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卦]翁氏族譜是什麼?優點缺點精華區懶人包

雖然這篇翁氏族譜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翁氏族譜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翁氏族譜產品中有5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1,084的網紅黃震宇 風水命理工作坊,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有拿香拜祖先的都要知道】 #記得收藏 我們的祖先來自何處? 我們的語言出自何處? 不要被意識形態民粹政客們洗腦騙了! 「堂號」!無論您是400年前、200年前、77年前、或何時來台,都是台灣人也是中國人,只有「堂號」能讓您完全了解。 「台灣人」的祖先大都是來自中國北方的中原地區,祖先為了逃...

  • 翁氏族譜 在 黃震宇 風水命理工作坊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2021-07-14 15:47:24
    有 76 人按讚

    【有拿香拜祖先的都要知道】

    #記得收藏

    我們的祖先來自何處?
    我們的語言出自何處?
    不要被意識形態民粹政客們洗腦騙了!

    「堂號」!無論您是400年前、200年前、77年前、或何時來台,都是台灣人也是中國人,只有「堂號」能讓您完全了解。

    「台灣人」的祖先大都是來自中國北方的中原地區,祖先為了逃避北方匈奴的侵略,而南遷到中國大陸東南沿海地區,所以「台灣人」大都是來自北方的中原漢人。

    「五胡亂華」之後,華北經過長期戰亂,原先在河洛地區的(河圖與洛書,是中國古代傳說中,上天授與的圖象、數列)。
    知識分子、士、農、工、商…等紛紛逃亡到江南地區避亂,也有族群避難遷徙,輾轉來到閩南泉州、漳州、潮州 、汀州或梅州、惠州…等地區定居。

    河洛叫做「河圖與洛書」,河洛就地區來講,就是中國河南、洛陽一帶地區,廣義泛指「中原」。

    為了讓後代子孫認識自己祖先的來處,使用「堂號」讓不同時間到達的移民,可以辨認自己的宗親,得到暫時的照顧。

    久而久之,「堂號」成了姓氏宗親聯誼的代號。

    「堂號」也可以使後代子孫認識自己祖先發源處,可以知道先人從哪來?

    世界只有中國有「堂號」,我們不能讓「堂號」消失。

    現今中華民族的族群當中,「堂號」最完整的只剩下客家族群。

    堂號即祠堂的名稱或稱號,主要用於區別姓氏、宗族或家族、地名(姓氏宗族的發源地)。

    堂號除在祠堂使用外,還會在 族譜、宅院、牌位、墓碑 等處使用。

    以下我們從堂號來參考祖先從哪裡來?

