽在耳裡太過直接、侵略性過強,通常會造成衝突升高。試圖用這種方式影響他人,十分自我中心。不在乎另一方,不關切他們要什麼、動機是什麼,一切都是我我我,我想要什麼。

    人們會改變的前提是把話聽進去,是信任對話的人。

    在那之前,你說破了嘴也沒用。想一想為什麼口耳相傳的效果會勝過廣告。如果廣告說一間新餐廳很棒,人們通常不會相信,因為他們不認為廣告所說的值得信任。
    然而,如果是朋友說某家手工義大利寬扁麵好吃,人們會比較願意嘗試。為什麼?因為朋友已經贏得他們的認可。他們認識這個人的時間,久到能假設對方把他們的最佳利益放心上。
    經驗豐富的談判人員,因此不會開頭就說自己想要什麼,而是先去認識他們試圖改變的那個人,了解到底是怎麼一回事。談判人員會想辦法理解與體會對方的情形、感受與動機,讓對方知道有人懂他們。
    人處於危機中會感到孤立無援,憤怒又沮喪,希望有人聽他們說話。然而,他們會走到今天這一步,就是因為感到沒有任何人聽他們說話。

    韋齊因此每次談判都以相同的方式開場。不論對方是五歲小孩或五十歲的銀行搶匪,是想自殺的母親或殺人犯,韋齊的開場白永遠是:「嗨,我是FBI的韋齊。你還好嗎?」
    他並不採取正式的辭令,例如:「我是聯邦調查局的特別探員韋齊。」更不會說:「現在就高舉雙手出來,否則我們就進去抓你了。」那種方法不是很能建立信任感。
    相反地,韋齊先搭建橋梁。他讓對方開口,不批判,不插嘴,以此建立關係,讓對方感受到自己是這場互動中最重要的當事人。韋齊問對問題,讓對方看出他真的用心在聆聽,他在乎這件事。
    除了表達同情與理解,韋齊的開場白還能蒐集寶貴資訊。「策略性同理心」(tactical empathy)能協助談判人員理解根本問題出在哪:為什麼嫌犯會苦惱、他們需要什麼。聰明的談判人員會從當事人的角度出發,以他們為中心,藉此建立連結及奠定影響力的基礎。

    對缺乏經驗的談判者而言,這點通常最難做到,因為不僅要聽另一方說話,還得從對方的觀點出發,而不是直接開始解決問題。但是唯有基礎打好了,才可能得出解決辦法。
    因為當人們感到真的有人用心聽自己說話、關心他們好不好,就會生出信任感。韋齊形容,這是在成為協助他們的人。變成他們的支持者、替他們達成想要的事。「你聽起來餓了。我幫你找點食物。」「你需要逃亡用的車?你想要哪種車?」韋齊成為中間人,成為對方的夥伴;他一開始就表明自己是來幫忙的,他們是一個團隊。
    就連韋齊的用語也顯露出這點。「你和我會一起想出辦法。」「我們必須一起努力,因為我們不希望這件事超出我們的掌控,對吧?」利用「我們」這種包含式代名詞,建立起一處韋齊會盡全力協助與保護對方的世界,但對方得協助韋齊做到。人類很難對想幫自己的人發脾氣。
    唯有在理解對方、建立信任感後,韋齊才試著改變對方。他必須讓對方聽得進他的建議與引導。
    即使是達到這個階段後,韋齊依舊一定會從對方的角度來解決事情。打算搶銀行的歹徒綁架兩名人質?不可能叫歹徒自己出來,好讓韋齊這邊的人抓。韋齊的確希望搶匪那麼做,但搶匪可不想鋃鐺入獄。

    更有效的手段是讓搶匪感覺解決方案是他們的點子,讓他們自己說服自己。

    韋齊利用銀行強匪自己的措詞,模仿他們說話,以達成他想要的目標。他鼓勵銀行搶匪自行得出結論,認為最好的一條路就是高舉雙手投降。
    前述幾段話的意思,不是銀行搶匪想要什麼都照辦,因為搶匪最想做的事是拿著錢逃之夭夭,就此消失得無影無蹤,全身而退。韋齊不能讓這種事發生。
    韋齊的做法最厲害之處,在於他讓搶匪想要照做。不是靠命令,而是讓搶匪感到他是在為他們著想,以此推動搶匪抵達他從頭到尾都想讓他們抵達的地方。也就是讓搶匪認定若要達成自身目的,最好的辦法就是自首。

    .

