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卦]老人上下樓梯輔具是什麼?優點缺點精華區懶人包

雖然這篇老人上下樓梯輔具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老人上下樓梯輔具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老人上下樓梯輔具產品中有8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30萬的網紅報時光UDNtime,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無電梯公寓式住宅》 #你也住過嗎 #你做好準備了嗎 #囚居晚年 1950年代的連棟式住宅到公寓式住宅, 我們的居住問題隨著經濟成長, 人口結構變遷而更迭。 以前人口多需要房子, 今日則環境良好,醫學發達, 社會高齡化。 對於行動有困難的人們 無電梯老宅如同囚房一般 一同來了解 點擊下方參考...

  • 老人上下樓梯輔具 在 報時光UDNtime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2021-03-26 20:49:51
    有 1,905 人按讚

    《無電梯公寓式住宅》 #你也住過嗎 #你做好準備了嗎 #囚居晚年

    1950年代的連棟式住宅到公寓式住宅,
    我們的居住問題隨著經濟成長,
    人口結構變遷而更迭。
    以前人口多需要房子,
    今日則環境良好,醫學發達,
    社會高齡化。

    對於行動有困難的人們
    無電梯老宅如同囚房一般

    一同來了解
    點擊下方參考專文哦
     
    【2021-03-22/聯合報/A1版/要聞】 
      
    老宅困老人 雙老危機
     
    【記者陳雨鑫、李樹人、梁玉芳、許詩愷╱專題報導】人老了,房子也老了,不適合的老家讓「在地老化」成了奢望。「老宅困老人」成為台灣難解的雙老難題。

    依內政部最新統計,全台近四十三萬老人住在「無電梯公寓」裡,兩年內飆升九萬人。若再加上透天厝,據衛福部一○六年資料,我國老人高達七成住在無電梯房屋。
      
    難以安老 在都會形同偏鄉
      
    當老邁身體無法應付爬樓梯的日常挑戰,就醫、購物及各種人際互動,都因「行不得」形同囚居。缺乏無障礙設計、長年無力整修的環境,更讓「家」遍地風險。

    只要是沒有電梯的老公寓,「即使在二樓,對於行動不便的長輩來說,都是都市中的醫療偏鄉。」推動在宅醫療的台北市聯醫院長黃勝堅如此形容。

    目前台灣高齡族約三百八十萬人,其中「獨居」或「老老照顧」接近百萬。至於老宅,粗估至二○三○年,四十歲老屋恐占全台房屋三成。
     
    被家困住 中風15年沒出門
     
    「我從未想過,有人會因為樓梯被困在家中十幾年。」黃勝堅認識一位中風患者,在三十八至五十三歲間,從未離開過家門。黃勝堅看著這群人,房子沒變、道路沒變,唯獨變的就是「人老了」,家不適合居住,卻已來不及脫離。

    基隆市議員王醒之推動扶老換工班,有位行動不便的八十歲婆婆在孩子移居後,獨自困居老街二樓,女兒每周送菜一次。「電視壞了,婆婆每天的娛樂是趴在陽台,看樓下路人。」王醒之說,聽了都想哭。

    台北市第一間居家醫療診所「都蘭診所」創辦人張凱評提及,即便社區大樓,也不見得暢行無阻。有個案住在電梯華廈,但一樓大廳到電梯之間,居然還有好幾階樓梯,坐在輪椅上,可是寸步難行。
     
    樓梯噩夢 筆直45度長斜坡
     
    此外,張凱評指出,有些老公寓的樓梯是一路四十五度向上,完全沒有小歇的平台。動線看似簡易,但失能者如需緊急就醫,只要一個失手,擔架或輪椅翻覆,恐出人命。

    台大社工系教授楊培珊說,台灣沒有高齡人口住宅政策,若政府以為老年人的自有住宅率達八成,所以不用管,這是迷思;「國家應該要盡一切可能,用各種政策工具,以房養老、都更、蓋無齡住宅,讓長者安居」。
     
