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卦]聖經平等是什麼?優點缺點精華區懶人包

雖然這篇聖經平等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聖經平等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聖經平等產品中有236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0的網紅,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小孩直接叫父母的名字,你能接受嗎?】 延續前幾天關於稱謂的話題 在明白稱謂不過是個代名詞 以及隱藏在稱謂當中的權力、責任與期待後 我不禁問自己: 「那我可以接受孩子直接叫我的名字嗎?」 坦白說,當我開始想像孩子直接叫我的名字時 我的確有被冒犯的感覺 甚至覺得怎麼可以沒大沒小 但我也明白這樣的...

 同時也有12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71萬的網紅VOGUE Taiwan,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娜歐蜜·坎貝兒出門吃飯都要「盛裝打扮」►► https://smarturl.it/5h99wd 今天AD雜誌帶你到肯亞的印度洋海岸,參觀超模「黑珍珠」娜歐蜜·坎貝兒的豪華別墅。多年來,作為時尚開拓者和Fashion icon,因此娜歐蜜必須有一個休閒放鬆的地方,而寧靜的海濱小鎮馬林迪(Malind...

聖經平等 在 ????? ????? Instagram 的最讚貼文

2021-09-17 17:42:32

看著阿富汗的新聞,很不捨很心痛... 生在台灣,女性可以很自由,真的覺得很慶幸...真的無法想像還有些國家的女性那麼卑微的被對待.. 當上帝創造了第一個人類亞當,聖經記載著,但神看那男人獨居不好,要爲他造一個配偶幫助他,這顯示了亞當在他的生活上存在著一種缺陷,於是神就從男人身上取下他的一條肋骨,...

聖經平等 在 shirleylee1020 Instagram 的最佳解答

2021-09-03 15:02:38

耶穌基督在世的時候,祂不但與妓女、罪人「同在」,祂來更是向「貧窮人」傳福音,報告被擄的得釋放,瞎眼的得看見,叫受壓制的得自由(路四:18-19)。若說我們要在窮人身上花費時間和精神,倒不如說我們是跟隨基督,願以愛心和關懷去與貧窮人同行。 呀成露宿街頭多年,自從他決心跟隨主之後改變好大。可惜近日因為...

聖經平等 在 大腕姊的歐洲代購 Instagram 的最佳貼文

2021-09-03 17:35:41

上週義賣的商品,最後善款為44960,分為兩個單位捐出去: 人安基金會 6100 台中雅比斯教會38860 感謝參與認購的朋友們,謝謝妳們做公益的心實現了更多社會公義,聖經上說"在公義的道上有生命,其路中並無死亡",我時常在想,社會的穩定來自公義的存在,唯有階級能滾動社會才能安穩,階級完全被複製的...

  • 聖經平等 在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2021-09-29 20:00:33
    有 713 人按讚

    【小孩直接叫父母的名字,你能接受嗎?】

    延續前幾天關於稱謂的話題
    在明白稱謂不過是個代名詞
    以及隱藏在稱謂當中的權力、責任與期待後
    我不禁問自己:

    「那我可以接受孩子直接叫我的名字嗎?」

    坦白說,當我開始想像孩子直接叫我的名字時
    我的確有被冒犯的感覺
    甚至覺得怎麼可以沒大沒小
    但我也明白這樣的感受
    來自於長期被教育下的結果
    就像有一道封印刻在腦中,跟你說不可以這樣
    或是應該要那樣,但,真相與真理是什麼?
    這讓我想到另一則故事

    「有一個非常貧窮的家庭
     雖然窮,但一家人非常的相親相愛
     每天粗茶淡飯卻過得很幸福
     母親每週都會預備一頓豐盛的餐點
     而餐桌上都會有一條新鮮又肥嫩的魚
     開動後,母親總是先將魚頭夾進自己的碗裡
     孩子們以為母親愛吃魚頭
     還會主動幫忙夾魚頭給母親
     母親只是笑笑地說謝謝
     後來孩子們長大了
     因著努力的學習與打拼而有一番成就
     生活品質相對也改善許多
     孩子們紀念著母親一直以來的付出
     於是準備了豐盛的一桌菜來招待母親
     其中有一鍋滿滿的魚頭,是為母親特別預備的
     而當這一鍋魚頭端到母親面前時
     母親的表情非常錯愕,大家感到疑惑
     在孩子們的詢問下才知道
     原來母親並不愛吃魚頭
     而是為了將魚肉留給孩子們
     選擇先將肉少刺多的魚頭吃掉」

    這個故事提醒了我
    我的想法與認知不一定完全正確
    如同聖經裡說的

    「若有人以為自己知道什麼
     按他所當知道的,他仍是不知道。」
    - 哥林多前書 8:2

    蘇格拉底也說
    「我只知道一件事,那就是我什麼都不知道。」

    所以我很喜歡去質疑自己原有的想法與觀點
    並且透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微調甚至是修正

