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卦]聖母峰登頂人數是什麼?優點缺點精華區懶人包

雖然這篇聖母峰登頂人數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聖母峰登頂人數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聖母峰登頂人數產品中有15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10萬的網紅詹喬愉 - 三條魚Tri Fish,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塞車&氧氣&死亡》 大家都知道媒體講的話,需要判斷一下。但是當新聞瘋狂出來,民眾還是喜歡盡信之。 塞車🚎 一個半月的攀登季裏面…事實上就是塞那麽一天(5/22)的那麽幾小時罷了。對一個攀登者而言,這明明是可以預期的塞車,可以做好準備面對的或是選擇避開(提早出發或擇日)。 我看到一些...

  • 聖母峰登頂人數 在 詹喬愉 - 三條魚Tri Fish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2019-06-01 19:52:04
    有 7,548 人按讚


    《塞車&氧氣&死亡》

    大家都知道媒體講的話,需要判斷一下。但是當新聞瘋狂出來,民眾還是喜歡盡信之。

    塞車🚎
    一個半月的攀登季裏面…事實上就是塞那麽一天(5/22)的那麽幾小時罷了。對一個攀登者而言,這明明是可以預期的塞車,可以做好準備面對的或是選擇避開(提早出發或擇日)。

    我看到一些文章,直指死亡是因為塞車造成氧氣不足,因此造成死亡?💀

    在準備沒做好的情況之下,塞車很可能造成凍傷,但這幾個小時的塞車要塞到氧氣沒有還是很難,除了氧氣可以調節,如果真的塞車沒移動,根本不用開太大以外,事實上上面還是有各公司的備用氧氣。

    而真的在當下塞車的朋友也告訴我,實際上都是有在移動的,原本一個半小時的路程,變成兩小時通過,於是可能被誇飾成“塞了兩小時的車”。
    但是這段路程狹窄,即使只有十個人通過,只要有人稍微慢一點,就會塞車,若是仔細看,就會發現人潮其實是分段的,並不是真的堵塞不前。

    在這次的眾多事件裏面,衰竭/高山症死亡的人應該算最多,但確不因為缺氧,基本上他們氧氣都還沒用完呢。

    此季節唯一一個因為氧氣不足而差點發生意外的隊伍,是此季節第一個登頂隊伍(5/15),但是他們並沒有遇到塞車,是當日唯一隊伍。來回頂峰與C4花了26小時導致氧氣不足,原因不明。(我花了11小時來回)幸好緊急從C2運送氧氣支援,全隊平安。

    當然有些人認為,有氧氣就能攀登。🤔
    很抱歉氧氣沒你們想的那麽萬能,氧氣的確降低了攀登難度,但我可以告訴大家,這些新聞上説塞車死亡的攀登者們,都不缺氧氣。他們的死亡是真正的出於自己的身體無法負荷,包含我們自己隊員,唐(Don),那個當下甚至雪巴已經把氧氣開到四(最大值),但依然就這樣死去。

    所以説,塞車&氧氣&死亡…直接的因果關係可能跟大家想的不一樣。

    🙄另外,別斟酌在人數了,今年雖說珠峰人數新高,中國、印度、中亞人數增加,但歐美人數確平衡的下降了,也只是比去年多個十幾人。每年登珠峰的人數都差不多,所以塞車這件事情,不是因為人數是因為好天氣變少(窗口)。

    去年天氣穩定,窗口時間長,分散了登頂人潮。而今年整個喜馬拉雅山脈的天氣都不穩定,常常上午好天氣下午就變天,窗口就那麽幾天。事實上除了聖母峰,毎座山的死亡人數都增多了。
    Maklu才四十幾人攀登,就死了4人。
    而這一季,整個山脈共死21人。
    ➡️實際上天氣才是增加這一季死亡數字的最主要原因。

  • 聖母峰登頂人數 在 DJ金寶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2019-05-30 00:34:01
    有 413 人按讚


