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這篇耐澇作物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耐澇作物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耐澇作物產品中有2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0的網紅,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意外的善緣#小鎮看世界 一天早上我剛起床,剛吃完早餐的老二跑進來跟我說「媽媽,(民宿)樓下有外國人耶~」 「喔~那你有跟他們打招呼問好嗎?」 「沒有,他們皮膚是比較黑的那種…」 「喔,也許是來自東南亞或是中南美洲地區?那你可以問問他們是哪裡來的呀~~」 老二跑了下去,回來說「媽媽,他們說他們...
耐澇作物 在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意外的善緣#小鎮看世界
一天早上我剛起床,剛吃完早餐的老二跑進來跟我說「媽媽,(民宿)樓下有外國人耶~」
「喔~那你有跟他們打招呼問好嗎?」
「沒有,他們皮膚是比較黑的那種…」
「喔,也許是來自東南亞或是中南美洲地區?那你可以問問他們是哪裡來的呀~~」
老二跑了下去,回來說「媽媽,他們說他們住台南。」
「他們現在當然住台灣呀,不然你用英文問問看,他們是哪個國家的人?」
又過了一會,老二跑回來喊「India,媽媽,是India,有2個人中文很好,另外兩個不太好。」(喲~觀察力不錯)
「是印度耶,好酷喔,他們應該是在台灣工作,你想跟他們一起合照紀念嗎?」我把手機遞給他,讓他要就自己去試試。
老二拿了手機跑下樓,又過了幾分鐘,回來把手機拍的合照拿給我看。
原來是一對印度夫妻帶2個孩子,他們原本在餐廳吃早餐,為了跟老二拍照,還特地移動到客廳坐在沙發上很正式地拍照,老實說,我以為應該就是當場隨便拍一下,沒想到他們對一個小孩子的要求如此重視,很是感動。
相逢自是有緣,老二說想送個小禮物給他們,我們翻找了包包,找到一個平安香包,他拿下樓去,遞給印度爸爸,說要送給他,保佑平安的(當然是說中文),還好印度兒子翻譯給爸爸聽。然後我也趕緊下樓去,他們住在善化,剛好我婆家也在永康,很自然就聊起來。
原來他們已經來台灣18年了,印度爸爸是做蔬果研究的,兩個孩子都在台灣出生的,孩子的中文都很好,趁開學前全家到台東旅行,今天要回去了。
回到房間後,我跟孩子說,這位爸爸是博士呢(他們印象中博士=聰明),
「但能夠被國外聘請去工作,肯定是非常優秀的人才可以,可不是一般的博士喔!」
就在我們講話時,門外傳來敲門聲。打開一看,是印度大兒子,拿了一包印度餅乾點心說要送給老二(禮尚往來?),還附上一張印度爸爸的名片,然後跟我們告別。
我一看名片,印度爸爸原來是昆蟲專家,在台南善化的世界蔬菜中心工作(孤陋寡聞的我竟以為只是個農產中心之類的),後來查了一下world vegetable center,哇嗚,亞蔬竟然是全球知名的蔬菜研發機構,在國際間享有極高聲譽…
以下介紹整理自維基百科
「亞蔬—世界蔬菜中心」是居於世界領導地位的國際農業研究機構,旨在培育優良蔬菜品種、促進高營養價值蔬菜之生產與消費,以消弭開發中國家之貧窮與營養不良問題。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許多國家發生飢荒問題,急需大量糧食養活日益增加的全球人口,1971年由台、美、日、韓、泰、越南及菲律賓7國政府及「亞洲開發銀行」共同設立,亞蔬中心最後將總部設在台灣。
亞蔬中心擁有全世界最大的蔬菜種原保存庫。至今蒐集超過來自一百五十五個國家、超過六萬品種的蔬菜種原,在國際農業界之地位備獲肯定。
因應對抗氣候變遷的研究我覺得很有趣
亞蔬—世界蔬菜中心成立之初,就以幫助熱帶貧窮國家為主,多年來推出很多適應當地環境的蔬菜,這些作物因較能夠承受高溫氣候,恰與對抗氣候變遷及全球暖化的研究方向吻合。在極端氣候效應下,針對環境議題,除了耐熱,面對旱、澇等環境,過於乾燥或潮濕所帶來的病蟲害,都是未來作物品種改良研究的重點。
此外,由於自然災害頻仍,亞蔬中心近幾年來也積極投入「救災種子」計畫,協助災民在自然災害發生後迅速復耕與重建。目前經由「救災種子」協助的範圍包括遭受南亞海嘯、莫拉克風災和海地震災等所侵襲的區域。
長知識了,多麼了不起的研究中心(敬禮)...
