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卦]義守後中考古題是什麼?優點缺點精華區懶人包

為什麼這篇義守後中考古題鄉民發文收入到精華區:因為在義守後中考古題這個討論話題中,有許多相關的文章在討論,這篇最有參考價值!作者johnnyyen (鹹魚)看板post-b.test標題[心得] 109義守後中上榜心得(文長...



(昨天有po過,但編輯文章時格式跑掉,所以重新po文)
幫我熱心的同學代po 心得很詳細,相信可以幫助到正在奮鬥的考生!
建議點入前言的連結看完整的文章!
有問題也可以寄信給原作者:[email protected]
前言—

【心思細膩的人一定要慢慢看!備考各階段之心理變化】
什麼!?考試考到經歷憂鬱症? (* ⊙。)
這一年準備考試到底發生了什麼事情呢?
究竟一個考生的內心要經過多少曲折,才能在考試各個階段順利撐過去呢?
請入內探索
https://www.notion.so/6f91392556774a57bd93a8552ccf33de
文長注意,請用電腦觀看可以得到較佳的視覺體驗
----
導讀
想知道經歷的憂鬱症狀怎麼引發、困境是什麼
→請跳至「三5、口試落榜後:成功轉換心態自信應戰(109.6)」
想知道追求人生目標要如何增加樂趣
→請跳至「附錄、關於八角框架核心動力與遊戲化之應用」
想知道考取學士後中的初衷,做為加入考試的參考
→請跳至「二、考試動機:給自己機會學習所愛」
想知道參加讀書會都做了哪些事情
→請跳至「三2、加入讀書會:如同上學般的輕鬆自在(108.7-108.12)」
想知道人生遇到挫折時要怎麼排解
→請跳至「三4考前一個月:無法調適壓力改變心情(109.4-109.5)」

註:以下連結為給補習班的簡短心得,內文有師資推薦
https://www.notion.so/109-a8d5f642f3b446149ef29ac9a9dd3ada

—正文開始—

由於信仰的緣故,我認為人生中的各種選擇只是讓我們能夠與上帝的關係更緊密。祂從來沒有要求我們一定要做什麼。基於人們總是想要追求更好的生活,挑戰也隨之而來,在失落與痛苦中依靠祂,在滿足與喜樂時讚美祂,最後在你自己選擇的道路上發光發熱,發現了更好的自己,將榮耀歸與主。
網路上很少有人針對心理素質與各階段備考動力的調整去做分析與分享,而在大學的主修告訴我,除了選好補習班、有厲害的讀書技巧與計畫外,大部分時間考生是與自己相處的狀態,要面對許多情緒與壓力。在這篇文章裡,我想要分享我為什麼選擇考學士後中醫學系,在準備的過程發生什麼狀況,我如何去面對,以及這段經驗對於未來求學路上的你我一些建議。如果你在這個文章中看到了任何與你當下相似的情況,能感受到一份安慰與踏實,那就達到撰寫這篇文章的目的了。

一、適合閱讀這篇文章的人
1.對學士後中醫學系有興趣但還不曉得要如何準備的人。
2.正在準備(任何一種)考試,並處在各個階段感覺遇到瓶頸的人,希望能對你有所啟發。
3.補習班的工作人員及家人,可以思考如何協助考生在心理調適上做得更好。
4.對遊戲化設計有興趣的人,我會附上簡單的說明,讓大家懂得應用,使生活的體驗變好。

筆者背景
畢業於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健康促進與衛生教育學系,我非常喜歡系上的必修課程,尤其是公共衛生五大核心領域的行為科學。行為科學的研究目標是人的行為,會借用心理學對於人腦建立認知、信心等過程的知識,但更重視行為本身的改變,試圖從教育、環境布置等實證策略,期望能提高正向健康行為(如運動),減少負向健康行為(如抽菸)。
在得知錄取義守大學學士後中醫學系後,讀了《遊戲化實戰全書》,書中探討人類從事每個活動背後的動機,作者分成八大類,形成八角框架理論的基礎。本文會試著用這個理論分析整趟備考過程的動機變化,讓大家在準備的過程中遇到低潮時能適時地做出調整,順利過關。但因為不希望太多專有名詞影響閱讀流暢度,會將八角框架理論放在文末補充。

二、考試動機:給自己機會學習所愛
「如果還有一個機會讓你學會一個技能或專業,那會是什麼?」
在大學畢業前夕,我盤點手上的資源,詢問家人的意見,他們願意提供我繼續升學所需要的金費。
我有考慮過念研究所,但是無法拿定主意要往哪一個方向繼續鑽研。我非常喜歡公共衛生的內容,五大核心能力的生物統計、流行病學、環境衛生、社會行為、健康政策都如數家珍,但因為都太喜歡了,所以不知道自己最適合去哪裡,應該要做什麼研究。
我問自己,還有什麼不了解的事最想去搞懂?我喜歡社區的、跨文化、跨領域的研究,喜歡以哲學的方式討論人的思想、內在動機……如果說大學教會我用西方的科學觀點,認識人的行為與維持健康的方法,那我想要再花時間透過東方哲學的角度來建構一套人類可以依循的健康生活指南。
換句話說,我想認識中醫不是因為治療疾病、改善病人生活品質的崇高理想,也不是為了穩定的收入與醫生的地位,純粹是出於想要學習中醫的理論基礎,我希望,並且相信,我在學到之後可以有更多的發揮空間。學習本身就是目標與意義,保持結果的多元彈性,讓我對人生充滿盼望。
把整件事的意義想得很清楚,對我來說很重要。首先,我可以不要考學士後中醫系的入學考,而是去念醫學史,我也可以研究中醫典籍和理論,但我希望有人可以互動,並且知道現今治療的方法與觀點,能夠應用在生活中,這與歷史系所的研究目標和方向不同;此外,我了解自己專注的核心並不是為了馬上賺錢,準備考試與正式就讀後中需要花費更大量的資源,如果是為了賺錢,可以先去工作再選方向,但畢業後就著手投入,是因為我要把握30歲前的黃金學習階段,再讓自己多學一點。
最強烈的學習欲望還是在軍事訓練之後。如果和同校的同儕比較,或許我的資質沒有特別出眾,不知道自己適合什麼工作,但是經過短短的四個月,接觸社會不同層面的大專生,看到有人很早就選定一份專業技術投入其中,當時的他準備要接手一家大型代工廠;也有人確定大學所讀的不是自己的專業,想要盡快投入職場中學習。我覺得似乎也有屬於我貢獻社會的方式。在前兩個月犧牲午休時間,準備考職業安全衛生管理員(屬於全國技術士檢定項目),居然讓我考過了,由種種事件了解到,我是可以唸書的,而且是喜歡念書的,這樣的腦袋在社會中不常見,我要好好利用。
『人生感到迷惘時的指南:把當下自己最擅長的一面發揮到最好。』

