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卦]聯合報之友入會禮是什麼?優點缺點精華區懶人包

雖然這篇聯合報之友入會禮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聯合報之友入會禮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聯合報之友入會禮產品中有1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2萬的網紅民意論壇:聯合報。世界日報。udn tv,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馬習會 國際場合變和平櫥窗 【聯合報╱高希均/遠見‧天下文化創辦人】 2014.09.17 02:31 am 今年十一月在北京的APEC中,出現了一個兩岸領導人空前相遇的機會。全球第二大經濟體中國領導人,以地主身分邀請了台灣經濟體領導人與會,這是六十五年...

  • 聯合報之友入會禮 在 民意論壇:聯合報。世界日報。udn tv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2014-09-17 08:11:10
    有 12 人按讚


    馬習會 國際場合變和平櫥窗





    【聯合報╱高希均/遠見‧天下文化創辦人】

    2014.09.17 02:31 am




    今年十一月在北京的APEC中,出現了一個兩岸領導人空前相遇的機會。全球第二大經濟體中國領導人,以地主身分邀請了台灣經濟體領導人與會,這是六十五年來兩岸官方最高層的首次會晤。如果二個月後真會在北京雁棲湖的APEC大會中發生,那一刻,兩岸人民終於走上和平雙贏的新歷史道路。

    ˙第一道關卡

    可惜去雁棲湖的路上有一道大關卡—那就是大陸對台灣領導人出現在「國際場合」的疑慮。

    憂慮兩岸問題的「國際化」與「二國化」是二十世紀末以前美日對抗北京的夢魘。在那個年代,美國超強,大陸很弱,深怕在美國及日本掩護下,台灣變成獨立國。進入二十一世紀,情勢早已改觀,大陸已是美國最大的債權國,五年之內可能超美變成全球第一大經濟體。李光耀在新著《李光耀觀天下》中指出:「台灣與大陸的重新統一是時間的問題,這是任何國家無法阻擋的。」

    兩岸不對稱的國力,以及沒有一個APEC經濟體與台灣有正式邦交,當大陸與「中華台北」同時出現在「國際場合」,不可能造成「兩個中國」的錯覺;反而凸顯了習近平與馬英九二位領導人的格局、互信以及新思維—以商談替代對抗,以和平替代戰爭。

    ˙馬習會能創造的效果

    台灣領導人在大會的演講中,想必會宣稱反對「二個中國」「一中一台」與「台灣獨立」的立場。重申以「九二共識」為基礎,在特殊關係下,「尋求合情合理的安排」(大陸領導人語)。

    在聯合報十五日公布的「兩岸關係年度大調查」中,兩岸民間互動最獲好評,民眾對兩岸經貿、軍事與外交競爭或對立狀態的看法,則轉趨緊張,對大陸印象好的比率,呈顯慢慢下降。

    兩岸要以「堆積木」的路徑,創造兩岸新局,那麼時間要快,做法要新,框框要少。馬習會在APEC舉行正是一個突破點。

    此刻台灣多數民意希望出現馬習會,並且盼望馬習會帶來很好效果:

    一、向世界宣示:中國人不打中國人,「兩岸一家親」(習近平語),烽火兩岸變成和平兩岸。

    二、有助化解「中共打壓台灣」的負面印象,改善台灣內部「逢中必反」的心態。

    三、與友善理性的台灣領導人,建立直接溝通管道或「超穩定架構」(馬總統語)。

    四、不宜因「國際場合」一個因素阻擋兩岸關係進入制度化。

    五、共同磋商,擴散兩岸和平紅利,具體落實資源整合與兩岸雙贏。

    六、兩岸領導人可以利用此一會談,共同宣布加強雙方在各方面的交流;尤其大陸可以善意地宣布台商將會享受「國民待遇」,並且在經貿、教育、環保、醫療等領域的興利措施。

    ˙「和平櫥窗」

    在二十一世紀前,中國大陸的國力與國際地位無法與美國抗衡。台灣問題—實際上就是台獨問題—幾乎變成了中共與美國可能引發戰爭的導火線。因此中共根深蒂固的思維就是要封殺「中華民國」的國際空間,讓世界沒有「二個」中國,祇有一個中華人民共和國。矛盾之處是,如果沒有「中華民國」,那麼這片土地及二千三百萬人民是否就改稱「台灣共和國」?這就是為什麼評論家黃年倡議「一個大屋頂中國」:在大屋頂中國下,中華民國是民主中國,中華人民共和國是社會主義中國;二者皆是一部分的中國,同屬「一個(大屋頂)中國」。

    如果有了這次馬習會—一切按照約定的規範順利完成,那麼前所恐懼的「國際場合」,就變成了兩岸「和平櫥窗」—特別讓亞洲及東南亞各國看到的不是霸道的中國,而是中國對台灣的善意、包容與合作。透過和平協商,共創繁榮。這對陷入戰亂的不少國家,是多麼重要的示範。大陸的經濟崛起對所有的國家都可以變成「中國機遇」。

    ˙如果鄧小平還在

    一九九一年台灣變成APEC的正式會員,重返離開了二十年的國際舞台。APEC大會十一月在漢城(首爾)召開,由當時的經濟部長蕭萬長率團,大陸是外交部長錢其琛。在開幕典禮中,錢其琛以「中國台北」稱呼我們,輪到蕭團長發言時,指出我們入會正式名稱是「中華台北」。辜振甫與我等幾位受邀以經濟顧問與會。目擊這場較勁,至今難忘。二十三年來兩岸交流已經克服了不少困難,就是無法跨越「國際場合」這一關。

    如果鄧小平還在,他是否會說:「國內場合、國際場合,祇要能解決問題的場合,就是好場合。」當這個話傳到中南海時,馬習會是否會出現轉機?

你可能也想看看

搜尋相關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