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卦]聖母峰電影大陸是什麼?優點缺點精華區懶人包

雖然這篇聖母峰電影大陸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聖母峰電影大陸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聖母峰電影大陸產品中有6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5萬的網紅城市山人 Mountain Urbanite,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名人觀點: Jimmy Chin(金國威) 評高海拔登山商業化》 Jimmy是何許人也?他不只是電影《赤手登峰(Free Solo)》的奧斯卡最佳紀錄片導演,更是一位享譽國際登山界的大人物,曾多次組織攀岩、雙板登山滑雪和開拓性質的遠征,足跡遍布中國大陸、巴基斯坦、尼泊爾、格陵蘭、坦桑尼亞、查德...

  • 聖母峰電影大陸 在 城市山人 Mountain Urbanite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2019-12-11 18:15:05
    有 315 人按讚


    《名人觀點: Jimmy Chin(金國威) 評高海拔登山商業化》
    Jimmy是何許人也?他不只是電影《赤手登峰(Free Solo)》的奧斯卡最佳紀錄片導演,更是一位享譽國際登山界的大人物,曾多次組織攀岩、雙板登山滑雪和開拓性質的遠征,足跡遍布中國大陸、巴基斯坦、尼泊爾、格陵蘭、坦桑尼亞、查德、馬里、南非、婆羅洲、印度、阿根廷等國。

    於攝影的愛好上,他拿到了小金人;於登山的愛好上,他曾從聖母峰峰頂一躍而下,成功沿著艱難的南柱路線滑降,他也曾與夥伴在梅魯峰惡名昭彰的鯊魚鰭上開創新路線,兩者皆是世界第一的創舉,其餘成就還遠遠不只如此。

    對於大多台灣人來說最意外的一件事,莫過於他華裔的身分吧。但就和林書豪一樣,他是土生土長的美國人。Jimmy的父母為逃離赤化的中國大陸而遷居台灣,再移民美國後才生下他。

    上個月,Jimmy在於紐約舉辦的短片首映會上接受訪問,對一系列問題表達了個人觀點,以下只翻譯8,000公尺山峰商業化與聖母峰過度商業化的部分。

    -\-\-

    訪問者:

    萊茵霍爾德‧梅斯納(Reinhold Messner, 義大利傳奇登山家)曾說過,遲早所有的8,000公尺山峰都會有由商業登山隊伍所經營的攀登路線。請問你對這件事的看法,以及聖母峰過度商業化的看法?

    Jimmy Chin(金國威):

    這跟每個人看事情的角度有關,對吧?畢竟人們對攀登這件事有許多不同的觀念,以及具文化差異的不同標準。我完全理解梅斯納為何會這麼說,因為就是有像他一樣的純粹主義者。

    我欣賞這個論點,但你同時需要兩個極端才能定義中間為何,不管它從政治上或文化上來說是否符合攀登的標準。你需要有個能追求的標竿,而純粹主義者就設立了所有人皆渴望達成的一定標準。梅斯納在不同的時代中攀登了所有8,000公尺的山峰,當時因為科技發展和直升機運輸等等的原因,讓後勤與容錯率都十分不同。在幾座8,000公尺的山峰上,他[梅斯納]以無氧方式開創新路線之外,更沒有現在的後勤系統能夠依賴。從這個觀點來看,我們不能忽視攀登風格,而且它對不同人的意義皆不一樣。

    我不會評斷想要攀登聖母峰的人們,因為這是十分個人的事情。當你說過度商業化一詞,應該被放大檢視的應該是該國境內的商業嚮導業者與相關規範。未來的事情難以預測,所以他們總是在嘗試趕上時局的變化,對吧?嚮導服務對於何時進、何時退有著很多思考方式,沒有一定的對錯。

    現在的8,000公尺山峰比以往更加容易登上,所以就會有更多的人登上。至於一位報了8,000公尺山峰的商業行程客戶,跟一位在登山上付出甚多,追求純粹風格的老鳥,他們所獲得的體驗是一樣的嗎?他們都在那兒,但他們的本質並不相同。