    專業好文

    死亡的禁區,聖母峰上的致命塞車

    【本篇文章摘錄自王士豪醫師最新力作《瘋高山:登山狂醫師私房安全攻略&高山紀行大公開,讓大人小孩都能放心入山》,康健出版,6月即將上市,敬請期待。】

    2015年4月以前,從尼泊爾聖母峰南側路線在登頂聖母峰山頂前,最後、最高、最難的一關,是在海拔接近8800公尺,距離聖母峰山頂僅60公尺,高度有12公尺高,幾乎垂直的岩石斷面——希拉瑞台階(Hillary Step)。希拉瑞台階一路上要用冰雪岩混合攀登才能突破爬上去。這一個關卡,是以往爬聖母峰登頂前的最後大魔王,也是最客觀、最無情的技術天險與技術門檻。即使登山客再怎麼有錢,聘請再多雪巴,買再多氧氣鋼瓶,如果自己的技術水平不夠,大家也會因為這個技術門檻的存在,不太會因為口袋很深,就一窩蜂地去爬聖母峰。

    然而,在2015年4月,芮氏規模7.9的尼泊爾大地震。把希拉瑞台階震崩塌了,「希拉瑞台階」變成「希拉瑞雪坡」,變成一個難度大大降低的坡面。聖母峰的最後大魔王不見了,登頂難度瞬間降低,登山客們趨之若鶩,因此從尼泊爾攀登聖母峰的人數年年攀升,直到今年攀登季節達到歷史新高。

    而死亡人數也達到新高,為什麼?就人數多了點,塞車而已,大家也都還有氧氣,為什麼會要人命?

    在海拔八千米以上的地區,又稱為死亡區,在這個高度以上的地點,大氣壓力只有平地的三分之一,人們能利用的氧氣也相當於只有在平地的三分之一。人類在這個高度活動,即使靜止不動,也多半需要氧氣才能存活,只有最頂尖的登山家,例如呂忠翰、張元植,才有辦法在這個高度,不靠額外的氧氣,能存活,甚至還能爬山。

    然而,以聖母峰為例,八千米登山者爬的山真的只有8,848公尺嗎?在地理學上當然是,但如果是以生理學的觀點來看,他們爬的山,不只8,848公尺!

    為什麼?

    因為,人體如果從事劇烈運動,身體需要的氧氣量增加,因此,在高海拔地區從事劇烈運動,會讓原本就稀薄的氧氣,顯得更不夠用,而使得身體實際感受到的高度,會比實際上地理上真實海拔高度還要更高。在過去的研究指出,在海拔約4000公尺的高海拔地點從事劇烈運動,生理的海拔高度大約比實際地理高度高出500公尺之多,而這個差距,會隨著海拔高度上升,差距更大。

    八千米攀登者,最高生理高度會發生在甚麼時候呢?答案就是登頂前的最後爬坡衝刺到山頂的那一段,如果是以聖母峰為例,大概就是希拉瑞台階到山頂那一段。這時候攀登者的生理高度,可能高達9,300公尺,甚至逼近10,000公尺!

    攀登八千米巨峰額外使用氧氣,一言以蔽之,就是讓登山者的生理海拔高度降低。

    在爬八千米的巨峰,在最後登頂日,通常在當地時間晚間九點左右起床,十點左右出發。利用夜間沒有陽光照射,冰雪坡因低溫凍結穩固,比較不會有落石或落雪的時刻來進行攀登。這時候,登山者的每一步,也可以藉著冰爪,牢牢地卡在凍結的冰雪坡上,步伐比較穩健,攀登起來比較安全。登山者登頂八千米巨峰的時刻,多半會落在上午六點到十點之間,而且登頂後立刻火速下山,下到海拔高度低於死亡區的安全營地時,多半已經是傍晚。因此,在八千米巨峰登頂日那一天,登山客暴露在氧氣只有平地的三分之一的死亡區的時間,大約是接近20個小時。

    最高生理高度,就代表最容易發生高山症嗎?其實不一定,高山症,不會突然發生,是抵達一個新的高度後,逐漸發生的。因此,通常會是在最高生理高度後幾個小時內逐漸發生。如果是以攀登八千米巨峰來說,就是在登頂之後的下山途中,因為,已經停留夠久了,高山症差不多要發生了。而,下山時,也剛好就是氧氣快用完的時候。

    在過去聖母峰的山難事件,不管是有使用氧氣攀登,或是沒使用氧氣攀登,最多人數死亡的時段,都是在下山時段。這是因為下山時,在死亡區的低氧暴露已經超過12個小時,這樣的暴露時間實在是太長了,不管是高海拔腦水腫、或是高海拔肺水腫,早就有可能會發生。有些登山客,甚至會發生原本毫無症狀,突然「當機」的現象。這特別容易發生在登頂完畢後,下山時間過久,氧氣用完的時刻。

    這種「當機」是甚麼呢?