    濟陽堂:
    丁、卞、江、柯、卻、陶、庾、蔡。後漢設濟陰國,晉改濟陽郡,在山東定陶縣地。

    西河堂:
    卜、苟、林、卓、宰、靳。漢時的郡名,今內蒙古(綏遠)鄂爾多斯地方,以及陝北、山西離石一帶。

    河南堂:
    於、山、方、毛、元、平、向、利、苟、邱、俞、陸、褚、廉、種。今河南陽縣。

    東魯堂:
    孔。孔子生於魯,地因人而名,故叫東魯。

    雁門堂:
    文、田、童、農。戰國時為趙地,漢為郡,地當山西舊代州,寧武以北及朔平、大同一帶。

    隴西堂:
    牛、辛、李、時、彭、董。秦郡名,地當甘肅舊蘭州、鞏昌、秦州諸府。

    天水堂:
    尹、皮、艾、狄、桂、姜、秦、莊、趙、嚴、上官。漢時郡名,在甘肅渭縣境,即今伏羌地。

    平陽堂:
    仇、汪、巫、來、常、鳳、管、衛、歐、饒。三國魏郡名,在山西臨汾縣境。

    吳興堂:
    水、尤、沈、明、姚、施。三國吳郡名,今浙江省吳興地。

    太原堂:
    王、羊、祁、易、武、祝、宮、溫、霍、閻、尉遲。
    太原、汾州二府及保德、平定、忻州各地。

    高平堂:
    巴、范。漢時國名,今安徽省盱貽縣境。

    南陽堂:
    白、束、呼、姬、許、隆、葉、翟、韓、樂、鄧。秦時郡名,泛指河南省南陽及湖北襄陽一帶。

    京兆堂:
    申、史、宋、別、冷、杜、車、宗、段、計、韋、晁、郜、浦、象、康、舒、雍、壽、酆、黎、皇甫。
    漢三輔之一,地轄長安以東至華縣一帶。

    渤海堂:
    甘、封、高、歐陽。漢郡名,地領河北省河間、滄縣、安次各地,南至山東吳棣境。

    汝南堂:
    左、言、汝、周、南、殷、商、梅、廖、袁、藍。
    漢郡名,地轄河南舊汝寧、陳州二府及安徽穎州府。

    武陵堂:
    冉、華、龍、龔、顧。漢時郡名,今湖南省常德縣地。

    上黨堂:
    包、尚、連、鮑、樊。秦時郡名,在山西東南部,今長子縣境。

    陳留堂:
    伊、阮、虞、謝。漢時郡名,晉為國,今河南陳留縣,後移至開封。

    上谷堂:
    成、侯、冠、榮。秦郡名,地轄保定、易州、宣化、順天諸府,均在河北省。

    沛國堂:
    朱。漢時設郡,後漢改國,在安徽宿縣境。

    晉陽堂:
    匡、唐、景。秦漢時縣名,今山西太原地。

    新安堂:
    古。三國吳郡名,在浙江省淳安縣。

    武威堂:
    石、安、賈。漢武帝時郡名,即甘肅省武威縣地。

    樂安堂:
    任。南朝宋郡名,隋癈,在山東廣饒縣。

    馮翊堂:
    吉、雷。漢時郡名,為左馮翊轄地,即陝西大荔縣地。

    中山堂:
    仲、湯、藺。春秋時國名,屬北狄鮮虞國地,今河北省正定縣境。

    西平堂:
    池。東漢郡,今甘肅西寧縣。

    安定堂:
    伍、胡、席、梁、程。漢時郡名,在甘肅舊平涼、固原、涇州境。

    東海堂:
    有、茅、徐。漢時置郡,地當山東兗州東南,江蘇邳縣以東。

    河東堂:
    旅、薛、裴、儲、聶。秦時郡名,即山西西夏縣地。

    下邳堂:
    闕。後漢時國名,即江蘇邳縣地。

    延陵堂:
    吳。春秋時吳邑,季札受封延陵,今江蘇武進縣地。

    廬江堂:
    何。漢時郡名,在安徽廬江縣境。

    北海堂:
    邢、郎。漢郡名,東漢改國,地領山東益都以東至掖縣一帶。

    平陵堂:
    孟。春秋時齊邑,今山東歷城縣境。

    彭城堂:
    金、劉、錢。漢郡名,今江蘇銅山縣地。

    清河堂:
    房、傅、張。漢時郡名,地當河北清河、故城、棗強、南宮諸縣,及山東清平、恩縣、冠縣、高唐、臨清、武城一帶。

    東平堂:
    花。漢國名,即山東省東平縣。

    博陵堂:
    邵。晉國名,後改郡,今河北省安平縣境。

    山陽堂:
    岳。漢郡名,故城在河南修武縣,曹丕篡漢,廢獻帝為山陽公。