☆動機分析:
做任何事情前可以先確認資源,有些人選擇破釜沉舟,讓自己沒有後路才能前進。但我從來沒有為了一件事這樣決定,我是以認清自己的狀態為主,不斷回到初衷,使自己在辛苦準備的過程中不會感覺後悔(核心動力:「重大使命與呼召」)。確實我們隨時都可以放棄不要繼續考後中,但如果你仍然有學習中醫的夢想,以後一定還會想起來自己沒有放膽追求。這條路花一點時間,讓內心調整好思緒再踏上,是值得的。
後來發現有很多人是因為家人期待或社會眼光的壓力下讀書,核心動力為「損失與避免」,且涉及「社會影響力與同理心」,不想要被別人看不起,或者不想要家人失望,這樣想並沒有不妥,但是因為人生是自己要過的,這項動力還是要適時地轉移到其他白帽動力──對自己是有興趣、有意義的感覺──才能承受負面壓力、質疑的時候,依然選擇持續下去。

☆未來建議:
●珍惜資源,把握每次學習的機會,並將學習本身視為人生的目標與意義。
●持續觀察他人與社會的互動方式,找到自己貢獻的角度與位置。
●記錄下每件事的初衷,在沮喪時可以回頭品味;但也要保持夢想的多元彈性,「君子之於天下也,無適也,無莫也,義之與比。」退一步,將會有更寬廣的發揮空間。

三、軍事訓練(107.9-108.1)以後,我專心投入考試中,因為課程量極大,所以也不敢奢望做其他的工作或興趣。將兩次備考的經歷分成以下五個階段:(括號內為年月之表示)
1.第一次備考:將遺忘的知識都撿回來(108.1-108.6)
2.加入讀書會:如同上學般的輕鬆自在(108.7-108.12)
3.下半年度起:英文作文喚起內在恐懼(109.1-109.3)
4.考前一個月:無法調適壓力轉換動機(109.4-109.5)
5.口試落榜後:成功轉換心態自信應戰(109.6)

三1、第一次備考:將遺忘的知識都撿回來(108.1-108.6)
一開始,我是在家上雲端課程,我參考的是某位考上後中的人所撰寫的部落格,技巧是把課程看熟,再透過分析考古題,釐清課程概念與出題重點。高進老師經常提醒大家,這是考試不是做學問,不用總是從頭推演原理或公式,只要能看到題目,迅速聯想到該單元的公式或核心觀念,選得出答案就是好方法。
雖然這個讀書技巧很簡單理解,但是需要夠熟練才行。
我遇到的問題是時間不夠充裕, 加上軍事訓練完,頭腦中的知識好像都被清空了,沒有辦法馬上進入學習狀態裡。即便我看完課程了,也沒有時間練題目去熟悉核心觀念,很快又忘記剛學的內容,或者對題目沒有太多感受。
同時,因為一個人待在房間裡看課程,總覺得被整個世界拋棄了一樣。我非常感謝家人提供我資源和環境,但在這個時候內心的想法是:現在的我無法在經濟上獨立,只想著追求自己的理想,這樣對嗎?我如果沒有考上會不會對不起家人的照顧?當同學都在事業上累積成就時,我是不是在浪費時間?我在別人眼中會不會很廢,像個生活白癡?
這段時間真的很難熬。坐在點腦前一整天,腰酸背痛、乾眼症都出現了,加上冬天很冷,每天都懷疑自己為什麼要起床,但我告訴自己,再不合理的軍事訓練裡我都撐過去了,我一定要維持基本的生活步調,也就是用紀律來換取有一天讓自己頓悟出考試重點的機會(累積至突破學習曲線的門檻,才有指數性激增的成效)。
那個時候的我寫了很多紙條,內容記載著老師上課說的話、聖經上面看到的語句、自己體悟到的現實……書桌下面夾滿了那些勵志的名言佳句,在我對自己充滿不確定的感覺時,好像小女孩手中的火柴,要一根點燃一根,夢想才不至於熄滅。我還會寫日記,這是從軍事訓練枯燥的日子裡養成的習慣,將這些日子的苦悶轉化成文字,寫下來、說出來(如果有人願意聽),才能讓我看到自己的煩惱正在蛻變,感覺每天都有進步。
在那一個部落格裡也給我一個很重要的觀念,不要覺得要和很多人競爭很難,將各個學校每一年公布的最低錄取分數看成及格分數,想成考到那個分數就能上榜的合格制,只跟自己比較。換句話說,你可以計算出容許的錯誤題數,因為不用考滿分,所以考試當中壓力就小很多,而且能夠誠實面對自己不會的事實,對於會倒扣分數的義守來說,題目寫起來比較有把握。
第一次考試是用熟悉每個學校的考場氛圍,只是想體驗流程的心情前往,我還記得慈濟前一天,我坐在慈濟醫院對面的星巴克,因為有機還沒讀完而緊張不已,甚至感到迷惘「為什麼要花錢待在這裡受罪呀!」。但成績結果令我安慰,我相信自己再用一年的時間,熟練題目就可以補足總分距離上榜要求的40分差距(當時天真的想:每一科增加10分不難吧XD)。

