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這篇耳機音量ptt鄉民發文收入到精華區:因為在耳機音量ptt這個討論話題中,有許多相關的文章在討論,這篇最有參考價值!作者CJhang (Civil Jobs)看板Headphone標題Re: [討論] 耳機表現是否有...
耳機音量ptt 在 小璐大人 Instagram 的最讚貼文
2021-08-16 11:07:31
0814 又是一個非常適合連結的日子❤ 還好我今天準備好好待在家裡 除了今天星期六 其他我什麼都不知道😁😁 姐姐最近剛好缺耳機 沒想到遇到 @edifiertaiwan 推出這款 顏色神美、音質也特好的真無線耳機 因為本身音響也是同牌子 所以一開始對音質就很有信心 拿到當天就已經充電試用 幾乎沒...
首先每個人的起始聽力條件並不一樣
因為聲音敏銳度跟其他的觸覺、味覺、嗅覺、視覺是一樣的
會受到刺激神經細胞的反應跟主觀認知而互相影響
聽覺原理
在了解最佳音量前 應該會需要先了解聽力形成原因
https://youtu.be/c5HxBVdUckA
https://youtu.be/eQEaiZ2j9oc
聽力形成原因主要是將外部的"機械力"在內耳區域的"耳蝸"轉換成"神經電訊號"
https://i.imgur.com/KYHbK9l.png
而耳蝸裡 不同的毛細胞是會是有不同的訊號處理回饋 所以讓人分辨得出高低頻的訊號
https://i.imgur.com/zEgGIRI.png
而因為是機械力作用 跟所有工業產品一樣
會在高強度與長時間作用下 而影響毛細胞的使用壽命
而人工耳蝸就是重建"機械力"轉換成"神經電訊號"的過程
但連聲音錄音並還原成機械式聲音都有難度了
板友應該不會想挑戰助聽器神經還原電信號的評測
而助聽器則是放大聲音訊號
如果你的毛細胞在低強度作用下 已經在無法反應出足夠神經電訊號 就會需要加強訊號
還有一類聽力輔具是調頻系統 類似頻率音量調整/調音
可以把噪音頻率拉低 人聲頻率提高 提高訊噪比
就能在不干擾的噪音環境下 聽出訊息內容
訊噪比
理想的訊噪比其實就是你聽得出/分辨得出音量就足夠了
正常聽力者在聲音和噪音音量相同時,就能達到九成以上的正確聽辨能力
https://i.imgur.com/hOBI0kV.png
但是這就只是理想 通常我們會更願意用聽清楚換取分貝數不足
所以我們會拉高聲音大小來溝通 等同於提高耳機音量
也就是明明正常對話只要 50-60 分貝 就能溝通的環境
往往聲音會越來越大 可能大到 60-70 分貝 就變成人多嘴雜
https://i.imgur.com/EI17pB7.png
平方反比定律
就是最簡單造成這個原因的成因之一 畢竟人與人是散亂分布的 距離就會受到影響
https://i.imgur.com/Uqn9az7.png
但不只這些會影響噪音來源 聽診器效應就是另一個例子
會直接干擾你的聽覺 並且你會瘋狂的加大音量
特別是運動時 你根本不會專注在耳朵的痛感上
因為我後來有注意到這個地方久了會有問題
所以安全的移動時 如車廂內 我後來只用無線耳機或者耳塞
不安全的移動時 如道路移動與走路 我就用心感受環境就好了
沒差這幾十分鐘 把自己暴露在有風險或沒能注意危險的環境裡
另一個降低噪音的方式就是隔音
音強赫茲圖 應該是板上耳機頻測常見的 但是耳塞一樣可以測
我們也可以發現 耳塞其實宣稱降低 40dB 也不會是全頻段都降低 40dB
而是因應隔音的材質跟範圍而有不同變化
https://i.imgur.com/G3YnZBW.jpeg
像是 3M 有推出保留人聲範圍的工業用耳塞 隔絕工業噪音同時還相對能溝通
舉個有趣的例子 如果你用耳塞或手塞住耳朵 但是你仍能聽到聲音
就代表聲音接收並不只通過耳道的空間傳遞 其中也包含人的身體本身也能傳遞聲音
但是入耳式另一個問題是角度影響 除非是客製化 不然塞入會花心思調整
如果聲音不夠 通常會加大 但是足夠時 不會調小到聽得清楚的聲音下限