    拉回小孩直呼成人名字這件事

    在我原有的觀點中
    直接稱呼比自己年長對象的姓名
    就等同於沒禮貌、沒教養
    就連我的舅舅一直以來都表示
    可以叫他的英文名字就好
    我也從來「不敢」這樣叫,還是以舅舅稱呼他
    深深刻印在腦中的觀點與認知限制了我的行動
    階級制度、縱向關係,以及人有長幼尊卑之分
    已烙印在我的生命裡
    當我擁有這樣的觀點
    我就無法落實真正的平等在親子關係中

    要突破,就需要有新觀點的加入
    與舊觀點碰撞激起火花,最後整合成新的方向

    我想起有認識一對母女,他們一同都在教會服事
    女兒也都是直接叫媽媽的英文名字
    會覺得沒禮貌嗎?
    完全不會! 反而覺得還隔外的親切零距離
    同時也想到國外很多家庭成員
    也會直接以名字稱呼彼此

    所以這件事沒有絕對的對或錯
    完全是跟文化和習慣有關
    再來探討那被冒犯的感受來自於何處?
    以下為我腦中各種想法進行辯論的小劇場🧕🏻🆚👸🏻

    🧕🏻「被冒犯是因為被小孩叫名字感覺不被尊重」
    👸🏻「不被尊重的感受來自於什麼樣的觀點?」
    🧕🏻「因為我比較大,在家中地位比較高
    所以需要被尊重」
    👸🏻「所以小孩比較小,就不需要被尊重嗎?」
    🧕🏻「話不能這樣說,這是兩件事」
    👸🏻「所以你覺得小孩叫你的名字
    會帶給你威脅是嗎?」
    🧕🏻「是的」
    👸🏻「威脅到你的什麼呢?」
    🧕🏻「權威」
    👸🏻「所以小孩叫你的名字
    會讓你有被降階的感覺是嗎?」
    🧕🏻「好像是」
    👸🏻「降階不好嗎?」
    🧕🏻「人都想往高處爬阿,當然希望自己擁有權威」
    👸🏻「不過往下走一步
    就能與孩子站在平行的位置」
      也能與孩子更靠近、更親密」
    🧕🏻「好像也是」
    👸🏻「放棄權威不容易
    但能換得與孩子更多的連結
      你,願意嗎?」

    當我突破心防的封印
    (這時好想學庫洛魔法使大喊:封印解除!)
    再次想像小孩叫我名字時
    那種被冒犯與不舒服的感覺就消失了

    於是,身為實踐派的我當然展開行動

    👩🏻「從今天開始,你們可以叫我瑋玲喔!」
    🧒🏻「媽媽」
    👧🏻「瑋玲」
    👩🏻「恩,要叫媽媽或叫瑋玲都可以」
    🧒🏻「媽媽」
    👧🏻「瑋玲」

    喬伊一開始完全不敢叫我的名字
    只有在玩遊戲時敢 (老師點名學生的遊戲)
    而唯可完全沒障礙,叫得非常的順口
    我從一開始的接受,到現在能享受
    喜歡孩子叫我名字的那份親暱感
    也覺得自己好像變年輕了 (誤)
    解除封印讓我感覺很自在也很自由

    同時孩子們還是最喜歡叫我媽媽
    稱謂不再是枷鎖,而是重新連結
    脫去當中的權威,回歸為那份獨有的關係

    「媽媽,是專屬於我的代名詞
     也代表著無人可取代的身分」

    稱謂沒有不好,只需要重新檢視
    讓稱謂沒有束縛,只有歸屬❤️

  • 聖經平等 在 大詩人的寂寞投資筆記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2021-09-20 22:48:49
    有 129 人按讚