    -\-\-

    〈我的短評〉

    8,000公尺山峰的登山商業化已勢不可擋,像是Jimmy這種身兼公眾人物的中生代登山家(46歲)自然心裡清楚,所以多半是抱持著理解帶著一絲絲批判的態度。然而在梅斯納(75歲)活躍的喜馬拉雅登山時期(1970-1989),正是首登被逐一完成後競逐新路線、新紀錄的熱血篇章,講究冒險與獨立精神,所以想當然耳對無聊的商業登山沒半句好話 (加上他自己也是個大砲嘴😅)。

    但他和許多古今中外登山家所呼吸的傳統極限登山精神,也就是客觀上的開創性,依然是個不變標竿──或者說,在全面商業化的時代中,天平上益發遙遠上翹的彼端。

    Jimmy這一種菁英登山者曾游上未知的彼岸,他明白這是什麼;但回頭看時下的登山環境,當名為未知的大江有了橫跨兩端的航線、隧道與橋梁,又有誰會選擇游過去呢?只對於個人有意義的未知,還算得上是冒險犯難嗎?這些都是值得我們思考的事情。

    就如同他所說,我們都過了河,我們都站在了頂峰,但從選擇的方式卻能看出來構成一人靈魂的材質。

    回首台灣,這個世界共同的登山圈議題,倒也沒離我們這麼遙遠呢。

    -\-\-\-\-\-\-

    原文節錄:

    Clash: Reinhold Messner once told me it’s just a matter of time before all of the 8,000-meter peaks have commercially guided pistes, or routes. Your thoughts on that, and on the over-commercialization of Mt. Everest?
    Today In: Lifestyle

    Chin: It really depends on your point of view, right? There are so many different ideas and culturally different sets of standards that people put on climbing. I totally get where Reinhold Messner is coming from, because there are the purists like him. I appreciate that viewpoint. But you need both extremes to define the middle, whether it’s politically or culturally within the standards of climbing. You have to have a bar to aspire to. The purists set a certain standard that everybody can aspire to. Reinhold climbed all 8,000-meter peaks in a different era. The logistics were different, the safety margins were different because of technology and helicopter access and all of that. On several of those 8,000-meter peaks, he found new routes, all without oxygen, and all without the same logistical foundations that are in place now. In that sense, style matters. And it matters in varying degrees to different people.

    I don’t judge people who want to climb Everest, because it’s personal. When you say over-commercialization, it’s really the guide services and regulation from countries the mountains are in that need to be looked at, how to be managed. It’s hard to anticipate, so they’re always trying to catch up to what’s happening, right? There are a lot of different philosophies within the guide services about when it’s appropriate to take people up, and when it’s not. There are shades of grey there. 8,000 meters is so much more accessible these days, so a lot more people are going to be up there. Is it the same experience as when a commercial client signs up to climb an 8,000-meter peak as a longtime climber who has paid his dues and does the climb in more of a purist style? They are all putting themselves out there, but they are different crafts.

    -\-\-\-\-

    Photo by Craig Barritt/Getty Images for PANERAI

  • 聖母峰電影大陸 在 城市山人 Mountain Urbanite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2019-12-11 18:15:05
    有 315 人按讚

    《名人觀點: Jimmy Chin(金國威) 評高海拔登山商業化》
    Jimmy是何許人也?他不只是電影《赤手登峰(Free Solo)》的奧斯卡最佳紀錄片導演,更是一位享譽國際登山界的大人物,曾多次組織攀岩、雙板登山滑雪和開拓性質的遠征,足跡遍布中國大陸、巴基斯坦、尼泊爾、格陵蘭、坦桑尼亞、查德、馬里、南非、婆羅洲、印度、阿根廷等國。

    於攝影的愛好上,他拿到了小金人;於登山的愛好上,他曾從聖母峰峰頂一躍而下,成功沿著艱難的南柱路線滑降,他也曾與夥伴在梅魯峰惡名昭彰的鯊魚鰭上開創新路線,兩者皆是世界第一的創舉,其餘成就還遠遠不只如此。