    這是氧氣耗盡後,登山客因為生理海拔高度瞬間上升,造成的高海拔急性衰竭,又分為腦性高海拔急性衰竭及肺性高海拔急性衰竭。腦性高海拔急性衰竭,也就是突然昏迷,我稱為「高海拔腦當機」!肺性高海拔急性衰竭,也就是突然喘不過氣來,我稱為「高海拔肺部馬達縮缸」!這兩者一旦發生,登山者會瞬間沒力、昏迷、或是因為無法行動而快速失溫,最終導致死亡。

    實際上,因為最高生理高度太高,暴露時間長,即使有使用氧氣,也有些登山者會「當機」。

    因此,爬八千米的登山者,在登頂日那一夜一天(沒錯,從晚上爬到白天)的低氧暴露,實在是海拔太高、時間太長、運動量太大了、生理高度太高了!太危險,下山途中在死亡區的停留時間,也就是高海拔暴露時間,多一秒鐘都嫌多,多一分鐘都像一整天一樣難熬,都會增加死亡機率,容不下任何一絲一毫的延遲。

    更何況是因為人潮擁擠,造成塞車。造成下山的時間拉長,讓原本足夠使用的氧氣耗盡。

    2015年4月發生的那場尼泊爾大地震,讓原本攀登聖母峰的技術門檻希拉瑞台階震崩塌了,變成一個雪坡,大量登山者湧入,這包含了登山習慣不佳、腳程很慢的登山者。把聖母峰南側的攀登路徑擠爆。又因為他們技術不好、體能不佳,行動緩慢,造成下山時塞車,而讓所有人的下山時間延長,延長超高海拔的低氧暴露時間,造成在他們後面的許多無辜登山客因為高山病病發而死亡。

    沒錯,這就像是公路上慢慢開的烏龜車三寶,更像是在落石不斷的山區路段,還遇到烏龜車,慢慢開,結果烏龜車自己沒事,反而讓後面的車子被落石砸到。

    我這幾年來幫呂忠翰(阿果)和張元植攀登八千米巨峰的計劃擔任醫療顧問,在今年四月他們要出發去爬海拔8485公尺的馬卡魯峰(Makalu)當天,我塞給他們一個秘笈,茲公開如下,讓未來想去攀登八千米巨峰的朋友們參考:

    「如果出現高海拔腦水腫或腦性高海拔急性衰竭或肺性高海拔急性衰竭時:打救命針(類固醇)、 下撤、求救、吸氧氣、沿途每六小時打一支救命針(類固醇)!」

    上個月,我看到阿果和元植成功登頂馬卡魯峰(Makalu)後平安歸來,真的為他們感到非常高興。尤其元植最後放棄無氧攀登,改使用氧氣來爬,我更是深深覺得這是非常值得肯定的一件事情。我想,這是他們長年的攀登經驗之下,所做的成熟的決定。

    其實,我常在講:「登頂誠可貴,無氧價更高,若為保命故,兩者皆可拋。」

    在八千米攀登過程中失去性命,對登山者們而言應該算是一個還可以接受的浪漫歸途。

    然而,活著回來,登山者才能把浪漫的故事,講給更多的人們聽,來激勵更多的人心。

    登頂誠可貴,無氧價更高,若為保命故,兩者皆可拋。

    活著回來,登山者才能把浪漫的故事,講給我們聽,來激勵我們。

    山雲白袍健康顧問公司 
    王士豪醫師 
    2019.05.29

  • 聖母峰登頂人數 在 張旖旂 WaWa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2019-05-29 08:00:00
    有 148 人按讚


    最近登山新聞熱度最高的應該是攀登聖母峰,卻因為塞車(人)而造成多位的登山者死亡的新聞,而這醫生文中所提到的兩位做足準備的登山家呂忠翰、張元植,成功征服世界第五高峰,接下來還要挑戰世界第二高峰K2
    他們帶著敬畏的心情,做好準備,還有大家的祝福準備出發,希望他們平安回來!