    「你好,歡迎每天聽本書,今天為你解讀的書叫《貨幣野史》。如果用一句話來概括這本書的主題,我會說是「找回丟失的貨幣常識」。
    什麼是貨幣常識呢?我相信很多人都聽過,貨幣是一種特殊商品,它是在經濟發展中由物物交換演變出來的,充當一般等價物的交換媒介。比如說,在原始社會里,有人種田,有人打獵,有人採摘,他們一開始是直接交換彼此的產品,但很麻煩,於是慢慢約定,用某種貴金屬作為交換的中介,形成了貨幣。這就是一般經濟學告訴我們的常識。
    但這本書告訴你,這個常識是錯的。書中說到,按人類學家的考察,歷史上不存在物物交換的經濟,更不用說由物物交換演變來的貨幣;相反,有很多證據表明,貨幣最初的形態是關於欠債的記錄,它不是一種物品,而是一項技術。比如,五千多年前蘇美爾人的債務記錄,近代英國使用的木條借據,太平洋的雅浦島上使用的石頭貨幣,乃至今天銀行系統中流動的電子數據,都能證明貨幣是一種信用債務記錄,而不是我們常說的交易媒介。
    這裡需要提醒的是:信用和債務是同一件事的兩個方面,債務表示負擔,信用強調償還,它們都代表欠債,因此在很多時候可以互換,比如信用卡就是債務卡,信用記錄就是債務記錄,信用擴張就是債務擴張,等等。
    那麼關於貨幣是信用的觀點是怎麼弄丟的呢?作者指出,在17世紀的英國,發生過一場關於貨幣鑄造的大辯論,當時德高望重的思想家洛克認為,貨幣作為商業活動的工具,價值要固定,標準要統一,他不認可貨幣是信用,而相信貨幣是金銀,這種觀點贏得了辯論,並影響了後來的經濟學家。經濟學的創始人亞當·斯密把它寫在經濟學的奠基之作《國富論》中,一直流傳到今天,成為經濟學的常識,也成為經濟學的一個失誤。
    這本書的作者菲利克斯•馬汀,有經濟學、古典學以及國際關係等多個學位,所以這本書不像一般經濟學著作那麼嚴肅,而是很有戲劇性。比如上面提到的貨幣常識的丟失,書中稱之為「謀殺案」,不過作者認為,洛克否定正確的貨幣常識是無心之舉,所以將它定性為「意外死亡」,充滿了故事色彩。這本書的英文標題叫「Money:The Unauthorised Biography」,被翻譯為「貨幣野史」,充分反映了這一點。
    按這本書的觀點,貨幣常識的死亡和丟失,是經濟學的重大失誤,我們要把丟失的貨幣常識找回來,才能更好地理解經濟現象。這有什麼用呢?用一位讀者的話說,魚恐怕永遠也不能操縱水的流向,但它明白了自己曾經逆流而動的徒勞,才會去嘗試改變那些可以改變的東西,讓事情變得更好。這就是認知的價值。
    接下來,我就分三個部分為你解讀這本書:第一,為什麼說貨幣的本質是債務記錄,而不是交易媒介;第二,關於貨幣是欠債的觀點,是如何被經濟學遺忘的;第三,關於貨幣是欠債的觀點,如何幫我們更好地認識世界。
    第一部分
    先來看第一個問題, 貨幣的本質是什麼?說起這個問題,很多人憑借在書本上學過的知識,也能說出個一二三來,故事大概是這樣的:
    在原始經濟中,貨幣是不存在的,只有物物交換,效率很低。因為你必須找到一個交換對象,他有你想要的東西,你有他想要的東西,兩方面湊齊才行。這個困難讓人們產生了對交易媒介的需要,比如貝殼、金銀、銅錢等等,你可以賣出商品賺取它,又可以用它來購買一切物品,並且可以囤積起來,作為今後的財富。這就是貨幣的由來。它的本質是交易媒介。
    這套理論流傳廣泛、深入人心,因為它符合我們的邏輯想象,並有權威認證。早在兩千多年前,亞里士多德就提出這種觀點,17世紀著名的思想家洛克也堅持這種觀點,最重要的是亞當·斯密在1776年出版的經濟學奠基之作《國富論》中發展了這套理論,被後來的經濟學著作沿用,成了經濟學的標準常識。
    當然,它有時也會受到懷疑,比如經濟史上有個著名的「拿石頭當錢」的案例,就對這種常識構成了挑戰。案例說的是在太平洋西部,接近菲律賓的地方有一個島叫雅浦島,當地人過著田園牧歌式的生活。島上只有三種產品——魚、椰子和海參,沒有農作物,幾乎沒有藝術品和手工製品,很少跟外界貿易,可以說是現代人眼中的原始社會。
    按理說,這種地方最可能看到物物交換的景象,但恰恰相反,雅浦島有一套高度發達、與眾不同的貨幣,學術上叫「費幣」(中文是浪費的費)。這是一種又大又厚的石輪,直徑從1英尺到12英尺不等,中間有一個洞,可以插進木棒進行運輸。一開始人們認為,當地人選擇這種貨幣形式是為了防盜,因為它不易攜帶,就不會成為偷盜的目標。
