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卦]聯合文學期刊是什麼?優點缺點精華區懶人包

雖然這篇聯合文學期刊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聯合文學期刊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聯合文學期刊產品中有7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0的網紅,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漢聲廣播電台「fb新鮮事」節目 李基銘主持人 本集主題:「零下六十八度:二戰後臺灣人的西伯利亞戰俘經驗」介紹 訪問作者:陳力航 內容簡介: |南洋以外,臺灣人的極地苦寒戰俘記憶| 非虛構寫作紀錄二戰後臺灣人的身不由己 以日本國民身分遠赴滿洲國,面對異域與隨之而來的戰事 從小人物...

 同時也有2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1,790的網紅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本集主題:「零下六十八度:二戰後臺灣人的西伯利亞戰俘經驗」介紹 訪問作者:陳力航 內容簡介: |南洋以外,臺灣人的極地苦寒戰俘記憶| 非虛構寫作紀錄二戰後臺灣人的身不由己 以日本國民身分遠赴滿洲國,面對異域與隨之而來的戰事 從小人物個人生命經驗看大歷史底下的流轉與哀傷 西伯...

  • 聯合文學期刊 在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2021-09-03 08:02:48
    有 33 人按讚

    漢聲廣播電台「fb新鮮事」節目
    李基銘主持人

    本集主題:「零下六十八度:二戰後臺灣人的西伯利亞戰俘經驗」介紹

    訪問作者:陳力航 

    內容簡介:
    |南洋以外,臺灣人的極地苦寒戰俘記憶|

      非虛構寫作紀錄二戰後臺灣人的身不由己
      以日本國民身分遠赴滿洲國,面對異域與隨之而來的戰事
      從小人物個人生命經驗看大歷史底下的流轉與哀傷

      西伯利亞拘留,指的是二戰末期,蘇聯向日本開戰,戰敗後大量的日軍戰俘強制移送西伯利亞與中亞、蒙古等地,在惡劣高壓的環境中進行苦役工作,在那不毛之地導致許多人魂斷異鄉。

      除了日本人,當時的臺灣人成為戰俘後,也被送往西伯利亞。臺灣人來自溫暖海島,更加不能適應北地氣候,然而,這段歷史卻被抹去、消失於臺灣人的記憶中。

      本書從宜蘭男兒陳以文的生命歷程出發,透過他的經驗,回到那混亂的一九四五年,跟著他從日本本土出發,前往滿洲、西伯利亞,重新認識並補足屬於臺灣人的歷史。

    作者簡介:陳力航
      出身宜蘭醫藥世家,成大歷史系學士、政大臺史所碩士,現為獨立研究者,專長為日治時期臺灣史,除學術著作之外,亦有多篇歷史普及、非虛構文章刊載於網站《故事》、《黑色酒吧》、期刊《薰風》。專書部分,著有《圳流百年》(方寸,與謝金魚等合著)、《黑色怪譚:讓你害怕的,真的是鬼嗎?》(聯合文學,與艾德嘉等合著)、《不能只有我看到!臺灣史上的小人物大有事》(圓神,與吳亮衡等合著)。

    出版社粉絲頁: 前衛出版社
       

    👇YouTube頻道,可以收看👇
    https://goo.gl/IQXvzd

    👇podcast平台,可以收聽👇
    SoundOn https://bit.ly/3oXSlmF
    Spotify https://spoti.fi/2TXxH7V
    Apple https://apple.co/2I7NYVc
    Google https://bit.ly/2GykvmH
    KKBOX https://bit.ly/2JlI3wC
    Firstory https://bit.ly/3lCHDPi

    👇請支持七個粉絲頁👇
    李基銘主持人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lee
    李基銘的影音頻道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video
    Fb新鮮事新聞報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fbnews
    LIVE直播-fb新鮮事:https://www.facebook.com/live.fbshow
    漢聲廣播電台「fb新鮮事」節目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vhbn
    漢聲廣播電台「快樂玩童軍」節目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scout
    漢聲廣播電台「生活有意思」節目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life

  • 聯合文學期刊 在 每天為你讀一首詩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2021-02-16 21:00:00
    有 90 人按讚