    幾年前,韋齊正試著化解一名父親(以下化名為約翰)的自殺意圖。約翰意志消沉,因為失業後找不到新工作,擔心養不起家人。他唯一想到能幫助家人的方法就是自殺。他保了金額很高的壽險,要是自己死了,家人可以靠保險金過活。
    一般人碰到這種事,第一反應是單刀直入。約翰如果是自殺死的,保險公司根本不會理賠。我們應該向約翰點出這件事,對吧?
    然而,約翰不是那樣想事情。他的理解不是那樣。如果你開頭就試圖跟他講理,從你的觀點出發、而不是他的,約翰大概真的會自殺。

    韋齊開始與約翰講話,他自我介紹,問約翰還好嗎?接著開始了解背後的問題。
    「我替×××做牛做馬二十年,」約翰說,「我卻被趕出公司,現在沒有收入,所有的東西都是銀行的。我得照顧我的家人,我這麼做是為了家人。我的保險金很高。沒人需要我。」

    「跟我談談你的家人。」韋齊說。韋齊此時化身為「幫助先生」,試著了解約翰這個人,他關心約翰。
    「我,那個,我有太太和兩個很棒的孩子。」約翰說。
    由於約翰把重點放在孩子身上,韋齊選中那個正面的話題,進一步探索。「跟我
    說說你的孩子。」
    「嗯,我有小孩—兩個都是兒子。」約翰說。
    「兩個都是男孩?真的啊?」韋齊開始換句話說,模仿約翰講話。
    「對。」約翰回答。
    「聽起來你很愛他們。」韋齊說。他替約翰的情緒定調,「聽起來你真的很愛他們。」
    「嗯,對,我當然愛他們。」約翰說。
    「你一定是非常、非常好的爸爸,你試著做對的事。」韋齊說。
    「嗯,對,當然是這樣,對吧?」約翰回答。

    韋齊讓約翰聊起孩子,講他們父子間的關係。約翰希望兒子當好孩子,懂得尊重女性。他會帶孩子去釣魚,傳授生活技能。孩子們很喜歡待在爸爸身邊。
    他們聊了一陣子後,約翰吐露了這許多資訊,韋齊回應道:「哇,天啊,約翰,
    我覺得你要是今天自殺,你的兒子會失去最好的朋友。」

    說完這幾句話後,現場寂靜無聲。韋齊也保持安靜,讓約翰琢磨他剛才說的話。

    韋齊這下子把難題放進約翰腦中,他沒告訴約翰該做什麼,也沒催促他千萬別自殺,只是聆聽,換個方式重述約翰自己說的話。由於韋齊已經和約翰建立關係並協助他,而且不帶批判,約翰很難不聽進韋齊的話。
    好了,約翰不會自殺了,因為自殺已經不再像是可行的選項。阻止他人自殺是極端的棘手情境,最好大部分的人都永遠不會碰上這一天。

    不過,韋齊的方式同樣適用於各式各樣的日常事務。從和供應商的公事對話,到伴侶間的爭吵。與其試圖說服,不如從理解對方著手。為什麼供應商的價格高過你想要的價格?或許他們成本提高了。另一半很氣洗水槽裡的髒碗盤?或許問題真的出在盤子本身,但也可能是沒洗的碗一直讓對方想起某個懸而未決的大問題。

    人們感到被理解、被關懷時,就會產生信任感。

    供應商知道目標是長遠的夥伴關係,而不是只賺眼前這一筆。另一半明白了有時髒盤子就只是髒盤子。把事情說開時,你們將一起找出解決的辦法。
    道理如同幫花園除草。最快的方法是抓住葉子、讓雜草從地面斷開,接著拔下一根。
    雖然這似乎是立即見效的方式,長遠來講效果不佳。由於斬草沒除根,野草還會長回來。看上去是捷徑,最後卻花掉更多時間。
    真正要去除野草,或是改變看法,就得找到源頭,挖出究竟是什麼樣的需求與動機,導致當事人出現這樣的行為。追根究柢後,自然能水到渠成。

    .

    今天要討論的重點主要有兩點:
    ■ 讓對方感受到自己是這場互動中最重要的當事人
    ■ 人們感到被理解、被關懷時,就會產生信任感

    .

    討論書籍:
    《#如何改變一個人》
    華頓商學院教你消除抗拒心理,從心擁抱改變

    作者:約拿.博格

    直播時間:
    7/11(日)晚上9點半

    .