    但後來發現,事情沒那麼簡單。在雅浦島上,交易計算的是彼此的債務,用債務抵消,餘額在以後的交易中再結算。即便到最後結算的時候,如果需要轉移的費幣太大,不容易搬動,它還是會留在原處。這個案例引起了人類學家和經濟學家的注意,它不僅對貨幣起源的常見理論提出了挑戰,還引發了貨幣到底是什麼的懷疑。
    一般理論認為,貨幣是一件「東西」——是從眾多商品中選出來的,充當中介起到方便交易作用的特殊商品。但雅浦島的費幣並非如此,通常這些石頭比交易的物品更難移動,在大多數交易中根本沒有被交換過,因此它不是嚴格意義上的商品交換媒介,更像是一種信用記錄和債務清算手段。
    那麼,雅浦島的狀況是不是特例呢?隨著更多的研究和證據出現,人們發現它不是特例,而是普遍現象。
    比如,在距今五千多年前的中東兩河流域,就有了記錄債務的貨幣技術。考古發現當時的帳簿上有一種叫謝克爾的記賬單位,它記錄了商品、勞動和法律懲罰等各種事物的價格,比如每個月的勞動價值是1個謝克爾,租一輛牛車每天要支付1/3謝克爾,扇別人的耳光要罰款10個謝克爾,等等。這種經濟既不是物物交換,也不靠鑄幣支持,而是靠虛擬的債務和收入記賬系統來運作。這時候貨幣充當的是計量單位和債務記錄,而不是一種商品。
    又比如在公元12世紀,英國出現了用木條作憑證的支付系統,人們在木條上鑿出凹口,以記錄貨幣單位的數量,將它一分為二,債權人和債務人各拿一根。債權人那一根可以作為支付憑證流通,當有人把代表債權的木條拿到債務人跟前要求償付時,兩根木條上的切口必須匹配。這種獨特的支付系統,在英國持續了幾百年之久。
    今天的銀行體系,更能體現貨幣是信用和債務的特點。這一點我在《現代貨幣理論》這本書的解讀中談過,這裡就不展開說,只做簡單的概括,那就是:銀行通過批准對企業或個人的貸款,能夠憑空創造出新的貨幣,這些貨幣的本質,就是企業或個人的信用(債務)記錄。
    總之,這本書通過引用一系列證據和研究,否定了傳統經濟學提出的,貨幣是物物交換演變出來的充當交易媒介的商品的觀點,比如美國學者喬治·道爾頓認為,如果將「以物易物」定義為沒有貨幣的市場交換,那麼從來沒有證據表明它是重要或主流的交易模式;劍橋大學的一位人類學家更是直截了當的說:「從來就沒有關於以物易物經濟的直接記錄,更不要說從這種體系中誕生貨幣了。」
    那麼貨幣是什麼呢?這本書認為,貨幣是由債務記錄和清算系統構成的社會技術,它的核心是信用。傳統經濟學認為,有形的貨幣才是錢,信用和債務是以此為基礎衍生的虛擬現象;而這本書認為,信用和債務才是貨幣的本質,硬幣、鈔票、存款等等這些具體的貨幣,只是表徵,是用來跟蹤記錄經濟中債權債務關係的工具;打個比方,認為貨幣產生信用,就像說太陽圍著地球轉,那是錯誤的直覺,而認為信用產生貨幣,就像認為地球圍著太陽轉,這才是貨幣的常識和真相。
    第二部分
    那麼,這種常識和真相是如何被經濟學遺忘的呢?這要從一場辯論說起。因為17世紀的英國,出現了貨幣短缺,因此要重鑄貨幣,人們對此產生了分歧。
    當時的英國,主要流通的是銀幣,它在使用中會磨損,還有人把邊角銼下來,鑄成新的硬幣牟利,這些殘缺的硬幣重量或成色不足,卻以法定面值在流通,於是就產生了「劣幣驅逐良幣」的現象。也就是說,當人們發現成色不同的硬幣都以相同的面值流通,就會把沒有毀損的貨幣貯藏起來,只用那些不合格的劣幣進行交易,這樣就把良幣從市場中排擠出去。
    結果就是,在17世紀60至90年代,硬幣磨損、偷銼剪切的現象在英國愈演愈烈,劣幣充斥於市場。到了1695年,大多數流通硬幣所包含的銀的成分,只有出廠時的一半左右,相同材質的銀塊的價格,比鑄成硬幣要高出近25%。另外由於當時的金、銀兌價不合理,英國的銀幣外流,導致貨幣短缺,嚴重影響了英國的商貿秩序和經濟發展。
    於是,英國政府和議會開始醖釀重鑄貨幣,但對於如何重鑄,爭議很大,其中有兩位重要人物,一位是財政大臣威廉·朗茲,另一位是當時著名的哲學家約翰·洛克,提出了針鋒相對的意見。
    財政大臣朗茲建議,把所有銀幣的面值都提高25%,新幣和舊幣同時流通。舊的劣質硬幣雖然重量和成色不足,但可以按面值流通,而新鑄成的優質貨幣,要麼將法定面值提高25%,要麼將實際含量降低20%。總之就是提高銀幣的法定面值,降低鑄幣的金屬含量,這樣可以讓人們願意把白銀送到鑄幣廠被收購,同時那些被私藏的優質銀幣也會重新進入流通,使銀幣短缺的狀況得到改善。
    但另一方面,當時著名的思想家洛克反對朗茲的意見。他認為白銀才是真正的價值來源,才能充當法定貨幣,貨幣必須保持固有的含銀量,才能維護貨幣的信譽,因此他反對降低鑄幣的含銀量。他主張按原來的重量和成色標準重鑄新幣,取代殘損的舊幣,而在新幣取代舊幣的過程中,由政府承擔損失。