    雪永遠不增高也永遠不融解──論林燿德長詩〈軍火商韓鮑〉 ◎陳顥仁

    一、前言

    林燿德生於1962年,雖然年僅三十四歲就與世長辭,但對台灣文壇留下的影響卻是不容忽視。長詩〈軍火商韓鮑〉(註1)被視為是林燿德的自傳詩,全詩共60節,長達數百行,以法國詩人尚·尼可拉·阿爾居爾·韓波(Jean Nicolas Arthur Rimbaud)的生平作為敘事長詩的基底,並以此寄託自己與創作、與文學,甚至文學際遇的關係。而本篇論文將著重在林燿德在〈軍火商韓鮑〉一長詩中所展現的詩語言狀態,及詩人如何操縱實象與虛象,創造出詩語言的特殊質地。

    日前,讀到顧城詩作〈美〉(註2):

    我所渴望的美,

    是永恆與生命;

    誰知它們竟水火不容。

    永恆的美,奇光異彩,

    卻無感無情;

    生命的美,千變萬化,

    卻終為灰燼。

    筆者以為,這幾乎可以說是創作者所必然遇到的矛盾,而林燿德也不例外。於筆者而言,林燿德的形象可以說是「一個永遠的眺望者:踩在灰燼裡,陷得很深,眼睛裡都是遠方。」詳細將於本篇論文分節敘述。

      

    二、踩在灰燼裡:林燿德的實象書寫

    首先,將從林燿德對於實象的書寫策略開始,筆者將再細分為兩項:語言的陌生途徑,及語言的表現形式。

    (一)語言的陌生途徑:性的、殘忍的、暴力的

    林燿德在〈軍火商韓鮑〉一詩中,可以明顯地將主題分為:宗教、性、文學等,而如新批評理論所說,詩人借用一種「陌生化」的途徑使語言產生詩意,而林燿德在〈軍火商韓鮑〉中,即是藉由性的、殘忍的、暴力的畫面和文字,來使讀者產生一種陌生感,如同第4節(註3):

    「4

    十八歲,他吸毒,蟄存在整個

    巴黎最骯髒的角落,自瀆

    ,在自己飽實的陽具上

    吐口水,苛薄地唾棄那些

    被稱為詩人而活在中古時期

    的騙徒們。他在迷濛的意識裏

    想像革命與屠殺的風景,

    發現自己即將供應這個都市

    一部賣淫者的憲法。」

    林燿德將詩人韓波加入巴黎公社之時的社會狀況,以及想像韓波當時不為社會所見容,甚至也不齒與社會為伍的狀態,大量描寫進入詩中。包括毒品、自瀆、陽具、騙徒、革命、屠殺、賣淫等等。林燿德替一個實際的年代重新造景,是為了凸顯林燿德想表現的性的、殘忍的、暴力的美學觀點,而這樣的視角及畫面也就形塑了林燿德詩中的實象氛圍。進一步,這樣的實象也就成為林燿德敘事詩中的詩語言質感來源。

    (二)語言的表現形式:並置的、鋪排的

    林燿德經常將許多意象並置在一起,在沒有連接詞、主詞受詞的情況下,以單個意象的狀態,同時呈現給讀者。在這樣並置的狀況下,讀者會自行在閱讀過程中,重新將所有支離破碎的細節建構起來,但同時,這也是一種沒有留給讀者呼吸、喘息空間的書寫方式,讀者必須連貫地、毫無停頓地接收所有的實象。這也跟林燿德所選用的意象主題:性、殘忍、暴力產生呼應,成為完整的一個意象組織。如第31節(註4):

    「31

    韓鮑曾經目睹

    生長六對翅膀的大天使

    飛越黑色的夜空

    韓鮑曾經目睹

    兩個酋長都使用他所販賣的槍枝

    將彼此的腦漿轟出腦殼

    韓鮑曾經目睹

    一個更年期的慈祥修女

    以歪斜的姿態被姦殺在荒野之中

    韓鮑曾經目睹

    自己在自己的夢境裏

    將背後的翅膀一對一對撕裂下來」

    林燿德藉由鋪排「韓鮑曾經目睹」這一句型,將幾個畫面重新並置,儘管這幾個畫面可能沒有直接關聯,但藉著相似的句型,也做到了使讀者同時接收而無障礙的狀況。而在這幾個句子之間,也能見到黑色夜空、槍殺、姦殺、撕裂翅膀等等的意象,就像是不間斷地呈現給讀者,所有不舒服的、不適的場景畫面,而且這些畫面是一個一個接踵而來,進而在閱讀的過程中產生一種壓迫的力量。

