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這篇耕者有其田補償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耕者有其田補償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耕者有其田補償產品中有89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13萬的網紅地球公民基金會,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亞泥案不只是一座山被剷平,也不只是礦業法的關鍵個案。 這是一群生活在附近的居民,好幾代的擔憂與抗爭——反亞泥自救會會長田明正快要70歲,卻已經是失去土地的第二代。 - 1960年代政府為了管理原住民土地,讓原住民透過登記「耕作權」並實際耕作10年(後改為5年,去年則改為無年限),作為取得土地所有...
耕者有其田補償 在 張家銨 Instagram 的最佳貼文
2020-11-02 12:32:51
#水情吃緊 #市府具體應變措施? 今年是臺灣史上首次10月水情吃緊亮出黃燈!經濟部水利署也在本月14日宣布夜間離峰時段減壓供水。 水資源主要供給民生、工業、農業灌溉等3大部分,其中在家銨的選區大肚、烏日、龍井大多數民眾皆以農業為主,因此令家銨非常擔憂農民的農田灌溉受到威脅,然而市府農業局都尚未提...
耕者有其田補償 在 地球公民基金會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亞泥案不只是一座山被剷平,也不只是礦業法的關鍵個案。
這是一群生活在附近的居民,好幾代的擔憂與抗爭——反亞泥自救會會長田明正快要70歲,卻已經是失去土地的第二代。
-
1960年代政府為了管理原住民土地,讓原住民透過登記「耕作權」並實際耕作10年(後改為5年,去年則改為無年限),作為取得土地所有權的要件,也就是所謂的原住民保留地,並且立法明文規定這些土地不能轉讓或租給漢人。
⛰但在法規中卻開放數個「例外」,礦業就是其中之一。
-
亞洲水泥1973年到新城山設廠,發放幾千塊的補償金後,就在地主並不知道其實會一直挖到礦產枯竭的情況下,取得土地使用權,也因為亞泥的使用,使得原住民無法「持續耕作」,至今都無法取得土地所有權。
弔詭的是,之後亞泥取得了地主們的「土地權利拋棄書」,但這些拋棄書卻長年面臨有「偽造文書」嫌疑的指控。
⛰這些背景,讓在地的太魯閣族人從民國80多年展開了「反亞泥還我土地」運動。
-
30年過去,第一代地主幾乎已經不在,第二代也逐漸地離開,唯一不變的是依然老舊霸道的礦業法、不斷將新城山往下挖的亞泥,以及族人們遲遲拿不回的土地。
影像創作者跟拍了我們負責礦業議題的研究員小男,透過10分鐘的短片,帶大家一起走進礦業改革的第一現場。
-
🔸🔹🔸🔹🔸🔹🔸🔹🔸🔹🔸🔹🔸🔹🔸
-
🎬小男的公民日記【 隱形的英雄 Hidden Hero 】|張子祥、戴薇
從1990年代起,反亞泥運動持續至今仍未有答案,台灣礦業問題也始終存在。面對礦下族人的等待和老去,小男(地球公民-黃靖庭主任)和所有投身環境運動的社會工作者,他們礦業法改革之路,是一場與時間的賽跑。
▶️Youtube 高清版 ▸ https://youtu.be/bBw4nh_4O_Y
-
🚧了解更多礦業議題?歡迎參考「大山挖一口」,最有脈絡的礦業修法專頁🚧
👉 https://bit.ly/cetmine3
🚧加入礦業連署,累積30萬民意支持修法🚧
👉 http://bit.ly/cetmine1
-
https://www.facebook.com/together.we.film/videos/308768844335908/
耕者有其田補償 在 民意論壇:聯合報。世界日報。udn tv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缺水就休耕?為何總犧牲農業
余淑美/中研院院士及特聘研究員
水稻田具三項重要功能。生產面,台灣地窄人稠,糧食自主率不到卅五%,遠低於大多數國家,而糧食最大貢獻者即稻米,對於糧食安全及農村經濟至為重要。生態面,水稻田儲水可調節區域微氣候及溫度,土壤乾旱將使空氣溫度上升,夏季更導致高溫影響作物開花結實。水稻田尚可涵養土壤水分及補充地下水,休耕將減少地下水儲存。生活面,維護管理良好水田,可減少鼠患、紅火蟻及雜草叢生,尚具休閒、教育、維護農村文化功能。