    他們的意見代表了兩種不同的貨幣觀。洛克認為貨幣是一種商品,貨幣的價值是由充當貨幣材料的金屬含量所決定的,因此不能隨意變動標準,這叫金屬主義;而朗茲認為貨幣的金屬含量不重要,重要的是貨幣標識,因為貨幣只是國家規定的計量符號,這個標準是可以變動的,這叫名目主義。換句話說,洛克認為錢是金銀,信用只是硬幣的延展;而朗茲認為錢就是信用,硬幣只是信用的物理表徵。這就是商品本位和信用本位的區別。
    最後,這場辯論的結果是洛克的主張獲得了政府認可。1696年1月,英國議會下令,從當年6月起殘缺的硬幣不能再用。在此之前,它們可以用來繳納稅款或購買政府債券,仍然按法定面值計算,從7月起,就只能按貨幣中真實的含銀量以市場價回收。這樣,缺損的貨幣被收集起來,加上政府投入的白銀,按照標準的重量重鑄貨幣,整個過程持續了三年。
    按照作者的觀點,朗茲的建議是正確的,而洛克的主張把事情弄糟了,但是沒辦法,他們的權威和影響力相差太遠。洛克不僅被後世認為是啓蒙時代最重要的思想家,被稱為「自由主義之父」,並且在當時也被看作英國議會制度的首席理論家,是名副其實的意見領袖。他不僅決定了英國鑄幣大討論的政策結果,也對經濟學的發展產生了重大影響。
    在接下來誕生的古典經濟學理論中,從亞當·斯密的《國富論》開始,洛克的貨幣觀就佔據了主導,按原書的話說,「在斯密和他的古典經濟學追隨者的作品中,出沒著一個幽靈:這就是約翰·洛克以及他那套貨幣自然主義。古典經濟學家對洛克的忠誠不可動搖:貨幣就應該是黃金或白銀。」正像亞當·斯密在《國富論》中說到:「和其他商品比起來,金屬損耗較少,沒有任何東西比它們更抗侵蝕。此外,金屬還可以按任意數量分割成小塊……正是這種特性,讓金屬變成了最適合商貿和流通的工具。」
    不僅如此,洛克對價值的認識,也就是「價值是物品的自然屬性」的觀點,對古典經濟學的分析方法影響深遠,它極大地簡化了理解經濟的任務。因為如果把價值看作天然的東西,那麼經濟學分析根本不用關心貨幣。貨幣只不過是為瞭解決交易不便的媒介,人們想要的不是它,而是可以用貨幣買到的商品。這樣一來,經濟學的分析最好是從忘掉貨幣開始,而去關注生產、分配、消費等「真實」的經濟問題,就像另一位經濟學家穆勒總結的那樣,「簡而言之,從本質上說,在社會經濟範疇中,不可能有比貨幣更不重要的東西了。」
    就這樣,經濟學從創立開始,就把貨幣打入了冷宮,因為主流經濟學家認為,貨幣只是商品交換的媒介,不對經濟產生實質影響,這種觀點一直流傳到今天。而在《貨幣野史》這本書看來,這恰恰是貨幣常識的死亡和丟失,是經濟學的一個失誤。我們要把丟失的貨幣常識找回來,才能更好地理解經濟現象,解決經濟問題。
    第三部分
    那麼,運用新的貨幣常識,可以分析哪些現象、解決什麼問題呢?按照這本書的觀點,要想正確認識金融危機,保持社會穩定,就需要運用新的貨幣常識。
    就拿過去幾十年來說,金融危機在世界各地層出不窮,從1997年的亞洲金融危機,到2000年的互聯網泡沫,再到2002年阿根廷主權債務危機,直到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這種動蕩並不是偶然出現,而是反復發生的。這種金融系統的不穩定,是什麼原因造成的呢?
    這本書的作者認為,貨幣本身就有不穩定的特質,因為它總是傾向於產生不可持續的債務負擔,當債務積累到一定程度,就會造成金融危機。
    比如,在經濟景氣時,資產價格會上漲,導致投機增多,很多人將資產抵押成貸款,進一步買入資產,造成資產價格不斷上漲。而大量投機產生的債務,會讓投資者資金緊張,也就是收入不夠支付利息。當債權人開始要求償還時,負債累累的投資者必須賣掉資產來維持現金流,而這時候,已經沒有交易對手可以支付如此高昂的資產價格,因此出現拋售,導致資產價格跳水以及流動性緊張,最終造成金融危機。
    更麻煩的是,金融危機會造成社會不穩定,因為它會帶來收入下降和失業。2008年之後發生的「佔領華爾街」還算是溫和的,往前追溯問題更嚴重,比如2002年阿根廷債務違約引發的金融危機,造成社會騷亂和政局動蕩。1990年日本經濟泡沫破裂,導致房價、股價的大幅下跌,企業大面積破產,造成日本經濟「失去的二十年」。
    對此,作者的建議是什麼呢,他在書中說到:
    「許多國家目前的金融不平等到了無以為繼的地步——或者說它們的債務太多了。而且我也認為,目前嘗試逐漸減輕這些巨額債務的策略……在政治上是不可行的,在經濟上也不令人滿意。而如果參考梭倫書中的建議,我們就能提前處理這個問題,或者通過設計幾年的高通脹,或者通過直接重組債務的方式。」