    而筆者所謂「踩在灰燼裡」,正是在描述林燿德在詩中相當重視顧城所謂短暫的、將化為灰燼的生命之美,藉由一個個體,去感受這個世界,不排斥裡頭所有的痛苦、所有的憤恨、所有的不舒服。

    三、陷得很深:林燿德的虛象變形

    在這個章節,將探討林燿德又是如何處理詩中的虛象,並以兩個方向進行:「緊的語言狀態」,以及「洛夫式的單句折疊變形」。

    (一)緊的語言狀態

    林燿德在〈軍火商韓鮑〉一詩中,也常用典故。如第6節(註5):

    「6

    母音E是霧靄與天幕

    交綏後的純潔色澤。

    凋萎了白之後的白

    純潔被火藥炸碎之後剩下空茫。」

    若以平常的詩語言觀之,「母音E」一詞可能因其「母音」、「聲音」或是聲響「E」的特性,產生一自由闡釋的多義,但當讀者進入韓波的文本,韓波在其代表作〈母音〉中,曾明確表示──A是黑色、E是白色、I是紅色、O是藍色、U則是綠色。縱觀〈軍火商韓鮑〉一詩,其他以「母音」借代的句子,就可直接看出,這裡的「母音E」確是實指顏色「白色」。

    如此一來,「母音E」便失去了一個詞語生動的變化性,因為它有一個實際的典故,因此這些詩中的名詞便受到了綑綁,對比於鬆的、可以多重解讀的一個原本面貌,林燿德所使用的虛象,便進入的光譜中緊的、限定的那一端。名詞與其象徵物有了沉重的牽連──非此不可,讀者沒有其他的詮釋空間。這樣的虛象策略限制了讀者的閱讀空間,但也固定住讀者的視野,讓讀者直接接受林燿德腦中的意念。

    (二)洛夫式的單句折疊變形

    在翁文嫻教授的〈在古典之旁辯解現代詩的「變形」問題〉(註6)中提到:「『折疊』是力求句子詩質稠密,不令之平與滑,最佳狀態有尺幅千里的效果,雖然不一定能如是,但總見到不斷經營的苦心。……最具代表性的詩人是洛夫,他的《石室之死亡》系列,凌空劈出了中國現代語言這一面折曲的風景,此詩據稱已超過三十萬字評論。」

    翁文嫻教授將「變形」一概念分為四類:單句內的扭曲折疊、句與句之間的夢幻連接、將內心衝突擴展為系句畫面、不斷分裂的語言。而單句內的扭曲折疊即是筆者認為林燿德與洛夫所共享的變形特質,也就是「不同詞性被擠壓相處的句法」(註7),且見林燿德〈軍火商韓鮑〉中的第22節(註8):

    「22

    。魏蘭沒有回答

    他瘖啞成一堵牆

    牆縫間睜開無數眼瞳

    憂傷瞠視

    韓鮑髮絲狂舞」

    即令人想到洛夫《石室之死亡》第一首「任一條黑色之流咆哮橫過他的脈管/我便怔住,我以目光掃過那座石壁/上面即鑿成兩道血槽」同樣都是一堵牆,洛夫的是石壁,在被注視之時鑿出血槽;而林燿德的則是瘖啞的牆,在牆縫間還睜開無數眼瞳。

    牆本身無法言語,而瘖啞本身也非一個動詞,牆縫間更不是一個可以睜開眼睛的主體,如此這些不合理的、不同詞性被擠壓在一起,產生出一個超現實的畫面,這就是林燿德一個重要的處理虛象的模式。

    回到一開始談到的,林燿德提供的一個「緊的語言狀態」,加上「洛夫式的變形」,即可從虛象的策略中,清晰見到林燿德對於詩語言的控制,其絲毫不放任、要求掌控全部畫面的性格,這也就是筆者為何稱之為在灰燼裡「陷得很深。」

