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卦]耶和華尼西詩歌是什麼?優點缺點精華區懶人包

雖然這篇耶和華尼西詩歌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耶和華尼西詩歌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耶和華尼西詩歌產品中有2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889的網紅基督影評故事館,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第二聖殿《毀滅傳說》的電影⁣】🎬 ⁣ 許多人對這充滿歷史意義的主題深感興趣,尤其是宗教人士。然而這部電影是由非宗教人士的吉迪.達爾(Gidi Dar)執導和編劇的。⁣吉迪.達爾 (Gidi Dar) 的迷人新片《毀滅傳奇》將於7月15日在以色列電影院上映(隨後將在頻道Hot 8和Kan 11上放映...

  • 耶和華尼西詩歌 在 基督影評故事館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2021-07-15 17:56:55
    有 0 人按讚

    【第二聖殿《毀滅傳說》的電影⁣】🎬

    許多人對這充滿歷史意義的主題深感興趣,尤其是宗教人士。然而這部電影是由非宗教人士的吉迪.達爾(Gidi Dar)執導和編劇的。⁣吉迪.達爾 (Gidi Dar) 的迷人新片《毀滅傳奇》將於7月15日在以色列電影院上映(隨後將在頻道Hot 8和Kan 11上放映),這是一部非常特別的電影。⁣

    這是關於猶太史中第二聖殿毀滅的故事,它是一部故事片,而不是紀錄片,探討了猶太歷史上最兩極分化的事件之一,是很少電影製作人願意嘗試將其戲劇化的主題。⁣

    此片沒有特別聚焦在這時代的主要人物,例如西門.巴爾.吉奧拉(Shimon Bar Giora)、拉比耶書亞.本.革馬拉(Rabbi Yehoshua Ben Gamla)或拉比約哈南.本-扎凱( Rabbi Yohanan Ben-Zakai),儘管他們都存在於電影中。然而,電影中聚焦的英雄是本.巴提赫(Ben Batih),一個歷史上鮮為人知的人物。巴提赫是一個年輕人──在經過一番猶豫及掙扎後──決定參與狂熱分子對抗羅馬人的反抗行動。⁣

    雖然這是一個需要大規模描繪衝突和戰鬥的故事,但電影卻是由1500幅生動而令人難忘的美麗原畫組成,以動畫的方式講述了這個故事。這些畫作由大衛‧波隆斯基(David Polonsky)和麥可.浮士德(Michael Faust)創作,他們負責阿瑞.福爾曼(Ari Folman)在2008年執導關於黎巴嫩戰爭的動畫紀錄片《與巴席爾跳華爾滋》中的藝術創作。在這種情況下,圖片並不是先製作成動畫,而是一張接著一張的呈現。對於一個有大量動作的故事來說,這聽起來可能跟我們原先想像的不同,但僅僅幾分鐘後,圖片就不再像是靜止的,當我回想這部電影時,我記得它就像是動畫一樣。⁣

    許多人對這充滿歷史意義的主題深感興趣,尤其是宗教人士。然而這部電影是由非宗教人士的吉迪.達爾(Gidi Dar)執導和編劇的。⁣

    這是達爾導演與演員舒利.蘭德(Shuli Rand)第三次的合作,後者為主角本.巴提赫(Ben Batih)配音。蘭德主演了達爾早期的兩部電影,他曾飾演艾迪.金(Eddie King),一個涉入犯罪事件的角色,在電影烏什皮辛(Ushpizin)中,一個新宗教改革罪犯的故事,故事中他最終在住棚節接待了他的兩個前同事。這些電影和蘭德本人的生長經歷相仿,他出生於一個宗教錫安復國主義家庭,後來成為一名過著世俗化生活的演員而聲名大噪,並主演了《愛克發鏡頭下的人生》等電影,這是對特拉維夫咖啡餐館文化的慶祝和批評的故事。之後蘭德成為布雷斯洛夫的拉比納赫曼(Nachman)的極端正統信徒。雖然達爾在一般世俗世界中長大,但與蘭德的關係為他提供了進入宗教世界的窗口。⁣

    對達爾來說,這部電影能審視這一件最為核心而痛苦的歷史事件,並探索其對當今以色列的影響。⁣

    作為一名年輕的電影製作人,達爾注意到「那些帶給我啟發的導演,比如馬丁.史柯西斯(Martin Scorsese)和法蘭西斯.福特.科波拉(Francis Ford Coppola),他們也審視著自己的文化和宗教。而基督教是構成這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份。⁣