    你看,這裡提到了梭倫的建議,也就是梭倫的改革。公元前594年,梭倫被選為雅典的執政官,展開了一系列被後世稱為「甩包袱」的社會改革,其中首要的一條是取消債務。而所謂通過高通脹或重組債務來處理問題,就是作者認為,為了減少金融危機和社會動蕩的隱患,需要通過技術手段來減輕社會負債群體的負擔,甚至是大規模地赦免債務。
    這種建議是異想天開嗎?不是,它有一定的歷史依據和現實基礎。
    書中說到,古代中東地區就有這樣的傳統,在整個社會不能支撐債務負擔的時候,國王會宣佈,所有債務一筆勾銷。《聖經》中也有類似記載,在宗教歷史上,每四十九年的最後一個贖罪日結束後,叫「禧年」,這一年每個奴隸都可以重獲自由,每一塊土地都可以物歸原主,每一筆債務可以一筆勾銷,每個人都有機會重新開始。
    正是按這個思路,1997年有人發起了「禧年債務運動」,要求取消貧困國家的債務,特別是那些發生飢荒、戰爭和瘟疫的國家,因為這些國家無力償還債務和支付利息,陷入了依賴債務的惡性循環,唯一的辦法是減免或者完全取消債務。
    按照中國人的傳統觀念,欠債還錢是天經地義的事,在市場經濟中,遵守契約也是非常重要的原則,這本書的作者為什麼還主張赦免債務呢?
    這就要回到對貨幣的認識上來。傳統貨幣觀點認為,經濟價值是自然界中存在的事實,貨幣的職責就是衡量它,但不能影響它。貨幣本位是政治公平的支點,就像物理天平的支點一樣,它必須固定在一個位置,才能保證測量準確。因此,遵守債務契約和尊重貨幣本位是一件順應規律、理所當然的事,不能違背它。
    但是這本書認為,沒必要把經濟價值看作天然的事實,而應該看作是為了實現公正繁榮的社會而發明的概念。貨幣政策的終極目標不是貨幣穩定,而是實現一個公正繁榮的社會,既然如此,債務重組或通貨膨脹導致的違約或偏離貨幣本位,只要有利於社會穩定,都是可以理解和接受的。
    在《羊群的共識》這本書中有一個案例,似乎印證了作者的觀點。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後,冰島整個國家陷入了困境,因為之前他們大量擴張信貸,欠下了巨額債務,危機爆發後冰島三家最大的銀行破產,三十萬冰島人背負了上千億美元的外債,加上資本市場的虧損,平均每個人背負了上百萬美元的債務。於是,冰島政府決定重啓經濟,將危機時期產生的居民負債一筆勾銷,用三大銀行的稅款來補,受到舉國上下的熱烈支持。
    結語
    說到這兒,關於這本書的內容就快介紹完了,我幫你回顧一下它要回答的幾個重要問題。
    首先是貨幣的本質是什麼?傳統經濟學認為,貨幣是由物物交換演變出來的,充當交易媒介的特殊商品。這也是我們大多數人所認為的常識,因為從小到大,幾乎每個級別的經濟學教科書,都是這麼說的。但是這本書告訴我們,這個常識是錯的。因為根據人類學家的考察,沒有發現大規模的物物交換的堅實證據,反而有大量的歷史研究表明,貨幣最初是以債務記錄的方式誕生的,它的核心是信用。它不是一種物品,而是一項技術。現代銀行通過借貸創造貨幣的機制,更是清晰無誤地展示了這一點。
    其次是貨幣的這種常識,是怎麼在經濟學中被遺忘和顛倒的?這本書的作者認為,歷史的偶然造成了這個結果,因為17世紀著名的哲學家洛克,在一場重要的貨幣辯論中贏得勝利,並影響了後來的經濟學家。作者認為經濟學把貨幣看作交易媒介,把經濟看作是去掉貨幣之後的物物交換,進而認為貨幣在經濟中無關緊要,對我們看待經濟問題產生了極大的誤導。 只有把貨幣看作信用或債務,才能明白它對促進經濟發展至關重要,對造成經濟波動影響巨大,這才是貼近現實的觀點。
    第三,關於貨幣是欠債的觀點,如何幫我們更好地認識世界?作者在書中談到了金融危機,他認為貨幣總是傾向於積累不可持續的債務負擔,是金融危機反復出現的根本原因,而要維護社會穩定,我們只能採用一些非常規的手段,比如赦免窮人的債務,這在西方有歷史和宗教的傳統,卻對「欠債還錢」的中國古訓構成了挑戰。
    不過我認為,讀完了這本書,如果理解了貨幣是債務、同時也是信用的觀點,會對中國的另一句古訓「人無信不立」有更深的感悟。
    過去我們通常認為,「人無信不立」是一種道德要求,跟人的物質利益沒有太大關係。而當我們知道貨幣就是信用之後,「講信用」似乎多了一層理由。它不僅是一種可貴的精神品質,並且會在某個時候給我們帶來實實在在的經濟利益,這就是講信用的巨大價值。」