    四、眼睛都是遠方:林燿德的嚮往

    除卻實象和虛象的運用策略之外,筆者認為,在林燿德疼痛的、不適的、控制的文字質感之外,還有一種遙遙指引著這些意象的方向的,林燿德嚮往的遠方。可見第14節(註9)、第20節(註10):

    「14

    當我 離開的時候:

    世界將  會變成什麼

    除了  這疲累的城市

    無所不在   ,蹲踞

    新人類的 古代幻覺,」

    「20

    我的棕髮沾附精蟲黏溼

    的渦流。我已經

    無法尋獲 古代」

    林燿德也有疲倦的時候、離開的時候,但在第14節,儘管有許多缺席、許多未完成,但有一個不曾離開、無所不在的「新人類的古代幻覺」;在第20節中,儘管真實的身體依舊在精蟲的黏濕裡,處在一個生命的困頓裡,但這樣的困頓,其實是面向一個無法尋獲的「古代」。

    由此可以見到,林燿德所給出來的所有性的、殘忍的、暴力的實象,其實都是「當代」,都有一個隱藏的「古代」與之相對,那裡有所有的平靜、那裡有所有的平安。

    翁文嫻教授在討論顧城的論文(註11)中也提到,「(顧城)是用現象來表達心內感知的美,那些美萌生於象,亦只能回到現象界中尋訪,這是一大片無邊涯之境,非個人區區意識所可主宰、變形、指示就可以及至的。」,對筆者而言,相對於顧城所發展出來的「無我」詩學,林燿德似乎就是在這個光譜的另外一端,借翁文嫻教授之語,即是「藉由個人意識主宰、變形、指示」其詩歌文字,所開展出來,具有強烈林燿德自我色彩的詩學道路。

    於是筆者說,林燿德眼睛都是遠方。因為林燿德的眼裡有這一個遠方,因此才竭盡所能的扭曲現在、折疊當代,所有的變形都是一種對遠方的思念,儘管這個遠方可能曾經出現過,也可能永遠都不會到來。

    五、結語

    在〈軍火商韓鮑〉的註(註12)裡頭寫道:

    「註:

    法國結構主義者羅蘭·巴特(R. Barthes1915-1980)在

    《寫作的零度》一書中指出:現代詩始於韓鮑而非波

    特萊爾。這種看法至少在本世紀已成為詩史的共識。」

    由此可見,林燿德對於自己的詩作,以及自身所處的位置,的確是以一個現代詩的繼承者、甚至是開創者自居。

    而在詩的最後,第59節(註13)與第60節(註14)提到,「睜開眼睛/幽光在軍火商的意識中折射」、「漶散的瞳睛,這迷惘的漩渦/多麼類似一個/誕生的星系」,對於上一章提到的當代的終結,在林燿德的詩的末尾,卻給出了一個意象:死亡之後才誕生的星系。這可能是在詩人韓波過世之後才日益壯大的現代詩潮流,也可能是林燿德詩的一個祕密指向。而林燿德在當代作為一個以技術見聞的詩人,其結構、敘事技巧、主題內容等等的開創性,著實替當代華文文學開啟了一個新的篇章,而在本篇論文中所探討的,林燿德的詩語言則呈現出了一個相對於普遍性、相對於客觀現象的個人主觀特質,這樣的詩語言將林燿德的詩密度提高到一個險峻的高峰,但也將他限制在一個固定的位置,難以左右上下、朝四方開展。

    正如林燿德詩所言,雪永遠不增高、也永遠不融解。

      