每逢缺水,政府先想到就是休耕,因為種稻需很多水,好像只要不種稻,缺水問題就解決大半。去年二期稻作休耕一點三萬公頃,今年第一期休耕七點四萬公頃,占稻作面積四分之一,不但缺水未解決,且製造更多生產、生態及生活問題。加上休耕每公頃補助十四萬,補償金達七十億,主要補助農民,但是稻米產業鏈包括,育苗、插秧、肥料與農業資材、收割、烘穀、通路與交通運輸,造成重大損失。其實科技可緩解水稻用水,達到雙贏。
早年以農立國,農技進步,培育出各種工商活動及支持經濟快速發展。目前政府不管周邊產值,總以農產品市價估算認定農業產值太低,動輒又因產銷失衡需補助益不重視。二○一七年,喜見政府推動五+二產業創新計畫,其中新農業推動,包括「透過冷鏈系統提高我國農產品國際競爭力」、「台灣農產品外銷平台與勵進作為」、及「對地綠色環境給付」等。但,前兩項對比今日鳳梨及其他農產品外銷困境,新農業產創似乎未發揮功能。最後一項,政府原期望扭轉過去消極補助的政策舊思維,積極建立強本革新農業,達到保護優良農地、維護農業生態及永續發展目的。但是一碰到缺水,就大面積休耕補助,似乎計畫總跟不上環境變化。
去年,政府改推六大核心戰略產業方案,之前「新農業」已被排除,唯一與農業相關的,是最後「民生」一項提到糧食安全,但在上百項推動方案中,「糧食安全」顯得薄弱能見度低,也未見前瞻規劃。也因此,農業相關研究經費編列,敬陪末座,顯未受重視。農民補助耗費大筆經費,真正重要的農業轉型,仍被忽略。
民以食為天,大家可數天不開車、不看電視、甚至不看手機,仍好好活著,也不會天天生病看醫生,但是不能一天不吃飯。儘管早年重大貢獻,惟至今農業這麼不受重視,是因農產品價格低廉,即使不生產也可向國外購買,造成豐衣足食假象。但是,全球環境變遷、高溫提升乾旱災難的頻率,嚴重影響作物產量。加上全球人口快速增加,速率遠超過專家一向預測。每一張口每天都要食物,預期未來水源與糧食將是各國國家安全爭奪戰重要部分,有遠見的政府,是否更應該未雨綢繆?
現今作物育種技術進步,已融入高科技,無論傳統或先進基因改良及基因編輯技術,或是田間栽培技術,幾乎有辦法解決作物生產的各種問題。科技是新農業火車頭,可提高用水效率減少灌溉水、耐各種缺水、淹水、高低溫、高鹽等逆境維持產量、提高抗病蟲害能力而少用農藥、提高肥料使用效率而少用肥料,十足朝環保、有機耕種方向發展。
全球農業科技發展已走向精準作物育種、高效栽培與管理、少資源投入而多產出目標。在台灣,科技部、教育部尚且看到這點而有所因應,鼓勵學界研發;但是一碰到農政單位輔導,仍是保守與窒礙難行。農業科技投資不但確保糧食安全,提高農產品附加價值,也提供就業機會。請政府對新農業科技。投入更多的關注及資源?
耕者有其田補償 在 李姓中壢選民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蔡總統上月巡視石門水庫「北水南調」工程,說要調水支援竹科。但有些大老闆根本不把這些水放在眼裡,一聽到要減壓供水,就說要派水車另外買水。這不正是經濟部寵出來的「慣老闆」?>
入春後旱情持續嚴峻,經濟部宣布桃、竹、苗地區自來水進一步管制,由夜間減壓八小時擴大為全天減壓供水。此舉,至少影響一百萬人的生活。中央抗旱應變中心端出升級版抗旱大餐,引起民眾強烈反彈,不滿政府眼睜睜看著旱象惡化卻毫無作為。
去年台灣沒有颱風,除七月下過一場稍具規模的梅雨,中南部無雨的情況已持續甚久。媒體引為乾旱指標的日月潭「九蛙疊像」,九蛙早已全部露出,旱象一覽無遺。不僅如此,日月潭因蒸散作用強烈,上周湖底鰱魚王的老巢竟被掀翻,近二十條超過五十台斤的鰱魚王成了漁家莊的珍饈。久旱之害,不僅民眾深受其苦,連魚類和環境都難逃災厄。
由於缺水,政府一再要求農田停灌休耕,將水留給工業和民生。目前全台由北到南,停灌面積已高達七・四萬公頃,占總灌溉面積的四分之一。去年至今,政府已發出七十多億元停灌補償經費,還填不完這個旱象無底洞。更扯的是,由於停灌補償辦法訂定得不周全,農田地主與代耕業者爭搶補償金的糾紛一再發生,鬧得不可開交。
險峻的旱象,迫使經濟部長王美花上第一線,發表「經濟部傾全力防止台灣出現缺水告民眾書」。洋洋灑灑的長篇大論,旨在說明政府過去一年抗旱的努力,並信心喊話說經濟部有能力應對後續局面。問題是,民眾要看的不是政府的抗旱宣示,要看的是政府的實際對策,以及減壓供水要到何時才能解除。但是,只要看到水利署官網上密密麻麻的停水公告,民眾會相信旱情有望紓解嗎?
水資源管理的另一大盲點,是政府過度照顧工業,輕忽農業。農民都很認命,願在缺水時要讓水給工業;但過度「重工輕農」,卻造成政府對整體水情掌握的漫不經心,以為隨時可奪農民之水供應工業。工業用戶則有恃無恐,以為隨時可花錢買水來用,而不願費心投資加強廠區用水的再淨化及再利用。
聯合報社論/旱象惡化,王美花卻還在「慣老闆」
https://udn.com/news/story/7338/52981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