    愛爾達電視20190529/
    台灣青年登山家 挑戰登頂世界第二高峰
    https://youtu.be/KfpKGSAiIb4

    死亡的禁區,聖母峰上的致命塞車

    【本篇文章摘錄自王士豪醫師最新力作《瘋高山:登山狂醫師私房安全攻略&高山紀行大公開,讓大人小孩都能放心入山》,康健出版,6月即將上市,敬請期待。】

    2015年4月以前,從尼泊爾聖母峰南側路線在登頂聖母峰山頂前,最後、最高、最難的一關,是在海拔接近8800公尺,距離聖母峰山頂僅60公尺,高度有12公尺高,幾乎垂直的岩石斷面——希拉瑞台階(Hillary Step)。希拉瑞台階一路上要用冰雪岩混合攀登才能突破爬上去。這一個關卡,是以往爬聖母峰登頂前的最後大魔王,也是最客觀、最無情的技術天險與技術門檻。即使登山客再怎麼有錢,聘請再多雪巴,買再多氧氣鋼瓶,如果自己的技術水平不夠,大家也會因為這個技術門檻的存在,不太會因為口袋很深,就一窩蜂地去爬聖母峰。

    然而,在2015年4月,芮氏規模7.9的尼泊爾大地震。把希拉瑞台階震崩塌了,「希拉瑞台階」變成「希拉瑞雪坡」,變成一個難度大大降低的坡面。聖母峰的最後大魔王不見了,登頂難度瞬間降低,登山客們趨之若鶩,因此從尼泊爾攀登聖母峰的人數年年攀升,直到今年攀登季節達到歷史新高。

    而死亡人數也達到新高,為什麼?就人數多了點,塞車而已,大家也都還有氧氣,為什麼會要人命?

    在海拔八千米以上的地區,又稱為死亡區,在這個高度以上的地點,大氣壓力只有平地的三分之一,人們能利用的氧氣也相當於只有在平地的三分之一。人類在這個高度活動,即使靜止不動,也多半需要氧氣才能存活,只有最頂尖的登山家,例如呂忠翰、張元植,才有辦法在這個高度,不靠額外的氧氣,能存活,甚至還能爬山。

    然而,以聖母峰為例,八千米登山者爬的山真的只有8,848公尺嗎?在地理學上當然是,但如果是以生理學的觀點來看,他們爬的山,不只8,848公尺!

    為什麼?

    因為,人體如果從事劇烈運動,身體需要的氧氣量增加,因此,在高海拔地區從事劇烈運動,會讓原本就稀薄的氧氣,顯得更不夠用,而使得身體實際感受到的高度,會比實際上地理上真實海拔高度還要更高。在過去的研究指出,在海拔約4000公尺的高海拔地點從事劇烈運動,生理的海拔高度大約比實際地理高度高出500公尺之多,而這個差距,會隨著海拔高度上升,差距更大。

    八千米攀登者,最高生理高度會發生在甚麼時候呢?答案就是登頂前的最後爬坡衝刺到山頂的那一段,如果是以聖母峰為例,大概就是希拉瑞台階到山頂那一段。這時候攀登者的生理高度,可能高達9,300公尺,甚至逼近10,000公尺!

    攀登八千米巨峰額外使用氧氣,一言以蔽之,就是讓登山者的生理海拔高度降低。

    在爬八千米的巨峰,在最後登頂日,通常在當地時間晚間九點左右起床,十點左右出發。利用夜間沒有陽光照射,冰雪坡因低溫凍結穩固,比較不會有落石或落雪的時刻來進行攀登。這時候,登山者的每一步,也可以藉著冰爪,牢牢地卡在凍結的冰雪坡上,步伐比較穩健,攀登起來比較安全。登山者登頂八千米巨峰的時刻,多半會落在上午六點到十點之間,而且登頂後立刻火速下山,下到海拔高度低於死亡區的安全營地時,多半已經是傍晚。因此,在八千米巨峰登頂日那一天,登山客暴露在氧氣只有平地的三分之一的死亡區的時間,大約是接近20個小時。

