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卦]義式神話 義大 利 麵是什麼?優點缺點精華區懶人包

雖然這篇義式神話 義大 利 麵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義式神話 義大 利 麵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義式神話產品中有26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0的網紅,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去年,昆汀塔倫提諾證實將第 9 號導演作品《從前,有個好萊塢》改編成書籍;今年年中,此書籍已經出版,昆汀目前正積極宣傳新書,在各節目中揭秘《從前,有個好萊塢》的相關幕後,其中包含原先屬意珍妮佛勞倫斯飾演達柯塔芬妮的角色;克里夫布茲的殺妻之謎等等,但最引人關注的,還是重新點燃的「李小龍」爭議。 2...

 同時也有4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1,790的網紅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本集主題:「義大利美食史:在神話與刻板印象之外」介紹 訪問編輯:莊琬華 內容簡介: 瑪格麗特披薩、義式寬麵、帕瑪森起司、瑞可塔起司……我們真的要感謝義大利提供了這些令人大快朵頤的美食。 義大利有令人眼花撩亂的葡萄酒、起司、麵包、蔬菜、薩拉米香腸等等,不論是披薩店、冰淇淋店、家庭式餐館...

義式神話 在 ?Tracy? Instagram 的最佳解答

2021-09-10 22:07:08

文末抽獎❤️ 平常每天都有喝咖啡的習慣☕️ 如果外出的話我最喜歡濾掛包 因為只需準備熱水即可 隨時隨地都能現泡 而且小小一包也不佔位子超方便💖 跟大家介紹一下最近發現的 SATUR 薩圖爾精品咖啡 源自羅馬神話的農業之神 — 薩圖爾 Satur 堅持「從產地到杯中」的精神 讓最純淨原味的芬芳 成為...

義式神話 在 萱Ⓝⓘ ? 台北 新北 台中美食 Instagram 的最佳解答

2021-09-17 17:09:41

【SATUR 薩圖爾精品咖啡】 🎊#文末抽獎 🎊 用咖啡迎接美好的一天☕️ 有沒有人跟我一樣 一天沒喝咖啡就覺得全身不對勁🥺 這次介紹的品牌薩圖爾 源自羅馬神話中的農業之神🌿 用心烘焙每一顆豆子 層層把關每一步生產流程 只為交付消費者最純粹的杯中美好🤎 🌟 🌟 🌟 🌟 🌟 🌟 🌟 🌟 🌟 🌟 🌟 🌟...

義式神話 在 M O O N 與美食的旅行 ? Instagram 的精選貼文

2020-12-04 13:29:22

/ Dinner in Greek mythology 🇬🇷 走進希臘城邦中體驗神話の燭光晚餐 🕯️ 上次去台北玩時發現了一間很浪漫的餐酒館, 從裝潢到菜單都是以藍白的希臘風情為主題, 從晚餐時間一路營業到凌晨讓你不用擔心聊太久, 非常適合情侶或朋友來這裡聚會放鬆的享受美酒, 快跟著 Moon 的視...

  • 義式神話 在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2021-07-05 21:00:41
    有 195 人按讚

    去年,昆汀塔倫提諾證實將第 9 號導演作品《從前,有個好萊塢》改編成書籍;今年年中,此書籍已經出版,昆汀目前正積極宣傳新書,在各節目中揭秘《從前,有個好萊塢》的相關幕後,其中包含原先屬意珍妮佛勞倫斯飾演達柯塔芬妮的角色;克里夫布茲的殺妻之謎等等,但最引人關注的,還是重新點燃的「李小龍」爭議。
     
    2019 年 7 月,《從前,有個好萊塢》盛大上映之時,李小龍的女兒李香凝就曾表態昆汀醜化李小龍,李香凝不滿昆汀塔將李小龍描繪成「脾氣暴躁」、「傲慢惹是非」的混蛋,對此大嘆「令人沮喪」。 李香凝進一步說,身為 60 年代的亞裔美國人,李小龍需要非常勤奮的工作,付出比李奧納多、布萊德彼特飾演的白人角色更多努力,才有機會被看見。李小龍經常遇到挑戰和挑釁,但總是試著避免打架。在電影看到別人嘲笑我的父親,非常不舒服。
     
    近日,昆汀則提及能理解李香凝的不滿(畢竟是她爸),但要其餘質疑此橋段的人「Suck a Dick」,聲稱是根據史實創造角色,同時說明當時許多特技演員都不喜歡李小龍,並解釋這場戲的意義。
     