    對於大多台灣人來說最意外的一件事,莫過於他華裔的身分吧。但就和林書豪一樣,他是土生土長的美國人。Jimmy的父母為逃離赤化的中國大陸而遷居台灣,再移民美國後才生下他。

    上個月,Jimmy在於紐約舉辦的短片首映會上接受訪問,對一系列問題表達了個人觀點,以下只翻譯8,000公尺山峰商業化與聖母峰過度商業化的部分。

    ---

    訪問者:

    萊茵霍爾德‧梅斯納(Reinhold Messner, 義大利傳奇登山家)曾說過,遲早所有的8,000公尺山峰都會有由商業登山隊伍所經營的攀登路線。請問你對這件事的看法,以及聖母峰過度商業化的看法?

    Jimmy Chin(金國威):

    這跟每個人看事情的角度有關,對吧?畢竟人們對攀登這件事有許多不同的觀念,以及具文化差異的不同標準。我完全理解梅斯納為何會這麼說,因為就是有像他一樣的純粹主義者。

    我欣賞這個論點,但你同時需要兩個極端才能定義中間為何,不管它從政治上或文化上來說是否符合攀登的標準。你需要有個能追求的標竿,而純粹主義者就設立了所有人皆渴望達成的一定標準。梅斯納在不同的時代中攀登了所有8,000公尺的山峰,當時因為科技發展和直升機運輸等等的原因,讓後勤與容錯率都十分不同。在幾座8,000公尺的山峰上,他[梅斯納]以無氧方式開創新路線之外,更沒有現在的後勤系統能夠依賴。從這個觀點來看,我們不能忽視攀登風格,而且它對不同人的意義皆不一樣。

    我不會評斷想要攀登聖母峰的人們,因為這是十分個人的事情。當你說過度商業化一詞,應該被放大檢視的應該是該國境內的商業嚮導業者與相關規範。未來的事情難以預測,所以他們總是在嘗試趕上時局的變化,對吧?嚮導服務對於何時進、何時退有著很多思考方式,沒有一定的對錯。

    現在的8,000公尺山峰比以往更加容易登上,所以就會有更多的人登上。至於一位報了8,000公尺山峰的商業行程客戶,跟一位在登山上付出甚多,追求純粹風格的老鳥,他們所獲得的體驗是一樣的嗎?他們都在那兒,但他們的本質並不相同。

    ---

    〈我的短評〉

    8,000公尺山峰的登山商業化已勢不可擋,像是Jimmy這種身兼公眾人物的中生代登山家(46歲)自然心裡清楚,所以多半是抱持著理解帶著一絲絲批判的態度。然而在梅斯納(75歲)活躍的喜馬拉雅登山時期(1970-1989),正是首登被逐一完成後競逐新路線、新紀錄的熱血篇章,講究冒險與獨立精神,所以想當然耳對無聊的商業登山沒半句好話 (加上他自己也是個大砲嘴😅)。

    但他和許多古今中外登山家所呼吸的傳統極限登山精神,也就是客觀上的開創性,依然是個不變標竿──或者說,在全面商業化的時代中,天平上益發遙遠上翹的彼端。

    Jimmy這一種菁英登山者曾游上未知的彼岸,他明白這是什麼;但回頭看時下的登山環境,當名為未知的大江有了橫跨兩端的航線、隧道與橋梁,又有誰會選擇游過去呢?只對於個人有意義的未知,還算得上是冒險犯難嗎?這些都是值得我們思考的事情。

    就如同他所說,我們都過了河,我們都站在了頂峰,但從選擇的方式卻能看出來構成一人靈魂的材質。

    回首台灣,這個世界共同的登山圈議題,倒也沒離我們這麼遙遠呢。

    -------

    原文節錄:

    Clash: Reinhold Messner once told me it’s just a matter of time before all of the 8,000-meter peaks have commercially guided pistes, or routes. Your thoughts on that, and on the over-commercialization of Mt. Everest?
    Today In: Lifestyle

    Chin: It really depends on your point of view, right? There are so many different ideas and culturally different sets of standards that people put on climbing. I totally get where Reinhold Messner is coming from, because there are the purists like him. I appreciate that viewpoint. But you need both extremes to define the middle, whether it’s politically or culturally within the standards of climbing. You have to have a bar to aspire to. The purists set a certain standard that everybody can aspire to. Reinhold climbed all 8,000-meter peaks in a different era. The logistics were different, the safety margins were different because of technology and helicopter access and all of that. On several of those 8,000-meter peaks, he found new routes, all without oxygen, and all without the same logistical foundations that are in place now. In that sense, style matters. And it matters in varying degrees to different people.

