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卦]老瑞歐修士是什麼?優點缺點精華區懶人包

雖然這篇老瑞歐修士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老瑞歐修士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老瑞歐修士產品中有23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0的網紅,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踩著貝多芬的小步舞曲 你飛出愛莉絲的夢境 在黎明撕開黑夜的瞬間 你攫取天邊的雲彩一片 當作披肩 鳶已不是鳶 鳶已羽化成蝶 翩然地來到溪邊 輕盈的腳尖 不經意的吻 點醒沉睡的湖面 拖曳著記憶的水紋 你挑動梵谷的激情 筆下一層一層深淺的藍 為世紀留下一抹驚艷 我願乘扁舟一葉 沉沉睡去在水道渠間 夢中...

老瑞歐修士 在 Instagram 的精選貼文

2020-05-09 04:06:40

永遠記得17歲第一次自己搭火車來台東,出站後回頭望著大山的心,昨天抵達時已晚,剛翻新完的車站,波浪狀棚子遮住了山。 很久沒有身在東部感受夜晚的黑,住白冷會的小房間,修士跟狗狗迎接,簡單介紹快速的帶我們晃了一圈,對話中聽得出他們對於這五十幾年的建築用心保存, 最早的門鎖和窗戶都還好好的使用。 住宿...

  • 老瑞歐修士 在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2021-03-25 11:14:50
    有 64 人按讚

    踩著貝多芬的小步舞曲
    你飛出愛莉絲的夢境
    在黎明撕開黑夜的瞬間
    你攫取天邊的雲彩一片 當作披肩
    鳶已不是鳶 鳶已羽化成蝶
    翩然地來到溪邊
    輕盈的腳尖 不經意的吻
    點醒沉睡的湖面
    拖曳著記憶的水紋
    你挑動梵谷的激情 筆下一層一層深淺的藍
    為世紀留下一抹驚艷
    我願乘扁舟一葉 沉沉睡去在水道渠間
    夢中看那簇擁的鳶尾 紛飛成蝶

    詞: #樓南蔚
    曲:#阮丹青
    double bass : #鄭凱帆
    sax: #謝明諺
    percussion: 吳政君

    日安~

    每每見植物文,便覺得療癒身心
    有點上了年紀便更要注意健康與保養☺️

    昨天看了蔣勳老師的分享文章,不禁也憶起曾與作詞好友樓南蔚合作寫過一曲鳶尾花😍🥰(在2分39秒處。而影片一開始有詩人好友葉覓覓的散文穿梭其中,描寫關於離別與繼續長大的靈魂之愛。)
    鳶尾花的歌詞裡描寫著希臘女神的彩虹傳說,希望今年有機會完成出品^_^
    https://youtu.be/DWkrvgeD4bA

    🕊🕊🕊🕊🕊🕊🕊🕊🕊🕊

    以下圖文選自蔣勳
    ♡ོ

    感覺上這裡真是個充滿光與愛的美好園地(照片請見留言處)
    感佩歐思定修士。

    ⚜️⚜️⚜️⚜️⚜️⚜️⚜️⚜️⚜️

    台東聖母醫院有非常迷人的花園,各種原生和外來品種的植物花草,分門別類,都有牌子註明拉丁和漢字的名字。

    歐洲的傳統修道院通常也都有很專業的花園。花園不只是觀賞,修道院依靠這些植物生活,有些是日常生活食用的蔬菜水果,有些是藥用植物,薰衣草、迷迭香、馬鞭草,有的舒緩情緒,有的安神,至今也還在歐洲人的生活裡有實際影響。

    一個花園可以清楚看到後面管理經營者的用心。許多人知道現在仍帶領台東人登山、關心環境保護的歐思定修士(Brother Augustin Buchel),我沒有見到他,但走在他經營近六十年的花園裡,讓我看到他如花木一樣芬芳的生命情操。1963年,歐修士27歲,從瑞士來到台灣,不只在聖母醫院服務病患,也用將近六十年的時間在台東種植研發各種花草樹木。我想稱這個花園為「歐斯定花園」,可是我想他只願意花園用來榮耀「聖母」,榮耀他心中的信仰。

    花園有台灣民間習慣的三葉五加,煮茶可以活血通經絡,也有西方常用的馬鞭草,飯後可以舒緩神經。在花園走了一圈,感佩一個異鄉人用六十年時間落地生根開花結果的踏實經驗。

    花園有水池,水生植物如蓮花菱葉漂浮水上,這個季節,池邊正好鳶尾花盛放,粉紫嫩黃,水光瀲灩,讓我想起法國著名的吉凡尼的莫內花園,而歐斯定花園對我似乎更親切平實,近在身邊,可以一步一步走進去,認識一個深邃的心靈世界。

  • 老瑞歐修士 在 "Min在瑞士羅曼史"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2020-12-06 21:56:18
    有 17 人按讚

