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卦]耳機音量ptt是什麼?優點缺點精華區懶人包

為什麼這篇耳機音量ptt鄉民發文收入到精華區:因為在耳機音量ptt這個討論話題中,有許多相關的文章在討論,這篇最有參考價值!作者CJhang (Civil Jobs)看板Headphone標題Re: [討論] 耳機表現是否有...


首先每個人的起始聽力條件並不一樣

因為聲音敏銳度跟其他的觸覺、味覺、嗅覺、視覺是一樣的

會受到刺激神經細胞的反應跟主觀認知而互相影響



聽覺原理


在了解最佳音量前 應該會需要先了解聽力形成原因

https://youtu.be/c5HxBVdUckA

https://youtu.be/eQEaiZ2j9oc

聽力形成原因主要是將外部的"機械力"在內耳區域的"耳蝸"轉換成"神經電訊號"

https://i.imgur.com/KYHbK9l.png

而耳蝸裡 不同的毛細胞是會是有不同的訊號處理回饋 所以讓人分辨得出高低頻的訊號

https://i.imgur.com/zEgGIRI.png

而因為是機械力作用 跟所有工業產品一樣

會在高強度與長時間作用下 而影響毛細胞的使用壽命

而人工耳蝸就是重建"機械力"轉換成"神經電訊號"的過程

但連聲音錄音並還原成機械式聲音都有難度了

板友應該不會想挑戰助聽器神經還原電信號的評測


而助聽器則是放大聲音訊號

如果你的毛細胞在低強度作用下 已經在無法反應出足夠神經電訊號 就會需要加強訊號


還有一類聽力輔具是調頻系統 類似頻率音量調整/調音

可以把噪音頻率拉低 人聲頻率提高 提高訊噪比

就能在不干擾的噪音環境下 聽出訊息內容




訊噪比


理想的訊噪比其實就是你聽得出/分辨得出音量就足夠了

正常聽力者在聲音和噪音音量相同時,就能達到九成以上的正確聽辨能力

https://i.imgur.com/hOBI0kV.png

但是這就只是理想 通常我們會更願意用聽清楚換取分貝數不足

所以我們會拉高聲音大小來溝通 等同於提高耳機音量

也就是明明正常對話只要 50-60 分貝 就能溝通的環境

往往聲音會越來越大 可能大到 60-70 分貝 就變成人多嘴雜

https://i.imgur.com/EI17pB7.png


平方反比定律

就是最簡單造成這個原因的成因之一 畢竟人與人是散亂分布的 距離就會受到影響

https://i.imgur.com/Uqn9az7.png

但不只這些會影響噪音來源 聽診器效應就是另一個例子

會直接干擾你的聽覺 並且你會瘋狂的加大音量

特別是運動時 你根本不會專注在耳朵的痛感上

因為我後來有注意到這個地方久了會有問題

所以安全的移動時 如車廂內 我後來只用無線耳機或者耳塞

不安全的移動時 如道路移動與走路 我就用心感受環境就好了

沒差這幾十分鐘 把自己暴露在有風險或沒能注意危險的環境裡


另一個降低噪音的方式就是隔音

音強赫茲圖 應該是板上耳機頻測常見的 但是耳塞一樣可以測

我們也可以發現 耳塞其實宣稱降低 40dB 也不會是全頻段都降低 40dB

而是因應隔音的材質跟範圍而有不同變化

https://i.imgur.com/G3YnZBW.jpeg

像是 3M 有推出保留人聲範圍的工業用耳塞 隔絕工業噪音同時還相對能溝通

舉個有趣的例子 如果你用耳塞或手塞住耳朵 但是你仍能聽到聲音

就代表聲音接收並不只通過耳道的空間傳遞 其中也包含人的身體本身也能傳遞聲音


但是入耳式另一個問題是角度影響 除非是客製化 不然塞入會花心思調整

如果聲音不夠 通常會加大 但是足夠時 不會調小到聽得清楚的聲音下限


而主動式降噪耳機就是另一種原理 這邊就不多談



還有一個入耳式耳機的問題我有看過

就是平均播放分貝的問題

入耳式耳機的聲原位置在入耳的耳道處 而一般耳罩式耳機的位置在耳朵外

那麼在"聽感"強度一樣時(就是感覺一樣大聲) 分貝數能差到 7dB 這件事

因為人體可以傳導聲音 並且平方反比較遠 整個耳蝸能受到的聲音強度較均勻

比較不像入耳式距離太近 聲音衰減快 要感受到聲音就會需要相對強的能量

入耳式就會就很容易不自覺地拉高音量 還包含聽診器效應與角度問題

後來我就比較少玩入耳式耳機了 要的話 可能是真無線抗噪跟客製化了吧