    I don’t judge people who want to climb Everest, because it’s personal. When you say over-commercialization, it’s really the guide services and regulation from countries the mountains are in that need to be looked at, how to be managed. It’s hard to anticipate, so they’re always trying to catch up to what’s happening, right? There are a lot of different philosophies within the guide services about when it’s appropriate to take people up, and when it’s not. There are shades of grey there. 8,000 meters is so much more accessible these days, so a lot more people are going to be up there. Is it the same experience as when a commercial client signs up to climb an 8,000-meter peak as a longtime climber who has paid his dues and does the climb in more of a purist style? They are all putting themselves out there, but they are different crafts.

    -----

    Photo by Craig Barritt/Getty Images for PANERAI

  • 聖母峰電影大陸 在 葉揚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2019-10-19 21:16:16
    有 4,080 人按讚

    1.
    這一陣子我所經歷的最驚人消息,
    就是繼上次之後,
    又有另一個保養專櫃品牌,
    寄產品來指定邀請彼得試用了。

    這個品牌很大方,
    說試試看,不適合或是不喜歡,
    就不用寫也沒有關係。

    這個品牌是Lancome。

    我瞪著小編轉來的信件,
    在家裡大喊:
    顏彼得,你相信嗎?
    蘭蔻居然說要找你!!!

    彼得一邊洗碗,一邊回答:
    誰?找我幹嘛?啊?你說誰扣籃......

    #彼得的小世界裡面怎有蘭蔻只有扣籃
    #蘭蔻 #未來精華 #全新小黑瓶

    2.
    因為工作的關係,
    我有幾個朋友是來自於美妝業的,
    我把這件事情當作茶餘飯後的搞笑事件來分享。

    我:
    大家平心靜氣地想一想,
    這種高級的專櫃品牌找彼得體驗,
    兩個月內已經發生兩次了,
    這件事情是不是有點誇張.......

    朋友A比較冷靜,她淡淡地說:
    現在時代不同了,
    大家行銷作得很膩,
    都在找跨界的合作啊。

    朋友B接話:
    我真心認為跨出舒適圈,
    是美妝產業今年的重大課題。

    朋友C握拳敲了一下桌子:
    我作這個產業這麼多年,
    彼得真的是我見過,
    第一個沒有好好刮鬍子就拍美妝照的人!!!

    朋友D笑容滿面,
    (不過那個笑很像是啊呀我的腿雖然斷了但是我一定會勇敢站起來的表情):
    要是,要是彼得這種人都能用高級精華液,
    這世界還有什麼不行,
    我覺得不誇張,
    這種事情很勵志!

    總而言之大家都掩藏不住自己的驚訝,
    可是事情就是這麼發生了。

    #而且沒有人正面回答我的疑問

    3.
    當彼得開箱試用其中一個眼部保養產品,
    名稱叫做大眼冰珠時,
    彼得問:
    欸,這個產品為什麼拉出來是一個小水滴在前面?

    那個小冰珠頭對女生來說是很直覺的東西,
    當然就是沾了眼部精華液後,
    拿來按摩眼周用的。

    品牌寫信告知說,
    這罐裡面還有可以豐盈睫毛的成分,
    希望彼得用完也可以擁有水汪汪大眼,

    但對彼得來說,
    這個前端是橢圓形的小東西,
    可是一個全新的未知領域。

    我當然也不想錯過哄騙彼得的機會。

    我神祕兮兮地回答:
    我跟你講,
    那個小水滴,
    是要挖耳朵用的。

    彼得:什麼???

    我:
    你有所不知,
    真正高級的保養品,
    都會附上一個水滴型的器具,
    讓耳朵也可以順便吸收......