#原來在鄉間小鎮也可以看世界啊~~(吶喊~~~)
#東漂日記
耐澇作物 在 國立臺灣大學 National Taiwan University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臺灣大學研究團隊建立產官學合作模式‧促進臺灣種苗產業升級】
蔬果收成好不好? 要如何提高育種效率? 種苗的選擇是關鍵因素,臺灣大學農藝學系以分子輔助育種方式與與農友種苗公司合作,在抗細菌性果斑病的西瓜品系、抗黃化捲葉病番茄品系,早生性的青花菜品系等新品系的育種,皆有亮麗的成果,更可喜地是研究團隊於青花菜研究成果被刊登在今天出刊的國際知名期刊 (Scientific Reports),其成果將提升臺灣種苗產業之國際競爭力。
臺大農藝系系主任林彥蓉表示,過去與農委會臺南區農業改良場合作共同受到大眾喜歡的良質米臺南16號,帶動農試所、農改場等單位紛紛投入此新的育種方法外,現在又有一創舉,與農友種苗公司合作,在抗細菌性果斑病的西瓜品系、抗黃化捲葉病番茄品系,早生性的青花菜品系等新品系的育種,皆有亮麗的成果。
主持分子輔助育種團隊的臺大農藝系教授胡凱康強調,這項蔬果分子育種的研究計劃是由產業拋出現代育種面臨的問題,政府出研究經費,再由學校提出解決方案,除了提升臺灣種苗產業升競爭力,也提升學校的研發能量,此為一個產官學合作模式的典範。
種苗產業為我國最具國際競爭力的產業之一,每年均有大量之種子出口,以非基改之分子輔助選種技術可提高育種效率,種苗公司可在短時間內育成新品種,大幅提升種苗產業的競爭力。為了落實產業界將分子輔助育種納入其常規育種,農友種苗公司與臺大農藝系育種團隊共同執行分子輔助選育,在西瓜、番茄、番椒、青花菜等蔬果的育種,成果斐然。
對產業界來說,收成好不好?品質棒不棒? 品種的選擇是關鍵因素,因此分子輔助育種是幫助選好種的重要方法;林彥蓉表示傳統人工授粉的雜交選育過程中,輔以分子基因型的快篩,在子代中精準挑選出具有優良性狀的基因,因此,大幅提升育種的選拔效率,除可縮短育種時程,並可聚合數個優良的性狀,達到精準育種的目標。此育種過程,沒有用到基因轉殖的技術,因此並非基改作物,無安全的疑慮。
胡凱康説,基因型快篩是關鍵的技術,臺灣大學農藝系育種團隊首先以電泳的分析方式來基因型,進以自動化、高通量的基因型分析,可以於4小時內,完成96個樣品的96個基因型檢測,大幅促進選拔的效率。此自動化、高通量的基因型檢測平台,在臺灣是創舉,為臺灣的育種注入新策略。
臺大生物資源暨農學院院長盧虎生表示,因應全球氣候變遷下、永續農業目標下以及多樣化的農產品需求,新品種育種需朝抗旱、抗澇、耐高溫、抗蟲、抗病、具有特殊價值的性狀等等,如何提高育種效率是關鍵。在農委會科技處前瞻規劃,農友種苗公司和臺大育種團隊共同執行計畫,可窺見分子輔助育種技術將可以達成此目標,促進臺灣種苗產業升級、提昇其國際競爭力,邁向韌性的農業。
這項分子輔助育種團隊研究成果,除了幫助臺灣種苗產業國際競爭力之外,其研究成果也相當受到學術界的重視,研究團隊以Subtropical adaptation of a temperate plant (Brassica oleracea var. italica) utilizes non-vernalization-responsive QTLs為題的論文,重要的發現是找到新的適應於亞熱帶環境的始球期基因,已由 Scientific Reports刊登在今天出刊的期刊,這個期刊是由Nature Publish Group發行,具高度影響力。更重要的貢獻是開啟同為蕓薹屬的蔬菜,如高麗菜、花椰菜、芥藍等蔬菜的分子育種,後續可以以分子輔助育種或是基因編輯來欲成不同始球期或開花時間的新品種,以調節產期。經由文章的發表,也顯示這項研究從基礎研究到應用研究建立了典型的產官學合作模式,也就是-產(農業界提出問題)、官(農委會和科技部出研究經費)、學(解決問題),是一個生物經濟很好的發展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