    都更無望 裝電梯達成率低
     
    「我很焦慮,台灣老化速度太快,整個社會、政策都跟不上。」楊培珊認為,建商設計住宅時必須思考設施、設備的無障礙功能及輔具,智慧家電未來如何融入,「建商不只是蓋房子,是生活的營造者」。

    對於老屋造成移動障礙,張凱評表示,問題難解,想要打掉重蓋、推動都更,難度超高。政府獎勵老公寓裝設電梯,雖是美意,但達成率也極低,大部分一樓住戶不想讓自己院子成為公共空間。

    衛福部次長薛瑞元指出,當長者居住環境不友善,要求「在地老化」的理想,反而讓老人「被關在家裡」,必須要改變「住」的品質;未來老人住宅不只是房子,也要附上服務,這些都是國家重要目標。
     

    聯合報系願景工程(Vision Project)
     
    #願景工程
    #努力讓臺灣更好
    #報時光UDNtime

    圖片日期:1983/1/17
    圖說:市區公寓住宅牆邊、街頭路桿等多處,遭搬家公司噴彩廣告,有礙市容觀瞻
    來源:聯合報
    攝影:高鍵助

    歷史新聞

    【1964-12-26/聯合報/11版/特稿】

    公寓住宅 黃金世紀

    【施克敏】像所有鬧過房荒的各國都市,台北市一批一批連棟式的住宅,似乎已成過去,不再蓋了,現在一棟一棟的大型公寓,正在那裡蓋著,住公寓的習慣,我們這裡的人也漸能適應了,那麼有了公寓以後,將會發生一些什麼樣的問題呢? 這是現代都市裡,興建住宅潮流上的一些問題,很多外國的都市,都已面臨到了,台北市的住宅建築,也正往公寓的潮流走,這些問題,遲早要來。

    連棟式的住宅

    打從卅六年起,一個本來只能容納五、六十萬的都市,人口一下子膨脹了,而且突破了百萬大關,自然要鬧房荒。 也從那時候起,台北市一些營造商和大地主,就動了腦筋,專蓋房子賣,那時,他們蓋起來賣的房子,都是二、三樓連成一排的,稱為連棟式的住宅。

    這種房子,要買就買整棟的,很少有分樓出售的。一棟二、三十萬,買的和賣的,現金交易,一次付清,「銀貨兩訖」,沒有什麼分期付款的,因此,那時候買這種連棟式住宅的,非有二、三十萬買不到,但有錢而需要房子的人實在多,這種房子的買賣很容易,而且很多。做這種房地產生意的,因脫手容易,房子蓋起來,供不應求,一次一批房子蓋起來,是坐著看漲的。

    連棟式的住宅,在台北市區風行了十二、三年,從卅六年到四十九年,做這種生意的,都發了財。 但是,從四十九年以後,這種住宅的生意不行了。

    打垮連棟式住宅生意的,除了多數要房子住的人,一次付不起二、三十萬外,主要的是,分期付款的公寓式住宅,出現在台北市了,這種住宅,除了第一次要付出一筆三、四萬的鉅款外,以後每個月付出的錢,等於是租房子的價格,而且過了一段時間後,房子的產權又歸自己所有,這是多數需要房子住的人買得起,而且他們認為合算的。

    地稅一再調整

    從四十九年以後迄今,連棟式住宅很少有人問津,是買房子的人,考慮到房捐的提高,地價稅的一再調整,直到今年七月十日實施都市平均地權公告地價以後,連蓋這種房子的人也認為,這種生意完全不能做了。