而耳罩式耳機還是有在玩 畢竟環境還不允許玩到音響

可以的話 未來應該就會玩音響了吧 河河河



by 一個九年前入坑 退坑一陣子的老板友留

我現在只要感覺耳朵不對勁 第一步就是下修音量

大概是我心理年齡老了 沒有以前追求新穎器材的熱情了

只要聲音分辨度高 音色喜歡 我的耳機跟周邊器材就會一路用下去

---

畢竟喜歡音樂 同時也是喜歡聽到音樂

如果以後聽不見了 就太可惜了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223.137.32.11 (臺灣)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Headphone/M.1641725653.A.F2D.html
a70664518: 專業 推01/09 18:58
fksnkwg: 長文未看先推01/09 18:59

補充一下

還有不同數位訊/聲源 可能會有不同的平均分貝

最簡單的就是都使用Youtube看影片 但是你會注意到不同影片的平均音量會不同

這同樣會發生在你的任何訊源上 造成你把音量調高 而會忘記調低

※ 編輯: CJhang (223.137.32.11 臺灣), 01/09/2022 19:28:52
vericool: 推。很詳細。音樂聲大於大聲說話(70-75分貝)久了長年下01/09 19:31
vericool: 來都對聽力不好。器材看訊躁比、推力,除了可以夠大聲01/09 19:31
vericool: 外,其實對小聲聆聽也有幫助,可以在大約一般說話的音01/09 19:31
vericool: 量就可以聽到細節。01/09 19:31
回想起當年挑太多耳機的時候就會吹毛求疵

xdccsid: 同意,但我在戶外秉持的想法是,耳機照帶,但音量維持我01/09 20:18
xdccsid: 在室內環境的正常音量,哪怕外面再吵也不調高,反正最開01/09 20:18
xdccsid: 始就當它是背景音樂,這樣有個好處是真無線耳機本身的被01/09 20:18
xdccsid: 動降噪能保護聽力在面對戶外聲音的傷害01/09 20:18
被動降噪不反對 就只是開聲音會影響判斷環境風險而已

因為對於風險環境 訊噪比 的訊息是環境 噪音就是音樂了

所以有工業耳罩可以挑

xdccsid: 我從國中只要在路上走超過10分鐘就必帶耳機,一直維持到01/09 20:20
xdccsid: 現在碩班去測聽力依舊維持在-5~-10db的閥值沒變過01/09 20:20
畢竟可能是閥值先降 也可能是高低頻 就多注意自己的健康吧

xdccsid: 當然這樣在路上走自己的警戒心要提高,過馬路等等要特別01/09 20:21
xdccsid: 注意01/09 20:21
xdccsid: 備註室內聽的音量是在安靜的狀況單獨和他人聊天的音量,01/09 20:23
xdccsid: 所以我耳機聲音其實不大01/09 20:23
室內音量也可以差到幾個量級就是了

我房間跟沒人的辦公室 一樣是感覺很安靜

但是這背景噪音分貝數就差了十以上

※ 編輯: CJhang (223.137.32.11 臺灣), 01/09/2022 20:44:26
n796885: 推01/09 20:49
mtbigzan: 推01/09 21:35
xdccsid: 其實我也是想都測,但目前大多是測純音,有在尋找其他種01/09 21:36
xdccsid: 測量方式(耳聲傳射)和相關醫院就是了01/09 21:36
xdccsid: 至於高風險環境自然是戴專業設備最好,我是分享個人平時01/09 21:37
xdccsid: 生活的使用習慣如何折衷耳機和聽力的作法而已01/09 21:37
xdccsid: 純音很多也是只有8個頻率而已,至少能測個大概長期追蹤01/09 21:38
xdccsid: 如果有其他種更詳細的測量方式和管道希望大大能分享下01/09 21:41
xdccsid: 那真無線的底噪我倒是沒特別在意,畢竟在室內無聲環境我01/09 21:43
xdccsid: 會換成耳罩或2聲道系統,只有戶外會用真無線,那就沒底01/09 21:43
xdccsid: 噪問題了01/09 21:43
環境噪音就我會關心的內容 也是因為我工程上會用到