    在直播下方留言會贈書,請記得分享直播到個人臉書版面,並設成公開。出版社會以官方粉絲團抽三位留言分享並公開的朋友贈書、寄送(不包含國外地區),三天後由出版社在直播影片下方留言公布贈書名單。

  • 聯邦調查局國際探員 在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2021-07-11 18:51:34
    有 1,259 人按讚

    贈書直播預告_人們會改變的前提,是信任對話的人,把話聽進去

    .

    葛瑞格.韋齊(Greg Vecchi)是美國聯邦調查局(FBI)的案件調查員,擔任人質談判員,處理過跨國綁架案,訊問過落網的海珊,帶領過FBI傳奇的「行為科學組」(Behavioral Science Unit)。從制伏銀行搶匪,一直到審問連環殺手,韋齊在各種看似不可能的情況下改變了人們的心意。

    過去數十年間,談判人員仰賴一種簡單的階梯模型。無論是說服國際恐怖分子放走人質,或者是讓民眾放棄自殺意圖,這套基本步驟都能發揮作用。
    第一步不是施加影響力或加以說服。如同大部分的人試圖改變他人心意時做的事,新手談判者總想要直話直說:「現在就釋放人質,要不然我們就開槍了!」立刻跳到自己想要的結果。
    這種戰術理所當然行不通。聽在耳裡太過直接、侵略性過強,通常會造成衝突升高。試圖用這種方式影響他人,十分自我中心。不在乎另一方,不關切他們要什麼、動機是什麼,一切都是我我我,我想要什麼。

    人們會改變的前提是把話聽進去,是信任對話的人。

    在那之前,你說破了嘴也沒用。想一想為什麼口耳相傳的效果會勝過廣告。如果廣告說一間新餐廳很棒,人們通常不會相信,因為他們不認為廣告所說的值得信任。
    然而,如果是朋友說某家手工義大利寬扁麵好吃,人們會比較願意嘗試。為什麼?因為朋友已經贏得他們的認可。他們認識這個人的時間,久到能假設對方把他們的最佳利益放心上。
    經驗豐富的談判人員,因此不會開頭就說自己想要什麼,而是先去認識他們試圖改變的那個人,了解到底是怎麼一回事。談判人員會想辦法理解與體會對方的情形、感受與動機,讓對方知道有人懂他們。
    人處於危機中會感到孤立無援,憤怒又沮喪,希望有人聽他們說話。然而,他們會走到今天這一步,就是因為感到沒有任何人聽他們說話。

    韋齊因此每次談判都以相同的方式開場。不論對方是五歲小孩或五十歲的銀行搶匪,是想自殺的母親或殺人犯,韋齊的開場白永遠是:「嗨,我是FBI的韋齊。你還好嗎?」
    他並不採取正式的辭令,例如:「我是聯邦調查局的特別探員韋齊。」更不會說:「現在就高舉雙手出來,否則我們就進去抓你了。」那種方法不是很能建立信任感。
    相反地,韋齊先搭建橋梁。他讓對方開口,不批判,不插嘴,以此建立關係,讓對方感受到自己是這場互動中最重要的當事人。韋齊問對問題,讓對方看出他真的用心在聆聽,他在乎這件事。
    除了表達同情與理解,韋齊的開場白還能蒐集寶貴資訊。「策略性同理心」(tactical empathy)能協助談判人員理解根本問題出在哪:為什麼嫌犯會苦惱、他們需要什麼。聰明的談判人員會從當事人的角度出發,以他們為中心,藉此建立連結及奠定影響力的基礎。

    對缺乏經驗的談判者而言,這點通常最難做到,因為不僅要聽另一方說話,還得從對方的觀點出發,而不是直接開始解決問題。但是唯有基礎打好了,才可能得出解決辦法。
    因為當人們感到真的有人用心聽自己說話、關心他們好不好,就會生出信任感。韋齊形容,這是在成為協助他們的人。變成他們的支持者、替他們達成想要的事。「你聽起來餓了。我幫你找點食物。」「你需要逃亡用的車?你想要哪種車?」韋齊成為中間人,成為對方的夥伴;他一開始就表明自己是來幫忙的,他們是一個團隊。
    就連韋齊的用語也顯露出這點。「你和我會一起想出辦法。」「我們必須一起努力,因為我們不希望這件事超出我們的掌控,對吧?」利用「我們」這種包含式代名詞,建立起一處韋齊會盡全力協助與保護對方的世界,但對方得協助韋齊做到。人類很難對想幫自己的人發脾氣。
    唯有在理解對方、建立信任感後,韋齊才試著改變對方。他必須讓對方聽得進他的建議與引導。
    即使是達到這個階段後,韋齊依舊一定會從對方的角度來解決事情。打算搶銀行的歹徒綁架兩名人質?不可能叫歹徒自己出來,好讓韋齊這邊的人抓。韋齊的確希望搶匪那麼做,但搶匪可不想鋃鐺入獄。