    以公告地價提高地價稅以後為例,一棟價值卅萬元的房子,建地每坪總耍四千五以上,如果這棟房子是卅坪地,則折算起來,每個月的房捐和地價稅的負擔,就要四百元以上,另外,加上這卅萬元的利息,以銀行利息計算,每個月也有三千元的利息,則換句話說,像這樣一棟卅萬元的房子,每住一個月,就要付出約三千五百元的代價,這筆錢,要是拿來租房子,可以租到一間有相當水準的樓房,況且買了房子又會年年折舊,另付保養費,而卅萬的現鈔,還可以有相當週轉的用處。

    房子賣不出去

    像這樣仔細打一打算盤,過去那種連棟式的住宅,買的人就少了,買的一少,賣的人一次蓋起來大批房子,賣不出去,那樣一大筆資金就呆滯在那裡,這是冒最大的風險,這種生意,誰都不願做了。

    打垮連棟式房子的生意,第一批在台北市蓋起來的分期付款公寓式住宅,就是現在光復路的市民住宅,這也是此後一連串公寓興建的開端。

    適合社會需要

    公寓式住宅當然是模仿外國人的,住這種房子,是習慣的問題,同時也是現代都市住宅區發展的趨勢,這種房子出現在「房荒」的都市,受到多數人的歡迎,主要在於「經濟」和配合社會發展的潮流。 它雖也是大批的投資,但卻分間出售,適合一般人的購買力,而且政府正獎勵這種住宅的興建,買這種房子,還可以分期付款。

    它既可以分間出售,當然適於小家庭的居住,而現在我們這個社會的型態,正由過去的大家庭,演化為小家庭,公寓住宅正配合了小家庭組織。

    兩項有利條件

    它既出現在現代都市,必有其適合於都市建設的條件:

    第一,現代的都市因面積太狹窄,要想辦法爭取空間,向高處發展,公寓式的建築正是如此,大家上下居住在一起,寸土寸金的地是共有的。 第二,這種高樓大廈,蓋起來以後,人口集中在一起,政府要有一些公共設施和改善生活環境的建設,也比較容易辦理。

    分間脫手容易

    至於蓋房子的人,都一窩蜂蓋公寓來出售,除了分間出售脫手容易外,就是建築費經濟了,因為公寓住宅,牆是共有的,一樓的屋頂是二樓的地板,這又是共有的,而住二樓的人由樓下上二樓,這座樓梯,正是住三、四樓以上的人所共有的,這一些算起來,戶數雖少,但房子有很多部份在互不妨礙的情況下,又是共有的,則以一棟的戶數來說,公寓式的建築,其建築費自必比連棟式的低廉,蓋房子的人,當然樂於蓋這種房子賣。 因此,這一些年來,也可以說從四十六年起,台北市一些市民住慣了市民住宅後,公寓住宅很受歡迎,這種房子,真是如雨後春筍。
    (後略)

  • 老人上下樓梯輔具 在 愛長照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2020-12-19 18:05:55
    有 86 人按讚

    如果未來有一個機器人陪伴著你?🤔

    會上下樓梯、協助做家事,靠視覺記憶物品的位置,還可以幫助老人站起來與行走;若老人發生緊急狀況,它還能即時做出反應,告訴老人的緊急連絡人。

    https://www.ilong-termcare.com/Article/Detail/814

    ---
    🔥2021照服員新方案出爐!大家最關心的專業責任險
    https://reurl.cc/R1om0Z

    年邁爸媽如廁方便性和安全,和馬桶/便座有關。
    歡迎諮詢👉https://reurl.cc/A8N9Gj

    長照家庭必備【愛長照LINE會員】,提供照顧者很需要的諮詢服務
    歡迎加入👉https://reurl.cc/GVol9d

    【免費代辦輔具補助】輪椅、氣墊床、便盆椅......
    👉https://reurl.cc/pD0Dzb

    找居服員、找外籍看護、找機構
    👉https://bit.ly/2HCGdEf

  • 老人上下樓梯輔具 在 職能治療師王志元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2020-08-11 07:42:08
    有 39 人按讚