    我吸了一口氣,
    作出禪師的表情:
    所謂耳朵好,眼睛就好.....

    彼得這次沒有理會我。

    他仔細地上下打量著冰珠,
    接著說:
    你知道這個水滴珠珠像什麼嗎?

    我:像什麼?

    彼得宣布:
    這個好像喉嚨裡的,
    尖叫時候會抖的小舌頭!!

    #被你這樣一講人家周年慶還要不要做生意呢

    4.
    偶爾在浴室裡,
    看到彼得的保養品優美地排成一列,
    我還是深深陷在為何蘭蔻要給彼得試用的動機疑問中,
    無法理解時代的改變。

    我問彼得:
    說真的,你覺得他們為什麼要給你試用啊?

    彼得:
    因為,因為他們需要勞工的新臉孔嗎......

    我:
    那,為什麼他們需要勞工的新臉孔呢?

    彼得:
    ......就像哥倫布那樣,
    想要發現新大陸啊,
    可能美妝產業的老闆有一天突然跟行銷部說,
    最近我們需要新大陸!!

    #那他們為什麼不去找蕭大陸呢

    我:
    你知道哥倫布本來是要找印度,
    結果後來不小心找到美洲大陸嗎?

    彼得捧著自己的臉,
    說出了莫名其妙的話:
    天啊,這樣下去,
    會不會一直有人寄保養品給我用,
    每個月都有......
    啊,難道我要變成勞工界的牛爾老師了嗎!!!

    我很想阻止彼得想像力的無限上綱,
    但此時雙魚座男子陷入了自己的幻想中無法自拔。

    彼得:
    ......那,該不會有那麼一天,
    我也要推出以自己為名的保養品牌了吧?

    #讓我們歡迎彼得老師
    #顏彼得海咪咪傳奇全能精華
    #怎麼想我都覺得是周星馳笑片裡面會有的道具

    5.
    這段對話之後,
    又過了幾天,
    彼得突然若有所思地對我說:
    我覺得,
    你還是不要寫我要變成牛爾老師比較好.....

    我:怎麼了嗎?

    彼得搓著手,
    一副有難言之隱的模樣:
    因為我聽說,
    美妝界的人都很難搞,
    我,我不想得罪他們。

    #你說了這段話有比較不得罪嗎

    6.
    回到正題,
    雖然這一切都非常莫名奇妙,
    但其中有句話我覺得彼得說的是對的--

    彼得:
    欸,其實給我試用真的超明顯的好嗎?
    我臉那麼黃,那麼油,又那麼黑,
    我根本就是保養品的聖母峰.....

    我認真的想了一想--
    的確有可能,
    彼得是美妝產業的難以到達的高度,
    大家都想來插一下旗子看看會怎麼樣,
    而且說真的彼得的臉跟其他精緻的網美相比,
    是有蠻多可以著墨的地方。

    這次彼得試用全新小黑瓶,
    繼上個月使用過別家產品以後,
    他開始稍微了解女人瓶瓶罐罐到底怎麼用。

    彼得很順手地直接打開,
    拿起一管滴在在手上,
    份量剛剛好。

    彼得懷疑地表示:
    咦,
    怎麼擦一下臉上就沒有濕濕的感覺?
    是不是用不夠?

    #那叫做吸收很快
    #小黑瓶很貴你不要給我反覆塗

    小黑瓶其實好像不用我多說,
    在美妝界是響噹噹的大人物很久了,
    這一陣子周年慶開檔,
    我也看到一堆人擠在百貨公司的專櫃前面。

    我之前一直不太相信這種保養品的功能可以達到什麼程度,我本來想,每天都塗,經年累月,皮膚慢慢變好應該是沒有太大爭議。

    只是彼得用了小黑瓶以後,
    很快就變得嫩嫩的,
    變成一個好像吃不太了苦,
    賈寶玉那種類型的人。

    我問彼得他的心得,
    他說,
    本來皮膚上有一顆一顆的粒子,
    突然就好像不太明顯了。

    彼得很快提出建議:
    我覺得,
    你去跟蘭蔻說,
    應該要給蟾蜍試用看看!!
    要是,要是蟾蜍有用的話,
    所有男人都會買的!!!