    #Samiklaus #Schmutzli
    今天12月6日是
    瑞士聖尼可拉斯節
    今年因為疫情的關係
    很多地方應該都取消
    聖尼可拉斯節的遊行
    大家今天怎麼過呢?
    今天也是點第二根
    降臨蠟燭的日子喔
    #ZweiterAdvent 🕯

    📸-圖為前年2018年聖誕節前夕
    我們組織的一個聖尼可拉斯節活動
    丈夫辦聖尼可拉斯與每位小朋友談話
    而我則是扮演小朋友最害怕的灰灰人

    尼可拉斯是西元四世紀一個天主教的主教,身著紅袍,救貧濟苦,過世後被封為天主教聖人,他也就是今日家喻戶曉的聖誕老人最初的形象。

    大約在西元350年12月6日尼可拉斯過世,因此這天也成為聖尼可拉斯節。節日到了,後人不僅特別紀念他,並思考社會中的危難困苦,對他人發揮鄰人之愛,伸出援手。歐洲許多國家仍大肆慶祝聖尼可拉斯節,荷蘭、德國、瑞士等地區,有許多不同的民俗活動,如遊行、燈節、聚會等熱鬧展開。

    *布滿宗教氣氛的山國瑞士*
    除了城市的慶典,許多瑞士中部的古城(德語區),至今仍延續著百年前的慶祝方式。聖尼可拉斯穿著主教的衣服,灰灰人則是天主教修士的樣貌:提著燈、晃著牛鈴、吹著號角遊行,是獨具風格的阿爾卑斯山風情。

    *具有教育意義的聖誕老人和助手灰灰人*
    按照瑞士的傳統,過節時尼可拉斯主教和他的助手灰灰人(Schmutzli),騎著驢子來探望孩子,帶著食物之外,還有一本黃金記事本。孩子們圍繞在聖尼可拉斯的身邊,想知道黃金記事本裡記錄著他們一年當中哪些重要事件。
    聖誕老人和孩子們一一談話,素行良好的孩子將會得到一個裝滿食物的小袋子;調皮搗蛋的孩子,則會被灰灰人裝進麻袋裡,然後帶回森林教訓一番。在孩子們的眼裡,這「紅灰二人組」不僅僅帶來了歡樂,也有嚴格的一面。他們審視著孩子們的品行,富有教化的責任。
    小孩子對此傳統深信不疑,會在聖尼可拉斯和灰灰人來訪之前,努力扮演父母眼中的好孩子,乖巧聽話。在今日許多家庭也會讓家中長輩喬裝成這兩個人物,帶來歡樂並教育孩子,是瑞士聖誕節之前的重要活動。
    而扮演聖誕老人最合適的人,一般不是自己的父親和常見的長輩,因為彼此過於熟悉,太容易被孩子識破,最好找一個不常見面的叔叔伯伯。通常在瑞士的村子或是社區裡,也有些男人在過節前特別為附近的家庭和學校扮演聖誕老人和灰灰人,賺取外快。
    *聖誕老人所帶來什麼禮物?*
    聖尼可拉斯節原本比聖誕夜更為重要,但在商業化與全球化衝擊下,許多瑞士孩子現在也相信聖誕老公公是聖誕節時坐雪橇而來,並且帶著禮物。
    依照傳統的做法,在萬物不生的寒冷冬日,孩子們得到的禮物應該是食物,來度過飢寒交迫的日子。堅果、花生、薑餅、小柑橘等是傳統的禮物,象徵著幫助孩子脫離飢餓的精神。走到今日也有現代的食品,如巧克力糖和各式糖果餅乾。Swissinfo.ch

    #christmas #holiday #winter #instagood #happyholidays #presents #gifts #gift #decorations #santa #santaclaus #christmas2020 #photooftheday #love #xmas #family #jolly #snow #merrychristmas

  • 老瑞歐修士 在 張哲生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2020-07-06 15:38:32
    有 444 人按讚


    感觸很深
    謝謝您們

    1960年,由天主教白冷教會在台東創辦的公東高工成立家具木工科,開創後山木工業的傳奇;教會從國外(大多是德國和瑞士)聘請優秀的外籍老師,引進國外的專業技術。後來,公東高工學生出國競技,竟能打敗這些老師的國家;從1970年開始,公東高工參加國際比賽,力克歐美亞各國高手,至今累計拿下木工和門窗木工職類15面金牌與13面銀牌。1974年,公東高工學生李玉興參加韓國漢城的國際木工比賽,得到金牌,令木工科風靡台東,對當時的台東帶來巨大影響,可說是用世界級的技術改善台東的經濟。

