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卦]聖經預言現在進行式是什麼?優點缺點精華區懶人包

雖然這篇聖經預言現在進行式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聖經預言現在進行式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聖經預言現在進行式產品中有1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2,935的網紅資策會 數位服務創新研究所,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機器人真有可能成為藝術家嗎? 在農曆春節前的1月19號,位於台中的國立台灣美術館推出一項別開生面的機器人即席作畫展演,在這個名為 《the big picture》 的作品中,來自德國的工業機械手臂KUKA從開幕當天畫下第一筆之後,將會在近四個月的展期中,不眠不休地以一條連續不斷的線條描繪出火...

  • 聖經預言現在進行式 在 資策會 數位服務創新研究所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2019-03-12 08:00:00
    有 3 人按讚


    機器人真有可能成為藝術家嗎?

    在農曆春節前的1月19號,位於台中的國立台灣美術館推出一項別開生面的機器人即席作畫展演,在這個名為 《the big picture》 的作品中,來自德國的工業機械手臂KUKA從開幕當天畫下第一筆之後,將會在近四個月的展期中,不眠不休地以一條連續不斷的線條描繪出火星的表面景象,直到閉幕當天為止。 而除了所完成的畫作本身,中間的繪製過程也會是整個創作的一部分。

    機器人背後依舊是「人」

    當然機器人不會憑空自己作畫,背後總會有個由人類所撰寫的人工智慧程式,作品的主人翁是來自德國ZKM robotlab(卡爾斯魯厄藝術與媒體中心機器人實驗室)的三位優秀藝術家馬薩斯.高梅(Matthias Gommel)、瑪蒂娜.海茲(Martina Haitz)、和楊.札佩(Jan Zappe),自2000年起,他們持續以工業機器人進行創作,試圖讓科技與藝術彼此間激盪出動人的火花,在其中的一件作品中,他們讓KUKA機械手臂像一位中世紀的教士一般,在一個恬淡、寧靜的環境中抄寫聖經,當我們看著KUKA孜孜不倦、努力書寫的身影時,剎那間不禁有個錯覺,似乎真能感受到它心中對於造物者的虔敬與心意!

    在訪談中,三位藝術家談到他們對機器人創作的看法,我們是不是應該直接來看作品本身對觀賞者的影響?

    如果它能帶來感動、能打動人心,那它不就是一件值得欣賞的作品嗎?如此說來,它背後的機器人可不可以被視為藝術家呢?

    沒有自我意識的機器人,創作仍有「藝術性」
    不知道大家能不能同意這樣的說法?也許大多數人反而會持反對的意見,畢竟不具「自我意識」的機器人並沒有創作的動機,而天生不帶感情、以理性見長的它,在面對像是美術、音樂等較為感性、抽象的領域時,幾乎是毫無頭緒。

    但我們可千萬不要低估科技對藝術所能帶來的影響,想想看,當年攝影技術的誕生,對善於繪製人像、工筆畫的畫家造成了多大的衝擊!精研藝術社會學、世新大學社會心理所的黃聖哲教授就大膽預言,機器人在國美館所畫下的這一筆將會對繪畫界烙下深遠的印記,他指出在這畫作中,就單看技術面向,機器人已經展現出遠超過人類的精準度、持續力、以及處理細節與巨幅作品的能力。也許大家會認為,這些不過是工匠式的技巧罷了,藝術最重要的關鍵還是落在心靈與美感層次,的確如此。

    但當一位畫家有異於一般人的觀看視角與尺度時,會不會對他的藝術創作產生影響呢? 就像當半導體走入奈米的世界後,是不是一切都不一樣了呢?

    在 《the big picture》 中,KUKA機械手臂繪製的是火星的表面景象,所參照的原始圖像是來自於2012年登陸火星的機器人探測車「好奇號」(Curiosity)在2015年所拍攝,火星是太陽系中與地球最相似的一顆行星,人類對它也一直充滿興趣,科學家始終懷疑火星上曾經存在過水、甚至是生命,而火星之旅不僅僅是科幻的題材,更是現在進行式,但直到今天,人類仍然無法登上火星,代替人類完成這項旅程的就是機器人。由地球上的機器人來繪製火星機器人車所送回的影像,似乎有那麼一點傳承的意味,也帶給這個作品一個很好的話題性!

    眼下機器人在繪畫的殿堂上並沒有機會挑戰像是梵谷、陳澄波這樣偉大的藝術心靈,但像是KUKA機械手臂在《the big picture》中所帶來的視覺與技術上的衝擊,倒也為繪畫領域開啟了另一扇窗,建議大家有空不妨到台中國美館走一趟,除了欣賞林玉山、席德進等前輩畫家的作品外,也來看看機器人作畫到底帶來甚麼樣的玄機呢!

    #機器人 #藝術 #資策會 #服創所

你可能也想看看

搜尋相關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