    昆汀的言論引起各界譁然,李香凝則於《好萊塢報導者》撰文回應,文章先是質疑昆汀根本不熟李小龍,而後強調受夠由好萊塢白人定義李小龍,因為他們總是將李小龍的自信、熱情曲解為傲慢自大,最後大聲疾呼希望昆汀別再評論評論李小龍。
     
    從影像到文字,「李小龍」的幽魂似乎註定要在口水戰中跟著《從前,有個好萊塢》。然而,撇開李小龍的相關爭議,我個人非常喜歡《從前,有個好萊塢》,也藉此機會貼出舊評,提供讀者參考。此作目前也能在各大串流平台觀賞,會是防疫居家看片的好選擇。
     
    🎬以下為《從前,有個好萊塢》評論:
     
    《從前,有個好萊塢》充滿昆汀塔倫提諾的作者印記,熟稔昆汀的影迷,能在此作中發現許多昆汀的風格元素,並找到極大樂趣,武術、戀足癖、義大利西部片、美國老式 B 級片、非線性敘事手法、《惡棍特工》中火焰槍的惡趣味(將曼森視作納粹)等等。 片名《Once Upon a Time In Hollywood》[1]更揭示了全片在寫實中充滿想像空間(與時間)的童話故事性(呼應充滿逆轉性的結尾),令人感受到昆汀對於曼森家族血案的浪漫憧憬,並帶著觀眾想像世界的未來能有一點不一樣。
     
    要理解《從前,有個好萊塢》,得先從「時代」切入:此作背景設定於 1969 年。回望 1960 年代,美國社會經歷著諸多動盪導致人心惶惶:越南戰爭越演越烈;總統甘迺迪遇刺後,政治謀殺案一起接一起;「女權」主義興起;「黑人」運動高漲,對抗傳統價值與反社會主流的「嬉皮」文化於焉而成。
     
    而在 1969 年 8 月 9 日,在不安的社會氛圍下,爆發了曼森家族對當紅女星莎朗蒂的謀殺案。當時莎朗蒂懷著 8 個月身孕,名導老公羅曼波蘭斯基則因拍片外出逃過死劫,此案震驚全美,當時的昆汀年僅 6 歲。
     
    另一方面,在動盪的時代下,影視產業也存著極大矛盾,「電視」與「電影」間的競爭與對抗,讓許多片廠遭遇危機,電視機的普及也間接造成戲院的觀影人次下滑、營銷虧損,而且上游到下游「垂直整合式」的片廠制度早在此前瓦解;1960 年代末,一批新的創作者轉向更為私密的體制外創作,《我倆沒有明天》(1967)、《逍遙騎士》(1969)等挑戰美國正面形象的悲劇性電影逐漸出現,充滿疑惑、叛逆、徬徨、存在主義式的無政府主義者,取代美帝傳統英雄。
     
    美國神話和傳統價值不復以往,勾勒出 1969 年好萊塢舊時代的疲軟,和反文化運動的興起,昆汀就是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書寫《從前,有個好萊塢》。
     
    而昆汀與工作團隊極盡可能地還原這時代的好萊塢,街景採用霓虹、老式招牌;服裝則有嬉皮、西部牛仔、短裙長靴;音樂則能聽見 The Mamas & The Papas 的〈Straight Shooter〉、Los Bravos 的〈Bring A Little Lovin〉、Roy Head & The Traits 的〈Treat Her Right〉、Deep Purple 的〈Hush〉、〈Kentucky Woman〉等金曲。
     
    此外,開場便能看見昆汀對於舊時代「膠卷底片」的著迷,可以發現「柯達 35mm」的影像質地,也能見到以「Super 8」和「16mm」拍攝的黑白影像,還有將李奧納多迪卡皮歐飾演的瑞克道爾頓塞進當時的各式知名影集;當然,更能看見特地重製 CBS 的知名西部電視劇《Lancer》(1968-1970)。透過這幾場戲傳遞出復古與現代的衝突與和諧,更讓昆汀的角色能活在這些影像中,別具意義。
     