    註1:林燿德,《不要驚動不要喚醒我所親愛》,(臺北:文鶴出版,1996),頁67-138。

    註2:顧城著,張寶云、林婉瑜編,《回家:顧城精選詩集》(台北:木馬出版,2016),頁27。

    註3:同註1,頁74-75。

    註4:同註1,頁110-111。

    註5:同註1,頁76

    註6:翁文嫻,〈在古典之旁辯解現代詩之「變形」問題〉,《變形詩學》,(北京:北京大學,2013),頁52-77。

    註7:翁文嫻,〈「變形詩學」在漢語現代化過程中的驗證〉,《變形詩學》,(北京:北京大學,2013),頁11-40。

    註8:同註1,頁99。

    註9:同註1,頁90。

    註10:同註1,頁96。

    註11:翁文嫻,〈「賦」體美學探討之二──顧城詩「呈現」界域的存在深度〉,《間距詩學》,(台北:開學文化,2020),頁288-315。

    註12:同註1,頁138。

    註13:同註1,頁135。

    註14:同註1,頁136。

      

    參考書目

    專書與期刊:

    陳芳明,《台灣新文學史》,(台北:聯經出版,2011)

    林燿德,《鋼鐵蝴蝶》,(台北:聯合文學,2006)

    顧城著,張寶云、林婉瑜編,《回家:顧城精選詩集》(台北:木馬出版,2016)

    林燿德,《不要驚動不要喚醒我所親愛》,(臺北:文鶴出版,1996)

    翁文嫻,《變形詩學》,(北京:北京大學,2013)

    翁文嫻,《間距詩學》,(台北:開學文化,2020)

    --

    美術設計:游佳真

    圖片來源:游佳真

    --
    https://cendalirit.blogspot.com/2021/02/20210216.html
    #每天為你讀一首詩 #林燿德 #軍火商韓鮑

  • 聯合文學期刊 在 戴小憨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2018-11-13 18:00:00
    有 278 人按讚

    晚安,我是小憨。
    消失了一個月又回來了(笑)

    今天要跟大家分享的是高雄款雜誌專欄,
    謝謝聯合文學雜誌的邀請,
    在11月的高雄款電子期刊寫畫高雄專欄中,
    小憨繪製也撰寫了一篇小圖文【港都的孩子】

    「遠離喧囂的市區,
    在一片沉靜中聽見了海浪波濤的聲音,
    我是港都的孩子啊!
    有個堅定的聲音這樣對我說。」

    高雄,
    這是我生長的土地,
    孕育了所有珍貴的記憶。

    -
    KH STYLE 高雄款11月
    Link|https://goo.gl/b4HrWG

  • 聯合文學期刊 在 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2021-09-03 09:30:21

    本集主題:「零下六十八度:二戰後臺灣人的西伯利亞戰俘經驗」介紹

    訪問作者:陳力航 

    內容簡介:
    |南洋以外,臺灣人的極地苦寒戰俘記憶|

      非虛構寫作紀錄二戰後臺灣人的身不由己
      以日本國民身分遠赴滿洲國,面對異域與隨之而來的戰事
      從小人物個人生命經驗看大歷史底下的流轉與哀傷

      西伯利亞拘留,指的是二戰末期,蘇聯向日本開戰,戰敗後大量的日軍戰俘強制移送西伯利亞與中亞、蒙古等地,在惡劣高壓的環境中進行苦役工作,在那不毛之地導致許多人魂斷異鄉。

      除了日本人,當時的臺灣人成為戰俘後,也被送往西伯利亞。臺灣人來自溫暖海島,更加不能適應北地氣候,然而,這段歷史卻被抹去、消失於臺灣人的記憶中。

      本書從宜蘭男兒陳以文的生命歷程出發,透過他的經驗,回到那混亂的一九四五年,跟著他從日本本土出發,前往滿洲、西伯利亞,重新認識並補足屬於臺灣人的歷史。

    作者簡介:陳力航
      出身宜蘭醫藥世家,成大歷史系學士、政大臺史所碩士,現為獨立研究者,專長為日治時期臺灣史,除學術著作之外,亦有多篇歷史普及、非虛構文章刊載於網站《故事》、《黑色酒吧》、期刊《薰風》。專書部分,著有《圳流百年》(方寸,與謝金魚等合著)、《黑色怪譚:讓你害怕的,真的是鬼嗎?》(聯合文學,與艾德嘉等合著)、《不能只有我看到!臺灣史上的小人物大有事》(圓神,與吳亮衡等合著)。