☆動機分析:
直視自己對人生的疑惑與迷惘,當下很難馬上跳脫負面情緒,但是你會發現在這個房間裡,並沒有任何一個別人在監視自己的行動,當然也就沒有人可以否定自己的付出了。試著按照自己的步調生活、安排讀書計畫,有些時候會進入低潮,但那是一個必經的過程,學會讓下次的低潮可以順利地過渡到準備狀態,也是一項很重要的功課。「不是得到就是學到」,我們可以晚一年考上後中(或達成其他目標),但是不要看輕自己在過程的學習與成長(核心動力:「發展與成就」)。
這個行業吸引人的地方是進入的門很窄小,充滿「不確定性」(也是一種核心動力),這會觸發我們內在另一項核心動力:「稀缺性與迫切」,我們知道這樣的努力會帶來其他人無法享有的豐收;反過來說,一旦這個生態被破壞了,入行門檻被打破了,執業的價值也會降低。身處在變動時代的我們真的要接受「就業市場飽和」的恐嚇嗎?用這種說法(或是其他似是而非的考量)懷疑自己的選擇,會不會是給自己找退路呢?可能在懷疑的時候別人就先搶一步了。
『跳脫無謂的恐嚇:相信所學一定有地方發揮,努力準備好承接任何機會。』

☆未來建議:
●「成為一個專家,請先做到好好生活」。好好吃飯,好好睡覺,好好運動……如此一來,才能好好地學習、達成長遠目標。
●面對一件高難度的挑戰,保持紀律,減少讓大腦有時間因為恐懼而退縮。
●釐清跟目標具體的距離,和自己比較,不斷修正作法讓自己聚焦在建立合理的階段性任務。
●不確定的感受會一直存在(就算考上了也有其他煩惱),一開始很吸引人,但太多會有不安全感,所以一定要學會讓自己的心安定下來的方法。

三2、加入讀書會:如同上學般的輕鬆自在(108.7-108.12)
建立在第一次的考試經驗,我對整個考試的範圍有初步的認識,各科的現況大致如下:
●分數較高的生物、國文,要限制錯誤題數,讓自己保持在高手的行列中。
●分數較低的英文、化學,基本功不足,單字、公式要熟記、熟練。
因為英文要考作文,我認為一定需要補習班的老師帶領我練習,才能真的進步,所以第二年就決定進實體面授的教室上課。而在有機下課,因為很熱絡的和同學討論題目,很幸運的被一位準備比我多年的同學W看到,邀請我進他組的讀書會。除此之外,我還認識了一位同學S成為我這一年讀書的夥伴,我第一次跟他聊天就說:「我真的很愛講話,如果你覺得聽夠了、要去做其他事,不要耽誤你的時間,直接轉頭就走沒關係,我不會受傷的。」好在這一年他都沒有對我這樣做,反而蠻關心我的心理狀況,幫助我調適壓力和情緒。
讀書會的成員很認真,我們作了以下的訓練規劃:
1.英文:每天格林法則15題、閱讀測驗2篇、字根辭典5頁(以練習裡面的題目為主)
2.生物:每周沈浩A1題庫寫2到3章的量
3.普化:每周寫一章課本習題
4.有機:每周練習一章的精選試題1、2
5.口試:每周一個題目回家準備資料和論述大綱
6.每周二下午聚會:寫錯、不會的題目拿出來討論
7.小考考卷:每周輪流2人出題,每人各科1題,加上一篇篇章閱讀
在這個階段,我覺得成果斐然,首先是熟悉化學的出題方式,如何使用正確的公式下手,計算能力也變好了;英文從格林法則寫起,發現到某些單字是各種歷屆考試的熟面孔,慢慢就不害怕背英文單字了,閱讀能力也在快速提升。因為每天有很多作業,所以人生覺得很充實,甚至很享受討論題目的氛圍,讓我覺得自己讀書所學能夠貢獻給團體,就沒有白讀。有一位在讀書會的同學J每週彙整自己錯的單字題,在平板上將答案塗掉,變成一個快問快答的遊戲,很刺激,雖然我知道其他人都準備好幾年,背過的單字量比我多,但我不想要出糗,讓我每天讀英文更專注。
有機的部分是從頭開始,會很認真的做筆記,聽老師說的細節,也盡量記得推導的環節,讓我自己看到題目時能有方智上身的感覺,順著方智的邏輯解題。英文文法我也重新學過一遍,給我更大的自信回答文法題。其他科目我都沒有缺席,按部就班地再複習一次,雖然明顯感受到補習班上課很需要體力,但我知道自己需要多聽,看著老師生動地賣力地說話,才能刺激思考,待在家心情只會越來越悶,不會學到比較多東西。

☆動機分析:
參加讀書會之後,我做了一項重大的決定,那就是把塞滿桌面底下的紙條丟掉,並且停止寫日記。有人可以實際對談,就不需要那些隻字片語來勉勵自己,也不需要在日記寫上自己不夠好、那裡再加強的提醒。如果要改變就直接去改變,不要花時間在處理情緒,情緒有變化都是正常的,每天的工作就好好地做完,不用多想(將核心動力「不確定性與好奇心」搭配「發展與成就」)。
因為有讀書會,我將讀書的核心動力從自己的身上,轉向團隊的貢獻,每一次的討論就是一次「社會影響力與同理心」的展現。同時,因為每週都有快問快答的挑戰,所以我會避免自己看起來很遜,而努力背單字。做生物、普化和有機筆記的時候,觸發了我在「賦予創造力與回饋」核心動機,因此樂此不疲。我會將自己覺得每個單元最重要的內容放在每一頁筆記紙的開頭,這樣我做題目要參考的資料就會一目瞭然,如果有時間我會多寫幾種筆記(單元式、跨章節等類型),或是換不同的角度重新描述一遍課本重點給自己聽,讓我熟悉考試出題方向和選項的邏輯。