    達爾從小在世俗化的以色列社區長大,對猶太教的傳統感到格格不入。 「我們無法接觸到錫安復國主義前100年的相關資料。」他在最近的一次採訪中說:「當然我們在學校裡能學到了一些跟聖經有關的知識,但除了這些以外,還有具2000年歷史的塔木德和猶太文本,不僅是法律,還有詩歌和傳說……等等,我們其實還未完全了解自己的文化。過去我研究歐洲人和美國人的文化,發現他們在他們的文化裡已生活非常久,有一定程度的認識,但錫安復國主義卻燒毀了那些散居在外的猶太人們能認識歷史的管道。當然我能理解他們為什麼會有這種衝動,而且他們做到了,超出了任何人的想像。但在某個時刻,它使其他猶太人在認識自己的文化上如同走到了死胡同。”⁣

    這並不代表達爾不尊重錫安復國主義。「我的祖父是先驅者,父母也是委身的錫安復國主義者,有著『背對大海』的精神,他們行了許多神蹟,但隨著我們物質生活越來越豐富,在概念上漸漸出現些問題……錫安復國主義將妥拉(Torah)給宗教社區,說:「這是屬於你們的,跟我們無關。」⁣

    達爾熱衷於他的信念,對藝術家而言,審視歷史及宗教信仰也是重要的。我們需要創造新的東西,這與虔不虔誠無關,我們必須兼容兩者,既需要回顧過去,且創造新的事物。」⁣

    他認為以色列人對西方正在發生的事情、或歐洲正在面臨的挑戰太感興趣了,而忽視自己的文化及歷史,當然世界上許多其他國家也是如此。⁣

    因著與蘭德的友誼,達爾開始更仔細的研究猶太歷史和文本,並意識到他對自己在學校學過的東西幾乎不記得了。他甚至與另一位朋友一起學習革馬拉(Gemara,猶太教經典,是塔木德的一部分)。當他研究羅馬時代猶太人分裂的主題時,他認為第二聖殿的毀滅和導致它的緣由能化為引人入勝的劇本。他還決定最好不要讓像本-扎凱(Ben-Zakai)或西門.巴爾.吉奧拉(Shimon Bar Giora)等知名人物出現在劇本裡面。⁣

    「劇中,英雄需要改變,而其他角色都不會改變,他們有一個明確而嚴格的議程」他解釋道,「只有年輕的本.巴提赫(Ben Batih) 在雙方之間搖擺不定,並面臨將會造成他改變的衝突。最後他會與故事剛開始時的他截然不同。」⁣

    本-扎凱的侄子本.巴提赫是一個與母親住在一起,並保護母親的年輕人。一開始當他看到人們因著沒有繳納聖殿祭司徵收的稅、而在街上被毆打時,他選擇什麼也不做。⁣

    達爾說:「但隨後他想到了本-扎凱的話,如果他不採取行動,他就稱不上是個男人。」「這就像莎士比亞說的:『生存還是毀滅』,只是在這裡變成『行動還是無動於衷。』」最終,本.巴提赫加入並參與了反叛起義的行動。故事述說至此,達爾表示他並沒有譴責狂熱分子,儘管許多人認為他們的行為削弱了猶太人與羅馬人抗戰的力量。⁣

    「我認為他們(狂熱份子)只是單純願意為著所追求的正義奮鬥到底的人。」達爾說,「他看見了不公不義的事情,意識到如果什麼都不做的話,就只是個懦夫,然而,如果選擇做些什麼,將會導致毀滅。」⁣

    達爾發現當時導致聖殿被毀的情境與今日的政治不和諧間有相似之處,無論是在以色列或世界上其他的國家,尤其是那些根深蒂固腐敗的獨裁國家。⁣

    「你不可能永遠忍受腐敗……我不是共產主義者,但我相信正義。」⁣

    達爾覺得要儘快講述這個故事──「因為故事能帶出的影響力遠超於我。」──選擇透過繪畫來講述它,因此最終花了幾年才完成這部作品。為主要角色配音的演員們都是以色列當代之名影星──除了蘭德之外,杰夫.里凡奇(Ze'ev Revach)是本.迦姆拉(Ben Gamla),阿莫斯.塔馬姆(Amos Tamam)是巴爾.吉奧拉(Bar Giora),莫尼.穆索諾夫(Moni Moshonov)是本-扎凱(Ben-Zakai),雅艾兒.阿貝卡西斯(Yael Abecassis)是貝尼基女王(Queen Berniki)和伊格爾.納奧(Igal Naor)是奮銳黨(Giscala)的約翰,他認為讓故事栩栩如生的最佳方式是使用繪畫。因此他與藝術家波隆斯基和浮士德密切合作,製作了一個短片版本,看看這想法是否可行;結果他發現效果挺好的,並繼續完成了整部電影的創作。⁣