    更有效的手段是讓搶匪感覺解決方案是他們的點子,讓他們自己說服自己。

    韋齊利用銀行強匪自己的措詞,模仿他們說話,以達成他想要的目標。他鼓勵銀行搶匪自行得出結論,認為最好的一條路就是高舉雙手投降。
    前述幾段話的意思,不是銀行搶匪想要什麼都照辦,因為搶匪最想做的事是拿著錢逃之夭夭,就此消失得無影無蹤,全身而退。韋齊不能讓這種事發生。
    韋齊的做法最厲害之處,在於他讓搶匪想要照做。不是靠命令,而是讓搶匪感到他是在為他們著想,以此推動搶匪抵達他從頭到尾都想讓他們抵達的地方。也就是讓搶匪認定若要達成自身目的,最好的辦法就是自首。

    .

    幾年前,韋齊正試著化解一名父親(以下化名為約翰)的自殺意圖。約翰意志消沉,因為失業後找不到新工作,擔心養不起家人。他唯一想到能幫助家人的方法就是自殺。他保了金額很高的壽險,要是自己死了,家人可以靠保險金過活。
    一般人碰到這種事,第一反應是單刀直入。約翰如果是自殺死的,保險公司根本不會理賠。我們應該向約翰點出這件事,對吧?
    然而,約翰不是那樣想事情。他的理解不是那樣。如果你開頭就試圖跟他講理,從你的觀點出發、而不是他的,約翰大概真的會自殺。

    韋齊開始與約翰講話,他自我介紹,問約翰還好嗎?接著開始了解背後的問題。
    「我替×××做牛做馬二十年,」約翰說,「我卻被趕出公司,現在沒有收入,所有的東西都是銀行的。我得照顧我的家人,我這麼做是為了家人。我的保險金很高。沒人需要我。」

    「跟我談談你的家人。」韋齊說。韋齊此時化身為「幫助先生」,試著了解約翰這個人,他關心約翰。
    「我,那個,我有太太和兩個很棒的孩子。」約翰說。
    由於約翰把重點放在孩子身上,韋齊選中那個正面的話題,進一步探索。「跟我
    說說你的孩子。」
    「嗯,我有小孩—兩個都是兒子。」約翰說。
    「兩個都是男孩?真的啊?」韋齊開始換句話說,模仿約翰講話。
    「對。」約翰回答。
    「聽起來你很愛他們。」韋齊說。他替約翰的情緒定調,「聽起來你真的很愛他們。」
    「嗯,對,我當然愛他們。」約翰說。
    「你一定是非常、非常好的爸爸,你試著做對的事。」韋齊說。
    「嗯,對,當然是這樣,對吧?」約翰回答。

    韋齊讓約翰聊起孩子,講他們父子間的關係。約翰希望兒子當好孩子,懂得尊重女性。他會帶孩子去釣魚,傳授生活技能。孩子們很喜歡待在爸爸身邊。
    他們聊了一陣子後,約翰吐露了這許多資訊,韋齊回應道:「哇,天啊,約翰,
    我覺得你要是今天自殺,你的兒子會失去最好的朋友。」

    說完這幾句話後,現場寂靜無聲。韋齊也保持安靜,讓約翰琢磨他剛才說的話。

    韋齊這下子把難題放進約翰腦中,他沒告訴約翰該做什麼,也沒催促他千萬別自殺,只是聆聽,換個方式重述約翰自己說的話。由於韋齊已經和約翰建立關係並協助他,而且不帶批判,約翰很難不聽進韋齊的話。
    好了,約翰不會自殺了,因為自殺已經不再像是可行的選項。阻止他人自殺是極端的棘手情境,最好大部分的人都永遠不會碰上這一天。

    不過,韋齊的方式同樣適用於各式各樣的日常事務。從和供應商的公事對話,到伴侶間的爭吵。與其試圖說服,不如從理解對方著手。為什麼供應商的價格高過你想要的價格?或許他們成本提高了。另一半很氣洗水槽裡的髒碗盤?或許問題真的出在盤子本身,但也可能是沒洗的碗一直讓對方想起某個懸而未決的大問題。