☆未來建議:
●人屬於群體動物,讓自己身處在積極向上的人群中,不想走也會被推著動起來!
●上完課請大量練習題目,熟練才是王道。一開始對挑戰的害怕都會在反覆練習後消失。
●了解自己學習的方法,有的人一定要聽課,有的人需要透過寫筆記才能思考。

三3、下半年度起:英文作文喚起內在恐懼(109.1-109.3)
元旦前夕,我還記得曾向讀書會的戰友說,謝謝大家互相鼓勵,接下來的半年繼續努力,一起在考場發光發熱這些熱血沸騰的話。我萬萬沒想到,下半年更難熬。第一次我只準備半年就考試了,所以這一次是更長的馬拉松,我完全不曉得體力負荷會這麼大。我面臨了幾個挑戰:

挑戰一:身體不適感增加。由於臀部與下背各有一個化膿的疔瘡,西醫讓我吃了抗生素消炎之後,建議我開刀,過年前開刀,將皮下纖維化的真皮組織拿掉,以防再次感染。傷口就在過年期間慢慢休養,坐著、躺著都不舒服,只能站著讀書,非常消耗體力。因為我很容易生爛瘡,一位叫熟習中醫理論的同學提到,這是體內的邪氣要找出口,正巧,傷口癒合之後,眼睛反覆長針眼,與該說法相符合。
因為開刀的緣故,那個月裡沒有運動,身體感覺更虛弱且不想動了。但針眼是靠近眼睛,實在是非常嚇人,我一定要調整日常飲食與生活作息。他建議我每天吃一片薑,下課後可以花一點時間散步當作運動。照做之後狀況感善很多,精神狀況也變好一些,在沒有時間去找中醫調整的情況,這是一個好的建議。

挑戰二:英文作文引發我負面的情緒。文忠老師文法上到一段落之後,12月中開始寫英文作文,到3月總複習結束,我總共練習了18個題目,我將題目和練習的成果分享在下面延伸閱讀。因為第一次備考沒有練習英文作文,所以對我來說是全新的挑戰。每次上課講解完句型和立論架構後,我會模仿範文的第一段和最後一段,中間兩段我會自己去看新聞或別人的說法來參考。有好幾個題目對我來說都很黑暗,像是安樂死、死刑、校園霸凌、體罰,回家找資料的時候看到那些社會裡最悲慘的事情,引發了我內在的恐懼。
我忽然意識到社會依然有好多難以解決的問題,而我卻困在考試裡面無法挺身而出,我只是一個浪費社會資源的米蟲,這樣的想法再次出現讓我非常難過。我很難說服自己,這些只是考試要寫的作文,不要太放在心上,同時我也害怕,自己是否沒有勇氣和能力在求學過程中接觸到有關人的痛苦和生離死別呢?練習作文過後都會經歷一個禮拜的失魂落魄,直到下一個作文題目出來,有新的思考目標,轉移了注意力,但同樣的無能為力再度襲來。
我把一些覺得內心很矛盾衝突的感受和補習班的朋友說,當時我覺得只有找人說才能消除這些感受,好讓我能夠再次專心地讀其他科目的內容。我知道很多問題都只是杞人憂天,並不是所有人都像我一樣心思脆弱,會想這麼多,但是我與生俱來的特質該如何相處呢?如果重新來過,我會在每次寫完作文之後花一點時間好好的整理房間,或是,著手整理一堂課程筆記,總之,整理什麼不重要,重要的是整理的動作,讓我知道我是活在當下的現實中,那些尚未處理、無法改變的問題,就讓他們過去。我也找了一本書《絕地綠光》讓我去思考,什麼人是我真正想要幫助的,我的能
力還有哪些地方需要加強,心意專注了,心也就比較安定。
『張文忠老師:成為一名醫生,你現在所經歷的痛苦越多,越知道要如何解除病人的痛苦。』

挑戰三:讀書會開始練習各校考古題,難的不是寫考古題,而是訂正和分析,讓自己能夠更加的熟悉各校的問法與出題重點。扣除上課時間,每周練完題目就沒有時間檢討了,所以每周都覺得自己敢不上進度而傷心難過。我花了很多時間在摸索考古題的意義,以下是我對各科的看法:
●生物:每個學校的題幹敘述差異大,要懂得推敲老師想出的重點,才不會被其他選項誤導。常出的數字或公式題分數一定要拿到。
●普化:每個題目要非常清楚章節出處,該背的公式不能忘記。
●有機:方智的口袋書(課本出現的反應)反應名稱、生成物、產物、反應條件要熟記。
●英文:重點還是單字量,閱測就是平時練習加快閱讀速度。
●國文:每個學校都有自己的出題重點,像是義守每年常出一題台灣文學,要把握住那一題的分數,考前就要再看一次。
我寫了有機反應機構的筆記,還有生物所有要計算的公式筆記,都幫助我在檢討考卷上可以不斷檢視自己不熟的地方。