    達爾說「因為圖片不會動,所以甚至更美麗。」製作這部電影是一個漫長且艱苦的過程,但他認為最終展現出來的成果是值得的。「在製作中我嘗試以不同的方式來做,當不必跟隨動態圖像時,想像力將會自己填補中間的空白,並進入劇情的節奏中。」⁣

    達爾對這部電影試映後所接收到的觀眾反應感到高興,最高興的是引起了宗教界的興趣,特別是在耶路撒冷電影院的幾場放映中,包括通訊部長約阿茲.亨德爾(Yoaz Hendel)在內的觀眾對電影的問答持續了很長時間,甚至超過了預定的時間。⁣

    「這讓我非常高興」達爾說。「我原本擔心他們會覺得我在責備他們,但他們很喜歡,我收到了很多讚美。」⁣

    雖然達爾對這部電影在以色列取得如此大的反響感到欣慰,但他也期待能在國外上映,並已被負責《請以你的名字呼喚我》的紀念國際影片公司(Memento International)收購並進行國際發行。他樂觀的認為,影片提出的議題將引起各地觀眾的共鳴。⁣

    「他們在某種層面上是對的。」他談到故事中的派系時說。「他們自認為一路走來都是對的……希望大家在責備其他人之前,先看看自己。每一方都需要往裡面細細思索。」⁣


    新聞出處:JP⁣
    新聞日期:2021/07/08⁣
    翻譯|校稿|編審|台灣ICEJ⁣


    經文及禱告方向⁣
     ̄ ̄ ̄ ̄ ̄ ̄ ̄⁣
    箴言21:1-2⁣
    人所行的,在自己眼中都看為正;惟有耶和華衡量人心。行仁義公平比獻祭更蒙耶和華悅納。⁣

    彼得前書2:4-5⁣
    主乃活石,固然是被人所棄的,卻是被神所揀選、所寶貴的。你們來到主面前,也就像活石,被建造成為靈宮,作聖潔的祭司,藉著耶穌基督奉獻神所悅納的靈祭。⁣

    在紀念聖殿被毀日時,這部電影正是時候,我們看到以色列世俗人士和宗教人士各別得掙扎,讓我們為著在以色列政治、宗教上不同派系的人禱告,惟有耶和華神衡量人心,願他們心中的純正及良善被主紀念,更求主光照他們能敏銳主的心意,領受啟示耶穌是彌賽亞,並起來建造屬靈的聖殿和靈宮,行神悅納的事!

  • 耶和華尼西詩歌 在 Sam Tsang 曾思瀚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2016-08-02 23:08:05
    有 13 人按讚


    從誰是會眾開始-第二聖殿時期的詩篇121

    (一)
    詩篇121篇為上行之詩,坊間已有很多釋經書給予清晰的解讀。[1] 相對地,這詩篇又是較為容易理解的詩篇,亦是一篇受歡迎的詩篇。根據筆者所知,至少有兩首詩歌以此詩篇為歌詞。然而,不論它多麼受人歡迎和被人認識,筆者重申,這詩篇所談及的幫助和保護,絕不是一種抽離處境、任何普遍情況下神給予人的幫助。至少,就其朝聖的處境,內中所提及的保護也是針對朝聖者在朝聖途中的情況。若要應用到今天的處境,包含處境的恰當類比是需要的。如此,我們應怎樣應用這段經文?

    值得我們思想的是,傳統相信,詩121是一篇用作在聖殿禮儀中頌唱的詩篇。以古代的情況,參與敬拜的會眾,極其可能只憑著聆聽來了解詩篇的內容。因此,像口述傳統,重覆的字詞或意思是讓會眾能夠掌握及吸收內容的技巧,亦是其優美修辭的重要性。因此,筆者只會扼要帶出經文的含義,並嘗試從頌唱的角度,多花筆墨來了解詩篇121。另一方面,詩篇有其歷史處境(historical context),就其歷史處境解讀是其中一個可行的方法。不過,詩人亦有可能借用某些歷史處境來表達其他訊息。尤有甚者,若我們接納詩篇是在第二聖殿時期被收集及編修下來,編修者身處的處境變得更為重要。因此,詩篇121在第二聖殿時期被頌唱,會是一個怎樣的景況?在這景況下的解讀,對我們今天的應用又有何啟迪?