  • 聖經平等 在 誠品書店 eslite bookstore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2021-09-07 08:47:33
    有 247 人按讚

    【Podcast】
     
    西蒙.德.波娃 (Simone de Beauvoir) 是法國著名的知識分子,其經典作品《第二性》被奉為女性主義聖經。她晚年致力於女權運動,成功推動修法以改善女性處境、反對性別歧視,甚至催生政府成立女性事務相關部門。然而,她在世期間,不論是情感、生活,或創作及學術成果,皆蒙受許多錯待與偏見。
     
    生長於傳統的布爾喬亞家庭,學識與思考能力不受父親認可;與沙特締結的「永恆之約」,也讓她長久被視為沙特的追隨者、沒有自己的思想、缺乏原創性;《第二性》的首版英譯本甚至遭到不當觀點的內容刪減,直到近年才有較為完整的譯本。
     
    綜看她的一生,「成為西蒙波娃」之路,正是每一個具有自省能力的個體邁向平等之路的過程。本集我們將談談她如何從生命經驗提煉哲學理論,也在哲學理論中活出生命。
     
    ▍#迷誠品Podcast EP88 放送觀點
    別做「波娃小姐」,做我自己
    來賓|盛浩偉(衛城出版主編)
    主持|周雅淳(性別教育倡議者)
    收聽傳送門
    https://link.chtbl.com/osn_327Q

    衛城出版
     
    ▍成為西蒙波娃 >> https://bit.ly/2VKVBHQ
    -
    給誠品Podcast小組的心裡話 >> https://bit.ly/3oL8lr

  • 聖經平等 在 VOGUE Taiwan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2021-04-19 22:00:16

    娜歐蜜·坎貝兒出門吃飯都要「盛裝打扮」►► https://smarturl.it/5h99wd
    今天AD雜誌帶你到肯亞的印度洋海岸,參觀超模「黑珍珠」娜歐蜜·坎貝兒的豪華別墅。多年來,作為時尚開拓者和Fashion icon,因此娜歐蜜必須有一個休閒放鬆的地方,而寧靜的海濱小鎮馬林迪(Malindi)被超模認證是理想地點。娜歐蜜說:“這是一個非常平靜的地方。” 你也不會想使用電話、不會要看電視,你只想閱讀並擁有自己的時刻。

    ★VOGUE TAIWAN尊重網路言論自由,同時更重視多元以及平等的生活權利,任何歧視、不當的謾罵和不理智的言論實已觸法,並非我們樂見,VOGUE TAIWAN有權將任何帶有歧視字眼、辱罵等言論,隱藏處理。
    #娜歐蜜坎貝兒 #豪華別墅 #打開名人豪宅

    【 其他熱門主題】
    讓喜歡的事變生活!Good Job! ► http://smarturl.it/r7si6s
    芭蕾舞者們的血淚史 ► http://smarturl.it/uhot5l
    唐綺陽12星座深入剖析 ► http://smarturl.it/in8eqp
    美容編輯正芳隨你問 ► http://smarturl.it/zf5840
    口音、服裝專家拆解經典電影 ► http://smarturl.it/zcbgmf
    ---------------------------------------------------------------
    【追蹤 VOGUE TAIWAN】
    ★訂閱VOGUE TAIWAN Youtube:http://smarturl.it/xbtuuy
    ★VOGUE TAIWAN 官網:http://www.vogue.com.tw/live/
    ★VOGUE TAIWAN Facebook:https://www.facebook.com/VogueTW/
    ★VOGUE TAIWAN Instagram:https://www.instagram.com/voguetaiwan/
    ★VOGUE TAIWAN LINE:https://reurl.cc/V66qNn
    ★美人會不會 FB社團:http://hyperurl.co/rgfitl
    ★訂閱GQ TAIWAN Youtube:http://bit.ly/2fBjdcD
    ★GQ TAIWAN官網:http://www.gq.com.tw/
    ★GQ TAIWAN粉絲專頁:http://smarturl.it/r9gauv
    ★GQ TAIWAN Instagram:https://pse.is/JVNES
    ★GQ TAIWAN LINE:https://pse.is/FX7T4


    ▷ Make sure you subscribe to my channel and hit the notification bell, so you don’t miss any of my new videos → http://smarturl.it/xbtuuy
    --------------------------------------------
    ※關於時尚,VOGUE說了算!自從1892年第一本VOGUE在美國出版以來,至今已有122年的歷史,始終被時尚專業人士所推崇,因此榮譽為Fashion Bible時尚聖經。
    --------------------------------------------
    ※台灣VOGUE隸屬Condé Nast Interculture Group,相關國外影片皆由國外授權提供給台灣使用,台灣VOGUE秉持服務網友,讓更多中文語系觀眾可以看到國際影片跟中文字幕,所以在此頻道分享給大家,如果喜歡我們的頻道,請訂閱我們,我們將會持續努力帶來更多優質內容。

  • 聖經平等 在 Shaun&Nick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2020-07-11 22:00:10

    巴沙洛繆·羅伯茨是率領海盜歷史上最大海盜團的大海盜。
    與海盜之名所擁有的粗野印象相反,他規定了極其嚴格的紀律,控制住了內訌和反叛。
    他們率領大船隊不斷獲得累累戰果,但巴沙洛繆卻在與軍隊的戰鬥中戰死。他的死也宣告了海盜時代的終結。

    身高/體重:188cm·79kg
    出處:史實
    地域:加勒比海
    屬性:混沌·惡   性別:男性
    他喜歡劉海遮眼的人,不分男女。遮單眼、遮雙眼都可以。可能的話不是人類也行。

    風趣瀟灑的俊男。他溫和帥氣的樣子天生就不分男女地引人注目。
    然而,他不愧是立志做海盜的人,其本質和黑鬍子不相上下。
    儘管巴沙洛繆的口頭禪是「請不要把我和黑鬍子混為一談」,但那只是針對他的外表和遣詞而已。他和黑鬍子基本同樣擁有「所謂海盜,就是掠奪個精光,直到最後也是掠奪者」這一認知。