☆動機分析:
體能挑戰是所有考試的決勝關鍵,一定要保持身體健康,持續學習的精力。體力變差,心情也會不好,就會胡思亂想,睡前胡思亂想也會使得隔天念書的效率降低。也因為這個過程,讓我重新思考醫生存在的重要性、治療的意義,也有朋友用中醫的思維提供具體的建議,對念中醫更有動力。(核心動力:「重大使命與呼召」)
英文作文給我很大的創造空間,是在枯燥乏味的讀書生活很大的強心針,但是這是一個雙面刃,讓我的創造力有地方抒發,而願意投入這項考試(「賦予創造力與回饋」);也會讓我想太多,壓縮其他科目讀書時間。說實話,寫考古題很枯燥乏味,而且有些時候感覺自己都沒有進步時,打擊真的很大,我會將進度視覺化,畫一個表格,每完成一份考卷打一個勾,讓我看到自己有在進步(「發展與成就」),訂正又是另一個龐大的任務,我把錯的題目剪下來,貼在筆記本裡,這樣剪貼的工作讓我專心在錯誤的題目上,思緒更加的專注,錯誤筆記本的誕生也讓我覺得考試已經在我的
掌握中,我配得有一個好成績(「所有權與佔有慾」),即便那不是事實XD。

☆未來建議:
●注意自己的身體狀況,不要因為追求目標失去健康,得不償失。平時一定要吃好、睡好、做運動,身體好心情自然比較輕鬆。
●我是一個很喜歡創作的人,寫英文作文會讓我想要用心地寫出自己的感受,讓我更享受投入備考的過程。換句話說,要找到每件事情喜歡去的部分,支持自己其他部分的工作或學習,但不能偏廢。
●在低潮的時候,還是需要花點時間找回初衷,每次回想一次就要肯定自己的決定一次。

三4、考前一個月:無法調適壓力改變心情(109.4-109.5)
到了考試前夕,我知道自己的筆記都到位了,考卷訂正也有進度,考試範圍每個重點都能在腦海中反覆複習了。但是必須要面對兩件事,一則以喜,一則以憂。喜的是我終於得到總複習的內容了,雲端課程正課的部分沒有包含總複習,所以沒有聽過。每一位老師的總複習課程都非常用心,讓我融會貫通,能夠信心十足的赴考。
憂的是我知道自己的壓力越來越大,我只能按照進度念書、去上總複習課,但我沒有念進去的感覺,每天都不曉得自己真的應該做什麼事情才對考試有幫助。我也一點都不想要運動或不想整理房間,空氣好像都變得混濁、凝重。即使尚未準備好,我甚至期待如果考試提早到來該有多好,趕快擺脫這種前途茫然的感覺。
我的調整方式是重新思考這個考試的意義,不過就是一個入學考,不要像是要作研究的一樣緊抓細節不放,而是只要抓重點,並且足夠熟練常見的題目就可以了。我回過頭去用考題檢視一遍自己比較不熟的單元,再讀一遍的時候感覺比較有抓到重點。
有一回,枯坐在補習班的櫃檯前發呆,看到補習班的電視牆撥放著學長姐上榜的經驗分享,一位學姊說:「我很在意環境乾淨,自習的桌面擺放整齊後,在放上一杯珍奶,我就有動力念書了……上榜的學姊有跟我傳承放珍奶……」我有些恍然大悟,念書是一件孤獨的修練,但是愉悅的環境可以自己打造,放上一個看了賞心悅目的物品、目標物,讓自己開心,有動力繼續下去,能考上,什麼方法都是好的,沒有一定要把自己逼的蓬頭垢面、灰頭土臉才有認真的象徵、上榜的保證,那都是我們過去的價值形成的枷鎖。
這件事就成了一個契機,我覺得我太晚知道這個秘密了,我想要寫出來,究竟這段經歷裡我是如何克服低潮的,讓大家能夠繼續傳承(象徵意義上的)那杯珍奶,幫助到需要的人。(提醒:含糖飲料對健康有極大的風險,請找到自己喜歡但更健康的替代品)

☆動機分析:
考完試後才發現,很多人準備研究所的考試,在考前也有經歷一段什麼都念不下去的情況,我覺得最大的問題出在對自己的自信心不足,懷疑自己做不到了,老師和身旁的朋友都會給考生鼓勵,但到了這個階段,需要自己承受過這麼劇烈的低潮,安慰的話也聽不下去,也沒有力氣深入思考去控訴自己的無能,只是覺得很悲傷。回頭想什麼都不想做的時候,稍有病識感的話,就知道已經處於憂鬱的邊緣了,那很難用改變想法或添加作法就能改善的。
我必須要引用一位16歲跳級考上台大醫科的侯靖宣說過的話:
考試不用太早準備,每天用八分力就好,讀書是場長跑,不能一次用全力。
經過我這兩年備考以及回憶過往學習經驗,了解到並不能說他本來就很優秀,其實他只是目標明確而已,有一個很亮眼的目標讓他持續努力,即便他沒有在很年輕的時候達成,目標該是他的,總會到來。努力本來就是需要的,但是我們也不能說不用休息或找樂子。
我必須說,我國中高中也是有努力念過書,所以底子不差,所以每一個人在不同時刻本來就要付出的努力是不同的,我們不能以偏概全,但是在這個經驗上,我確定自己的生活需要有額外的調劑,才能保持抗壓的彈性。(我在備考期間也害怕家人在背後三言兩語,認為我不用功,所以捨棄所有活動,如果問我要如何拿捏玩樂跟念書的比例,我也沒有定論,一切都要親自去嘗試)

☆未來建議:
●用總複習的思維去學習新的事物:快速瀏覽全貌,再做歸納整理。
●一定要為自己找出口,不能讓自己一直累積壓力。舉例來說,每周有一天或一個下午是完全放鬆的時間,可以做一些與工作(準備考試)不相關的事情,像縫紉、畫畫。雖然很反常,在華人社會認為凡事要盡全力才行,但是這個想法比較符合照著人類被設計成的樣子生活。
●打造一個自己喜歡、有動力念書的環境。不要因他人眼光或不理解,限制讀書過程該有的愉快體驗。
●平常的時候可以多閱讀,預先思考挫折對人生的意義,真正來臨時,能夠更從容地應對。