    (二)
    詩體結構呈現優美的編排,是詩人精心的設計。詩121:1-2節由一個問題及一個答案組成,從頌讀的角度,詩人使用相近讀音的詞彙(1節句尾的“מֵאַיִן...עֶזְרִי”及2節起首的“עֶזְרִי מֵעִם”)連接兩節經文,讓參與敬拜的會眾能輕易掌握詩歌的要點。另一方面,相近讀音的詞彙在意義上有著緊扣的作用。詩人刻意同時以「我的幫助」(עֶזְרִי)作為第1節問題的句尾詞彙,及第2節答案的起首詞彙,加上另一相近讀音的詞彙,由「從何而來」(מֵאַיִן)轉而至「...從...而來」,帶出耶和華才是幫助者,讓以聆聽作為理解詩篇內容的會眾來說,有著極奇深刻的幫助。接著在3-4節,詩人以兩重語氣作否定的表達。在第3節,詩人以兩個否定詞彙(אַל...אַל)配以未完成式動詞(imperfect),表達耶和華是一個怎樣的神。祂並不搖動你的腳,祂也不會打盹,兩組形容詞對應古代近東神明的特質。「不搖動你的腳」指到耶和華神的功能,祂並不會像一些神明般,作出一行行動而影響你的旅程,反之你在耶和華神面前是安全的。「不會打盹」更是指到耶和華並不會給其他神明所擊敗。古代近東的神話中,當一個神明給其他神明打敗,它會進入睡眠的狀態。因此,耶和華「不會打盹」,或許是指出祂是超越其他神明,祂不會被擊敗的。詩人為了讓聽眾更為深刻,他在第4節首先以「來看」(הִנֵּה)開始,吸引聽眾的注意力。[2] 他繼而改用另一否定詞彙(לאֹ...וְלאֹ),加強語氣,肯定耶和華超越其他一切古代近東的神明。詩人亦悉心配以相同及近似的未完成式動詞(相同詞彙的יָנוּם及相似意思的יִישָׁן),讓聽眾在重述中深化對耶和華超越性的認知。

    在5-8節,詩人轉以肯定的語氣,帶出耶和華神是保護的那一位。[3] 第5節(יְהוָה שֹׁמְרֶךָ יְהוָה צִלְּךָ עַל–יַד יְמִינֶךָ),和合本將首兩個詞彙(יְהוָה שֹׁמְרֶךָ)翻譯成「保護你的是耶和華」,另一個可行的翻譯是「耶和華是你的保護者」。詩人以保護的分詞(שֹׁמְרֶ)形式,指出耶和華是保護者。接續的第三個詞彙,詩人再次寫下耶和華的名字,而非使用配以從綴(suffix)的動詞,像第7節「他要保護你的性命」般。「耶和華...耶和華...」(יְהוָה...יְהוָה...)這結構像希伯來文定語形容詞(attributive adjective),筆者估計從頌讀角度上,能讓聽眾了解其後的部份是對「耶和華是你的保護者」作更詳細的解說。從內容角度上,這也是一個合理的推論。接續部份是「耶和華在你右邊蔭庇你」,「右邊」展示出耶和華的力量,詩人並以太陽與月亮不能對朝聖者作出攻擊,表達蔭庇是一件怎樣的事。使用太陽與月亮,一般有兩種解讀。第一種解讀在於實際朝聖的情況,太陽與月亮分別代表白日與晚上的時間。在白日的時間,太陽的熾熱確實為朝聖者在山路上帶來傷害;在晚上的時間,路程變得危險,盜賊亦有可能為著偷竊而傷害朝聖者。第二種解讀是以古代近東神明來理解太陽和月亮背後所表達的勢力,而耶和華的手能夠蔭庇朝聖者,脫離那些神明的攻擊。不論第一種或第二種的解讀,兩者皆念有一整天的概念,顯示耶和華的蔭庇是任何時間的蔭庇。在7-8節,詩人再次以耶和華的名字為每節的起首,並用上未完成式動詞「保護」(יִשְׁמָר)(跟第5節保護者一詞是同一字根)。從內容上,筆者推論這是第6節的意思上的重覆及延伸。第6節是一個交叉結構(chiasmus),[4] 以白日和夜間包圍著,並以「不傷你」為整節的核心。詩人從核心開始,在第7節道出「免受一切的災害」和「保護你的性命」,並在第8節道出時間層面上「從今時直到永遠」。這時間層面的表述,既是重覆,又是更明確的一種延伸,由白日夜晚的一日變化,推展至一生一世。除此以外,詩人使用「你出你入」,將整個朝聖之旅的圖畫,擴展至朝聖者整個生命。重覆及延伸能有效帶領聽眾一步一步領受耶和華對以色列的保護,是何等的保護。