    人們感到被理解、被關懷時,就會產生信任感。

    供應商知道目標是長遠的夥伴關係,而不是只賺眼前這一筆。另一半明白了有時髒盤子就只是髒盤子。把事情說開時,你們將一起找出解決的辦法。
    道理如同幫花園除草。最快的方法是抓住葉子、讓雜草從地面斷開,接著拔下一根。
    雖然這似乎是立即見效的方式,長遠來講效果不佳。由於斬草沒除根,野草還會長回來。看上去是捷徑,最後卻花掉更多時間。
    真正要去除野草,或是改變看法,就得找到源頭,挖出究竟是什麼樣的需求與動機,導致當事人出現這樣的行為。追根究柢後,自然能水到渠成。

    .

    今天要討論的重點主要有兩點:
    ■ 讓對方感受到自己是這場互動中最重要的當事人
    ■ 人們感到被理解、被關懷時,就會產生信任感

    .

    討論書籍:
    《#如何改變一個人》
    華頓商學院教你消除抗拒心理,從心擁抱改變

    作者:約拿.博格

    直播時間:
    7/11(日)晚上9點半

    .

    在直播下方留言會贈書,請記得分享直播到個人臉書版面,並設成公開。出版社會以官方粉絲團抽三位留言分享並公開的朋友贈書、寄送(不包含國外地區),三天後由出版社在直播影片下方留言公布贈書名單。

  • 聯邦調查局國際探員 在 大紀元時報(香港)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2021-05-23 13:40:24
    有 37 人按讚

    5月17日上午,美國亞特蘭大國際關係委員會邀請聯邦調查局資深中國問題調查探員菲利普‧維斯拉(Philip M. Wislar)在網上論壇上,講述中共如何對美國家安全造成傷害。| #香港大紀元新聞頻道2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lh_gSgbN8eQ

    【譴責暴力 絕不退縮】
    支持大紀元:
    📍贊助大紀元:
    https://www.epochtimeshk.org/sponsors
    📍加入會員:
    https://hk.epochtimes.com/subscribe

    📍成為大紀元Patron,收睇無過濾嘅新聞影片:
    https://www.patreon.com/epochtimeshk

  • 聯邦調查局國際探員 在 伊格言Egoyan Zheng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2019-11-12 21:00:10

    《破案神探》(Mindhunter,或譯「心靈獵人」)是一齣美劇,背景設定於1978年,聯邦調查局FBI剛剛成立「犯罪行為科學」研究部門。曾是人質談判專家的主角霍頓‧福特訪查了全美已入獄服刑的連環殺人犯,從他們的口述生平,解析心理動機和行為模式;並試圖藉由這些資料,對類似的案件,找出破案線索。
    ☞Instagram|http://www.instagram.com/egoyanzheng
    #破案神探 #網路霸凌 #正義魔人
    ─────────
    ☞〈深淵也凝視著你〉全文連結:https://www.egoyanzheng.com/single-post/2019/11/11/%E6%B7%B1%E6%B7%B5%E4%B9%9F%E5%87%9D%E8%A6%96%E8%91%97%E4%BD%A0
    ☞請記得按讚、分享、訂閱、小鈴鐺喔。
    ───
    《破案神探》(Mindhunter,或譯「心靈獵人」)是一齣美劇,背景設定於1978年,聯邦調查局FBI剛剛成立「犯罪行為科學」研究部門。曾是人質談判專家的主角霍頓‧福特訪查了全美已入獄服刑的連環殺人犯,從他們的口述生平,解析心理動機和行為模式;並試圖藉由這些資料,對類似的案件,找出破案線索。

    這「行為科學研究部門」很快獲得上司支持,並協助各地州警成功偵破了數起懸案。霍頓‧福特探員也因此擒獲了「現代福爾摩斯」的美譽,運籌帷幄,自信滿滿。直到有一天,他遭遇了職業生涯中第一道個人難題:他發現了一名小學校長的不當行為。羅傑‧韋德校長,年約五十多歲,服務於榭蒂蘭恩小學數十年,辦學有聲有色,春風化雨,頗獲好評。然而他長期有個怪異行為:他喜歡搔癢小孩的腳底。每當小朋友們打架、不聽話或假裝腳痛不想上學時;韋德校長便把他們叫進校長室,搔癢腳底作為處罰;事後還給他們五分錢做為獎賞。這些孩子們完全沒有不舒服的感覺,而且往往是笑著離開的──因為會癢嘛,而且那又有點好玩。這看來頗具創意,但同時卻又如此可疑。對,校長把微罪懲罰給「遊戲化」了,藉此減輕被懲戒者的受辱感;但依舊保留了「懲戒」這個名目。但有少數老師和家長質開始心生疑竇:這外表看來一本正經、且素來受人景仰的校長大人,該不會是個變態蘿莉控或正太控吧?