三5、口試落榜後:成功轉換心態自信應戰(109.6)
壓力最大的時候是考完慈濟的時候。中國醫考前已經覺得壓力很大,考試狀況可能會受影響,但因為中國醫考題本來就以困難著稱,而且中國醫也不是我的第一志願,所以不以為意。兩周後考我心中的第一志願,慈濟,準備期間我知道自己的壓力並沒有被釋放掉,考前一個晚上還失眠,考試當天精神狀況非常糟,連國文考科都完全讀不出來老師想要考的概念是什麼。
後來接獲到一項好消息,有進入中國的面試資格,而且筆試分數並不差,正常發揮口試的水準就可以考上了。但是在練習口試的那幾天我的壓力一直都沒有釋放,身邊的人都相信我是沒有問題的,他們都不擔心我的口試表現,但我知道我內心一直有一個空缺,甚至在爸爸拿出那套我經常在表演或頒獎場合上穿的西裝時,我知道我完全撐不起來那件衣服該有的氣場。
最可怕的是我因為要準備各種類型的題目,聽到或看到有關於死亡、暴力、傷害、衝突等字眼的文章,就會在電腦前哭個不停,其實那個時候的我已經處於輕度憂鬱的情況了,但很多人安慰我說我只是心思細膩,不要放在心上。我平時在模擬面試和跟別人討論題目都順順的、沒有太多問題,以過去的上台經驗來說我也是興奮但不緊張的狀態,但是當準備時間一被拖長,我的症狀更加明顯以至於影響了口試的表現。
第一關口試委員的臉非常的臭,當下我盡力的回答,但是心裡感覺是我這一年來的努力被完全否定了。我理性上知道我不應該在乎評審的表情,因為他們本來就要擺臭臉,但是我完全無法克制整個快要潰堤的情緒,接下來的兩三關我完全無法好好閱讀題目,所有的文字都在跳躍,回答過程結巴又沒有重點,我很無奈地讓時間過去,無力的推開下一間面試的門。好險最後兩關有平復心情,看到是我平常有準備的自我介紹題,就盡力發揮。可想而知,口試成績直接砍半,沒有錄取。
我回到家一直想起那個老師的臭臉,我就一直哭一直哭,家人也不知道我發生什麼事,他們很直白的對我說,不過就是一個口試,有需要被打擊這麼深嗎?(別怪他們不知道其實我自己的壓力已經累積很久了,不是單純一件事情的影響)當錄取通知發出,我沒有考上的時候,我又哭了一天,直到晚上姑姑對我說:「那不過就是一間學店,你本來就不稀罕要去念啊。」我才突然醒過來。
我曾經心裡默默地說,「上帝啊,你就讓我體驗一次口試的感覺吧!」這下好了,祂讓我體驗,卻沒有讓我考上。那我就知道上帝必定要帶領我到更好的地方。神奇的是,雖然我只剩下6天可以準備義守的考試,但是我內心非常輕快,每一天我都知道自己要念什麼,而且到了晚上我都覺得自己念了好多、好充實,完全不同於前兩個學校考前準備的心情。
有趣的是,義守考前一天我也沒有睡好,甚至比考慈濟那一天還晚睡,但是考試當天精神狀況異常的好,我每一題都知道自己會不會寫,誠實的面對每一題幫助我控制錯誤題數,不會受到倒扣的影響。作文也拿出完全的實力,加上口試期間練習與閱讀大量資料,寫得非常流暢,得到了不錯的成績。
經過這一次考試我學到了兩件事:
『我絕對不要活在別人的眼光中。別人否定我的時候,只要我知道自己在做的是對的事就值得繼續努力。』
『我不要在壓力中成長,每天都要接受正向的鼓勵與刺激,充實度過每一天,體會到人生的美好。』

☆動機分析:
心理疾病的病識感真的沒有我想像的明顯,很多時候都被其他高功能的部分掩蓋過去,例如手上握有許多口試資料,只要背起來了、有萬全準備,就不用擔心自己沒有自信、一直哭泣的部分會被看到了。身邊的家人或朋友也不曉得你為什麼要退縮,當你也不清楚整個狀態怎麼變差的時後,也只能硬著頭皮繼續奮戰,總以為事情過去了就會好轉。而且我以前又是很會面試的人,自己也覺得不能讓別人失望,不斷疊加的懷疑和壓力,最終因為一個否定的眼神引爆了。
同時間,因為我大學同班同學L和今年一起補習的同系學妹C,都進了面試,所以我內心就悄悄的將中國醫放在第一志願,我覺得我都進了口試,沒理由不好好努力考進去呀!「所有權與佔有慾」(我是有資格的)的核心動力加上「損失與避免」(我不要繼續考試了),讓我完全變成一個害怕失去所有的膽小鬼,戰戰兢兢的往前。(恭喜同學L和學妹C都有考上中國醫啦!)
最後考義守的體驗非常美好,我會想要複製這個經驗。提供給考前的考生一些想法做參考:
1.有進度就好,但不要太逼迫自己一定要複習到多大的量。有一點警覺是好事,但緊張是完全不必要的事情。
2.考前的安定是來自於你做到了什麼,而不是你還沒做什麼。前期的努力工作還是很多:練習題、寫筆記、訂正考卷,但是考前就好好看自己的筆記和複習一遍考古題錯的題目就好了,掌握老師出題的語法,看到題目甚至有親切感是最好的狀態。

☆未來建議:
●很少人能看出心理是否出了毛病,所以大多數的人會說給一點時間自然會恢復,但我建議還是要積極面對,跟別人說一說或寫出來好好檢視心理狀態,處理過後的優雅轉身,讓人生過得更開心、自在。
●多練習題目,從出題老師觀點出發,一直到考前都保持這樣的想法來念書作筆記,就會知道自己不足的地方,好好安排規劃讀書進度了。