    角色的描繪上,昆汀創造出立體鮮明的雙人組合:李奧納多和布萊德彼特這對搭擋,有著與《虎豹小霸王》(1969)的保羅紐曼和勞勃瑞福相似的魅力與默契(片中也提及了日舞,勞勃瑞福的角色名稱)。此外,片中瑞克道爾頓演藝生涯的發展軌跡,似乎也與克林伊斯威特一樣。克林伊斯威特 1950 年代演出電視劇、1960 年代演出義大利導演沙吉奧李昂執導的「鑣客三部曲」,在大銀幕走紅;而沙吉奧李昂正是《狂沙十萬里》的導演。
     
    照著這些歷史軌跡走,或許也可稍微洞見昆汀筆下的瑞克,未來會有何種發展。昆汀在瑞克與小女孩等待上戲的空擋一段中,呈現出瑞克在好萊塢新舊時代交替下,被迫從舊時代走進新電影的心理狀態,這些都是值得注意的細節。
     
    昆汀也巧妙地利用李奧納多迪卡皮歐、布萊德彼特和瑪格羅比的居住地,製造出社會階層的上下關係,同時點出好萊塢產業鍊的上與下,甚至設計了布萊德彼特開車回下層的橋段,也靠著這場戲帶出鍾愛的洛杉磯往日風情。《從前,有個好萊塢》中的地域性對比,有著和《寄生上流》異曲同工的出色之處,這 3 個角色更有著昆汀對好萊塢「未來」、「現在」、「過去」的投射意涵。
     
    當紅的莎朗蒂象徵好萊塢日後的光景;處在新舊時代夾縫中的瑞克代表了 1969 年影視產業的轉型;逐漸沒工作的替身克里夫布茲則是已經沒落遠去的好萊塢(所以倒閉的片場讓克里夫探視)。從這些側寫能望見昆汀在角色編寫的用心,電影前兩小時僅在 2 天的時間軸上進行,但這 2 天的資訊量已經豐富多變,在日常細節中說故事的電影,更顯見創作者的編導功力。
     
    昆汀在舊好萊塢的致敬中找到新意,貼近老靈魂並賦予想像力,《從前,有個好萊塢》是一幅以懷舊為水墨潑灑而成的新畫作,昆汀大膽、奔放且柔情地獻給每位觀眾。如果說,艾方索柯朗敦厚、內斂地在 1970 年有《羅馬》和墨西哥城,那昆汀塔倫提諾則是絢爛、奔放地在 1969 年有《從前,有個好萊塢》和洛杉磯。
     
    全片最令人感動的戲,私以為是由瑪格羅比飾演的莎朗泰在戲院與《勇破迷魂陣》(1968)合照。眾所皆知,這是莎朗泰被曼森家族謀殺前上映的最後一部電影(遺作《12+1》於死後上映)。昆汀大費周章地將莎朗泰進戲院觀影的戲完整拍出,讓片尾屠殺曼森家族逆轉歷史的結局格外動人,流露出昆汀對於莎朗蒂的不捨之情,也能看見類似《決殺令》、《惡棍特工》中濃厚的復仇主義。
     
    如果從 2019 年坎城主競賽來看,西班牙名導阿莫多瓦藉由《痛苦與榮耀》,與過去的自己和解,用電影找到救贖之藥;昆汀塔倫提諾則藉由《從前,有個好萊塢》,與過往記憶共存,用電影讓私自的美好想像延續。
     
    最後,在昆汀精雕細鑿的世界中,或許,瑞克道爾頓能與莎朗泰成為好友;或許,瑞克就能如願演出羅曼波蘭斯基的電影重振演藝事業(開頭即描述瑞克渴望與波蘭斯基合作);或許,歷史就能重新書寫。
     
    至於一切的甜美,都活在昆汀塔倫提諾的電影夢中,永存在昆汀這封親筆寫給好萊塢的老派情書。《從前,有個好萊塢》是年近 60 的昆汀最溫柔、最成熟、最熱情同時最私密的作品,這是昆汀塔倫提諾的童年往事。
     
    備註
    [1]片名甚至也可看做對名導沙吉奧李昂的經典義大利西部片《狂沙十萬里》(1968)的致敬,此作英文片名為《Once Upon a Time in The West》

  • 義式神話 在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2021-04-16 07:11:02
    有 12 人按讚