    滎陽堂:
    昌、潘、鄭。戰國時韓地,今河南省滎陽、成皋一帶。

    臨海堂:
    屈。三國吳,分會稽東部置臨海,在浙江省,舊稱台州。

    范陽堂:
    鄒、簡、燕。范陽是古郡名,即今河北省涿縣地。

    齊郡堂:
    查、晏、覃、富、譚。漢時郡名,後改為國,今山東臨淄地。

    高陽堂:
    紀、耿。漢時縣名,今河北省高陽縣地。

    敦煌堂:
    洪。漢時郡名,今甘肅西部敦煌縣。

    魏郡堂:
    柏。春秋時國名,在山西芮城縣境。

    扶風堂:
    馬、班、祿、萬、魯。隋時置郡名,今陝西省扶風、鳳翔一帶。

    千乘堂:
    倪。漢時郡名,在山東地城、益都一帶。

    會稽堂:
    夏。秦郡名,地當江蘇東部、浙江西部,即今紹興。

    河內堂:
    苟、荀、司馬。漢郡名,地當河南省黃河與太行山之間,今武陵、沁陽一帶。

    廣陵堂:
    貢、盛。漢國名,後改郡,今江蘇都縣地。

    薛郡堂:
    海。秦時郡名,地轄山東西南部、江蘇東北部。

    河間堂:
    凌、章、詹。漢國名,後魏改郡,在河北獻縣及河間一帶。

    南昌堂:
    塗。漢縣名,在江西南昌地,洪州塗氏為豫章望族。

    豫章堂:
    羅。漢郡名,在江西南昌縣地。

    潁川堂:
    陳、鄔、賴、鍾。秦郡名,地轄河南舊許州、陳州、汝寶、汝州諸府,蓋指潁水流域。

    護國堂:
    逢、邊、戴、稽。春秋時陳焦邑,今安徽省亳縣地。

    餘杭堂:
    隗。隋郡名,唐復為杭州,今浙江杭縣。

    汾陽堂:
    郭。漢地名,唐併入陽曲,在山西省,唐將郭子儀受封於此,因而名傳。

    瑯琊堂:
    符、雲、諸葛。秦郡名,地轄舊山東兗、音、沂、萊四府,後漢為國,在臨沂縣境。

    廣平堂:
    游、賀、談。漢郡名,後改為國,今河北雞澤縣地。

    江夏堂:
    費、黃。漢郡名,在湖北雲夢境。

    遼西堂:
    項。秦郡名,地轄永平、承德、朝陽、錦州、新民一帶,在遼寧與河北間。

    平原堂:
    東方。漢郡名,在山東舊武定、濟南二府之西,及樂陵、長清一帶,即平原縣地。

    頓丘堂:
    葛、司空。春秋衛邑,在河南省濬縣。

    弘農堂:
    楊。漢時郡名,在河南省靈寶縣境。

    百濟堂:
    福。春秋時國名,在今朝鮮半島。

    內黃堂:
    駱。漢時縣名,今河南省內黃縣地。

    江陵堂:
    熊。春秋時楚郢都,漢置縣,宋改都,今湖北江陵地。

    鉅鹿堂:
    魏。秦郡名,晉為國,今河北鉅鹿、寧晉一帶。

    蘭陵堂:
    蕭。晉時郡名,在山東嶧縣,南朝宋移昌盧,在滕縣境。

    解梁堂:
    關。春秋時晉邑,地領山西解縣、臨晉、虞鄉諸地,後漢關羽,即解人也。

    燕山堂:
    竇。遼時燕京,宋改燕山府,地領河北省北部及東北部。

    武功堂:
    蘇。漢郡名,在陝西郿縣境,今設武功縣。

    始平堂:
    翁、馮、龐。晉郡名,三國魏改始平,在咸陽附近。

    梁國堂:
    墨、橋。漢時梁國,後魏改郡,唐改宋州,在河南商丘縣境。

    濟南堂:
    伏、寧。漢初置郡名,即今山東歷城縣境。

    平昌堂:
    紅、孟、管、離。三國魏置郡名,治安丘,在今山東安丘縣地。

    濮陽堂:
    爰。漢縣名,後魏改郡,即古帝丘,在河北濮陽縣及山東濮縣一帶。

    著存堂:
    呂。福建省詔安縣秀篆鎮。

    殷禮堂:
    宋。陝西西安市,陝西西河郡。

    我們現在講的「台語」正確名稱~不是台灣話、更不是閩南話、也不是福建話,正確叫做~「河洛話」!
    河洛話:源自河南洛陽,俗稱中原話,在唐朝時期就是講河洛話,唐朝武則天就是講河洛話;日本現在廟宇和尚念經朗誦的語言就是用河洛話!