四、結語:真正內心的考驗在考完試後
『耶穌回答說:「我所做的,你如今不知道,後來必明白。」──約翰福音13:7』
雖然考義守的經驗是非常愉快的,但是考完試後我並沒有很開心的感覺,依然處於情感很封閉的感覺,我不太能感受到純粹的放鬆和快樂了。我想多陪陪家人、多看看電視就會好轉吧,但是沒有,我就像一個刺蝟,看到不順心的事物就會很激動。以下是我在這段期間的經歷,每一個我所見到面的人都像一把鑰匙,打開了我內心的深鎖,讓我有勇氣跟過去一整年的自己對話。
令我煩躁的事情:我開始將注意力焦點從自己身上轉移到家人身上,我發現到他們身上即便有病痛,卻依然不願意改變生活型態。我把他們的事情看成是自己的事情,我一開始是軟性的陪伴運動,但我發現我越陪伴,內心越累。而且之後就要離開家一段時間了,如果在我走之前沒有讓他們培養起運動的習慣,難道我要眼睜睜看著家人可預期的病痛逐漸吞食他們?
有一個機會和一位學過中醫的阿姨聊天,他跟我分享人生每個階段他的決定,我才了解到,我現在是以一個20歲的年紀,在說50歲的人對父母親叮嚀的話。等我到了50歲,父母親70歲了,遇到更巨大的病痛才會激起他們改變的慾望,現在還覺得自己50歲很年輕的他們是不會多想的。只是因為我過去學健康促進,就很清楚50歲的人遇到的症狀是警訊,不能忽視,所以太過急躁了。生活不是是非分明的考試,我決定讓家人和我自己有更大的自由空間,享受彼此相處的時光。
同時,他對我說:「擁有與失去之間有很多種可能。」我在進入中醫領域學習之前,我很擔心自己會忘記所有過去所學的公共衛生的策略與溝通技巧,那些事情過去也代表了我是誰,不能輕易被遺忘的。令我欣慰的事情是,今年暑假和阿嬤溝通要不要動膝關節手術的事情上,有十足的進展,那是其他家人都做不到的事,也代表著,我不會真正忘掉那些已經內化在我心中的獨特思維模式與溝通能力。
我做到了跟家人以及自己過去的驕傲說再見的功課,但還是有一絲絲的緊繃感。直到那天找國中老師談話,他跟我分享好多人生重要的決定,例如為何結婚、為何生小孩,突然有一刻說道曾經遭遇「憂鬱」的狀況,讓我回想過去在心理衛生學過的常見心理疾病,對症狀的基本論述不陌生。回家後就在想,那我這一年的心理狀況如何呢?一檢視才發現,憂鬱症比我們想像的都還容易遇到,我就是受害者!這樣仔細地剖析後,讓我感受到全然的放鬆,就像繩子的結被解開了。這一夜感覺已經好久沒有這麼好睡了!
一位教授曾說:
『如果你在念研究所的過程中沒有感受到痛苦,甚至想要放棄學位,只是一切順利的話,那代表你沒有真正的學到知識。』
我認為,我們一輩子都在學習,考試只是人生一個過程,你的心則是要陪同你一輩子,必須要一起經歷痛苦折磨、一起成長。考得好、考的壞,都要傾聽內心真實的聲音,有時可以欺騙它、但大部分時候要順從它,並且循循善誘的引導它,如此一來,你看到生命中更多的可能性,讓你有能力協助身邊的人,找到他們最真實的樣子。

☆動機分析:
人生到了一個階段一定要學會放下,一開始會害怕,擔心放手後,自己曾經付出那麼多的成本全部會不見(「損失與避免」中的沉沒成本越大,越不容易離開遊戲),但是恐懼並不能讓人往前走,反而放開心胸,那些原本是你的事物不會消失,而且能夠容納的事物更多了。
上帝讓我們感受到不舒服的時候,就是要擴張我們的信心。祂喜歡使用我們的長才,但是卻要我們謙虛,不靠自己的驕傲行事。例如我口試、和陌生人說話很行,但我在上述的光景裡卻完全沒辦法施展這項天分,我所能做的就是更加的依靠祂,也讓我了解到我的這項恩賜是他所賜予的,未來要更小心地使用。假設我們能承受10公斤的擔子,祂一定給12公斤以上,祂給我們的試煉超過我們的負荷,所以我們終究要倚靠祂。
『耶穌對他說:「你若能信,在信的人,凡事都能。」孩子的父親立時喊著說(有古卷:立時流淚地喊著說):「我信!但我信不足,求主幫助。」
──馬可福音9:23-24』
很高興耶穌是不離不棄的,每一個人的禱告都蒙垂聽。我們不是乞丐,在沒有神回應的情況就遠離神;我們是神的兒女,上帝永遠清楚知道我們要什麼,卻要我們透過禱告尋求祂、擁抱祂。我知道我未來的挑戰只會越多,不會減少,但我很高興我有上帝與我同在,這絕對是我把事情做好最佳的秘密武器,喔,不是秘密,是一定要讓你們知道的好消息。

☆未來建議:
●拋棄過去成見,用全新的好奇眼光學新的事物,你會獲得更多。
●選擇總在一念之間,例如我試著轉念:和家人相處要非常開心,結果就會非常開心。
●希望大家都能夠認識上帝、了解福音。耶穌與你同在的日子,依然將經歷痛苦,但平安樂常存內心。