還有就是想要自己的環境舒適一點就對了xD

ultimatevic: 推01/09 22:05
power8050: 推01/09 22:08
※ 編輯: CJhang (223.137.32.11 臺灣), 01/09/2022 23:29:24
twflanker: 對開放耳機來說環境噪音真的很麻煩...01/09 23:36
daniel7894: 同意樓上,所以冬天相對來說環境真的友善多了01/09 23:38
daniel7894: 沒有冷氣沒有電扇沒有窗外蟲蟲叫01/09 23:39
twflanker: 我房間窗戶臨路,所以最近回頭買了開放式耳機以後頭痛中01/09 23:48
該慶幸還是難過 我真的也沒入坑過開放式

每次試聽都會困惑有外界聲音的感受(哭笑

novak101: 了解01/10 00:10

補充

有種聽力補償機制就是調整各頻率的分貝數

就是可怕的 等化器 EQ

把你各頻率開始聽不到的聲音下限一個個找出來

然後用等化器調整的方式 全部修正回來…

是有這種修正方式

https://i.imgur.com/ccv2xeF.jpg

所以玩到後面 我也覺得有些追求不勉強 沒關係

畢竟調音、錄音也都玩過了 聲音自己喜歡就好

https://i.imgur.com/vpJILFK.jpg https://i.imgur.com/OMaAvbG.jpg
※ 編輯: CJhang (223.137.32.11 臺灣), 01/10/2022 00:26:34
剛剛BePTT吃我內文 嚇死 還好有PTT有一堆備份網站能找回來內文
※ 編輯: CJhang (223.137.32.11 臺灣), 01/10/2022 00:40:57
odanaga: 我耳膜阻抗比較大 01/10 00:50
FXW11314: 此文當m 01/10 07:57
HIRUMA: 有EN50332這個規格吧? 01/10 10:15
EN50332 也是規範的底線 最大聲壓的允許值不得超過100dBA

職業安全衛生設施規則 第 300 條 也有寫到

A權噪音音壓級 90 dBA 工作日容許暴露時間 8 小時

https://i.imgur.com/KSbXqZX.png

美國 國家職業安全與健康研究所(NIOSH) 跟 職業安全與健康管理局(OSHA)

在標準上也有差異

https://i.imgur.com/mkYGmLf.png

但這些就都是規範上的最底底線

我們都知道 75 dB 只要是長時間 就算有風險 也有人壓到 70 dB

端看當下研究已經評估到哪邊

willy51423: 先推再看 01/10 11:19
jakechen1027: 推。我有的朋友AirPods Pro開降噪要音量全滿才聽得 01/10 12:06
jakechen1027: 清楚,也有朋友電腦音響音量大到喇叭都破音,版友 01/10 12:06
jakechen1027: 們要好好保護聽力啊~ 01/10 12:06
※ 編輯: CJhang (123.51.140.16 臺灣), 01/10/2022 13:26:36
f820203: 感謝用心分享 01/10 13:31
想跟朋友講這件事很久了 趁興致一來 剛好也有人在問 就整理起來想說的

saffron27: 我都照iphone 警告調低 看來也不行 https://i.imgur.co 01/10 20:53
saffron27: m/qVqyVQw.jpg https://i.imgur.com/LOBbUCp.jpg 01/10 20:53

這些都是單純在聽的放面的能注意的事 錄音跟聲音處理又是另一個領域

而且空間的隔音,吸音方式也好難研究 整個聲音系統裡 也不是只在數位轉類比這塊
※ 編輯: CJhang (223.137.32.11 臺灣), 01/10/2022 22:04:10
ko00385331: 推 聽力真的要顧 才能享受音樂 01/14 08:39

你可能也想看看

搜尋相關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