    #為什麼要我說你自己去說
    #美妝界什麼都有獨缺動物類型的達人講評

    除了全新小黑瓶外,整個系列中,
    其中有一個叫做小黑安瓶。

    號稱可以快速安撫躁動的皮膚問題,
    是裡面我覺得最好用的產品。

    才短短幾天,
    彼得早晚使用小黑安瓶,
    本來有一些紅紅的痘疤跟酒糟鼻,
    幾天內就變回均勻的膚色,
    毛孔好像也縮小了一點,
    感覺效果是蠻明顯的。

    彼得:
    這個產品很奇妙耶,
    一點都不油,
    塗上去以後,亮亮的感覺,
    我好像被拋過光,跟汽車美容很像.....

    我跟彼得說:
    欸,你看看鏡子裡這個人,
    這不是你啊,
    還是讓給我用好了。

    彼得又繼續問:
    還是這是有粉啊?
    我覺得塗完有上粉的感覺,像新郎。
    而且有一股非常歐洲皇室的花香味。
    我喜歡這個味道,好香喔。

    我嘲笑他:
    你又知道這是歐洲的味道?

    彼得:
    因為我生在亞洲這麼多年都沒有聞過這種香味,
    所以,大膽假設是歐洲。

    #對你來說亞洲以外就是歐洲而已嗎
    #那皇室部分的假設又是怎樣呢

    7.
    對了,
    其實彼得在高中時,
    因為聯考完,
    整個暑假跑去打球的關係,
    曬得很黑,
    所以曾經有一段時間,
    他的綽號叫做小黑。

    當彼得收到小黑瓶的時候,
    他也讚嘆了一番,
    覺得整個美妝產業跟他有關。

    然後就在幾天前,
    彼得興高采烈地跟我說,
    他發現王思平跟他在試用一樣的產品。

    彼得一直在上班的時候傳訊息騷擾我不說,
    晚上我們在餐廳吃拉麵,
    彼得還有模有樣地伸出手指頭,
    對我如數家珍起來:
    你看,有一次看電影的時候,
    王思平就坐在我們後面。
    有一次吃貝里尼,
    她坐在旁邊桌。
    還有一次,我跟她穿一樣的衣服,
    然後,這次她也跟我在用一樣的產品,

    我覺得是,我們之間是有一種緣份......

    #彼得的眼睛裡面都是光輝
    #一廂情願的愛的路上我和你

    8.
    這次幫彼得拍紀錄照,
    有個額外的收穫,
    就是我突然發現有一個微妙的角度,
    彼得會有那麼一點點像郭富城。

    我把照片給彼得看,
    他立刻很不要臉的說:
    啊優,我怎麼變成郭富城了,
    你趕快跟大家講,
    塗這個會變郭富城。

    #你擔心美妝產業難搞我覺得郭富城也不會輕易放過你的

    最後,
    想知道到底小黑瓶香味是什麼味道,
    可以先去網址填寫資料,
    兌換免費全新小黑瓶試用:
    https://reurl.cc/1Q0rYm

    #大家可以順便跟彼得提點一下這到底是不是來自歐洲的味道 #開啟保養另一半 #超未來肌因賦活露

    後記:

    有一件事跟保養品沒有關係,
    但我就是很想講一下--

    彼得每次洗澡,
    就會把脫下來的內褲隨手一丟,
    有好幾次,
    都丟進我放在浴室的化妝包裡。

    我已經不只一次,
    在外面想要補妝的時候,
    打開化妝包,
    裡面出現一條彼得穿過的內褲。

    這件事情讓我覺得很困擾。

    因此我超想吶喊,
    這個世界上,
    到底有哪個美妝保養老師,
    或是美容相關產業的網紅,
    會把內褲裝在化妝包的呢!!

    #蘭蔻你到底在想什麼呢
    #彼得明明就是個令人摸不透的大老粗啊啊啊

你可能也想看看

搜尋相關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