附錄、關於八角框架核心動力與遊戲化之應用
很高興與大家分享完這一整年的心路歷程,也很佩服螢幕前的你願意花時間看完。在這個過程中我不斷在思考的是,當我遇到了超乎我預期的低潮,當下的我都是如何度過的呢?所謂「度過」,就是找到新的核心動力帶領我繼續往前走,而不是興致缺缺的退出這場「遊戲」。
考完試後我才有機會碰到這書《遊戲化實戰全書》,我試著將我做過的事套用核心動力的項目去分析,大家可以參考看看哪些項目是你可以拿去應用,在面對大挑戰的時候維持熱情和動力。
特別注意的地方是所謂白帽遊戲和黑帽遊戲的區別,書中有一段話說:
『如果有家公司僅僅執行白帽遊戲化,同時使用者卻不斷暴露在電子郵件、邀約、或臉書干擾等其他黑帽刺激之下,他們很可能沒有機會試用體驗(那家公司推出的產品)。當然,使用者也會覺得很糟,因為他們把去做更有意義、讓他們覺得愉悅的事情不斷延後。不幸的是,出於黑帽動機的本質,他們仍然會一直重複這樣的行為。』
換句話說,黑帽遊戲動機並不是不好,而是可以快速吸引一個人從事,但是時間一長,必須要放入更多白帽遊戲的動機元素,人們才會感受到安全感而持續下去。
最著名的黑帽遊戲是賭博。玩拉霸機可以讓人因為「不確定性」而上癮,因為中獎的「稀缺性」而持續下注,導致花了太多的錢而想要「避免」一無所有的感覺,陷入惡性循環中。一旦找到離開賭博的理由,就會離開這個遊戲,回歸生活中其他更有意義的事情,因為賭博並不能帶來使命感或成就感等白帽核心動力。我在上面的「動機分析」裡也常常使用這樣的概念,引導大家去思考有沒有其他的核心動力可以使用。
另外一個重點是,核心動力(內在因素)的探討與外在因素(獎賞與懲罰)無關,舉例而言,如果你是想要得到「掌聲」這個獎勵,那你啟動的是害怕失去的核心動力(損失與避免),而不是享受社交的過程帶來開心體驗的核心動力(社會影響力與同理心)。書中也有給予「體驗內在化」的建議:
1.讓體驗更社交化:開啟社交機會的對談環境,讓人更享受挑戰的突破中。
2.讓體驗更多不確定性:原本的外部獎勵加入機率的成分,雖然還沒拿到獎品,但會刺激人們的期待,而願意投入更多時間、精力,因為有嘗試就有機會。
3.讓體驗加入更多意義選擇與回饋:你會因為是自己做的選擇而不願意隨便放棄承諾。
希望這個分析可以幫助大家未來生活大小事中,都能找到樂趣與完成的動力。

關於準備考試可以參考的核心動力策略
1、重大使命與呼召
訂下追求目標的初衷
回想過去的考試,是否有很順利的經驗(你是個適合面對挑戰的人)
想一想考試這段備考經歷將對你的人生有什麼意義或啟發
2、發展與成就
安排讀書計畫
達成後就要給予慶祝(撥出時間讓自己快樂,如做手工藝)
考模擬考,查看自己的位置與思想改進策略
3、賦予創造力與回饋
寫自己想法的統整筆記,並且跟別人討論你的邏輯
寫錯誤訂正筆記
寫作文(或是有需要創造力的部分),並讓同學或老師給予回饋
在讀書進度下保持選擇想要念那些科目優先的彈性
在人生的脈絡下,想一想考上後的生活
4、所有權與佔有欲
選擇報名哪家補習班,相信哪些老師能幫你考上
選擇報名什麼考試,相信那個考試過程及結果能給你最棒的收穫
想一想自己已經付出多少努力了(人生有多少時間與這個考試有關)
想一想該考試或該目標系所與自己的關聯是什麼
5、社會影響力與同理心
加入讀書會,貢獻自己擅長的事物
向別人說一說你最近讀到的心得(稍微宣傳自己的成就也可以)
接受老師(嚴厲)的批評指教
想一想未來要接觸(服務)的對象,他們正在困境中等著你出現
對部分的人(讓你有安全感的人)公開承諾自己要考上這個考試
上網讀一讀上榜生的心路歷程,找到共鳴和沒有注意的缺失
6、稀缺性與迫切
想一想自己的資源還有多少能給這個目標
想一想一天有多少時間真的在念書,實際距離考試還剩幾天?
想一想這個目標是不是很多人在搶,這個時候你的心情是什麼?(緊張害怕還是很興奮、勇往直前?)
如果突發狀況出現讓你不能準備考試了,你的心情是什麼?如果感覺很遺憾,甚至希望趕快回來準備考試,那就是你要追求的目標沒錯了
7、不確定性與好奇心
掛一些標語在書桌附近,例如「我會考上義守後中」,並花一點時間想怎麼達成,讓每次看到標語就觸發自己去行動
將所有不確定的東西都確定下來,例如:不知道慈濟愛考那些範圍、不知道義守自己可以容許錯幾題、不知道作文架構要如何呈現,就花點時間去研究
想一想自己的能力與目標之間的差距
想一想自己有多渴望達成這一個目標
在讀書會理安排競賽的小遊戲,例如背單字、背作文,也可以用抽籤的方式選定題目、回答的人選
8、損失與避免
消極的避免負面結局,或損失某件東西。遊戲中,應避免為了避免而避免的設計,例如使用者知道損失會造成負面結局,卻無法直覺看出接下來該怎麼做的窘境,使人想要退出體驗。例如:
●沈沒成本監獄:投入過多時間、金錢,但放棄又很可惜
●「每個人都有機會考上,我也不能放棄自己的機會」的恐懼
●家人已經給我再一次的期待了,我不能再讓他們失望
請記得:我們應該恐懼的事物是恐懼本身。
恐懼永遠是不必要的,找出解決方法,或選擇承認當下的無能為力,都比恐懼好。




-----
Sent from JPTT on my iPad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111.255.99.18 (臺灣)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post-b.test/M.1599824525.A.E20.html

你可能也想看看

搜尋相關網站