    最高生理高度,就代表最容易發生高山症嗎?其實不一定,高山症,不會突然發生,是抵達一個新的高度後,逐漸發生的。因此,通常會是在最高生理高度後幾個小時內逐漸發生。如果是以攀登八千米巨峰來說,就是在登頂之後的下山途中,因為,已經停留夠久了,高山症差不多要發生了。而,下山時,也剛好就是氧氣快用完的時候。

    在過去聖母峰的山難事件,不管是有使用氧氣攀登,或是沒使用氧氣攀登,最多人數死亡的時段,都是在下山時段。這是因為下山時,在死亡區的低氧暴露已經超過12個小時,這樣的暴露時間實在是太長了,不管是高海拔腦水腫、或是高海拔肺水腫,早就有可能會發生。有些登山客,甚至會發生原本毫無症狀,突然「當機」的現象。這特別容易發生在登頂完畢後,下山時間過久,氧氣用完的時刻。

    這種「當機」是甚麼呢?

    這是氧氣耗盡後,登山客因為生理海拔高度瞬間上升,造成的高海拔急性衰竭,又分為腦性高海拔急性衰竭及肺性高海拔急性衰竭。腦性高海拔急性衰竭,也就是突然昏迷,我稱為「高海拔腦當機」!肺性高海拔急性衰竭,也就是突然喘不過氣來,我稱為「高海拔肺部馬達縮缸」!這兩者一旦發生,登山者會瞬間沒力、昏迷、或是因為無法行動而快速失溫,最終導致死亡。

    實際上,因為最高生理高度太高,暴露時間長,即使有使用氧氣,也有些登山者會「當機」。

    因此,爬八千米的登山者,在登頂日那一夜一天(沒錯,從晚上爬到白天)的低氧暴露,實在是海拔太高、時間太長、運動量太大了、生理高度太高了!太危險,下山途中在死亡區的停留時間,也就是高海拔暴露時間,多一秒鐘都嫌多,多一分鐘都像一整天一樣難熬,都會增加死亡機率,容不下任何一絲一毫的延遲。

    更何況是因為人潮擁擠,造成塞車。造成下山的時間拉長,讓原本足夠使用的氧氣耗盡。

    2015年4月發生的那場尼泊爾大地震,讓原本攀登聖母峰的技術門檻希拉瑞台階震崩塌了,變成一個雪坡,大量登山者湧入,這包含了登山習慣不佳、腳程很慢的登山者。把聖母峰南側的攀登路徑擠爆。又因為他們技術不好、體能不佳,行動緩慢,造成下山時塞車,而讓所有人的下山時間延長,延長超高海拔的低氧暴露時間,造成在他們後面的許多無辜登山客因為高山病病發而死亡。

    沒錯,這就像是公路上慢慢開的烏龜車三寶,更像是在落石不斷的山區路段,還遇到烏龜車,慢慢開,結果烏龜車自己沒事,反而讓後面的車子被落石砸到。

    我這幾年來幫呂忠翰(阿果)和張元植攀登八千米巨峰的計劃擔任醫療顧問,在今年四月他們要出發去爬海拔8485公尺的馬卡魯峰(Makalu)當天,我塞給他們一個秘笈,茲公開如下,讓未來想去攀登八千米巨峰的朋友們參考:

    「如果出現高海拔腦水腫或腦性高海拔急性衰竭或肺性高海拔急性衰竭時:打救命針(類固醇)、 下撤、求救、吸氧氣、沿途每六小時打一支救命針(類固醇)!」

    上個月,我看到阿果和元植成功登頂馬卡魯峰(Makalu)後平安歸來,真的為他們感到非常高興。尤其元植最後放棄無氧攀登,改使用氧氣來爬,我更是深深覺得這是非常值得肯定的一件事情。我想,這是他們長年的攀登經驗之下,所做的成熟的決定。

    其實,我常在講:「登頂誠可貴,無氧價更高,若為保命故,兩者皆可拋。」

    在八千米攀登過程中失去性命,對登山者們而言應該算是一個還可以接受的浪漫歸途。

    然而,活著回來,登山者才能把浪漫的故事,講給更多的人們聽,來激勵更多的人心。

    登頂誠可貴,無氧價更高,若為保命故,兩者皆可拋。

    活著回來,登山者才能把浪漫的故事,講給我們聽,來激勵我們。

    山雲白袍健康顧問公司 
    王士豪醫師 
    2019.05.29

你可能也想看看

搜尋相關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