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們彼此心中的家,不是血緣恆存的牽引,僅是苟且偷生中,難能可貴的溫存。」
🎬小偷家族Shoplifter(2018)
「你心目中的家,是怎麼樣的家?」
-
日前在坎城影展拿下金棕梠最大獎的《小偷家族》,無非是今年不容錯過的精彩電影之一。故事描述彼此無血緣的社會底層,僅靠著偷竊得以維生而聚集的一...
🏠 「我們彼此心中的家,不是血緣恆存的牽引,僅是苟且偷生中,難能可貴的溫存。」
🎬小偷家族Shoplifter(2018)
「你心目中的家,是怎麼樣的家?」
-
日前在坎城影展拿下金棕梠最大獎的《小偷家族》,無非是今年不容錯過的精彩電影之一。故事描述彼此無血緣的社會底層,僅靠著偷竊得以維生而聚集的一家人,某天卻在偷竊之餘看到一位孤苦受餓的小女孩,爸爸於心不忍之下,把女孩帶回家,共同開始一家六口的家庭生活。
電影透過側寫小偷一家的日常生活,道出許多社會問題與道德衝突,從家暴問題、獨居老人,到失業問題、非法行業,以平淡對話與鏡頭投射下,真實呈現社會邊緣的樣貌,但重點並無落於評論是非對錯的窠臼,反能從家人互動間帶出細膩的情感連結,進而深思家庭的組成與社會價值觀的反思,無論是於情、於理都處理得恰到好處。
-
「人無法選擇父母,但可以選擇親情,就像我選擇了你。」
這些靠著偷竊得以生存的人們,只能遊走於社會邊緣,過著窺不見天日的生活,無法於原生家庭獲得親情的溫暖,卻意外於簡陋的屋簷下,得到一點來自家庭難能可貴的歸屬與溫存。對他們來說,儘管生活是如此艱鉅,所作所為可能也不被社會認可,但當下便是最真實的永恆,由內心付出的關愛是如此真摯的存在。
-
「我們偷的,是羈絆。」
每個人對於家的定義都不同,不是所有事情都是非黑即白的二分,就像家一般,每個人的家對自己而言,都是最獨一無二的存在。但殘酷的現實生活考驗著人們,夾雜著利益衝突與情感交雜的小偷一家,勢必得因生存問題與考驗而有所取捨,但在海邊看海、聽著煙火聲共聚一堂的天倫之樂,卻可能是一輩子最可貴的時光,哪怕如艷火般稍縱即逝,當下的真實,卻是終生難以忘懷的回憶與感動。
-
印象深刻的場景,是奶奶在海攤上因有家人陪伴而感到幸福,脫口而出的那句「謝謝」;是妹妹由里逃離家暴的原生家庭,成為小偷家族的一員,到最後卻不得不屈服於社會體制下的現實,回到原來的家庭,但內心仍掛念著對柴田家的思念;更是兒子祥太ㄧ開始不願承認治是爸爸,但治卻在日復一日的日常中,扮演著淺移默化的父職角色,即便到電影的最後,祥太對於偷竊的錯誤行徑,已在心中油生道德判斷的能力,但無可抹滅的是,在他的童年裡,滿滿的都是柴田家的陪伴,而不禁意的在公車上回頭望向窗外追逐的治,說聲那無法當面傳達的「爸爸」。
-
從小偷家族一家,看到的不僅是社會脈動下最真實的根源,更是生命韌度的展現,與互相扶持的人性關懷,透過一句句細膩入微的對白、一場場令人深思的場景,總在不經意間看見最獨到的情感,獨立於道德價值之外的,是難以言喻的觸動,總能在影後細細品味、抽絲剝繭後,屢屢得到不一樣的體悟與動容,我想這是《小偷家族》最吸引人的地方,更是導演是枝裕和近年作品集大成的經典巨擘,透過鏡頭體現社會觀察家的客觀感受,看似平鋪直敘的劇情,將主角設定於普羅大眾不曾注意的社會暗帶,以「家庭」本質推演至「人文社會」的互動與現實,不僅讓人進一步去自我省思,更是意外打中眾多觀眾的心,實屬今年不容錯過的佳作,非常推薦大家!