    漢聲廣播電台「fb新鮮事」節目
    #李基銘主持人

    本集主題:「義大利美食史:在神話與刻板印象之外」介紹

    訪問編輯:莊琬華

    內容簡介:
      瑪格麗特披薩、義式寬麵、帕瑪森起司、瑞可塔起司……我們真的要感謝義大利提供了這些令人大快朵頤的美食。

      義大利有令人眼花撩亂的葡萄酒、起司、麵包、蔬菜、薩拉米香腸等等,不論是披薩店、冰淇淋店、家庭式餐館,或米其林餐廳,對美食家來說,義大利已經成為聖地。本書主要就在探討大眾對義大利美食的痴迷,以及義大利美食如何演變成為今日的形式。

      幾個世紀以來,義大利等地中海國家常常必須對抗糧食短缺,戰爭,入侵和不利的農業環境。由於缺少肉類和奶製品,因此發展出依賴穀物、豆類和蔬菜的美食之路,直到一九五○年代後期,經濟發展才使得大多數義大利人能夠負擔得起更多樣化的飲食。作者爬梳了過去半個世紀以來,新的包裝、保存技術、大量生產以及更複雜的運輸和分配系統,使該國人口對食物的看法發生了深刻的變化。

      飲食的歷史不能只簡化成外在的層次,生活物質文化中的科技與科學、日常的儀式與必須品、品味的形式都緊扣飲食的歷史。本書將同時檢視美食學的歷史,也就是食物在歷史上如何被看待、談論、呈現。討論的內容包括:最早出現在希臘城邦時期的西西里島的幾篇食評,如何誕生;中古世紀與文藝復興的作家如何將不同類型的食物化為概念,探討食物對身體的影響;以及,在義大利統一之後,出身羅馬涅(Romagna)地區的商人佩雷格利諾.奧圖西(Pellegrino Artusi),如何塑造出新的語言來談論烹飪。不過,要了解義大利複雜的食物史,還必須討論在文化層面上,製造、分配、消費的經濟議題。

    作者簡介:法比歐.帕拉薩索利(Fabio Parasecoli)
      羅馬人,曾為專門介紹義大利紅酒與美食的暢銷雜誌《紅蝦》(Gambero Rosso)工作。目前是紐約市新公眾參與學校食品研究計劃的副教授兼協調員。他的研究主題是探索飲食與文化政治之間的交互影響,特別是傳統、媒體與設計,,著作包括《咬我:飲食和大眾文化》(Bite Me!Food and Popular Culture)、《盛宴:美國的食品,電影和文化公民》(Feasting Our Eyes: Food, Film, and Cultural Citizenship in the US,與勞拉.林登菲爾德合著)》以及《歐洲烹飪文化概論》(Introduction to Culinary Cultures in Europe)。

    出版社粉絲頁: 天培文化
       
       
    👇YouTube頻道,可以收看👇
    https://goo.gl/IQXvzd

    👇podcast平台,可以收聽👇
    SoundOn https://bit.ly/3oXSlmF
    Spotify https://spoti.fi/2TXxH7V
    Apple https://apple.co/2I7NYVc
    Google https://bit.ly/2GykvmH
    KKBOX https://bit.ly/2JlI3wC
    Firstory https://bit.ly/3lCHDPi

    👇請支持六個粉絲頁👇
    李基銘主持人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lee
    李基銘的影音頻道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video
    Fb新鮮事新聞報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fbnews
    漢聲廣播電台「fb新鮮事」節目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vhbn
    漢聲廣播電台「快樂玩童軍」節目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scout
    漢聲廣播電台「生活有意思」節目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life

  • 義式神話 在 媽媽監督核電廠聯盟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2021-03-18 16:09:20
    有 16 人按讚

    再論核能與綠能的神話 - 福島核災起始屆滿10年,重讀〈核能神話〉

    文: Tony Yen (顏東白) / 德國弗萊德堡大學再生能源工程與管理碩士、媽媽監督核電廠聯盟特約撰述

    〈核能神話〉(La mythologie nucléaire,可參見https://bit.ly/3cCNFgI)由荷蘭神學家Willem Adolf Visser ’t Hooft於1978年6月刊登在世界報(Le Monde)上。在福島核災起始屆滿10年、台灣持續朝向以發展再生能源為主的能源轉型的路上,這篇涉及大量神話隱喻和符碼象徵的文章,或許值得我們再次審讀。

    〈核能神話〉討論了兩個擁反核立場在神話中的原型:浮士德(魔鬼交易)和普羅米修斯(解放者)。Visser ’t Hooft說明,英國十六世紀劇作家Christopher Marlowe筆下的浮士德「經過24年自私自利的享樂之後,他該跌進地獄的時間也就到了」;歌德筆下的浮士德「為了眼前、犧牲未來」。