    出版社粉絲頁: 前衛出版社

    #李基銘 #fb新鮮事 #生活有意思 #快樂玩童軍
    #漢聲廣播電台

    YouTube頻道,可以收看
    https://goo.gl/IQXvzd

    podcast平台,可以收聽
    SoundOn https://bit.ly/3oXSlmF
    Spotify https://spoti.fi/2TXxH7V
    Apple https://apple.co/2I7NYVc
    Google https://bit.ly/2GykvmH
    KKBOX https://bit.ly/2JlI3wC
    Firstory https://bit.ly/3lCHDPi

    請支持七個粉絲頁
    李基銘主持人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lee
    李基銘的影音頻道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video
    Fb新鮮事新聞報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fbnews
    LIVE直播-fb新鮮事:https://www.facebook.com/live.fbshow
    漢聲廣播電台「fb新鮮事」節目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vhbn
    漢聲廣播電台「快樂玩童軍」節目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scout
    漢聲廣播電台「生活有意思」節目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life

  • 聯合文學期刊 在 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2018-07-27 19:27:17

    本集主題:「孵夢森林」手機攝影詩集介紹
     
    專訪作者: 愛羅
     
    內容簡介:
      近年在網路上專注於圖文創作並屢獲廣大迴響的詩人愛羅,繼2013年喧騰一時的「原色─手機攝影個展」後,2014年再將其精心創作結集,推出《孵夢森林》愛羅手機攝影詩集。
      
      本書由小雅文創策劃,集結作者近年手機攝影作品40餘幅與現代詩創作78篇,以追求純粹藝術的表現,用更貼近群眾的語言,優美的詩句詮釋影像與詩的完美連結,並跨領域結合了精采的手機攝影創作與現代詩,加上精緻的版面視覺設計。由著名詩詞創作者方文山;名詩人蕭蕭、向明;小說家巴代;國北教大陳謙教授、健行科大陳徵蔚教授、詩刊主編陳皓等共同推薦。曾被著名文學雜誌《聯合文學》譽為華文世界第一本手機攝影詩集,同時獲得《文訊雜誌》《創世紀詩刊》《乾坤詩刊》《海星詩刊》等文學期刊報導。本書結合了手機攝影創作與現代詩,為圖文創作立下一個絕佳的典範。
     
    手機攝影與詩的對話:
     
    閱讀愛羅,為你孵夢,走進圖文森林,擁抱樂活世界!
     
    孵化一個屬於自己的最美的夢想,需要多少歲月?
    夢境裡的精靈只需輕輕展翅,就領你到幻境花園!
    森森文學世界詩詞字畫,蒼蒼城市叢林印象留影;
    林情深處探索無知,昂然以愛向前羅織無垠未來。
     
    等待懷抱夢想的你,以愛閱讀深情世界的軌跡, 同步釋放你心中的精靈…….。
     
    ◎ 蕭蕭:誰也無法阻攔愛羅的詩像星一樣閃耀;…孵夢成詩也成林,請帶著愛與夢進入愛羅的詩林。
    ◎ 巴代:《孵夢森林》是一個很有故事性、實驗性的詩集。…….就像森林那些競相爭長各自朝天或遁地隱藏的生命各自鮮活各自精采、豐富,值得一讀再讀。
    ◎ 向明:讀愛羅詩的感受,只覺想像力飛昇。……思考力的狂野,始可達致。
      
        
    作者簡介:愛羅
     
    詩人愛羅2009年起開始於無名部落格以圖像寫詩。2011年入圍全球華文部落格大賽。2013年曾舉辦「原色-影像與詩的對話」手機攝影個展。2014出版個人影像詩集《孵夢森林》。榮獲《第四屆海峽兩岸漂母杯文學獎新詩獎》、《2015年吳濁流文藝獎現代詩獎》、《第二屆鍾肇政文學獎現代詩獎》。作品入選《臺灣1960世代詩人詩選集》、《海星詩選》、《乾坤詩選集》、「河東詩論-台灣最美女詩人專題」、「長江詩刊-台灣詩人專輯」。詩作〈致─守護者〉收錄於亞洲唱片─【與時光。對話】專輯。曾應邀至台灣文學館、多所公私立大學、各類藝文單位等擔任「手機攝影與圖文創作」講師及文學獎圖文組評審。

你可能也想看看

搜尋相關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