#小偷家族 #万引き家族 #Shoplifters #是枝裕和 #坎城影展 #金棕櫚 #台北電影節
#Esther要找時間再次二刷
#艾斯特2018年度院線十大愛片
老人家暴定義 在 StoryTeller 說故事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旅人故事:【巴黎】
「一人一個很多人喜歡到訪,但遊歷過就感到不外如是的城市。」有人在討論區提出這個題目,然後我好奇看了看留言,其中一個老是常出現的名字是巴黎。
「很臭,很髒,很多小偷,很多騙子,明明就聽得懂英文卻要跟你說法語。」其中一人如此形容這個「浪漫之都」。也許就正如朋友曾說過的一樣,巴黎的地面和地底是兩個截然不同的世界。
我去過一次巴黎,逗留了短短五天,但已經足以讓我想重返這片土地。
除了凡爾賽宮以外,巴黎鐵塔、凱旋門、香榭麗舍大道、羅浮宮、聖母院、聖心堂、紅磨坊、雨果故居等所謂必到的打卡點,我亦一一留下腳毛。不過說實在,那時的我根本沒有考究過拿破崙建造凱旋門的歷史,不知道羅浮宮除了《蒙娜麗莎》還有什麼驚世鉅著,聖母院大火時我才知道那個尖塔的存在,連《情陷紅磨坊》也沒有看過,當然大文豪雨果的作品亦只是看過電影版的《孤星淚》。
大學老師說過,景點的定義是去過一次就不會再去的地方。雖然以上的地方我或者也會再去,但巴黎最吸引人的魅力自然不是那些旅遊書推薦的景點,而是那份獨特的氣氛。
我喜歡喜歡沿塞納河散步,再到左岸喝咖啡。最著名的花神咖啡館和雙叟咖啡館都是百年老店,是上一代知識份子聚腳點,招待過薩特、卡繆、西蒙波娃、海明威、畢加索等大人物。而當我踏進巴黎首間咖啡館普羅可布咖啡館時,亦不禁想像自己曾與數百年前的人身處同一空間,品嘗歷史的味道。這種相遇不同於參觀歷史遺物。當年的凱旋門不是遊客的朝勝地,而是用來慶祝打勝仗。但今日,你我走到咖啡館,可能也跟卡繆一樣,想邊果腹,邊思考一個人要怎麼活才能快樂的死。
很臭,很髒,很多小偷,很多騙子,全部都是事實。地鐵的味道的確讓人作嘔,雖然我沒有遇到小偷,但手法層出不窮的騙徒多的是。也許是生活在香港太久,被服務業那位顧客至上的歪理潛移默化,連別人說法語權利也想剝奪,覺得自己不被尊重。甚至如果有留意當地時政,就知道移民帶來問題一直沒有解決。從種族主義伴隨而來的恐襲,到難民露宿街頭,還有性別歧視和家暴,一切一切都讓人有千百萬個理由將巴黎拒於千里之外。
但,那又如何?
一個城市不會是完美,但巴黎就是巴黎。誰叫你用這種的目光去看巴黎?她從來沒有保證過要讓你感到賓至如歸,亦不打算向你卑躬屈膝。她只想做自己,以自己的個性繼續生活下去,有空的時候把陋習改一改,改不好的話也只好再努力。她就是這樣的一個女子,外人從來沒有資格指指點點。
不要用你的目光看巴黎。真正的旅行,是發掘原來的未知,接受一個地方的好和不好,建立屬於自己和這地的關係。你不想再往來,不是因為她的不好,只是你不懂她,也不是誰的錯。
巴黎啊,即使妳千瘡百孔,我還是喜歡妳。尤其是杜樂麗花園那個讓我喘息的噴泉。
Storyteller:老人與凱 @theoldwoman.andthesea
Illustrator:Lokz Phoenix @lokzphoenix
〖閱讀居法香港插畫師 Lokz Phoenix 的故事〗
https://bit.ly/3dJwVEy
#沒有你的故事也是你的故事
「StoryTeller 說故事」是一個說故事的平台,也是一個獨立創作單位,連結一群風格獨特的影像及文字創作人,創作各類插畫故事。我們相信故事的力量。歡迎任何合作/品牌推廣,請電郵至info@story-teller.com.hk。
👉🏻Tag us at IG @everyone.is.storyteller to be featured
📮投稿你的故事/藝術作品:https://bit.ly/2FwN6G3
老人家暴定義 在 臺南市議員鄭佳欣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議政報告【盡速建構完善社會安全網】
暴力零容忍
佳欣在上週五市政總質詢,輔以美國經驗與外縣市先例,向市長建議,盡速建構完善社會安全網。
最近社會屢屢發生驚人社會新聞,皆與暴力脫不了干係,如:
👊兒童多次受虐
👊酗酒家庭暴力
👊隨機殺人襲警
👊校園狼師性騷 ……等。
佳欣質詢前業已提案,聯合二十多位議員連署,認為應整合各市府機關,#社會安全緊急應變中心:
☀️福利安全 – 社會局
☀️就業安全 – 勞工局
☀️健康照護 – 衛生局
☀️就學安全 – 教育局
☀️治安維護 – 警察局
☀️緊急救護 – 消防局
☀️區里關懷 – 民政局
整合各局處以因應多樣化的犯罪與社會事件樣態,我們不能再視犯罪都只是單純單向性的行為。市長也有提到 #我們與惡的距離 ,佳欣正是這個意思,好壞難以定義,但解決問題已迫在眉睫!社會壓力的流動我們都參與其中,社會暴力的肇生每個人都推了一把,運用各方資源解決暴力、包圍關懷,才是正道。
#市政 #總質詢 #暴力 #殺警 #虐童 #家暴 #治安 #性暴力 #性騷 #性別歧視 #獨居老人 #酗酒 #社會關懷
老人家暴定義 在 民意論壇:聯合報。世界日報。udn tv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名人堂-薛承泰
18萬嬰兒的危機
一年半前,筆者呼籲「前瞻計畫」納入鼓勵生育措施,雖然政府最後挹注了廿億,二○一七年嬰兒總數仍只有十九點四萬。去年中,賴前院長感受到少子化危機,推出「準公共化」托育政策;筆者觀察到結婚對數持續下降,即預測一八年最多十八點四萬嬰兒。果然,近日內政部公布去年只有十八點二萬。
總之,這幾年政府在人口政策上交了白卷!不僅如此,家暴兒虐現象還層出不窮,台灣怎麼了?
政府偏好以日本為師,不妨看一下這個人口最高齡國的情況。日本目前近三成人是六十五歲以上,長壽當然是主因,長期處於低生育率,年輕人口減少了,更是促使人口結構失衡的推手。早在一九七○年代,生育率就已低於二.一人的人口替代水準,由於情況並不比歐洲國家差,當時政府沒特別注意生育政策。直到一九八九年跌至一.五七人的歷史新低,才引發震撼,開始推出一系列政策,例如一九九四的天使計畫、一九九九的新天使計畫,以及近年來安倍的「總一億人口計畫」。
台灣自一九五○年代以來生育率均高過日本,到二○○○年仍有一.六八人,日本才一.三六人。可是從那時開始,下降特別快,近五年日本維持在一.四人以上,台灣只能力守一.一人。日本於二○○五年人口開始負成長,一六年以來生育量均低於百萬,再度引發全國恐慌,照顧家庭挽救生育成為安倍政策重中之重。
日本人口目前約為台灣的五倍,即使老人人口占比是台灣的兩倍,生育量仍超過台灣五倍,可見台灣少子化有多嚴重!然而,仍有許多人囿於台灣人口密度高,認為應讓人口減少以舒緩土地與能源壓力;忽略台灣人口即將進入負成長,當前要搶救的是,人口結構的失衡!
西方國家定義「超低生育率」為一.三人,台灣在二○○三年即落入此門檻,一○虎年還曾跌到○.九人及十六點七萬生育量的新低。當時馬政府處於金融海嘯中,仍推出一些鼓勵婚育措施,在二○一一至一六年間讓生育率回升到平均一.二人,生育量平均達廿一萬人。
近三年政府說經濟轉好了,生育率卻只有一.一人,如再無作為,今年新生兒會掉到十八萬以下!幸好近年都有超收稅金,這五千億不是從天上掉下來的,而是金融海嘯後景氣回溫全民努力的結果。政府只需拿出一部分紅利,說不定就可以挽救危機!
然而,政府須對症下藥,除了減輕養育子女負擔,鼓勵適時婚育乃不可或缺;此外,在現行制度下,針對第二胎加碼發放兒童津貼,應最具短期效果!若每年每位加碼六萬元,持續到五歲,幾年下來,說不定可以扭轉危機。有過去馬政府經驗,具有魄力與執行力的蘇內閣,應能做到每年廿萬嬰兒的水準吧!
其實這些年來大家都感受到少子化對各級學校的衝擊了,另一方面,台灣每年將增加廿萬以上老人以及四萬以上長照對象…。政策不論是托育或教育,社福或保險,不就是以人口為依憑嗎?
生育量已經夠低了,家暴兒虐事件還暴增,台灣沒有公共空間的「恐攻」,危機卻藏在私密的家庭中!政府不要以為光是增加社工人力,並加強宣導即可防治奏效,應該先去了解年輕父母的經濟負擔是否因通膨而加重?居住空間是否逐步惡化?家庭觀念是否持續瓦解?親職責任是否須積極重建?而政策是否是推手呢?(作者為台灣大學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