  • 翁氏族譜 在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2021-03-01 15:08:32
    有 151 人按讚

    #處長的日常
    #比阿妹更crazy的抵家
    #三天三夜蕃薯寮媽元宵夜巡

    三天三夜到三更半夜,全身只剩汗水,一點都不會累,Ba Ba Ba Ba~

    這不是阿妹的歌,而是我們 #水林鄉蕃薯厝順天宮 三百四十餘年,每逢元宵節連續三天三夜迎媽祖夜巡繞境的瘋狂節慶!

    在台灣元宵民俗盛會有「北部平溪天燈 、中部雲林水林蕃薯寮媽三天三夜元宵夜巡、 南部鹽水蜂炮 、東部炸寒單爺」。

    連續三年回到老家水林參與這場盛會,昨天晚上再度陪同張縣長 張麗善 進行最重要的 射火馬儀式,今年適逢228連續假期,除了旅外子弟熱情參外,整個水林蕃薯村湧入大量鄉親與全國信徒共襄盛舉,熱鬧非凡!

    每年農曆正月十五日元宵節,會有連續三天的媽祖遶境活動,包括放鞭炮與煙火、躦轎腳、放天燈及民俗陣頭表演等祈求平安的文化活動,是全臺灣少有小區域、繞境連三天同範圍、遶境時間長的盛大慶典,第三天正月十七日活動最多,活動不間斷直到隔日早上11點左右,才將鎮殿媽祖請回廟中,於此民俗也將於今年提列無形文化資產保存審議大會。

    「射火馬」習俗,流傳自清朝嘉慶年間,由於當時瘟疫肆虐,誠心祈求神明,神明因此派遣兵馬前來控制疫情,村民於是以竹子編成馬匹形狀隨媽祖遶境,今日我們也祈福,希望疫情趕快退散,國泰民安風調雨順!🙏

    ▪️水林鄉蕃薯厝庄順天宮,創建年代:依據水林鄉蕃薯厝洪氏族譜記載於清康熙七年(西元1668年),係由洪氏祖先(洪月)翁前往大陸福建莆田湄洲朝天閣媽祖廟,恭請大媽(全國僅存的最悠久的湄州站身媽祖)、千里眼及順風耳大將軍來台,在蕃薯厝搭草廟祀奉,因此當時蕃薯厝就以媽祖從朝天閣請來就命名為「朝天宮」。

    水林蕃薯厝順天宮蕃薯寮媽站身湄洲媽祖廟

  • 翁氏族譜 在 知史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2020-06-11 14:00:01
    有 286 人按讚

    滿蒙聯姻監視蒙古王公? | 知史百家

    歷史春秋網
      
    滿蒙聯姻是清史、滿族史、蒙古史的重要事件,長達300年,涉及近600人次,民國時期仍然延續。這在世界民族上層關係史上亦屬罕見,不僅遠遠超過中國古代中原王朝與少數民族「和親」人數的總和,而且具有諸多特點,如制度性、指婚制、主動派嫁、互相嫁娶、連續性、地域廣、聯姻方式及具體目的的多樣性,並且實施了諸多配合聯姻的制度,在皇帝指婚之外又有滿蒙王公的自行聯姻,等等。同時,滿蒙聯姻也產生了多方面的作用和影響。拙著《清朝滿蒙聯姻研究》對此已有所論述,現對其他問題予以介紹。
      
    皇族以外的滿蒙聯姻
      
    現在提到滿蒙聯姻,往往是指清朝皇室、宗室王公府第及一般宗室、覺羅之家亦即廣義上的清皇族與蒙古的通婚。那麼,皇族以外的八旗滿洲旗人是否也曾經與蒙古結親呢?