而主動式降噪耳機就是另一種原理 這邊就不多談
還有一個入耳式耳機的問題我有看過
就是平均播放分貝的問題
入耳式耳機的聲原位置在入耳的耳道處 而一般耳罩式耳機的位置在耳朵外
那麼在"聽感"強度一樣時(就是感覺一樣大聲) 分貝數能差到 7dB 這件事
因為人體可以傳導聲音 並且平方反比較遠 整個耳蝸能受到的聲音強度較均勻
比較不像入耳式距離太近 聲音衰減快 要感受到聲音就會需要相對強的能量
入耳式就會就很容易不自覺地拉高音量 還包含聽診器效應與角度問題
後來我就比較少玩入耳式耳機了 要的話 可能是真無線抗噪跟客製化了吧
而耳罩式耳機還是有在玩 畢竟環境還不允許玩到音響
可以的話 未來應該就會玩音響了吧 河河河
by 一個九年前入坑 退坑一陣子的老板友留
我現在只要感覺耳朵不對勁 第一步就是下修音量
大概是我心理年齡老了 沒有以前追求新穎器材的熱情了
只要聲音分辨度高 音色喜歡 我的耳機跟周邊器材就會一路用下去
---
畢竟喜歡音樂 同時也是喜歡聽到音樂
如果以後聽不見了 就太可惜了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223.137.32.11 (臺灣)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Headphone/M.1641725653.A.F2D.html
補充一下
還有不同數位訊/聲源 可能會有不同的平均分貝
最簡單的就是都使用Youtube看影片 但是你會注意到不同影片的平均音量會不同
這同樣會發生在你的任何訊源上 造成你把音量調高 而會忘記調低
※ 編輯: CJhang (223.137.32.11 臺灣), 01/09/2022 19:28:52
因為對於風險環境 訊噪比 的訊息是環境 噪音就是音樂了
所以有工業耳罩可以挑
我房間跟沒人的辦公室 一樣是感覺很安靜
但是這背景噪音分貝數就差了十以上
※ 編輯: CJhang (223.137.32.11 臺灣), 01/09/2022 20:44:26
還有就是想要自己的環境舒適一點就對了xD
每次試聽都會困惑有外界聲音的感受(哭笑
補充
有種聽力補償機制就是調整各頻率的分貝數
就是可怕的 等化器 EQ
把你各頻率開始聽不到的聲音下限一個個找出來
然後用等化器調整的方式 全部修正回來…
是有這種修正方式
https://i.imgur.com/ccv2xeF.jpg
所以玩到後面 我也覺得有些追求不勉強 沒關係
畢竟調音、錄音也都玩過了 聲音自己喜歡就好
https://i.imgur.com/vpJILFK.jpg https://i.imgur.com/OMaAvbG.jpg
※ 編輯: CJhang (223.137.32.11 臺灣), 01/10/2022 00:26:34
剛剛BePTT吃我內文 嚇死 還好有PTT有一堆備份網站能找回來內文
※ 編輯: CJhang (223.137.32.11 臺灣), 01/10/2022 00:40:57
職業安全衛生設施規則 第 300 條 也有寫到
A權噪音音壓級 90 dBA 工作日容許暴露時間 8 小時
https://i.imgur.com/KSbXqZX.png
美國 國家職業安全與健康研究所(NIOSH) 跟 職業安全與健康管理局(OSHA)
在標準上也有差異
https://i.imgur.com/mkYGmLf.png
但這些就都是規範上的最底底線
我們都知道 75 dB 只要是長時間 就算有風險 也有人壓到 70 dB
端看當下研究已經評估到哪邊
這些都是單純在聽的放面的能注意的事 錄音跟聲音處理又是另一個領域
而且空間的隔音,吸音方式也好難研究 整個聲音系統裡 也不是只在數位轉類比這塊
※ 編輯: CJhang (223.137.32.11 臺灣), 01/10/2022 22:04: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