    (三)
    整篇詩篇,耶和華是幫助者的主題是非常明顯,對於朝聖者的保護,是具體不過。那麼,若我們考慮第二聖殿時期編修者的處境,解讀又會是怎樣?筆者相信,編修者收集此詩篇,在頌唱中起了一個教化的作用,給予朝聖者激勵和盼望。根據以斯拉記記載,當聖殿完工之時,很多猶太人歡天喜地稱謝耶和華,但同時「見過舊殿的老年人...大聲哭號...甚至百姓不能分辨歡呼的聲音和哭號的聲音」(拉3:10-13),反映了在對比所羅門時期所建的聖殿,第二聖殿絲毫不及第一聖殿的輝𤾗。再者,並不是所有的猶太人對返回耶路撒冷生活而感到欣喜,家園的荒涼、生活的艱苦,被波斯國的平靜安穩生活比下去,猶太人不願返回頹垣敗瓦的耶路撒冷居住,人性上也可算是合情合理(撒1:7-17;尼11:1-2)。

    在這艱苦的環境下,甚麼東西能夠幫助猶太人,繼續以耶路撒冷的第二聖殿作其敬拜的核心?這是耶和華對以色列子民在列邦中的保守。回來詩篇121篇,詩人以「我的幫助」為起始點,並接續帶出耶和華神是那一位幫助者,並在與其他古代近東神明比較下,突顯耶和華神的超越性。這種與其化神明之間的角力,正好代表古代國家與國家之間的爭戰。耶和華的越超,亦正好反映祂所保護的以色列國是勝過其他國家。當中,在詩人正面地指出耶和華為保護者的時間(即5-8節),詩人以「以色列」(יִשְׂרָאֵל)為第4節的結尾。與詩體內文開始的詞彙「我...舉」(אֶשָּׂא)比較,是由個人擴展至整個以色列群體,將會眾的焦點從個人層面提升至整個民族、國家的層面。或許更讓會眾回想昔日耶和華神如何保護以色列的故事。雖然其內容的對象為單數形態,[5] 但以單數陽性的代名詞表示整個族群,希伯來文的文法是非常普遍的。因此,若說這詩篇的對象實為整個猶太群體,也實不為過。試想想,朝聖者來到第二聖殿敬拜,眼見當下的聖殿不及所羅門時期的那個;環望四週,耶路撒冷亦不及當日的輝煌;再思想被擄時波斯國中那種平穩,有甚麼東西能讓朝聖者繼續以耶和華為其主宰敬拜祂?那是耶和華對猶太人的盼望,在應許中如何保護以色列。

    在第二聖殿的處境下,耶和華的保護成為了整個猶太族群,在艱苦不明中持續敬拜祂的一個盼望。更為重要的是,盼望代表殘酷的實在仍然存在。即使有了這盼望,朝聖者所見的聖殿還是一般,猶太人所活在的耶路撒冷還是唏噓,整個民族所面對的處境還是艱難。然而,有了這從耶和華而來的盼望,他們可以有力繼續敬拜那創天造地的神。詩人所說「我的幫助從何而來」,幫助何時來,大概已不重要,「你出你入,耶和華要保護你,從今時直到永遠」,才是最重要的東西。今天信徒的生活,同樣也有著大大少少的困難,教會也要面對形形色色的挑戰。我們要持續忠於那創天造地的神,具體的幫助是重要,但在幫助來臨之前,或是環境改變之前,相信神是保護者,相信神是保護祂所呼召的信仰群體的那一位,是教會一個極大的安慰及幫助。

    =============================
    [1] 部份有關「上行之詩」性質的討論,可參James Limburg, “Psalms 121: A Psalm for Sojourners.” Word & World, 5 no 2 (Spring, 1985): 180-187. 另外有關詩篇的分類,如參Hermann Gunkel, and Joachim Begrisch. Introduction to Psalms: The Genres of the Religious Lyric of Israel. Mercer Macon, University Press, 1998. 另外有關詩篇用在敬拜禮儀場境的討論,可參Sigmund Mowinckel, The Psalms in Israel's Worship. Sheffield, JSOT Press, 1992.
    [2] 和合本和和修本並沒有將這詞彙翻譯出來,新譯本、KJV、NASB或ESV則有翻譯此詞彙。
    [3] 5-8節中,詩人共提了四次「保護」(四次均同一字根),來表達耶和華神的保護。
    [4] 交叉結構如下:
      A   יוֹמָם(白日)
      B     השֶּׁמֶשׁ (太陽)
      C      לאֹ–יַכֶּכָה (不傷你)
      B'    וְיָרֵחַ (月亮)
      A'  בַּלָּיְלָה(夜間)
    [5] 5-8節中所有動詞的代詞後綴(pronominal suffix)為陽性單數。

你可能也想看看

搜尋相關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