    雖無這方面的專門記載,但從一些文獻零星、間接的記述仍可窺其一斑。例如,鈕祜祿氏是滿洲八大家之一,《鑲黃旗鈕祜祿氏家譜》即記載了該家族有四樁與蒙古結親之事,均為康熙初年輔政大臣遏必隆的後裔:遏必隆長女嫁漠南蒙古巴林部郡王劄什;遏必隆子彥珠之女嫁巴林蒙古郡王劄什之子郡王桑迪達;阿裏袞第六女嫁東土默特蒙古紮薩克貝子朋楚克琳沁;薩爾善長女嫁巴林蒙古四等台吉托和雅爾圖。
      
    根據李慈銘為漠北蒙古女詩人那遜蘭保《芸香館遺詩》所作的序記載,那遜蘭保「幼受詩于外祖母英太夫人」。英太夫人是滿洲費莫氏英志之妻,滿洲完顏氏(《八旗藝文編目》所收《綠芸軒詩抄》),所生之女嫁喀爾喀蒙古土謝圖汗部駐京蒙古台吉多爾濟旺楚克,那遜蘭保即為此女與多爾濟旺楚克所生。這是滿洲旗人英志之女嫁蒙古的實例,時在嘉道年間。震鈞《天咫偶聞》卷四記:「佛怡仙布政使之室人熙春,蒙古烏梁海氏」,說的是雍正時曾任四川布政使的佛喜(字怡仙,鑲藍旗滿洲人),其妻熙春是蒙古烏梁海氏。這是滿洲旗人娶蒙古女的例子。
      
    清代,很多蒙古王公在蒙古本地和北京都有府第,其中不少人長住北京,清後期約有二三十家。這些駐京蒙古王公與滿族貴族、官宦之家結親者不乏其人,前述那遜蘭保之父多爾濟旺楚克便是漠北蒙古駐京者,布政使佛喜之妻蒙古烏梁海氏熙春也可能是駐京蒙古王公之女。

    皇帝指婚之外的滿蒙自行通婚
      
    自行通婚在滿蒙聯姻史上始終存在,清初較少,乾隆以後逐漸增多,嘉道以後成為主流。其中,既有滿族宗室王公與蒙古王公的自行結親,也有皇族之外的滿洲旗人與蒙古的結親。前述滿洲旗人與蒙古的結親均屬自行通婚,因為清廷並沒有制定將滿洲旗人與蒙古指婚的制度。

    下面介紹一下宗室王公與蒙古貴族自行結親的情況,根據《玉牒》(即皇家族譜)所記,乾隆朝為30人次,佔該朝滿蒙聯姻總人次的17%;嘉慶至宣統朝為156人次,佔這一時期滿蒙聯姻總人次(172次)的91%。這些聯姻人的皇族一方大部分是當朝皇帝祖父之外的宗室。乾隆初年以後,當朝皇帝祖父之外的宗室是不由皇帝指婚的,他們與蒙古的通婚都是自行結親。

    這種自行結姻是在以前皇帝指婚所形成的姻親關係的基礎上進一步發展的結果,這些自行結姻的滿蒙貴族不少都是指婚時形成的姻親,滿蒙民族聯姻又有看重門第以及樂於親上作親、世代結姻的習俗,以至出現兩個府第家族之間多次互相結親的現象,如裕親王府與蒙古翁牛特部、肅親王府與蒙古喀喇沁部的聯姻,均屬此類。
      
    滿蒙王公自行結親這種情況,在駐京蒙古王公與滿族宗室王公之間較多。前述漠北台吉多爾濟旺楚克將其女那遜蘭保嫁給滿族宗室肅親王府,即屬於兩家的自行結親,因肅親王一支當時已不在皇帝指婚之列。那遜蘭保所生之子便是晚清著名滿族文人盛昱。另外,應由皇帝指婚的近支宗室,若未經皇帝指婚而與蒙古自行結親,也是被許可的。乾隆二十四年(1759)的上諭說,宗室王公與蒙古「若系伊等之親戚、行走相熟之蒙古,私行給予者尚可,准其私下結親後奏聞」(《欽定八旗通志》卷首十二《敕諭六》)。