    〈核能神話〉完成的時候,當時法國的核能機群尚在興建中,核能技術如同明日之星,放諸四海似乎都前途無量(我們的核一廠一號機也是在同年完工商轉的);三浬島、車諾比、福島等重大核災,皆尚未發生。今日回頭來看,Visser ’t Hooft的評論:「在核能的時代,普羅米修斯不會比浮士德更有助於照亮我們的道路。」尤為中肯。事實上,過去半世紀人類使用核能的經驗,確實就是浮士德和魔鬼梅菲斯托費勒斯的交易;這一代的人類為了40年的電力,除了要承擔核安和核武擴散風險,還讓後世子孫必須管理萬年的核廢遺毒。

    到了今日,自赫菲斯托斯的束縛中解放人類的重責大任,已經從烏拉諾斯、普魯托和索爾的信徒,移轉到阿波羅和泰風的信徒手上了。對此,自然期刊近期社論〈核能科技在供應全球能源的重要性正在下降〉(Nuclear technology’s role in the world’s energy supply is shrinking,https://go.nature.com/3tsOwHp)的結語可以看到最好的詮釋:「如果這個世界要達成淨零碳排,焦點必須是再生能源-它們最大的好處就是這些資源在所有國家都是免費可用的。」

    就此來看,普羅米修斯就是綠能,或者更廣泛來說,整個邁向淨零碳排的能源轉型的原型了嗎?Visser ’t Hooft提醒我們,普羅米修斯在神話中有兩種形象:其一是雪萊的作品〈解放了的普羅米修斯〉(Prometheus Unbound,https://bit.ly/3lAnQSB)賜予他的,也就是一位無政府主義式的反抗者:「我們在其作品上找不到任何悲劇性的成份,因為普羅米修斯所極力護衛是正面清白的,而宙斯所護衛的是反面黑暗的......它是以令人愉快的無政府狀態的形式作結。王位、祭台、法官座位與刑獄都被取消。」

    把核能交給徹頭徹尾的無政府主義者的手中,「對負有責任的人來說,將是難以想像的。」Visser ’t Hooft並引用卡謬《反抗者》書中的一段話作註解:「普羅米修斯轉身一變,變成一位先教導、後發令的主子......他不再是普羅米修斯了,他是凱撒。」

    核能或許有核安和核武擴散風險,不可避免必需被高度管制,而這樣複雜的管制要求注定核能無法作為人類社會的普羅米修斯(「提供照明或手機充電的科技,不應該需要牽涉到國家或國際的國防複合體」-前述自然期刊的社論如此說明);相較之下綠能顯然就沒有這些高度管制的必要,實際上大概也是最能廣泛觸及一般大眾的能源形式。分散式發電和能源民主的理想,只有透過再生能源才有機會落實。

    不過,普羅米修斯在神話中還有另外一種更古老、更具悲劇性的形象,自Aeschylus的劇作〈普羅米西亞〉(Prometheia)問世以來便根植於人心。「(Aeschylus的悲劇)代表著人類願望與宇宙秩序之間一種不可避免的衝突」,意即人類工藝能力(Techne)和天命(Ananke)的衝突,而「Techne總是比Ananke脆弱」。

    Aeschylus的劇作以普羅米修斯和宙斯以達成和解作結。在氣候緊急狀態的當前,這樣的結局似乎更有深刻的意涵-綠能如果做為人類社會的普羅米修斯,其任務顯然不是要帶領人類打破自然界加諸於社會的環境限制;正好相反,正是重新肯認這些環境限制的存在,能源轉型取得了最大的正當性。人類終究必須擺脫過去200年的叛逆期,以更成熟永續的姿態和大地之母蓋雅達成和解;而綠能是這條和解之路上不可或缺的要素。

    當我們把普羅米修斯在神話中的兩種形象統整起來,關於綠能在人類社會所應擔任的角色,就更佳清楚:理想的能源轉型,應該要將人們從社會內部的不平等結構中解放(無政府主義者的形象),但同時也要讓社會運作本身回歸到自然界所允許的環境限制底下(和解者的形象)。在綠能的時代,必須要是這樣兩者兼具的普羅米修斯,才能照亮我們的道路。

    圖片說明:Prometheus Carrying Fire - Jan Cossiers (1600-1671) - Prado Museum

你可能也想看看

搜尋相關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