    91歲骨折阿嬤的故事。
    ‼️台北忙碌的生活 vs ‼️宜蘭閒賦生活
    對習慣台北生活的阿嬤來說,回台北才是健康的選擇

    2018/08/11
    退休後去鄉下住?
    國外研究指出,生活環境的改變,是造成老人失能的危險因素之一!要確保
    ‼️搬家後的生活參與活動量要能維持身心機能

    91歲原本家住台北阿嬤,子女孝順帶阿嬤搬到好山好水的宜蘭,住了半年卻因為跌倒骨折,做了髖關節置換手術。

    一次服務過程中得知阿嬤之前住台北30坪家中、每個星期一次去象山爬山或是虎山健行,每天走路到附近500公尺的虎林街市場買菜,也會打掃家裡。

    搬到宜蘭美輪美奐的百多坪新家後,不太需要打掃,四周都是田地,需要家人有空開車才能外出採買,更別談爬山或是健行了。

    光是盤點因為搬家而造成的作息改變,造成身體活動量下降這麼多,不但造成肌力衰退、無事可做也引發鬱悶情緒。出院後除了早上中午晚上各起來坐在輪椅上兩小時,其他時間都躺在床上,三餐、盥洗、沐浴、如廁,全由本籍看護代勞。

    第一次到家,評估阿嬤有能力使用助行器站起走個兩三步,於是定了目標:
    每天的生活自理都要自己來,看護僅能在阿嬤行走時保護防止跌倒,
    每天要按照住院前的作息:每天坐著、站著活動要超過17小時。

    一週後第二次到家,看到阿嬤渴望回台北生活的期待,更進一步教導上下階梯的技巧,也指導家屬在戶外如何注意安全。並訂出「回台北生活」的下一階段目標。
    但目前在家還是要避免蹺腳彎腰,好多事都不做,該怎麼樣透過在家簡單的訓練,快速恢復基本的肌力及耐力?根據研究「起立坐下」動作訓練到的肌群,多過於單純站立、行走、上下樓梯。但阿嬤因為髖關節置換沒超過三個月,許多動作要避免。教導阿嬤修正後的起立坐下方法後,一起訂了每日300下目標,希望阿嬤的力氣可以快速恢復。除此之外,進出轎車該注意的姿勢動作,也再三的練習,確保無虞之後才結束這次的訪視,同時還透過以建立的Line群組,隨時可以討論進展或是遇到的困難應該如何處理。

    第三次到家,距離第一次到家才一個月,91歲阿嬤笑咪咪的走出房間,告訴我他剛從台北住一週回來,買菜逛街好開心,尤其跟老鄰居噓寒問暖好不親切!生活功能進步不在話下,重要的是阿嬤笑容滿面容光煥發我還是第一次見到!阿嬤很有毅力,起立坐下動作雖然有點無聊,阿嬤還是每天做到!原本24小時的本籍看護也辭退了,換成外籍看護,工作內容就是陪阿嬤做他想做的事,並且保護他的安全。

    後記:
    高齡化社會不是問題,老人失能才是問題!以阿嬤為例,搬家後作息改變造成的身體退化埋下了跌倒風險。出院後臥床、整日受照顧更升高了失能的危機。

    復能除了透過復健運動訓練喪失的生理功能,或是在家做自我照顧訓練。更需要
    🔅找出失能原因
    🔅找出病患參與生活的動機
    🔅了解共同生活家屬的期待與想法
    🔅重新設計生活型態
    🔅透過輔具與生活訓練
    讓高失能風險老人,透過積極的參與生活,恢復應有的身體功能、認知及健康的心理狀態
    要讓各種照護、醫療、復健在最短的時間退場,讓長輩可以
    ❗️找回主動參與生活的能力與信心❗️

    #優效居家職能治療所
    #復能 #復健 #輔具評估 #居家好鼓勵
    #中風 #骨折 #失能 #長照

你可能也想看看

搜尋相關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