    滿蒙王公自行結親的事例很多,例如,順承郡王倫柱第十一女嫁阿拉善蒙古親王囊棟布蘇隆;倫柱之子鎮國將軍春定娶漠北蒙古駐京台吉多爾濟旺楚克之妹,即那遜蘭保的姑姑;莊親王綿課第十女嫁翁牛特蒙古郡王敖那克勒迪;貝勒文和(康熙帝之兄裕親王福全的後裔)之女嫁科爾沁蒙古王僧格林沁;僧格林沁的姐姐嫁禮親王全齡;僧格林沁之女嫁貝勒奕綸之子載華;僧格林沁之子伯彥訥謨祜娶怡親王載垣長女郡主;伯彥訥謨祜之子那爾蘇娶瑞郡王奕誌之女;那爾蘇之女嫁毓岐(乾隆帝後裔);那爾蘇之子阿莫爾靈圭娶睿親王魁斌之女郡主;慶親王奕劻的長女嫁漠北蒙古駐京親王那彥圖;那彥圖的一子祺克坦娶鎮國公溥芸之女,另一子祺誠武娶鎮國將軍毓長之女;那彥圖之女嫁睿親王中銓;肅親王隆懃第二女嫁漠北蒙古的車王府,第五女嫁喀喇沁蒙古親王貢桑諾爾布;肅親王善耆之女嫁科爾沁蒙古親王業喜海順。

    皇帝指婚並無監視蒙古王公的意圖
      
    清朝皇帝把皇家女指嫁蒙古,是否有監視蒙古王公的意圖?應該說,清帝即使有這種意圖,也不可能以文字形式留諸檔案或文獻資料之中。究竟有無這種意圖,不能作簡單的推測與臆想,而應根據客觀史實進行事理上的分析與判斷。
      
    清朝皇帝對於出嫁蒙古的格格等,絕大多數是從不見面的。他所能見到的只是他的女兒即公主(包括個別養于宮中的侄女而封公主者),而在出嫁蒙古的皇家女中,公主只佔很小比例,為6%(在432人次之中,公主僅有27人次)。其他眾多的宗室王公之女,不僅平時,即使出嫁蒙古指婚時,皇帝也是不見面的,只憑宗人府提供的綠頭牌所記的簡介予以指配。直至嘉慶十年(1805),嘉慶帝才諭令:婚姻大事,如此做法太簡單,命以後將男性一方引見給皇帝,以見其品貌,為宗女擇婿。而本皇族出嫁的宗女,皇帝仍不見面,這在《宗人府則例 · 請旨指婚》中有明確記載。皇帝連宗女之面都從未見過,不可能囑咐她們監視蒙古王公。
      
    乾隆以後,出嫁蒙古的公主都已長期住在北京的公主府,不再居住蒙古地區,如果清帝有意令出嫁公主監視蒙古王公,是不會讓她們長期居京的。另外,公主的丈夫(即額駙)駐京也出於自願,並可隨時前往自己的蒙古部旗處理事務。因此,也談不到讓這些公主監視他們。
      
    乾隆以前出嫁而入居蒙古的公主大多數是嫁到與清廷關係比較密近的蒙古部旗。乾隆以前溯至順治朝,出嫁併入居蒙古部落的公主共12位元,全部嫁與原來主動歸附清廷的蒙古部落,其中5位嫁科爾沁左翼蒙古,2位嫁巴林右旗,1位嫁喀喇沁蒙古,1位嫁翁牛特蒙古,3位嫁漠北喀爾喀蒙古。
      
    科爾沁部是與清皇室關係最近的蒙古部落,公主出嫁之旗又主要是該部左翼中旗,即孝莊文皇后娘家之旗。以公主出嫁該旗,主要緣于世代結親、親上作親的習俗,所以嫁入該部的公主也較多。
      
    巴林蒙古與清皇室的關係也較密近,清太宗皇太極之女淑慧公主為孝莊文皇后所生,順治五年(1648)嫁與巴林部右旗。康熙三十年(1691),清聖祖又將女兒榮憲公主嫁入淑慧公主所嫁的家族,姑祖母與侄孫女同旗同家族生活,與嫁科爾沁左翼中旗的情況類似。
      