    根據自己訪談眾多殺人者的經驗與直覺,自信滿滿的福特探員斷定:愛對孩子搔癢的韋德校長,顯然就是個變態,他的不當行為正預示著他「即將」犯下重罪──儘管此刻除了少數老師與家長的主觀憂慮外,沒有任何明確犯罪跡證。福特探員堅持向教育主管機關告發此事。這導致韋德校長火速遭到革職,被迫離開教育界。然而事後,校長太太找到福特探員,聲淚俱下指控他催毀了韋德校長的清譽與人生,平白毀了韋德一家的幸福生活。一名橫遭剝奪一生摯愛之志業的教育家,一夕之間淪為過街老鼠。比起陷入的經濟困境,無形損失更為可怕:好友疏遠了他們,外出採買時承受無止盡的竊竊私語和懷疑的目光,再也沒有人願意和校長一家說話。

    羅傑‧韋德真是個變態嗎?福特探員的「預測」或「防患未然」,是正確的嗎?直至第一季結束,劇中情節尚未帶來確切的答案。

    然而伊格言說,這現象正像是尼采的一句名言:當你凝視深淵,深淵也凝視著你。伊格言解釋:容我們稍稍「偏移」或「延伸」一下這句話的涵意──福特探員對連環殺手的訪談,正是站在正義、科學、法律的彼岸在凝視這些深淵。然而凝視的過程,卻也難免被深淵「回視」。有時候,當深淵裡的罪惡太過龐大、恐怖,乃至挑戰人類良知與文明之底限,作為一名研究者,想要對它產生「理解」和「同理」(就像片名:Mind Hunter:一邪惡變態心智之獵取者,「心靈獵人」),往往必須親身涉險,仔細揣想這些人類極惡者的心智。而付出的代價或許正是──讓自己變得跟他們很像......
    ────
    伊格言,小說家、詩人,《聯合文學》雜誌2010年8月號封面人物。
    著有《噬夢人》、《與孤寂等輕》、《你是穿入我瞳孔的光》、《拜訪糖果阿姨》、《零地點GroundZero》、《幻事錄:伊格言的現代小說經典十六講》、《甕中人》等書。

    作品已譯為多國文字,並於日本白水社、韓國Alma、中國世紀文景等出版社出版。
    曾獲聯合文學小說新人獎、自由時報林榮三文學獎、吳濁流文學獎長篇小說獎、華文科幻星雲獎長篇小說獎、中央社台灣十大潛力人物等;並入圍英仕曼亞洲文學獎(Man Asian Literary Prize)、歐康納國際小說獎(Frank O'Connor International Short Story Award)、台灣文學獎長篇小說金典獎、台北國際書展大獎、華語文學傳媒大獎年度小說家等獎項。
    獲選《聯合文學》雜誌「20位40歲以下最受期待的華文小說家」;著作亦曾獲《聯合文學》雜誌2010年度之書、2010、2011、2013博客來網路書店華文創作百大排行榜等殊榮。
    曾任德國柏林文學協會(Literarisches Colloquium Berlin)駐會作家、香港浸會大學國際作家工作坊(IWW)訪問作家、中興大學駐校作家、成功大學駐校藝術家、元智大學駐校作家等。
    香港文匯報專訪:
    http://paper.wenweipo.com/2019/09/02/...
    香港明報專訪:
    https://news.mingpao.com/pns/副刊/artic...
    ────
    小說是什麼?我認為,好的小說是一則猜想──像數學上「哥德巴赫的猜想」那樣的猜想。猜想什麼?猜想一則符號系統(於此,是文字符號系統)中的可能真理。這真理的解釋範圍或許很小,甚至有可能終究無法被證明(哥德爾的不完備定理早就告訴我們這件事);但藝術求的從來便不是白紙黑字的嚴密證明,是我們閱讀此則猜想,從而無限逼近那則真理時的智性愉悅。如若一篇小說無法給我們這樣的智性,那麼,它就不會是最好的小說。
    是之謂小說的智性。───伊格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