    ○暴風雨的航海家:A+
    驅使被認知為船的存在的才能。
    因身為團隊領導者的能力也有所必要,所以此特殊技能也兼具軍略、領導力效果。
    巴沙洛繆率領世界上最大的海盜團,並給他們定下了絕對的戒律。

    ○海盜紳士:A
    儘管身為海盜,但他仍然遵守規則,以瀟灑俊男自居。
    另外,該技能源於他嚴格按照戒律分配戰利品之事。
    據說在戒律中,也包含了關於福利待遇的記述。

    ○疾風的掠奪:A
    表現他有多麼擅長海盜行為的技能。
    巴沙洛繆最終統領了世界上最大的海盜團,展開了精彩的掠奪。

    其中,他對四十二艘船組成的葡萄牙船隊發起的海盜行為也成為談資。據說除了砂糖、煙草等物資之外,他還得到了四萬枚莫艾多金幣和為葡萄牙國王製作的鑲滿鑽石的十字架。

    『高貴的海盜准男爵之咆哮』
    階級:C+~B+ 種類:對軍寶具
    有效範圍:1~20 最大捕捉:前方出現的15艘

    Black Dirty Barty Howling。
    海盜船同時炮擊。脫離大海這一桎梏的巴沙洛繆,會從上下左右四面八方同時發動炮擊。
    但是,為了達到最大威力,必須事先構築好戰術。如果對方是著名的船長或軍師的話,就會被立即看穿。

    巴沙洛繆原本並不是因為想要當海盜才成為海盜的。巴沙洛繆曾是一艘名為公主號的船上的二副,但某天,這艘船被戴維斯船長率領的海盜船捕獲,他只好不得已成為了海盜。
    不過,或許是因為天生的海盜氣質,在戴維斯船長死後,他被幹部們選為了繼任者。而此時,他加入這伙海盜還不滿六周。

    巴沙洛繆身為海盜的初次亮相非常成功,但某一天卻出現了麻煩,他任命留守的副官搶走船隻和戰利品逃跑了。
    於是,為了這樣的事情不再發生第二次,他起草了戒律。他讓部下們復述,並向聖經起誓遵守戒律。
    據說,其中除了寫有戰利品平等分配之外,還有晚上八點以後不許開酒宴(儘管遺憾的是,幾乎沒有部下遵守這條戒律)、禁止賭博之類的禁止事項,甚至最後還寫明瞭在海盜行為中因負傷而不得不退役時可領取的金額。
    此外,他也曾不顧多數船員的反對,將捕獲來的船上拒絕當海盜的數人放走了。

    #FGO #巴沙洛繆羅伯茨

  • 聖經平等 在 超級歪 SuperY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2020-06-22 21:15:11

    立刻加入頻道會員,實際行動支持超級歪:https://www.youtube.com/channel/UCAM7yIYvZGYLJR6z6RqLlNw/join
    https://www.facebook.com/Mr.SuperY/posts/1688351171318544
    📣留言加分享本影片,就有機會抽《暴民法》一本呦。
    參加抽獎活動時間為期一週:2020.6.22 - 2020.6.29
    👏感謝 聯經 的熱情贈書
    -
    第14集:黑暗騎士電影解析:高譚市的政治哲學 / 法的極限與正義的辯證:柏拉圖、盧梭、尼采、德希達、阿岡本、傑森˙布倫南
    -
    超級歪:「諾蘭系列即將重新啟動新的三部曲啦!」
    -
    本集關鍵字:
    #報復性正義 #形式正義 #恩典正義 #GeorgeFloyd #影武者聯盟 #高譚市 #舊約聖經 #代罪羔羊 #道德平等論 #正當性理論 #人民主權論 #公共意志 #量刑聽證會 #公共安全委員會 #法國大革命 #凱撒 #羅馬獨裁 #例外狀態 #反恐戰爭 #愛國者法案 #猶大 #耶穌 #亞伯拉罕 #高貴謊言 #理想國
    -
    參考電影:
    1962《雙虎屠龍》
    1997《意外的春天》
    2006《死亡筆記本》
    2017《第22年的告白》
    參考資料:
    Agamben, Giorgio
    2010,《例外狀態》,麥田出版
    Brennan, Jason
    2020,《暴民法》,聯經出版
    Derrida, Jacques 
    1992, Force of Law: The “Mystical Foundation of Authority”.
    In Drucilla Cornell, Michel Rosenfeld & David Carlson (eds.), 
    Deconstruction and the Possibility of Justice. Routledge.
    Fassin, Didier
    2019,《懲罰的三大思辨》,聯經出版
    Girard, René
    1977, Violence and the Sacred. The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
    Metzger, Jeffrey
    2019, The Rise of Politics and Morality in Nietzsche's Genealogy
    Nietzsche, Friedrich
    2017,《論道德的系譜》,大家出版 
    Plato
    2014,《理想國》,聯經出版
    Rousseau, Jean-Jacques
    2018,《社會契約論》,商務出版

你可能也想看看

搜尋相關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