    喀喇沁、翁牛特部是康熙帝另外兩位公主出嫁之部,此舉似有「獎酬」之意。在察哈爾蒙古領主布林尼發動叛亂時,喀喇沁蒙古領主紮什不僅拒絕布林尼的策反,而且向康熙帝告密,並出兵平叛。翁牛特部的劄薩克郡王博和多娶皇家郡主,所生之子畢裏袞達賚襲劄薩克郡王,也積極出兵平叛。其後,康熙建木蘭圍場,大片土地主要是喀喇沁部與翁牛特部劃給清廷的。

    康熙帝將其女端靜公主嫁與喀喇沁部領主紮什之子噶爾藏,將溫恪公主嫁與翁牛特部畢裏袞達賚之子蒼津,與這兩部的領主結為兒女親家,當是對他們的忠貞與支持的回報與獎勵。如果說康熙帝將女兒出嫁這兩部旨在監視他們,則不近情理,也不合常情。

    另外,這兩部鄰接圍場與避暑山莊行宮,康熙帝每年於圍場舉行木蘭秋獮、駐避暑山莊期間,與女兒見面也較方便,《康熙起居注》、《清聖祖實錄》有不少相關記載,這當系康熙將女兒嫁與這兩部的又一層考慮。

    再看嫁與漠北喀爾喀蒙古的三位公主。康熙帝之女恪靖公主,嫁喀爾喀土謝圖汗部領主之子敦多布多爾濟。恪靖公主出嫁後,一直沒有居住漠北土謝圖汗部,而是居於遠離漠北的漠南歸化城(起初居住在歸化城以南之清水河),直至去世,始終在漠南的公主府生活,而不在漠北本部。

    康熙另一女純愨公主嫁與賽音諾顏部的策淩,策淩從小被康熙帝教養宮中,長大指為額駙,與公主生活在北京。策淩回歸漠北時,這位公主已死于京城,也從未到過漠北本部。

    另一位和惠公主則是宮中養女,雍正帝把她指與土謝圖汗部的多爾濟色布騰,在京下嫁結婚,婚後一年多即死在京城,葬於北京東郊東直門外,她這一年多當主要在京居住。

    可見,嫁與漠北的這幾位公主,皇帝或讓她們在北京生活,或在漠南居住,與乾隆以後皆居京的公主一樣,皇帝也沒有讓她們入居本部以監視蒙古王公之意。
      
    有一樁婚事也許有這種可能,那就是入關前皇太極之女出嫁察哈爾部。察哈爾蒙古是蒙古大汗所在之部,清入關前的天聰年間,被後金政權聯合其他蒙古部落消滅,林丹汗死,其子額哲歸降後金。皇太極讓額哲仍領其殘部,安置在盛京附近的義州就近控制,又把二公主嫁與額哲,以示籠絡。

    皇太極此舉是否有監視之意,不得而知;也許有這種可能,但只是推測,未必是事實。不過,清帝即使沒有這種用意,其客觀作用又並非不存在。察哈爾這一被清廷消滅的部落,倘若其蒙古王公不甘屈從而萌生反叛之念,也許會因皇家公主在側而不得不收斂或打消這種念頭。
      
    總之,清廷出嫁蒙古的宗女,絕大多數與皇帝並不見面,還有一部分是滿蒙王公間自行結親,乾隆以後嫁與蒙古的公主也不入居蒙古,都不存在皇帝讓出嫁女監視蒙古之事。清入關後入居蒙古的公主,都是嫁入與清廷關係密近的部落。從史事及情理上分析,都看不出清帝有將公主、宗女等出嫁以監視蒙古王公的意圖。入關前嫁公主于察哈爾部是否有監視該部之意,尚不清楚,清帝即使有此意,也是極個別的特殊事例。(《中國社會科學報》,作者:杜家驥)
      
    (本文由「歷史春秋網」授權「知史」轉載繁體字版,特此鳴謝。)

    網站簡介:
    歷史春秋網(www.lishichunqiu.com)成立於2010年6月,是一個以歷史為核心的文化資訊門戶網站,提供中國古代歷史、政治軍事、經濟文化、中醫養生、書畫藝術、古董收藏、宗教哲學等內容。致力於傳承國學經典,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你可能也想看看

搜尋相關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