    這部已有半世紀歷史的影片,由當時在日本傳教的白冷會神父施密林(Josef Schmidlin)於1967年來台攝製,內容主要是介紹白冷會於1957年在台灣台東所創辦的公東高工(私立公東高級工業職業學校),旁白為施密林神父以德語所述;影片中除了看得到當年的公東高工教學情景,也紀錄下那時候的台東街景與民眾生活點滴,實在是一部極為珍貴的紀錄片。

    白冷會的全名為白冷外方傳教會(Societas Missionaria de Bethlehem,簡稱 SMB),為一天主教修會,起源於19世紀末。

    1895年,法國籍神父巴皮耶 (Pièrre Marie Barral FMJ) 在瑞士琉森市(Luzern)附近的梅根鎮(Meggen)創辦一所傳教中學,也就是小型修道院,並於隔年(1896年)搬到施維茨州的茵夢湖(Immensee),其所培養的神父在晉鐸後,便派遣至缺乏神父的地區和傳教區。

    後來因為該修道院遇到無法克服的困難,當地庫爾教區主教派便派遣瑞士籍神父彭道非(Dr. Pietro Bondolfi)前往視察,並於1921年正式創立白冷外方傳教會(SMB),最初的會士都是神父,自1925年起亦收修士。

    1924年,白冷會在成立三年後派遣了四位神父到中國,他們先在山東省和聖言會的神父學習華語,翌年(1925年)便前往黑龍江省的齊齊哈爾開始傳教,在當地從事30年的福傳工作後,因遭中共驅逐而離開中國大陸。

    1953年,白冷會開始在台灣的傳教工作。原本擔任中國東北營口教區主教的費聲遠主教來到台灣時,接受花蓮、台東兩縣的福傳責任。

    1953年10月12日,白冷會派遣兩位傳教士—錫質平神父(Jakob Hilber)與司路加神父(Lukas Stoffel)到台東;錫質平神父任首位區會長,也按當時的習慣接任台東縣總鐸區的總鐸。

    1954年,曾在北京傳教的瑞士籍神父紀守常(Alfred Giger 1919-1970)開始負責台東的馬蘭及鹿野兩個區域之福傳,他幾乎將壯年的歲月全獻給了東部,尤其是位於蘭嶼島上的達悟族人。

    十分重視教會本土化的紀守常神父,不幸於1970年3月10日因車禍逝世,享年51歲。蘭嶼的達悟族人尊稱他為「蘭嶼之父」,因為他們深深記得,這位與他們同甘共苦的瑞士人,帶領他們和窮困奮鬥,對抗外來的欺壓與歧視,更因他的熱情與開放,重振了蘭嶼人失落已久的自尊與自信。

    由於那時候的台灣民眾所講的語言除了日語和三種華語(國語、閩南話、客家話)外,在台東還有六種原住民語言,白冷會發現他們與台東民眾的溝通,並無法僅靠傳教士所認識的語言,所以很快地便在當地培訓傳教師,並於1959創辦台東傳教學校,同時也設立了數個社會機構,包括蓋聖母醫院、公東高工,和東區職訓中心,對台東的貢獻極大。

    那時台東的醫療衛生資源非常貧乏,而且原住民常付不出醫療費,所以白冷會決定興建聖母醫院;最初由聖母醫療傳教修女會(Medical Missionaries of Mary)負責,在她們離開台灣之後,改由仁愛會修女(Daughters of Charity)接辦。

    1960年,公東高工正式開課。當時因為東部缺少就業的機會,台東許多孩子在小學畢業後,便直接前往西部的工廠做小工。於是,錫質平神父動員瑞士天主教職工,並邀請瑞士和德國年輕的技工創立了這所學校。頭幾年的技工老師和工廠主任,都是由這些奉獻自己青春歲月的信徒擔任的,學校的目標是傳授青少年一技之長。

    1965年,雷化民神父(Franz Leimer)願意幫助付不出學費的貧困少年,便在他所服務的寶桑路天主堂創立「學徒班」,之後更名為「東區職訓中心」;這個組織與公東高工雖然看似有些競爭,但事實上卻是互補共進。

    1980年代,白冷會跟其他修會一樣越來越缺少神父與修士的聖召,但仍有屬於教會本質的福傳之需要,所以白冷會開始邀請單身與已婚男女平信徒參與福傳行列,並於2000年依循民法創設了「白冷茵夢湖福傳團社團法人」(Verein Bethlehem Mission Immensee,簡稱 BMI),由「白冷外方傳教會」與「白冷會在俗夥伴社團」組成。

    2012年6月,BMI的會員大會決定淘汰平信徒的服務。

    2014年初,最後的白冷會志願者離開台灣,留下的神父與修士則繼續他們在這裡的福傳工作。

    影片來源:https://youtu.be/HqdvTnSk34w
    (Josef Schmidlin 神父導演、攝影、剪接,白冷外方傳教會製作)

你可能也想看看

搜尋相關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